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2 09:03: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西文化;語言;差異;英語教學
語言與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教學不再是單純的基礎知識的教學,英語的學習也不單純是學習一門語言,而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所以語言所體現(xiàn)的文化直接影響著交際中信息的傳遞和交流。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作為語言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對于語言的學習,掌握以及熟練的應用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了解并學習該語言所蘊含的文化,才能對語言的使用得心應手。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脫離了語言的學習也就無從談起文化的學習。
1.1語言的作用
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一種工具,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基本手段。由于語言的存在,人類社會中的思想,文明等才能得到有效的傳承與發(fā)揚,才能使社會的文明和人類的進步得以發(fā)展。正如美國當代作家和評論家CleanthBrooks和RobertPennwarten在合編的ModemRhetori(《毗現(xiàn)代修辭學》)一書中第一章所指出的:只有借助語言。人才能產(chǎn)生并繼承構(gòu)成文明的整體概念、態(tài)度和技藝;只有借助語言。人才能繼承過去,理解現(xiàn)在,預計未來;也只有借助語言。人們才能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概念;也只有借助語言。人才能團結(jié)起來形成社會。[1]230
1.2文化的內(nèi)涵
文化則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在日常的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它包括了政治,經(jīng)濟,社會,宗教甚至烹調(diào)技術(shù)等方面,當然也包括承載文化的語言。所以,語言被認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世界上的七大語系中包括很多種語言,無論何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并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同時制約著語言的發(fā)展。
2中西文化差異對比
由于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的不同,再加之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政治制度等的不相同。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之間較大的差異。文化差異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涵蓋范圍及其廣泛,可以說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了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今天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具體討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2.1中英文化禁忌的差異
不同的文化,在禁忌方面當然也是不相同的。這樣的禁忌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例如隱私,中國文化中人們對隱私的保護和禁忌向來沒有西方人那么強烈。很多在西方人眼里認為是隱私的信息在中國人這里卻不是如此,所以中國人喜歡問別人的年齡,職業(yè),婚姻狀況等,被問者如不回答,則會被認為是不友好或者不坦誠。這些問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屬于個人隱私,不能隨便問及。顏色方面,中國人一般忌諱在別人的婚禮上穿白色,認為不吉利,而西方的新娘都穿白色的婚紗,象征純潔。
2.2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上的表現(xiàn)
不同的文化,在語言的表現(xiàn)方面當然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這種差異體現(xiàn)在各種不同的語言場合。1)問候和寒暄的方式不同。中國人見面最常用的問候語就是“最近忙什么呢?”“去哪里呀?”等,這些都是中國人打招呼的口頭語,并不一定就是中國人好打聽或者不尊重別人的隱私。西方人見面都會說“hel⁃lo”“hi”或談論天氣,體育。這一切不同都是受不同的文化影響而產(chǎn)生的不同的語言交流方式。2)稱謂的不同。中國作為禮儀之邦,中國人很強調(diào)尊卑長幼。這一點在稱謂中得到了很明顯的表現(xiàn)。雖然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國人已經(jīng)不像古代那樣講究,但還是沿襲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規(guī)范。比如是對家族,家庭成員的稱謂,一定要有理有據(jù),而且繁復多樣,直系與旁系,血親與姻親,長輩與晚輩,近親與遠親等都嚴格規(guī)范,逐一區(qū)分。例如在中國農(nóng)村的有些地方,一個年齡較大的人可能會稱呼一個年輕人叫“叔叔”甚至“爺爺”。還有“堂兄,表姐”等這些稱呼,在英語中可能一個簡單地單詞“cousin”就可以表達。在漢語中,中國人出于禮貌,見到年長的陌生人,也會稱呼為“爺爺,奶奶,叔叔或者阿姨。甚至對于一些具有明顯的標志性身份的人也會冠以禮貌的稱謂。比如”警察叔叔,叔叔”等。這些都是中國文化中所獨有的,也難以讓西方人所理解的文化現(xiàn)象。漢文化對于稱謂系統(tǒng)如此細密的語言分割,是和強調(diào)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封建宗族制度緊密相關。而英語稱謂的粗疏模糊則與他們簡單地核心家庭結(jié)構(gòu)有關。
2.3中西文化在審美觀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中西方人對于自己的精神圖騰的認識也不相同。例如在漢文化中,“龍“是權(quán)利的象征,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龍”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指“皇帝”。寓意“高貴,強大及不同凡響”。皇帝的身體稱之為“龍體”,穿的衣服稱之為“龍袍”。中國人總是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很多象征吉祥,幸運的成語也和龍有關,例如:龍鳳呈祥,望子成龍。在英語中,“龍”則被認定為一種兇猛,邪惡的動物,多指“兇惡,殘暴,狡詐的人”。例如在英國的史詩《貝奧武甫》中,貝奧武甫為了他的人民,和邪惡的火龍進行戰(zhàn)斗。“狗”在西方國家被喻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此狗在英文中常用作褒義或中性詞。在中國人的印象中,“狗”并不是好的形象,與狗有關的貶義詞不計其數(shù),比如狗頭軍師、狼心狗肺等。由此可見,不同文化下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念也是不同的。
3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體現(xiàn)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密切和頻繁,跨文化的交際也日益增加。在英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國家里,英語的教學側(cè)重于應試,而非應用。所以英語教學偏重于基礎知識而不注重文化的學習。為適應發(fā)展的需求,我們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
3.1文化差異在詞匯學習中的體現(xiàn)
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會認為每個英語單詞都會有一個完全對應的漢語釋義,事實上這種理解并不準確。周玉忠先生在《英漢對譯中的不可譯現(xiàn)象》一文中指出:“語言這種詞匯空缺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3]267受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起源的影響,英漢詞匯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和外延。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熟悉并認知和漢語詞匯釋義對應卻有不同的內(nèi)涵和外延的英語詞匯,以及這些詞匯折射出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intellec⁃tual’*一詞,在英語釋義中指有知識,有文化并在學術(shù)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但它和漢語中的“知識分子”在內(nèi)涵上卻指代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國學生的英語課本中“peasant”一詞的中文對應詞為“農(nóng)民”指專門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的人。但是peas⁃ant在英語中卻是貶義。《美國傳統(tǒng)詞典》的定義是“鄉(xiāng)巴佬,教養(yǎng)不好的人,粗魯?shù)娜?rdquo;。[4]316由此可見,英語詞意的多重性使詞匯的使用變得復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基于教材的基礎上分析對比英漢詞匯的內(nèi)涵意義,糾正在實際運用中所產(chǎn)生的錯誤。使學生真正掌握詞匯并正確運用。
3.2在語法結(jié)構(gòu)與句子的構(gòu)成方面
在語法結(jié)構(gòu)與句子構(gòu)成和語法方面,英語也與漢語不同,比如漢語從嚴格意義來講沒有形態(tài)的變化,語法是通過語序和虛詞兩種手段完成的。英語動詞形式有人稱、單復數(shù)的分別和時態(tài)的變化。漢語主要通過語序、虛詞等語法手段來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法意義。在日常的英語學習中,有些學生由于對英語語法及句式學習和掌握不足,在漢語句式表達習慣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漢語結(jié)構(gòu)的英語句子,如Ispent2hourstofinishmyhomework.這樣的句式顯然不符合英語的表達要求。不難看出這是中國學生在中國式思維影響下,所組合書寫的句子。因而,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老師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擺脫中國式思維的影響,掌握正確的英語語法及句式結(jié)構(gòu),正確使用英語進行表達。
4如何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滲透
作為第二語言,我們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授英語基礎知識,教學偏重于應試,而不進行文化的專門學習。但是語言和文化是密切相關的,脫離了文化,純粹進行語言的教授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合理地利用資源,進行適當?shù)匚幕瘽B透。1)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占主導地位的今天,英語教學仍然以課堂學習為主。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們要有意識地傳授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例如擔任《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的老師都知道,在第三冊課本中,第五單元課程設置為“FiveSymbolsofAmeri⁃canCulture.”這為學生們的文化學習提供了很好地素材,我們可以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輔助以圖片,視頻。使學生對美國的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2)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課外材料。利用多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現(xiàn)外國文化。英語的學習不僅是課堂的知識傳授,更需要學生在課外付出很多的努力,而課外大量的閱讀則是語言學習的不二法寶,老師可以建議學生多讀一些和文化文學相關的書籍材料,看一些電影視頻等,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有效減少漢語言文化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影響,加深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的理解。3)充分利用外教資源。由于文化知識涉及生活中的各方面,有些內(nèi)容中國老師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外籍教師的作用也是相當重要。可以定期邀請外籍教師做一些和文化相關的講座,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傳統(tǒng),外國藝術(shù)、歷史和風土人情。
5結(jié)束語
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不僅反映了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的活動方式,而且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上至社會價值觀念,下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語言作為思維和交流的工具,它和文化相輔相成。中西文化的這些差異,導致了中英文在表達上的明顯差異.這些差異會對我們的學習,交流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作用。乃至于造成障礙。教師們要認識到文化的核心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語言學習的同時,更要積極地將文化知識及差異融入其中。英語教學必須實行語言教學與文化知識學習相結(jié)合的原則,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小清.淺析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的關系[J].大家,2010(9):230.
[2]馮麗娜.英漢稱謂文化差異研究[J].才智,2010(3):129.
[3]程洪金.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及對策[J].安徽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03(17):267.
一中西文化存在的差異分析
思維方式可以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例如:行為、精神、物質(zhì)等都是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體現(xiàn)在不同的文化領域,具有非常深刻的影響。例如,西方文化注重邏輯思維能力,西方人注重對事物的分析與研究,進而強調(diào)自己得出的結(jié)論與觀點。而在中國文化中,“中庸之道”,“理論聯(lián)系實際”等傳統(tǒng)思想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提倡的中庸之道,認為萬物皆有可取之處,是一種不偏不倚的共性優(yōu)化決策的方法論。可見,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在文學作品翻譯中體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3從價值觀看中西文化差異價值觀指的是個人對事物及其特點的整體認知和評價。中國與西方國家在風俗文化、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形成了中西方在價值觀方面的巨大差異。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有褒義的意思,這個詞反映了個人價值,突出了個人奮斗的意義;而在中國,“個人主義”強調(diào)的是只顧自己,不顧大局的自私主義,是不被推崇的,這種觀點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緊密的聯(lián)系,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想強調(diào)的是大局意識,認為個人應該服從于集體,注重集體主義精神,反對個人主義思想,這種思想觀念是長期以來不斷積淀形成的。由此可見,因為不同國家價值觀的不同,同一個詞語在不同文化中的意義存在很大差異。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譯者如果沒有深入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單純根據(jù)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很容易造成歧義,從而造成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障礙,所以,譯者在進行翻譯時,首先要深刻了解中國與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和歷史文化背景,努力翻譯出英美文學作品的深層內(nèi)涵,真實地表達原文的意境,從而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發(fā)展。
二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英美文學作品賞析
古希臘和羅馬是西方歷史的發(fā)源地,對西方歷史文化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歷經(jīng)久遠而古老的發(fā)展過程,并在不斷的變遷和發(fā)展中逐漸融入到西方文學的文化價值觀中,因此,、哲學、文學等西方文化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影響。1古希臘羅馬神話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很多故事和人物都來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譯者只有深刻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才能了解和感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與情感。古希臘羅馬神話中有大量的美麗傳說,這些傳說故事被英美作家巧妙地運用在文學作品中,不但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也給讀者帶來豐富的內(nèi)涵和情感,給人帶來豐富的聯(lián)想,進而提高讀者的審美情趣。很多優(yōu)秀的英美作家在文學作品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例如,莎士比亞用希臘神話作題材寫了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還創(chuàng)作了悲劇《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雪萊創(chuàng)作了歌頌希臘神話人物的動人詩歌《潘之歌》以及《阿波羅頌》。濟慈在他的詩歌《夜鶯頌》中,借用了希臘神話中的一些傳說和人物,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的幻想世界永恒快樂的向往,此外,濟慈引用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與凡人恩底彌翁相愛的故事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長詩《恩底彌翁》,表達了他對純美的愛情和幸福的追求。可見,古希臘羅馬神話對英美文學作品有重要的影響,譯者只有對西方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才能將原文的優(yōu)美意境和審美價值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進而翻譯出具備真實情感的優(yōu)秀譯文,表現(xiàn)出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是深入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中文的“情人節(jié)”這個詞來源于西方的“瓦倫丁節(jié)”,這個詞的翻譯看起來很簡單,其中卻包含豐富的典故,如果僅從字面來看,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內(nèi)涵,也很難翻譯出最貼切的意思。“瓦倫丁”是一位羅馬教徒,他是一個善良真誠的人,含冤入獄。在獄中,他的真誠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他們互相愛慕。瓦倫丁深愛著典獄長的女兒,但是他無法逃脫被處死的命運,他在臨死前寫信給他深愛的女人,表白自己的無辜以及對她深深的愛意。后來,人們把他臨刑的這天定為情人節(jié),以此來表達對瓦倫丁的紀念,人們用情人節(jié)表達對愛情的忠誠以及對相愛的人的祝福。譯者在翻譯這個詞時,只有首先了解了這個詞背后的典故和意義,才能使譯文更貼切地表達原文的內(nèi)涵,進而提高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2《圣經(jīng)》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圣經(jīng)》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思想、精神,同時也融合了歷史、文化、政治、經(jīng)濟,是西方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圣經(jīng)》對西方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對英美文學也有重要的影響。《圣經(jīng)》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給無數(shù)的藝術(shù)家、文學家、思想家提供了無窮的靈感和啟發(fā),很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引用了其中的文學典故,例如,英國詩人彌爾頓的三部優(yōu)秀作品《失樂園》、《復樂園》、《力士參孫》分別取材于《圣經(jīng)》中的《創(chuàng)世紀》、《路加福音》、《士師記》。拜倫的作品《該隱》也取材于《圣經(jīng)》中的《創(chuàng)世紀》,在作品中拜倫把該隱塑造成勇于同權(quán)勢斗爭的勇士形象,表達了作者反對封建專制的精神。《圣經(jīng)》中的典故除了出現(xiàn)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還進入到了英語語言中被廣泛運用,例如,猶大之吻、撒旦、所羅門、挪亞方舟等,如果對《圣經(jīng)》了解不夠,就很難理解這些具有宗教色彩的詞語。可見,《圣經(jīng)》對英美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影響,《圣經(jīng)》的語言具有民族特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閱讀價值,體現(xiàn)了西方文學的獨特魅力。
三中西文化差異下的英美文學作品翻譯
英美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特點,是西方文化特色的代表。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本質(zhì)上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傳遞,文學作品翻譯的目標是要準確地表達出作品的內(nèi)涵,為讀者創(chuàng)造身臨其境的體驗。譯者在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異,譯者如果不能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西方文化的語言特點,就不能選取合適的語言進行翻譯,如果只簡單地逐字翻譯,而不作形象細致的翻譯,這樣的譯文缺乏生氣,枯燥呆板,無法真實地再現(xiàn)原著中豐富的情感與思想內(nèi)涵,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翻譯的質(zhì)量,無法形象地體現(xiàn)西方文化的語言特點,無法完美體現(xiàn)出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無法讓更多的讀者了解西方的文化,這樣就失去了翻譯的效用。例如:“ShynessisherAchilles’heel.”想要翻譯這個句子,首先要了解“阿基里斯的腳踵”這個西方典故。這個諺語出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阿基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他的母親忒提斯希望自己的孩子永生不死,于是在阿基里斯出生后,捏著他的腳踵把他浸泡在冥河中,使他全身刀槍不入,只有腳踵例外,因此,“Achilles’heel”在西方諺語中被用來指一個人的致命弱點,由此,“ShynessisherAchilles’heel.”這個句子可以被翻譯為“害羞是她的致命弱點”。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方法包括異化和歸化,這兩種方法是意譯和直譯的延伸,意譯和直譯是互相聯(lián)系、共同發(fā)展的,每個文學作品的翻譯都是兩種方法的結(jié)合運用。隨著文學作品翻譯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意譯和直譯兩種方法也在不斷的融合,譯者應該深入地領會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力爭把翻譯做到最優(yōu)水平,譯文不但要真實地體現(xiàn)出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更要深刻反映出西方的文化特點,進而有效地提高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例如,王佐良翻譯的雪萊詩歌《西風頌》運用了意譯和直譯巧妙結(jié)合的方法,其中“an-gelsofrainandlightning”譯為“你把雨和電趕了下來”,改變了句式結(jié)構(gòu),貼切地表達了詩歌的意境。又如,莎士比亞的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都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先后出現(xiàn)過多種譯本,在這些譯本中,朱生豪的譯本在翻譯中運用了意譯的方法,不但表達了作者深刻的情感與思想內(nèi)涵,也展現(xiàn)出了莎士比亞作品的意境美,他把莎士比亞作品的翻譯和讀者的審美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使讀者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因此,朱生豪的譯本成為莎士比亞作品翻譯中的經(jīng)典譯本。
四結(jié)語
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徑,譯者在進行翻譯時會面臨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因此,譯者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既要認真分析和理解中西方不同的語言特色,又要深入地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如果譯者沒有深入了解英美文學作品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和文化歷史背景,就很難更好地運用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翻譯方法,也無法生動地再現(xiàn)英美文學作品豐富的內(nèi)容和意境。因此,譯者需要不斷加強文化修養(yǎng),理解和掌握多元化的翻譯方法,使文學作品的翻譯更加符合原著精神,提升讀者的審美情趣,從而使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能夠更好地促進中西文化的發(fā)展與融合。
作者:左靖 單位: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院
觀看電視劇是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一種豐富自身精神文化的方式。熱門電視劇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本文主要對國產(chǎn)劇和美劇各自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對比,從而分析出兩者在文化方面所體現(xiàn)出的差異。
關鍵詞
國產(chǎn)劇;美劇;文化差異
美劇以宏達的場面、緊張曲折的情節(jié)、表現(xiàn)價值觀的多元化日益受到國人的歡迎,一度在中國風靡。在此背景下,透過電視劇本身分析其中所展現(xiàn)出的文化差異,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題材的不同體現(xiàn)中西價值觀的差異
在開拍一部電視劇時,創(chuàng)作者最先考慮的是電視劇的題材,也正是電視劇的題材在其對觀眾的吸引力方面發(fā)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通常來說,一種題材的電視劇有特定范圍的觀眾,所以,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一部電視劇之前,首先進行預估或期待,就是認定某一群體將會成為該電視劇的受眾,也就是傳播學中所說的潛在受眾。[1]中國電視劇和美國電視劇的題材都是多樣化的、豐富多彩的,但兩個國家在題材選擇方面仍然具有自身的特征。其中美劇的題材選擇更具有多樣化,而國產(chǎn)劇的題材選擇相對單一。美劇的題材選擇類型包括上流社會生活、普通人的生活、校園生活、犯罪、科學研究及政治人物的斗爭等,各種題材所占比例相對均衡。美劇在題材的選擇上非常開放大膽,毫不排斥對犯罪、金錢、政治、性等內(nèi)容,甚至這些敏感話題會非常廣泛地出現(xiàn)在美劇中。而國產(chǎn)電視劇則與之形成了鮮明對比,其所選擇的題材首先是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在題材中占比例最多的是家庭倫理劇和年輕人的奮斗劇。即便一些其他題材的電視劇,如都市生活劇、古裝歷史劇、戰(zhàn)爭劇等,也會以宣揚正能量、體現(xiàn)人的真善美的品質(zhì)為要務。所以,國產(chǎn)劇在題材的選擇上比較保守,重倫理綱常。美劇和中國電視劇在題材上的不同顯示出了中西價值觀方面的差異。美國的價值取向是個人主義,所以其電視劇中經(jīng)常會有人性惡的展現(xiàn),充滿著個人冒險主義精神;而中國的價值取向是集體主義,所以其電視劇中更加注重展現(xiàn)人物的真善美,充滿著人與人之間團結(jié)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二、人物的不同體現(xiàn)中西社會審美差異
對一部電視劇而言,吸引人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對人物的塑造。人們在討論觀看某一電視劇的感受時,往往會非常感性地表達著對其中某主要任務的喜愛或厭惡,所以是否能成功塑造主要人物也關系著電視劇的受歡迎程度。美國電視劇所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加多元化,既有享受社會尊重的科學家、醫(yī)生、律師,也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罪犯;既有幾歲到十幾歲的小孩子,也有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既有正常人,也有瘋子、精神分裂者和偏執(zhí)狂。其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是完美的,個性方面往往存在一些問題,且人物的個性大多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會不斷變化,甚至顛倒。中國電視劇所塑造的人物相對單一,中國現(xiàn)代劇中著重塑造的是平民形象,講述平民的平凡生活以及在平凡生活中的奮斗故事,如電視劇《奮斗》《北京愛情故事》等;中國古裝劇則塑造的是一種傳奇的英雄形象,主角是真善美的象征,且智勇雙全、無所不能,充滿著傳奇主義色彩。國產(chǎn)劇和美劇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差異體現(xiàn)了各自社會審美的差異。美國的社會審美更加開放、多元化,認識人性中惡的一方面和復雜的一方面,這種認知可能更加接近現(xiàn)實,體現(xiàn)出美國人坦率的一面。中國的社會審美則更加充滿正能量,對那些能激發(fā)人的斗志、充滿奮斗精神的人物和故事更加感興趣,希望從重吸收正能量。[2]
三、風格的不同體現(xiàn)中西思維方式差異
每一部電視劇都有自身的風格特點,攝像、鏡頭的選擇、畫面感等的一部電視劇具有不同的風格。美國電視劇的風格有兩大顯著特點,一個是場面宏大,一個是情節(jié)緊張緊湊。如美劇《越獄》一度在中國熱播,其所制造的緊張劇情,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讓人身臨其境,觀看起來充滿刺激感。中國電視劇的風格則相對平緩,節(jié)奏較慢,電視劇中的場面也是常見的生活畫面。尤其是家庭倫理或都市生活劇,劇情非常平穩(wěn),通過一些日常生活畫面慢慢地給觀眾講述故事。這兩種風格的不同體現(xiàn)出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更加發(fā)散或新奇,喜歡追逐與眾不同的審美和感受;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則比較中庸,更加注重穩(wěn)妥平實的生活體驗。
四、結(jié)語
國產(chǎn)劇和美劇在題材選擇、人物塑造、風格特點方面的不同分別反映出中西文化在價值追求、社會審美、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在短時間內(nèi)無法調(diào)和,所以在引進美國電視劇時,應注意選擇那些與我國文化相契合能對我們產(chǎn)生正面影響的內(nèi)容,以此促進中西文化融合。
作者:孫垚杰 管浩 彭亮 單位:南京三江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稱謂語;差異;文化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33-0112-01
一、引言
稱謂語是語言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每一種語言因其文化背景不同而具有特定的稱謂方式。盡管語言學家和學者對稱謂現(xiàn)象作了很多研究,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中英文稱謂方式差異的認識并不夠清晰。這種認識的模糊性常常會引起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不快。Samovar(1998)認為,有效的交際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文化差異的認識上的。因此,對中英文稱謂語的了解將有助于跨文化交際的進行。中英文稱謂語的差異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其中又以親屬稱謂語最為明顯。
二、稱謂語的定義
很多學者認為,稱謂語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趙元任(2006)把稱謂語分為稱語和呼語。稱語指人們直接用來稱謂他人的詞語;而呼語指人們提到某人時所用的詞語。然而,田慧剛(1994)認為,從廣義上來說,所有指代人、動物和物品的詞語都是稱謂語;從狹義上來說,稱謂語指用來指稱人的詞語。本文僅從呼語角度對狹義的稱謂語進行闡述。因此,本文中稱謂語指直接用來稱呼他人的詞語。
三、中英親屬稱謂語對比
漢英親屬稱謂語都分為親屬稱謂語和社會稱謂語兩類;并且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它們的數(shù)量都是龐大的。但是,就稱謂語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來說,英語是遠遠趕不上漢語的。
(一)漢語中的親屬稱謂語
家庭就是中國人生活的核心。封建禮數(shù)和教義教會中國人將親屬間的權(quán)利和義務牢記于心。封建家庭中,長幼有序,內(nèi)外有別。漢語中紛繁復雜的親屬稱謂語不僅是辨別親屬之間關系的一種方式,更是封建社會中等級觀念的體現(xiàn)。
通常說來漢語親屬稱謂語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區(qū)分姻親和血親,里外有別。在漢語中,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是不一樣的稱謂語,但是在英語中只有一個“grandparents”。第二,漢語中的親屬稱謂語年齡區(qū)分明顯。在中國家庭中,每個人對家庭都有他應盡的責任。年長者承擔照顧年幼者的責任,年幼者要遵從年長者的意愿。中文中“哥哥”、“弟弟”區(qū)分明顯,但英文中只有一個“brother”。第三,中文的親屬稱謂語比英語要復雜得多。
(二)英語當中的親屬稱謂語
和漢語相比,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語在數(shù)量上要少得多。我們在中文中往往可以找到多個對等的英文稱謂語表達法。另外,一些英語親屬稱謂語在表明兩人之間的關系上并不是很明確。例如單詞“cousin”。當Lucy告訴她的同班同學她有兩個“cousins”的時候,她的同班同學并不能夠清楚地知道他們是男是女,比Lucy年長還是年幼。
在西方國家,最典型的家庭模式是核心家庭,即只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家庭。西方的兒童從小就學會了依靠自己。因此,在他們長大之后獨立自由的思想觀念便深深地印入了腦海。在一定程度上,親情對他們來說并不是那么重要。
四、中西方親屬稱謂語差異的文化根源
(一)不同的
在中國,并沒有一個宗教像西方的基督教那樣盛行。因此,有人認為中國沒有宗教。但事實上儒教影響著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沒有圣經(jīng),但四書五經(jīng)嚴格規(guī)定了我們該做什么又不該做什么。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國人的思想、性格和情感。儒家思想認為社會應該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屬于特定的等級,人們應該在自己等級允許的范圍內(nèi)生活,安分守己。但在西方,基督教奉行的是“人生來平等”的原則。平等在西方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
(二)不同的價值觀
在中國,集體主義是我們奉行的價值觀。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人們關注的是怎樣維護社會的和諧。很多人認為,親情是最穩(wěn)固的關系。因此,親屬稱謂語被大大泛化來稱呼沒有親情關系的人。人們認為這樣會使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因為這樣似乎讓所有人都處于一個大的集體當中。
(三)不同的禮貌原則
通過適當?shù)姆Q謂語來顯示自己的禮貌是一個維持人際關系良好的有效方式。然而中西方的禮貌原則并不相同。在中國,尊敬是一種很高的禮貌方式。人們常常通過“卑己尊人”來達到這樣的效果。例如,在古代,人們用“尊夫人”來指稱別人的妻子,而用“賤內(nèi)”來指代自己的妻子。在西方,這種現(xiàn)象是不存在的。在西方人看來,平等就是最大的禮貌。
關鍵詞:性別表達方式;原因;差異
語言類型學家認為,對人類語言機制和規(guī)則的任何總結(jié)概括都必須得到跨語言的驗證 [1]。在研究漢語性別表達方式的時候,我們應該將其與英語性別表達方式作對比研究。漢語和英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言類型,漢語是孤立語,英語是屈折語,兩者在區(qū)分性別時存在較大的差異。以往學者對漢語性別表達方式的研究較多,也取得了許多成果,本文將不再做過多贅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人、動物和植物三個方面歸納了英語的性別表達方式,然后對英語和漢語的性別表達方式做出對比,主要從認知語言學角度探討英漢性別表達背后存在差異的原因。通過跨語言的觀察比較研究,獲得對人類語言共性的認識,以期取得更有普遍意義的研究成果,進而能對英漢性別表達方式研究有所幫助。
一、英語性別表達方式
(一)英語中人的性別表達方式
1.在表示男性的名詞后面添加陰性后綴表示女性,陰性后綴主要有:-ess, -ine, -ette, -enne, -ress, -trix等 [2]。這部分表示男性的詞通常是中性詞,它們可以指兩類人的性別,如果專指女性需要添加性別標記來標明 [3],如演員(actor)、女演員(actress)、作家(author)、女作家(authoress)。
2.加詞表示性別。(1)通過添加male、female。“male、female”在英語中是一對萬能性別詞,可加在人的名詞前邊表示性別特征,如在reporter前面加上“male、female”構(gòu)成“male reporter和female reporter”表男女。(2)通過添加man、woman。通過添加man、woman表示性別,有的添加到名詞前面,有的添加到名詞后面,如在patient前面加上“man、woman”構(gòu)成“man patient和woman patient”表男女,在police后面加上“man、woman”構(gòu)成“policeman和policewoman”表男女。(3)通過添加其他表示自然性別的詞語,如boy/girl,lady/gentleman,father/mother,son/daughter,he/she等,如在friend前面加上“boy、girl”構(gòu)成“boy friend和girl friend”表男女。
3.本身就表示性別的詞。有些詞本身就能表示性別,如表男性的詞單身漢(bachelor)、新郎(bridegroom),表女性的詞老處女(spinster)、新娘(bride)。
(二)英語中動物和植物的性別表達方式
1.英語中動物的性別表達方式。在漢語中一般用“公、母”或“雌、雄”來區(qū)分禽獸的性別,在英語中則往往各有單獨名稱,甚至小動物也另有名稱。(1)雄性動物和雌性動物分別用不同的名詞來表示,如公牛(bull)、母牛(cow)。(2)在中性動物名詞前加上“male、female”來區(qū)別動物的兩種性別,如雄麻雀(male sparrow)、雌麻雀(female sparrow)。(3)在表示雄性動物的名詞后面添加上表示陰性的后綴-ess,如雄獅(lion)、雌獅(lioness)。(4)用表示人類性別的代詞“he/she”來區(qū)別動物的性別 [4],如雄兔(he-rabbit)、母兔(she-rabbit)。(5)用男孩名(Jack, Tom等)和女孩名(Jenny, Tabby等)來區(qū)別動物的性別,如公貓(tom-cat)、母貓(tabby-cat)。(6)通過添加比較常見的單獨表示動物性別的詞,如“bull/cow,dog/bitch,buck/doe,cock/hen”等來區(qū)分動物性別,但是他們的分工也有不同 [4]。
“bull/cow”常用來區(qū)別大型動物的性別,如公象(bull elephant)、母象(cow elephant)。
“dog/bitch”常用來區(qū)別犬科動物的性別,如公狐(dog fox)、母狐(bitch fox)。
“buck/doe”常用來區(qū)別鹿、兔等的性別,如公兔(buck
-rabbit)、母兔(doe-rabbit)。
“cock/hen”常用來表示鳥類、魚、蝦及其他水生動物的性別,如雄麻雀(cock-sparrow)、雌麻雀(hen-sparrow)。
2.英語中植物的性別表達方式。
雄花-male flower雌花-female flower
雄蕊-androecium雌蕊-gynoecium
轉(zhuǎn)貼于
二、漢英語不同性別表達方式原因初探
1.從語言類型的角度。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從語言類型來看,英語是屈折語,詞形變化豐富,構(gòu)詞靈活 [5]。在區(qū)分性別時通常用表示男性、雄性的詞或詞綴指男女雙性,或者通過添加陰性后綴的辦法,構(gòu)成相對應的陰性詞。而漢語是孤立語,缺乏詞形變化[5] 。在區(qū)分性別時,多數(shù)不能靠添加詞綴來區(qū)別,而是需要添加表示性別區(qū)分的詞如“男、女”“公、母”“雌、雄”等來區(qū)分性別。如“演員”,在需要做出性別區(qū)分時,英語中通過詞綴變化,用“actor/actress”來區(qū)分,在漢語中需要通過添加“男、女”,用“男演員/女演員”來表達。
2.從中西文化差異的角度。對于這個角度,我們可以從人與動物的關系的角度來分析。對待動物的不同態(tài)度,這與中西文化不同的文化起源,以及動物在文明進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有關,西方文明是誕生在海洋中,商業(yè)發(fā)達,中華文明則是植根于一片江河所滋潤的大陸,農(nóng)業(yè)文明發(fā)達 [6]。在中國農(nóng)業(yè)文明的進程中,農(nóng)畜主要扮演了輔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角色。西方人常把寵物看成是家庭中的一員,和人是平等的地位,因此英語中在區(qū)分動物性別會使用人稱代詞he/she來稱呼,將其看做是家庭成員;但在中國人眼中是把動物看做是畜類,看做是比人低賤的東西,是不能和人平等的,所以在區(qū)分動物性別時一般不會使用“男、女”來區(qū)別。
3.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角度。語言是思維的工具 [5]。思維能力是全人類共同的,語言是各民族不同的。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個民族認識客觀世界的特殊方式 [5]。語言上的差異,體現(xiàn)了思維方式的差異,中西在表達性別區(qū)分的差異體現(xiàn)了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這就是西方人側(cè)重個體思維,中國人側(cè)重整體思維。
英語偏重具體事物的個性,因此,男演員(actor)、女演員(actress),公牛(bull/ox)、母牛(cow)等等,都用不同的個體詞匯加以區(qū)分,甚至幼小的動物也有單獨的詞語表達,小牛(calf)、小雞(chick)等。而對于性別區(qū)分作用不十分明顯的詞語,在需要標明性別特征的時候則分別冠以male/female這樣一對萬能性別詞。
漢語重視歸類表達,對于人、禽獸、花鳥等分別用男女、公母、雌雄等語素來構(gòu)詞區(qū)分。這種組合很有規(guī)律,便于記憶。先用“公、母”將動物從性別上分為兩類,再附加到具體的動物名詞上,從而達到區(qū)分性別的目的,這就體現(xiàn)了從整體著眼來把握局部的思維。這種英漢語表性別詞語的差異,其背后反映的則是不同民族文化和認知的差異。
4.女權(quán)運動對英語的影響。英語比漢語有更多的中性詞匯,這主要歸因于女權(quán)運動的興起,帶給英語詞匯很大的變化。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女性意識的增強,婦女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活動等各個方面開始爭取與男子平等的權(quán)利,歐洲和美洲國家興起了女權(quán)主義運動。一批著名的女權(quán)主義者、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家,如法國的西蒙·波伏娃、克里斯多娃,美國的肖瓦爾特等非常重視對男性語言的批判。她們認為,首先應該從語言上顛覆男權(quán)統(tǒng)治,主張創(chuàng)造沒有性別歧視的詞匯或用中性詞替代具有明顯性別差異的詞匯等[7]。許多以男性詞為規(guī)范的詞語逐漸被中性詞所取代,如people取代mankind;person取代man;用chair或chairperson代替chairman;用police officer取代policeman等等。
英國政府用法律來維護男女平等的權(quán)利,就業(yè)平等委員會規(guī)定了招工廣告用語中性化的要求,要求慎用男性詞指代男女雙性,要用兼顧兩性的he or she,him or her等。美國政府也很重視女權(quán)主義者改變性別歧視語言的呼聲,盡量避開性別歧視的語言。
參考文獻
[1]劉丹青.語言類型學與漢語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3,(4):5-12.
[2]蘇曉玉.談談英語詞匯中的女性后綴[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3):24-25.
[3]李振蓮.淺談英語在“性別”方面的差異[J].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47-53.
[4]李學金.英語動物名詞的性別[J].大學英語,1991,(3):59-60.
[5]葉蜚聲.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21.
關鍵詞:初中英語 課堂文化 途徑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4-0115-02
1 引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備受重視。然而初中英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語言教學的層面上,還應積極構(gòu)建課堂文化。良好的英語課堂文化的構(gòu)建有助于學生掌握英語語言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從物理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課程環(huán)境等方面,探析初中英語課堂文化構(gòu)建的方法和途徑,以期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方法,改善初中英語教學的環(huán)境,并最終培養(yǎng)出高素質(zhì)的初中生。
2 英語語言文化與英語課堂文化的本質(zhì)差異
從文化傳播的形式看,英語課程分為英語語言文化和英語課堂文化。英語語言文化主要是通過英語課堂教學忠實地傳遞固化在可見的書面材料和文字符號上的知識,它依附于英語教材的文本之中,是一種可見的文化要素。英語課堂文化是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所共有的有利于習得跨文化知識和交際能力的相互依賴、相互聯(lián)系的價值判斷、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規(guī)范、行為模式以及反應系統(tǒng)的總和。
對比英語語言文化與英語課堂文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1)英語語言文化是一種顯性的文化,英語課堂文化是隱性的,是隱含在教師和學生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之中,它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氛圍。“它不直接指向?qū)W科內(nèi)容,但卻具有較強的同化力,在形成人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所產(chǎn)生的作用,往往為顯性的文化所無法比擬。”(袁銀宗,2006:20-21)(2)英語語言文化是一種固化的文化,然而,英語課堂文化是一種互動性文化,“這種互動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精神交往,更重要的是反思性的精神交往,不僅有外顯的活動,還有心靈的溝通。互動是英語課堂文化得以存在與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孫德芳,2006:9)(3)英語語言文化是一種依附于教材文本的文化,然而英語課堂文化是一種情景性文化。英語課堂文化的情景性指發(fā)生在特定的教學場所和特定的教學時間內(nèi),具有特殊的環(huán)境。總之,英語課堂文化以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為主要內(nèi)容,以語言文化知識為載體,以特定的情景為平臺,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精神交往。作為隱性的文化,英語課堂文化最終被學生感知和接受。
3 初中英語課堂文化構(gòu)建的途徑和方法
初中英語教學可通過構(gòu)建良好的物理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課程環(huán)境,來構(gòu)建積極有效的英語課堂文化,以期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3.1構(gòu)建初中英語課堂文化的物理環(huán)境
初中英語教學的物理環(huán)境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良好的物理環(huán)境的構(gòu)建,有利于建立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環(huán)境,營造積極強烈的文化氛圍。盡管初中英語是基礎教學,但課堂的物理環(huán)境也不能忽視。我們應從基礎抓起,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我們不妨參照英美國家的課堂環(huán)境,采用環(huán)形的課桌擺放形式,將教師的講臺桌和學生的課桌一并放入這個環(huán)中,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理念。這樣的課堂環(huán)境有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日常見面和道別、采訪、電話交談、購物、餐飲禮儀、車站機場見面、體育運動等,是初中英語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創(chuàng)造環(huán)形課桌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分組討論,分角色表演等。環(huán)形課桌環(huán)境有利于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
另外,營造良好的初中英語課堂文化的物理環(huán)境,還應通過課堂的布置來營造濃厚的英語文化氛圍。例如,在教室的墻壁上可張貼英語國家地圖、著名人物的照片、西方國家著名的旅游景點及其英語簡介、英語海報、英美服飾和飲食等照片、英語海報等。教室的板報還可以張貼英語標語、名人語錄、英語習語等。課前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播放錄音或英語歌曲,條件允許的話,可組織學生觀看英語動畫片等。
3.2構(gòu)建初中英語課堂文化的心理環(huán)境
從英語課堂文化的內(nèi)涵可以看出,英語課堂文化體現(xiàn)的是交流型和對話式課堂文化,它所體現(xiàn)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交流的關系,“重心不在任何一方,而是存于對話式交往的動態(tài)的流動之中”。(張衛(wèi)東,李濤.2007:112)營造良好的英語課堂文化,就要徹底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現(xiàn)狀,從心理上培養(yǎng)學生與教師平等對話、平等交流的思想意識。教師應引導學生,努力營造平等、友愛、互助、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每一個學生都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空間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教育藝術(shù)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孫德芳,2006:11)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健康健全的人格,采用鼓勵的語言與學生交流,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發(fā)展空間。
3.3構(gòu)建初中英語課堂文化的語言環(huán)境
英語教學是一門跨文化教學,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日常的語言交流中。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向?qū)W生傳輸文化知識,還應當營造和諧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英語語言文化,理解和尊重中西文化差異,幫助學生學好英語,全面了解和掌握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以包容和開放的胸懷對待英語國家習俗。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說日常英語,幫助學生在日常交流的情景中理解中西文化差異。例如,當對方夸獎自己時,要說“Thank you!”,避免用漢語的思維方式與對方交流。再如,在課堂上教師可組織學生模仿西方的各類聚會,告訴學生適合特定情景的服飾、所送的禮物、避諱的話題和語言等。
3.4構(gòu)建初中英語課堂文化的課程環(huán)境
課程設置主要通過教材和教法的選用來實現(xiàn)。在教材的選用上,除了統(tǒng)一使用的教材外,教師最好還要再選擇一些適合初中學生水平,并且與英語文化密切相關的且有生活氣息的原版教材。此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教材的選用不能局限于紙質(zhì)材料,還應當包含網(wǎng)絡資源、廣播、電影、歌曲等相關的輔助材料以及照片、圖片、服飾等。幫助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理解和接受英語文化。
營造良好的英語課堂文化,要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語法詞匯教學法。現(xiàn)代的教學法,如:聽說法、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有效教學法等,都是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都可以幫助我們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
4 結(jié)語
本文對比了英語語言文化和英語課堂文化的本質(zhì)差異,重點從四個方面探討了初中英語課堂文化的構(gòu)建:物理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與課程環(huán)境。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文化,有助于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更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季云.新課程背景下英語課堂文化的和諧建構(gòu)[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8(1):40-42.
[2]孫德芳.有效教學的課堂文化論[J].教育科學論壇,2006(5):9-11.
[3]徐曉媛. 試論英語課堂文化的構(gòu)建[J]. 韶關學院學報,2009(10):159-161.
[4]袁銀宗.課堂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之我見[J].教學學刊:中學版,2006(12):20-21.
關鍵詞:文化差異;國際化;發(fā)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5-0270-01
一、文化差異與普世價值
(一)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概念
如果要從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關系角度來討論問題,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什么是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
文化差異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當他們相遇之時會產(chǎn)生沖擊、競爭及失落等反應。文化差異可能由于宗教界別、種族群體、語言能力、政治立場、社會階級、性別、民族主義、年齡代溝、文學修養(yǎng)、藝術(shù)認知、教育程度等之不同,而產(chǎn)生文化差異。可以說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舉例來說,甚至根植于不同民族所長久以來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我們比較熟悉的如海洋文化和大陸文化的差異。
普世價值的概念是很難具體做出一個定義的,這方面存在很多的爭論,各個學科都有對于它的認識,但是總體說來,我們可以認為普世價值泛指了那些不分領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只要本于良知與理性皆為所有或幾乎所有的人們認同之價值、理念。
(二)二者聯(lián)系
如果要對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關系做一個簡單的概括,那就是文化差異是不同文化之間對于價值觀所體現(xiàn)出的不同,而普世價值則是人類所共有的價值上的認知。可以說,這是一個相同和不同的關系。我們可能對于猶太教的割禮沒有什么認同,但是對于反戰(zhàn)和平我相信全人類都是有著共同的期盼的。這就是一個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最明顯的例子。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之所以說到了二者的辯證關系,也就是說明了二者之間實際上并不存在一條清晰的界限將其分離。
套用一句簡單的話說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并不是說凡是民族特有的存在差異的東西就不包含有普世價值的觀念。比如我們常常說的美國的英雄主義,美國在很多的影視作品和漫畫作品中塑造了無數(shù)的英雄,那種可以獨當一面就千萬人于水火之中的人物,或者你可以說這明顯不是一個普世價值的概念,但是我們很難說美國的英雄主義是僅僅屬于這個國家和又或者說這一群人的,實際上面,在每個人的心中,包括所謂的很強調(diào)集體主義的中國人心中,也渴望著英雄的出現(xiàn),和英雄所創(chuàng)造奇跡所帶來的喜悅。交響樂不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但是這絲毫不妨礙一個沒有多高什么音樂素養(yǎng)的中國人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所感受的心靈沖擊;油畫也不是中國人所熟悉的,但是這也不影響我們?nèi)バ蕾p梵高畫作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生命的表現(xiàn)。
而反過來說,很多普世價值在各個文化當中所表現(xiàn)的也是存在差異的,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孝道,可以說對于長輩的尊敬已經(jīng)贍養(yǎng)是普遍認可的一個價值觀念,但是這一點在中國比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體現(xiàn)的更加明顯。中國人的孝道甚至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對于長輩的尊敬和禮讓。
二、存在問題及國際發(fā)展途徑
(一)存在問題
中國文化產(chǎn)品的最大問題就是找不到一個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平衡點。現(xiàn)有的東西不是過于強調(diào)中國的風格、內(nèi)涵;就是完全模仿國外的作品。單單強調(diào)中國的文化就會放大了文化差異的問題,對于一個完全不了解的東西,人們是很難保持興趣的。但是過于強調(diào)和國際接軌,就會表現(xiàn)不出來中國的文化特色,也就不能認為是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了。就像動畫片《兔爺傳奇》,你可以說它是中國人做的,但是我覺得它絕對不能體現(xiàn)中國的文化。
只有那種找到平衡點的文化產(chǎn)品才能始終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真正有國際發(fā)展的可能。我們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比如我們的器物文化里面有中國結(jié),當外國人不知道中國結(jié)是什么意思的時候,他們也許覺得這個東西形式很不錯,看上去很好看,他們只是一種獵奇的心理作用來看待這個東西。但是如果他們了解了形式背后的內(nèi)涵,這象征著平安、美滿,他們對于中國結(jié)的認同就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中國結(jié)對他們來說就有了不一樣的意義。當一個東西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中國的文化特色又表現(xiàn)普世價值的時候,那么它就具備了進一步發(fā)展的潛質(zhì)。
特別要注意不要純粹中國化。從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辯證關系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想要走向世界,探索國際發(fā)展途徑的問題在于各個國家、民族是存在文化差異的,這就使得我們要求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體現(xiàn)單單中國特有的文化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國外的人并不一定了解那么多背后的深意。所以我們必須借鑒普世價值,做出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產(chǎn)品,這樣才能讓很多的人更加容易接受。
這一點其實是很好理解的,比如好萊塢賣座的電影《阿凡達》、《泰坦尼克號》都是體現(xiàn)了普世價值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愛、對于災難的態(tài)度等等。這樣的普世價值使得全球的觀眾,無論膚色、種族還是國家,接受起來都沒有任何的障礙,因為這是他們在內(nèi)心當中所熟知的、所認可的東西。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東西,特別是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只有在可以給人以相似感和陌生感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才能贏得贊譽。完完全全的陌生感是不會持久的,比如說中國的國粹京劇,如果說原汁原味地讓國外的人欣賞,也許短期人們圖了視覺上的和形式上的新鮮還有所興趣,但是長此以往絕對不會再有人來聽,因為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甚至是不了解中國戲劇文化的人來說,他們所接觸的文化產(chǎn)品的形式和內(nèi)容完全都是陌生的,這不會帶給他們絲毫的共鳴。
(二)解決辦法
關于中國文化產(chǎn)品國際發(fā)展途徑,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但不是一個絕對時間上的順序,而是一個層次上的順序。
首先,形式上的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我覺著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東西往往有形的比無形的讓人接受起來快的多,因為人們很容易對一個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形象、形式感興趣。中國的建筑、繪畫、家具相比較而言就會比中國的電影更加能夠吸引別人的關注,因為它很明顯的在形式上就具有文化的特殊。所以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在最開始的時候,尤其是形式上一定要有中國的文化特色,這里找尋最能體現(xiàn)中國的文化符號非常重要。
接下來,找到文化特色和普世價值的平衡點,做到形式有中國文化特點,內(nèi)容上體現(xiàn)普遍認同的普世價值。
我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單單靠形式上的奇異和新鮮感是很難一直吸引人的,我們必須在作品當中體現(xiàn)一種更加為人認同的人文關懷。就比如在影視作品中,體現(xiàn)人類普遍情感的生命、死亡、愛情都是很好的主題。其實國外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在影視作品方面,國外的成功的大片幾乎全部都是體現(xiàn)著普世價值的內(nèi)核。
最后,發(fā)掘我們自己的普世價值。也許普世價值是一個基本已經(jīng)相對完整的概念,但是很多時候它并沒有完全被展現(xiàn)出來。
美國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可以說由于美國在普世價值的宣揚上面的成功,它很多的自身的文化都已近被發(fā)掘成了具有普世價值意義的東西,比如我前面提到的美國英雄主義、美國夢,這些都是他們對于自身的發(fā)掘。要達到這一步是經(jīng)過了很多的努力和嘗試的,而當這些漸漸為人所接受的時候,美國人真正輸出了自己的文化,不單單只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東西,同樣是自己文化特有的東西,當《復仇者聯(lián)盟》《黑衣人3》這樣的片子在全球熱映的時候,我們慢慢也接受了美國的幽默,美國的生活方式,我們現(xiàn)在不僅僅看好萊塢的電影,還看美國的電視劇、輕喜劇、脫口秀,也許之后的幾個不是帶有普世意義的,但是的的確確文化卻輸出給了我們。
當我們可以用很強的形式吸引人的眼球,用被人認可的價值觀贏得贊譽的時候,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面再挖掘一些,人類所共有的,但是在我們身上尤為突出的普世價值。比如歌劇《木蘭詩篇》在國外的巡回演出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認為這部歌劇不僅是有著濃郁的中國風,同時很好的發(fā)掘了普世價值,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不僅僅是中國人才認可的,同時也是人類對于孝的普遍認知。
三、結(jié)論
中國文化產(chǎn)品的國際發(fā)展途徑,需要由形式上的特色引人注意,需要形式上的特色結(jié)合內(nèi)容的普世價值來為人認同,需要對于自身文化的普世性發(fā)掘來以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戴維斯.中西文化之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關鍵詞:思維方式;語言;英漢對比;典型例子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1-0138-02
一、思維方式與語言的關系
(一)什么是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一個文化群體或民族在長期歷史的文化積淀中形成的,為該群體或民族所共有的,比較穩(wěn)定的思維方法,思維習慣和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模式。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的思想內(nèi)容和一定的思維方法相統(tǒng)一的邏輯思維和感性體驗的結(jié)合,反映的是特定文化領域的已知和未知事物,是利用過去的知識和經(jīng)驗認識當前事物的思維模式,是隱藏在“文化冰山”水面下的對人類行為起支配作用的文化心理過程。
(二)什么是語言
根據(jù)索緒爾對語言的定義,語言是由能指與所指構(gòu)成的符號,其中能指是聲音,所指是人們借助聲音所要表達的思想意義。其中,語言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是由使用該語言的社會成員約定俗成的,因此語言具有社會性。從語言的內(nèi)部看,語言還具有系統(tǒng)性,它由語音,詞匯,語法,文字等層面構(gòu)成。不同的語言,在各個層面上都存在著差異。語言還分為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無聲語言用于思維,有聲語言用于交際。
(三)思維方式與語言的關系
對于思維方式與語言的關系,學術(shù)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思維方式?jīng)Q定語言,2.語言決定思維方式,3.思維方式?jīng)Q定語言,語言體現(xiàn)并反過來影響思維方式。在上述三種觀點中,以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支持的語言決定思維方式最為出名。假說認為:背景語言系統(tǒng)(語法)不僅是一種用來表達思想的再生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思想的塑造者,規(guī)劃和引導個人的心理活動,對腦中的印象進行分析并對其儲存的信息進行綜合。語法不同,思想形成過程也不一樣,有的區(qū)別很大,有的區(qū)別甚微。我們是用自己的本族語所設定的線條解剖自然的。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是千變?nèi)f化的印象流,他們是通過我們大腦組織起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我們語言體系組織起來的。我們將自然切分,用各種概念將它們組織起來,并賦予這些概念以意義。”然而也有反對的聲音。在反對者看來這種理論缺乏歷史觀。語言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其種種語法類型,諸如屈折變化、格、性等等,是人為施加的,代代相傳后變成了理所當然的存在。因此,它應當是一種人為制造的形式而不是獨立的實體,又何談控制人們的思想呢?
(四) 我的看法
我認為,第三種觀點是更為合理的,因為從思維與語言的產(chǎn)生的先后順序來看,應該是思維方式在先,因為思維是伴隨著人類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而語言作為表達思想與交流的工具,其形式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的和唯一的。哪種語言形式被保留下來并最終成為大家公認的表達某一意義的能指,這些都是由這一群體成員的思維方式?jīng)Q定的。當然,當某一文化群體的語言產(chǎn)生并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也會反過來影響該文化群體的思維方式。最近漢語圈中出現(xiàn)的網(wǎng)絡流行語“濉本褪且桓鱟詈玫鬧ぞ蕁N頤侵道,“濉閉飧齟什⒉皇親罱才造的新詞,而是一個舊詞新意,“濉弊直疽饈槍餉,它從字典里復活,被賦予的新意是:悲傷、無奈、窘迫或極為尷尬的心情。正是因為搴芟癖傷、無奈、窘迫或極為尷尬時的表情,現(xiàn)代人賦予了它新的意義。同一個字,古今兩種造字法都是象形。這就表明,中國人的具象思維決定漢字的象形性,而中國人由于幾千年來受象形文字的影響,其思維也一直呈具象性思維。以至于到了中西交流如此頻繁,文化如此多元的今天,中國人在創(chuàng)造新詞的時候,并沒有受西方思維方式的影響,仍以具象性的思維方式,運用象形法給漢字以新的意義。
二、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對語言的影響
思維方式的差異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一般認為,主要受特定文化的哲學觀,和生活環(huán)境三個因素決定。具體的說,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觀是“天人合一”,西方則主張“人物分立”,中國的宗教是多神論,而西方是一神論,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是典型的內(nèi)陸型,自然條件較好,而西方很多國家的地理環(huán)境是海洋型或草原型,自然條件較惡劣。因此,受上述三個因素的影響,中西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總結(jié)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整體思維與個體思維
整體思維與個體思維是中西思維方式的根本區(qū)別。中國重群體之間,天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反映在思維方式上就是整體思維,而西方關注重自我,主張?zhí)烊藢α⒎从吃谒季S方式上就是個體思維。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具備了樸素的整體觀念,形成了追求綜合統(tǒng)一的思維方式。注意從總體上看問題,從運動中看問題,從聯(lián)系上看問題。整體思維在中國的家庭觀念和集體觀念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然而,在西方的古希臘哲學中,主張“物我兩分”,“主客二分”和“人神對立”,受這些哲學觀的影響,西方思維形成了以個體為中心的特點,他們認為,個體利益高于群體利益,群體應服從個體,這正與中國相反。
(二)辯證思維與西方機械二分思維
崇尚整體綜合的中國文化注重整體的和諧,主客體統(tǒng)一和辯證地觀察問題,強調(diào)和諧的中國文化趨于尋求對立面的統(tǒng)一。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里有大量的篇幅,是有關辯證思維的,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等等。然而,崇尚個體分析的西方文化則持機械兩兩分的態(tài)度,認為天人分離,非此即彼,人與自然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主客體是對立兩分的,任何事情非黑即白,是非分明,沒有折中調(diào)和得余地。這種思維方式反映在文學中,就是西方的悲劇是徹底的悲劇,是一悲到底的,不像中國的悲劇,總是在結(jié)局給人一種美好的希望,悲喜結(jié)合。正因為如此,也有人說中國沒有真正的悲劇。這種辯證思維和機械二分思維還分別有一個形象的說法是環(huán)形思維與直線思維。
(三)直觀思維與邏輯思維
受整體思維的影響,中國人在認識事物時常常是從整體入手,借助于直覺體會對事物進行直接而又模糊地把握。除了整體性和直覺性,直觀思維還具有非邏輯性,非時間性和自發(fā)性等特點。西方思維則正好相反,高度重視思維的邏輯推理和理性分析,常常是從個別細節(jié)入手,對事物進行解剖分析。能說明這個差別的典型例子就是中醫(yī)和西醫(yī)之別。當然,在語言中也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將在下部分詳細闡述。
三、漢英差異的典型例子看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
漢語和英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它們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其中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它們的差異體現(xiàn)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從語音到詞義到語法,再到文字都截然不同。我們知道,語言的差異受思維方式的影響,同時也反映著思維方式的特點。本文,將例舉英漢差異的典型例子,生動地闡述其中所體現(xiàn)得中西思維方式的差別。這對跨文化交際和對外漢語教學無疑都是有用的。
(一)漢字的偏旁部首與英語字形的前綴后綴
我們知道,漢字有“六書”的造字法,在“六書”中形聲字的數(shù)量最多,這是因為形聲字中的偏旁具有歸類的作用,這就很好的解決了記憶難的問題。因為形聲字中的部首具有歸類的作用,某一部首表示某一意義,與這一意義有關的概念或事物,就以其作為部首。如:“木”的本意是樹木,因此,與樹木有關的詞都以“木”為部首,“樹,松,柏,枝,森”字形,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些字所表達的意思是與木有關的。而,在英語中,這些意思都分別用不同的書寫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如:woodreepinebranchforest等。從它們的字形看,根本看不出任何的聯(lián)系。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漢字中的每個字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一個形類系統(tǒng)的一部分。這就反映了中國文化整體,具象思維的特點,在認識事物時,不是孤立地看待它們,而是將其置于一個群體中,注重群體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
在英語中,前綴和后綴與漢語的偏旁部首有點相似,也具有一定的歸類功能,但它并不等同于偏旁部首,也并不表示中西思維方式的相同。相反,仔細研究,會發(fā)現(xiàn)英語中的前綴后綴,正好體現(xiàn)了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如在英語中,表示“pre-表示在……之前,如:precsat precederecognition 等詞語中,都是由前綴“pre-”加上一個動詞或名詞表示預先,向前的意思。這些前綴或后綴都是表示抽象意義的,擁有同一前綴或后綴的詞都是在邏輯上有關聯(lián)的,而不是具體的形象有關聯(lián)的,這就體現(xiàn)了,英語注重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
(二)意合與形合
我們知道語言有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兩種,聚合關系就是詞的分類,而組合關系就主要表現(xiàn)在語法單位的組合上。漢英語法單位之間的銜接方式是很不一樣的,漢語重意合而英語重形合。最能體現(xiàn)漢語重意合特點的,莫過于中國的古詩,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兩句分別由三個名詞傳達了六個具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兩句話未用一個動詞,也沒有一個連詞。在英語中,一個完整的句子必須具備動詞的,并且名詞與名詞間不許用連詞“and”或“or”。英文的詩歌中,雪萊有一個經(jīng)典的詩句“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翻譯成中文是“冬天已經(jīng)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明顯可以看出,英文原文中由一個連詞“if”,而翻譯成中文時卻沒有用“如果”。正是這樣的差異,使得中國的古詩具有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的特點。這是中國整體思維的特點,因為它不靠邏輯推理,也不靠思維空間,時間的連續(xù),而是思維中斷時的突然領悟和全體把握。而英語卻需要使用連詞和動詞來明確顯示各個語法單位的功能及其之間的確切的關系,這就是邏輯思維的突出表現(xiàn),它們注重理性的分析和推理。
(三)英漢地址的表述
英語和漢語在具體的表達中也會存在差異,完全相同的地址,在英漢的表達中,詞語的排列順序卻是完全顛倒的。如:“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學文新學院”,用英語表示就是“l(fā)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department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從這兩個例子中也可以分別看到中西思維方式的影子。我們知道,中國的思維方式是整體思維,觀察和認知事物習慣于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而英語的思維方式則是個體的,喜歡從細節(jié)部分入手,到整體,遵循從小到大,從局部到整體原則。因此,在地址的表達方式上完全符合了各自文化的思維方式。
以上幾點都是語言中各個層面,我認為比較典型的例子。其實還有大量的語言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中西思維的差異。
四、結(jié)語
對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我們要正確地認識,避免兩種錯誤傾向,第一種是將差異絕對化,認為中西思維方式只有個性沒有共性,是不能逾越的鴻溝,第二種是認為中西思維方式有優(yōu)劣之別。這兩種看法都是錯誤的,在對外漢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中,一定要避免出現(xiàn)這種錯誤的觀點。否則,會阻礙和干擾交際和教學的進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