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16:12: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福建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運用微軟大數據解決方案,對視頻圖像、交通流、交通環境等結構和非結構數據進行管理,對數據中包含的車輛、車主、收費站、地理位置等關聯信息進行分析,改善道路管理效率和用戶出行體驗……
10月18日,在微軟公司大數據媒體日活動現場,微軟分享了其在大數據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解決方案,來自國內的銀行、汽車、交通運輸、醫療衛生和零售業用戶分享了其應用體驗。
大掌控、大智匯、大洞察
在大數據成為流行詞之前,微軟便已著手于大數據的應用與研發,例如微軟Bing的高質量搜索結果,便是通過分析超過100PB的數據得到的。微軟大數據解決方案的目標,是讓所有用戶都能獲得來自任何數據有價值的洞察力。
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兼市場戰略部副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云戰略官謝恩偉介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微軟為大數據解決方案制定了全面的戰略——大掌控、大智匯、大洞察。
大掌控,即“支持所有數據類型的現代化的管理層”。微軟大數據解決方案的數據管理平臺可以無縫地存儲和處理包括結構化、非結構化和實時數據在內的所有類型的數據。微軟推出的HDInsight是一種適合企業使用的、基于HDP的Hadoop服務,它將Windows的簡易性和可管理性帶給Hadoop,提供了結合Hadoop的擴展平臺,并為大數據提供了靈活且可擴展的云。
大智匯,即“搜索并結合廣泛數據,進行先進分析與精煉,從而提高數據價值的富集層”。微軟大數據解決方案,通過將數據和模型與公開的數據服務相結合,實現了突破性的數據發現,例如自動發現與共享防火墻外部的和第三方的數據源等。
大洞察,即“用戶熟悉的工具可為用戶提供具有直觀洞察力的洞悉層”。微軟大數據解決方案可以使客戶通過熟悉的由Hive add-in for Excel生成的Excel界面,從Hadoop功能中獲取有價值的洞察力,也可經由企業熟悉的BI工具,如SQL Server 分析服務、PowerPivot和通過Hive 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 驅動生成的Power View來分析Hadoop中的非結構化數據。
數據分析結果要“傻瓜化”
“我們要將挖掘與分析的結果直觀呈現,轉換為用戶真正需要的有價值的洞察力。” 微軟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賀樂賦說。
賀樂賦說,微軟大數據解決方案通過智能化的、甚至是基于云端的平臺和服務去管理和分析數據,從中獲取有價值的洞察信息,再以用戶最熟悉、最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幫助用戶做出決策。
6月24日,在成都醫學會信息專委會與e醫療共同主辦的成都站沙龍上,成都市醫學信息所副所長、成都醫學會信息專委會主任委員龔懷宇在大會致辭中表示:“在推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我們明顯感覺到許多難題和困惑,尤其是在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架構、相關標準的執行等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已經成為我們當前工作中的障礙之一。今天我們召開的專題研討會重在引導大家共同探討信息化建設基本框架和關鍵環節,在專家的指引下進一步明確我們下一步的建設方向。”
成都市醫學信息研究所信息咨詢室主任范戎在演講中介紹了成都市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情況。目前,成都市區域衛生平臺共接入32家單位,其中包括9家市級公立醫院、4家公共衛生機構和19個區(市)縣級平臺。
國家衛生信息共享技術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馮東雷博士從區域信息平臺試點工作評審的角度出發,介紹了與國際先進平臺測評框架相比我國區域平臺測評框架的特點:接入機構結合了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和衛生信息化現狀。
戴爾公司網絡架構顧問敖旭東和福建省海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運營總監羅文軍分別以“戴爾無線及數據中心網絡解決方案”和“信息化進程中的等級保護”為題,介紹了公司的醫療行業專屬解決方案。其中,敖旭東在演講中介紹的“戴爾靈動網絡架構”及其所帶來的采購、運維成本的降低等內容,贏得了與會專家的廣泛關注。
6月27日,由云南省醫院協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e醫療主辦,云南省腫瘤醫院承辦的“2104年云南省醫療行業大數據應用論壇暨e醫療昆明站沙龍”獲得了云南省各地、州醫院的廣泛支持。
云南省腫瘤醫院院長譚晶首先為論壇致辭,并介紹了云南省腫瘤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成就,特別介紹了醫院借助醫療大數據成功為患者服務的探索。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信息中心主任謝穎夫作了題為“開啟醫療大數據的應用時代”的演講。謝穎夫表示,收藏家的藏品不是一夜之間收集的,醫療大數據也是一樣的道理,要慢慢積累,從當下開始永遠不晚。他特別提醒大家要“在認識上把醫療大數據當做核心競爭力”。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建國發表了題為“醫療大數據有大價值還是有大麻煩”的演講。李建國表示:醫療大數據一定要有一個工具來展現它的價值,對它進行數據挖掘,數據挖掘是大數據的價值體現。
云南省腫瘤醫院信息中心主任路健發表了題為“云南省腫瘤醫院BI數據價值的初步應用”的演講,介紹了醫院近期對BI的探索和實踐,并表示:“醫院今年的信息化建設重點是BI。大數據不一定是TB級的數據,也可能是KB級的應用,最重要的是對所有數據的利用。”
“美國一家時裝零售商通過采用Informatica的主數據管理、數據集成和數據質量技術整合了Twitter和Facebook上用戶對其產品的評價信息,建立了一套影響產品購買的模型,找出了最有價值的客戶,并通過給這些用戶更大的折扣等精準營銷方式,帶動了銷售的大幅增長。”Informatica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Margaret Breya告訴記者,“全球5000多家企業已將Informatica的大數據解決方案用于管理存儲在本地、云中或社交網絡中的信息資產。Informatica擅長的主數據管理、數據集成、數據質量、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基于Hadoop的解決方案正在大數據領域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數據集成與數據質量是關鍵
綜合IDC、Gartner等機構的預測,2013年全球軟件市場的規模約為3000億美元,其中基礎設施軟件的總量近1700億美元,規模大于應用軟件。在基礎設施軟件中,增長最快的并不是人們熟知的虛擬化或安全類軟件,而是數據集成(DI)和數據質量(DQ)軟件,其年復合增長率一直保持10%以上。而DI和DQ正是Informatica的強項,也是Informatica在大數據時代的新機會。
Margaret Breya認為,中國是天生的大數據國家,人口眾多、互聯網人數龐大、手機用戶量大……在其他IT細分市場,中國用戶的發展速度可能會稍晚于歐美等發展國家,但在大數據方面,如果中國用戶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天然的優勢,并將創新的技術與行業應用相結合,將很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Informatica對中國大數據市場寄予厚望。Informatica大中國區總經理王晨杰表示:“從2005年進入中國市場到現在,這8年是我們在中國打基礎的發展階段,我們在中國已經擁有350多家客戶。為了抓住大數據這一新的發展機遇,我們在今年成立了合作伙伴事業部,積極拓展與行業解決方案和系統集成商的合作,短短幾個月已經與國內10家頂級的行業集成商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更加倚重渠道,深耕行業細分市場,以金融、電信、能源、醫療等為突破點,擴大區域覆蓋面,提升服務支持能力等成了Informatica進軍大數據市場的有力武器。
在中國,Informatica銷售最早、應用最成功的當屬其DI和DQ軟件。Margaret Breya預估,中國用戶對不斷完善的DI和DQ軟件的需求會持續增加,未來幾年,中國市場對DI和DQ軟件的需求量年均增長可達20%,是全球平均增長水平的兩倍。
虛擬數據機提升效率
在大數據方面,Informatica現有的解決方案已經能夠覆蓋80%以上的大數據需求。此外,Informatica還一直致力于大數據技術創新,在今年6月舉行的Informatica World大會上正式的虛擬數據機(Virtual Data Machine,VDM)就是一個例子。Margaret Breya表示,VDM將作為Informatica產品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行業用戶在任何場景下快速部署和實施大數據的應用,并且能夠提高5倍的生產效率。
VDM是一個數據引擎,其作用類似于Java對于應用基礎設施一樣,可以方便用戶連接任何類型的數據,支持物理的、虛擬的和云等不同的應用環境,對數據進行高效處理。用戶可以把VDM當作一種應用集成在Informatica的云解決方案、PowerCenter或Hadoop集群環境中。Margaret Breya介紹說:“與現在業內流行的軟硬件一體化的大數據解決方案不同,VDM是一款純軟件產品,既可以集成到應用中,也可以部署在平臺中。我們還可以為用戶提供基于VDM的定制化的解決方案。”VDM是由眾多連接器、轉移庫和優化器等組成的,像連接器、轉移庫這樣的技術,Informatica已經研究了10多年。VDM可以部署在任何應用環境中,實現實時數據處理和簡化處理過程的效果。
在技術專家眼中,普遍意義上的大數據范圍更加廣泛,任何涉及海量數據及多數據源的復雜計算,均屬大數據范疇,而不僅局限于非結構化數據。因此,諸如電信運營商所擁有的巨量用戶的各類詳細數據、手機開關機信息、手機在網注冊信息、手機通話計費信息、手機上網詳細日志信息、用戶漫游信息、用戶訂閱服務信息和用戶基礎服務信息等,均可劃歸為大數據。
與幾年前興起的云計算相比,大數據實現其業務價值所要走的路或許更為長遠。但是用戶已經迫不及待,越來越多企業高層傾向于將大數據分析結果作為其商業決策的重要依據。在這種背景下,擁有更多數據資源的城市信息化管理者開始逐漸將目光投放到大數據應用中。并下決心找到一種全面的大數據解決方案,不僅要解決非結構化數據的處理問題,還要將功能擴展到海量數據的存儲、大數據的分布式采集和交換、海量數據的實時快速訪問、統計分析與挖掘和商務智能分析等。“裝幾十萬個攝像頭,并不表示就是智慧城市。”鄔賀銓直言,“大數據的收集、存儲、分析處理及使用,對智慧城市是很大的挑戰。這不僅是技術也是政策和法律需要關注的問題。”
他認為,智慧城市是城鎮化進程的下一階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愿景。智慧城市在產生大數據的同時,大數據也支撐著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除了之前提到的交通、旅游等行業的應用,大數據在城市管理者的眼中應該還有更多用武之地,但這一切所需要的時間包括社會接受意識的培養以及技術的不斷成熟,因此做好長遠打算才是明智的。
甲骨文公司副總裁兼大中華區技術總經理喻思成認為,典型的大數據解決方案應該是具有多種能力的平臺化解決方案,這些能力包括結構化數據的存儲、計算、分析和挖掘,多結構化數據的存儲、加工和處理,以及大數據的商務智能分析。這種解決方案在技術應具有以下四個特性:軟硬集成化的大數據處理、全結構化數據處理的能力、大規模內存計算的能力、超高網絡速度的訪問。
不同城市的各個發展階段,“城市化”和“信息化”會不斷相互作用,相互演進。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即是一個不斷詮釋和優化數字城市與實體城市之間關系的過程。實體城市(政府,企業,市民,基礎設施,自然景觀,商品等物理城市運行主體)是城市發展的目標和結果;數字城市(基于通信,計算,應用,虛擬等信息化設施構建的數字虛擬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手段和方法。
智能化、移動化、社交化工具正在以一種顛覆性的方式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網友用微博現場實時播報城市交通狀況,讓更多的人避開車流高峰;消防部門獲得微博線報快速趕往現場進行救援;2011年“隨手拍照拯救被拐兒童”從自發的微博活動轉變成為警民參與的公眾事業。以微博為表現形式之一的移動化和社交化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政府和群眾的溝通行為和服務方式。
如果把一個個獨特的城市居民比作神經元,那么政府就是城市信息的云處理器。一方面各個神經元彼此相連,交互信息;另一方承擔城市管理和服務功能的政府職能部門彼此之間、與各個神經元密切聯系,整合分析來自各方的信息,為每一個接入的神經元提供個性化的信息和服務。整個城市如同一個智慧的大腦,盡管復雜,但有條不紊地運作,同時涌現各種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
EMC大中華區云計算解決方案業務總監譚仲良通過對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的觀察發現,目前在電子政務、醫療、教育、安防、社保、交通等領域的大數據應用需求最為迫切。數據的數量以幾何倍數增長,但大量的數據不等于大數據,城市的管理者應該更加關注數據背后所包含的信息。數據的架構、存儲、管理、維護,以及挖掘、分析、分享,比專注于數據本身更為重要。因此,政府應當有步驟地放開數據,使之變成知識和智慧,從而吸引一大批大數據分析和運營的企業聚集,達到產業提升的效果。他說:“雖然不同建設階段城市的需求不同,但是提出需求的城市管理者對于自己的需求非常明確,也了解通過什么方法能夠實現目標。這說明城市信息化將更加有的放矢,這不僅是技術人的幸事,也是城市的幸事。”他進一步解釋,雖然大數據能夠應用到的領域眾多,但不同領域的關注點卻并不相同。例如青島、武漢等城市在政務應用角度中希望能夠借助大數據實現不同部門的協同,也就是審批一體化、服務一體化。而在鄂州,智慧醫療將為市樣。對于擁有更多數據的城市來說,綜合性的數據需要更多綜合的手段加入其中。大數據不僅能帶來商業價值,更多的則是社會價值。如何從中根據用戶需求提取有效數據成為關鍵所在。
因此,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在大數據應用領域,僅靠一家廠商的產品難以解決所有問題。對于大數據解決方案供應商來說,采用開放的策略是必然選擇。大數據解決方案的關鍵在于如何處理好大規模數據計算。過去,傳統的前端數據庫服務器、后端大存儲的架構難以有效存儲大規模數據并保持高性能數據處理。這時候,需要軟件和硬件更有效地集成起來進行更緊密的協作。也就是說,需要軟硬一體化的專門設備來應對大數據的挑戰。
總而言之,大數據已經和云計算、社交化、移動化一起,成為現階段驅動企業IT模式變革的重要因素。大數據解決方案可以橫跨IT架構的所有層面,與其他產品進行創新集成,并憑借卓越的可靠性、可擴展性和可管理性,為城市的信息化發展提供理想的IT基礎支持。
近幾年,北明軟件在董事長李鋒的帶領下,無論是公司規模還是技術研發能力,都已經走上了“騰飛階段”。2013年,北明軟件實現了超過20億元的合同額。今年,他們將努力朝30億元沖刺。正是這種敢于不斷挑戰、敢于自我超越的精神,支持著北明軟件用10余年的行業累積,換來高達95%的客戶滿意度。
從1998年在廣州成立(原名:廣州北大明天資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到2010年的12年間,公司都處在逐步積累和沉淀的過程。這一期間,公司漸漸明確了“依靠軟件解決方案來拉動行業發展、提供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務”的業務方向。在信息系統的應用集成、高校數字校園、信息門戶、大型賽會的比賽管理、電子政務等多個領域,都形成了具有很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2010年,公司通過增資擴股和收購合并等資本運作,先后整合了北大青鳥集團、杭州源合科技有限公司、珠海市震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公司的有關業務與團隊,從一家區域性的企業躍升為全國性的大型IT技術服務商,并正式更名為北明軟件有限公司。重組之后,公司對各方資源做了很好的整合,綜合實力也顯著增強。也就是這個時期,公司確立了“國內領先的IT解決方案及云計算服務提供商”的定位。
推動云計算的落地實施
將云計算定位為北明軟件的重點業務方向,是董事長李鋒2011年提出的戰略規劃。經過3年的耕耘,公司已經在云計算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李鋒看來:云計算替代傳統IT架構,已成為一種必然。像微信、支付寶這樣基于云計算的創新型應用已經在市場上獲得了成功。
北明軟件的云計算發展戰略是什么呢?李鋒把公司的云戰略分成三個層次:一是通過云計算數據中心的建設,幫助行業用戶建設私有云,提供云計算的基礎環境和解決方案;二是成為云服務提供商,依托云數據中心提供基于IaaS的云服務,比如幫助客戶把原來的系統遷移到云計算平臺上,幫助客戶運維數據中心;三是成為云計算運營商,整合云產業鏈上的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業務應用服務,成為產業鏈的經營者。北明軟件的云計算解決方案,已經在中石化、國家電網等大型企業得到了應用,同時投資建設了廣州市電子政務云中心,向政府機構提供云服務,推動政府機構從投資基礎設施向“信息消費”轉變。
智慧城市的實踐
2013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了兩批,共計202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標志著我國智慧城市發展進入規模推廣的階段。北明軟件在智慧城市的多年耕耘也開始收獲。
北明軟件總裁應華江描述了智慧城市的設想:智慧城市的建設關鍵在于整合。由于所涉及的業務領域廣、管理對象雜、技術層次多,所以智慧城市是一項超級復雜的巨系統工程。在智慧城市的建設層面,北明軟件具有頂層設計、業務規劃、軟件開發、系統集成、運維服務等各個層面的實施能力,而且與國內外的上下游廠商建立了產業鏈合作關系,能夠整合各方的資源,向用戶提供從物聯網到云計算平臺、從信息安全體系到移動APP等各個層次的解決方案。在實施層面,北明軟件能夠提供大數據中心、統一信息服務平臺、城市運行管控中心、信息門戶等各個門類的解決方案,能夠幫助客戶搭建起縱向貫通、橫向聯動、中心統一調度的立體化協作體系。在行業領域,北明軟件在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能交通、市民卡等領域都有成功的案例,借助豐富的經驗能夠幫助用戶規避建設風險。
智慧城市能否真正“智慧”,關鍵在于大數據。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設帶來數據量的爆發式增長,大數據就像血液一樣遍布交通、醫療、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大數據技術通過采集城市運行中的各類信息資源,發現城市運轉的內在規律,預判城市發展的趨勢,從而幫助城市中的各個參與者做出科學的決策,使得城市的產業布局、政府的決策與服務、企業機構的生產經營、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提升到精細化、實時化、智能化的水平。立足于推動城市走向“智慧”,北明軟件廣泛開展了大數據技術和行業領域解決方案的研發工作。在數據采集、海量數據處理、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等方面都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解決方案。北明軟件目前在政府、醫療、能源、電子商務等行業都在與用戶一起探索利用大數據實現創新型發展的途徑,推動城市從“經驗管理”轉向“科學治理”。
向“管理”要效益
從最初的小規模公司成長為今天擁有近千名員工的大企業,北明軟件的管理難度也在加大。公司力求從治理結構、組織結構這些高屋建瓴的層面著手,做好頂層設計:一是北明軟件建立了三權分立的現代化治理結構,逐步完善獨立董事的作用,并充分發揮監事會的作用,建立責權利相結合、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相結合的制度體系,建立一整套管理嚴謹、內控嚴密的制度體系。公司重大決策都通過總裁辦公會集體討論,充分集合眾人智慧,體現了民主集中;二是建立精簡高效的扁平化組織,提高企業的競爭效率;三是建立靈活而高效的考核與激勵機制,采用目標管理(MBO)和KPI考核相結合的方法,給予員工充分的施展空間,發揮員工主觀能動性,并通過管理層和核心骨干持股,加強凝聚力和主人翁精神,讓企業利益與個人發展一體化,實現自主管理。
部門一多,一旦產生信息隔閡,就可能導致公司運營失去協調。為了保證有效的信息共享,公司特別采用了一系列的信息系統來支持和推進公司的管理體系。公司建立了ERP系統、協同辦公系統、網絡會議系統、電子學習系統、知識庫、呼叫中心等自動化辦公系統,實現了無紙化辦公。另外,研發部門采用專業的項目管理、需求分析、開發平臺、測試、配置管理等開發工具,保障了研發過程的高效率。公司還設立了完善的例會制度,對跨部門項目采取矩陣式管理,保障了公司內部在全國的靈活聯動。
【關鍵詞】醫療行業 大數據應用 醫院信息化 發展階段
【Abstract】In the 1 era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IT system is built around the application, a business system is usually to configure a set of independent hardware, software, and thus a large number of information isolated island. In the 1 era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to provide support for PACS, RIS and HIS business system is the core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work.
【Key words】Medical industry; Large data applications; Hospital information; Stage of development
引 言
進入醫院信息化2.0時代,醫院信息化的建設重點逐漸轉移到電子病例的建立和普及上,而構建電子病例系統的前提是實現RIS、PACS及HIS等系統的無縫連接和信息共享,同時實現一體化的訪問和控制。在醫院信息化2.0時代,IT基礎架構的整合是關鍵,同時也是實現數據管理和利用的基礎。當前,很多醫院都在探索新的信息化發展路徑:先建立一個整合的基礎架構平臺,然后在其上建立一個統一的醫院信息集成平臺,實現各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最終實現統一、集成的資源管理。天津海河醫院就在進行這方面的積極探索。
HDS亞太區衛生與生命科學行業總經理馬明才介紹說:“我們現有客戶中有三分之二都提出了進行基礎架構整合的需求,有些醫院甚至提出了建設全院級整合基礎平臺的要求。基礎架構整合不是由HDS推動的,而是由用戶的實際需求推動的。HDS的解決方案正好可以滿足用戶整合存儲架構的需求。”
在醫療行業,典型用戶的示范效應非常明顯。比如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采用HDS VSP高端存儲和HCP(Hitachi Content Platform)歸檔方案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的醫療智能信息平臺。無論是規模、響應力還是信息化水平,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在無錫當地都名列前茅。受它的影響,無錫當地甚至整個華東地區的很多醫院都選擇了HDS的解決方案。
HDS中國區技術總監于希國介紹說:“在醫療行業,PACS數據占醫院數據總量的70%~80%,對這些非結構化數據的存儲、管理和利用成了當前醫院信息化的一個重點。”有統計表明,僅一個社區醫院或一個中等規模的制藥企業就可以累積數TB甚至數PB的數據。對于大多數成功的醫療機構來說,利用大數據已經成為提高生產力、提升護理水平、增強競爭力、加快增長和創新的關鍵策略。為整合醫院不同部門或不同生命科學系統的大數據,實現最充分的信息搜索和共享,理想的存儲架構必須是一個能夠處理塊數據、文件和內容的集成系統,而且還要具有大容量和高性能。
在醫院信息化2.0階段,企業采用HDS的高性能HNAS完全可以解決大數據處理性能方面的問題。至于大數據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則是醫院信息化3.0階段的主要任務。醫院信息化3.0的目標是構建完善的區域醫療體系,這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云計算技術。
一、數字醫療的三個技術層次
在醫院信息化2.0階段,“整合”是貫穿始終的一個關鍵詞。從存儲的角度可以將醫院信息化2.0的目標分解成三個部分――數據存儲、數據管理和數據利用,用戶可以按階段分步實施。
第一階段,數據存儲的目標是為醫院打造一個統一的存儲平臺。這里說的“統一”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將過去分散的信息孤島通過虛擬化等技術進行有效整合,構成一個統一的存儲池,讓存儲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第二,用一個統一的平臺支撐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基于上述考慮,HDS提出了“用一個平臺支持所有類型數據”的理念,并將其付諸實施。 “HDS整合解決方案的最大優勢在于,它是一個集成化的平臺,可以支持所有類型的數據,并且實現了存儲資源的池化。”于希國表示,“云計算的本質就是實現資源池化。無論是高端的存儲系統HDS VSP,還是中高端的HDS HUS系列,都可以幫助用戶構建一個統一的存儲資源池。HDS的高性能HNAS和HCP歸檔解決方案都是建立在統一存儲資源池之上的數據訪問通道。現在,很多醫院之所以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就是因為它們構建PACS系統時用一套設備,做數據歸檔時又采用另外一套設備,而這些設備之間是無法互聯互通的。”
從HDS在醫療行業的客戶群來看,一些大型的三甲醫院通常會采用HDS VSP構建SAN NAS的整合系統,SAN用于HIS等數據庫應用系統,而NAS可以處理像PACS數據這樣的非結構化數據。一些中小型醫院則會采用HDS HUS系列或AMS2000系列。由于傳統的存儲架構已經無法滿足醫院的應用需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希望通過對數據系統的改造,將HIS、PACS等關鍵應用系統的數據進行整合并集中存儲,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存儲設備,實現投資保護。HDS借助Hitachi Universal Storage Platform VM強大的存儲虛擬化能力,不僅幫助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構建起了SAN NAS的整合架構,而且還將原有的其他廠商的存儲設備也整合進來,形成了統一的存儲資源池,既方便在線擴展,又實現了統一管理和調配。
第二階段,實現更高效的數據管理。醫院無論規模大小,都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存儲資源池。在此基礎上,醫院可以建立一個數據管理層,也就是數據訪問的通道。醫院的數據可以簡單分成兩類:一類是PACS類數據,也就是非結構化數據,主要包括圖像、文件等;另一類是非PACS類數據,也就是數據庫數據,比如HIS系統數據。其實,在建立統一存儲池時已經解決了結構化數據的存儲問題,對于非結構化數據的存儲,則需要像HNAS這樣的高性能解決方案。 PACS數據是最典型的非結構化數據。近幾年,隨著PACS數據成幾何級數增長,傳統的PC服務器加中低端磁盤陣列的解決方案已經不能滿足數據訪問的需求。醫生閱片時,系統調用數據的速度越來越慢,數據備份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因此,使用專用的高性能文件存儲設備替代傳統的PC服務器加通用存儲設備的方式成了大勢所趨。某三甲醫院信息科主任告訴記者:“如果不能及早地科學規劃數據存儲及歸檔的基礎架構,醫院的數據將如脫韁的野馬,難以駕馭。”
HDS推出了面向文件和內容服務的解決方案(FCS),可以滿足PACS系統的存儲及管理需求。FCS主要包括HNAS和HCP。于希國介紹說:“在市場上,通用NAS比比皆是。雖然它可以滿足數據共享的需求,但在性能尤其是吞吐量方面比專用NAS略遜一籌。HNAS是一款專用的高性能NAS設備,它采用FPGA可編程控制器,內部包括數量眾多的CPU,可以充分滿足用戶對高帶寬的需求。HNAS主要適用于廣電行業的音視頻以及醫療行業的圖像訪問等應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采用HNAS后極大地改善了醫生的應用體驗。以前,醫生調取一張CT片可能要幾分鐘,而現在用了HNAS后,只需幾秒鐘就可以完成CT片的調取。
PACS系統的數據量通常是TB級的。PACS系統除了要求存儲具有極高的訪問性能以外,還要求適時將數據進行分級存儲和歸檔,這樣才能簡化數據管理,同時降低成本。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采用HDS的解決方案構建了兩地三中心容災系統,其數據總量達到400~500TB。“對于醫院來說,歸檔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有效管理歷史數據。”于希國舉例說,“假如用戶有100TB數據,其中80TB是歷史數據,如果不進行歸檔,那么每次進行數據查詢時,系統會檢索100TB的在線數據,這將直接影響查詢性能;如果將80TB的歷史數據進行歸檔,放入近線存儲,那么系統在查詢數據時只要檢索20TB的在線數據即可,從而提高數據查詢的效率。 ”
在HDS現有的客戶群中,采用HCP的客戶還沒有采用HNAS的多,這與目前許多醫院的歷史數據量不夠大有一定關系。另外,HNAS本身也具有自動分層功能,可以把歷史數據遷移到低成本的SATA磁盤上,雖然其性能沒有專業的歸檔方案HCP高,但是對于一般的醫院來說也夠用了。于希國介紹說:“HCP采用基于CDMI(Cloud Data Management Interface)云存儲標準的對象型存儲方式,當一個文件進入HCP時,HCP會自動產生一個Metadata(元數據),并與這個文件封裝在一起作為一個歸檔目標。元數據就像是書的目錄一樣,是數據檢索、回調的索引和依據。正是因為有了元數據,HCP的查詢效率大大提高。”
第三階段,數據的利用。像電子病歷、個人健康檔案等數據都是伴隨人一生的。衛生部《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中明確規定:門(急)診病歷檔案的保存時間,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診之日起不少于15年。相關部門之所以要長期保留這些檔案數據,是因為這些醫療信息具有再利用的價值。在數據存儲和數據管理的基礎上,數據利用成為可能。HDS的HCR(Hitachi Clinical Repository)有效利用了歸檔過程中建立的元數據庫,為數據的查詢、回調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礎之上,醫院還可以對搜索出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
于希國介紹說:“HCR是國外的一些醫療行業的軟件開發商在我們的HDDS內容檢索網關的基礎上開發的一套管理軟件。如果沒有HCR,應用軟件開發商就必須做更多的二次開發才能查詢和調用數據。HCR在中國還沒有推廣,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多數中國醫院還處于數據存儲和管理的階段,沒有太多數據利用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醫院的數據積累還沒有那么多,不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不過隨著醫院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以及電子病歷、個人健康檔案的建立,醫院在數據挖掘和分析方面會有更多需求。”
二、馭“數”三建議
目前,各醫院的信息化水平有很大差異。在信息化方面先行一步并且有一定數據積累的醫院對信息系統的整合有著迫切的需求。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為代表的一些醫院已經明確提出了建立全院級整合信息系統的需求。“在醫院信息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實現信息系統的整合是必然選擇。電子病歷系統依托的就是整合、高效的信息基礎架構。”于希國表示,“以前,醫院的信息化系統是以業務系統為本建立的,現在則以患者的需求為中心,即以人為本建立整合的信息系統,在實現底層IT基礎架構整合、資源共享的同時還要實現各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如果沒有全院級信息系統的整合,就不可能構建起電子病歷系統,也就談不上高效的數據管理和數據利用。”
IBM認為,大數據、云和極速存儲設備是醫療存儲的熱點。在醫院存儲產品的選型上,IBM認為,醫院應從性能、安全性、可靠性、業務連續性和數據有效性上綜合考慮。
1個理念 3個環境 5個方案
IBM系統與科技部資深產品經理龐文崢介紹了IBM的存儲理念,他介紹,IBM的存儲觀可以用“135”來概括,即1個理念――“數據經濟”,3個應用環境――“關鍵性業務”、“快速部署和使用”和“海量數據”,以及針對3個典型應用環境的5個解決方案。
龐文崢說,數據已經成為用戶最寶貴的資產,大家越來越重視從數據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并把它變成實實在在的資產。在數據經濟的背景下,IBM提出了3個典型的應用環境:關鍵性業務、快速部署和應用、非結構化數據。針對這3個方面,IBM提出了5個解決方案。
第一個解決方案是閃存,全閃存陣列可以帶給用戶微秒級的響應體驗。
第二個是基于虛擬化的解決方案。服務器虛擬化之后,用戶所面臨的必將是存儲虛擬化,IBM希望幫助客戶解決異構環境下的存儲問題。
第三個是軟件定義存儲。用戶越來越關心什么樣的設備是適合自己的,希望有“私人訂制”的存儲設備。IBM希望有更多的用戶、更多的合作伙伴參與進來,開發軟件,使存儲設備變成個性化存儲,更好地服務客戶。
第四個是層次化存儲。不同數據重要性不同,應該放到不同價值的存儲設備上才能更好地發揮效益。IBM的存儲設備產品線包括從閃存盤到普通盤甚至到磁帶的全面解決方案,能幫助客戶真正實現層次化存儲。
最后一個是業務連續性解決方案。IBM業務連續性方案不僅局限于存儲,已經做到存儲跟服務器實現緊密的結合來實現高可能性方案,實現了無論是存儲還是服務器出了問題,相互之間都可以進行聯通,并自動切換到另外一個站點,來實現所謂的雙核的高可能性架構。
醫院存儲產品的選型
IBM系統與科技部醫療行業銷售經理詹愛軍有豐富的醫療存儲銷售經驗,在談到醫院存儲產品選型時,他說,醫院在構建業務系統的時候要從性能、安全性、可靠性、業務連續性和數據有效性上綜合考量。
詹愛軍說,構建一套IT系統不僅是在為醫院服務,同時還要為患者提供一個最佳的診療環境,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醫院常見的排隊問題,并不是加快服務器的處理就能解決的,有調查顯示,存儲的響應能力不夠是一大原因。如果用閃存磁盤,可以把患者刷卡響應的時間從7、8秒縮短至不到1秒。
詹愛軍建議用本地高可用來保障業務連續性,這樣當其中一個系統發生故障的時候,另外一個系統只需要10~30秒就可以讓整個業務系統重新啟動。而異地容災的系統切換時間通常要30分鐘到1個小時,這段時間醫院所有系統是全部停頓的,這顯然會對業務產生極大影響。
5月27日,多元化、高科技企業霍尼韋爾攜旗下醫療解決方案亮相2016年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暨中美醫院信息化論壇。本屆大會的舉辦旨在進一步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醫療大數據等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深度應用。
霍尼韋爾自動化控制系統集團傳感與生產力解決方案部此次展示了一系列相關的自動識別產品和解決方案。它們將幫助醫療機構加強醫療精細化管理,從而實現就醫流程、患者安全以及患者滿意度的不斷優化。
“互聯網+醫療”的要點之一是構建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共享服務平臺。霍尼韋爾在自動識別行業擁有最廣泛的產品線,可以在上述環節中幫助醫療機構通過智能互聯,全面提升醫療效率和病患安全。在此次大會上,霍尼韋爾展出了條碼掃描器、移動數據終端、蘋果產品掃描附件、條碼打印機等產品,以及護士呼叫和護理系統解決方案。它們可應用于醫療機構的入院登記、藥房管理、標本化驗以及臨床醫療等諸多醫療流程,幫助提高各醫院以及醫院所屬各部門之間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儲存、處理、提取和數據交換的能力,整體提升醫療救護的安全性。
以專為臨床醫護人員特別設計的霍尼韋爾EDA50 HC移動數據終端為例,它支持Android 4.4操作系統,可以高速掃描藥品、檢測樣品上的條碼,并即時記錄和驗證。這不但可幫助醫療機構保障醫療數據采集和傳輸的準確性,同時也降低了醫療事故的發生率。
除此之外,霍尼韋爾集成的護士呼叫及護理系統在展會上也備受關注,它們可以為醫護人員和患者提供及時的數據通信以及先進的報警通知。例如,該系統中的數字增強無繩通信系統不僅可當普通電話機使用,實現護士與病人的高質量語音通信,也能為醫護人員提供火警、技術警鈴等提示。這在有效提高醫護人員之間以及其與患者之間溝通效率的同時,也幫助醫療機構改善護理流程,提升病人安全性。
霍尼韋爾傳感與生產力解決方案部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柴小舟表示,互聯網技術極大地改變了醫療行業的運營方式。互聯醫院體系可以通過其更便捷的操作方式極大地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從而為患者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作為占據全球較大市場的互聯醫療領域企業,霍尼韋爾為互聯醫院、互聯醫生、互聯病患以及醫療傳感提供先進的解決方案,幫助醫院將基礎設施管理、數字網絡傳輸,以及移動護理等醫院信息化體系更高效地集成在一起,使得醫院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病患護理、安全保障、生命安全、運營效率與生產力等方面的挑戰。
據悉,霍尼韋爾 作為一家《財富》100強之一的制造企業,其在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當時,霍尼韋爾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個經銷機構。目前,霍尼韋爾三大業務集團均已落戶中國,旗下所轄的業務部門的亞太總部也都已遷至中國,并在中國的20多個城市設有多家分公司和合資企業。霍尼韋爾在中國的員工人數現約12000名。
同有飛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有科技”)專注存儲三十年,始終走在技術前沿,在大數據時代成功轉型為大數據存儲架構提供商,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和行業經驗,重新定義DT時代存儲。
數據改變未來
數據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擁有數據就是擁有價值。在政府、科研院所、金融、社保、醫療衛生、教育、能源、制造、大型連鎖商業企業、大型物流企業、廣電、互聯網等行業,數據業務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相應地也對存儲系統提出了多樣化需求。衛星導航、氣象計算、生物計算、行為預測、人臉識別、商業智能、虛擬現實等大數據應用層出不窮,人們對于“數據智能化”的需求也越發強烈。DT時代的數據中心規模變得越來越龐大,業務應用處理愈發繁復,需要底層設備感知應用,智能調配,高效響應的需求漸成業界主流。因此,數據中心現代化已成為必然選擇,數據存儲成為順應信息時代變革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同有科技堅持立足傳統、打破傳統,讓數據改變未來。
傳統的數據中心一般按照基礎設施層、信息資源層、應用支撐層和應用層四層進行規劃設計和部署。在這種方式下,數據中心面臨來自業務應用的諸多挑戰:總體落后、靈活性差、資源調配能力低、自動化管理程度低、缺乏改造規劃、人員培養難。DT時代數據中心,伴隨著業務應用模式的革命性變化,必然對數據中心有新的要求:感知化、智能化、高效化、模塊化、虛擬化、高可靠、高冗余、綠色節能。
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積累,同有科技憑借對市場的判斷和對行業用戶應用的需求,開發設計出一系列智能高效存儲系統和解決方案,滿足DT時代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社交網絡等更新應用的不同需求。同有科技擁有全閃存、多控虛擬化、分布式集群等核心技術,為各行業云中心、大數據平臺提供信息系統核心基礎架構。
同有科技云計算時代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通過多控存儲平臺,存儲虛擬化、存儲雙活和遠程容災等技術,實現多站點間數據資源的共享和動態調度,幫助用戶構建跨區域的云數據中心。
同有科技努力為推動大數據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實現我國從數據大國向數據強國轉型做出貢獻。
應用定義存儲
在傳統的IT時代,無論是廠商、渠道還是用戶,對于應用都沒有進行明確、精準的定義和分析。在面對存儲時,無論是強調極高的性能、極大的彈性,還是提起極強的可靠性、易用性等,都仍然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階段。然而,在DT時代,應用的特點、方式、規模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產品為中心的思路已經不能滿足時展與用戶需求,以應用為中心的存儲變革迫在眉睫。
在大數據存儲創新道路上,同有科技有清晰明確的價值主張,與眾不同的產品理念。同有科技認為,應用為王,應用是存儲需求的起點、核心和終點,大數據時代的應用需要被量化、計劃并進行規劃。同有科技把握應用規律和需求,并將感知、智能、高效融入到新產品和新解決方案中,這正是同有科技先進的創新之處。
同有科技在集中存儲的基礎上,持續優化技術細節,同時打破傳統需求局限,以用戶的業務需求和發展為中心,開發出一系列具備按需交付、可定制、自動化的大數據存儲系統。
現今用戶要求存儲設備的需求大都具有感知、智能、高效的特性,正如同有科技對產品的追求一樣。感知引擎使得應用在桌面端的展示、在服務器端的運行、在網絡鏈路上的傳輸、在控制器上的負載變化能被自動感知。智能引擎為不同類型、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應用,提供自動化、定制的IO控制器資源、帶寬資源、空間資源、安全資源,徹底實現傳統計算和存儲的解放,成就按需交付的數據中心。
基于多年的專業經驗積累,同有科技建立了一套專業的存儲生產力方法論,深刻剖析用戶業務實質并加以量化,高效發揮存儲的效能,為用戶建立彈性、高效率、高收益的存儲系統。
基于同有科技完善的數據存儲和數據保護產品,結合數據中心應用系統和數據存儲需求,同有科技推出一系列貼合應用的解決方案,覆蓋云數據中心中數據庫、服務器虛擬化、高性能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業務需求,能滿足不同應用系統對存儲系統高性能、高可靠、大容量等需求,建設應對不同業務、不同等級的數據存儲、備份、容災完善的數據業務系統。
其中,支撐云計算平臺的云基礎架構解決方案,通過與Openstack等云管理平美結合,按照客戶的特定需求和應用場景提供不同應用所需的存儲資源,實現網絡環境下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數據資源的有效共享。同時,可實現云數據中心建設目標,提供大數據分析基礎架構。
我國發展大數據擁有豐富的社會數據資源和巨大的潛在應用優勢。從國家戰略、人民需要、市場需求考慮,大數據廣泛服務各行各業,從而促進各產業的融合發展,利用大數據培育發展制造業新業態。針對大數據應用,同有科技的存儲產品可與Hadoop等大數據分析平臺結合,有效解決海量數據存檔、數據加工處理、業務數據挖掘分析等業務難題,為客戶提供海量、安全、高可靠、低成本的數據存儲能力。
隨著全球企業IT向DT轉變,閃存的利用得到了更大的重視。為了滿足密集處理型業務極致性能需求,針對頻繁交易的核心數據庫系統,同有科技提供了一系列閃存解決方案,能夠消除存儲瓶頸并始終如一地提供微秒級的響應速度,和250萬的IOPS數據交互能力,從而幫助客戶大幅提高關鍵業務應用程序的性能。
助力企業轉型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信息產業格局面臨巨大變革。在大數據的推動下,我國面臨加快發展重大機遇。抓住機遇,就能成就稻萸抗。同有科技憑借大數據應用的創新技術、完善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及覆蓋全國的營銷服務網絡,為多個國家級機構數據安全保駕護航。
為幫助企業轉型,同有科技以軟件定義為基礎、貼近應用為核心、滿足客戶需求為方向,打造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體系,已經服務政府、科研院所、金融、交通 、醫療、教育、能源等多個行業用戶。
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前提下,同有科技提出獨特的服務理念,從用戶的應用出發,為用戶打造全方位的顧問式服務。
在需求調研和方案設計階段,同有科技深入了解用戶業務特點和數據類型,與業務人員進行深入溝通,一起確定需求,再根據多年的行業經驗,為用戶打造最貼近應用的解決方案。
在實施階段,協助用戶把控全局風險點,根據系統運行狀態優化實施方案,以達到最優的效果。
紫光集團近幾年在IT領域,特別是半導體領域積極布局,通過不斷并購,在增強自身整體實力的同時,實踐著自主可控的創新夢。在云計算、大數據時代,打造從“芯”到“云”的完整產業鏈是紫光集團的大戰略。
9月8日,紫光西部數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光西部數據)成立典禮在南京舉行,這是中國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秉承“自主創新+國際合作”的發展理念,紫光西部數據致力于為各行業客戶提供基于全產業鏈的大數據服務,成為中國大數據產業戰略合伙人,這是為逐步實現紫光集團大戰略而設定的一個“小目標”。紫光西部數據從現在開始起步。
構建從“芯”到“云”的大生態
眾所周知,紫光集團是中國IT界的一艘新航母。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推進戰略的引導下,紫光集團以“自主創新+國際合作”雙輪驅動,確立了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主導,向泛IT、移動互聯、云計算與云服務等信息產業核心領域集中發展的戰略。
從2013年以來,紫光集團通過一系列的戰略并購,不斷完善自己的戰略布局,豐富產品線。紫光集團先后投資超過1500億元,收購了全球移動通信芯片公司展訊通信和銳迪科,控股H3C和惠普中國企業業務,分別成立紫光展銳和新華三集團。清華系旗下最重要的IT產業平臺已具雛形,全面構筑從“芯”到“云”的信息產業生態系統并非妄言。
IDC預測,到2020年,全球的數據總量將達到44ZB。數據規模的持續增加,用戶對數據處理的速度,以及系統的可用性、可擴展、靈活性等的要求不斷提升,這些都是大數據存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大數據存儲產業面臨的新機遇。
毫無疑問,大數據存儲業務是紫光集團這艘航母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而紫光集團的戰略布局也早為大數據存儲業務的快速發展埋下伏筆。2016年7月,紫光集團收購武漢新芯多數股權后,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紫光集團持有長江存儲科技有限公司超過50%的股份。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出任長江存儲公司董事長。這是紫光集團的大戰略從“芯”開始的一個具體體現。
在今年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大數據產業峰會暨中國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峰會上,趙偉國曾表示,從2016年開始,紫光集團計劃投資300億美元用于存儲器芯片制造,這大概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存儲項目。大數據的發展需要海量存儲,而中國以前在這方面是空白,這便是紫光集團選擇的發力點。芯片是產生和存儲數據的基本單位,也是發展大數據存儲的基礎。只有在芯片上掌握主動,才能在發展大數據存儲時做到有的放矢。
在紫光集團著力打造的從“芯”到“云”的產業鏈中,“芯”是指芯片,那么“云”當然是指大數據、大互聯、大安全和云計算。紫光集團控股的新華三集團在云和大數據方面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包括服務器、存儲、網絡設備,以及云操作系統、大數據安全系統等,在除運營商以外的企業網絡領域,紫光排名第一,在全球僅次于思科。
在大數據存儲的產業鏈條上,有了武漢新芯的存儲芯片,又有了新華三的存儲解決方案,這中間是不是還少了一個能夠將它們串聯和徹底打通的環節?紫光西部數據應運而生。
自主創新也少不了國際合作
紫光西部數據于2016年3月28日注冊成立,總部位于南京市秦淮高新技術園區內,市場和銷售總部則位于北京。紫光集團旗下紫光股份持股比例為51%,而西部數據持股比例為49%。
紫光西部數據首席執行官繆剛表示,新公司的愿景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以數據成就未來,做中國大數據產業戰略合伙人。
具體來看,這一愿景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四個層面:第一,扎根中國,放眼全球,新公司將以中國為起點,憑借全球領先的技術研發、設計生產、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優勢,提供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全方位大數據解決方案,并在此基礎上,進軍全球市場;第二,自主創新,安全可控,通過自主研發,實現自主、安全和可控,在保護數據可靠的基礎上,保障多種核心應用的安全、穩定運行;第三,行業優化,扁平融合,針對具體的行業需求,開發符合行業特性的全方位數據服務,通過實現應用層扁平化,實現大數據整體發展;第四,開放合作,攜手共贏,全面打造開放創新的平臺,攜手各界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共贏的生態體系,合力推動大數據產業的創新發展。
為了實現上述宏偉目標,紫光西部數據需要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以開放的胸懷,采取積極的合作策略,而西部數據無疑是一個理想的合作伙伴。
西部數據是全球領先的數據存儲解決方案提供商,在全球硬盤市場的占有率排名第一。與紫光集團類似,西部數據近幾年也通過一系列的收購不斷完善產品的布局。2012年,西部數據收購昱科環球存儲科技咨詢有限公司(HGST),目的在于為企業級市場的客戶提供高價值的存儲解決方案。2016年5月,西部數據又以190億美元的大手筆完成了對閃迪(SanDisk)公司的收購,快速轉型,成了閃存市場的佼佼者。
美國西部數據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數據中心系統事業部總經理唐戴夫表示:“我們之所以選擇紫光集團作為合作對象,一方面是因為紫光集團具有本地研發、設計、生產、營銷的能力,可以提供針對本土用戶需求的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紫光集團擁有寬泛的產品線和業務,紫光旗下的新華三、紫光互聯等,都可以成為西部數據的合作伙伴,形成解決方案和業務上的互補。西部數據與紫光集團的全方位合作,讓我們感覺未來在技術和業務的創新大有可為。”
繆剛進一步介紹說:“合資公司將在核心存儲技術、企業級存儲解決方案,以及大數據全產業鏈服務等領域形成關鍵戰略合作,推動紫光集團從‘芯’到‘云’的信息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同時幫助西部數據實現業務拓展,為智慧城市、金融服務、媒體娛樂、天文氣象、電信、基因科學、醫療衛生、新興互聯網等各行業客戶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數據存儲和數據服務解決方案。”
打造系統級的存儲產品
紫光西部數據為何落戶南京?首先,紫光西部數據在南京現有一支70多人的研發團隊,未來還要進一步擴張,這也是讓紫光西部數據引以為豪的實現自主可控的基本保證。其次,紫光西部數據接下來要與南京當地的政府、企事業單位加強合作,紫光西部數據與南京市有關部門聯合成立的大數據研發中心正在醞釀之中。
正如繆剛所說,紫光西部數據要首先扎根中國,為中國用戶提供滿足其需求的定制化的大數據存儲解決方案。紫光西部數據9月8日舉行成立慶典之后將全面展開營銷活動,而最先推出的產品就是西部數據特有的動態歸檔(Active Archive)系統。這一動態歸檔系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對象存儲系統,可以方便地擴展存儲容量,最高可達數PB,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成本效益,能夠同時滿足傳統應用需求和新型應用需求。
時至今日,西部數據已經不再是那個擁有單一硬盤產品的廠商,其產品線涵蓋存儲介質、存儲平臺、系統軟件和系統構件,其中存儲系統成了最主要的抓手,動態歸檔系統就是代表,而這正是紫光集團與西部數據合作最重要的一類產品。
“我們計劃利用3~5年的時間,打造一個完整的系統級存儲的產品框架。以動態歸檔系統為例,這是新興的對象存儲,與新華三的存儲產品線并不沖突,反而是互補關系。”繆剛介紹說,“在動態歸檔系統的基礎上,我們會與中國的ISV攜手,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打造產品與需求深度融合的本地化解決方案,同時也不排除與開源技術相結合,研發基于開放平臺的動態歸檔系統的可能性。這正是紫光西部數據的優勢和價值所在。”
“富士通中國論壇”日前在上海舉辦,富士通一改以往的低調作風,展覽展示約150項最新技術成果和解決方案,欲在中國市場全面發力。
“我已經在這里買了房子,我們希望為這塊土地做出貢獻。以往我們很低調,但從今年開始,我們將變得高調。”日前,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富士通中國論壇”新聞會上,富士通(中國)信息系統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石豐瑜這樣表示。他帶領主要管理團隊集體亮相,欲向業界表明富士通扎根中國市場,加大中國市場投入的信心和決心。
“One Fujitsu”不是口號
擁有超過17萬名員工的富士通是日本最大ICT產品和服務供應商,2013年營業收入達466億美元。在中國市場,富士通目前旗下成員關系企業超過60家,是在中國市場投入最多的幾家日本企業之一,但以往富士通成員關系企業一直采用“分而治之、各自為戰”的管理模式,富士通整體市場競爭優勢遲遲無法體現。
2012年7月正式上任的石豐瑜肩負在中國市場打造“One Fujitsu”的重任,因為富士通(中國)信息系統有限公司經營的是ICT核心系統設備,由其來整合富士通眾多ICT產品線順理成章。一年多來,石豐瑜帶領團隊通過對外整合市場和客戶資源、對內發包合作的內外結合方式,增強了富士通解決方案的市場競爭實力。在本屆富士通論壇上,約150項富士通最新的技術成果與解決方案按前沿技術、云服務、大數據、服務存儲設備、制造業解決方案、零售解決方案、健康醫療解決方案、文教解決方案、企業管理信息化、機場相關、金融行業相關、企業社會責任、個人電腦設備等15大類產品和服務進行了細分展示,其中超級計算機“京”、社交型小熊機器人、最新用戶照片信息檢索技術、肌膚數據技術、書籍掃描矯正技術、富士通大數據一體機及平臺解決方案等令人印象深刻。
富士通亞太區首席技術官周一平表示:“以往我們談的多是產品,現在最大的不同是更多展示各行各業豐富的解決方案和完善的服務。”
富士通眼中的中國機會
在本次上海“富士通中國論壇”上,富士通執行董事森隆士、富士通副會長CSO肥塚雅博、富士通研究所總裁富田達夫在致辭和主題演講中不斷強調“構建以人為本的智能社會”是富士通的企業使命。
在中國,實現富士通的企業使命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石豐瑜表示:“當前,國內企業正面臨資源短缺、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與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帶來的嚴峻挑戰,利用ICT技術來提升效率、創造價值逐漸成為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作為發軔于亞洲的全球性ICT巨頭,富士通將依托近80年的行業積淀與資源、技術優勢,在中國市場提供‘一站式’綜合ICT服務,致力于成為在華企業的最佳商業伙伴”。
石豐瑜指出,“據統計,中國有超過3.5億條網絡線路,超過5億的互聯網用戶。每周中國用戶平均觀看視頻240分鐘,兩倍于美國用戶,中國有29000多個數據中心建在辦公大樓內,這些數字都說明中國市場是非常與眾不同的一個市場。對外資企業來說,僅僅是了解和認識中國市場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石豐瑜表示:“我要求富士通中國的每位銷售代表都要給所服務的客戶做3~5年的IT規劃,而不只看短期回報,要有長期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的決心。我們想要獲取中長期的成功,要與客戶一起成長。”他認為,要經營好中國市場,富士通中國必須用本地化團隊正確理解本地客戶需求,提供適合本地應用的技術解決方案,避免富士通的先進技術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
不久前,易觀智庫了《中國智能手表年度綜合報告》,將2016年定義為智能手表在中國市場的啟動器,并給出了2018年中國智能手表市場規模將突破180億美元的預測。
從2012年至今,國內對智能手表的關注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至少從現在來看,人們更關注大紅大紫的人工智能,創業者也更青睞于虛擬現實這個新寵兒。相比之下,智能手表開始進入了一個市場平靜期。
可從另一方面來看,曾經備受矚目的智能手表,或多或少被貼上了“雞肋”的標簽,創業者的狂躁也讓這個行業一直活在概念紅利下。如今智能手表歸于平靜,用戶需求卻被充分挖掘,操作系統和產品形態日益完善,基于健康大數據的服務體系也逐步成熟。誠然,智能手表似乎迎來了真正的機遇期,而對曾經打過退堂鼓的創業者來說,還有機會分一杯羹嗎?
這份報告為國內的智能手表行業描繪了這樣一幅生態圖譜,大大小小細分了16個市場,總結來看可分為智能手表、銷售渠道、解決方案、操作系統和元器件五個部分。這些領域的市場成熟程度不盡相同,對創業者來說也意味著不同的前景和機會。
智能手表,市場很大仍不成熟
當創業者一窩蜂的涌入可穿戴市場時,智能手環等運動追蹤設備確實在國內打開了市場,樂心、bong等創業公司也脫穎而出,但在智能手表上,國產品牌卻一直不溫不火。究其原因,我們先來對創業者做一個SWOT分析。
分析來看,對創業者來說智能手表產品創業可謂風險與機遇并存,大致可以歸為四點:
1、從IDC的《2015年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統計報告》來看,Fitbit、小米、蘋果、Garmin和三星位列前五,雖然Fitbit、小米和Garmin的產品仍以智能手環為主,蘋果和三星的強勢上位,似乎預示了智能手表的大有可為。
2、縱觀國內智能手表市場,華為、中興、聯想、TCL等手機品牌開始發力智能手表,淘寶和眾籌平臺上也紛紛出現了可以媲美Moto 360的產品。可創業者想要和手機廠商正面抗衡,在資金、技術、營銷、渠道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短板,況且智能手表仍處于市場啟動期,用戶也尚未對智能手表類產品產生剛性需求,在選購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品牌背書的影響,比如Apple Watch有幸躋身銷量前三,和蘋果的品牌效應不無關系。
3、老人、孕婦、兒童等利基市場仍然為創業者提供了機會,也有創業者深耕于此。然而從現階段的銷量來看,360兒童手表和糖貓等有巨頭背景的產品依然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或者說這個市場還在培養之中。從另一方面來說,利基市場的規模仍比不上大眾市場,到底能夠容納多少創業者還不得而知。也就是說,智能手表市場是創業者不可錯過一塊蛋糕,卻也充滿不確定性,尤其是在解決方案和元器件供應不成熟的前提下。
4、IDC給出的數據顯示,AppleWatch在2015年占據了14.9%的市場份額,除了品牌的背書,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蘋果瞄準了時尚和奢侈品市場,搶占了百達翡麗、寶璣等瑞士傳統手表廠商的市場份額。只是,AppleWatch的市場反饋并不樂觀,主要表現在續航和功能上,但運動跟蹤、提醒等功能卻被使用者所青睞。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將傳統腕表智能化,以滿足人們對于剛性功能的需要,不失為創業的一個方向。但在品牌效應薄弱以及產品品控不足等條件限制下,這類產品尚未形成爆發的態勢。
操作系統,門檻太高創業者機會不多
相比于智能手表成品,操作系統無疑是一個高門檻卻大有可為的市場。隨著谷歌對Android Wear的收緊,三星、LG等紛紛“逃離谷歌”,國內智能手表領域也表現出了對替代方案的需求,特別是在因為谷歌服務導致Android Wear在國內無法兼容的情況下。
國內也出現了相關的創業公司,比如被很多智能手表愛好者所熟知的Ticwear,憑借對Moto 360等明星產品的兼容在國內積累了不少原始用戶。但這類產品到底有著怎樣的市場地位,先來看下面的對比分析。
遺憾的是操作系統創業者并沒有打動對可穿戴設備虎視眈眈的國產手機廠商,上述所說的華為、中興等業已推出智能手表的廠商,前者選擇了中國版的Android Wear,后者則直接內置了TOS。與之同時,BAT也開始發力智能手表操作系統。原因很簡單,相比于BAT等互聯網巨頭,創業者即便在早期的技術上占有些許優勢,在健康大數據、銷售渠道以及開發者平臺和交互技術上都有著明顯的劣勢。
對于后來的創業者來說,操作系統的門檻已經成立。根據智能手機的發展規律和Android Wear中國版的推出,自研系統或屈身安卓將成為一種主流,這為創業者在表盤和軟件服務市場留下了紅利窗口,操作系統本身并沒有太大的想象力。或許,執著于操作習慣的創業者應該換一種思路,比如說提供類似“wearaday”的軟件服務。
渠道和元器件,從0到1與從1到N
之所以把渠道和元器件放在一起來講,因為可穿戴看起來是一個新興市場,可無論是渠道還是元器件供應都已經被巨頭們所把持。即便有創業者試圖從這兩個領域切入,做的更多的是從1到N的復制,而非從0到1的創新。
先從渠道來說,目前智能手表的銷售主要分為三種,一是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二是迪信通、蘇寧等線下門店,三是淘寶眾籌和京東眾籌等眾籌平臺。比較遺憾的是,智能硬件領域尚未有知名垂直電商出現,放在兩三年前來講,智能硬件的垂直電商是一個機遇,但那時很多創業者把眼光瞄向了眾籌平臺。
或是受到國外Kickstarter等平臺的啟發,類似于點名時間、天使匯的眾籌平臺相繼誕生。結果大家也很清楚,淘寶和京東憑借電商優勢后來居上,所謂的眾籌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此時的創業者已經很難顛覆淘寶和京東的市場地位,雖然我們也希望有新的競爭者出現。
而在元器件的問題上,形式似乎要更加嚴峻,芯片市場有高通、聯發科、英特爾等一眾廠商的爭奪,傳感器市場也有東芝、TI、飛思卡爾等國內外巨頭,屏幕和液晶面板的技術專利也一直被日韓廠商把持著。和手機市場一樣,在元器件領域不乏有出色的創業團隊,可從市場趨勢和品牌因素上,創業者很難在這個領域發揮自身的優勢。就好比說很多消費者對國產處理器不買賬,廠商們也頻頻標榜自己的元器件供應商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在智能手表還未走向成熟的情況下,創業者想要從元器件生產上分一杯羹,還需要一個機遇。
解決方案,創業者的最后一片沃土
在筆者看來,針對于傳統腕表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或許是創業者的最后一片沃土。一方面參考手機廠商對智能手機解決方案的依賴,智能手表解決方案是一個潛力市場;另一方面智能手表的形態更加多樣,為方案廠商留下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國內已經有不少創業者在智能手表解決方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較為知名的有深圳智能表芯科技和大聯大世平,其中在巴塞爾鐘表展上亮相的深圳智能表芯科技,剛剛推出了以行針型智能表芯為核心產品的解決方案。那么這類創業者又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呢?
不難發現,解決方案的市場現狀要更加樂觀。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表銷量為810萬塊,而傳統瑞士手表出貨量為790萬塊。瑞士手表廠商們也公開承認對智能手表的低估,而行針型智能手表或將成為傳統腕表企業反擊的一個方向,而包括Swatch和LVMH在內的品牌業已推出了類似的產品。相比于其他領域而言,解決方案或許是創業者切入智能手表的一條“捷徑”。
記得LVMH集團鐘表部門總裁克勞德·比弗談及傳統腕表廠商的轉型時說了這么一番話:“沒有人知道智能手表的未來。我們可以看著’這列火車’從遠處開來,然后再看它開往哪里,但我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在這趟列車上。”一語點破了傳統腕表廠商在智能化轉型上的被迫與無奈,對創業者來說卻是一個機會。
在筆者看來,創業者或可以從下面三個方向發力。
一是做傳統手表廠商轉型的推動者。傳統腕表的優勢在于外觀設計和品控,以及與生俱來的集成技術,這便為創業者提供了供應智能表芯定制機芯模組和配套解決方案的合作方式,考慮到全球大大小小的腕表廠商,市場規模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在電池技術和交互設計沒有突破的情況下,擁有傳統腕表外觀的輕智能產品有著更低的用戶門檻,而從Withings風靡全球的趨勢來看,類似于智能表芯科技推出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似乎踩準了傳統手表智能化轉型的風口。
二是做智能手表領域的”高通“。PC時代成就了英特爾,智能手機登上歷史的舞臺后,高通和聯發科趁勢崛起。大眾經常把高通誤解為一家處理器廠商,事實上高通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智能手機解決方案服務商。除了提供處理器,為設備廠商提供了全套的芯片和軟件解決方案,這也是很多新興手機廠商能夠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將產品向市場的原因所在。從媒體報道來看在諸多的智能手表創業者中,智能表芯科技之類的創業者似乎立志成為手表行業的”高通“,也在積極進行專利申請和技術研發,并和智能手表的核心元器件供應商達成了一系列合作。但如何避免和BAT等互聯網巨頭的正面競爭,拿出革命性的智能表芯以贏取傳統腕表的青睞,完成從硬件先行到內容服務的進化,并利用專利申請形成技術上的壁壘,將成為夢想能否落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