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8:03: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口腔醫學技術新進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口腔醫學 就業能力建設 教學改革 執業醫師考試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畢業生數量日趨增多,就業壓力日趨增大。而當前醫療衛生行業的規模下從業人員逐漸飽和,使醫學人才市場競爭激烈。因此專業性更強,就業范圍更窄的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
一、近年來口腔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及問題
從以上三表數據得出,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體現在供求結構性矛盾上:畢業生過于集中在東部城市、沿海城市和市及市級以上單位,廣大中西部省份城市、農村基層、城市社區卻無人愿意問津。一方面畢業生抱怨工作不好找,或者有業不愿低就,另一方面用人單位覺得大學生就業能力下強,感嘆招不到滿意,甚至招不到畢業生。
由上表得出,口腔專業學生每年去江浙地區工作的占到畢業生總數的四到五分之一,一方面由于較高的工資收入,另一方面則是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經過一或兩年的時間有近30%的學生離職。通過調查問卷顯示,學生離職的主要原因有:1、認為大學所學知識在工作單位無法自如應用;2、自主動手能力比較差,由于江浙地區醫院帶教老師指導不多,動手能力差的問題就突出的表現出來;3、人際溝通交往能力不足。初到陌生環境,學生在日常生活交流及與病人溝通建立良好醫患關系上均出現困難。
綜上,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就業難主要在于:1、供求關系矛盾,反映了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的就業思想較為陳舊保守,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2、畢業生就業能力的不足。因此改善大學生就業思想,加強大學生就業能力建設勢在必行。
二、工作對策
(一)以就業能力建設為抓手促就業
“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并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結合口腔醫學專業目標培養要求和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參照就業能力構成兩大基礎研究理論ASID定義的 l 6項技能和SCANS定義的36項能力,經篩選比對提出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7個核心內容:1、規劃能力;2、學習能力;3、實踐能力;4、適應能力;5、溝通交流能力;6、職業道德能力;7、應聘能力。因此我們在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時候要注重對這七種能力的培養,使口腔專業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更好的去適應社會,適應就業市場。
從圖2得出,08屆到12屆學生畢業后繼續深造或從事口腔專業工作的占絕大多數,說明口腔專業畢業生專業思想穩定。08屆畢業學生考取研究生和從事口腔相關專業工作的學生占當年畢業生比例60.1%。09屆比例是100%,10屆比例是98.2%,11屆比例是98.3%,12屆比例是96.7%。因此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的專業知識教育對就業能力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
口腔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新方法,總結經驗,并吸取了先進教學模式,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仿頭模型為手段,加強操作訓練,使學生的操作更接近臨床實際,增強了教學直觀性,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1、成立了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職業規劃團隊。工作團隊由專業職規劃人員和有口腔醫學專業知識背景的兼職人組成,加強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增強大學生職業規劃的自主意識和執行力,注重個性化和分階段的職業生涯跟蹤服務指導,使職業規劃教育融入到整個大學生活之中。
2、重視實踐技能培訓的學習與培訓。打破學科體系,注意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融合及各專業課間的聯系,適當介紹學科新技術、新進展,增加選修課,給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余地,使其根據個人愛好和專業特點來選修課程。舉辦具有特色的專題講座,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加大實踐課比重,在實習前對學生進行技能強化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正確、規范的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盡量改善表二中所述的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問題
3、盡早接觸臨床和社會。口腔醫學教育要求醫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多開展社會活動,早接觸臨床和社會。合理安排學生的見習,了解口腔科日常工作,以增強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興趣。并且可以通過寒暑假實踐活動,安排口腔常見疾病的社區調查活動及早期見習使學生先對相關疾病有初步認識,這樣再學習起來就會更有認同感、更形象生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
4、加強流行病學、社區口腔醫學等與口腔專業未來就業發展方向知識的學習。社區口腔醫療是未來口腔醫療的一大發展趨勢。因此口腔教育者除了講解口腔臨床醫學的知識和技能外,還應教育學生掌握社區口腔醫學等相關知識和技能, 加強流行病學、社區口腔醫學等知識的學習,以利于今后開展相關疾病的社區衛生保健、疾病預防和健康教育等。
5、加強醫患溝通技巧的學習。教師在講述某一疾病的同時,講解該疾病可能引發醫患糾紛的一些預防和處理措施 ,并教會學生一些常用的醫患溝通技巧。例如,如何掌握患者心理,與患者交談的語態,交談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何給患者親切感等。同時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著力進行親善、友善、首善的教育。
6、加強醫學生的心理輔導。開展積極的職業指導教育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培養畢業生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善于合作、勇于創新等積極健康的就業心理。通過心理咨詢、個別談話、集體座談等多種形式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就業求職心理,讓畢業生正確面對挫折、懂得自我心理調試、增強自信心,培養堅強的意志,開展形式多樣的求職課程等。使學生求職不再局限于地理位置上的選擇。
(二)以執業醫師考試培訓指導為路徑促進學生學習
從圖2我們可以看到絕大部分口腔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終究會走上與口腔專業相關的崗位,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是必然的要求,因此要在學生在校期間加強學生執業醫師考試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通過圖3看到,從08屆到12屆口腔專業學生畢業后通過執業醫師考試的人數及比例普遍偏低,從08屆學生的40人,通過率67%,09屆學生的32人,通過率52%,10屆的37人,通過率60%,到11屆的23人,通過率38%。說明我們的學生參加執業醫師考試的能力并不強
口腔醫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資格考試有自身特點。將口腔醫學教育與醫師資格考試接軌,使學生順利通過考試,可以極大的促進其就業能力建設,更好的實現就業。
1、加強醫學生基礎知識及綜合素質培養。
完善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體系,除發揮傳統知識傳授的優勢外,如專業知識和技能、職業道德和學習能力等,重點要加大對過去一度重視不夠的隱性知識的傳授,如加大溝通交流能力和應聘能力等方面的知識傳授,開設人文知識課程,完善大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表現認知度;設計開展相應的能力培訓實踐活動,舉辦模擬工作情境活動專項訓練,開發能力,增加實踐積累,在實踐中實現能力的提升。
2、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刻苦鉆研,密切關注本專業最新進展,將學科新技術新進展融入到教學中去,注重各分支學科間的交叉聯系,拓展學生知識面,為其分析解決問題打下良好基礎。
3、改進教學評估體系。
首先,完善考試形式和內容。要結合口腔醫師資格考試要求,確定考試內容和形式,既有對學生知識記憶的考核,也有對學生判斷處理問題等綜合素質的考試,不拘泥于筆試的形式,也可開展相關實驗操作技能的考試。
其次,完善教師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對教師的備課、授課情況、業務水平、科研能力、職業道德等也給予綜合評價,實現教考分離。
再次,加強學生畢業前臨床綜合技能的考核,以醫師資格考試為導向,維護考試的公平性、客觀性,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就業質量。
綜上所述,不斷進行教學內容改革適應時展的要求和以執業醫師考試培訓為導向,加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訓,使大學生適應未來的職場工作做好方向標,立下指南針,促進學生的成功就業。
參考文獻:
[1]程輝,張志興.口腔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安排的改革思路[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2,3.
[2]孫大麟,邱蔚六,郭偉.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五年制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J].醫學教育,2003,3.
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缺乏研究生教育階段的醫學專業英語培養,但是碩士研究生不僅要求掌握良好的專業知識及熟練的操作技能,并且同時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大部分碩士研究生在完成本科學習后直接進入研究生教育階段,面臨著臨床及科研兩方面的壓力。科研的開展必須在大量閱讀文獻及了解國內外專業先進技術及新進展的情況下進行,但是英語成為首當其沖的困難。醫學英語水平的提高是碩士研究生培養階段必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就新疆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碩士研究生醫學專業英語的水平及學習要求進行調查分析,并提出培養措施。
1我校口腔醫學碩士研究生醫學專業英語水平及學習要求現況
對新疆醫科大學剛入學的42名統招口腔醫學碩士研究生進行醫學專業英語水平及學習目的調查,采用匿名問卷調查[1]。參與調查的學生中90.5%通過國家英語4級考試,59.5%通過了大學英語6級考試(少數民族研究生要求通過國家英語四級考試)。調查結果顯示研究生的醫學英語在聽、說、讀、寫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詞匯方面:54.8%的學生掌握常用醫學英語詞匯,40.5%學生掌握簡單醫學英語詞匯;閱讀方面:37.6%學生可以大部分理解英文文獻意思,59.5%學生認為閱讀英文專業文獻有很大的困難,必須通過字典或者Google等工具進行幫助翻譯;聽力方面:71.4%學生在外籍患者交代病情時可基本理解癥狀描述及治療要求,26.2%學生可以聽基本聽懂專業講座;口語方面:42.9%可以簡單講解與外籍患者講解病情及治療方案,23.8%可詳細講解病因及治療方案;寫作方面:21.4%學生可獨立完成論文英文摘要的寫作,31.0%可以書寫簡單門診病歷;原版英文教材方面:57.1%學生具備口腔醫學專業英語字典等工具書,僅有31.0%具備國內出版的口腔專業的英文教材,11.9%學生具備國外出版的原版的英文教材。學習目的:71.4%要求順利查找專業文獻,59.5%要求與外籍患者流利溝通,19.0%希望出國深造;95.2%學生認為自己的醫學英語水平較低;92.8%學生希望開展醫學英語的學習培養。調查內容顯示大多數的研究生希望大量開展醫學專業英語的學習。通過對研究生7項內容的調查分析得出,我校研究生醫學英語水平較低,大部分研究生不具備學習原版的口腔醫學英語教材的能力,普遍認為自己的醫學英語水平較低,并普遍希望醫學英語學習課程的開展。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在對待口腔醫學英語學習上存在很多的問題,如對醫學英語重要性認識不足、課程設置不能保證學生在校期間英語學習的連續性、缺乏口腔專業英語教材、缺乏醫學英語專業的師資力量等[3]。這些原因造成研究生在閱讀英文文獻、英文論文寫作、英語專業講座方面帶來較大的困難。我校所有的口腔碩士研究生90.5%通過了國家英語4級考試,59.5%通過了大學英語6級考試,說明我校研究生公共英語基礎水平較高。但是研究生培養階段在掌握了公共英語基本詞匯及基本語法的基礎上重復公共英語的學習,不僅花費時間而且消耗人力及物力,并沒有開展研究生的醫學英語的培養。然而,目前醫學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處于無序狀態,大部分院校未單獨設置專業英語課程,也缺乏專業英語考核指標[2]。現在對口腔碩士研究生的口腔醫學專業英語的培養提出幾點對策及建議。
2對策及建議
口腔碩士研究生經過至多一年的基礎課程的學習后就進入臨床或科研階段,忙于臨床工作或試驗的設計、操作等,不能有固定的時間集中地點學習醫學英語,缺乏組織性及系統性的專業英語的學習。但是可以針對口腔每個亞專業進行分組學習,如:頜面外科的研究生在病區宣教室進行學習、口腔門診部研究生可組織在門診科室辦公室學習等。組織研究生集體學習不僅可以合理規劃研究生的工作時間,并能提高醫學英語的水平。現對于醫學英語學的聽、說、讀、寫四方面提出建議。
2.1注重口腔醫學專業英語詞匯的學習各科室的碩士研究生在利用工作業余時間進行每周一次學習英文文獻,并標注出重要的口腔專業英語詞匯,每人用英語對4-5個專業英語詞匯進行解釋,并用其造句,然后共同討論并提出意見。對于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前綴或后綴的專業詞匯進行總結,加強其聯系方法,找到學習方法及技巧。比如前牙(anteri-or)、前磨牙(premolar)與磨牙(molara)具有相似之處,而且口腔專業里面前牙、前磨牙、磨牙是對于牙齒在位于牙弓上的分類,將三個單詞并列進行學習、同時記憶,就能很好的記住其拼寫及讀音、漢語意思。在每次的醫學英語詞匯學習后,歸納總結出重要的詞匯,在下次的學習前進行小測驗,督促研究生業余時間復習專業詞匯。詞匯是學好英語的基礎,醫學英語詞匯的學習及測驗會增加專業詞匯量,為醫學英語的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
2.2加強口腔專業原版英文文獻的閱讀及翻譯每個碩士研究生應該具備口腔醫學專業英語字典等基本的工具書,利于查閱醫學詞匯的意思。然而由于原版醫學英語教材的缺少,不能有效地連續性的學習。但是可以用口腔專業原版文獻代替原版的醫學英語書籍。要求研究生利用電子圖書館數資源、數據庫查找并下載關于國外新技術或試驗方面新進展的英文文獻。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在每次的英語學習中學習并翻譯這篇英文文獻。學習過程中朗讀并翻譯英文文獻,集體討論翻譯正確與否,可以提出不同漢語翻譯等。可以鼓勵研究生購買經典的口腔醫學專業教材進行學習,如FundamentalsofFixedProsthodon-tics,ClinicalRemovablePartialProsthodontics,FundamentalsofOperativeDentistry等。在業余時間對這些教材進行閱讀及交流意見。
2.3制作醫學專業英語PPT進行交流研究生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也就是以PPT的形式進行匯報或者講解。這種形式的應用有著內容豐富,響應速度快,具有科學性等特點,它通過文字、聲音、圖片和動畫等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具體事物形象化。通過視聽并用的手法,將枯燥的內容生動化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4]。而且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的同時還能提高大家計算機能力的應用能力可以熟練的應用PPT等多媒體的應用。在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以后還可讓每小組選出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并在一起進行匯報比賽,并邀請專家進行評比。參賽者回答、解釋專家或研究生可以提出問題。這可充分調動了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增加了趣味性。
2.4進行英語查房及討論病情頜面外科的研究生可在對自己病人的病情記錄和治療計劃確定后,以英語形式向上級醫師進行匯報,上級醫師查房后英語交代醫囑。這樣可以促進研究生與上級醫師之間的英語交流,加強醫學英語口語的練習。這種形式可以督促學生預習英語查房的內容,查找相關的醫學英語詞匯,大概學習各個病種的醫學英語詞匯。無病房專業的研究生可選取一周內典型復雜病例,組織研究生在一起進行講解及討論。收集該病例患者的病史、口內像、相關的檢查后,讓該病人的初診醫師進行用醫學英語進行病史匯報、描述癥狀和相關檢查結果等,然后研究生之間相互討論并提出問題等。以上兩種形式的醫學英語的學習方法不但在醫學英語學習方面可以促進口語練習和積累專業詞匯,在專業方面也可學習各種病種的診斷、治療及預后等。
2.5提高口腔醫學專業英語寫作能力研究生在進入科研階段后,英文論文、摘要的寫作和英文病歷書寫是他們面對的最困難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現在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間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知名院校還要求發表SCI論文等。對每周的閱讀英文文獻進行歸納總結、選取典型病例書寫其門診病例等,并限時寫作。每次集中討論時,學生可相互批改彼此的寫作內容,提出不同的意見并進行討論,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練習醫學英語寫作的興趣及能力。
1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的現狀
1.1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是以口腔臨床工作能力的訓練為主,以培養能夠勝任口腔臨床醫療工作,解決口腔臨床實際問題的專業人才為目的。通過口腔臨床科室的輪轉學習及專科培訓,畢業時應全面系統掌握所在學科方向的專業和基礎知識;了解所在學科的科研方向、發展趨勢、研究前沿和臨床熱點;掌握所在學科的各種疾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和處理以及常用藥物分類、作用特點和臨床應用的知識。
1.2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的特點
1.2.1口腔醫學碩士業學位具有職業性
該學位反映的是高層次的口腔職業水準而非學術水平。
1.2.2口腔醫學碩士業學位的側重點是高層次口腔臨床應用型人才
口腔醫學碩士業學位研究生應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能獨立處理本學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具備良好的醫患溝通技巧,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協作能力。
1.2.3口腔醫學碩士業學位在課程教學、學位論
文等方面的要求與科學學位有所不同:專業學位更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實踐環節,突出的是實用性和綜合性;在學位論文要求上,強調在理論或方法上的創新,專業學位論文以應用性研究為主,要求緊密聯系口腔臨床工作,強調的是能夠將科研方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解決現實中的難題。按照全國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專業學位基本要求》,學位論文可以是病例分析報告、臨床研究論文、文獻綜述和專利,選題要求為緊密結合臨床實際,以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為主,從學位論文水平來看,只是要求掌握口腔臨床醫學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沒有強調創新。
1.3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的現狀
1.3.1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現狀
我院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具有正高職稱的導師占87.5%,博士學位導師占50%。目前,每位導師指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4~6名,幾乎全部導師同時承擔著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任務,多數導師對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的研究生采用了顯著不同的培養模式,有一定數量的導師對兩種不同學位類別的研究生采用的培養模式區別不大,甚至有導師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培養模式。隨著招生規模的逐年增長,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的數量在一些專業方向上稍顯不足,新遴選的導師數量不能滿足培養需要。部分導師承擔著繁重的醫療、科研任務,或兼任醫院重要的領導職務,沒有時間對研究生進行臨床指導。
1.3.2培養模式現狀
寧夏醫科大學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計劃中,6個月基礎和專業理論課后進行臨床實習及從事課題研究工作,時間和內容安排上完全依靠導師,除本專業以外的其他專業輪轉時間很少;且研究課題設計簡單、無創新性,論文質量低;多數研究生把主要精力用于論文的實驗研究,只有很少的時間在臨床工作。口腔醫學的實踐性很強,對于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的研究生而言,熟練的口腔臨床操作是必備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要具備一定的臨床技能,必須要有大量的時間用于臨床實踐。目前,研究生畢業要求通過英語六級、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以及畢業考試,還要求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與答辯,找工作等,這樣以來使得在口腔臨床實踐的實際時間減少,從而影響臨床專業技能的培養與學習。
1.3.3口腔臨床技能考核現狀
我院現有的專業學位培養方案中雖有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工作考核內容,但是沒有具體、嚴格的細化和量化指標。容易出現考核不規范,達不到監督和促進作用。醫院尚未建立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的研究生的考評和激勵機制,臨床輪轉科室帶教老師不足,積極性不高,造成部分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技能達不到培養要求。
2影響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因素
2.1研究生自身素質
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我院每年有超過80%的新入學研究生為應屆本科生,入學前系統規范的口腔臨床訓練不足,口腔臨床經驗欠缺,能力較弱。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進入第三學年,花費大量時間撰寫畢業論文、找工作等,使其無法確保口腔醫學專業學位培養方案所規定的相關學科知識系統學習和口腔臨床技能正規訓練,給研究生培養和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影響。甚至有一定數量的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后不會看病,不能勝任口腔醫師工作,這和實踐訓練的缺乏密切相關。
2.2培養方案和管理制度的落實
研究生進入臨床培養階段后實行導師負責制,我院雖然制訂了詳細的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和管理制度,但由于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工作起步較晚,一部分導師仍以慣用的科學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指導、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沒有嚴格落實培養方案,致使學生科研實驗的時間遠多于口腔臨床實踐,沒能很好地把握科研與臨床的關系。
2.3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之間的矛盾
寧夏醫科大學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必修課程學分占總學分(34學分)的85.29%,而選修課程僅占14.71%,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為完成必修課程,不得不放棄一些有價值的選修課程。而選修課作為高等醫學教育課程結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業務素質、發展個性和能力方面起著其他課程難以替代的作用。而在美國,選修課的開設大膽、靈活,甚至有“課程選購”的說法,選修課程就如同在商場挑選琳瑯滿目的商品般自由。
3提高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培養質量的對策
3.1完善培養方案,強化管理
我院根據全國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醫學專業學位基本要求》完善培養方案,建立合理的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訓量化體系,合理的口腔臨床學位研究生培訓考核量化指標。進一步規范并嚴格執行輪轉考核制度和臨床實踐能力畢業考試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帶教考評和激勵機制,學院研究生管理辦公室做到平時檢查與定期評估相結合,共同抓好研究生臨床培養過程監管,確保培養方案落實到位,為培養高質量的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
3.2加強口腔臨床基本操作技能訓練,提高臨床綜合思維能力
3.2.1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
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應了解本學科的學術前沿和發展趨勢,具備口腔臨床醫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能獲取從事本學科科學研究和臨床診療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臨床技能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能獲取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追蹤相關研究領域國內外最新進展;同時應具有從臨床實踐中學習和總結本學科相關知識的能力。
3.2.2加強臨床實踐技能訓練
將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訓練時間延長為33個月。輪轉相關口腔科室,側重相關專業方向,以口腔頜面外科方向為例,口腔頜面外科輪轉時間為27個月,其余口腔科室(口腔修復科、牙體牙髓病科、牙周科、口腔粘膜病科、口腔正畸科、口腔頜面影像科)均為1個月。臨床實踐技能是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應具備的核心專業素質,要求能夠系統熟練地掌握從事口腔臨床工作和教學工作的基本方法,把所學的知識和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以及良好的操作技能,熟悉并掌握口腔臨床常見診斷治療操作常規;掌握本專業常見病診斷處理的臨床基本技能。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醫患溝通技巧。
3.2.3臨床科研能力
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須具備一定的臨床科研能力。能夠從臨床實踐中發現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進行科研設計與實施。能及時了解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能夠快速學習和掌握和合理運用口腔醫療的新技術。
3.3嚴格考核
【摘要】 目的 在修復工作中應用瓊脂印模技術,以減少醫師椅旁工作時間,方便技工操作,提高口腔修復工作的質量,使得高精尖的口腔修復成為可能。方法 在常規根管預備后,由兩名護士配合,應用寒天(瓊脂)精細印模材、根管輸藥針,制取瓊脂印模。結果 護士在取膜過程中熟練的操作和醫生的密切配合,印膜準確制取,制取后及時的消毒工作,避免了感染,提高了修復的成功率,杜絕了海藻酸鈉印膜材性能上的欠缺,使采取的根管印膜模型更精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結論 在護理工作中熟練掌握寒天(瓊脂)的性能,如加熱時間、保持流體狀態時間以及準確及時地交給大夫的制取時間,以及密切的醫護配合可以大大地提高口腔科修復工作的質量,從整體上提高了口腔醫療水平。
【關鍵詞】 瓊脂印模技術;修復;護理
筆者應用瓊脂印模技術對患牙殘根殘冠進行樁核修復,并配合護理治療,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門診108例患者的333顆患牙進行樁核修復治療,其中176顆殘冠,157顆殘根。應用瓊脂印膜技術對患牙進行樁核修復治療,取得滿意效果。
2 護理配合
2.1 修復前配合
2.1.1 器械準備 口腔治療盤1套(口鏡,探針,鑷子),干棉球,漱口杯,金剛砂車針,輸藥針,高速機頭,慢速機頭。
2.1.2 材料準備 應用日進齒科的“紫荊”注射型寒天(瓊脂)精細印模材及專用注射器、全自動寒天恒溫加熱器,美國登士柏公司的LENTULO根管輸藥針,海藻酸鈉印膜材,托盤,調刀,橡皮碗。
2.1.3 全自動寒天恒溫器的準備 提前30min插上電源進行加熱。將寒天印膜材(瓊脂)加熱至98℃,凝膠狀瓊脂完全融化,呈流動狀,處于保溫狀態(63℃)備用[1]。
2.1.4 患者準備 首先檢查患者牙齒損壞情況,讓患者取舒適的位置,將治療計劃向患者交代清楚,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做好心理上的護理,消除病人緊張心理,配合醫生順利完成取印膜工作。
2.2 修復中的護理配合
2.2.1 牙體準備的護理配合 殘根、殘冠的牙體準備工作是瓊脂印膜技術中的重要操作。在醫生治療過程中,護士應及時使用吸唾器吸走機頭噴出的水和唾液,協助醫生牽拉口角,輕壓患側舌體,以防損傷周圍組織,同時為醫生提供清晰和干凈的視野。操作期間囑患者不要緊張,有不適可舉手示意,切不可亂動,以免損傷口腔黏膜。
2.2.2 取印膜前的護理 取膜前由一名護士把已備好的托盤放到病人的治療盤內,然后檢查寒天儀的加熱情況是否處于保溫狀態,另一名護士準備印膜材料:選擇海藻印膜材的量和水的比例為4:1,備好。
2.2.3 取膜時的護理配合 由于海藻印膜材和寒天瓊脂印膜在調拌時都有時間限制,所以醫護必須緊密配合才能取得滿意效果。當醫生示意病人工作準備就緒,由一號護士開始調拌海藻印膜材30s時,由二號護士從寒天儀中取出加熱好的瓊脂放入寒天專用注射器內并立即遞到大夫手中 (這時的瓊脂處于流動狀態)。大夫用專用注射器及根管輸藥針將之導入根管,這時再由一號護士將調拌均勻的海藻酸鈉印模材遞給大夫一次性制取瓊脂印模,2min后印膜在病人口中干燥取出。 轉貼于
2.2.4 取膜后的護理配合 印膜制取完畢后,護士告訴病人立即漱口并協助病人擦凈口周殘留的印膜材。然后檢查取出的印膜是否完整清晰,有無氣泡出現,并用冷水沖洗印膜模型表面的唾液及血跡,然后放入印膜消毒柜中消毒,避免了感染,更有利于修復。消毒后的模型以超硬石膏灌制工作模型,送技工室加工制作嵌體、樁核、根帽及其他根內修復體。
3 討論
3.1 臨床應用及復診觀察 應用寒天(瓊脂)精細印模材制取印模,醫護密切配合,制取根管印模時間平均3~5min。修復體制作完成后,臨床試戴,3件修復體就位困難,經簡單調改均順利就位。其余修復體固位、外形及咬合均較好,符合設計要求,無須耗費較長的臨床時間進行調改。
3.2 心理護理對修復成功的重要性 在取印膜時,病人會出現不適、惡心等現象,護士囑病人用鼻吸氣、深呼吸、頭微低并將椅位做適當調整,緩解病人緊張情緒和心理壓力,使病人以舒適的位置以利醫生取得完整印膜。護士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使患者更好的配合。
3.3 小結 在口腔醫療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患者對口腔醫療保健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日常門診工作中,殘根、殘冠的保留成為衡量口腔醫療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2]。我們在護理工作中應熟練掌握寒天(瓊脂)的性能,如加熱時間、保持流體狀態時間以及準確及時地交給大夫的制取時間等,注意專用注射器的使用配合,減少醫生椅旁的工作時間,將逐漸成為口腔修復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此外,對患者的心理配合是印模一次成功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納米樹脂;后牙缺損
[中圖分類號] R78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07(b)-053-02
Observation of filling in posterior cavity with nanometer composite resin
CHEN Hongjie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Guangdong Frontier Defense Corps Hospital, Shenzhen 518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anometer composite resin in posterior cavity. Methods: Clinical effect of 62 patients in 200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blank group. Results: Curing result between two groups in 3 months and 6 months had no apparent difference. But 1 and 2 years after curing, the curing ration of control group had advantage than blank group. Conclusion: Z350 nanometer composite resin has improvement on material and has good long-term effect.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osterior cavity filling.
[Key words] Nanometer meter; Posterior cavity
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面部受到意外打擊或創傷后而導致后牙傷害較為頻發[1]。在臨床傳統牙體缺損的修復手術中,銀汞合金材料由于自身機械強度高、操作方便等原因,一直被普遍應用,但近年來銀汞合金材料的修復缺陷以及帶來環境污染等缺陷正逐漸為專業人士所詬病[2],而樹脂復合材料在后牙Ⅱ類洞型修補中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隨著納米技術的研究及應用不斷深入,納米顆粒型復合樹脂也漸漸出現并在牙科修補手術中得以廣泛關注[3]。為探討研究納米復合樹脂在后牙Ⅱ類洞型中的臨床應用,筆者對本院2008年6~9月間口腔科收治的62例后牙缺損患者的臨床修補情況進行了回溯式分析,并與同期普通樹脂進行修補的59例后牙缺損患者的修補效果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8年6~9月間口腔科收治的后牙缺損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設為研究組,其中男39例,女23例,患者年齡為26~60歲,平均(39.7±8.1)歲;研究組共計104顆患牙,分別為前磨牙61顆,磨牙43顆。選取同期收治的后牙缺損患者59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7例,女22例;患者年齡為24~59歲,平均(40.2±9.1)歲;對照組共計102顆患牙,分別為前磨牙60顆,磨牙42顆。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牙種、并發癥等方面相比無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納入標準[4]:患者均無樹脂類充填材料過敏史,牙列完整且無咬■錯亂及頜干擾。患者后牙存在中等以上缺損,剩余牙體組織能提供足夠支持與固位,需要制備Ⅱ類洞型。所有后牙的鄰牙頜齲壞均未累及牙髓,且不存在自發疼痛因而排除牙髓病的可能。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59例患者102顆患牙行普通后牙樹脂修復術,所用樹脂材料為3M公司提供的Z100樹脂;研究組62例患者104顆患牙行納米復合樹脂修補術,所用樹脂材料為3M公司提供的Z350納米樹脂。
修補過程分為如下步驟:(1)常規洞型預備:除盡腐質并磨去尖銳邊角,用成形片和楔子恢復Ⅱ類洞型的頸部邊緣;(2)全酸蝕粘接劑:依照廠家說明嚴格執行,使用濃度37%磷酸酸蝕15 s并沖洗10 s后,棉粒輕拭后涂粘接劑(3M公司提供,Single Bond Ⅱ),進行20 s光照后兩組分別使用不同樹脂進行分層填充并固化40 s;(3)進行調合修形并頜面拋光、鄰面磨光,結束后檢查咬■情況是否合理。
1.3 療效評定
判斷標準參考國際通用USPHS(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美國公共衛生署)標準,具體如下[5]:成功即修復后充填體形態完整,患牙無松動、無脫落,與鄰牙邊緣密合、無明顯間隙,未發生繼發齲(所謂繼發齲就是存在如下兩種情況的一種:①充填體邊緣牙體組織變色且探診發現有軟化牙質;②充填體與牙體之間存在明顯間隙),牙髓活力正常,無牙髓炎。失敗即修復后充填體松動,患牙脫落或發生部分拆裂,患牙與鄰牙的邊緣間存在縫隙,有繼發齲發生,牙齒異常敏感、牙髓活力不正常。
兩組患者修復后均在3個月、6個月、12個月、24個月時間點進行效果評定以判斷相應樹脂修復的療效。
1.4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13.0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數據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對兩組患者分別使用不同樹脂材料修復后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可見在3個月時兩種材料的修復成功率均為100%,6個月時兩組間也暫沒有統計學差異;但在12個月與24個月后,研究組使用納米樹脂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
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不同時期的效果對比[n(%)]
3 討論
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自身的健康需求逐漸增加,對口腔健康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對口腔致傷后必須用到的口腔充填材料的需求正大量增加[6]。醫學界最早使用銀汞合金材料進行填充主要是考慮到其硬度高、抗壓強度好且花費低,但近年來其美觀性差、汞污染嚴重、粘結性差因此需磨除健康牙體以制備固形等顯著缺點也不斷受到人們的否定。而口腔復合樹脂具備如下顯著優勢[7]:復合樹脂機械強度高,有著與牙齒接近的熱膨脹系數,拋光性能好、易打理,與唾液成分不互溶,色澤類似于牙齒本色。因此口腔樹脂一問世便被廣泛應用于牙齒齲洞的修復填充,但同時也存在價額較高、聚合中易形成大的微滲漏等缺點[8]。近年來對納米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不斷深入,隨之而來的納米技術應用于口腔材料學便形成了納米復合樹脂,其具備優越于普通樹脂的特殊理化性質以及全新功能,納米復合樹脂材料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口腔材料科學的應用范圍。
選擇本院2008年6~9月間口腔科收治的后牙缺損患者62例104顆患牙作為研究組以及同期收治的后牙缺損患者59例102顆患牙作為對照組,對其分別應用Z350納米樹脂及Z100樹脂進行后牙Ⅱ類洞型修復,結果顯示:修復后3個月時兩種材料的修復成功率均為100%,6個月時兩組成功率分別為98.1%、95.1%,組間暫無統計學差異;但在12個月與24個月后,研究組使用納米樹脂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本文所推薦使用的Z350納米復合樹脂是由美國3 M公司研發制造的,其納米填料的粒度為5~75 nm。該產品除了具備后牙樹脂的性能外,還增加了無機填料含量、改善了填料顆粒細度同時提高了材料耐磨性等顯著性能,在樹脂材料的光學、機械以及化學性能方面也進行了改善并基本具備了不刺激牙髓的優點,且長期效果值得信賴,值得在后牙Ⅱ類洞型的臨床修復治療中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補領,邵龍泉,高杰.后牙牙體缺損修復技術新進展[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08,1(5):313-316.
[2]趙清文,陳智.后牙復合樹脂修復的臨床評價[J].國外醫學:口腔醫學分冊,2004,31(1):59-60,63.
[3]游杰,周望梅,劉琦.兒童乳磨牙牙體大面積缺損不同修復方式的對比研究[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9,10(4):230-232,209.
[4]張凌琳,劉天佳,李偉.復合樹脂嵌體技術的研究進展[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07,34(5):369-371.
[5]葉楠,吳補領,軒昆.兩種復合樹脂材料修復后牙牙體缺損的臨床評估[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39(8):750-753.
[6]俞少玲,楊如美,姚江江,等.Z350納米樹脂美容修復前牙的療效[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7,17(11):660-661.
[7]季麗玢,宮斌.復合樹脂直接充填中減少微滲漏的方法[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6,16(3):172-175.
[8]續伯銓,張相,盧家楨.直接法樹脂嵌體與傳統樹脂充填5年臨床追蹤觀察對比[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2):14-16.
關鍵詞: 口內切口 下頜骨角部 骨折 內固定
Inside the mouth margin angulus mandibulae bone fracture replacement pexia 18 example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Gao ChunlianZhang ZhizhongRen Chan et al.
Abstract:Objective:Analyzes the inside the mouth margin admission passage angulus mandibulae bone fracture the method of treatment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To first does a lot of talking along the outside oblique line the vestibule ditch incision to mount the periosteum downward,the peeling revealed the angulus mandibulae bone fracture department,exhausted sets with the bone thes bone to interthe body or bones of a monk the creasing slow skid to move the assistance replacement,simultaneously transfers the yawn position is gradually the blind tuyere position,restores the linking relations,between the jaw ties up,models the shape to set at the board in the outside oblique line flank bone broken line,outside the mouth the cheek side skin makes the 5mm small margin,(disposable injector needle set) or puts on the cheek coordination drill hole with the self-made pilot hole,turns on lathe into the screw retention,the bone fracture not stability,again in lower jaw reason 5mm place increase 1 board fixed. Results: 18 examples restore the normal linking relations and the yawn. Conclusion: The inside the mouth margin,the surgery treats the angulus mandibulae bone fracture,fixed reliable,cosmetology effect good.
Keywords: Inside the mouth marginMandible angle departmentBone fractureIn fixed
【中圖分類號】R6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11-0021-01
下頜骨骨折的復位固定術,以往均采用口外頜下切口入路手術,手術直觀易行,復位固定可靠,但唯一的缺陷是頜下留有明顯的瘢痕,影響美觀。對下頜骨頦部、體部的骨折,許多學者[1.2]近年來已采用口內切口入路手術固定,取得滿意療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下頜角骨折患者要求口內切口手術的人數也逐漸增多,為了提高手術美容效果,筆者從2005年始經口內切口輔以頰部小切口入路行下頜角骨折復位固定術1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病例均為榆林市中醫院北方醫院口腔科2005年1月~2009年6月住院患者,共18例,男16例,女2例,合并頦部骨折12例,單純角部骨折6例;右側10例,左側8例;年齡16~46歲。外斜線單板固定7例,上下緣雙板固定11例。局部麻醉6例,全身麻醉12例,8例采用瑞士“AO”鈦板利用穿頰器配合固定,10例采用西安中邦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小型鈦板利用自制導孔器(一次性注射器針套)鉆孔固定。
1.2 手術適應癥。下頜角骨折錯位不明顯的病例,對于復雜的、粉碎的下頜角骨折仍應采用口外切口手術,以保證手術效果。
1.3 手術方法。
局部麻醉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術,沿外斜線向下至第一磨牙前庭溝切開黏骨膜,向后下剝離翻辮,顯露下頜角骨折部,用骨剝器置入骨折縫緩慢撬動輔助復位,同時逐漸轉張口位為閉口位,此時大多骨折已完全復位,咬合關系恢復正常,頜間結扎,于外斜線骨折處置固定板逐漸塑形,使其于骨面完全貼切,并將其臨時固定于骨折線上,從口外頰側皮膚順皮紋作5mm小切口,用自制導孔器(一次性注射器針套)或穿頰器配合鉆孔,旋入螺釘固定,如骨折還不完全穩定,再于下頜緣上5mm處置板,用穿頰器配合鉆孔固定,口內傷口內置橡皮引流片,間斷縫合,取除頜間結扎鋼絲,口外小切口縫合1針,用“創可貼”包扎,顱頜繃帶加壓包扎。
1.4 術后處理。
顱頜繃帶加壓包扎3天,1%過氧化氫液漱口,全身支持抗炎治療,單板固定者,避免用對側咬硬物,術后1周拆線。定期拍片復診。
2 結果
18例患者經術后4月~4年隨訪觀察,咬合關系及張口度均恢復正常,未發生面神經損傷。16例傷口一期愈合,2例傷口感染,經局部換藥痊愈,面部未遺留明顯疤痕。
3 討論
下頜角位于牙齒承托區外,骨折移位必須行解剖復位,否則移位的遠中骨塊會影響髁狀突位置,繼發創傷性關節炎[3]。以往手術入路多選頜下切口入路施術,有手術疤痕明顯,面神經損傷幾率高等缺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觀的要求越來越高,故多數學者主張頦部、體部骨折用口內入路施術,下頜角骨折用穿頰入路施術,有顯露較快,損傷小,面部不留疤痕等優點。本組病例采用口內切口輔以頰部小切口入路施術,術后面部無明顯手術疤痕,美容效果良好。
由于下頜角是應力高度集中區,骨斷面薄,又有第三磨牙存在,因此并發癥較多,其中術后感染是主要問題,它與固定穩定性不足和復位同期拔牙有關[3]。Champy研究的張力帶外斜線上小型單板固定簡單易行,可以避免皮膚大切口,避免損傷面神經和下齒槽管,但單板固定往往不夠穩定,不能克服下頜角所承受的功能彎曲力和扭曲力,尤其當負載力點移向骨折區時,骨內應力性質發生轉化,出現張力區和壓力區的相互逆轉,下頜角下緣可能發生張開移位和分離,故下頜角骨折用單板作張力帶固定,僅適用于有利型骨折,對于不利型骨折,應在下頜緣上5mm放置第二個小型板提高其固定的穩定性。筆者經口內切口輔以頰部皮膚5mm小切口垂直鉆孔,對下頜骨角部骨折行內固定,8例采用瑞士“AO”鈦板利用穿頰器配合固定,10例采用西安中邦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小型鈦板利用自制導孔器(1次性注射器針套)垂直鉆孔固定,有利型骨折外斜線單板固定7例,不利型骨折上下緣雙板固定11例,均取得了穩定的固位效果,未發生咬合干擾及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療效可靠。2例同期拔除阻生齒,術后傷口感染,經局部換藥治愈,未影響骨折愈合,與可靠穩定的固定有關。
參考文獻
[1] 羅渝寧等.下頜骨骨折口內進路堅強內固定12例分析.口腔醫學(J),2003,23(5):300~301
【關鍵詞】兒童;牙齒健康;影響因素;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443-02
1 兒童牙齒健康現狀
毋庸諱言,兒童牙齒健康是兒童口腔醫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口腔科醫生應該正確把握兒童牙齒健康的具體臨床特點,遵循相應的治療原則,才能選擇正確的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保證兒童的牙齒健康。
1.1換牙不及時。孩子換牙太早或太晚對于孩子牙齒的正常發育都產生不 利的影響。如果孩子換牙過早,可能由于孩子內部因素造成的,可能是口腔內部代謝 不規律等原因。對于換牙太早的兒童應該趁早就醫,采取必須要的保護措施,從而有 利于恒牙的正常發育。孩子換牙太晚,對于孩子不會產生什么不利的影響,但是換牙 過晚可能是由于恒牙在生長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及時接受治療,保證兒童的牙齒健康。
1.2牙齒易疼痛。乳牙在正常脫落的過程一般沒有疼痛感,但是伴隨 著乳牙的脫落,六齡齒也逐漸開始萌生,這時兒童的牙齒可能會出現疼痛感,出現牙 齦腫脹的現象。如果孩子的牙齒過于疼痛,可能需要消炎止痛。換牙是一個長期的過 程,在此期間,對于孩子的正常飲食產生一定的影響。父母應該做一些易于咀嚼的食 物,保證孩子在換牙期間的飲食營養,同時鼓勵孩子定期清潔牙齒,保持口腔健康。
1.3雙層牙的出現。乳牙一般在門牙之前長出,當孩子的乳牙還沒 掉落,旁邊又長出新牙這就叫雙層牙。雙層牙不僅不利于孩子牙齒的正常發育,還對 于孩子的咀嚼能力產生影響,不利于食物的吸收消化。 部分兒童的牙齒遲遲沒有掉落。一般來說,牙齒從開始松動到完全掉落需 要一段時間,一般需要幾個月。正常情況下兒童牙齒一般都是在不注意的時候自己掉 落的,但是部分兒童的牙齒遲遲未掉落,對于孩子的正常飲食帶來很多不便,還會影 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2 影響兒童牙齒健康因素
眾所周知,兒童處于牙齒發育的關鍵時期,孩子從6 歲開始不斷有新牙長出,乳牙開始逐漸 脫落,到13 歲完成換牙的全過程,這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必 須要做好兒童牙齒的保護工作,因為可能會出現很多牙齒健康問題。影響兒童牙齒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孕期母體影響。如果媽媽在懷孕期間營養不均衡,缺少胎兒在生長發 育過程中需要的一些維生素,可能會對胎兒的發育產生不良影響。懷孕期間,如果媽 媽遭受外界大量的紫外線輻射,也會引起胎兒畸形或發育不良。寶寶的很多器官都是 在懷孕期間逐漸發育完成的,身體的發育異常可能會導致牙齒出現先天性的缺陷。
2.2 用嘴呼吸弊多。一般情況下人都是用鼻子進行呼吸,它能 滿足兒童面部正常的生長發育需要。但是鼻子內部的疾病可能會導致鼻腔出現堵塞, 影響正常的呼吸功能,使兒童不得不用嘴呼吸,但是長期用嘴呼吸,可能會導致面部 發育畸形,對牙齒的正常發育也產生不利的影響;另外,兒童對牙齒的鍛煉不達標。如果兒童經常吃一些比較細軟的流食,牙齒的 咀嚼功能可能會發揮不了充分的作用,牙齒缺乏足夠的鍛煉,可能會出現牙齒牙弓發 育不正常。
2.3 生活習慣不良。部分兒童到了五六歲,還有吮吸手指的習慣,或者在嬰 幼兒時期,吮吸姿勢不正確,都有可能導致兒童的牙齒出現畸形或者排列不整齊。兒 童在換牙期間經常用牙齒舔松動的乳牙或者剛長出的恒牙,可能會形成吐舌頭的壞習 慣,在牙齒與牙齒之間容易形成空隙。部分家長的思想不正確,覺得孩子的乳牙早晚 要換的,壞了不要緊的,這種思想不利于孩子牙齒的健康發育。
3 促進兒童牙齒健康的對策
保護和促進兒童的牙齒健康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們要為 孩子牙齒健康提供一個良好的正常發育環境,盡量改善不良牙齒的生長,促進兒童身 體骨骼和心理健康的成長發育。
3.1 加大宣傳教育。兒童正處于長身體和學知識的 最佳時期,學校和家長應該向孩子普及牙齒健康教育的書籍知識,提高孩子對牙齒健 康的認識,培養孩子自我牙齒保健的能力。為了保持牙齒健康,必須做好口腔的清潔 工作,減少細菌滋生,應教育兒童從小養成刷牙漱口的生活習慣。孩子可以在兩至三 歲開始學習刷牙,教會孩子正確的刷牙方法,堅持飯后漱口,早晚各刷一次牙的生活 習慣,并定期檢查牙齒,及時發現牙齒疾病并早日治療,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3.2 調整飲食結構。家長應該合理安排兒 童的膳食,保證孩子攝入的營養均衡,同時多給孩子攝入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加強對 孩子牙齒的運動鍛煉,提高孩子牙齒的咀嚼能力。同時,家長還應該避免給孩子吃過 多的甜食,減少糖果類食品對牙齒的損傷,保證孩子的牙齒健康,為孩子牙齒成長發 育提供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
要從媽媽開始,關愛兒童的牙齒健康。兒童的牙齒保健一般要從懷孕期開始, 孩子牙齒的數目、大小和質量都形成于胚胎時期,媽媽在此階段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孩子的兒童時期,父母是第一老師,應該以身 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早晚刷牙、飯前洗手、飯后漱口的好榜樣,幫助孩子樹立牙齒 健康的意識,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發育。
3.3 定期牙齒檢查。兒童家長應該帶孩子進行定期的牙齒健康檢 查,早期發現牙齒健康問題并予以治療。一般來說,牙齒和口腔疾病屬于慢性疾病, 得不到人們的重視,只有出現疼痛、腫脹的現象才知道去醫院進行醫治,這是中國兒 童牙齒健康普遍的現象。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關愛孩子牙齒健康,必須從定期的牙齒健康開始做好預防工作,同時,口腔科醫生還要采取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法,防止牙齒 疾病的發生,以保證兒童牙齒和身體的健康。
綜上可見,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發展,兒童的牙齒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這需要學校、社會和家長密切配合,增強口腔保健意識,加強對兒童的口腔健康教育,告訴孩子保護牙齒的意義,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行為,,提高兒童對于關愛牙齒健康的認識,從自身做起,培養孩子 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提高兒童整體的牙齒健康水平,保證兒童的口腔健康,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震康主編;;2000口腔科學新進展.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1.
[2] 何新紅;;高校幼兒園學齡前兒童齲齒調查分析及防治現狀[J];中國婦幼保 健;2011 年16 期
[3] 楊富生主編;;兒童口腔科診療必修技術.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95.
【關鍵詞】 牙周基礎治療;張口呼吸;牙周病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040
牙周病是臨床常見的口腔疾病, 為當前導致成年人牙齒喪失的重要原因[1]。因該疾病早期具有一定隱蔽性, 難以引起患者重視, 使得其牙周組織慢性感染, 嚴重影響咀嚼系統功能[2], 導致營養不良、貧血等并發癥發生, 于患者預后提升不利。本次研究為探討牙周基礎治療在伴張口呼吸牙周病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67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67例存在張口呼吸習慣的慢性牙周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均通過血常規、X線攝片及藥敏試驗等檢查, 符合《口腔內科學》[3]中相關診斷標準, 被確診為慢性牙周病。本次受試患者中男36例, 女31例;年齡19~62歲, 平均年齡(37.4±6.2)歲;平均病程(1.7±0.4)年;分級情況:輕度24例, 中度39例, 重度4例。
1. 2 納入標準 ①符合慢性牙周病診斷標準者;②存在張口呼吸習慣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 3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口腔疾病者;②相關治療禁忌證者;③精神障礙或意識不清者;④中途退出治療或隨訪期失聯者。
1. 4 治療方法 所有受試患者均接受牙周基礎治療方案:①齦上潔治術:3%雙氧水溶液漱口, 取1%碘酊于牙頸部及牙齦緣處涂擦;潔治下頜牙時確保下頜牙合平面同地面垂直, 潔治下頜牙時確保上頜牙合平面同地面成銳角, 頭微后仰;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范, 使用超聲潔牙機的工作尖側面與牙面接觸(平行或
1. 5 觀察指標 術后行為期6個月隨訪, 記錄并對比受試患者治療前后菌斑指數(PLI)、齦溝出血指數(SBI)及探診深度(PD)等指標變化差異。
1. 6 評估標準
1. 6. 1 PLI評估標準[3] 齦緣區無菌斑為0;探針尖的側面可刮出齦緣區薄菌斑為1;齦緣或鄰面可見中等量菌斑為2;齦溝內或齦緣區及鄰面有大量軟垢為3。
1. 6. 2 SBI評估標準[4] 牙齦健康無出血為0;炎性病變但無出血為1;探診后點狀出血為2;探針出血沿牙齦緣擴散為3;出血溢滿牙齦溝為4;自動出血為5。
1. 7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治療后, 大部分受試患者口腔健康狀況評估結果均較治療前明顯提升, 結果顯示治療后菌斑指數、出血指數及探診深度均顯著減少, 同治療前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本次研究為探討牙周基礎治療對存在張口呼吸不良習慣的慢性牙周病患者臨床應用價值, 選取67例患者為受試對象, 發現大部分接受齦上潔治術及齦下刮治術的患者均獲得理想療效, 其菌斑指數與出血指數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 口腔內衛生情況改善效果良好, 對緩解患者慢性牙周病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等具有積極意義。李洪嬌等[5]也在報告中得到類似結論, 其還指出, 存在張口呼吸習慣的人群較使用鼻部呼吸者患牙齦炎的風險更高, 臨床治療時, 醫師應當及時糾正患者該不良習慣, 督導其盡可能使用鼻部呼吸, 以此提高前牙區自潔效果、改善該區牙齦外露情況。作者也認為, 采用超聲潔牙機完成齦上潔治術, 可在祛除牙菌斑的同時確保牙面光潔平整, 減少牙菌斑的再次附著量, 從而改善口腔環境, 逐漸消除炎癥。在定期隨訪時, 還需時刻灌輸口腔衛生宣教知識, 使其了解口腔衛生維護對防治牙周病復發的重要性, 幫助患者建立自覺口腔衛生維護意識, 糾正不良呼吸習慣, 以此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對伴張口呼吸習慣的慢性牙周病患者予以牙周基礎治療措施, 療效顯著, 可有效減少患者口腔內菌斑計數、改善其出血情況,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柴琳, 詹淵博, 張弘馳, 等.牙周病和口腔黏膜病構成調查.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2014, 48(3):234-237.
[2] 劉學軍, 何艷麗, 薛晶, 等.牙周基礎治療前后根面變形鏈球菌的變化.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2009, 25(1):74-76.
[3] 周學東.口腔內科學.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0:80.
[4] 信玉華, 薛毅, 唐濤, 等.慢性牙周炎活動期齦下菌斑胰蛋白酶樣酶活性與齦溝出血指數的關系.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06, 16(9):494-496.
關鍵詞 創新能力 醫學生培養 教學改革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defects of the medical training mode in China, pointing out lack of 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practical ability in current medical student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persisting in cultivating educational idea of innovative talents,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medical students.
Keywords creativity;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teaching reform
近年來,我國醫學生的數量大幅上升。受傳統教研模式和客觀條件的受限,現今的醫學生培養仍存在一定不足。在此背景下,如何塑造既基礎扎實又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成為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借著教學改革的春風,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
1 國內醫學生教育的現狀
在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中,相當多的學生仍停留在被動學習階段,學習積極性偏低,創新能力較弱,就業競爭力不強。事實上,學習、學術氛圍不濃這一現象普遍存在于多數高校,成為限制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阻礙。其具體表現是:PPT制作模板化、缺乏創新意識、臨床診斷方案邏輯性和嚴謹性不足、實踐活動中發言與討論積極性缺失、實習熱衷于走馬觀花、創新比賽習慣于閉門造車、專家講座表現為自娛自樂。調查顯示:不少高校學生甚至從未接觸過相關領域的學術期刊,也不知如何設計課題。P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閱讀文獻量少、知識結構淺顯、專業臨床技能欠缺等成為普遍現象。
近年來隨著國家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簡稱:規培)實施以來,一些醫學生對規培的理解欠缺,對未來的醫學之路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在傳統的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價值導向的引導,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沉悶的氛圍無法激發學生的活力和激情,創新更是無從談起。創新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意識地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能力,有目的、有層次地開展臨床實踐、提高能力,重視科研過程的訓練和培養,在持續的創新訓練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2 創新能力的培養
通過認識國內教育的不足,我們深感對醫學本科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 建立合理、具有激勵性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在創新教育模式下,僅僅靠書面考試來建立評價體系是不科學的, 推動我們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形成性評價體系。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可單一依賴書面考試,而應該更注重對學生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及臨床操作能力的考核。我們對每個科目實現形成性評價,建立動態的實驗教學內容和體系。對于臨床操作考核評價體系,我們認為:臨床操作要重過程,嚴格操作過程規范化。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閱讀相關英文文獻,在WPBL中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形成性評價中的重要指標。理論的考核包括:學生閱讀文獻、PPT設計、匯報范圍、診斷思路等都是考核內容。
提倡學生關注本學科的重大科學問題或前沿問題,鼓勵、嘉獎學生積極參與科研課題設計及其它創新性成果。同時,重視學生外語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實行一定的獎懲機制,完善考試制度,對書面考試和臨床技能考核等嚴格把關。
2.2 改革課程設置,搭建創新平臺
目前我國醫學專業的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內容都過于陳舊,課程更新率低,未能體現本學科發展的最新進展。目前,我院在PBL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參與文獻閱讀,組織討論及相關學術講座,幫助學生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課程設置上與相關文獻研究相結合,通過在PBL與WPBL課程上組織學生自學、自講、自評、進行小組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為學生搭建創新平臺,盡可能提供臨床新技術學習和交流互動的機會。比如,組織臨床技能大賽、國內外學生互訪、聘請國外教授講座、組織師生研討會,建立微課、MOOC等網絡資源平臺;設立本科生創新基金,對有創新性的項目給予資助和獎勵,選拔優秀學生出國學習。
2.3 改革教學實施方案,提高臨床實踐能力
醫學臨床前實踐技能教學是從口腔醫學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向臨床實踐學習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醫學專業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在臨床前實踐技能培訓過程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對于培養其成為一名優秀的臨床醫師具有深遠意義。目前的教學改革中將臨產前實習貫穿整個學習階段,從大一開始進入間斷性短時間臨床見習,直到大五進入臨床實行,不斷進行知識的強化,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這一強化臨床技能的教學改革已初具成效。
另外,組織專家為學生進行專題講課,授課內容涉及學科前沿,新技術新療法,精細解讀臨床某些操作的細節,可以不斷加強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臨床醫療水平;帶教老師開展臨床操作技術小講課理論教學及臨床標準化操作示教;在整個培訓過程中嚴格遵照各項規范化標準操作要求來進行,保證所有學生進行規范化培養。Q
2.4 實行病例討論制度,培養全面學習能力
WPBL實行病例討論制度,病例蟾婢嚀宸治兩部分:第一部分授課老師講述階段課程相關病例,詳細介紹病例的病史、臨床檢查、診斷、治療過程及隨訪結果;第二部分是PBL討論內容,通過對查閱文獻的總結找到診斷和治療的依據,由全體學生針對該病例通過PPT講課的方式進行提問、討論和交流,最后由授課老師進行總結和評價。學生在制作PPT課件的過程中不斷梳理自己的理論知識,自覺了解學術動態,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受到極大激發,嚴謹的學風也日漸形成,同時也培養臨床思維能力。通過典型病例開展案例教學,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理論知識結合臨床病例提出自己的診斷、診療計劃,對認識疾病的本質、提高學生的診治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5 加強科研培訓,培養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指在從事醫學實踐中,以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對醫學未知領域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科研能力包括檢索、閱讀和歸納文獻的能力、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相關科研設計等能力。
老師應以課題設計為導向,鼓勵學生參加科研培訓,探索學科問題,讓他們學到更多的知識;以學生發展作為評價標準,以個別指導、啟發式教學和提供平等自由的學術氛圍為特色的教學實踐。鼓勵學科交叉、優勢互補,多創造機會,積極推進學生參與學術交流。學生則應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參與科研活動來提升動手實踐能力,培養科學的思維。高校要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應加強本科生科研訓練,并要求將課外科學研究而學習(稱為:課外研學) 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R
2.6 培養競賽和專利發明的能力
競賽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知識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并脫穎而出的能力。我們通過考試競賽來檢驗大學生的學習成果,科研創新能力。
目前我院多通過開展參加本科生導師科研項目、參加大學生科技競賽和發表學術論文來提高學生科研能力,但由于學生專業基礎理論不足,大學生深入參與科研項目有效時間短暫等原因,僅僅通過參加科研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往往不足。
專利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學校可廣泛利用校園網絡、校報、櫥窗、廣播電臺宣傳專利發明知識,開設專利與文獻檢索選修課程、知識講座,讓學生“浸泡”在專利發明知識的氛圍之中。同時,指導教師應從檢索文獻、閱讀文獻過程開始,積極引導學生,篩選符合學生知識結構的典型案例,加強發明創作過程指導。S同時學院也應出臺相關政策,設立專項資助資金,并在學生綜合評價、評優、評先、大學生創新項目申報等環節中優先加分。
綜上所述,我國的本科生培養在鼓勵創新方面存在不足。在目前大力提倡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提下,我們可從形成性評價體系、課程設置、創新平臺、病例討論制度等方面著手,為學生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塑造既基礎扎實又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通訊作者:江千舟
L蕓翁猓?014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培育項目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口腔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與實踐 1萬 廣東省教育廳 粵教高函【2015】72號-698
注釋
P 胡東,唐川林,汪志能,周楓林.導師制在機械類創新性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教學研究,2015.6:72-77.
Q 張琛,王晶,侯本祥.住院醫師牙體牙髓病學專業規范化臨床能力培養的探討.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6.3:260-262.
[關鍵詞]牽張成骨;二維牽張器;下頜骨
[中圖分類號]R7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9)03-0310-03
An experiment of a novel internal two-dimensional distractor for mandible elongation on goat
LIN Xiao-zhen,SHANG Hong-tao,ZHAO Jin-long,HE Li-sheng,BO Bin,LIU Yan-pu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School of Stomatology,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Shaanx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two-dimension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of mandible of goat by using a novel distractor invented by us. Methods An experiment in vitro was made at first. Animal models of two-dimension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were established afterwards on four goats, all the goats were X-rayed during the active distraction phase and consolidation phase, and historical sections were made at the end of active distraction and the end of 8-week consolidation. Results Distraction could be carried out in vitro; all the four goats were established animal models of two-dimension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of mandible successfully and the newly-formed bone was restored in the distracted area, radiographs and historical sections both showed that the newly-formed bone tissue was similar to normal bone after 8 weeks of consolidation. Conclusions the novel distractor is eligible to complete two-dimension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of mandible on goat and may have a prospect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distraction osteogenesis;two-dimension distractor; mandible
顳頜關節強直伴發的下頜骨畸形往往需要同時延長下頜骨升支和體部,但是目前應用于下頜骨的牽張器大多是直線式,因此筆者設計了一種內置式的下頜骨二維牽張器,希望可以同時牽張下頜骨升支和體部并成骨,從而應用于顳頜關節強直伴發的下頜骨畸形的臨床治療,然而任何一種新技術在臨床的推廣應用都離不開前期的基礎研究, 其中動物模型的建立尤為重要,本研究選用山羊作為建模對象, 探討用自行研制的內置式下頜骨二維牽張器的進行下頜骨二維牽張成骨的可能性。
牽張器由西安中邦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由置于皮內的軌道、滑塊、固定翼、連接桿以及置于皮外的加力桿組成,兩個軌道的有效牽張距離均為15mm,滑塊套于軌道上,以一枚4孔的單臂固定翼固定于截骨線的兩側,連接桿將兩個軌道連為一體,加力桿置于皮外,轉動一周滑塊前進0.4mm。
1離體實驗
牽張器制作完成后,先以離體下頜骨進行模擬牽張。從下頜角向磨牙后區做截骨線,然后將固定翼分別固定于升支及下頜骨體部,旋動牽引桿,兩個滑塊均可順利地牽張到對側(圖1、2),說明牽張器可用,可以進行動物實驗。
2動物實驗
本實驗采用西安產生長期山羊4只,雄性,體重22~25kg,6~8月齡,術前適應性圈養一周,觀察健康活波,牙齒及咀嚼無異常,無全身疾患且能正常進食者納入本實驗。參照既有的方法建立山羊下頜骨二維牽張成骨動物模型[1],設計右側頜后切口顯露下頜角,在下頜角至磨牙后區行保留下牙槽神經血管束的骨切開術,植入牽張器(圖3)。術后第8天開始牽引,以0.5mm/12h速率牽張,牽張期為15天,升支及體部各牽張約15mm。
2.1 大體觀察:4只山羊經過精心的人工飼養,健康狀況良好,傷口未見感染。牽張結束時,4只山羊咬合均偏向對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咀嚼障礙,牽張側下頜角較對側明顯增大,解剖下頜骨可見新骨形成良好, 成骨區與周圍骨組織骨皮質連續, 牽引間隙無軟組織充填(圖4、5)。
2.2 X線檢測:牽張結束后可見一個清晰的牽張間隙, 下頜骨分別在升支和體部被延長,牽張間隙內新生骨較正常骨質區阻射性弱,在牽張末期,因為纖維組織長嵌入軌道,兩個滑塊均差約1~2mm無法完成牽張全部長度(圖6),固定8周后的下頜骨側位片上可見牽張間隙內新生骨的阻射性增強,牽張間隙變得不明顯(圖7)。
2.3 組織學觀察:牽張結束時牽張間隙內有大量的纖維組織沿牽張方向排列,其間可見大量的成纖維細胞和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成骨不明顯(圖8),固定8周后成骨良好,骨小梁的排列逐漸失去沿牽張方向排列的特性,其間除了成骨細胞外,還可見破骨細胞,兩者共同作用完成骨小梁的改建(圖9)。
3討論
顳頜關節強直病人往往伴有嚴重的偏頜畸形、小頦畸形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這類病人目前提倡“改善外形和鼾癥-改善張口度-改善咬合”的三步治療方案糾正偏頜畸形和小頦畸形,在前徙旋轉下頜骨的同時,附麗在下頜骨上的口底肌群隨之向前延展,從而達到打開氣道改善呼吸的目的,然后通過關節成形改善張口,最后通過正畸或者正畸正頜聯合治療來恢復咬合[2-3]。
傳統方法治療顳頜關節強直伴發的下頜骨畸形多采用正頜外科技術,然而下頜骨發育不良增加了正頜手術的難度(以下頜骨矢狀劈開術為例):①由于張口受限,經口內行矢狀劈開幾乎不可能,而經口外行矢狀劈開可能損傷面神經、頜外動靜脈、腮腺等組織,且不易探查下頜小舌的位置,也增加了損傷下牙槽神經血管束的風險,同時面部會遺留瘢痕;②健側下頜骨向對側伸長而顯得相對菲薄,要在菲薄的下頜骨上行矢狀劈開對于截骨方向要求特別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發生意外骨折;③正頜手術不能同時延長周圍軟組織,術后復發率高[3],如果遺留的骨缺損較大,往往需要植骨。牽張成骨只需在下頜骨上完成截骨術即可,相對于正頜外科手術來說,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式簡單,術中及術后并發癥少,成骨效果好,周圍軟組織可以同期擴張、復發率低等優點,該技術在治療顳頜關節強直伴發的下頜骨畸形方面不失為正頜外科的一個良好補充[4-7]。
目前用于下頜骨的牽張器大多是直線式的,而顳頜關節骨性強直病人往往要同時延長升支和體部,在升支和體部分別植入一枚牽張器需要進行兩次截骨,手術創傷大,隨著截骨段的增多,下頜骨的血運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新生骨的質量;此類病人的升支和體部長度有限,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同時植入兩枚牽張器比較困難,有時候甚至無法操作,而且在牽張過程中兩枚牽張器也可能互相干擾;牽張器價格昂貴,多植入一枚牽張器是對醫療資源的浪費,也增加病人的經濟負擔。
雖然國外也有類似的用于同時延長升支和體部的下頜骨二維牽張器(如Stryker Leibinger的Multi-guide,Synthes的Multi-vector)[8],但是它們都是外置式牽張器,體積大,病人在牽張期和固定期難以正常生活,而且有損傷面神經,面部遺留瘢痕等問題;另外,外置式器械因與骨皮質之間存在較大距離而使牽引加力時的大部分牽引力轉化為鋼釘的彎曲力矩[9],并非完全轉化為正向牽引力,而且牽引力造成鋼釘彎曲后,對后期的牽引和牽引結果都會有影響;國外的牽張器價格較國內的同類產品價格更加昂貴,很少有病人能夠負擔的起高昂的治療費用。
筆者設計的這種內置式下頜骨二維牽張器成功的利用山羊實現了同時延長升支和體部,并且成骨效果確實,達到同時對下頜骨進行二維牽張成骨的目的。采用這種方法治療顳頜關節強直伴發的下頜骨畸形,避免的正頜手術適應癥有限的問題,而且和傳統的同期植入兩枚牽張器相比,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手術只需一次截骨,簡化了術式,減小了創傷,避免了同時植入兩枚牽張器而發生的牽張器間互相干擾;和國外的同類外置式牽張器相比,減小了面神經損傷的可能,術后面部瘢痕隱蔽,而且體積小,重量輕,牽張器大部分均埋入皮內,僅留加力桿于隱蔽處穿皮,減少了對生活的影響;牽張器完全國產化,價格較同類的國外牽張器便宜很多,而且少用一枚牽張器,節約了醫療資源,減少了治療費用。
這種新型的下頜骨二維牽張器在動物模型上取得了成功,為應用于顳頜關節強直伴發的下頜骨畸形的臨床治療奠定了基礎,但是這種牽張器尚不能調節軌道間的角度,如何改進使之能夠更好的匹配不同病人的下頜角角度,這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胡靜,李繼華,王大章,等.用山羊建立下頜骨牽張成骨的實驗動物模型[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0,16(1):3-4.
[2]盧曉峰.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正頜外科及牽引成骨治療[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5,40(1):13-15.
[3]于擘,龔振宇,顧曉明.治療顳頜關節強直后SAS 的新方法及手術效果的評價[J].口腔醫學研究,2003,19(1):48-51.
[4]Swennen G, Dempf R, Schliephake H, et al. Craniofacial distractionosteogenesi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PartⅠ: clinical studies [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1, 30(2):89-93.
[5]Swennen G, Dempf R, Schliephake H, et al. Craniofaci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Part Ⅱ: experimental studies [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2, 31(2):123-135.
[6]趙晉龍,劉彥普,何黎升,等.牽張成骨術治療復雜頜面部骨骼缺損和畸形[J].中國美容醫學,2005,14(2):168-170.
[7]王大章.正頜外科及其新進展[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7,4(2):1-3.
[8]Kirsti Hurmerinta, Jyri Hukki. Vector control in lower jaw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using an extra-oral multidirectional device [J]. Journal of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 2001,( 29) 263-270.
某天,當你攬鏡自顧,突然發現一條皺紋爬上一向光潔的額頭,你的心情會怎樣?衰老的來臨,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可是,如何調整你的心情,接受這一切?有一天,當你真的步入老年,是否在心理上做好了準備?
2009年,一本名為《新的皺紋:從那些心態年輕的老年人身上所學到的》的書登上了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封面上一頭長滿皺紋的大象,提示著我們,皺紋的出現是無法避免的,衰老也是無法抗拒的。這本書充滿人生的哲理,告訴人們,人生要如何面對衰老,戰勝對衰老的恐懼;如何才能幸福地度過老年時光;如何處理老年人面臨的心理及生理上的各種細節問題。比如:如何處理喪偶;如何處理再婚;如果沒有家人照顧,如何選擇看護;如何與看護充分溝通和交流等等。
目前該書已經準備在中國出版。該書作者,即是本文的主人公,美國牙科博士、老年病學專家、護理專家、高級心理咨詢師、教育學家愛瑞克?沙培諾(Dr.Eric Z.Shapira)。
每一條皺紋都是一段寶貴的人生經歷
“封面之所以選擇了大象的圖片,是因為大象的身上有很多皺紋,代表老年人漫長的生活經歷,每多一條皺紋,就代表我們的又一次人生經歷。然后在面對衰老時,重新發現自我。”沙培諾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介紹寫作的初衷。
不只是在老年病學領域享有臨床老年人醫學專業執業資格,事實上,65歲的沙培諾還擁有牙外科博士學位,在牙科專業領域里造詣深厚。他還勇于探索醫學相關領域其他專業的知識,先后獲得衛生行政管理碩士和文學碩士兩個碩士學位,是名副其實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稀缺高端人才。
1975年,沙培諾畢業于美國天普大學牙科專業,從事牙科專業30多年,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教學指導經驗。現在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是國際牙科學會成員。
從2003年至今,沙培諾博士任職于美國公共衛生教育部;2004年6月,獲得美國那摩爾圣母學院臨床老人醫學專業執業資格。他不僅擁有自己的牙科診所,而且格外關注美國社會老齡化問題,近年來專門研究“老年醫學問題”。為老年人群及其家庭輔導老年醫學問題。他具有30多年的教學經驗,牙科學、老年醫學、老年牙病美學、健康管理、醫院相關業務、臨終關懷、老年人風險因素評估、心理學、溝通學、公共衛生及醫院行政管理等,均是他擅長教授的課程。
鑒于沙培諾博士在美國社會及醫學領域里的突出業績和卓越貢獻,2010年,他獲得了美國牙科學會授予的“年度人道主義終身成就獎”;國際扶輪社授予他“超越自我獎”。國際扶輪社是一個國際性的慈善組織,全球共有成員120多萬名,而此獎項只授予了150位做出卓越貢獻的杰出成員,沙培諾博士是150位獲獎者之一,他擔任該組織的地區主任以及在多個社會團體任董事會成員。
“你讓我們的醫生都哭了”
太原市第二人民醫院(下稱“二院”)是山西省唯一的一所國際醫療外賓定點醫院,與美、法、德、以色列等多國的專家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作為二院的客座教授,沙培諾博士曾先后于2008年5月、2010年11月、2011年9月3次來到二院講學交流、進行手術示范。為推動該院老年病學、口腔科等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由此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為患者服務是醫院、醫生的天職。醫院里很多老年癌癥晚期患者,由于缺乏家人照料,精神需求無法滿足而出現諸多心理問題,2008年,二院開展臨終關懷工作。“以老年病為中心”成為二院的發展目標之一,引進發達國家的診斷、治療、康復及護理方面的先進技術,希望少走彎路,提高治愈率、康復成功率,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延緩衰老、降低死亡率。為此,二院向美國高級專家組織提出申請,希望能夠介紹一位此領域的專家來指導幫助醫院開展業務,不久,專家組織推薦了沙培諾博士,作為老年病學專家,他第一次來到中國。
“來中國前其實在預期方面并沒有太多想法,到了之后,比較意外的是二院是一所很開放的醫院,愿意接受外來的新信息、新技術,大家學習熱情非常高,我在給他們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從中國醫生們的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同時,我也非常開心地看到醫院由于我和中國醫生的共同努力,出現積極的改變。”沙培諾如是說。
“我是個敏感的人,講課時從下面坐著的人們眼中我可以看見他們心中的傷痛,人們在遇到親人生病或者死亡時都會陷入悲傷,如何擺脫這種情緒很重要,如果不能迅速從悲傷中走出來,就很容易出現抑郁等狀況。”為此,沙培諾在他授課的大型學術講座上,給下面聽課的300多名醫護人員發放了卡片,讓大家把心中的悲傷寫在卡片上。沙培諾通過和醫務人員互動,及時增加了“如何應對災難和危機”的心理輔導內容,對緩解醫務人員的恐慌、緊張、釋放壓力,提高醫護人員的抗擊力、凝聚力和戰斗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當晚,山西省外專局局長武志民在會見沙培諾時說:“我已經聽說下午你讓我們的醫生都哭了。”沙培諾趕緊說:“是不是我做得不對了?”“不是。”武局長說,“你做得非常好,你讓大家把心中的壓力釋放出來,大家的心情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做得非常好。”聽到武局長這樣說,沙培諾博士非常開心。
在二院,沙培諾舉辦了“臨終關懷”、“老年病預防”及“老年病危險因素評估”等專題講座,介紹了美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及臨終關懷專業在美國的形成、發展,使與會者對如何對臨終病人進行人文關懷及減輕病痛、保持人格尊嚴等有了全新的認識;為二院和太原市在老年醫學預防、治療、護理及社區衛生服務等諸多專業領域帶來了全新的理念、信息和技術。通過他的講座和指導,2010年,二院開設了腫瘤科收治癌癥晚期患者,并開展了臨終關懷服務,開創了太原市屬醫院的先河,受到社會好評。
來到二院后,大家才得知沙培諾還是一位牙科專家,隨即也請他參觀了醫院口腔科,現場示范并指導工作,為他再次來到二院指導口腔種植修復技術,埋下了伏筆。
“我愿意回來是因為他們需要我”
2010年11月,沙培諾博士第二次來二院講學交流指導。這一次,是按照他的本職工作被請到醫院口腔科,引進、開展牙齒種植修復技術,填補該院種植牙等技術空白,實現了二院在太原市市級醫院中開展“種植牙技術”零的突破。“第二年回來是因為我感到他們需要我,我們彼此尊重,所以我愿意回來。”沙培諾說。
沙培諾親自主刀操作了2例口腔種植手術,并為其他醫生做了講解。在他的幫助下,二院與山西省口腔醫學會聯合舉辦“山西省國際口腔種植研討會”。在大會上,沙培諾為到會的山西省口腔界專家學者做了口腔種植新技術新進展方面的大型學術報告及疑難手術的處理方法和牙種植技術的手術演示,為大家帶來了口腔種植最新技術。
沙培諾對口腔疑難病例的處理提出許多新的理念和具體的治療措施,尤其對老年人牙缺失的修復等問題提出了最佳的建議。他還把帶來的部分手術器械及醫療用品無償地贈送給二院口腔科。在他的親自指導和幫助下,二院已經成為太原市級醫院中首家開展口腔種植牙新技術的公立醫院。
除口腔科技術講座之外,沙培諾還在二院與太原市衛生局共同舉辦的“美國現代醫院管理研討會”上,就“時間管理”、“管理成本”及“避免金錢、物資等方面的浪費問題”做了精彩的講演,與來自太原市衛生系統各醫院的180余位院科兩級領導干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這是太原市第一次邀請國際專家進行醫院行政管理的專題講座。沙培諾生動而詳細地講述了醫院行政管理領域如“5S”、“6∑”等許多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國際化先進管理經驗,為太原市衛生系統拓寬國際視野、引進先進的科學化的醫院行政管理的新理論、新知識開了一個好頭。
關鍵詞:慢性牙髓炎 一次性根管 根尖周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190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139-01
慢性牙髓炎是牙髓病中最常見的類型,多數是齲病發展的結果,也可是急性牙髓炎轉化而來。根尖周炎多數是牙髓病發展而成,也是口腔常見病之一。根管治療術是口腔科用于治療各類牙髓炎、牙髓壞死、急慢性根尖周炎、牙隱裂等牙體牙髓病變一套較完善的治療方法,通過徹底清除根管里的感染牙髓和壞死牙髓,并適當消毒,充填根管,以去除根管內容物的根尖周圍組織的刺激,促進病變的愈合[1,2]。傳統的根管治療包括根管預備根管消毒根管充填3步驟,療程長,患者一般需就診2~3次甚至多次才能全部完成治療,由于我縣鄉鎮醫院沒有口腔科,鄉鎮的牙病患者需到幾十里遠的縣級醫院就診,常不能按時復診,影響診療效果。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術可以減少療程間細菌感染的機會,避免藥物對尖周組織的刺激,縮短了療程及就診次數。避免藥物對尖周組織的刺激,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從2012年5月~2013年5月,對我科門診98例慢性牙髓炎患者進行一次性根管治療術,追蹤觀察,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選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間在我科門診就診,診斷為慢性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且無明顯自覺癥狀,復診不便的患者98例共計102個牙,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6.8歲,男42例,女56例,經患者知情同意,做一次性根管治療。
1.2 材料。①根管預備器械:鎳鈦根管根管預備器械,或日本馬尼公司生產的手用擴挫針;②根管消毒藥:3%雙氧水,0.9%生理鹽水,樟腦合劑或甲醛甲酚合劑,Vitapex糊劑,牙膠尖。
1.3 方法。常規開髓(活髓牙行局部侵潤麻醉)或去除髓腔壞死的牙髓組織,探查根管,逐步后退法或逐步深入法預備根管,用3%過氧化氫和0.9%生理鹽水充分交替沖洗根管,用紙尖吸干,測量根管長度,用甲醛甲酚溶液置于根管內30Min,主牙膠尖試尖。用Vitapex糊劑邊注入邊退出頭,再充入主牙膠尖用側壓法嚴密充填根管,術后攝x線片觀察根充情況,一般根管充填材料距根尖約1mm以內為適充,凡根管充填材料距根尖2mm以上或穿出根尖孔外為欠充或超充,須要求重新調整根充牙膠再用磷酸鋅水門汀暫時充填,術后給予抗生素口服三天,觀察2-3周做永久充填,1年隨訪。
1.4 療效標準。a成功:無自覺癥狀或1周后無疼痛癥狀,咀嚼功能良好,無叩痛,瘺管消失,患牙無松動或1年后X線片顯示根充良好,根尖無陰影或原有根尖陰影縮小。b失敗:術后有腫脹叩痛或有咀嚼痛等,原有瘺管未消失,患牙出現Ⅰ度松動X線根尖陰影未消失或原有陰影擴大。
2 結果
對98例慢性牙髓炎、根尖周炎患者常規根管預備,用Vitapex+牙膠尖測壓法行一次性根管充填。經2-3周觀察后,1年的隨訪,通過臨床及X線復查,其中在98例102顆牙成功98顆,失敗4顆,有3例為根充后未按醫囑口服抗生素出現根尖腫痛、患牙松動,口服1周抗生素,腫痛仍未消失;重新治療治愈,有1例為死髓牙殘根患者要求拔出。成功率為96%。
3 討論
在失敗病例中3牙術后出現腫痛,主要是因為原為感染腐敗牙髓且根管粗大,在操作過程中器械易超出根尖孔或將感染物推出了根尖孔所致。所以在根管治療一次法的應用中還應特別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①適應癥的選擇。除急性尖周炎不宜選用根管治療一次法外,對于化膿性牙髓炎,有瘺型、無瘺型以前曾反復急性發作且根尖破壞嚴重的慢性尖周炎牙,最好選擇二次法或多次法治療[3]。②術者的操作技術,術者應熟悉髓腔的解剖形態及變異,特別是后牙不能漏擴根管,遵守操作規程,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技術預備根管,特別是對根管粗大的感染壞死牙髓,預備根管時切忌粗暴,將感染物推出根尖孔,沖洗時不能加壓,減少對根尖周的理化和生物刺激,最大限度地降低醫源性損傷造成的術后疼痛反應。在一次性根管治療過程中,良好的操作技巧是提高成功率,減少不良反應的關鍵[4]。首先應準確確定根管工作長度,防止根管器械超出根尖孔而損傷根尖周組織,防止將根管內感染物質推出根尖孔而導致急性根尖周炎的發生;其次應充填恰當,防止超填和欠填,一般以填充材料距根尖約1mm以內為宜;對根管過于復雜、細小彎曲不通暢的患牙,由于需要進行復雜的根管預備,術中易將感染物質推出根尖孔,故不宜行一次性根管治療。
98例患者102顆牙經一次性根管治療,取得成功率96%的良好效果,可見根管治療術一次法是安全、有效的,能減少患者的就診次數,縮短療程。只要適應征選擇正確有熟練的操作技巧和各種復雜根管情況的判斷和處理,樹立無菌觀念,再配合抗生素口服預防術后短期的局部反應,對于無自覺癥狀或叩痛的慢性根尖周炎,慢性牙髓炎行一次性根管治療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樊明文.牙體牙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49-261
[2] 杜麗珍.根管治療一次法術后反應的發生率及相關因素[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5,2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