時間:2023-08-11 17:26: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簡述教學設計的基本步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世界大學城;高職英語;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22-0000-01
高職英語的教學理念是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應從崗位的需求出發,使英語教學要具有職業性、實踐性和實用性。世界大學城是運用Web2.0、Sns、Blog、Tag、Rss、Wiki等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理論、XML、Ajax等理論和技術設計并以網絡交互遠程教育為核心、綜合了遠程教學、網絡辦公、及時通訊、商務管理、全民媒體、個性化數字圖書館等功能的一座既虛擬又真實的大學社區平臺,是全民終生學習的校園。運用世界大學城這個平臺,能有效的提高英語課堂教學,那么如何實現英語有效教學呢?英語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精心的教學設計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教學設計的重要性
一般說來,教學設計要實現具體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基礎,所選的課程內容主題和教學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為學生策劃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過程。簡單地說,教學設計就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對課堂的教學的整體規劃。那么教學設計首先要解決兩個基本的問題: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教學設計不是單純地寫教案,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就有以下幾個特點:1.全面性;2.真實性;3.可操作性;4.趣味性;5.創造性。英語對于學生們來說是一門難學的外語,尤其是高職學生,他們大多數是高考成績200多分,英語基礎相當差,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以前的英語課堂教學是為了應付高考,學生被動地學習英語,學生很難掌握所學內容。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是英語教學成敗的關鍵,設計得法,學生容易掌握知識。設計不得法,就給學生接受知識帶來困難,并且容易產生厭煩,使教學難以順利進行。所以,要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每一堂課。
二、世界大學城的優勢
傳統英語教學以書本為中心,有的教師就靠黑板粉筆在課堂上講授,學生簡單機械地背誦英文單詞和課文。大部分的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課堂內容,導致他們不會運用英語,不能發展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久而久之形成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教學模式不適用21世紀這個網絡時代。世界大學城這個網絡平臺,正是改變了這種方式,教師不再是主角,而是“整部戲”的導演。學生們不再是配角,而是“整部戲”的參與者。世界大學城是一個巨大圖書館,也是一本詳盡的百科全書。豐富的共享資源,為廣大的教師及學生提供了方便,更新快教學資源。除此之外,在為提高英語教學方面有著諸多特點:
(一)妙趣橫生。在世界大學城里,除了文本形式資料之外,大部分還配有或生動形象或美妙動聽的各種類型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元素,這些符合學生好動,好奇的天性,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且從視覺,聽覺等各方面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豐富多樣的呈現形式對快速理解和把握文字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二)資源全面及權威性。世界大學城的注冊用戶,絕大部分是工作在一線教育工作者,其中不乏有著名及權威的教育家,他們有多年教學經驗,也有充足的教學資料。他們把這些資料上傳在世界大學城里,這些資料都是教育者的心血。英語教師在運用這些資源時,可以做很多選擇。
(三)自主學習。網絡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環境較為寬松,彈性大,可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資源豐富的網絡閱讀中,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狀況,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適當難度的閱讀內容,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此外,大量的在線翻譯,英漢詞典也使閱讀變得更為容易在這些條件下,學生更容易發揮主動性進行自主學習,利用已有的英語背景去建構新的英語知識。
三、一堂課的教學設計
本項目主要以求職為主線,求職時學生踏入職場的第一步,因此,我們以此典型工作環境展開教學。通過“招聘、寫求職信、面試”三個學習任務的訓練與完成,使學生對以后的就業有所了解。本次課將要完成的是第三個學習任務―面試,該學習任務需四課時完成,任務目標如下:1.知識目標:了解面試前應做哪些準備工作;了解面試的基本流程;掌握自薦信寫作格式及技巧。2.技能目標:能做好面試前的準備;能根據自身優勢寫出自薦信;能結合自身特點得體回答面試官的問題。3.素質目標: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4.教學資源:世界大學城(專業招聘人員信息,影音文件,多媒體課件,面試桌)5.學情分析:經過前面一學期的學習與訓練,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得到強化,聽說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渴望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便于課堂活動的展開。6.教學理念:以學生今后從事崗位的需求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7.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步驟:教師在自己的世界大學城空間里設置了以下幾個欄目――課件,影音文件,案例庫,習題庫,教案庫,并上傳了內容。但是要求上傳了內容貼近崗位,貼近職場,貼近實際。8.課前準備:教師把準備好招聘信息放入世界大學城里,要求學生自己下載閱讀。
步驟一:學生分組,下達任務?;顒?:學生小組根據老師提供的信息,制作一張招聘廣告,上傳世界大學城。步驟二:傳授知識?;顒?:學生觀看世界大學城里的視頻,里面包含招聘崗位、招聘要求和面試提問。之后,引導學生談論這些內容。活動2:學生閱讀圖片信息,競猜招聘崗位?;顒咏Y束后,讓學生自己總結以后的崗位需求。讓學生真實的體念招聘。步驟三:撰寫自薦信,并設計問題?;顒?:教師向學生展示學長們的自薦信,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簡述?;顒?:學生們套寫自薦信,然后相互交換,并提問。步驟四:模擬面試?;顒?:在世界大學城里,打開學生們已經準備好的招聘廣告,小組之間交叉面試?;顒?:表現優秀的小組,進行錄像。步驟五:師生點評?;顒?:教師設計好評價表,學生在世界大學城里自己填寫,并把意見反饋給教師。
參考文獻:
[1]龍敏,盧東.高職學生網絡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科學之友,2010(06).
[2]陶榮.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英語自主學習模式探究[J].現代企業教育,2009(10).
[3]李克東.新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2(09).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列;教學
數列作為高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中的等差以及等比數列則是數列知識中的核心。針對數列的學習基本包括:數列的概念、數列的基本特征、數列表達的通項公式、數列具體的分類、數列的實際應用等。舊有的教學理念里,教學設計是極其嚴謹的組織過程,是采用整體的教學方法把數列教學的相關理論,與具體的學習原理實現相互轉換,將其變成教學實際的規劃。
一、數列的實際應用簡述
數列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其實包含著變化多樣的數學思維理念與方法。此外,數列在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也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極富實際運用價值。借助對數列的全面學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計算速度以及運算能力,還可以構建學生的邏輯推理以及思維能力。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列教學的時候,必須關注教學的理念以及方法,努力探索、改進數列的教學方式,選擇最為高效、最為科學的教學方式,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數列學習的效率,還可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領會和理解能力。
二、數列教學的改進建議
改進數列的教學,作者認為應該首先明確“教學需要達到的成果”、“教學選擇的方法”、“教學的最終目的”等方面的問題,然后借助教學設計對以上的問題進行解決,尋找歸納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法以及解決步驟,從而構建嶄新的教學設計方案。應用了新的教學設計方案之后,教師還應該注意對教學的實際效果進行及時的分析,將其不規范的地方進行修正,評估其應用的實際價值。上述過程同時也可以作為優化教學的過程,可以提升教學的成果,完善教學的方案設計。
1.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
想要最大限度提高學生進行自發、協作、探究的興趣,形成師生之間充分的互動,數學教師應盡量創設具有吸引力和新奇性的學習環境。在數列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針對數學問題進行相關情境的創設。具體在創設情境的時候可以綜合考慮: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學生擁有的實際生活經驗、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具體的教學內容、新老知識之間的關聯、教師自己的教學特點等。
例如,在進行等差數列的教學時,可以構建這樣的情境:胡夫金字塔作為整個埃及規模最龐大的金字塔,據傳其中一個陵寢的墻壁上掛著一件三角形的裝飾,整個裝飾都是采用同樣大小的紫色水晶石來鑲嵌的,總計150層,請你計算一下這件裝飾共用了多少顆紫色水晶石?又如,在進行等比數列中前n項之和的教學時,也可以先構建一個富于趣味性的情境:古希臘有位國王很想感激在意外中救了自己女兒的勇士,于是就問他有什么想要的,勇士回答“我共有9把寶劍,希望陛下能夠為第1把鑲嵌1顆寶石,為第2把鑲嵌2顆寶石,為第3把鑲嵌4顆寶石,為第4把鑲嵌8顆寶石,也就是說,每把寶劍鑲嵌寶石的數量都是前一把的2倍”,國王隨即答應了他的要求。請你計算一下國王一共需要給勇士多少顆寶石?之后讓學生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探究性的學習,這樣不但可以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可以提升數學教學的效率。用劍上的寶石以及胡夫金字塔的故事引出課堂教學的內容,增強學生對于數列學習的好奇心,提升他們學習熱情。另外,在構建問題的情境時,還應該確保情境具有新穎性以及開放性。
2.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探究以及合作
在進行數列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輔助、激發他們進行自學探究,還需要解答他們對于知識的疑問,鼓勵他們借助合作完成對知識的深度探究,并對課程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從而保證探究學習能夠高效進行。首先,教師應該建立適合探究的氛圍,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進行探究,同時還要注意提起他們的好奇心。其次,教師還應該創造良好的渠道,進一步確保探究學習能夠順利的開展。這方面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問題,所布置的問題需富于探究性以及新奇性,學生的針對練習也應保證實效性。最后,應該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應該盡量避免占用學生過多時間,讓他們自由去研究和探索,減少對他們的扶持。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關注小組協作式的探究學習,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數學概念”教學的改進
數列的概念我們并不陌生,是指那些按一定順序排列的數。但是針對數學概念的學習,需要理解它的名稱、熟悉它牽涉到的知識范圍、簡述它的真實屬性、使用概念解決問題。教師在對陳述性的概念做教學安排時,需要對概念的特征做全面細致的描述。此外,在進行數列教學的時候,出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列的興趣、明白數列實用性的考慮,教師應盡量把發生在身邊的真實問題引入教學中來,把抽象難懂的知識轉化成身邊亟待解決的事件,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整體的認知。同時,學生在學習數列以及相關知識的時候也應顧及到其它知識,例如,數列里面隱含的函數就是學習數列的引導,需要讓他們盡早認識到數列和函數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電子商務客戶服務校企合作實訓課改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8-0115-03
隨著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創新,在“培育企業高技能人才”思想的引領下,以真實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實操能力,縮短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距離,是當前各職業院校電子商務專業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當今大部分職業院校電子商務專業設置的實訓課程大多基于實驗室與課堂練習,與企業要求存在差距,難以適應企業崗位要求。如何通過工學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筆者從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室出發,探索基于校企合作項目的電子商務客戶服務課程設計。
一、電子商務客戶服務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設計不合理,學生缺乏學以致用的機會
電子商務客戶服務是一門實踐性要求較高的專業課程,而大部分教師主要依據教材及相關資料來設計教學,往往包括課前預習、課中授課、課后作業三個環節,教學偏向理論知識講授,無法給學生提供真實崗位情境,最終導致學生缺乏學以致用的機會。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大都停留在知識認知階段,無法有效掌握崗位技能,提升崗位綜合素質。而在實際工作中,學生需要具備具體操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亟須改革創新。
(二)職業素養培養缺失
在招聘時,企業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養,喜歡錄用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畢業生。電商客服崗位需要具備幾個方面的素質:一是技能素質,要求具備一定的營銷技巧、電腦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平臺交易操作流程及規則和產品知識;二是心理素質,要求了解客戶的購物心態,能傾聽客戶需求和意見,并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團隊精神;三是職業道德,具有較強時間觀念及服務意識。各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雖然對職業素養培養提出了要求,但最終細化并落實到教學設計中的卻不多,獲得較好效果的更少。電子商務客服崗位屬于一線銷售人員,對學生的崗位素質要求更高,在教學設計中應強化技能素質、心理素質及職業道德的培養。
(三)實操培養模式單一,學生實踐能力不夠
在電子商務客戶服務課程教學中,電商客服實操課培養模式單一,主要體現在教學授課者、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在教學中,教學授課者均為學校教師,缺乏企業導師;教學設計多以教學案例和模擬情境為主,缺乏真實項目實戰;教學內容選取多以教材、網上資源為主,內容選取過于陳舊,與電商企業客服崗位需求有一定差距;教學方法大多依托模擬軟件、教學案例的形式進行,無法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三年級頂崗實習時學生的技能達不到企業用人要求,歸根結底是學生缺少學以致用的環節,無法將所學知識進行轉化,缺少提升相應實操能力的環境。
二、基于校企合作項目的電子商務客戶服務課程設計
近年來,廣西工商技師學院與電子商務企業共同成立工作室,引入真實項目,為師生提供開放式的實踐環境,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主要包括:一是通過“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教學模式,改革實訓課程及其教學方法,并帶動電子商務專業建設,達到有效推進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目的;二是校企合作工作室以真實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職業素質;三是為師生提供開放式的實踐環境,促使教學與實踐應用銜接,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水平。
電子商務客戶服務教學對象是電商專業二年級學生,課程開設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客戶服務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隨著網絡購物的興起,在網店運營中客服人員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蛻粢呀洸辉偈呛唵蔚摹傲奶臁?,而是直接面對買家的銷售員。其典型的工作任務包括客戶信息的收集整理、客戶溝通技巧、客戶服務技巧、客戶投訴處理、客戶服務關系管理、呼叫中心服務、在線客服等內容。面對電子商務客戶服務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與企業專家針對客服崗位為校企合作工作室運營設計一套針對性較強的客戶服務課程的培養方案(大綱、計劃、教學設計),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一定的崗位要求。針對企業崗位要求,筆者的課程設計主要包括:課前設置過關任務,實現知識傳遞;課中探究典型任務,實現新知構建和內化;課后布置拓展任務,達到鞏固、拓展知識的目的。如圖1所示。
(一)課前設置過關任務,實現知識傳遞
教師首先應根據上節課的反饋數據進行教學反思,再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本節課教學設計,具體工作如下。
1.教師
(1)崗位分析。根據真實項目下客服崗位需求,教師開發教學資源、篩選并學習任務。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開發教學資源,根據真實情境崗位需求收集授課所需課件、學習指導資料、企業崗位要求。
(2)教學設計。首先,進行學生學情、項目實施進度背景分析;其次,針對本節課教學內容,根據校企合作項目要求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最后,根據教學目標再結合校企項目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并突出本節課崗位技能要求。
2.學生
(1)課前預習。根據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在線預習。
(2)回憶舊知。通過回憶舊知及項目實施情況,學生再思考課程知識點,從而帶著疑問進行有目的的課堂學習。
(二)課中探究典型任務,實現新知構建和內化
在教學中,學生不能是被動參與者,而應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知識構建中最重要的是將職業崗位要求和教學進行對接,這更有利學生將來就業。知識構建的過程,除了外界刺激、創設情境外,更重要的是老師課堂引導,組織學生探索。課中教學設計如下。
1.教師
(1)任務導學。課前雖然已設置過關任務,實現知識傳遞,但學生并沒有達到構建新知的目的。教師需要在課中結合項目進展選取典型客服崗位任務,通過創設情境、疏導、激活、講授等,按照“課程引入(舊知回憶)—任務導學(舊知+新知勾建)—應用探究(建構新知)授課”等環節進行客服崗位的任務導學,幫助學生實現新知構建和內化。
首先,課程引入,讓學生進行舊知回憶。教師應根據企業崗位要求創設情境并拋出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學習。此時,教師需結合上節課考評數據創設學習情境。學生應帶著相應問題在舊知基礎上進行課程學習;教師進行實時觀察并記錄,對下一步的任務學習起鋪墊作用。其次,任務導學,讓學生進行舊知和新知構建。學生應以小組的形式,探究教師布置的任務。探究的具體步驟為“個人分享—小組討論—總結發言”。分享指每位學生回憶舊知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在小組分享時,盡可能讓每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同時,考評員應做好記錄、考評工作,把其考評數據上傳到平臺上,并進行本節課的過程評價。此時,教師還需及時對本節課進行相應點評,以幫助學生學習。最后,應用探究,讓學生建構新知。在此環節,教師主要起到課堂創設情境,并進行引導、考評、組織教學實施的作用;學生則是建構的主體,他們不斷探究并進行新知構建。
(2)實踐指導。任務導學后,學生還未掌握真實工作情境下的客服崗位技能,此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拓展實訓(新知拓展),以幫助學生提升客服崗位技能,最后通過作業小結,布置課后(新知實踐)任務,達到教師課中導學的目的。
2.學生
(1)任務學習。學生通過課前過關任務的學習,已對本節課程知識有基本認知。課中完成教師布置典型任務,經過“聯系舊知—參與思考—新舊知構建—反思提問—新知構建”等環節完成課堂知識內化。
(2)項目實踐。完成典型任務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真實項目客服崗位要求進行新知拓展實訓。在小組協作實訓中,經過與教師、同學的交流討論,完成實訓任務以掌握客服崗位技能的目的。最終,學生將逐步轉變為客服崗位的熟練技術人員。
(三)課后布置拓展任務,達到鞏固、拓展知識的目的
教師在課程結束后,應思考本節課教學中的精彩之處和不足之處,并及時進行歸納總結,為以后教學提供依據。
1.教師
(1)評價考核。教師課后通過收集真實項目實訓拓展作業進行評閱,根據完成情況進行打分;并對學生課中表現、課后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賦分;最終聯系企業檢驗實踐效果。
(2)教學反思。首先,是否根據學情結合客服崗位需求進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并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學實施環節是否合理,能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及探究其解決方案以達到客服崗位要求,實現學生新知構建和內化的目的;最終教師是否進行有效的考核反饋并及時做好教學總結。
2.學生
(1)實訓拓展。學生應完成客服實訓作業,并及時向教師和企業導師咨詢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以達到拓展新知的目的。
(2)技能提升。在課后結合真實項目實戰,提升學生的客服崗位技能,達到教學設計與客服崗位要求的無縫對接。
上述提出“課前(崗位任務分析)—課中(崗位認知+實戰)—課后(反思+實訓拓展)”的教學設計,以校企合作工作室為載體進行實訓課設計,達到培養符合企業要求人才的目的。
三、典型教學設計案例簡述
以電子商務客戶服務課程項目六、任務二“處理交易糾紛”為例介紹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
課前,教師與企業導師根據企業電商客服崗位需求篩選及收集與本節課“處理交易糾紛”有關的教學內容。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針對二年級電商學生的學情,確定教學重點為交易糾紛類型和交易糾紛處理,難點為如何高效解決交易糾紛。教學目標確定為:(1)知識目標,掌握常見交易糾紛類型及交易糾紛處理步驟;(2)能力目標,能識別交易糾紛類型并有效處理交易糾紛達到企業崗位要求;(3)素質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耐心、語言表達和應變能力等綜合素質。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完成相關課前預習任務。
1 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關于光合作用的知識,學生通過對初中生物教材的學習和實驗,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本節課的設計要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也為學生分析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本節課涉及一些經典實驗,通過這些實驗的再現和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索歷程自主學習,不僅僅是了解科學史中有關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進一步了解科學概念的發生和發展,引導他們更加深入地從產物、條件和場所等方面進行探究,從而構建出完整的光合作用概念,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光合作用打基礎。
1.2教學重點
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過程中的各實驗步驟、結論、優缺點。
1.3教學難點
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各實驗如何巧妙地連接起來,如何過渡,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2 教學目標
2.1知識目標
說出科學家對光合作用原理的認識過程,并能簡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反應場所。
2.2能力目標
模仿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控制變量原則;
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手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科學探究歷程,認同科學概念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及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內容和結果;
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3 教學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學,融合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模擬科學發現過程,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提供的部分科學家實驗的視頻、討論有關的問題、閱讀相關的學案材料,達到自主、合作地學習。
4 教學過程(表1)
5 教學反思
(1)重視科學史教育。通過對光合作用發現史的探究,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索思路,領悟科學的思維方式,著重了解科學發現和創新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逐漸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同時,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正確地思考、解決問題,并領悟科學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正確的科學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大量的實驗基礎上的,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前人得出的結論會被后人不斷完善。對光合作用的探索還在繼續,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和廣闊的研究空間。因此,通過科學史教育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加深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基于科學發現史的探究式學習,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精心地設計、充分地準備、巧妙地引導、靈活地應變,做好教學內容的一切準備、組織、過渡和銜接等。
教學設計了兩條線索:一是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逐一揭示出光合作用的過程,采用板書和磁性教具結合,逐步呈現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并將科學家與反應物、產物、動力、場所等聯系起來,將對光合作用過程的探究串聯起來,使各內容之間形散而神不散;另一線索是分析和應用實驗設計的一般原則,以副板書的形式呈現出“對照原則”、“控制變量原則”等。
(3)教師在設計時時刻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教師重在對學生的引導。將學生分成若干討論小組,讓學生充分討論、發言,教師只在探究的方法上,加以適當點撥,始終以實驗設計的幾大原則作為判斷實驗設計是否正確、如何設計正確實驗的標準,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4)教學設計充滿詩情畫意,以兩首小詩,首尾呼應;板書設計,以光合作用反應式為中心,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探究過程為線索,詳略得當,一目了然,使課堂洋溢著濃濃的科學與人文結合的氣息。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 信息技術 整合
在《英語任務驅動型教學設計要素建構與反思的實踐研究》的研究中,我們對課堂教學效能低下的原因有兩個假設。假設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需要認識不足,對學生的學習關注不夠;假設二: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對教學設計要素的認識不適應現實教學的要求。反過來說,當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需要,關注了教學設計要素在新課程下的變化,教學效能就會提高。
在新的課程環境下,信息技術用于學科教學已不再滿足于將其作為演示的工具。作為新課程執行者的教師將面臨的不僅是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應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機整合起來。利用信息技術營造理想的教學環境,讓信息技術與任務的整合,成為破解教學效能低下,促進“有效教學”的手段之一。
一、整合的內涵和表現
所謂“整”,是指完全、齊備;所謂“合”,是指協同、匯集。綜合起來,整合就是指一種將不同要素進行整理、組合,使其有效合為一體的能力。本文的整合是指通過課堂教學系統內教師、學生、教學資源、信息技術等各要素的整體協調、互相滲透,借助于信息技術,以任務為中心,使系統各要素發揮最大的效益。整合是使分散了的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機聯系并成為整體的過程。
整合的表現是多樣的,包括:教學目標上的整合,如語言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整合;教學內容上的整合,如學科內容與學生生活、當代社會生活的整合;教學時空上的整合,如教材中的傳統內容與學科上的新發現、新觀點、新問題的整合;教學方法上的整合,即嘗試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等多種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實現教與學上的整合。當然還有:文本教材與網絡資源、生活資源的整合,學科的傳統內容與網絡資源、生活資源的整合等。在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表現過程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即借助于信息技術,以任務為中心,達成語言教學中的互動融合。而起追尋學習目標作用的任務可以分為:信息傳遞型任務、比較型任務、問題解決型任務、觀點交換型任務、創造性任務。
二、英語任務型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設計
1.整合的基本思想
適度地引進學生中的課程資源,可以打破原有學校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改變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筆者努力探索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以學生主動性、體驗性的學習活動為主要活動的教學,其目的是:(1)講語言只是和語言結構同語言功能、運用有機結合,在體現學生語言系統性的同時,注重知識與能力的內在聯系,把握好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2)讓學習的過程充滿探索性,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使他的學習有成就感和增強自己的自信心。(3)幫助學生在接觸語言的同時,接觸課文以外更為豐富的文化、文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接觸和了解科學的方法。
2.課前師生準備的整合
本文以《Are we in danger?》為例說明課前準備流程中師生準備的整合。課前準備涉及工具、硬件、多媒體教室、利用Powerpoint和Frontpage制作的課件、必要的學生課外活動指導等。而更主要的是分析教材:新教材中的一個單元,圍繞一個話題,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所以在對話課時,教師可以先提出與課題相應的任務,在對話課中讓學生討論;并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尋找相應的資料。在對話課后,指導學生搜集身邊那些環境污染的例子:如亂倒垃圾,河水污染,汽車尾氣等,讓學生根據自己找到的材料做有關污染的任務性課題。當然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課題,選題不要太廣。如有的學生設計這樣的課題“地球的污染”“拯救地球”等。這些課題相當復雜,而且所涉及的環境問題相當廣,中職學生所能做的只是思考其中個別污染的因素。所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提出解決廢紙回收、白色污染的方法等。學生結合課文講到的土地污染、空氣污染和水污染在生活中的例子和資料,設想自己對于解決這些污染能提出的方法,用課件表現出來并交流。課前師生準備流程見圖1。
圖1 課前教師生準備流程
3.設計思路與課堂活動預設流程
(1)設計思路。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如表1。
表1 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教學步驟 多媒體內容 多媒體作用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海洋的圖片 引入所要學習的內容,為學生的演講做鋪墊 提問學生當你看到海洋的圖片會聯想到什么 通過回答問題和相互交流
學生做有關海洋生物的演講 展示海洋生物的課件 演示學生課件
提供連接抽象知識與現實世界的橋梁 指導和觀看學生演講 1.展示多媒體課件
2.獲得海洋知識,相互進行交流
討論 播放幻燈片 展示問題 幫助學生引入海洋污染問題 初步討論海洋污染問題
學生做有關海洋污染的演講 展示海洋污染的課件 演示學生課件
提供連接抽象知識與現實世界的橋梁 指導和觀看學生演講 通過討論,進行研究性學習
討論 播放幻燈片 展示問題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理解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討論海灣戰爭的原因和對海洋的污染
(2)整合后的課堂活動預設流程。課堂活動預設流程以師生的互動為主要形式,以多媒體的運用為中心,見圖2。
圖2 課堂師生互動
(3)教學過程簡述。課前任務:啟發學生先進行研究,共同合作,積極收集信息,撰寫探究報告,并制作幻燈片。
新課導入:
①播放歌曲《Saving the Earth》
T: 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is song?
S:Saving the earth.
T:Do you think why should we saving the earth?
S:引出本課的重點
②問周圍環境問題(展示圖片)
T: You see people don,t throw their rubbish into the dustbin. They throw the rubbish everywhere. Please remember that you throw your rubbish into the dustbin,and keep our surrounding clean. Ok?
T: This is Shuixin River. Do you think it is clean?Do you want to swim in this kind of river?
T: Do you often see this kind of situation? There are many cars around us.We know that the cars can produce the waste air.It can pollute the air. Tight?
T:Do you think it is a beautiful place to live in? I think it is a beautiful peace to live in.because we can see many green trees and grasses,many beautiful flowers. Every morning when I wake up,I can hear many birds singing. So wonderful.
讓學生初步了解周圍的環境問題,為課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課文學習:播放錄像。了解土壤污染的原因。
What are the reasons of land turning into desert?
cattle problem soil lost
increase cattle trees cut down
lack of rain rain pouring
not kill cattle soil washed down
grass eaten up soil blown away
Land turning into desert
鞏固:利用幻燈片進行課文的復述。學生通過復述課文,鞏固課文知識。
討論:通過討論,了解如白色污染,光污染,噪聲污染,高樓污染……以及造成這些污染的原因,這些污染造成的危害和解決這些污染的方法。
學生演示匯報:通過學生自己對各個具體污染問題的演示和講解,加深對課文的了解。
總結:
T:Do you know who cause these pollution ?
How can we solve the polluted problem?
Tell the students ‘world population day-July 11 and its slogan’ population,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提出世界人口日和聯合國的口號“人口、發展、環境”。引導學生形成進一步討論地球的未來和教育人們從身邊小事做起,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三、英語任務型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反思
1.對評價的反思
英語任務型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是師生圍繞學習任務,以運用為主要手段,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與內存邏輯,促進師生良好互動形成的一種教學設計。所以,評價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學生制作的課件如何評價?筆者設計了一份《學生電子講稿的評價量規》(見表2)。在《學生電子講稿的評價量規》的應用過程中,我們發現其中加分中的“資料收集面廣”,在此并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學生為了達到“資料收集面廣”,而大量地搜集資料,造成因追求“資料收集面廣”而使課件內容脫離了中心任務,出現資料或圖片的堆積,在時間上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表2 學生電子講稿的評價量規
要求 評分依據 熟練、完成程度
幻燈片數量 至少有5張幻燈片具有合適的背景、前景顏色 優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10 8 6 4 0
科學性 文告內容符合科學依據,表述正確 優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10 8 6 4 0
完整性 內容完整,突出主題,條理清晰,語言簡練 優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10 8 6 4 0
豐富性 盡可能地豐富知識面,介紹地震的多方面 優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4 3 2 1 0
語法與拼寫 整套幻燈片表現出正確的語法、拼寫、無別字 優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4 3 2 1 0
界面效果 界面效果起到增加生動性、引起興趣的作用,但不能影響內容表達 優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4 3 2 1 0
合作性 在學習過程中與其他組共享了資源,組院都發揮了作用 優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10 8 6 4 0
加分 設計具有自己的思想
資料收集面廣 最高可給5分
最高可給3分
第二個評價問題是關于小組演示匯的評價,我們應用了《小組演示匯報互評表》(見表3)。
表3 小組演示匯報互評表
項目 得分(1~5分)
觀點明確
思路清楚
口頭表達清楚
表達有吸引力
幻燈能配合演講
和聽眾有較好的交互
從課堂教學的實踐來看,學生問題式的脫稿匯報容易獲得大多數同學的鼓勵而得高分。如有一組學生出示的一組圖片(見圖3),獲得了與課文結合程度較高的認同。
圖3 學生演示文稿中的一組圖片
2.對學習動力與學習能力的思考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任務作為課題,自由組合,和興趣相仿的同學一起學習探討,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完成作業。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獲得:(1)利用電腦、網絡查找資料,制作課件,懂得如何正確利用網絡和電腦,提高動手的能力;(2)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培養和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用英語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3)同年齡、興趣的學生在一起分工合作,培養了良好的協作能力。
3.對語言習得的思考
知識面的擴大,有利于學生比較自然地進行語言習得。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獲得了各種不同的信息,經營篩選、分析,并結合自己現有的知識,使學習得到了拓展。學生還查看了不少英語網站,由此接觸到大量的本族語作者的原話,這樣不僅增加了知識面,而且也有利于學生自然進行語言輸入,為應用語言打下了基礎。
4.對可以改進之處的思考
課堂的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1)小組的形式,使一些語言能力較差或是想偷懶的學生在小組工作中,不做任何工作,難以提高。(2)學生匯報過程相關語言知識通常不做任何形式的解釋,也沒有任何語言難點解說,因此,對于語言能力比較差的學生,語言障礙比較大。(3)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在匯報中會忽略語言的結構形式,過分地依賴交際策略,更有甚者會靠不準確的語言或交際策略繞過語言形式,達到意義交流的目的。(4)學生與教師投入制作課件的時間和精力過多,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英語的正常教學秩序。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語室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英語第一冊(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包育彬,陳素燕.中學英語任務教學的策略與藝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 高職院校;學習領域;J2EE課程;設計思路;啟示
提倡實際過程與理論與相結合,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教育模式是當前最流行的、先進的教學模式,主要特點是以企業需求為核心,實現院校教學和企業的無縫接軌,使學生能立即適應企業的工作模式。本文主要探討J2EE課程的學習領域課程建設。
一、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思路
學習領域課程源自德國,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德國開始推行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學習領域課程的思想是,以完整的工作過程為課程設計基礎,以真實工作任務或社會產品為載體,開發知識、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課程,這些工作任務被稱作學習情境,[1,2],通過完成這些教學情境,實現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基本路徑可以簡述為“典型工作任務--學習情境-學習領域-行動領域”四部分,具體流程關系為(圖一):[3]
二、J2EE課程開發教學模式的設計
根據學習領域課程建設的思想,結合本院計算機軟件技術專業學生的職業崗位需求,對J2EE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在構建以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1、職業崗位分析
組織相關教師認真開展社會調研,與企業專家合作對本課程所涉及的工作領域的范圍、所需掌握的知識,能力、所需資格等進行描述和評價,確定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歸納整合,形成行動領域。具體過程:
一是通過與企業專家反復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了本課程的培養目標,J2EE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是與相應前導后續課程銜接,為軟件企業培養軟件開發工作過程中系統實現階段、系統測試階段和系統維護階段基于Java EE框架技術的Web開發的程序開發人員、軟件測試人員、應用軟件服務人員。
二是通過對崗位的工作任務做出認證分析,確保課程中的7個典型工作任務,J2EE運行環境的搭建,JSP和Servlet技術、數據庫訪問技術、struts框架技術、Hibernate框架技術、Spring框架技術以及SSH架構整合技術的應用。
2、課程學習設計
根據教學要求對職業行動領域進行歸納,將其轉換為學習情境的設計思路,基于學習領域定位學習領域課程,,即: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如何與學習相結合,來構建學習性工作任務,其次將學習性工作任務劃分為若干個學習情境,經過科學的排列,成為一個個不同的學習單元,依據行動導向的教學原則,對每個教學單元進行情境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驗證提高。
J2EE課程的教學設計是以創建購物網站項目為載體,圍繞著這個項目共設計了8個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之間既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安排工作過程(圖二)。
3、教學考核與評價
根據學習領域課程的教學模式特點的需要,對課程考核的方式也進行了改革,更注重過程式考核方式,考核分值由2部分構成,學習情境成績占70%,綜合能力測試占30%??己司唧w為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學生自評是學生自己根據學習情境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評價,學生互評是針對有些需要分組完成的學習情境,以小組為單位對其他組的工作過程進行評價和建議,由教師對學生在工作過程的綜合評價,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
三、學習領域課程建設啟示
1、教學設施建設
學習領域課程教學的理想條件是創建“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室、仿真教室、建設良好的網絡環境,創設與企業真實工作環境盡量一致的學習環境。
2、注重教師培養
在學習領域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占據主體地位,教室、實訓室被模擬成學生的工作場所,這對擔任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變成了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教師不僅要具備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需要通過到企業的培訓,學習提高教師的“雙師”素質。
3、教學資源建設
學習領域課程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占據很大比例,因此需要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供學生課后學習,這些教學資源包括教學錄像,操作視頻、演示動畫、網絡輔導、學習網站等,因此,從長遠來看,教師需要具有教學資源的建設能力,不斷開發出更好的學習領域課程教學資源,來提高學習領域課程的教學效果。
四、總結
學習領域課程要從職業教育出發來研究課程,系統傳授職業技能和知識,學習的過程與實際工作過程非常相近,學生學習的目標更加明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在課程實施過程既要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整體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 趙志群.職業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及課程開發[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1-8.
[2] 徐涵.學習領域課程在德國實施效果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6)18-20.
[3] 張龍新.學習領域的教學實施-學習情境的開發[Z].德國:艾科特學校,2012.
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把語言應用轉化為實踐性教學的課堂教學方式,探討其在不同學科教學領域的應用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文從任務型教學法的定義出發,通過比較其代表性的三種教學模式,并結合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教學特點,研究任務型教學法在該類課程教學設計中應用的可行性與實施策略。
關鍵詞:
任務型教學法;商務英語;教學設計
一、關于“任務”的定義
任務型教學法于二十世紀70年代提出。如今,國內外對任務型教學法的研究日益成熟,如何界定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學者及專家們進行了長期研究。語言學家Long(1985)把“任務”界定為自己或他人從事的一種有償或無償的工作,即“任務”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語言學家Breen(1987)認為“任務”可以定義為任何促進語言學習的工作計劃、練習、活動等。印度學者Prabhu認為“任務”是學生通過思考從所給信息中得出結論的一種活動。后來許多學者對Prabhu的活動說進行了進一步完善,提出“任務”應該是“一系列有區分度和有層次的活動”。著名學者PeterSkehan(1998)從語言學習認知法角度對任務型教學法中的“任務”給出了五點定義:1.任務以意義為主;2.任務中應該有問題需要通過語言交際進行解決;3.任務應該反映真實世界的活動;4.完成任務是首旨;5.對任務完成結果進行評估[1]122-126。此外,還有Numan關于任務的“五分法”和Willis關于任務類型的“六分法”。他們對任務類型、任務組成、任務活動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梢?,學界對“任務”的界定外延在不斷擴大。但是不論如何劃分任務的類型,設計者都應注重任務的真實性,即任務應該是生活真實場景的體現,具有在真實生活場景中發生的可能性;任務還要重視參與者進行信息溝通的途徑及方式,不能單純強調任務的完成形式或模式;評價任務實施效果應注重學習者是否能成功地完成該任務。任務型教學法從建構主義出發,其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以人為本。因此本文探討的“任務”是基于教學內容而設計的一種教學活動。
二、任務型教學模式比較與選擇
國外學者對任務型教學的研究多是基于二語環境下的研究。我國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對其在不同教育階段、不同課型的教學應用進行深入探討,特別是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任務型教學強調“三個中心”,即以“任務為中心”“學生為中心”“活動為中心”,通過多種方式,例如任務的設計參與、課堂活動體驗、問題討論交流、團結協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實現邊做邊學,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學習能動性,這就要求任務型教學模式應注重課程教學中的任務設計與實施。PeterSkehan(1998)提出了三種典型性的教學任務設計模式:1.結構型(Structure-based)。該教學設計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沿用某一種特殊的語言結構來實施任務,強調任務實施中既定語言形式的應用。2.交際型(communication-driven)。這種教學設計模式認為任務設計不是基于某一種特殊語言結構,強調以實現任務的真實性和自然性為前提,不能過于強調語言規范,或將學習變成某種語言結構的重復或表演。3.中間型(intermediateposition)。第三種教學設計模式兼具第一種和第二種教學設計模式的特點,在遵循任務的自然性和真實性前提下,強調任務的設計,凸出教學方法的選擇[1]122-126。通過對以上三種模式的比較,筆者認為由于任務型教學的首要動機是以完成具體的任務為驅動,任務的完成過程等于學習的過程,所以采用結構型模式并不能解決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復雜問題。同時,任務型教學所探究的是如何完善其內在的語言學習機制,從而實現任務目標,真實而自然的任務必然要求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參與和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但是這樣的任務和活動應該遵從課型和課程的設計,要求選擇一定形式的任務設計,所以交際型模式也有其應用的局限。而中間型任務教學模式既強調了任務形式的規范性,又注重任務的實際意義與教育功能,能有效補充我國當前廣為流行的一些傳統的教學模式[2]。當前的實踐證明,最貼近我國實情,并且實施效果最好的任務型教學模式也是第三種教學任務設計模式。
三、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教學特點
商務英語專業于2007年被教育部批準為高校本科目錄外專業。如今,商務英語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逐步顯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根據《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高等學校教師首先要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在具有基本的國際商務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掌握經濟、管理和法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從商務英語專業的實際發展軌跡來看,要實現商務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必須要創建商務知識與技能課程群,占專業課比例20%~30%,涵蓋金融、貿易、管理、旅游、法律等領域。商務英語專業培養的人才還需具備寬闊的國際化視野、較高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與溝通能力,能在國際環境中用英語從事商務、經貿、管理、金融和外事等工作。除核心課程外,相應的選修課程還可以作為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的有益補充。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知識與技能體系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人文素養、商務知識與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3]。簡而言之,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旨在實現學生對普通和專業商務知識的系統掌握,并逐漸養成商務英語學科思維和創新能力。眾所周知,大部分高校開設的英語專業的全稱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而本文討論的商務英語專業確切的說是“英語語言商務專業”。它與英語語言文學專業雖然都是傳統意義上的語言專業,但二者的側重點不盡相同。“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在低年級階段主要進行語言技能學習,進入高年級階段后,專業課程主要是文學類以及語言學類的課程,專業培養的重點主要在語言和文學;而在完成低年級階段語言技能課程學習后,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一進入高年級階段,主要是學習國際商務和貿易有關的課程[4]。在某些應用型高校,甚至在低年級階段就開始逐步安排普通類的商務英語課程了,例如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劍橋商務英語》。學生在低年級階段學習包含國際商務相關題材的聽、說、讀、寫、譯等教材。由此可見,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教學既不是單純地教英語語言知識,也不僅僅是傳授商務專業的相關理論知識,而是結合理論與實踐,讓學生勝任一般性的外貿或貿易等領域的英語交流。通過前期對部分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研,我們發現該專業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務知識占比普遍約為40%:60%,也就是說理論知識占比要低于實踐知識占比。這說明商務英語的專業課程群普遍為偏應用、實用性較強的課程。任務型教學法“三個中心”的教學法,能高效地結合語言運用和語言學習。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行自我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培養自我學習習慣。這樣,既能鼓勵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探究獲取知識的方法,還能培養和拓展他們的生存能力和工作能力。并且任務教學法充分顯示了專業英語的工具性和實用性特點,把訓練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全過程分解到各個教學任務中,最終形成環環相扣的任務環。因此,任務型教學法非常適用于商務英語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
四、任務型教學法教學設計研究
(一)課程設計中“任務”的劃分
我國學者魯子問在經過對任務型教學的長期研究后,將“任務”定義為“有明確教學目的的活動”,并提出劃分“學習性任務”和“真實生活任務”[5]。商務英語專業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類的課程普遍涉及經濟、金融、貿易、管理、法律等,課程中涉及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大量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案例、流程等。借用魯子問對任務型教學的“任務”的定義和分類,我們也將商務英語專業該類型的課程中的“任務”分為學習性任務和真實生活任務,教師引導學生使用何種形式完成任務,鼓勵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以學生是否能成功地完成任務作為評價標準。如《外貿單證實務》課程中涉及到INCO-TERMS2010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難點,提前設計以下基于交易過程中真實可能發生的問題:(1)基于貿易術語CFR的買方和賣方的責任、義務,費用分別有哪些?(2)雙方的風險點應該在哪里劃分?(3)為什么在CFR術語下,發貨之前,賣方給買方發送即刻裝船通知非常重要?(4)如果因為裝船通知延發而造成的損失由誰承擔?要求:不得調換解答問題的順序。因為以上問題均是貿易術語初學者最困惑且在實際對外貿易中的常見問題,它們步步相扣,連環展開?;谝陨蠁栴},教師還可以提前預設解答目標,即由于實際貿易環境的復雜性,在實際情況中經常會發生在CRF術語下,由于裝船通知漏發或者延誤,買方沒有及時購買保險而使得貨物出現損失、無人賠償、買賣雙方貿易關系破裂的情況。又如在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貨物包裝”這一章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提前將各種不同類型的嘜頭圖示發放給學生。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尋找到不同的嘜頭,并對不同嘜頭的作用進行歸類整理。同時還可以有意識引導學生尋找跟老師展示的嘜頭不同的圖示,甚至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嘜頭。由于該類型任務的工作量較大,一般由小組合作完成,并要求每組進行課題展示,詳細講解不同嘜頭的作用。以上課程設計例子都是基于實際案例或模擬的商務情景而設,讓學生在設定的特殊情境下進行分析和決策,可以培養他們綜合的工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準確把握和深度認識。這樣的“任務”設計需要具備三項要素:一是適度選擇和有效設計教學案例。教學中所使用的案例應當與所教授的課程的理論相匹配,并在案例中明確或者隱含需要學習者弄清楚或者解決的某個問題。二是教師和學生的定位要準確。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主導者,更不能只是課程知識的說教者。教師應該真正成為課程教學任務實施的設計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也不再滿足僅僅是教學活動的被動接受者和跟隨者,而應該充分利用任務型教學中的主動權,積極參與到任務的討論、交流和實施中。綜上,商務英語專業涉及商務知識與技能的課程應多選擇“真實的生活任務”,同時對具有學習價值的材料進行科學認真地挑選,適當地引入到課程教學任務設計中;學生通過課堂了解生活中可能真實的案例。盡管有些課堂任務未必都要使用或輸入這樣的資料,但在任務設計中,通常認真而科學地選取這樣的材料,能使任務的實施更具操作性,更好地實現“教與學”的結合[6]。在任務型教學中引入再現生活真實性的任務,不僅有效利用了生活中豐富的教學素材,延展了課程教學內容,還有利于挖掘社會的潛在教育功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任務”的實施途徑設計
任務型教學法注重讓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經驗,從“學什么”到“怎么學”,即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所以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思想是體驗式和參與式的。為了最大程度優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雙邊交流,我們應認真設計任務的實施路徑,以期達到任務實施效果的最大化。以《國際貿易與實務》課程為例,我們可以設計FOB術語下買賣雙方成交的案例來進行分析:首先由教師提前給出一個FOB貿易術語下成交的案例,然后要求學生分組收集有關FOB貿易術語的定義,以及該術語條件下,買賣雙方應該承擔的責任義務和費用等相關資料;接著在課堂上修訂學生已找到的資料,并補充重要知識點,即在FOB貿易術語下,買賣雙方風險點的劃分方法,鼓勵學生進行案例模擬演示,其余小組則進行評議,發現并指出該演示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和錯誤點;最后,每個小組根據各自任務實施情況,提交案例分析報告。在以上的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主要的設計思路為:導出問題→研究問題表征→解決問題。根據這一思路,在設計任務時,應當使任務的形式與學習功能的聯系十分明確,讓學生對任務完成的途徑一目了然,同時任務的步驟分解應該化繁為簡,逐漸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相互依存,形成“漸進式”學習“任務環”。學習者通過同一單元的不同卻又環環相扣的“任務環”,能獲得越來越專業的知識。同時,我們在對商務英語專業涉及商務知識與技能的相關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時,還應該注重“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群”的特點。正如語言學習一樣,同一個知識點要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復出現,學習者才能體會到語言學習和語言功能之間的關系。每次重復過程后,語言的流利度和準確度均會較重復之前有所提升。因此我們的任務實施路徑也要注重任務的“循環性”。此外,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環境下的課程教學設計已經成為高校英語專業課程發展的重要途徑。構建仿真模擬教學環境,如計算機硬件和軟件設施齊備的實訓室能拓寬學習者的學習視野,提供更豐富直觀的學習資源,學習周期大大縮短,教學反饋效果更佳。商務英語專業的貿易類課程可以通過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軟件、外貿單證軟件等讓學生進行直觀的模擬演練。在此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引入一些國際聊天軟件如SKYPE、Whatsapp等,讓學生在互聯網上體驗尋找客戶、跟進客戶的真實過程。“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設計不會取代傳統的教育模式,反而會讓傳統教育煥發出新的活力。
(三)“任務”的完成效果評價
傳統的課程考核往往只關注學生在某一階段內所學知識的效果,側重于學生對教師課堂教授知識的片段式回憶或者單純性的復述。對于商務英語專業來說,任務型教學旨在把課堂延伸到社會,其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學習效能。在理論知識方面,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重復是必要的,然而對于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除了掌握基本的語言技能和交際技能之外,還應該掌握生活技能、競爭技能、合作等方面的技能。因此,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不應該實施“一刀切”,以一次性考試的成績作為對學生專業水平的評判,應該更注重學生對知識定義、概念的具體運用條件和運用方法的掌握。由于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教師得以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地檢驗學生在某一階段的學習效果。例如,《國際貿易實務》《支付與計算》《國際金融》等課程的考核方式就不能僅僅依靠卷面考試,而應該注重考查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比如在實施案例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具體表現,考評學生任務完成成果匯報或展示,對學生做出形成性評價。在《外貿單證實務》課程中,教師可以考查學生擬定的銷售合同或者繕制的發票、出口貨物報關單、商業匯票、填寫的進口許可證申請表、入境貨物報檢單、進口貨物報關單等單證的完成情況,并納入學生的綜合考評。因此,從任務型教學法出發,我們的專業課程設計應把形成性評價納入到考核體系,結合終結性評價(如期中、期末考試等)對學生整個課程的學習階段做出全面、公正的評價。
五、結語
任務型教學借助真實化的教學場景和社會化的課堂學習,讓學生不僅是“在運用中學”,而且是“為了運用而學”?;谏虅沼⒄Z專業的課程特點,其商務知識與技能類課程可以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具備基本英語溝通能力的前提下,完成與現實生活高度相似的工作與學習任務,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通過本文的討論,我們發現,在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設計中綜合運用任務型教學法,能促進商務學科與語言學科的良性互動,將學生語言學習和商務知識認知的雙重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內在驅動,造就出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外語外貿人才。
作者:謝錦 歐陽純烈 單位:四川工商學院 綿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2]方文禮.外語任務型教學法縱橫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18.
[3]陳準民,王立非.解讀《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J].中國外語,2009(4):6.
[4]翁鳳翔.論商務英語的雙軌發展模式[J].外語界,2014(2):13.
關鍵詞:新疆區內初中班 語文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187-02
Abstract:The author’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of many years were described,It could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f we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synthetically.
Key Word:Xingjiang Uygur Autonomous Inner JuniorClass;Chinese language;Teaching Methods
為了加快推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基礎教育發展步伐,讓農牧民子女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提供高質量內高班的生源,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參照內高班的辦班模式從2004年9月起在烏魯木齊克拉瑪依石河子奎屯昌吉阿克蘇庫爾勒哈密等經濟較發達的城市開辦區內初中班。
新疆地區的學生到了初中階段才慢慢的接觸系統的漢語學習,而漢語自成體系,主要強調學生對漢語語言的積累和感知,如果學生缺乏對漢語的詞、句、段等基本的語言材料積累,腦海里沒有相對豐富的詞匯、句式和段式的儲備,要做到用詞準確,語言生動,表達流暢,會碰到很多困難。若在短時間內高效地提高班內學生的漢語水平,語文教學方法尤為重要。
1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內初班為民考民、民考漢的學生大多是維吾爾族,要使學生學好漢語言,先要使他們喜歡上漢語言,培養他們對漢語的審美情感和學習樂趣??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充分說明了學習興趣對學習的重要影響,教師應不斷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之火,由學生被動消極被學,轉變為我要學習,我想學習,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在教何其芳的現代詩《秋天》時,先引領學生品味詩歌優美的意境,短短的十五行詩里,何其芳運用了通感、暗示、比喻等表現技法,展現了一個生動活潑、明朗可人的秋天的景觀?!帮柺尺^稻香的鐮刀”“蘆蓬上滿載著白霜”“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這些獨特的想象、比喻,溝通了人們的多種感覺功能,讓人產生豐富、自由的聯想。露珠、幽谷、蘆蓬、船槳、蟋蟀、笛聲等意象渲染一種寧靜悠遠中滿含歡欣的情緒。然而這種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很難產生興趣,若舉辦一次課外活動,讓他們親自走近秋天,親近自然。這樣,既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又滿足了學生心理的需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 “三環節五步驟”教學模式
努力實踐和探索的是“三環節五步驟”教學模式。三環節是:課前自主預習――目的是自主學習,解決易知(也就是比較容易的知識)。課中互動展示――目的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課后拓展延伸――目的是鞏固內化,感悟深化。五步驟是:讀、研、點、練、悟。讀是學好語文的基礎,是主線。研是研究探討,是讀的深化,是深思的表現,是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關鍵。點是“點”是點撥、引導。是老師主導作用發揮的支撐點?!包c”的內容可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也可以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點”的最終目標是學法指導,難點突破。“練”是反饋、矯正,完善三維目標的手段,是檢驗學生探究學習的標尺。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自我評價、師生評價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包括知識技能訓練;能力方法訓練;實踐應用訓練三大方面。悟是學生思維的表現,是觸動心靈的感悟,“悟”是過程,更是目標。只有不斷“悟”,學生才能走進文本,超越文本,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生活。讀、研、點、練、悟這五個步驟貫穿于三大環節之中,并且有很大的靈活性,在某一環節可結合起來全用,也可突出其中二三個方面。
另外,在作文寫作中,可以嘗試作文有效教學的五步三法兩課型。五步:基礎訓練、思維訓練、技巧訓練、速度訓練、綜合訓練;三法:評閱瀏覽自改法、訓練分步達標法、寫作限期限時法;兩課:即寫作指導課和寫作實踐課。各個環節緊緊相扣,逐步提高學生作文寫作能力。
3 基于多元智力理論的語文教學
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霍華德?加德納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引起了人們對人類智能本質和認知過程的新一輪思考,也因此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教育界革命。加德納將智能定義為:“智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會中解決問題或制作產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奔拥录{認為,我們的智能是多元的。他先后共提出了“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關系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論對新疆區內初中班漢語教學的參考價值,不但可以通過漢語教學來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多元智能,還可以利用學生智能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通道來改善漢語教學方式。
4 利用翻轉課堂,提高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翻轉課堂,又翻譯為“反轉課堂”,美國2011年興起一種新型教育教學形式,一時間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這種教育模式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這一重大轉變使得教育工作者看到了課改的新曙光。
“翻轉課堂”語文教學模式,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1)學生的管理意識得到增強,并且可以按照自己平時的學習習慣來安排學習進度;(2)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到學困生學習的困境所在,并有針對性的對其作出有效輔導;(3)課堂上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的時間得到大大的增加,同伴之間的互助學習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4)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了顯著提高,等等。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也日益突出。對于這種轉變,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視而不見,應作出積極的應對。在教育的劇場里,老師甘做協調者和指導者,真正將舞臺讓位于學生。學生可以在課前通過各種手段收集相關資料,在課堂上積極開展小組合作,把語文及涉及到的外語、心理、美術、音樂、健美等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學習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積極狀態。
綜上所述,由于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生動活潑,既符合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又迎合了初中學生好奇、新鮮的心理,調動了內初班學生參與漢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成績,同時,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的愉快。
參考文獻
[1] (美)Howard?Gardner,著.智能的重構―― 21世紀的多元智能[M].霍力巖,房陽洋,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 李湊,劉贛洪.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的SWOT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3(3):88-89.
[3] 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 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一、 注重學習科學家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觀察、分析、試驗是生物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眾多的知識都是前人在觀察思考及反復試驗的基礎上獲得的,其中有不少經典實例,在這些知識的教學中不妨用精練的語言、簡明的圖表及一個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簡述知識的獲得過程,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循著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識。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等??茖W思維和方法是科學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學過程中強調能力培養,其核心應該是思維能力的培養。教材中“生長素的發現”“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兩個著名的實驗等,都是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的很好范例。這些范例經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生長素的發現,教學設計可以將教材中達爾文的胚芽鞘生長實驗用多媒體做成動態效果投影,讓學生仔細觀察后形成自己的推想,再將學生的推想與達爾文的推想比較。之后激勵學生大膽設計證明達爾文的推想(也可設計證明學生的推想),學生提出方案后,大家討論各種方案的可操作性等。討論后再與荷蘭科學家溫特的實驗方法作比較,充分肯定學生的設計,使學生既有成功的喜悅,又學習了科學家的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也能激勵學生創造的熱情。
二、 加強實驗技能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生物實驗課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實驗課,盡量多開實驗課或演示實驗。操作是一種技能,操作強調動手,行為心理學告訴我們,一種技能需要足夠的刺激――反應才能形成,要讓學生多動手,從操作的角度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能高中生物大綱課程目標明確提出,能夠正確使用解剖器、顯微鏡等常用工具和儀器,掌握采集和處理實驗材料等操作技能。高中生物上冊有10個學生實驗、2個研究性課題、1個實習,要求對實驗材料處理的也較多,如生物組織樣液的處理、花生子葉薄片的處理、洋蔥根尖的處理、洋蔥表皮的處理等,這就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有些材料可以由學生采集,如觀察葉綠體實驗中的蘚類)。學生在實驗課中,除必要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外,盡量減少束縛性條件,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和嘗試,并對自己的實驗結果作出推測和解釋。如在脊蛙反射實驗中,在完成規定的實驗內容后,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繼續試驗。刺激蛙背部右側和左側反應有什么不同?刺激一側時對側肢體有什么反應?刺激的強弱與反應的關系?等等,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動腦去想,然后發表自己的認識或看法。最后教師在充分肯定每位學生實驗成績,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礎上,對其實驗結果做出正確的分析總結。
三、 在生物學教學中培養良好的身心素質
1. 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態。
讓學生了解與生物學有關的環境、資源、能源、土地、糧食、人口 等問題,培養學生關心自然、關心社會、關心國家利益、關心地球的生存條件等的情感和責任感,樹立環境保 護意識。生物課本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生物的結構與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我們要讓學 生知道人不能被動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動地適應自然的變化和社會的變革。中學生應該學會多種本領,增強 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適應能力,培養健康的心理。
2. 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從美育的內容上看,生物學可以進行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的教育。生物是自然美的主體。如動物、人體外表的對稱美;各種葉形、花冠的姿態美;動物(蜜蜂、螞蟻)社群生 活表現的和諧美;生物學上一些名詞概念(如生長素)、規律(如孟德爾遺傳規律)、學說(如自然選擇學說)發現的過程體現一種嚴謹的科學美;科學家的優秀品質體現了社會美。引導學生投入到創造美的活動中去,如養鳥、護鳥、種花、種樹、綠化美化校園等。
3. 科學提高身體素質。
培養學生能夠自覺地鍛煉身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身體和心理都發生著急 劇的變化。為此,學生必須了解自己的身體,科學地對待自己體內發生的一切生理變化,愉快地接納自己(不管是男還是女,是胖還是瘦),并自覺地鍛煉身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些內容在教材中都有闡述,教師 應該充分運用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生動具體的教育;同時也要指導學生了解綠色食品、各類補品,正確對待減肥藥品及增高妙方等等。
四、 組建生物科技活動小組,培養興趣,發展特長
【關鍵詞】體驗體驗課程積極心理藝術類學校
一、 體驗課程的內涵和目標設置
體驗是人的一種基本生存狀態,體驗對人的成長具有獨特的價值。藝術類學生藝術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體驗。常言道:“知識改變不了命運,智慧是可以改變命運的。”陳述性知識可以靠認知、識記獲得,程序性知識可以通過思維訓練獲得,而智慧得依靠人生體驗獲得。通過一種感性的體驗從而產生一種理性的認識,這種方式非常適合藝術類學生的文化課學習。
體驗課程是基于體驗概念而出現的一種教育領域的課程樣態。重視情境創設是體驗課程最根本的特征,在課堂上將符號化、形式化的課程內容,轉化為現實化、具體化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體驗,以一種愉悅的、欣賞的心理主動接受。因此“情境性”是體驗課程的最根本特征。
體驗課程在內容選擇上,具有“生活性”、“綜合性”、“ 價值性”,即:體驗課程的內容是以“生活世界”為依托,關心人的內在需求和整體發展;體驗課程重視在活動中對各門文化知識內容進行一種跨學科的綜合,反映人生活的多樣性和完整性;體驗課程重視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以及學生的自主建構。
體驗課程的目標是把各學科相對零碎的知識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提高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習得積極的情緒,著力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知識與技能的應用能力。
二、藝術類學校體驗課程開發的構想
體驗課程開發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行政部門應建立健全的課程管理體制,對學校進行統一的監督與管理,使體驗課程逐步納入制度化的軌道。
(二)通過體驗課程的開設建設新課程理念下的全新的學校文化。
學校課程建設是一種無形的學校文化,一所學校能否成為名校,主要是依靠可以代代相傳的無形文化,來傳承名校精神,延續輝煌。一所學校有形的文化――校址是要變動的、建筑物是要倒塌的、校長和教師以及學生是有年限的,只有無形的學校文化是可以傳承的。對于藝術類學校來說,開設符合藝術類學生學習方式的體驗課程,可以自然地呈現藝術類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文化內涵。
(三)把學校體驗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落實到課堂環境的層面。
課堂中基本的硬件條件如:設備、設施、場地、教學材料等是體驗課程開發的重要物質基礎。積極心理學認為,個人體驗的獲得是在與環境的積極互動中得到體現的,良好的環境塑造人類積極的經驗。當學生周圍的環境、教師和同學提供積極的支持、同情和關心時,他們最有可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
(四)把教師隊伍的建設作為學校體驗課程開發的突破口。
學校體驗課程的開發除了要求教師具備較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等知識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課程設計、課程評價方面的知識、開發利用的操作技術。所以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體驗課程開發意識和開發能力,是學校體驗課程開發的突破口。
(五)提高識別學生資源的能力,積極捕捉、利用與開發學生資源。
學生資源一般是指在課內外表現出的,可被教師利用的、有利于教學的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等。在體驗課程的教學中,學生資源表現為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而生成的資源,包括學生出乎教師設計的問題或回答、課堂中突發的事件或學生的特殊表現等;表現形式包括學生的語言、行為和情緒以及有一定課程意義的氛圍、環境、信息和機會。
教師只有具有學生資源意識,才能捕捉到學生資源,并將其充分地開發利用。教師在開發利用學生資源時,必須遵循“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資源”的原則,并且要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設計教學,不能一廂情愿地零起點教學;教師應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課前預設某種情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參與情緒,讓學習成為一種享受。
例如,筆者嘗試體驗課程教學地中海氣候的特點和成因,引入一首外文詩《I love you, California》,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畫面及配樂詩朗誦。視覺、聽覺的效果一下子吸引了藝術類學生的注意力,第二步緊接著就是在制造“認知沖突”上下工夫,圍繞詩中所描寫的場景進行設問,根據詩中所描寫的“I love your fertile valleys; your dear mountains I adore,”和“I love your grand old ocean and I love her lovely shore.”、結合地圖,簡述California的地理位置;根據詩中描述“I love your summer breezes, and I love your winter rain,”體現了California什么氣候特點?;“I love you, land of flowers; land of honey, fruit and wine,”、“I love your vineyards stretching far”、“I love your purple sunsets, love your skies of blue”這三句詩所描述的California的景觀與氣候的關系?通過這三個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對聽到、看到但暫時不能理解的現象,感到驚訝、疑惑,從而勃發認知興趣。這種場合的認知沖突是學生認識到已有經驗同未知因素之間有差別導致發生的。這種“沖突”乃是內部動機作用形成的原因。而這種“沖突”的相對“平緩”和暫時“解決”,會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智力價值,這種價值體驗又會使學生產生新的學習動力。學生對學習的情感和動力、對知識的價值認同,是體驗課程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的課程資源。
三、藝術類學校體驗課程運作的案例分析
關于“內力作用過程和地質構造”的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
教法選擇:模擬實驗法
實驗材料:4cm×30cm的“竹片”(“木片”、“三合板”)每人2片。
設計原因:內力作用是一個漫長的地質作用過程,缺乏感性認識,不易完成連續的思維過程。
設計目的:把大尺度的時間變化過程“濃縮”為幾分種內完成,通過模擬實驗感悟地質變化過程。
實驗設計的合理性:內力作用過程,是一個受力的過程;竹(木)片與巖石都具有“剛性”和“塑性”,竹(木)片的受力形變過程與巖石的受力形變過程非常接近。
注意事項:①先看實驗步驟,按步驟操作
②注意觀察,并記錄
實驗以及實驗現象的探究:
注:上表中的現象分析,是在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再實驗的過程中完成的。然后是宣讀分析結果和相互補充。
實驗的遷移:
在方框內畫上相對應的示意圖
注:在填上圖過程中,要求:
①閱讀課本有關內力作用的內容以及褶皺、斷層和火山(地震)示意圖。
②引導學生將竹片的受力過程和巖層的受力過程進行關聯。
③讓學生悟得上述“褶皺、斷層和火山(地震)”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過程。
多媒體動畫的演示:
將“水平巖層――褶皺――斷層――火山(地震)”的過程,進行多媒體動畫的演示。2. 關于“內力作用過程和地質構造”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思考與總結
(1)本教學案例利用了竹片、多媒體動畫等,模擬了內力作用的過程,使學生對漫長的地質作用過程獲得了感性的認識。讓學生身臨其境,體現了體驗課程“情境性”的最基本特點。
(2)本教學案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和創造者,不僅設計了教學活動,而且在參與和引導中調控了課堂。體現了教師的課程意識和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本案例著眼于學生思維的形成,利用探究的方式營造學生的學習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開發利用學生內部條件,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讓學生在探討的氛圍中:學會合作、學會相互啟發、學會捕捉信息、學會分析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學會聯想、學會遷移、學會推理、學會發現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
(3)“悟”是一種體驗,有一種說法是“只有自己體驗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因此,本教學設計是對結論的過程設計,或者說是一種思維過程的設計,讓學生體驗這個過程,在體驗中悟出聯系、悟出結論,在悟的境界中去“自動地”構建思維結構。因此,我們在設計中不把結論急于直白地告訴學生,將結論隱藏在環環相扣的步驟里面,設計教學的“飛白”,給學生以更多的思維空間。比如,上述案例中,在實驗中體驗過竹片折斷后,要求學生自己繪出“水平巖層――褶皺――斷層――火山(地震)”的過程,就是一個讓學生進行遷移和“悟”的設計。如果,這個內力作用過程還是老師自己來講解,那么,上述實驗的設計就毫無意義,完全是一種浪費時間的形式而已。從這一角度說,本教學案例著重通過學生的體驗獲得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4)教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教材資源?現有的教材內容,大多數體現了學科的知識體系,而方法論等一般不能體現;因此,本教學案例在設計中,不拘泥于教材內容的完整性,在知識要求上,也不再面面俱到,大膽地取舍和添加。比如“案例”中的斷層,僅僅選取了“擠壓斷層”,并沒有涉及“張力斷層”,如果將其加入,反而會影響思維的完整性和流暢性;相反,倒是將后面單元的教材內容――地震和火山提了上來。因此,將注重知識內容的完整性變為注重思維的完整性和流暢性,是體驗課程對如何利用教材這一重要課程資源的嘗試和突破。
上述體驗課程的實踐過程,使我們深刻體會到:體驗課程的開發,只有深入到課堂教學的層面,認真研究課堂教學中需要和生成的課程資源的時候;只有當廣大教師的生活、經驗、智慧、理解、問題、困惑、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課程資源,能夠與課程標準和教材所承載的知識、能力等一道進入課堂、進入教學過程的時候,學校體驗課程的建設才能從表淺走向深刻,體驗課程的豐富內涵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四、藝術類學校體驗課程開發的意義
目前藝術類學校側重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對于學生如何通過課程發展實踐能力、團隊精神以及其它非專業能力缺乏關注和研究。藝術類學生普遍缺少文化底蘊,對于深入學習藝術專業、挖掘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力不從心,因此,藝術類學校文化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體驗課程的開設,重視非專業能力的培養是學校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培養學生成為“完整的人”的措施之一。同時,體驗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與不同背景的同學交往并互相學習的理想機會。當所有的人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的時候,最有效的互動和學習往往就產生了。學生可以從才華橫溢的同伴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收益匪淺。所以,體驗課程的顯著優點,就是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是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團隊合作完成的。
體驗課程將學生置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其體驗努力與堅持不懈的必要,激發他們的自尊與自信。有利于強化藝術類學生參與課程的熱情、激發文化課學習的興趣,成為一份持久的心理動力,從而形成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教師與課程之間的良好關系。
“體驗” 是藝術類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方式與專業課學習方式的結合點,抓住“體驗”這根繩索來重建藝術類學校的課程,形成在國家課程標準指導下的符合藝術類學生特點的“體驗課程”,從而產生藝術類學校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
總之,體驗課程從側重知識掌握到發展綜合能力、從分科教學到跨學科整合、從優化學習內容到創新學習方式,引導藝術類學生主動融入文化課學習、拓寬視野、提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泳洪.體驗課程:課程改革新的生長點[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增刊(增總第13期),Vol.20
[2]江捷,馮士維.美國頂峰體驗課程對外公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啟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3,Vol.23.NO.3
[3]樊文漢.淺論幼兒園體驗課程[J].科技創新導報,2009. NO.36
關鍵詞 : 生活化教學;初中物理教學;
Abstract: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in junior physics teaching. The necessity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in junior physics teaching is analyzed. Adaptation,guidance and system are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s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in junior physics teaching. In the stage before,in and after class,it is suggested to create situation of small common experiments in life,naturally guide,timely transfer knowledge,and train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In this way,the practicability and value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can be reflected.
Keyword: Life-oriented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初中物理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啟蒙階段,新課改中明確指出生活化是物理課程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活化教學是指在確定教學目標后,教師結合教學任務把握學生認知規律,貼合學生實際生活,有針對性地選擇、組合、設計教學內容,利用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教學形式組織教學活動[1]。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和生活要聯系在一起,教育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學生要學習教育系統中所傳遞的知識,最終用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2]。本研究將從必要性、原則、教學策略等方面簡述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1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必要性
A.滿足新課改中素質教育的要求。初中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3]。為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基本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生活化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這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的觀察體驗運用到物理學習中,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B.改善偏遠地區實驗儀器匱乏的現狀。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多方面原因,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教育基礎差,保障能力弱[4]。在物理教學中,實驗儀器的匱乏不利于教師展示物理現象,不利于學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識。若教師運用生活化物理教學,將實驗儀器的依賴轉化為對生活中物品的巧妙運用,做一些簡單可行的物理小實驗,則可改善偏遠地區實驗儀器匱乏的現狀。
C.激發學生學習初中物理知識的興趣。初中物理是八年級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基本概念較多,分類繁雜,規律的關聯性較強,較為抽象,邏輯思維較強。物理學科的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很緊密,教師運用生活化教學將豐富多彩的生活知識運用到傳統物理教學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初中物理知識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更好地開展物理教學工作。
D.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水平。學生單純將知識死記硬背或許可以得到短時記憶,但想達到長時記憶的效果必須依靠學生對知識點本質的理解。物理學習中僅憑借記憶而非理解不利于牢固掌握相關知識點,而生活化教學則為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提供了有效途徑,能夠實現單一記憶—理解性記憶—知識遷移的轉換。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中,要讓學生記住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但時間久了,學生可能會忘記將聲音的產生與振動聯系在一起。可以在知識講解中運用一些生活實例,如彈撥類樂器發聲時弦在振動,說話時聲帶在振動。課上,讓學生感受自己說話時聲帶的變化,提醒學生以后看到聲音的產生這部分內容時就摸摸自己的聲帶,喚起對這一知識的記憶。
2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生活化教學雖然相比傳統物理教學有它的靈活性和可遷移性,但教師在運用時仍應注意相關方法,不可濫用,否則浪費時間,不能起到實質性效果。
A.適應性原則。初中物理教學在進行生活化教學設計時,應考慮到學生現階段可以了解到的生活現象,要考慮所創造的生活場景、教材知識與大部分學生現有水平是否匹配,是否可以做到通俗易懂,所舉實例是否實用,要最大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濫用實例。在講解關于壓強的知識點時,舉例說鋼琴的底座用四塊木板墊住可以減小壓強就不如用書包帶做寬一點來減小壓強更讓人印象深刻。不是所有學生對鋼琴底座都有所了解,這兩個例子雖然知識點一樣,但后者更貼近所有學生的實際生活。
B.指導性原則。在講解知識點前準備的引入問題要有針對性、指導性,適合初中生思維,難度適中。在講解物體內能的改變這一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們搜集生活中物體內能改變的例子并讓學生在課上展示。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些例子分類(屬于熱傳遞還是做功)并說出理由。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引導、糾錯、補充的角色,要給學生足夠空間去自主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問題。
C.系統性原則。生活化教學需注意時間分配和知識點的系統性,掌握學習進度。雖然生活化教學要求聯系實際生活,但同一課時的不同階段可采取不同方法。課前,可以搜集生活資料,做一些生活小實驗。課堂,可以對課前的引入進行講解并延伸拓展列舉相關的生活實例。課后,可以是對相關習題的鞏固或對部分實驗的再探究,要做到課堂時間高效利用。初中物理知識點分為很多不同的板塊,生活化教學設計中要注意各知識點的聯系。例如,從高空下落的雨滴為何不會砸傷人?這既可以引發學生思考阻力的存在,又可以說明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稍谕簧瞵F象中提煉不同的物理知識點,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系統性理解和運用。
3、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A.課前。對于一些需要提前查閱的課前準備資料,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提前布置觀察或探究作業。即使學生課前還不明白相關物理原理,若有條件也可先讓學生按照操作說明完成相關探究,親身體驗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
浮沉子是在講授物體浮沉條件時經常用到的實驗儀器。課前,可以讓學生提前自制浮沉子,教師要提前準備操作說明。
材料:空塑料瓶、小玻璃瓶(可用藥瓶代替)、吸管、紅墨水。
步驟:(1)在小玻璃瓶內倒入適量的紅墨水并在瓶口插入截取的一小段吸管,使玻璃瓶放置在水中時整體露出極少部分體積。(2)在空塑料瓶內放入水,讓小玻璃瓶倒置在塑料瓶內且塑料瓶上方留有部分空氣,最后蓋緊瓶蓋。
學生們按照說明在課前制作浮沉子,通過動手加深了印象,對新課學習產生了興趣。課堂上,要和教師一起觀察實驗現象:用力擠壓塑料瓶,觀察到小玻璃瓶下沉;放手,觀察到小玻璃瓶上浮;用力得當,可使玻璃瓶停留在水中任意位置。這樣會更容易建立物理模型,理解物理原理。
B.課堂。
案例1:用眼鏡片做物態變化小實驗。不僅可以運用眼鏡片講解透鏡知識,還可以做物態變化的小實驗。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為何冬天從室外進入教室眼鏡上會出現霧氣,隨后讓學生對著眼鏡呼氣,發現亦會出現霧氣。出現白霧時,教師要讓學生們用手觸摸感受一下潮濕的小水滴,不久,小水滴就會消失。出現小水滴時,教師可以提問:是什么原因使得呼出的氣體在眼鏡片上變成小水滴?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小水滴的出現其實是氣體溫度和鏡片溫度的溫差所導致的。這時,教師可以總結液化是因為鏡片溫度低于氣體溫度,于是氣體液化成小水滴附著在鏡片上。當小水滴消失時,還可以總結汽化的原因。利用身邊隨處可見的物品做的簡單小實驗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液化和汽化的變化過程,在腦海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有助于知識點的掌握。
案例2:用窗簾講解流體壓強實驗。夏天,教室的窗簾總會飄到窗外,很多同學都會認為是風把窗簾吹到了窗外。但風在室外,如果是風吹動窗簾,窗簾應該飄向室內。和同學們分享這一生活現象之后,教師便可提問:“是什么原因讓窗簾往窗外飄呢?”同學們可能結合課本會聯想到流體壓強和流速的規律: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窗外刮風所以流速大,進而窗外壓強小于室內,窗簾自然向外飄動。但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這一解釋可能與已有經驗相違背,往往不足以讓學生信服。除了利用生活例子來解釋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還可以當場利用可獲取的紙張做實驗演示加以佐證。教師可以問同學們:“向兩張自然下垂的紙張中間吹氣,這兩張紙會怎樣?”結果如何,同學們一做便知。這樣的環節讓學生對于流體壓強的知識會更深刻一些。
案例3:通過“筷子提米”小實驗討論增大摩擦力原理。此實驗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分組自己體驗。需在玻璃杯內裝上半杯大米(不能裝滿或裝的太少),把筷子插在中間,把米壓緊使筷子直立,加入少量水后等米吸水漲開再提筷子,米和玻璃杯會一起被筷子提起。米吸水以后發漲發澀,既增加了米對筷子和米對玻璃杯的壓力,又增大了米與筷子、米與玻璃杯之間的粗糙程度,筷子與米、米與玻璃杯之間的摩擦力也增大,所以提起筷子就能把裝米的玻璃杯提起來。該實驗形象、直觀地展示了壓力增大,接觸面粗糙程度變大,摩擦力變大的原理。
案例4:自制密度計。教師可教學生自制密度計,取細圓木棍一根,在表面涂上石蠟,在細木棍一端繞上適量的保險絲,使木棍能豎直浮在水中,上端露出水面1/5為宜。然后,分別放入三種液體(如水、牛奶、鹽水)中,可觀察到木棍在牛奶中上端露出液面最短,在鹽水中上端露出液面最大。實驗現象說明,三種液體中牛奶密度最小,鹽水密度最大。浮力現象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與物體浸入液體的密度有什么關系總是迷惑不解。而自制密度計的演示效果可以更直觀讓學生感受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加深印象。在課堂上用到的生活化例子常常需要教師創設情境,以小實驗的方式進行展示。應選取易獲得,初中生較熟悉,實驗通俗簡單的材料,教師亦可自己創造相關教具。學生要親身體驗實驗過程,這樣在理解物理知識時能更輕松。
C.課后。課后生活化教學設計應該被引入物理作業之中。作業不一定都是紙質習題訓練,動手實踐的任務也可作為作業的一種。習題中要滲透生活例子,貼近日常生活,強調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還可以布置實踐作業,在日常作業減負的同時使學生了解更多生活中的物理知識。
學習完簡單機械這一章內容后,要讓同學們對熟悉的自行車進行思考研究,查閱資料分析自行車結構哪些部分是省力杠桿,哪些是費力杠桿。(自行車手剎是省力杠桿,中軸上的腳蹬和齒輪組成省力輪軸,手把和前叉軸組成省力輪軸,后軸上的齒輪和后輪組成費力輪軸,使前進的距離變長)這樣既可以強化學生對簡單機械知識點的理解,又拓展了學生的生活常識,進一步認識了自行車結構。
4、 結語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器具、生活經驗、生活現象、生活實驗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化物理教學。若學生只學會了理論知識,卻不懂得將物理原理在生活現象中學以致用,就不足以體現初中物理的實用性和價值。教師要遵循適用性、指導性、系統性原則進行生活化教學設計,在課前、課堂、課后的各個教學環節創設生活情境,自然引導,適時遷移知識,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余禮物理習題教學生活化的實踐價值[J] .湖南中學物理, 2016,(04):58-60.
[2][美]約翰杜威著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 .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提高學習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探索和積累。前人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但必須充分結合自己的特點。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梳理歸納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人教版《矩形》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質和判別條件。
2.提高對矩形的性質和判別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經歷探索矩形的有關性質和判別條件的過程,在直觀操作活動和簡單的說理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觀探索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決矩形問題的基本思想是化為三角形問題來解決,滲透轉化歸思想。
情感與態度目標:
1.在操作活動過程中,加深對矩形的的認識,并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2.通過對矩形的探索學習,體會它的內在美和應用美。
教學重點:矩形的性質和常用判別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矩形的性質和常用判別方法的綜合應用。
教學方法:分析啟發法
教具準備:像框,平行四邊形框架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
演示平行四邊形活動框架,引入課題。
二、講授新課:
1.歸納矩形的定義:
問題:從上面的演示過程可以發現:平行四邊形具備什么條件時,就成了矩形?(學生思考、回答。)
結論:有一個內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質:
(1)問題:像框除了“有一個內角是直角”外,還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邊形不具備的性質?(學生思考、回答.)
結論: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對角線的性質:
讓學生進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問題:(幻燈片展示)
在一個平行四邊形活動框架上,用兩根橡皮筋分別套在相對的兩個頂點上,拉動一對不相鄰的頂點,改變平行四邊形的形狀.
①隨著∠α的變化,兩條對角線的長度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②當∠α是銳角時,兩條對角線的長度有什么關系?當∠α是鈍角時呢?
③當∠α是直角時,平行四邊形變成矩形,此時兩條對角線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學生操作,思考、交流、歸納。)
結論:矩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3)議一議:(展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解決)
①矩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它有幾條對稱軸?如果不是,簡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長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關性質解釋這結論嗎?
(4)歸納矩形的性質:(引導學生歸納,并體會矩形的“對稱美”)
矩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軸對稱圖形.
例解:(性質的運用,滲透矩形對角線的“化歸”功能)
如圖,在矩形ABCD中,兩條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AB=OA=4
厘米,求BD與AD的長。
(引導學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別條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學生討論、交流、共同學習)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怎樣的四邊形?為什么?
結論: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師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燈片展示完整過程.)
(6)歸納矩形的判別方法:(引導學生歸納)
有一個內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三、課堂練習:(出示P98隨堂練習題,學生思考、解答。)
四、新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師生共同從知識與思想方法兩方面小結。)
五、作業設計:P99習題4.6第1、2、3題。
板書設計:
1.矩形
矩形的定義:
矩形的性質:
前面知識的小系統圖示:
2.矩形的判別條件:
例1
課后反思:在平行四邊形及菱形的教學后。學生已經學會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動手猜想驗證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質。一些相關矩形的計算也學會應用轉化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來解決??偟目磥磉@節課學生掌握的還不錯。當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練。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練。
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人教版《梯形》教案
教學目標:
情意目標: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
能力目標: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質解簡單的幾何計算、證明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
認知目標: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類;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等腰梯形性質的探索;
難點:梯形中輔助線的添加。
教學課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學方法:啟發法、
學習方法:討論法、合作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圖片,說出每輛汽車車窗形狀(投影)
2、板書課題:5梯形
3、練習:下列圖形中哪些圖形是梯形?(投影)
4、總結梯形概念:一組對邊平行另以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5、指出圖形中各部位的名稱:上底、下底、腰、高、對角線。
(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類:(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質的探究
【探究性質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將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樣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內角有什么樣的性質?(學生操作、討論、作答)
如圖,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證:∠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與∠D是否相等?為什么?
等腰梯形性質:等腰梯形的同一條底邊上的兩個內角相等。
【操練】
(1)如圖,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則腰AB=cm。(投影)
(2)如圖,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長線于點E,CA平分∠BCD,求證:∠B=2∠E.(投影)
【探究性質二】
如果連接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圖中有哪幾對全等三角形?哪些線段相等?(學生操作、討論、作答)
如上圖,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證: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質: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探究性質三】
問題一:延長等腰梯形的兩腰,哪些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為什么?對稱軸呢?(學生操作、作答)
問題二:等腰梯是否軸對稱圖形?為什么?對稱軸是什么?(重點討論)
等腰梯形性質:同以底上的兩個內角相等,對角線相等
(三)質疑反思、小結
讓學生回顧本課教學內容,并提出尚存問題;
學生小結,教師視具體情況給予提示:性質(從邊、角、對角線、對稱性等角度總結)、解題方法(化梯形問題為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問題)、梯形中輔助線的添加方法。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因式分解》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綜合運用。
3、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運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學難點:
高次指數的轉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靈活運用。
教學案例:
我們數學組的觀課議課主題:
1、關注學生的合作交流
2、如何使學困生能積極參與課堂交流。
在精心備課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的自學提示:
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語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過來就得到_____,如何用語言描述?
2、下列多項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嗎?若能,請寫出分解過程,若不能,說出為什么?
①-x2+y2②-x2-y2③4-9x2
④(x+y)2-(x-y)2⑤a4-b4
3、試總結運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條件是什么?
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嗎?
5、試總結因式分解的步驟是什么?
師巡回指導,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
生交流熱情很高,但把全部問題分析完已用了30分鐘。
生展示自學成果。
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為(y+x)(y-x)
生2:-x2+y2=-(x2-y2)=-(x+y)(x-y)
師:這兩種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種方法提出負號后,一定要注意括號里的各項要變號。
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為(2+9x)(2-9x)
生4:不對,應分解為(2+3x)(2-3x),要運用平方差公式必須化為兩個數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
生5:a4-b4可分解為(a2+b2)(a2-b2)
生6:不對,a2-b2還能繼續分解為a+b)(a-b)
師:大家爭論的很好,運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須化為兩個數或兩個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須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為止。……
反思:這節課我備課比較認真,自學提示的設計也動了一番腦筋,為讓學生順利得出運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條件,我設計了問題2,為讓學生能更容易總結因式分解的步驟,我又設計了問題4,自認為,本節課一定會上的非常成功,學生的交流、合作,自學展示一定會很精彩,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本節課沒有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練習很少,作業有很大一部分同學不能獨立完成,反思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我在備課時,過高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問題2中的③、④、⑤多數學生剛預習后不能熟練解答,導致在小組交流時,多數學生都在交流這幾題該怎樣分解,耽誤了寶貴的時間,也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導致難點、重點不突出,若能把問題2改為:
下列多項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嗎?為什么?可能效果會更好。
(2)教師備課時,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層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安排習題要循序漸進,切莫過于心急,過分追求課堂容量、習題類型全等等,例如在問題2的設計時可寫一些簡單的,像④、⑤可到練習時再出現,發現問題后再強調、歸納,效果也可能會更好。
我及時調整了自學提示的內容,在另一個班也上了這節課。果然,學生的討論有了重點,很快(大約10分鐘)便合作得出了結論,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練習量大,準確率高,但隨之我又發現我在處理課后練習時有點不能應對自如。例如:師:下面我們把課后練習做一下,話音剛落,大家紛紛拿著本到我面前批改。師: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興奮。來:“我們再做幾題試試?!鄙珠_始緊張地練習……下課后,無意間發現竟還有好幾個同學課后題沒做。原因是預習時不會,上課又沒時間,還有幾位同學練習題竟然有誤,也沒改正,原因是上課慌著展示自己,沒顧上改……??磥?,以后上課不能單聽學生的齊答,要發揮組長的職責,注重過關落實。給學生一點機動時間,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機會釋疑,練習不在于多,要注意融會貫通,會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