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0:25: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節日文化比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節日文化;學習興趣;自主學習
一般意義上,每一門外語的學習都離不開對其文化背景進行研究和學習。就拿現在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來說,其中很多試題不乏有反映英美當地風土人情、、藝術追求、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等文化方面的考點。然而在實際英語教學中,卻嚴重缺乏這些知識點的講解和傳授,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始終穿插這些知識點的傳授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1 西方節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動力來源于喜愛和興趣,學習熱情的長久保持離不開學習興趣的培養。英語這門異國語言,它與西方文化息息相關。語言文化的內涵和魅力來源于生活意境,學生通過感受生活,能夠深深地體會到英語對他們來說所包含的意義,只有身臨其境學生才能對英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對異國文化的憧憬和新奇是在所難免的,學習文化背景是學習語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國門”的打開,“國人”紛紛崇尚和迷戀國際潮流,西方節日備受“國人”追捧,然而我國本土傳統節日卻越來越“低迷”。[1] 在我國充斥了各色各樣、形式各異的中西方節日。據我國社會調研所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年輕人中,大約有90%的人表明今年有過圣誕節的意愿,有近40%的人表示每到12月份就開始籌備圣誕節的相關事宜,與籌備元旦和春節幾乎沒有兩樣。此項調查共選取了14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像北京、上海、廣州等,采取電話訪問的方式,其中受訪者大約有兩千余人,而且大部分受訪者都是年輕人[2]。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方式逐漸西方化,西方節日在我國也日漸流行和風靡,節日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很多西方節日深受我國國人的追捧和熱愛,像圣誕節、愚人節等。大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對西方節日表現出了癡迷和熱衷。西方節日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西方人的民族信仰、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和精神意志[3]。通過中西方節日的傳授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不乏是一個上上之策。
2 中西節日文化比較可以加強學生求知欲
節日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著不一樣的習俗,它同各個國家、民族以及地區之間的經濟、政治及宗教等方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對中西方不同節日文化的了解,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對英語這一學科產生學習興趣。雖然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傳統節日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同,但是不可避免的都存在著共性,那就是都和宗教、慶典以及聚會等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背景,大多數節日都會伴隨著一個美麗動聽的故事或傳說,同時也會通過不同的物質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中國元宵節的元宵、春節的春聯、中秋節的月餅等。中國傳統節日所傳達的精神內涵大多數都具有家庭團圓、和睦、紀念先祖等意義,比如春節和中秋節的內涵就是家人團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西方人和中國人的過節方法存在著差異性,他們過節的目的就是為了放松身心。他們或者是和全家人一起過節享受團圓所帶來的樂趣;或者是獨自外出旅游,追求個人身體和心靈上的解脫,對于西方人來說節日等同于開心和快樂。西方文化的構成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節日和紀念日,人們的文化情感需要節日和紀念日這些寄托載體。雖然中西方節日的主題存在著差異,但是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每一個節日都為家人或朋友的團聚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也傳達了相互間美好的祝福
求知欲是對學習、了解、掌握新知識的渴望,是促使學生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進行學習的助推力,對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起著關鍵性作用。求知欲同學生在學習期間所產生的趣味性或者是所學對象的特點有著直接的關系,它能夠使學生將學習看做是一件有趣的活動,而不會把學習當做一種負擔。只有對所學對象產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才會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的讓學生通過了解中西方傳統節日的不同來培養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學習興趣。總而言之,只有學生對所學對象產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才能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利用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來吸引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一定的興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
3 節日文化活動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老師利用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成功引起學生對所學對象產生學習興趣、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后,要及時的引導學生對所學對象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從而達到學生以學習為主的目的。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首先引導學生對節日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利用熟悉的詩詞歌賦對所掌握的節日文化內涵進行鞏固,然后讓學生利用各種渠道、各種方式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節日文化進行了解,通過比較來發掘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性。老師可以通過三步走計劃即由“聽說中學”發展到“活動中學”最終實現“探究中學”來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了解西方國家的節日文化,比如互聯網搜索、文獻查詢等。英語教師也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法來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教學成效,比如利用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轉變為生動有趣的圖像欣賞。為學生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對不同國家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習俗和不同節日文化所具有的不同內涵的探討,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意識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 結論
總而言之,在進行英語教育時穿插中西方節日文化內容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彰顯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完美結合。同時,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來說,在注重在英語教學中融會貫通中西方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凸顯節日的魅力瑰寶,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體會節日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曉敏.淺談中國的西方節日熱[J].改革與開放,2009(6):15-16.
[2]陳科峰.西方節日的文化底蘊與跨文化交際[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4):45-46.
關鍵詞:中美;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每一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民族的獨特的傳統節日,它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意識,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美傳統節日是在不同的文化系統中發展起來的,有著各自的特點。本文將對中美傳統節日進行了比較,以此對節日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
一、中美傳統節日在飲食方式上的共性與差異
1.1中美傳統節日在飲食方式上的共性
中美主要傳統節日中的某些食品都具有紀念意義和象征意義。首先,紀念意義,或紀念某些事,或紀念某些人。中國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為國而死的屈原。在美國,感恩節吃火雞是為了紀念先民勇于開拓的精神。其次,具有象征意義。“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的月餅香又甜”。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人們邊賞月品嘗月餅,邊思念親人,圓圓的月餅在中國人的心里就成了中秋節的象征,也是家庭合樂,美滿團圓的象征。在美國,2月14日是美國的情人節,一提到情人節,人們自然會想到巧克力。在這一天,不論是恩愛的夫妻,甜蜜的戀人,還是親朋好友,都會贈送巧克力,表示關懷。于是在美國人們的心里,巧克力當之無愧地就成為了幸福美滿、溫暖甜蜜的象征。
1.2中美傳統節日在飲食方式上的差異
第一,飲食所占比重不同。“民以食為天”的古語反映出中國人對飲食的重視。特別是節日的飲食,更是重中之重。如春節要吃餃子,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要吃月餅,小年要吃灶糖等。飲食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很大比重。在美國傳統節日中,慶祝、紀念的活動占比重較大,飲食習俗所占比例就小得多。相比較吃什么食物,圣誕節時,圣誕樹、圣誕老人和圣誕賀卡則更具代表性;感恩節時,舉行游行活動才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第二,合餐制和分餐制。中國人慶祝節日時,大家喜歡圍坐在一起用餐,而美國人慶祝節日時,常常采取分餐和自助式。第三,節日食品反映的內容不同。在我國,傳統的節日食品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除夕夜吃餃子,意為財源廣進;南方人過年吃年糕,意為年年高;元宵節吃元宵,象征著招財進寶等。而在美國,節日食品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節日通過慶祝的方式表達信仰,交流感情。
二、中美主要傳統節日在活動方式上的比較
2.1中美主要傳統節日在活動方式上的共性
第一,進行前期準備。在重要的傳統節日來臨之前,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人們都會提前進行購,準備好所需的食品。第二,慶祝活動。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人們都會在節日期間進行戶外慶祝活動,如中國的舞龍、舞獅、鬧花燈、猜燈謎等等,美國的復活節游行等。第三,聚會。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不論是中國春節的年夜飯,還是美國萬圣節的化妝舞會,人們都喜歡用聚會的方式來慶祝節日,以此來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2.2中美主要傳統節日在活動方式上的差異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慶祝節日的活動方式上,中美兩國也有著各自的特點。中國人在慶祝節日時,往往表現的更為含蓄和內斂,如清明節的掃墓祭祖,中秋節賞月以寄相思,重陽節登高望遠等等。與美國人全民狂歡的活動方式不同,中國人更喜歡用靜態的方式來慶祝節日,表達美好的愿望。其次,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來慶祝節日,重視家的概念,講究闔家團聚。特別是像春節和中秋節這樣重要的節日,很少會邀請外人參加,大都是家庭內部成員,歡聚一堂,共同慶祝佳節。然而,美國人則更注重個人的價值。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人們通常會把節日活動看作是是發泄情緒、緩解壓力的最好平臺。在節日期間,人們會打破社會的束縛和社會地位的限制,不分長幼,不論貧富,盡情狂歡。
三、中美傳統節日所反映的文化內涵的差異
3.1集體主義和個性張揚
中國幾千年來都處于封建農耕社會,而農耕勞動主要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強調個體與群體的和諧統一。而且中國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處于儒家思想的統治之下,推崇社會有序和諧,提倡個人要對群體忠誠,因此形成了注重血緣和家庭、強調團圓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當中國的春節來臨,人們不管離家多遠,都會想方設法地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與中國不同,美國的節日文化更多的是強調個人貢獻,崇尚和追求個體的價值。他們推崇“人性”和“自然”,追求個人價值和自由主義。每當節日來臨的時候,人們無所顧忌地瘋狂唱歌、游行、跳舞,充分張揚自我,毫不在乎他人是否感同身受。
3.2 農耕思想與宗教思想
中國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因此直接決定農業生產狀況的歲時節令自然格外受到重視,是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起源和發展的土壤。例如元旦、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都來源于歲時節令。同時,由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不能正確認識和理解自然規律,便把希望寄托于神靈,逐漸形成了祭天、祭祖等節日活動,例如春節前的祭灶神;中秋節的祭月神等等。而美國的傳統節日透露出一種濃濃的宗教文化色彩。無論是節日的飲食還是節日的活動,無不帶有濃濃的宗教色彩。例如圣誕節是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復活節是耶穌受難后重生的日子。人們在復活節互贈彩蛋,因為彩蛋象征著耶穌的重生。而復活節吃烤羊肉是為了紀念和感謝耶穌為洗刷人類的罪惡而奉獻自己的生命。
3.3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現代思潮的顯現
由于長期受封建社會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的節日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會傳統的烙印。雖經歷史的變遷和社會制度的變革,節日的傳統性有所減小,但節日的骨血里仍然強調宗法、家族和集體等傳統觀念。“親情”和“團圓”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永恒的主題。相反,在美國,現代思潮則是影響美國節日的重要因素。由于沒有經過漫長的傳統社會,人本主義對美國人民的影響較深。傳統的節日文化更多地體現了現代思潮的特征,更注重挖掘個人的價值,強調個人的獨立和追求個性的張揚。“浪漫”、“狂歡”和“個性張揚”是美國傳統節日的精神核心,體現了現代思潮對美國節日影響。
四、總結
中美兩國由于歷史背景,文化內容和社會傳統方面的不同,使得兩國的傳統節日在形式和內涵上有很大的差異。節日文化作為中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理解中美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能幫助中美兩國更有效地交流思想、達到相互理解,促進友誼和建立互信。
參考文獻:
[1]于桂敏,賀麗勵.中美傳統節日折射出的深層文化內涵[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2)
[1]李子銀.從傳統節日看中西文化差異[J],科教文匯.2007(4)
中美節日 習俗 內涵
一、節日的概念和作用
節日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除了傳統的慶祝活動外,節日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于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等。有的節日源于宗教,如基督教國家的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等。作為文化的載體,節日的慶祝方式和內涵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悄悄變化,而世界各國、各民族間的文化融合和交流,也因為節日而變得更加頻繁和便捷。
二、清明節和萬圣節的起源、習俗及意義
1.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清明節源于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都在此時遠離冬日的寒濁,迎來溫暖的春日。清明節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習俗非常的豐富有趣。在這一天,人們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墓,表達對祖先和已故親人的緬懷之情。同時,因為清明節也被稱為“寒食節”,所以這一天要禁火,為了減少寒食冷餐對身體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所以大家還要一起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清明節通過對祖先和亡人的追思和緬懷,教育人們要珍視和尊重生命,引發人們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同時又充滿了踏青游玩的歡笑之聲,強健體魄,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正是這特殊的形式和重要的意義,使得清明節成為了中國最富有特色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
2.萬圣節
萬圣夜,英文稱之為“Halloween”,為“All Hallow Eve”的縮寫,是指萬圣節的前夜。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圣徒之日”。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把這節日提前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嚴酷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借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后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于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圣節的原因。
時間流逝,萬圣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由以前的逐鬼驅魔變得積極快樂。“死魂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征萬圣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以卡通形象出現,變得友善而滑稽。喜愛發揮創意的美國人,在這一天則極盡所能地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讓鬼節變得妙趣橫生,而萬圣節也成了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
三、清明節與萬圣節的主要差異
1.習俗差異
清明節和萬圣節在習俗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清明節雖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時至今日,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它更是重要的祭祀日。清明節當天,親人們要結伴而行,攜帶紙錢、果品、酒食等到墓地,首先,為祖先的墓地“打掃”,如擦洗墓碑,拔除野草、添加新土;其次,陳設果品美食,點燃香燭為他們“送錢”“送食”,同時祈求祖先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健康。通過祭祖掃墓,人們主要表達的是對祖先及親人的哀思。而且在舉行掃墓儀式時,往往氣氛嚴肅,步驟繁復。全程需雙膝跪地,表達對祖先的敬畏。儀式結束后叩頭行禮,并共同將剩余的酒食吃完,意為與祖先共同進餐,然后回家。
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的萬圣節僅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習俗,原有的祭祀儀式逐漸被人們所忘卻,節日的宗教色彩也逐漸變淡,并不斷向著奇特、怪誕和狂歡的方向發展。在這一天,小孩子們提著南瓜燈挨家挨戶地要糖,成年人也舉行各種各樣的狂歡活動,戴著鬼神面具,成群結隊,“裝神弄鬼”相互恐嚇,他們游行在大街小巷之中,在稍顯恐怖的氣氛中,盡情尋找和創造著歡樂。“鬼節”在美國成了一年之中僅次于圣誕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萬圣節成了一年一度真正意義上的狂歡節。
2.內涵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的國家。手工勞動就成為了人們主要的勞作方式和經濟來源。而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勞力的多少往往會決定一個家庭興旺與否。而在祭祖掃墓之時,家人要全員參與,能增強人們的家族觀念,同時提醒家人“人丁興旺”的重要性,體現了封建社會濃厚的宗族血緣關系。
與擁有悠久歷史和封建傳統的中國不同,獨立戰爭之前的美國深受歐洲資本主義推崇的自由、民主、平等觀念以及14、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倡導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他們相信,只要足夠虔誠,就會與上帝建立聯系。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沒有等級之分,也無貴賤之別,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因此,在萬圣節來臨之時,幾乎所有人都戴起面具加入狂歡,盡情釋放,展現和張揚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其傳統的祭祀儀式已難覓蹤跡。
四、結語
通過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及美國的傳統節日萬圣節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中美兩國在節日文化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的發現,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他國的節日文化,并與本國的節日文化進行對比,使我們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中弘揚本國節日文化,同時為吸納他國節日文化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 蓋國梁.節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2]陶德政.從中西節日看中西文化差異.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關鍵字:節日文化;西方節日;學校教育;傳統文化
西方節日在我國的盛行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西方節日文化不可避免涌入我國。在這種背景下,西方節日文化給我國當今的傳統節日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特別是在中國當代大學生中影響更為廣泛。
一、節日文化概述
節日文化是一種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種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為了紀念某一重要歷史人物,或紀念某一重要歷史事件,或是慶祝某一時節的到來等等。節日是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文化現象的節日有著特定的含義:節日是一年當中由種種傳承路線形成的固定的或者不完全固定的活動時間,以開展有特定主題的約定俗成的社會活動日。節日根植于文化系統之中,以特定的儀式傳播文化,對文化系統的運行起著不替代的作用。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它不僅是展示民族社會生活狀況的窗口,同時也是"人類傳遞并擴展生存知識和生存態度"的一種手段,"是象征和意義的體系" ①。節日是民族歷史和文明的產物和象征,它以獨特的內涵融匯成民族之魂和民族精神,并化為集體意識滲入民族血液之中,潛移默化的規范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
二、西方節日文化
西方節日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的體現了西方國家、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淵源,而且每一個民族的節日文化和風俗習慣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一般而言,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具有生產性、生活性和宗教性三大特征,但是由于社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前兩種類型的傳統文化日益淡化,或逐漸消亡,或讓位于宗教性節日;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傳統的生產性節日僅僅具有地域性特征。敬奉土地和祈求豐收是古代從事農業生產的各民族的共同特點和傳統習俗,在農業生產力尚不發達的自然經濟社會時代尤其如此。在進入工業社會后的西方國家,失去了特定經濟生存形態基礎的敬土祈年習俗逐漸為人們所淡忘消亡,僅僅遺存于極少數一些仍然保留著傳統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地區。
與生產性和生活性節日的衰微相對照,西方國家節日的宗教性特征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西方節日文化對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一)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現代大學生消費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其中節日消費是大學生校園消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消費主要是指大學生為過節而支出的費用,一般包括節日期間的餐飲費、活動費以及互贈禮物的費用。在這些熱衷于過西方節日的學生中,往往要用一筆錢和朋友聚餐,購置節日物品,參加節日活動和互贈禮物。其中餐飲費和購置禮品的費用加起來花費不少,對于幾乎沒有經濟收入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筆額外的負擔。大學生在過西方節日時的消費虛榮心理以及由此導致的高消費行為的確在校園中存在。雖然消費觀是由個人的思想品德,興趣愛好以及消費常識等因素綜合決定,但是西方節日客觀上為大學生的高消費行為提供了一個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消費觀。
(二)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西方節日在校園的流行的確給大學生節日觀帶來了一定的沖擊。西方節日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生存的土壤。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現在很多人在不信仰基督教乃至對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渾然不覺地加整理入到狂歡行列。這是無形中把一種外來文化與異質宗教人為種植異國他鄉,好比無源之水。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民族大眾認同、溝通、交流、凝聚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大眾共同娛樂、游戲的重要方式。每個節日都有歷史根源,通過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人文、民族色彩來展示民族的人情世故、忠奸善惡、民族倫理、民族風格及強烈的民族意識。青年學生在吸收外來文化養分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三)大學生過度的迷戀西方節日,將影響中國的文化安全
"現在的國際競爭和國家較量不是攻城掠地,而在于信息和文化的競爭和爭奪"。大學生盛行過西方節日,在傳統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沉淪的表現。對于這種現象如果任其發展,將會危及我國的文化安全。我們如果沒有了包括春節在內的節日文化,就意味著在文化發展中被淘汰。西方國家,一向認為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與中國進行政治、經濟交往的同時,也在極力地吹噓推進他們的文化。"在美國的全球安全戰略中,已赫然將維護和推動其文化價值觀的全球性統治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②。節日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部分,必然會成為西方文化沖擊的首要目標。我國大學生應該珍惜自己的文化傳統,在現代化的建設中,不要被別人"化"掉。西方文明有它的魅力,我們當然可以接受,但是,我們更應該堅守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尊嚴。
四、西方節日文化對大學生消極影響的對策分析
西方節日在我國社會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中日趨流行已是不爭的事實。對于西方節日文化給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方面,我們應該端正態度,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大學及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發揮作用
1、首先,教育者應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分析問題對待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盡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應該揚長避短。對于那些帶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等,則完全可以隨興所至,"悉聽尊便",畢竟它可以給我們生活帶來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絲活力。而對于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目如母親節、父親節等,則可以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
2、利用學校教育的優勢,大力宣傳中國傳統節日所蘊涵的民族精神與文化,促進大學生的文化自覺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要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首先要引導大學生了解節日及節日文化的深刻背景。其次,弘揚節日文化,要引導大學生過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再次,學校要把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學校日常科研活動之中,深入開展傳統節日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3、學校教育要通過創新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使之更加合乎大學生的群體特征,慶祝活動的形式應當多種多樣,避免單一化,樣本化。除晚會外,還可以采取知識競賽,義務宣傳,影片欣賞,熱點座談等形式,對重點宣傳對象,應該深挖掘,給予大范圍,高密度的曝光率。可以把慶祝活動分解細化。在大型活動的同時應該以學院、專業、班級甚至寢室為單位舉行一系列喜聞樂見的活動,可以把工作落實到實處,有利于調動同學參與的積極性。可以組織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動,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要與社會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提高認識,陶冶情操。
轉貼于
4、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節日消費的火爆離不開大學生的"支援"。學校教育要引導大學生節儉好學,慎過西方節日,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要從大學生的修養出發,把消費觀教育視為大學生修養的重要內容。學校要把消費觀念納入校風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范疇,大力倡導健康的消費觀念。高校要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對大學生消費觀念培養的重要平臺。高校文化建設應該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則,重視大學生在為人處世方面的每個環節的教育,重視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把大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政府要加強傳統節日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創新。
當前中國當代大學生熱衷西方節日,冷淡中國傳統節日,與政府一段時間以來忽視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創新有很大關系。政府對傳統節日文化忽視宣傳、缺乏變革導致,傳統節日的影響逐步萎縮,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之下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下降。近些年以來,傳統節日在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特殊位置及其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逐漸為社會所認識和重視。
1、政府要加強傳統節日文化遺產的保護
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傳統節日的保護是對大學生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對其精神利益的維護。節日作為文化生存的節點,是大學生表達內心情感的重要時機,是他們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人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不斷通過節日習俗表達出來。這些理想和追求有豐收富裕、健康長壽、歡樂吉慶、平安和順等。保護了傳統節日文化,也就減少了大學生群體通過西方節日來尋求情感寄托的途徑。其次,保護傳統節日文化,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凝聚力和愛國心。包括節日文化在內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礎部分,是中華民族全體成員共享的文化。在同一個日子過同樣的節日,使我們體會到屬于同一個族群的文化認同感。當人們處于本土的文化環境中時,這種感覺還不明顯。但是在異文化環境,一個族群同樣的節日習俗就成為文化認同的顯著標志。共同的節日習俗會使他們之間產生文化認同感,有利于把他們凝聚在一個具有和諧文化的社群之內。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傳統節日文化,可使各地的大學生擁有更為和諧一致的文化空間。
2、以政府為主導,創新傳統節日文化
在新的全球一體化日趨緊密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碰撞產生某些文化趨同現象,這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大學生之所以熱衷于西方節日,這同我們近年來對外較為廣泛的文化開放與交流是分不開的,一些西方節日的侵入也是符合年輕人求變、求新的心理和思維的,但是西方節日盛行并不整理可怕,可怕的是傳統節日的衰落。綜觀我們的一些傳統節日,不難發現,很多都是農耕時代的產物,有著農耕時代的烙印,由于它存在的基礎已經在逐步的弱化和解體,很難與當今的時代特征明顯的聯系起來。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們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而這種記憶太多,禮節太多,也就會使節日變得神圣而沉重,交得不受歡迎,給入一種麻煩的感覺,有時使過節變成一種受罪。所以我們需要用創新來變,嫁接一些西方節日的氣氛,改掉一些傳統習慣的陋習,這樣才能真正的將傳統節日文化延續下去。我們若能在西方節日的熱鬧中汲取和借鑒一些營養和經驗,做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
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和廣大民眾的共同參與。但應以政府為主導,應該充分發揮其文化管理與服務功能,提供節日文化資源,創造環境,積極引導大學生們建立正確的節日觀和行為參與方式。
在時代變遷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西方節日文化對中國大學校園的沖擊的確已經成為事實,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出于各種原因而對西方節日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大大超出了對待本國傳統節日的熱情。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大學生更好的繼承和創新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和吸取西方節日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要使大學生樹立起一種健康的節日文化觀和消費觀,使他們既能夠理性的對待各種西方節日,又能夠充分享受到西方節日給校園生活所帶來的歡樂。
注釋:
①〈日〉綾部恒雄. 文化人類學的十五種理論[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54頁
②梅孜編譯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匯編[M]. 時事出版社,1996年版
參考文獻:
[1] 綾部恒雄. 文化人類學的十五種理論[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2] 王嶸. 中美傳統節日文化差異比較[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7):26-27
[3] 陶柳清、陳淦添. 當代大學生對西方節日的調查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2009,(4):220-222
[4] 梅孜編譯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匯編[M]. 時事出版社,1996年版
摘 要 傳統學徒制是以師帶徒強化技能傳承、技術創新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中西方傳統學徒制在生成背景、管理主體、制
>> 中德現代學徒制比較研究 中西方傳統建筑比較 中西方政黨制度比較研究 中西方繪畫之比較研究 中西方現代建筑比較研究 中西方園林風格比較研究 中西方休閑觀念比較研究 中西方決策文化比較研究 中西方體育文化比較研究 中西方課堂文化比較研究 中西方戲劇音樂比較研究 中西方代議制的比較 中西方傳統數學思想比較研究及對數學教育的思考 中西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 淺略比較中西方傳統繪畫藝術 中西方傳統建筑的比較與探討 中西方傳統自由思想的比較探析 中西方傳統建筑裝飾藝術比較 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的比較 中西方傳統愛情觀比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11][12]截至2015年全國高技能人才總量達4501萬人比2010年提高57%[EB/OL].[2016-08-2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urther Reflection on Cultivation of High-skilled Talents in China
Zhao Xueyao, Yu Ping, Lin Ruoxin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is a kind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which provides an internship with skilled masters and emphasizes on the skills inherita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re exist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in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the one hand, it shows sorts of differences such as formation background, management entity, institutional nature, driving forces, apprenticeship qualifications, apprenticeship, etc.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four kinds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unific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ducing process, the choice of individual instruction as the main educational pattern, etc. The cultivation of high-skilled talents in China made great progress at present, but it still remains several problems such as total quantity insufficiency and insufficient social support, etc. A good way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skilled talents is to draw successful lessons from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in China and western society. Exactly speaking, it should be made efforts as follows: play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on the whole, guiding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actively, and exploring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which focus on setting up several master studios an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raining apprentices by masters.
Key words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high-skilled talents; skills inheritance
Author Zhao Xueyao, research assista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Guangzhou Baiyun Technical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Guangzhou 510450); Yu Ping, senior lecturer of Yantai Technician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Lin Ruoxin, Guangdong Baiyun College
【關鍵詞】社會習俗文化 差異 影響
一、中西社會習俗差異
禮儀在與人交流的時候,一直以來都是秉承著嚴以律己而尊敬他人的方式去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中國素以“禮儀之邦”的美譽立足世界,許多國人在國際上的禮儀表現也讓其他國家的人對中國有了一個很好的印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遍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這就使得各國的習俗差異出現在交流當中,然而這種由文化和習俗所造成的誤會何影響并沒有得到重視,如果長此以往的任其發展不去加強對西方禮儀文化和傳統習慣的理解和肯定,那么就可能引起雙方國家之間的矛盾和誤會,進而導致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難以繼續下去。因為影響著各地區文化習俗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就是可能存異,造成了不同宗教的人們各自遵循所信仰胡宗教禮儀。這一因素同樣也適用于中國。中國的禮儀進程也經歷了一個曲折漫長的統一過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在西方的文化習俗發展期間,其教育,科技 新思想的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才形成了如今的區域性文化習俗。由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實施,中西方跨國交際也愈加頻繁,但其參雜其中的差異也日漸明顯,因此,在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怎么去兼顧中西兩國間的問題儼然成為了主要問題。
1.1會面禮儀差異
1.1.1問候禮儀
在當今社會當中,見面互相問候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社交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問候不僅能拉近心靈距離,消除陌生隔閡,也成為了與親朋好友寒喧的一個重要手段。問候對方這一禮儀已經成為了衡量一個人素養的標準之一。見面親切友好的問候不僅僅體現其良好的修養,道德水平的高低,也體現了其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在中國,一般的問候語都諸如此類“到那兒溜Q了?”“干嘛去了?”“去哪兒啊?”我們用這種方式和問候來傳達出對對方的關心,這種“嘮家常”的方式是中國人所獨有的,但如若是在西方國家,你的這種問候很可能已經觸及到對方的底線。因為國外根本沒有此類言語,外國友人很注重自己的隱私,他人無權干涉,也不希望他人過于干涉自己的私事。一般他們的問候都是“hello”或者“how is the weather?”他們把這種當作純粹的生活禮儀,并不把它當作認識的手段,所以當在一些特定的場合當中有人向你說“what a beautiful day!”的時候,你應當給予回應來表現你的友好態度。
1.1.2稱呼禮儀
稱呼禮儀,他傳達出的是個人修養和其社會生產力的反展程度,經濟發展的速度與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需求。但由于中西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存在較大差距,導致了許多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稱呼差異。中國人習慣稱自己為“在下”用“您”來稱呼他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方可“直呼其名”而西方國家則用“you”來稱呼對方。家中成員也不分年長年幼,一般都以姓名或者昵稱來稱呼,但在中國這是不可行的,必須尊卑有序,尊老愛幼,不然就會被當作不禮貌。
1.2餐飲禮儀的差異
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在地理位置上又相對處于中間位置。所以這便造就了區域所特有的飲食習俗。從“民以食為天”的理念就可以看出,飲食在國人心中所占有的比重。人們經常都會將重要的事宜和決定都放在一場別開生面的隆重的美食宴上面。但有時候卻不會去過度地追求菜的口感,他們所追求的是在一起的氛圍和許久不見的寒暄。在中國,以左為尊的禮儀相傳已久,招待貴賓,貴客都要坐在左上,但在西方則恰恰相反,入座的時候男士為了男士示以尊重,會為女士打點好一切。在中國,酒在宴會上必不可少的,人們認為喝酒能夠減少尷尬,活躍氣氛,便于進一步的認識了解。而西方對于酒文化則截然不同,他們不提倡過度飲酒,認為只要盡興就行。
二、中西方傳統節日的差異
2.1傳統節日作為衡量一個民族的悠久文化歷史具有重要作用,節日的由來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和生活地點有著重要的聯系,它體現了人們豐富的感情世界,寄予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每個民族的節日,能還原出其民族文化最真實的一面”。由此可見,傳統節日文化對于文化習俗的影響多么深遠。
2.1.1 為何當今社會,中國的節日越來越不受到國人的喜愛,節日氣氛也越來越淡,而相比其他國家的節日卻在國內流行起來。首先我覺得是由于中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而西方由于受宗教影響時間較長,所以其節日都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比如復活節,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人們心中有,那么節日便會被傳承。加之中國的節日慶祝大多以家庭為中心,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而西方的節日更多的是突出集體性和互動性,他們倡導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張揚的性格,這便是為何在西方的經典著作當中,個人英雄主義成為了社會意識主流,人們喜歡互相交流,群體參加又體現出了人人平等,自由地表現自我的特點。從用餐時的桌子就不難看出,中國人喜歡用圓桌來營造一種團結,和氣的氣氛,這是一種傳統,西方人習慣用方桌,他們的重點并不在于食物,而是在于個體之間的交流。所以,中式體現的是全體共享式,西方宴會體現的是個體交流式。當然,造成這些差異的因素不僅僅只有這些,還跟民族的歷史息息相關。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們將會面對更多的陌生文化,風格迥異的行為習慣,也會存在不可避免的文化沖突,所以,我們必須在發揚我們原有的傳統文化的時候熟悉新的文化。
總結:在保持住自己風俗習慣的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其他風俗文化,首先是要去了解各個國家的文化然后再了解地域性文化。因為只有理解了不同的風俗習慣才能減少誤會的發生,禮儀也是一種意識流的軟文化,只要是文化就肯定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比較,一個缺乏禮儀的國家肯定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國家,而一個禮儀不標準統一的的社會也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創建和諧社會,禮儀是首要的,現今的中國無論在物質,精神,文化上面都需要進行改變,只有不斷的推陳出新,集百家之長。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國人的價值觀,方能塑造當代中國新的社會文化體系,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的初衷
參考文獻:
[1]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9-1
[2]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3] 魏光奇.天人之際;中西文化觀念比較[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4] 包凡一.外國人這樣看中國[M].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9
[5] 謝艷明.西方文化與風俗指南[M].河南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5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高中英語教學 教學模式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將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相結合。高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在文化比較和文化交際等方面組織跨文化交際的高中英語教學活動。以此培養高中生的文化差異意識、文化空間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在任務設置中體現對學生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高中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引導學生尋找中西文化差異。在高中英語教材中涉及到“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estivals.”的文化差異提示。教師就可以向學生進行任務設置,讓學生列出4個中國傳統節日,通過分組討論自己喜歡的節日,并說明原因。在學生討論之后,發現很多學生就在各國文化交際方面出現了錯誤,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將中國傳統節日用英語表述。有的同學將端午節表述為“Dragon Boat Festival”、將清明節表述為“Tomb-sweeping Day”或者“Pour Bright-ness Festival”。針對這樣的表述情況,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兩國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了解,要知道在漢語中的“龍”與“Dragon”是不能對應的,從英語表述上來看,端午節成了龍舟節,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曲解。清明節的翻譯表述也存在一樣的錯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不同語言體系中,文化內涵不是對等的,由于這些節日均具有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英語語言系統中很難找到相適應的詞匯進行相關表達,要讓學生掌握音譯的有效處理方法。
二、在文化比較中加強學生文化空間意識的培養
在高中英語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有關“Festivals”(節日)與“Celebrations”(慶典)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對節日、相關人物、季節以及事件等關系的介紹,初步詮釋了世界各國節日文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需要滿足跨文化交際教學需求,在進行文章講解的同時,還需要讓學生親自去進行相關節日的了解。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列出3個以上英語國家的節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對這些節日中的相關人物和節日起源進行了解和學習,然后思考中西方節日的差異有哪些。在進行分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表現得非常積極,因為很多學生對西方國家的節日都較為熟悉,比如像Valentine’s Day、Christmas Day、All Saints’ Day等等,但是在學生進行中西方傳統節日差異的時候,一部分學生認為英語國家節日與宗教有較多的關系,中國傳統節日則與自然變化有關系,比如我們國家的“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節日都是與相應的季節有關;而且西方國家的節日與中國傳y節日注重家人團聚不同,他們更為注重個人情感的表達釋放。要知道學生提出的這些觀點已經上升到價值觀、哲學觀的層面,學生在進行中西方傳統節日討論的過程中,能對相關文化背景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空間意識。
三、在文化交際模擬中進行學生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為了能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初步培養,教師可以在利用“Festivals”(節日)與“Celebrations”(慶典)相關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活動。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跨文化交際,通過為外籍教師寫春節邀請函,邀請教師在到自己家里過春節。在學生的邀請函中,教師可以從稱謂與日期書寫格式、禮貌用語的使用以及邀請理由這幾個方面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考察。在學生的邀請函寫作中,大部分學生出現了禮貌用語的錯誤使用,出現“please”祈使語氣,也就是說很多學生并沒有形成正確的英語表達思維;也有同學在邀請教師除夕到家里做客,用了“party”這樣的詞匯,這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內涵的曲解,這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中的認識錯誤。所以教師要在加強對學生中西文化觀念和文化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發現錯誤并改正,提高學生文化交際能力。
總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際下的高中英語教學,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實現語言教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成功交際。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站在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德理.新課程高中英語教學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J].華章,2014,(18):274-274.
[2]朱艷艷.倫理視域下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思想意識培養體系研究[J].學周刊,2015,(24):61.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 語言文化
每種語言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包含了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價值觀念和傳統習俗等。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教授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要加強英語國家文化的滲透。這樣,學生才能準確、得體地用英語進行交流。教學實踐證明,滲透背景文化,可以提高語言應用能力,語言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加深理解,應用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
一、滲透背景文化,提高應用能力
英語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陣地,也是滲透背景文化的主要場所。教學可以從生活用語中,提高文化背景意識。中國是禮儀之邦,維系在儒家思想下,重視尊卑、長幼關系,而英語國家和我們截然不同。比如,英美國家的長輩與晚輩、學生與老師之間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表示親切,這在我們國家會被認為不禮貌。語言習慣受文化的影響。英美國家在見面打招呼時的常用問候語有“Hi”、“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這是英語的語言習慣。中國打招呼是“您上哪兒啊?”和“您吃了嗎?”等等。遇到這樣的教學內容時,可選取幾組國外親人、好朋友見面打招呼的視頻在課堂上反復播放,讓學生觀察、討論、思考。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認識英語國家的一些有關個人的話題如“Where are you going?”會被視為對個人隱私的侵犯,而“Have you eaten yet?”則會被誤以為你要邀請對方吃飯。學生了解后對英語問候的習慣和句式掌握起來就容易多了。“What’s your name?”在教材中出現的頻率相當高。而英美國家的習慣,是用“I’m…”引導對方說出自己的名字。問及姓名,一般也只說“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對方會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在應答“Your English is very well.”時,西方人擅于表現,面對贊美會欣然接受說:“Thank you .”而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這往往會被誤解為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使對方不悅。了解了英語國家的口語習慣,在交際中學生就比較容易地表達出“純正、地道”的英語。
二、滲透風俗文化,開闊學生視野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小學英語》教材Book4 Lesson25 My Favorite Colour中有些既是姓氏又是顏色的單詞,如:“White”(懷特/白色)、“Black”(布萊克/黑色)、“Brown”(布朗/棕色)、“Green”(格林/綠色)等,教師可以提前告訴學生。不同的國家都有著不同的風俗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紅色是吉祥、喜慶的象征;而在美國,紅色代表著暴力、危險。中國,有白色月亮的中秋,是征伐不義和處死犯人的季節。而英語國家白色象征著高雅純潔,于是就有了white wedding clothes(婚禮服), white men(高尚的人)。這些風俗習慣也是學生所渴望了解的,不同的文化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可開闊學生視野。
文化包含著宗教,同時宗教也影響著文化,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小學英語》教材Book4 Lesson10 First,Second,Third在拓展環節,可增加以下內容:“星期一在中國是一周的開始,而英語中周日是星期的第一天”,學生感到很好奇。這時教師可告訴學生,中國受傳統數字文化的影響,把‘一’視為開始;而西方屬于宗教文化,耶穌在周日復活,這一天對基督徒來說,非常重要。因此,他們把周日定為一周的開始。“Sunday”這天做禮拜,有神圣、歡樂之意,所以最漂亮的衣服可以說成“Sunday”或“Sunday best”,而星期五“Friday”是耶穌受難日,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愁眉苦),“Black Friday”(災難的一天)。通過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化內涵的理解,也豐富了學生的詞匯。
三、滲透“節日文化”,提高文化意識
每個節日背后都有不同的歷史典故,包涵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教師組織學生在喜聞樂見的“節日文化”主題活動中感受西方文化。宗教在西方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英語國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隨著中西文化間的深層交流,節日也作為“舶來品”涌入彼此的國家,如“感恩節”、“圣誕節”。
中國孩子對外國節日并不陌生,但對背后的故事卻知之甚少。教學可以增加以下節日文化:《小學英語》教材Book7 Lesson25~31介紹西方的重大節日――圣誕節。這是人們紀念耶穌誕生的節日,傳說這天圣誕老人會坐著載滿禮品的雪橇到各家,把禮品裝進孩子們掛在床頭上的襪子里,給人們送來溫暖和祝福。通過圣誕節背景故事的滲透學生的情感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在唱《圣誕頌歌》時,深切體會到了節日的寧靜與祥和,唱著《鈴兒響叮當》,感受到了親情和友情。
學生在萬圣節活動的精彩演講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正確看待西方節日》。
今天是10月31日,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萬圣節,也叫鬼節,所以先給同學們簡單介紹一下萬圣節。
萬圣節起源于公元前500年。生活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人們相信,死者會在10月31日回到他們居住的地方,在活人中尋找活物,以獲得重生的機會。人們擔心鬼魂奪走自己的生命,所以當10月31日到來時,人們會把所有的燈熄滅,這樣鬼魂就找不到活人了,人們會裝扮成怪物把鬼魂嚇跑。萬圣節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因為每個家庭都會升起南瓜燈籠,給孩子們分發糖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萬圣節的意義逐漸變得喜慶。因此,象征萬圣節的怪物和圖片變得可愛而奇怪,如南瓜怪物和女巫。愛發揮創造力的美國人,在這一天會竭盡全力裝扮成鬼,讓鬼節有趣多了。
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和新奇有趣的西方節日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情人節,愚人節,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五彩繽紛,等等。可以看出,許多中國人熱衷于西方節日,紛紛慶祝外國節日。
那么,我們中學生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西方節日呢?
第一,節日文化的交流融合是自然的,自然的。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化多元化時代隨之而來。西方文化也迅速滲透到我國,各種文化在交流中融合發展,無疑是一件好事。
第二,了解節日的內涵,學習西方文化。我記得魯迅先生的“取其所用”原則:開動腦筋,放出眼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自己取!
這應該是我們對待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
我們不盲目崇拜,一切依序接受,或者全盤否定,我們是刀槍不入的。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有明顯宗教色彩的,比如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我們是“隨你便”。對于那些既有濃厚的西方浪漫主義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等,要大力倡導和推廣,不斷提高國民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
第三,要尊重西方節日,弘揚中國節日的文化傳統。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許多傳統節日文化積累了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老少咸宜,團團圓圓,走親訪友,相互祝福;清明節,散步,掃墓,緬懷先烈,寄托哀思;中秋節,賞菊,吃月餅,孝敬長輩,玩得開心,在天堂!
我們中學生不能對外國節日大驚小怪,忘記弘揚民族節日的文化傳統,迷失在盲目的崇拜中。學生們讓我們記住,一個沒有自己節日的民族,一個沒有自己文化的民族,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祖國的未來,民族的未來,需要我們共同支撐。
學生在萬圣節活動的精彩演講
師生: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演講的主題是“興趣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興趣越廣泛,他的生活就會越豐富多彩。我們可能只是普通人,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追求自己喜歡的興趣。但是,如果一個人只是一味的學習,而忽略了興趣的重要性,那他只會成為一個書呆子。我們不妨打羽毛球,踢足球,看課外書等等。如果你長期專注于自己的興趣,它會成為你的特長,你可能會成為一名著名的書法家和一名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為什么不呢?也許你會說,“成績也很重要?”的確,成績很重要,但不要總是專注于學習,適當放松自己,親近自然,享受生活。
大家都知道10月31日是萬圣節。萬圣節,也稱為鬼節,是西方的一個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用食物祭拜祖先和神靈,喬裝打扮,制作南瓜燈籠來祈求和平和抵御嚴寒。我們可以在這一天裝扮我們的教室,舉行幾次活動來慶祝節日,活躍氣氛,放松自己。
總之,興趣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愉悅。所以,如果你想擁有美好的人生,那就追求自己的興趣吧!我的話說完了,謝謝大家。
學生在萬圣節活動的精彩演講
公元1世紀初,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圣徒之日”,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圣人的那一天,要舉行彌撒儀式。相傳自公元前500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
相傳每年的這一天,所有死去的人的亡魂都會來找到活人,并把自己的靈魂寄生到他們身上,以獲得新生,這是他們唯一能重生的方法。活人們當然不會把這個機會給那些亡魂。所以,他們想出一個辦法:每到這個節日,他們就打扮成妖魔鬼怪,以此來嚇走那些亡魂。
現在的萬圣節,完全沒什么恐怖的氣氛,而是充滿了歡樂。小孩子們會穿著恐怖的服裝,挨家挨戶的喊出Trick or treat來向別人討要糖吃。如果不給的話,他們就會懲罰不給糖的人,直到別人肯給糖為止。
關于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是源于古代的愛爾蘭。故事講的是一個叫 JACK 的人,是個醉漢而且愛惡作劇。一天他把惡魔騙上了樹,又馬上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架,嚇唬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后與惡魔約定,讓它答應施法,“讓自己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JACK死后,他的靈魂既不能上天堂也不能下地獄。
既然講到了萬圣節,就不得不提起中國的鬼節——中元節。
中國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 “中元節”, 也稱“盂蘭盆節”。在這一天,人們無論貧富都要用下酒菜、燒紙錢來祭奠(jidian)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
夜深人靜的時候是燒紙錢的最好時機。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是為了把紙錢燒在圈兒里,讓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后一堆一堆地燒。最后還要在圈外燒一堆,這些就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了。之后,亡人們又要回去了。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關鍵字:文化滲透; 初中英語;應對措施
一、充分利用教材,滲透文化意識
每個國家有各自風俗習慣,這些習慣形成跟一個國家發展歷史相關,這也正是該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時常體現在問候、稱呼以及習慣用語用語上。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這一過程,在課堂學習時,有意識的滲透一些簡單用語。舉個例子:英語組成的英文名字時,一般由前三個部分組成,像:surname、firstname以及family name等等。一般而言,人們習慣使用firstname,在姓氏之后加上family name。而我國卻相反,姓氏放置在首位,名字跟隨在后。學生進行英語學習時,時常分辨不出姓和名,時常出錯。又例如,在我國兩個熟悉的人碰面,最常見的打招呼方式是問對方:你吃了嗎?而西方國家他們更傾向問天氣,這也是文化差異導致。
在我國,到別人家做客時,總會在餐桌中留下一些盤中餐表示禮貌,而西方國家更傾向吃完,表示稱贊主人準備的食物很美味。在餐桌上,當別人詢問是否還要吃時,西方國家會回答some,而不會使用any。當有人詢問“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時,更希望獲得肯定回答,因此該句子時會使用some肯定句,回答該提問時,應該用肯定態度說“Yes,please”,如果不需要就回答“No,thanks”。在我國進行回答時,會比較含蓄,時常表現出委婉拒絕,這展現出我國含蓄、內斂的文化。教師進行教學時,要使用靈活的方式解讀其中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提升文化敏感度,從而在往后學習中培養出文化意識。能夠自覺主動學習西方文化知識,能夠走進新環境中學習更多知識。教師著重在談論、打招呼、感謝等等方面展現出差異性,讓其融入英語教學中。
二、多樣教學方式,學習西方文化知識
西方國家傳統節日也是初中英語教學關鍵之一,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教學時,應該充分挖掘出西方節日同我國節日之間的差異,解析節日文化內涵,提升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積極性。學生熟悉我國傳統節日,但是對于西方國家圣誕節、萬圣節以及感恩節等等比較模糊,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用圖片或者影像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學生更能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初中教材中一個單元都是在講解西方節日,教師進行教學時,將其分解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國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第二部分國家性節日,兒童節、勞動節以及元旦節。第三部分是西方傳統節日,復活節、圣誕節、萬圣節。教師給學生展示這些節日喜慶照片,通過口語練習讓學生對節日有些把握。初中學生對節日的讀音,寫法比較了解。但是對節日的來源,學生不太了解。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查閱。課堂中,教師用表演的方式,讓學生到臺上表演,深入感受西方節日魅力。該方式讓學生對西方節日了解更加深刻,學習也比較輕松。在初中學習期間,教師進行課堂學習時,適當結合西方文化背景進行教學,著重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學生學習西方文化時,擁有新鮮感,逐漸提升英語學習興趣。
三、比較中西文化差異,滲透課堂英語教學
一般而言,英語中有大量的典故、成語、諺語等等,教師要不失時機的給學生介紹。例如:“black tea”意思為紅茶,并非是人們理解中的紅茶。而 “a white lie”指的是一些純真的孩子,這些孩子時常說一些童言無忌的話語。學生學習該單詞時,會慣性理解該單詞,像 “a black sheep”,學生一看該單詞,會誤解釋為一只黑色的羊,如果借助語境去解釋,學生更容易理解,會猜出其中的含義,這指的是敗家子。在語言背景差異下,人們從字面上理解詞語意思,很難猜出其中真實含義。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要不斷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幫助學生了解真實含義。
結束語
教師進行教學時,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文化內容,給學生傳輸西方文化知識,不斷提高學生交流能力,豐富學生知識空白。進行教學時,教師有意識將文化背景知識滲透到教材中,將其和教材內容結合在一起,達到教學目的,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金露露,史天冠.文化滲透,任重道遠——關于“東北方言在對外漢語教學的應用研究”的調研報告動動畫世界[J].教育技術研究,2012年4期
[2]潘和梅.點滴浸潤,滲透生活——對高中階段如何滲透英語文化的思考[J]. 學園:教育科研,2012年3期
【關鍵詞】小學英語跨文化文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089-02
一 問題的提出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在他的《語言論》一書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然而在當前的小學教學實踐中,英語課只注重學生的單詞和句型學習,培養的只是純語言能力,較少注意結合語言使用的場合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對文化意識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許多家長只是在意孩子學習單詞和句型的數量,并簡單地以此來判斷孩子的學習效果,忽略了語言學習是最終為了使用的學習目的。加之有些教師沒有注意在語言學習中對一些中西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并大力提倡一些文化精華,導致出現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的分離現象。例如,有些家長抱怨現在孩子的感恩教育不夠,其實,倘若每個英語老師注意“thanks”這個基本詞匯的文化教學,感恩教育問題也就不再是一個問題。為了更好地在小學英語學習階段加強跨文化交際教學效果,筆者針對市區的一些小學進行了專題的調研并希望能以此引起廣大同仁的重視。
二 調查方法與對象
1.研究對象
此次研究以泉州市區比較有代表性的泉州實小和泉州第三實驗小學的高年級114名學生和這兩所學校的20名中青年英語教師作為調查研究對象。
2.調查問卷的設置
為了做好本次的調查工作,筆者針對學生和教師設置了兩份調查問卷。其中,針對學生的問卷共20題,分四個方面(政治文化、日常文化、社會文化和物質文化基礎知識)進行調查;針對教師的問卷共15題,分三個方面(跨文化交際的認識、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和跨文化能力培養)進行調查。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證調研質量,還組織對部分學生和教師進行當面訪談,確保調查結果的客觀性。
3.測試與數據處理
本次測試在泉州實驗小學和泉州第三實驗小學部分教師的配合下,共發放學生問卷114份,教師問卷20份。回收率100%,全部問卷均為有效問卷。筆者認真核對并對調查數據進行了仔細處理。
三 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調查結果概述
表1學生調查問卷的內容和結果
調查內容 調查結果簡述
政治文化基礎知識 對于政治文化知識部分,85.1%的學生全部回答正確。關于美國國旗和英國首都這兩道題純屬基本知識題。
日常文化基礎知識 本部分涉及隱私、問候和禮儀三個方面。調查中45.6%的學生對隱私的理解不夠;72.1%的學生對打招呼受傳統影響較大;70%的學生對于禮儀文化差異了解不夠。部分學生答題受傳統教育影響明顯。
社會文化基礎知識 本部分主要是調查學生對節假日、建筑和文體活動方面的調查。69%的學生對西方節日比較了解;8.8%的學生對西方建筑了解;48.2%的學生對西方的紅茶不了解。
物質文化基礎知識 對于食物文化,62.8%的學生比較了解。但對于部分節日的特殊食物文化,學生仍了解不夠。
表2教師調查問卷的結果
調查內容 調查結果概述
跨文化
交際認識 100%的教師認為跨文化交際是有必要的,75%的教師對小學英語課程標準關于文化意識的培養了解不夠;45%的教師認為跨文化知識對本國語言文化影響不大。
跨文化交際知識掌握 80%的教師幾乎很少和外國人進行交流;45%的教師害怕因為思維、價值觀的不同影響交際;35%的教師擔心詞匯和語法不足;65%的教師認為自身跨文化知識掌握不夠。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95%的教師采用課堂講解滲透方式講文化;70%的教師把文化培養重點放在課前背景介紹和詞匯講解;75%的教師對文化課外讀物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30%的教師采用過文化對比教學的方式。
2.調查結果分析
第一,通過對小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調查結果分析,從學生的具體答題和訪談了解中可發現幾個明顯的問題:(1)學生對英語課內知識掌握牢固,但對課外知識了解較少。調查中,針對英國首都問題的調查回答正確率高達86%;在對美國星條旗有幾個星星的問題正確率僅為8.6%。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前者是書本的知識內容,而后者則屬于課外知識,需要平時多一些關注和做題時的思考。反映了當前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識記方面能力很強而課外閱讀很少的現狀。這一現象不僅出現在英語學科學習中,在其他學科亦是如此,屬于很有特色的中國式小學教育。(2)學生受傳統觀念影響根深蒂固,對于西方文化學習沒有真正了解。調查中反映很明顯。關于隱私問題的調查,有45.6%的學生沒有注意到隱私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別;有72.1%的學生對于中西方的問候文化不甚了解;71.9%的學生不懂在接電話時要先自我介紹;有71%的學生對接受禮物表示感謝的文化不是很理解。這反映了傳統的中國文化觀念對當代學生的影響根深蒂固,以至于學生盡管在學習了英語之后還是固守傳統文化,對一些外來文化還是不求甚解甚至根本不理解。(3)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僅限于表面,對深層文化內涵學習不夠。69%的學生對西方的節日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僅限于節日的一些基本概況,如時間和典型食物等,對于節日的來源和具體慶祝方式和文化內涵等則基本不清楚。在調查中,通過與一些教師的訪談也得知、包括一些節日活動的組織者也明確表示他們對西式節日文化認識不清楚。在調查中,得知當前小學經常在萬圣節、圣誕節等西方重大節日組織全校性的課外活動,在活動中,組織者多為外教,本國教師害怕組織這類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不理解。
第二,在關于教師跨文化教學方面,筆者也通過問卷調查和具體訪談的方式了解到當前在教師中存在的一些問題:(1)教師對《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學習不夠,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認識不夠,教學中不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小學英語教學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調查中,盡管100%的教師意識到跨文化知識對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有45%的教師認為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影響不大,有75%的教師對《小學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不了解,這從總體上反映了教師自身認識上存在著不夠重視的問題。(2)教師跨文化知識掌握不夠,文化自信不夠,跨文化教學能力有限。調查中有80%的教師只是偶爾或幾乎沒與外國人進行過接觸;有65%的人認為自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夠不敢交流;有35%的教師認為自身詞匯和語法知識不過關不敢交流;有45%的教師認為思維和價值觀不同不敢進行交流。這些問題反映了中國教師在交際上的本族文化自信嚴重欠缺且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仍不夠。(3)教師文化教學方式單一,文化教學效果不好。調查中,85%的學生對文化教學表示感興趣,但在學生調查中效果并不佳;100%的教師只是在課文中滲透講解文化知識點;85%的教師利用多媒體的方式展示文化知識點;55%的教師把文化教學的重點放在介紹背景知識上;僅有30%的教師利用文化差異對比開展文化教學活動。由此可見,文化教學方式幾乎可以概括為背景知識介紹和課堂穿插講解,這樣就典型地表現為填鴨式的講授而不是把文化和語言的學習貫穿于學習和操練的始終,導致文化的學習脫離了實際訓練。
四 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1.研究的結論
小學英語教師自身跨文化教學能力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被試教師擁有全日制本科文憑,這樣的師資隊伍在當前小學英語教育師資中已屬于較好的水平,而教師在調查中卻對自己的專業知識表現出明顯的不自信,且當前的教學教法單一枯燥等已成為行業內的共識與難題。
小學生英語文化學習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應試教育背景下中國當代學生只是一味地注重書本知識的記憶,沒有拓寬視野,被限于傳統文化視閾內,缺乏世界文化意識。
小學英語跨文化能力培養只是紙上談兵。當前學生的文化學習僅限于知識層面的了解,脫離社會實踐,無法參與真正的跨文化交際,更不用說培養交際能力了。
2.研究的建議
小學英語教師應成為堅定的文化學習者。要想成為一名跨文化知識的傳授者,其首先必須是優秀的文化學習者。為此,建議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師應主動地去體驗文化差異,通過有效的書籍閱讀和實際經歷豐富自身的文化體驗,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知識和交際水平。同時,也可通過各類相關的培訓等方式使自己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
教師應加強有效文化教學策略的探索。運用有效的文化教學手段是提高文化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為此,教師應致力于研究如何營造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西式思維思考看待問題,鉆研并激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并通過文化差異對比等活動切實做好文化教學工作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只有如此,學生才可能不僅知其然更理解其所以然。
寓文化教學于日常生活與活動中。不為文化教學而教學,文化并非獨立存在,必須將其滲透到生活中。當前一些學校很是重視開展“英語文化節”之類的活動,顯然,這類活動是宣傳文化知識的一種很好的手段,但這類活動局限于某一階段、局限于某一些重大節假日慶祝活動等。教師應將涉及的風俗、習慣、飲食、禮儀等諸多的文化現象滲透到平時的日常教學與生活中,如在平時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守時、節約、平等等意識,將文化真正內化。
參考文獻
[1]孫穎.芻議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文化融合與文化意識的滲透[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5)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072-01
學習一種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了解操著語言的人所在國家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的介紹與詮釋。有針對性地介紹西方文化和人文歷史。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范圍
根據《英語課程標準》,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主要包括價值觀念、習俗文化和自然概況等幾個方面。
1、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是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是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觀念。不同的文化有著各自規范的價值觀念,這種差異是導致中西方思想溝通困難、導致誤解和沖突的主要因素。對于社會成員的絕大部分來說,價值觀念最初來自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隨后在學校的正規教育中逐漸樹立。由于中西方人所生活的家庭、時代等背景不同,其價值觀念就不盡相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指出中西方人在價值觀念上的差異性。
比如,美國人崇拜個人英雄主義,將成功作為人生的一大追求,終生為之奮斗,且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有了這樣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在碰到“American Dream”時才不會僅僅從字面上將其解釋為“美國夢”,而能夠準確理解其文化內涵,即一種廣為接受的信仰,認為在美國只要努力奮斗,任何人都有機會獲得成功,這是美國人的立國精神,體現了他們追求人人平等、拼搏向上的精神。
2、習俗文化
習俗文化是指由風俗習慣積淀而成的文化,它貫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際活動中,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中發展和承襲下來的,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象征和體現。
事實上,不同的價值觀念也正是通過具體的習俗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西方人對隱私極為重視,這也反映在中西方不同的問候習俗中。中國人見面時會問:“吃了嗎?”“你到哪兒去啊?”這是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用語,人們并不真想知道別人是否吃過飯,也不真想知道別人去哪里。如果我們把這些直譯為“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作為與外國人打招呼的用語,就會產生誤解。前者外國人會誤認為你想請他吃飯,后者他會誤認為你在打聽他的私人事務,讓他很反感,他會認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3、自然概況
這主要是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狀況等,下面試舉一例。從生存環境來看,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中國人則在亞洲大陸繁衍生息,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此,在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時,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
二、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呢
1、充分利用民俗活動培養文化意識
如今Thanksgiving(感恩節),Father's Day(父親節)和Mother's Day(母親節)等等西方節日成了社會上的一種時尚。我們不妨順水推舟,在慶賀節日的同時,讓學生們感受一下中西方的節日文化。例如教學中提到圣誕節來臨之際,給學生們講講圣誕故事和圣誕習俗,同時不妨再將之與中國的春節比較一下。當Father's Day(父親節)和Mother's Day(母親節)到來時,我們鼓勵學生替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向父母說一句感謝的話,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2、利用教材,全面滲透文化意識
新改版的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很多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通過實踐活動學習和了解異國文化。每一種方法都能增加學生對異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教材中的那些涉及跨文化內容的語篇是進行文化教學的主要素材,學生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英語以及其它民族的文化知識。不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是學生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在向學生介紹一些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重點講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英美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廣、如日常見面時的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體態語等,在傳授這些知識的同時,使他們對英語中的這些語言現象賦予“real English”的意義。
3、利用電腦,電視等媒體,感受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