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當代科學

當代科學

時間:2022-07-07 03:43: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當代科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當代科學

第1篇

關鍵詞宗教科學對立融合解釋

〔中圖分類號〕B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3-0123-03

科學與宗教關系錯綜復雜,其中,對立與斗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二者沖突中最核心的問題是達爾文進化論與基督創世論之間關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解釋。上世紀末,快速發展的認知科學與進化論結盟介入宗教研究,形成了一門旨在“解釋”宗教的學科――宗教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對宗教的起源與傳播提出了新的科學見解,而21世紀初席卷全球的新無神論(New Atheism)運動更是將“解構”宗教作為價值目標,主張以世俗人文精神取代。宗教認知科學的興起與新無神論風潮再次引發了宗教與科學的對立情緒,促使人們在當代語境下重新審視科學與宗教關系。

一、對宗教合理性的反思

科學的快速發展及其對宗教的新詮釋必將影響人們對宗教的信任度,這迫使宗教因合法性問題不斷改變。劉小楓教授認為,宗教的真正困境在于神并非所有時候都回應人的祈求。而如果信眾的訴求得不到滿足,那么神的悲天憫人的屬性甚至于能力將會受到質疑?,F實情況是,自稱是上帝子民的猶太人,二戰中卻遭滅頂之災,他們曾百般祈求上帝的拯救,但大屠殺依然降臨。奧斯維辛之后,部分信仰之人一度開始懷疑上帝的可靠性,盡管仍然有人對上帝深信不疑。正如劉小楓所言:“基督信仰如果是生活的品質,就不能回避歷史經驗中的困惑,無論這一困惑出自個體經歷還是集體經歷。”劉小楓:《罪與欠》,華夏出版社,2009年,第59頁。信徒有理由知曉他們的祈求上帝為何不垂聽,是因為“不關心”還是“做不到”?前者與宗教一直宣稱的上帝之仁慈與博愛不符,而后者與神學家所謂上帝的“全知”與“全能”相悖。《圣經》云:“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薄妒ソ?新約》,哥林多前書,13:13。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若上帝關心人,他不可能在人們需要他的時候袖手旁觀,如果他保持沉默,我們就有理由懷疑神不再是全知全能的。然而,“如果上帝不是被設想為全能的,或我的生活不是被設想為上帝預定的掌握之中的,祈求就不會向這位上帝吁請;反之,上帝沒有干預(應答),祈求行為本身就會受到懷疑?!眲⑿鳎骸蹲锱c欠》,華夏出版社,2009年,第61頁。而這樣的懷疑在科學昌明的時代將變得更為頻繁。

然而上帝從來不缺少辯護者。依據過程神學的理解,“上帝的活動是以世界的回應為基礎的,但上帝并不能保證這種回應不出任何舛誤,故世界有惡。”曲躍厚:《過程神學》譯序,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第Ⅶ頁。因此,并不能將所有責任讓上帝一個人承擔。作為過程神學代表人物,懷特海拒絕“死板地重復祖先的情況”。他反對亞里士多德將上帝視為“第一推動者”,也不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在他那里,過程是最根本的,而上帝是正在生成之中的,故不應將任何成功與失敗都歸于上帝。[英]AN?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何欽譯,商務出版社,1989年,第179頁。而神學家施萊爾?馬赫為宗教辯護的方式是將神性秩序與自然秩序分離,為神力所及的范圍劃界,但是,這種做法與《圣經》存在矛盾。

雖然懷特海認識到,宗教應積極面對變化,以保持舊日權威。但是,宗教如果想在合法性上突破科學的障礙,就得在“權力”上做出實質性的“退讓”??茖W始終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即便如此,其快速的發展仍然令某些宗教教義顯得不合時宜。在尋求合法性的道路上,宗教理論的革新既大膽又危險,當創世論不再有能力壓倒進化論的時候,那么,宗教只能尋找一種方式讓二者共存,然而,這樣的變革常常伴隨著失去基本教義派支持的風險。無論如何,與科學相比,全知全能的神似乎有些“力不從心”,故新的宗教解釋一直強調應當重新理解上帝,重新理解上帝與人和世界的關系,以此說明為什么在信徒們深處苦難之中而神卻未能招之即來。

神學家還喜歡用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信仰證明科學與宗教可以保持更加積極的關系。但道金斯認為,科學家信仰宗教并不能說明宗教是合理的。一方面,信仰宗教的科學家是少數;另一方面,有些科學家其實將宗教理解為一種超驗的情感而非神靈崇拜。愛因斯坦認為自己信仰斯賓諾莎“泛神論”意義上的上帝,也就是“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 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薄稅垡蛩固刮募返?卷,許良英、范岱年編譯,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243頁。簡言之,愛因斯坦不信仰人格化的上帝,他所理解的宗教最重要“在于這種超越個人的內涵的力量,在于對它超過一切的深遠意義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經企圖把這種內涵同神聯系起來?!薄稅垡蛩固刮募返?卷,許良英、趙中立、張宣三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81頁。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在年輕的時候相信宗教,但是2011年他在接受英國《衛報》采訪時說:“我認為大腦就像電腦,當零件破損后它就會停止工作。對于破損的電腦來說,沒有天堂或者來世,那只是為怕死之人編織的童話故事?!盜an Sample: “Stephen Hawking: ‘There is no heaven; it’s a fairy story’”,參見http://guardian.co.uk/science/2011/may/15/stephen-hawking-interview-there-is-no-heaven.雖然我們不能據此斷定霍金已經倒向了無神論一方,但這些話的確不像一個虔誠基督徒的表白。

宗教需要合理的解釋,但我并不確定真正虔誠的信徒是不是很在乎這些解釋。信仰與信任類似,有時候不需要理由,是發自內心的虔誠,這種內在的思維機理不太可能因為解釋的不同而發生本質的變化。的神奇之處并不在于合理性,理性的解釋有時不能代替堅定的信念,強調宗教與科學融合可能是那些崇尚宗教的理論家們的事,而虔誠地請求神的護佑則是普通信眾的基本訴求。宗教需要一種神學解釋,以便找到能與科學長期和諧相處的途徑,但同時,也應該兼顧那些虔誠信仰者的內心接受度,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二、對科學局限性的反思

科學同樣具有局限性。猶太哲學家海舍爾批評人類過分重視技術而面臨的精神困境,他并非用宗教反科學,而是強調宗教能幫助人們拒斥日益庸俗化的傾向。其實科學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因為科學本身并不作價值判斷,關鍵在于人類如何對待科學,如何利用科學。大衛?格里芬承認人們在對待科學上存在誤解,曾認為科學必然與一種祛魅的世界觀聯盟,其實科學并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崇尚物質自然主義、決定論、還原論以及虛無主義,因而排斥自由、價值以及我們生活中對終極意義的信念?!盵美]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中文版序言),馬季方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第16頁。

科學的重要性有時因它的無處不在而被忽略了,以至于我們覺得它帶來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葉秀山教授認為“嚴格地來說,科學原本就是人類一種‘解救’方式,雖然它原本并無宗教意義上的‘贖罪’的意義在內,但仍有‘克服――超越’‘死亡’的意思蘊含其中,而并非一般的‘謀生――生存’手段。科學并非只限于‘工具理性’;要說‘工具’,則應在‘道路’的意義上來理解成人類‘解放’的‘手段’?!比~秀山:《科學宗教哲學――西方哲學中科學與宗教兩種思維方式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327頁。對于現代人而言,最可怕的不是失去上帝,而是回到科學蒙昧的時代。人類社會工具化的傾向其實源于自己的短視,而非科學本身。科學的精彩不但在于其無限的創造性及永恒的探索精神,而且也可以介入生活意義的討論,一旦科學與一些人類永恒的價值聯系起來,那么,它就不僅僅是實用的,而且也是崇高的。即便如此,以一種謙卑的態度面對任何人類歷史上有價值的文化仍然相當重要,從這種意義上說,科學決定論是不可取的、甚至是狂妄的。

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波金霍爾主張科學與宗教融合,在他看來,“科學的非人格化的洞見,需要輔以人類其他種類的尋覓真理與理解的人格化洞見?!盵美]約翰?波金霍爾:《科學與宗教的對話及其對學術界之重要性》,見《科學與宗教對話在中國》,江丕盛、梁媛媛、楊思言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13頁。因為科學知識只是處理事物的實用工具,并不反映宇宙的精神。過程哲學家大衛?格里芬等也強調用后現代科學取代現代科學,讓科學與宗教、道德結盟,從單純征服改造自然的工具,變成順應自然的人類生存手段。后現代科學主張建立一種新的宇宙觀,其中包含宗教所塑造的人類生活理想,也包含世俗的倫理道德,科學將作為一項人類事業而非權宜的工具,這樣我們就“擺脫了在敬仰科學和尊重基本的價值觀之間的痛苦的抉擇?!盵美]弗雷德里克?弗雷:《宗教世界的形成與后現代科學》,見《后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大衛?格里芬編,馬季方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第135頁。

三、小結

第2篇

本文作者:張銘工作單位:福建省殘疾人康復教育中心

好奇心是聽障兒童探究世界、了解世界的內部傾向力和動力,能激發聽障兒童對科學現象感興趣。在大班組織“天氣現象——雨”活動中,讓聽障兒童帶著好奇心去觀察水開了時,水壺的蓋子撲撲往上跳、壺上冒著“白汽”,親臨體驗當白氣遇上冷的玻璃會凝結成水滴,由此解釋天上的白云就是我們看到的“白汽”,雨滴就是“白汽遇冷凝結成的水滴”,表達自己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所感受到的愉快情緒,并與同伴分享。這樣聽障兒童不僅獲得了科學知識,而且又培養了對科學現象感興趣的情感。

科學提問,靈活指導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如何向聽障兒童提出科學問題,是指導聽障兒童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師通過提問,引導聽障兒童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聯系以往經驗,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激發聽障兒童思考。可以運用5W1H來提問,一W是“What”即“你看到了什么?”二W是“Who”即“誰發現了?”三W是“Where“即“你在哪里發現的?”四W是“Why”即“為什么是這樣?”五W是“When”即“你什么時候發現的?”一H是“How”即“你是怎樣發現的?”教師要耐心觀察聽障兒童的操作活動,提供最大限度獨立發展空間,而不急于要求聽障兒童講出答案。

教學方法的改變,促進科學活動發展

科學探索活動是聽障兒童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應為聽障兒童探索創造條件。首先教師對科學的情感和態度應該是:熱愛自然,熱愛科學,關心周圍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其次,多組織聽障兒童去戶外親近自然科學,觀察自然,珍惜自然資源。如:夏季,讓聽障兒童了解天氣炎熱特征,觀察大自然中花草樹木的變化,傾聽蟬鳴和雷聲等。聽障兒童十分感興趣,這種學習效果是室內所達不到的。第三,感知覺是聽障兒童認識周圍世界的基礎,而在科學活動中,應用機體覺、平衡覺、運動覺,獲得經驗更具體更形象。如:托班學習“食物——酸、甜、苦、辣”活動中,采用圖片傳授各種食物名稱,并讓孩子親口品嘗,切身感受,使聽障兒童感知能力擴大發展。

利用“區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

聽障兒童在區角活動中是一種非正規的科學活動,它是正規科學活動的延續。如:正規科學活動中,“蝌蚪變成青蛙”、“中國餐具——筷子”、“小蠶”等讓聽障兒童置于區角去探索、發現,給聽障兒童較大自由度。此時,教師要當好引路人,在孩子探險的路上給予指導。實踐證明,通過科學教育活動,可以激發聽障兒童對科學的興趣,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同時培養聽障兒童的自信心、獨立性、創造性??吹铰犝蟽和目上沧兓?,我們為自己的收獲感到欣慰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今后我們還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使科學教育活動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3篇

1科學財富觀及對大學生影響

財富觀,是人們關于財富的本質、價值和創造等財富問題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它指導著人們對財富行為的選擇和評價。由于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不同,以及所處的時代不同,所生活的環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對財富就會有不同的觀點和態度。而所謂科學財富觀就是人們在創造財富、分配財富以及使用財富的過程中,所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和正確態度。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使得人們不能正確看待財富,過分甚至錯誤地依賴財富、追求財富、貪戀財富。而面對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市場經濟的唯利性或財富效應對大學生的沖擊也日益顯現出來,大學生對財富的追求越來越現實化,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將來就業。因此,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財富觀不僅僅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學生成才的現實需要。

2大學生財富觀錯位原因分析

當前,大學生的主流財富觀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不容否認也存在著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如部分大學生夸大財富在人生中的作用,“金錢第一”;部分大學生對待財富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奢望“一夜暴富”;部分大學生不能理性地支配財富,羨慕“一擲千金”的物欲生活。正是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高校財富觀教育的滯后,致使大學生科學財富觀扭曲,財富行為失范,出現錯位。

2.1認識錯位

財富觀是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部分,而人生觀、價值觀又作為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項緊迫而又現實的任務。近年來,高校在組織領導、機構建設、經費投入等方面明確了具體的目標和要求。但從目前高校財富觀教育工作的實踐來看,長期以來,財富觀教育由于從屬于政治教育又未能凸顯出其與時俱進的意義,以至于當代大學生的財富觀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在認識上還明顯存在錯位現象,表現在學校整體財富觀教育氛圍還沒有完全形成,片面強調和重視依賴政治輔導員的職能,錯誤地認為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財富觀是各個院系學生管理部門的職責所在,全校上下共同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財富觀的意識還沒有完全樹立。

2.2教育錯位

我國高校的財富觀教育大多只限于狹義的財富觀,財富教育嚴重滯后。與傳統經濟社會相適應的、由傳統文化教育所倡導的“重義輕利”的財富觀念,已無法應對當前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到的空前復雜的財富問題。當前大學生急需科學、現代的財富理論指導,急需提高創造、使用財富的教育。但是,高校對大學生的財富觀教育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更沒有很好地順應時代的變化,并根據大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地對大學生進行健康財富觀的教育,甚至根本就沒有把對大學生進行健康財富觀教育的問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目前,很多高校根本沒有開設財富觀教育的課程或講座,更談不上對大學生的財富觀教育和指導。而日常生活中與大學生接觸最多的輔導員水平參差不齊,對財富觀教育工作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入和全面,因此對財富觀教育和指導還停留在初淺階段,遠遠不能滿足當前大學生科學財富觀培育的需要。

3大學生財富觀錯位的修復

3.1轉變認識,樹立正確財富教育觀

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應培養的最重要的素質,科學財富觀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培育大學生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科學財富觀,無疑應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要主動將大學生的財富觀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之中,作為人生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大學生財富觀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單單是學校學生管理部門的工作,同樣是學校各個部門必須重視和做好的事情,是一個綜合性的工作。因此,必須轉變狹隘的財富觀教育觀念,號召和發動全校師生乃至社會各界都高高度重視大學生財富觀的教育,把大學生財富觀教育作為教育領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切實行動來抓好、抓實。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接受市場的淘汰與選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成為有用的高素質人才。

第4篇

【關鍵詞】標準的科學方法論/反歸納/逆歸納/自悖/元方法論標準/無合理性原則

【正文】

綜觀整個20世紀科學哲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方面,許多不斷涌現的新觀念和新理論,尤其是以波普爾的否證論、庫恩的范式理論為代表的一些科學方法論既為科學哲學本身帶來勃勃生機,同時又表現出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成功地應用于數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法理學、接受美學、語言學、歷史、政治、文化等研究領域,使這些研究展示出全新的分析與境或視野;而另一方面,從整體上看,自20世紀80年代末,科學哲學卻開始走入低谷,成就平平,反響一般,往日的輝煌似乎已不存在??茖W哲學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蕭條的情況?這已成為當今科學哲學家十分關注的論題之一。

在筆者看來,這種境況的原因,在于科學哲學在20世紀后期的發展中陷入了重重困境,一時難以擺脫。然而,正是對這些困境的深入分析,有可能孕育科學哲學理論變革和發展的新契機,就象19世紀末的物理學危機引發了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一樣。因此,目前關鍵的問題是,困境在哪里?我們應如何認識這些困境?本文即意在對當代科學方法論的五種重要困境加以討論,(注:鑒于學界對困境1、困境2、困境5的一些內容比較熟悉,在此僅對這三種困境只作簡要的補充性說明。)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科學家的信念不是武斷的信念,而是嘗試性的信念,它不依據權威,不依據直觀,而建立在證據的基礎上。”[1]伯特蘭·羅素的這一精辟論斷道出了標準的科學方法論的核心所在。作為一種科學方法論構想,標準的科學方法論,一是含有正統的意思,最符合人們思想中科學方法的“本來面目”或經典模型;二是這種構想往往能把其它方法論吸引過來,并成為這些方法論所仿效的對象。該標準的科學方法論堅持唯科學方法之用方顯科學本色,科學方法是科學活動的標志,是科學合理性的保證。憑借科學方法,科學家的認識活動就可取得成功。這里的科學方法是具有程式性或規范性的實證法,尤其是歸納推理,在科學發展與科學證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標準的科學方法論(產生于20世紀初)擁有眾多的信奉者(包括像羅素在內的邏輯原子主義者、邏輯實證主義者、邏輯經驗主義者、一些科學家及社會科學家等),并統治了人們的思想近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才受到挑戰。許多的方法論之爭都是針對這種標準的科學方法論而發的。

困境1:對歸納邏輯的反對與辯護

繼20世紀初“劍橋發明”(注:“劍橋發明”一詞是拉卡托斯用來指在經典的歸納主義之后發展起來的“或然性歸納邏輯”。它始于W.E.Johnson,后來C.D.Broad與J.M.Keynes出席Johnson舉辦的講座,并發展了他的思想。)之后,卡爾納普等邏輯經驗主義者進一步闡發歸納原理對科學方法的重要性。賴欣巴赫說:“這個原理決定科學理論的真理性。從科學中排除這個原理就等于剝奪了科學決定其理論的真偽的能力。顯然,沒有這個原理,科學就不再有權利將它的理論和詩人的幻想的、任意的創作區別開來了?!盵2]自20世紀初至50年代,他們建立的概率主義歸納邏輯成為了眾多科學哲學家努力探究的核心。

對邏輯經驗主義的歸納邏輯,波普爾首先立足于他的否證哲學進行有力的批評,力圖重新解決“休謨問題”(歸納問題)與“康德問題”(劃界問題)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按拉卡托斯的看法,“波普爾的名聲就在于它對歸納法的批判”,但波普爾竟對什么是歸納都從未明晰地說明過,并且前期與后期哲學在歸納問題上很不一致。拉卡托斯認為,歸納邏輯的原始目的是“從懷疑論中拯救科學知識”,存在著某種歸納原則或擬歸納原理可以把“實在論的形而上學與方法論的評價、逼真性與確認性聯系起來”。[3]

自稱是反歸納隊伍中“一名上尉”的沃特金斯(J.W.Watkins)認為拉卡托斯的歸納進步觀站不住腳,因為確認評價只報道過去業績,而逼真評價僅包含將來業績,我們無法從確認評價推進到逼真評價。他拒絕所有的非演繹推理,認為一切非演繹推理都具有非轉化性??茖W知識可分為多個層次——層次0(感覺報告)、層次1(簡單陳述)、層次2(經驗概括)、層次3(精確的經驗規律)、層次4(科學理論),其中不存在任何合法的從低級層次到較高層次的“歸納上升”。但從層次0到層次1將包含一個“跳躍”。艾耶爾曾提出,這種“跳躍”可由某種非歸納性的并能為人們接受的推理來實現。沃特金斯把艾耶爾的這種推理稱為“某種擬歸納推理”[4],并認為波普爾令人遺憾地走向“徹底的”或極端的懷疑論[5]。對于歸納問題,沃特金斯試圖提供一種實用主義的解決方案,并宣稱這種方案要比他在《科學與懷疑論》中提出的論點更為簡單和更好。[6]

為擺脫歸納邏輯的困境,(1)赫斯(MaryHesse)、亨迪卡(JaakkoHintikka)等自20世紀80年代對卡爾納普傳統進行修正和完善,赫斯提倡以枚舉邏輯作為科學推理最基本的形式,用它來重新闡釋其它形式的歸納邏輯(如科恩的消去式歸納邏輯)。她堅持一種比卡爾納普允許更多隨條件變化的并處于有限形式中的歸納邏輯,“歸納的核心在于它是一種對綜合性理論系統的研究沒有保證獲得實用主義知識的最佳途徑?!盵7](2)科恩(JonathanCohen)提出了非概率主義歸納邏輯。他認為,許多科學哲學家只注意培根歸納的方法論意義,卻忽視了它的邏輯方面——證據的性質及命題之間歸納支持的邏輯關系,他力圖用一種成熟的現代邏輯形式重建培根的歸納。這種新培根式歸納邏輯包含了兩個主要因素:(A)相關變量的方法,該方法表明歸納支持因不同的證據而有不同的等級;(B)一般模態邏輯,“它可以達到對非外延性的多個等級的形式化”,[8]因為二值等級形式捕獲不到非外延性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種模態邏輯可把歸納支持的等級表示為通向“近律性”(Legisimilitude)的階梯。

赫斯、科恩等人還試圖為歸納邏輯提供廣泛的成功應用,如科恩出色地將自己的新歸納論應用到如醫學、心理學等一些領域中去,并得出結論:非標準形式的歸納推理也具有與其它歸納相同的結構([8],P.26)。

對上述爭論,牛頓-史密斯(W.H.Newton-Smith)指出:“完全拋棄歸納的波普爾與勉強使用歸納的拉卡托斯都不能建立起他們各自的方法論與科學目的之間的紐帶”[9],在波普爾的體系中存在著一種否證法與逼真性之間的二難困境。牛頓-史密斯著重闡述了包含“在最終檢驗中所需要的其它特殊因素”的“元歸納”(meta-induction)觀。([9],pp.224~225)

困境2:反對方法和方法論危機

科學歷史主義的興起促成了這樣一種新觀念:科學哲學家必須正確對待科學的歷史。這種觀念挑戰了20世紀60年代以前兩個最有影響的方法論鋼領(即歸納主義和波普爾綱領)。庫恩本人雖然提出幾種評價標準(精確性、簡單性及有效性等),但他把這些標準“比喻為像‘深思熟慮而后行’之類簡單而無用的格言”[10],在相互競爭的理論之間的選擇取決于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混合,取決于共同標準和個人標準的混合。

費耶阿本德質疑以往的科學方法研究在實際科學中的可行性,認為探求一種指導科學家從事理論選擇的規則系統的努力雖然具有悠久的傳統,但卻是失敗的。他展示了一幅比庫恩更為激進的圖景:(1)“逆歸納”,他認為邏輯經驗論的“證明”式歸納與波普的“證偽”式歸納是歸納這一枚硬幣的兩面,提出了“逆歸納”(counter-induction)的概念,其中counter-意指在與歸納相對立的方向上行進,在此歸納僅是一個參照物而已。“我們可以通過逆歸納法來推進科學”,這就要求我們做兩件事:一是提出與公認的并得到高度確證的理論不一致的新理論(注:標準的科學方法論堅持,新假說必須與公認的理論相一致。費耶阿本德反對這種一致性條件,譬如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并不一致:重力加速度對前者來說是一個變量,而對后者則是常數。一個科學家要想使自己的觀點包含更多的經驗內容,就必須引進其它的理論觀點,采取理論多元論的立場。),反駁一個理論的證據往往不是借助于事實,而在于提出新理論。理論的進步并不是一個一致理論的系列,而是一個“日益增長的互不相容的各種可取理論的海洋”。他認為,專家和外行業余愛好者、誠實者與說謊者一起參與爭論會促進科學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二是提出與充分確鑿的事實不一致的假說。一個理論所以與證據相沖突,不是因為它不正確,而是因為證據被污染。要批判這種證據就應當發明一種新的觀念體系?!暗谝徊娇绯鲞@一循環,或者創造一種新的概念體系,如一個新理論,它與極小心確立的觀察結果相沖突,并挫敗了最合情合理的理論原則,或從科學之外,從宗教、從神話、從不勝任者的思想,或從瘋子的思想漫游中引入這樣一個體系。這一步又是逆歸納的,可見,逆歸納既是一個事實——離開它科學不能生存,又是科學游戲中一種合法的且又非常需要的行動。”[11](2)說服人的技巧。庫恩曾以“常規科學”意指知識發展中平穩的和邏輯的間歇。費耶阿本德則干脆否定這種“常規科學”的存在,認為科學決定的作出、理論的接受是一種說服人的事情,包括理論支持者的威望、年齡、及參與爭論的技巧等(注:在費耶阿本德看來,伽利略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觀察和實驗(在《恒星的使者》中對月球的描述自相矛盾,用望遠鏡觀察月球的演示是失敗的),而在于他宣傳自己學說的技巧,他說:“伽利略這個善于?;^的人比起我們通常對這位肅然起敬的、執著的‘真理探索者’來說是一個遠為有趣的人物”。([11],p.68))。因此,費耶阿本德的反對方法實際上是反對科學方法的唯一合法性,并不是取消方法。他堅持各種方法平等的多元方法論。

此外,奎因、普特南、羅蒂、哈金(I.Hacking)等人根據各自的理由堅持,人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描述自然科學家所使用的方法,他們認為,根本不存在容許我們去發掘具有規范性特征的方法論的余地。在這一系列質疑之下,標準的科學方法淪陷于危機。

困境3:當代科學方法論家的自悖

科學方法論危機“令人沮喪,但要取消方法論還為時早了點”[12],科學方法論者們試圖拯救和重建科學方法論,但結果處于自悖的困境中,這里僅以其中三位為例來說明(參見[19],pp.344-351)。

1.拉卡托斯的自悖

拉卡托斯(A)拉卡托斯力勸科學家作出新穎的預見:如果預見正確,就認為你的理論是進步的;如果錯誤,就進行拯救理論硬核的活動;如果不能作出長時間跨度的任何成功預見,那么你的研究綱領是退化的,應當拋棄。如何知道哪一種方法論是進步的呢?拉卡托斯認為,一種方法論應說明“偉大科學家的價值判斷”,而要滿足這種說明就必須對方法論作出某種合理的重建。他指出:“在撰寫一種歷史性案例研究時,一個人應采用下列程序(1)給出一種理性重建,(2)盡力將這種合理性重建與實際歷史相比較,并批判缺乏歷史性的合理性重建及缺少合理性的實際歷史?!盵13]人們不必關心特殊反常的價值判斷,拉卡托斯更“強調科學研究綱領與方法論研究綱領之間深遠的類比,并且強調像‘經驗陳述’可被一樣,規范的‘基礎論斷’也可被方法論?!盵14]即通過規范的方法論來重建科學史,以便使科學史盡可能合乎理性的目的。這里,拉卡托斯強調的是方法論的規范性、重要性和優先性。

拉卡托斯(B)拉卡托斯曾對波普爾的試錯法不屑一顧,但他對研究觀領中硬核的解釋卻是“實際上硬核并不是一出現就是全副武裝的……它通過長期的預備性的試錯過程而緩慢地發展?!?[13],p.26)這樣,我們如何通過襁褓中的硬核來確立研究綱領的存在?如何理解硬核的無錯的硬性?又如何通過硬核來形成對其它因素或成分的規范力量?對于一個研究綱領比另一個研究綱領更進步的情形,拉卡托斯認為我們無法接受其中一個研究綱領,進步并不意味著接受;相應地,我們無法憑借方法論來得知科學家接受或拋棄哪個理論,因此拉卡托斯的方法論已失去了它的規范能力。

2.勞丹的自悖

勞丹(A)在《進步及其問題》(1977)中,拉里·勞丹提出了與吉爾(A)不同的觀點。當在闡明歷史與方法論的相互關系時,勞丹采取了一種直覺主義的方式:“(1)到了譬如1800年,接受牛頓力學、拒斥亞里士多德力學是合理的;……(6)在1925年之后接受廣義相對論是合理的;……我將要主張的是存在著一組廣泛的人們所堅持并相似于上述情形的規范判斷,這組判斷構成了我將稱之為我們偏愛的關于科學合理性的前分析直覺(PI)。我們關于這類情形的直覺可用作評價不同的規范的合理性模型的試金石。”在勞丹那里,這種前分析知覺的標準是固定不變的,它成為方法論的一種根基。

勞丹(B)前分析直覺本身畢竟是變化的,受制于一些歷史條件。勞丹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拋棄他的前分析直覺標準,宣稱我們必須完全擺脫對直覺的任何依賴;而致力于建構一種聯結規范性與描述性的規范自然主義(normativenaturalism)。

3.吉爾的自悖

吉爾(A)自20世紀60年代歷史學派興起以來,標準的科學方法論在衰退,但仍有其忠實的斗士。吉爾就是突出的一位。他堅持科學的哲學與科學史之間的關系不是緊密的,而是一種基于利害關系的結合(amarriageofconvenience)。他提出了許多反對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密切相連的觀點,譬如,他認為循環性問題對理論選擇標準的任何歷史途徑而言都帶有尖銳的挑戰性。他說:“設想……歷史對理論的理性選擇提供經驗證據。在這一情形中,這一說明本身就是一種經驗的結論,或廣泛地說是一種理論。但要在歷史證據的基礎上選擇一種關于理論選擇的理論,一個人就必須總是具有某些理論選擇的標準?!盵15]這里,吉爾堅持從歷史中獲取準則就是用未經證明的假定來論證,結果只能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吉爾(B)進入20世紀80年代,自然主義激流勇進,吉爾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起初作為歷史反對者的吉爾現在卻是歷史的一位知心朋友。吉爾在《走向一種統一的科學理論》(1984)一文中明確指出,方法論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就是理論模型與經驗證據之間的這種標準關系”[16]。按吉爾的自然主義,科學對經驗世界建構理論,哲學則對科學世界進行理論化。這兩種理論化遵從相同的方式,都具有歷史性的特征。

對上述的自悖,科學哲學家大多采取了批評的態度。拉卡托斯在(A)中對歷史的理性重建無疑受到許多科學歷史主義者的反對,如霍爾頓(GeraldHolton)認為拉卡托斯的這種觀點令人難以接受。庫恩則稱這種觀點“一點也不是歷史,而是制作實例的哲學?!倍ㄍ兴乖?B)中對方法論規范能力的取消無疑是較(A)更加遠離科學方法論。

羅伯特·布朗(RobertBrown)認為,勞丹、吉爾提出的自然主義經不起推敲,因為自然不會欺騙,不會犯錯誤。而科學家卻不然,他完全可能這么做。再如,引力理論不允許一個真實的逆實例的存在,但在合理性的正確理論之下卻可以存在大量不合理行為,正如在我們正確的道德信念(即謀殺是錯的)之下仍存在著謀殺者的謀殺活動一樣。吉爾從(A)到(B)的轉變表明他從對科學方法論的堅持變為對歷史因素的側重。與吉爾相反,勞丹從(A)到(B)的轉變則說明他進一步疏遠歷史而親近(方法論的)規范性。

困境4:元方法論層次上的困境與無合理性原則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方法論的重心開始向元方法論轉移。

什么有資格構成科學方法的標準?這一問題是促成科學方法論重心轉移的核心問題之一。西格爾認為,要為科學方法尋求一種確定的唯一程序是錯誤的,不存在確保科學合理性的程序,而只有對證據的承諾。[17]多數當代科學方法論者對元方法論研究的必要性確信無疑。但出人意料的是,勞丹否定元方法論存在的價值。他認為,歷史主義學派的元方法論是,對一種科學方法的評價要依據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把過去科學家的選擇再現為合理的,而這種元方法論沒有正確對待這樣的事實:科學家的目的和背景信念都因人而異,尤其在不同于我們的科學時期時就更是如此。如果科學家的目的在某些重大方面隨時間發生變化,我們就沒有理由希望用我們的方法去衍涵關于具有不同目的的活動者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的任何東西。無論合理性是什么,它都具有特定的活動者與特定與境。勞丹認為,元方法論就是方法論的認識論,它如果存在則不應視為絕對命令,而應看作假言命令,我們在競爭的方法論中進行選擇的方式與我們在競爭的經驗理論中選擇的方式完全相同。因此,我們不需要關于方法論的一種特殊認識論。([12],pp.19-31)勞丹雖然宣稱否定元方法論,但事實上仍建立了自己的元方法論(注:對此許多科學哲學家都給予了肯定。西格爾(1990)、沃勒爾(1988)、多普爾特(GeraldDopplet)(1990)、列普林(J.Leplin)(1990)等對勞丹的元方法論作出了各自的評論。)。勞丹建立的網狀模型理論本身就是對一種元方法論理論的建構,并引起了元方法論層次上的一系列爭論。沃勒爾尖銳地指出,勞丹的網狀模型不可避免地導致一種二難困境:“或者存在著一個方法論原則的不變的核心M[*],或者一切都是變動的。有這樣的一介M[*],網狀模型則是舊的塔式模型的一種精致論述或注釋性變換;若沒有這樣一個M[*],該模型陷入相對主義。無論那一種方式,勞丹的‘第三’選擇都作為一種獨立的、具有競爭性的立場而被排除。”[18]

羅伯特·布朗認為元方法論至少包含兩方面的內容:“(1)公正地對待歷史,(2)公正地對待概念性東西?!盵19]他認為,勞丹與拉卡托斯的科學哲學都試圖對(1)給出必要而充分的條件;加伯(D.Garber)及其他先驗的方法論者集中于(2)。他們都是片面的?;诳茖W的實際歷史,布朗提出了如下的一種規范的元方法論標準(R):“若(其他方面都相等)某方法論使其理論性重建與規范性重建符合最多的科學史片段,同時與相關的獨立的社會理論相諧調,那么該方法論是最好的。”([19],p.355)

布朗認為,上述標準作為評價相互競爭的方法論提供了一種元標準。這種標準具有許多值得我們贊賞的優點:首先,這一元標準體現了這樣一種精神,即科學史必須在某種意義上被認為是理性的。該標準使科學史中的合理性擴大到最大的程度。其次,布朗宣稱該標準(R)克服了勞丹的前直覺觀點的所有弱點,如,非比較性、基礎主義、對直覺的依賴性、歷史在檢驗中的無地位性。第三,這種元標準在形式上相似于寬容性原則(principleofcharity)。寬容性原則試圖最大程度地擴大真理性,而(R)則試圖最大程度地擴大合理性。第四,這種元標準被一種無合理性原則所支持。

無合理性原則(arationalityprinciple)是一種類似于寬容性原則的方法論原則,即從人類活動的可能選擇性解釋中選擇一個更好的解釋。無合理性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當面臨在一項活動的合理解釋與其它解釋(如心理學與社會學說明)之間進行選擇時,我們應選擇合理性的解釋。好的解釋就是一種活動原因,是一種好的理由,譬如,對為何愛因斯坦在1905年拋棄牛頓的理論,我們有兩種相互競爭的解釋:一是認為愛因斯坦這樣做是因為他的狹義相對論更好的符合有效的證據;二是認為愛因斯坦拋棄牛頓理論是因為他要反叛他的前輩,并其最基本的概念,即父子之間、代代之間沖突的情景。對這兩種解釋,無合理性原則告訴我們應選擇理性的那一種,即愛因斯坦依據第一種理由去活動。第二層,無合理性原則并非堅持惟有心理——社會因素在起作用,而是說人們通常對一定活動找不到理性的解釋,在這樣的情形下就必須訴諸于心理——社會(或其它“外在的”)的原因。

在布朗看來,元標準(R)與無合理性原則都試圖最大程度地增大合理性,這是兩者的共同之處。因此,元標準(R)可以從無合理性那里得到支持。但兩者又不能完全等同;元標準(R)是一種在相互競爭的方法論之間進行選擇的標準,無合理性原則卻假設了一種特定的合理性。

困境5:質疑“評價規則的恒定性論題”

就像弗雷格等人建立演繹邏輯的有效不變的通則一樣,20世紀初卡爾納普等邏輯經驗主義者及迪昂、鼓加勒等法國約定論者都極力尋求歸納邏輯的不變原理或統治科學理論評價的恒定規則。這種規則不包含任何容易引起爭論的關于世界本體的形而上學假設,同時又必須是普遍存在的、抽象的、理論性的。無論是歸納推理還是演繹推理,都可能有時是無效的,科學評價有時也是錯誤的,甚至某種不正確的評價可能貫穿于整個歷史過程之中。但這些無效的推理過程卻不能危及到推理規則本身的合理性,同樣這些不正確的評價過程也不能危及評價規則的正確性。評價理論的方法論規則是先驗的,并不因經驗的不同、過程的不同、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這就是在標準的科學方法論構架之下的理論評價規則的恒定性論題。

針對這一恒定性論題,亨普爾(C.Hempel)提出質疑。他認為,某些方法論規則在時間上是相對的。譬如,正如已擯棄宇稱守恒定理一樣,我們也應拋棄麥克斯韋關于時空定位缺少因果效用的原理,這些準則及其時間相對性取決于我們的世界觀。亨普爾得出結論:“必須拋棄合理性理論選擇的一切標準都無時間的觀念?!盵20]勞丹在《科學與假設》(1981)中通過追溯假說方法的歷史演進,批評了科學方法永恒不變性觀念,他既堅持科學方法的共時性,又堅持科學方法的歷時性(即可變性、歷史性)。

綜上所述,上述科學方法論的五種困境都在各自不同的層面或在不同的理論進程中與科學合理性的“二難困境”[23]發生著某種關聯。譬如,困境1是科學合理性的“二難困境”呈現的必要前奏,困境5則是這種“二難困境”在科學的理論規則與歷史之間關系上的一種反映,沒有困境1和困境5的出現就沒有科學合理性對歷史因素的內在要求;而困境2、困境3、困境4都是這種科學合理性的“二難困境”在科學的理論與實踐之間、內在邏輯與歷史之間關系(不諧調的、矛盾的)上的一種體現。以上概述的五種困境僅僅是對科學哲學困境的初步探討,有待于更為深入的研究。

論點摘編

科學的“真”與生活的智慧/柳延延/《中國社會科學》/2002.1

以西方現性精神為基礎的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福祉,尤其是發展到20世紀,這已成為深刻影響人類生活的全球性現象。這表明,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確立的現性主義思想方式,向人類敞開了對人類生存極具意義的一個方面,即科學的“真”是人類能夠更好地生活于世的基本保證,體現出可貴的生活智慧。但是,科學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智慧,它雖然給人類帶來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卻不能為人類提供這種生活何以值得過下去的理由。從這一意義上說,啟蒙運動的任務尚未完成。今天人類面臨的困境表明,一方面,科學技術已不可抗拒、無可避免地成為人類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啟蒙之光的核心也有一片黑暗,當代文化批判的重要任務就是不懈地揭示這片黑暗。

【參考文獻】

[1]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46頁。

[2]波珀:《科學發現的邏輯》,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

[3]I.Lakatos,TheMethodologyofScientificResearchProgrammes.J.WorrandG.Curre(ed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8,p.156.

[4]J.Watkins,ScienceandScepticis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1984.

[5]J.Watkins,"Hume,CarnapandPopper",inLakatos(ed.)TheProblemofInductiveLogic,Amsterdam:NorthHolland,1968,pp.277-278.

[6]J.Watkins,"ANeo-PopperianAdvanceonpopper?",inW.H.Newton-Smith&JiangTianji(eds.)PopperinChina.London:Routledge,1992,pp.138-157.

[7]M.Hesse,RevolutionsandReconstruction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HarvesterPress,Sussex,1980,p.184.

[8]L.J.Cohen,"FromaHistoricalPointofView",inPoznanStudie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sandHumanities,Nol.21,1991,p.25.

[9]W.H.Newton-Smith,TheRationalityofScience.London:Routledge,1981,p.268.

[10]LarryLaudan,ScienceandValues.Berkely:UniversityofCaliforninaPress,1984,p.30.

[11]P.Feyerabend,AgainstMethod.London:NewLeftBooks,1975,p.68.

[12]LarryLaudan,"ProgressorRationality?TheProspectsforNormativeNaturalism",inAmericanPhilosophicalQuarterly.24,1987,p.19.

[13]I.Lakatos,"FalsificationandMethodologyofScientificResearchProgrammes",inLakatosandMusgrave(eds.),CriticismandGrowthofKnowledg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0,p.138.

[14]T.Kuhn,"NotesonLakatos",inBuckandCohen(eds.)PAS,Dordrecht:Reidel,1971,p.143.

[15]R.Giere,"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AnIntimateConnectionoraMarriageofConvenience?"inBritishJournalforthePhilosophyofScience,1973,p.292.

[16]R.Giere,"TowardsaUnifiedTheoryofScience",inCushingetal(eds.)ScienceandReality.NotreDame:UniversityofNotreDamePress,1984,p.28.

[17]H.Siegel,"WhatistheQuestionConcerningtheRationalityofScience?"inPhilosophyofScience.52(1985)p.529

[18]J.Worrall,"TheValueofaFixedMethodology",inBritishJournalforthePhilosophyofScience.39:263-275.

[19]J.R.Brown,"LearningfromthePast",inJ.R.BrownandJ.Mttelstrass(eds.),AnlntimateRelati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89,p.350.

[20]CarlHempet,"ScientificRationality:Analyticvs.PragmaticPerspectives",inRationalityToday.T.G.Geraets(ed).Ottwa:UniversityofOttawaPre,1979,pp.45-66.

[21]H.Siegel,"Laudan''''sNormativeNaturalism",Studiesin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21(1990):295-313.

[22]J.Leplin,"RenormalizingEpistemology",PhilosophyofScience,57(1990):20-33.

[23]王善博:“科學合理性:在轉向與困境之間”,《自然辯證法通訊》,1997年第4期,第19頁。

第5篇

法律發展觀是指關于法律發展的價值理念、基本模式、本質特征、基本內涵和要求的根本看法和觀念的總和,對于法律實踐和法治進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戰略定位意義。因此,從科學的社會發展觀出發,探尋科學法律發展觀的本質屬性和內在構成及其發展趨勢,對推進人權法制建設和法律發展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法律發展觀的歷史變遷

法律發展0這一概念起源于戰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的法律與發展研究(StudiesinLawandDevelopment,TheLawandDevelopmentMovement)。法律與發展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是法律自身的發展。[1](P258)在西方法律傳統中,法律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法律被設想為一個連貫的融為一體的系統,一個被設想為在時間上是經過了數代和數個世紀的發展的實體0。[2](P10-11)在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形成了不同的法律發展觀。在人治和神治的年代,奉行君權神授0的神本主義0法律觀,法律的發展以樹立神的至上權威、實現對世俗個人的專制統治為目標。在近代,受歐洲文藝復興人本主義的影響,在反對神性、崇尚人性和個人自由的呼聲中,提出了一種自由權中心主義的法律發展觀。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個人權利尤其是經濟自由權的日益膨脹,帶來了經濟秩序和社會生活的混亂,國家公共權力以法律的方式介入私人生活乃至社會生活,使法律觀逐步由個人權利本位發展到社會權利本位。這種法律觀以人的社會連帶性0即社會相互關聯性0為出發點,設想存在著一種基于社會連帶關系的社會最高準則,即客觀法0。[3](P381)它并非如自由權在理念上具有自由主義性、個人主義性的思想,而是社會正義的表現,其目標在于建立現代福利國家0。[4](P169)表面看來,這種從個人本位到社會本位的法律發展觀是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究其實質,依然是一種建立在商品拜物教基礎上的以物為本0的法律發展觀,單純強調經濟發展、一味追求經濟利益、過分看重利潤與經濟效益,忽視經濟與社會、環境,經濟與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這樣的法律公正觀和法律效益觀只能是以犧牲真正的社會正義和人權發展為代價的畸形的觀念。20世紀80年代之后,為了化解物本主義0帶來的深刻矛盾,人們逐步認識到經濟增長0(Growth)并不等于發展0(Development),而那種認為增長的影響將導致間接地增大政治和公民權利,一個更高的GNP將會直接地轉變成對所有人的更好的工作、更高的生活水平、醫療的改善和更好的教育0的片面發展觀已遭到質疑。[5](P231)為此,國際社會于1986年通過了5發展權利宣言6這一法律文件,旨在確認一個有助于人類整體發展的新概念和新制度。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種更新的發展觀即可持續發展觀0正式誕生,認為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發展,把發展理解為人類全體的生存質量及自然和人的環境的全面優化。當然,它以環境為立足點,側重于人類與環境的和諧關系,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和系統化。實際上,科學的發展觀應當在徹底否定以物為本0觀念的基礎上,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涵蓋人的全面發展所涉及的各個領域,從而實現以人為本0。它所涉及的應是關于人之所以為人0的基本條件和基本內容,即是一種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0、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0,并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社會改革和人類發展。以此為靈魂,法律的轉型和進化,必須奉行人權至上、最大限度地實現全體人類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

二、以人為本:法律發展觀的核心

所謂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價值內核和價值本原,充分尊重與保障人的人格、價值與尊嚴,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權。在法律上對人的權利的承認、尊重和保護的實質就是對人本身的承認、尊重和保護。馬克思說過,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0[6](P491)而作為社會關系調節器的法律,當然也應當以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權利為歸屬。從根源上看,法律以人為本深刻地反映了人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要。人一方面具有受經濟原則0限制的惰性,另一方面也具有充分發揮其潛力以為文明的各種任務做貢獻的強烈欲望。為了實現人所具有的建設性和創造性的能力,就必須采取一切可能的合理手段激勵其在發展和奮斗方面的欲求。現代科學證明,只有當作為整個有機體的人的能力(其中包括精力和情感的部分)得到盡可能充分發揮的時候,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法律對社會的有益影響,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它在某些基本的生活條件方面為個人創制并維持了一個安全領域。[7](P394)法律保護社會成員的生命和財產交易安全,通過創設有利于發展人的智力和精神力量的有序條件而促進人格的發展與成熟。雖然從表面上來看,法治與以人為本0似乎形成了某種隔閡和屏障,而與國家(政府)和社會具有更多的親和力,但事實上,無論是作為歷史經驗的自發產物,還是作為現實需要的理性建構,法治都始終以作為個體的人的需求和人性為標準和動力,以現實的人的具體的生活場景為存在和發展的地域與時空維度的。[8](P166-167)就人類歷史而言,當人從單純的自然狀態進入到社會生活之中時,作為其生活基礎的社會條件,無論是精神、意識與觀念傳統,還是規范、制度與組織機構設計,無不體現出一定的人的旨趣和強烈的價值偏好。作為規范架構的法律規范,始終是以人為尺度和靈魂養分、以人的尺度作為其存在與發展的動力與依據的。就建設而言,可以把法治看作是目的,而把以國家(政府)為基點自上而下,以社會為基點自下而上或者這兩種形式的不同結合方式的對法治的推進看作是法治的手段。但是同時還有另外一種思考:即就人的生存、發展和完善而言,法治本身實際上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乃是對人的確證,是人格尊嚴和人性完善的要求。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法治的目的不過是讓人自己成為具有完整人格和富有人性的人,體現或者應當體現著對現實的人當前命運與未來前途的熱情關注。這種關注不是精英設計或者是國家(政府)對民眾的撫慰性關注,而是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人對其自身命運和前途的真情實感與切身關注。一旦失去其人文內涵,法治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異化,從而走向其初衷的反面,成為對抗人、壓制人和扼殺與束縛人的單純暴力機制;而在法治之中輸入、滲透人文精神的內涵,則有助于法治精神的社會生成,亦有助于理想的法治人格的建立。不可否認,法律具有控制、約束、或限制人的行為的特性。而自由離不開法律的這種控制,相反卻正是通過這種控制實現的。西塞羅早就說:我們都是法律的奴隸。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是自由的。如果沒有所強加的限制,每一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結果必然是因此而造成的自由毀滅。0[9](P174)法治大師洛克坦言:法律按其真正的含義而言與其說是限制還不如說是指導一個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當利益,,,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0。

三、全面發展:科學法律發展觀的根本目標

發展是多元的。只有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與技術相互補充、全面進步、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最終實現以人為核心的發展。人權是法律與社會發展的最高理想,法律發展的實質在于通過立法、執法和司法機制,促進人類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諸方面的全面發展權利的實現,這是科學的法律發展觀的根本目標。具體來說,法律的全面發展在于保證和促進作為主體的個人或人的集合體(如國家、民族、種族等)享有充分的全面的經濟發展權、政治發展權、文化發展權、社會發展權及生存發展權。經濟發展權是法律與社會發展動力系統中的最活躍因素。經濟發展權是主體自主決定其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獲得發展所必需的物質技術手段,以及運用所獲物質技術手段去創造并享受滿足發展需要的物質資料的總和。對集體主體而言,它是指國家、民族有權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經濟關系秩序,決定并調整經濟結構和發展政策的權利。對個人主體而言,是指每一個社會成員通過自己的勞動享有的、積極參與本國、本民族及世界范圍的經濟發展活動并獲取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物質利益的權利,是勞動權利和享受勞動成果的統一。包括就業機會增大、就業領域拓寬及由此導致的就業選擇度的擴大、勞動方式和勞動手段的改進、所有生產要素均衡發展給生產者乃至整個社會帶來的經濟發展權等。政治發展權是法律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政治發展權是主體享有充分行使獨立地決定政治發展的道路、方向和政治發展模式以及獲得一般政治權利的充分實現的權利的總和。集體的政治發展權意味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地區有權依照自身具體實際情況選擇符合國情和民族特征的政治制度、政治體制,決定自己未來的社會政治運動進程及發展前景。就個人而論,它是指公民個人在法定范圍內關于政治方面的發展權利,是公民政治自由平等權利的展開和進化,在實質上意味著公民一般的政治權利的充分完整的實現。只有國家、民族自決權和個人政治權利三方面的充分實現才能融合為政治發展權。社會發展權是法律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發展權是指人類通過社會發展而享有的醫療、衛生、保健、勞動保障、環境保護和環境美化、諸方面得以充分發展的權利,其范圍相當廣泛。以個人主體而論,它要求國家和社會把社會事業和福利事業作為促進社會進步所不可推卸的職責,積極為個人和團體服務,使之可以更好地平衡發展。對集體主體而言,則指國家、民族和地區享有通過合作和援助,取得社會綜合發展的權利。文化發展權是法律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文化發展權即權利主體通過發揚、強化、吸收、離析、取代、喪失、共軛等方式發展本國、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內蘊和文化形式的權利。從廣義上講,這是精神、思想文化發展權、教育發展權和科技發展權的結合物。表現為主體享有保護和發揚民族文化價值,防止和反對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扼制的權利。當然,以一定方式吸收、借鑒外來文化而推動本土文化的發展也是文化發展權的應有之義。此外,還表現為個體主體享有參與并不斷豐富文化教育、體育、娛樂生活的權利,享有因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而在社會價值和經濟利益上的更充分有效的保護權,以及在分享人類共有科技成果的基礎上,各個國家和所有個人參與、推動科技進步和享受科技發展成果的權利。生存發展權是法律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需要。生存發展權是指任何有生命的自然人,都有生存下去并不斷發展自己的肉體組織和精神生活的權利,以及各國和各民族擁有在本生存時空范圍內,發展本國和本民族的生存能力并提高生活質量的發展權利。

四、協調發展:科學法律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人類借助統一的規范體系實現人際關系有序、和諧與人性化的最重要的方式。它可以在運動與靜止、保守與創新、僵化與變化無常這些彼此矛盾的力量之間謀求某種和諧。作為使松散的社會結構緊緊凝聚在一起的粘合物,法律必須巧妙地將過去與現在勾連起來,同時又不忽視未來的迫切要求。[11](P135)因此,真實的法治制度,應是統一性的構成力量,而不是其分裂力量。實質上的人性需要是法律和諧與協調發展的內在條件。在成文法的中國,現實的法治始于法律創制。法律創制不只是在形式和數量上建構法治所必需的法律體系,更重要的是要凝結成在同一法律體系內不同部門和不同位階的法律之間一以貫之的精神聯系和科學理念,這是法治得以實現的靈魂。沒有這個精神聯系與理念,法律就不能在統一的觀念和價值目標下協調地架構起來。如此,所謂的法律體系便不過是法規的堆砌而已。[12]人們常講,法律是一種冰冷的理性。但是在此種冰冷的表面下,卻蘊藏著火紅的巖漿,它就是人的內在熱望和需要。人對法律的寄予是與人自身的本性相聯系的。人的本性是個體性和社會性的合一,個體性作為自然屬性,原本只要經過人們的自治和自決就能解決,但每個人之現實條件)))現實規定的差異,使得人的自由受制于外在(對象世界)和內在(人際世界)兩個方面。對象世界的制約,需要群體對對象世界之內在規定性的遵循來克服,這就是認識必然,即必須通過法律認知以達致自由;而人際世界的制約,則需要通過對沖突利益的妥協來克服,即人們要遵循人際交往的規則。這樣,人類才能既有自由又有秩序。自由與秩序在法律中冶于一爐,其實就是人的雙重本質與法律之形式理性和邏輯結構的契合。法律以形式的外在的邏輯化的規范統合了實質的內在的人性的需要,從而保障它對社會關系和社會發展進行有效的協調與整和。國外有不少學者在談及法治、人權與中國傳統的關系時,往往把中國傳統社會不講人權的原因,歸結為和諧觀念。其實,和諧是一個極為深刻、偉大、并有著永恒生命力的概念0。[13](P187)和諧既為體,又為用。從應用的角度來講,人權、法治與和諧不僅相互容納,而且相互促進。無論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是人與人的和諧、人的身心和諧,都離不開對社會主體共同自由發展的追求。中國傳統的和諧之道之所以沒有長久的生命力,正在于其所缺乏權利制度和人權觀念,只有配合以法治精神和人權價值,才能真正增進人類全面而協調的發展。用和諧(協調)觀念去統攝、推升法治與人權,必須注意兩點:一是個體的地位和價值。個體的獨立和自由是整體和諧的必備條件,個體的獨立與自由乃和諧應有之義。同時,每一個個體又是一個相對自足的和諧體,皆有其尊嚴和價值。這種尊嚴和價值不是來自上帝,而是來自人本身,來自宇宙自然,因而為一切人所具備。這樣一來,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享有或應該享有相應的利益、要求、資格、權能和自由,即享有一定的權利。這些權利為每個人生存、發展所必需,為形成社會和諧所必需。也因此,享有權利本身也應該成為權利。二是協調各種矛盾沖突。既然用和諧觀念來看待人權,就不能再從抽象的絕對自由和個人主義出發來研究和推導現實人權。而應重視謀求以下兩類關系的和諧,即在主體上,個人與社會、個體與群體、個人關系、集團關系、區域關系、民族關系、國家關系的協調統一;在內容上,政府權力與民眾權利、公平與效率、權利與義務、利己與利他、政治自由權利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個人自由權和發展權與集體的自治權和發展權的和諧一致。

第6篇

1、地理學家李四光;

2、橋梁學家茅以升;

3、化工學家侯德榜;

4、建筑學家梁思成;

5、數學家陳景潤;

6、數學家華羅庚;

7、天文學家張鈺哲;

8、數學家熊慶來;

9、醫學家林巧稚;

10、物理學家吳有訓;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關鍵詞]科學技術;食品安全;檢測技術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184

自1980年起,中國食品行業每年以13%以上的速度飛速發展。[1]但近期,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如鎘大米、毒淀粉、瘦肉精、地溝油、劣質奶粉、福喜過期雞肉等。食品安全的危害因子主要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危害,不僅嚴重威脅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同時給國家經濟也造成巨大的損失。[2]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可就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環節加以嚴格把關,由此可見,對食品安全的檢測已成為保障食品安全的關鍵手段。根據食品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檢測標準,借助實驗室大型儀器,即可較準確、可靠地對產品質量進行分析,最大化地保障人民的利益。

1食品安全問題

據世界衛生組織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最新定義,食品安全問題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食品安全要求食品不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損害,不能存在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以導致消費者病亡或危及消費者及其后代的隱患,這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實際食品安全是降低疾病隱患,防范出現食物中毒的一個領域。[3]

11世界食品安全現狀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近年來出現的與食物相關的新發疾病和共患病,不但威脅著食品安全,甚至其中某些疾病還在全球范圍內流行,讓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更加重視。[4]食品產供銷系統與食品安全密切相關,其改變也必將對食品安全造成影響??茖W家們推測在今后的二十年內食品產供銷系統會繼續改變,并出現推動該系統改變的新因素,包括全球人口數突破100億人、人口老齡化、文化沖突、食品從供應模式向需求模式轉變、氣候改變影響水源供應、對不可再生資源使用的限制等。[5]

12中國食品安全現狀

121食品中物理性和化學性污染物問題

20世紀40年代以來,化學合成農藥的研制成功使化學農藥得到迅速發展。全世界每年有幾千萬噸化學農藥被施用到農、林、牧業中,在農業生產和減少疾病傳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同時也暴露了很多缺點并對農作物造成嚴重危害。[6]據統計,我國耕地面積占全世界的10%,卻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國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后,雖然能夠增加糧食產量,但也會對土壤、水體等自然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還會對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帶來極大的危害,食品農藥污染問題已成為食品安全的頑癥。[7]

122食源性疾病問題

食源性疾病(Food borne disease)是指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所造成的疾病,具有季節性、地區性、暴發性或散發性。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中的主要問題,一般可分為感染性和中毒性,常見的有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所引起的疾病?!胺堑洹保⊿ARS)和“H7N9禽流感”都是食源性疾病,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危害,直接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據2014年《中國科學報》報道,我國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的初步結果顯示,我國13億人口中每年有2億~3億人發病。我國在2011年成立了國家食品安全評估中心,于2014年11月21日頒發《食源性疾病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正在逐步建立食源性疾病報告系統和食品安全檢測網。檢測顯示,中國平均65人中就有1人患有食源性疾病。因此,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威脅中國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123轉基因食品、新資源食材的應用

近年恚許多轉基因食品、新資源食材已逐步進入食物鏈。中國農業部已經批準種植的轉基因農作物有甜椒、西紅柿、土豆,主糧作物有玉米、水稻,進口的轉基因食品有大豆油、菜子油、大豆等。對于轉基因食品、新資源食材的利弊、安全性保障的一系列問題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用何種檢測方法、評價程序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進行預測一直存在極大爭議。就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對于轉基因食品,現行檢測方法的穩定性、準確性和檢測力度均需加強,當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肯定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存在潛在危害。

2食品安全檢測技術

由于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相配套的檢測技術,因此,食品檢測技術在人民生活中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同時,也是現代科技研究中的熱點。食品檢測技術既能對食品材料進行檢測,也能對各種食品添加劑進行檢測。但是由于食品種類繁多,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想要面面俱到難度非常大。[8]針對中國存在的不同食品安全問題,現將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進行分類后逐一介紹。

21食品化學性污染的檢測技術

211色譜、質譜及其聯用技術

目前檢測食品中農藥和獸藥殘留的主要檢測技術有高效液相色譜(HPLC)、氣相色譜-質譜(GC-MS)和液相色譜-質譜(LC-MS)技術。[9]色譜技術是當兩相做相對運動時,由于不同的物質在兩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數,通過不斷分配,從而達到各物質被分離的目的。色譜技術具有樣品用量少、檢出限低、分離效能高、檢測靈敏度高、選擇性高和使用方便等優點,早已被廣泛地運用于食品工業的安全檢測中。[9]氣相色譜法能夠準確靈敏地進行快速定性與定量分析,在食品檢測中廣泛地應用于天然毒素、農藥、食品添加劑、獸藥等的檢測。[10]薄層色譜法擁有儀器操作簡單方便、應用廣泛但靈敏度不高等特點,它被普遍應用于農藥、毒素、食品添加劑檢測等方面。[11]質譜是一種理想的色譜檢測器,它具有極高的檢測靈敏度。將色譜、質譜聯用,不僅能夠將二者的優點相結合,而且成了分析化學的研究熱點。[12]

212化學快速檢測技術

化學快速檢測技術是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常見的如紙片法、試劑盒(卡)等方法,該方法與一般的儀器分析方法相比,具有價格低、操作相對簡便、結果顯示直觀、一次性使用、不需檢修維護、專一性等優點,但該方法靈敏度較低。有機磷農藥(磷酸、二硫代磷酸酯、磷酞胺等)在某些催化劑的作用下生成含磷酸的水溶液如酸和醇,接著水解液和添加的有色檢測液反應紫色消退,根據檢測液顏色變化情況反映有機磷農藥的殘留水平。

213光譜分析法

光譜分析法是一種無損的快速檢測技術,分析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檢測中運用較為廣泛。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物質發射或吸收電磁輻射以及物質與電磁輻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方法。它包括熒光光譜、紅外光譜、近紅外光譜、拉曼光譜等。[13]

(1)熒光光譜。熒光光譜被廣泛運用在食品檢測研究方面,它具有快速、敏感、無損的分析技術,并且能夠在幾秒內提供物質的特征圖譜。人們曾運用前表面熒光光譜技術對蜂蜜品種的真假進行了分析。[14]

(2)近紅外光譜。近紅外光是一種介于可見光(VIS)和中紅外光(IR)之間的電磁波,美國材料檢測協會(ASTM),將其定義為波長780~2526nm的光譜區。近紅外光譜的優點:簡單方便,檢測成本低,有不同的測樣器件可直接測定相應的液體、固體、半固體和膠狀體等樣品;分析速度快,一般樣品可在1分鐘內完成;適用于近紅外分析的光導纖維較易獲得,可實現在線分析及監測,非常適合生產過程和惡劣環境下的樣品分析;檢測過程不損傷樣品,即無損檢測;分辨率高,還可以同時對樣品多個組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等。[15]因此近紅外技術在當前的食品產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3)拉曼光譜。拉曼光譜用于在食品安全檢測分析過程中,對待測物質進行定性分析,還可以對食品成分中含量的多少進行檢測。拉曼光譜技術是在鍵的延伸和彎曲的震動模式的基礎上,利用對光的散射強度和拉曼移位作圖來獲取信息。它可以將受污染的小麥粉、玉米蛋白和豆粕混合物中的三聚氰胺進行定性定量測定。

(4)高光譜圖像技術。高光譜圖像技術是一種集圖像信息與光譜信息于一身的新技術,它被廣泛應用于農畜產品及食品品質和安全性檢測方面。研究者曾在實驗室條件下利用高光譜圖像系統對食品的品質及安全性進行了研究,其原理在于利用多光譜成像系統通過最佳條帶的檢測來對食品的加工過程進行控制,從而保證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14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

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是將抗原抗體的免疫反應和酶的催化反應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新技術,具有操作簡便、安全省時、靈敏高、選擇性好、成本低廉等優點。

22食品生物性污染的檢測技術

221紙熒光法

紙熒光法是利用細菌生產期間產生的一些代謝酶或代謝產物而建立的酶-底物反應法,該方法準確性高,且測試紙的生產工藝簡單,極大地簡化了實驗設備、實驗流程和實驗方法。

222電阻抗法

電阻抗法是利用細菌在生長期間將培養基中大分子的惰性材料(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類)代謝后產生有電活性的小分子(如乳酸、醋酸等),從而增強培養基的導電能力。不同細菌可使培養基有不同的阻抗變化,即得出不同的細菌特性阻抗曲線,將待測細菌阻抗曲線與標準株阻抗曲線比較,可發現對應的細菌種類和數量。[16]該方法方便快捷,實用性強,檢驗效率高。

223免疫學方法

免疫學法是利用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反應,輔以免疫放大技術來鑒別細菌。該方法的優點是待測樣品在選擇性增菌后,無須分離即可直接篩選。[17]免疫學方法包括多種反應,血清學反應、單克隆抗體技術、基因工程抗體、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等。各種免疫反應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它們是相互聯系、互相配合的。

224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是近年在分子生物學領域中迅速發展和應用的一種技術,其原理是待測樣品擴散后進入生物活性材料,分子間經識別后發生生物學反應,該信息被相應的物理或化學轉化器轉變為可定量和可處理的電信號,經二次儀表對信息放大并輸出,即可得出待測液濃度。[18]

225基因芯片技術

基因芯片技術是同時將大量的探針分子固定到固相支持物上,借助核酸分子雜對的特性對DNA樣品的序列信息進行高效的解讀和分析。芯片技術是采用光導原位合成或顯微印刷等方法將大量特定序列的探針分子有序地固定于特定處理的硅片、玻片、硝酸纖維素膜等載體上,然后將標記的待測樣品與載體混合后多元雜交,通過雜交信號的強弱及分布對樣品進行定性、定量。

226細胞計數法

細胞計數法主要有流式細胞計數法(FCM)及固相細胞計數法(SPC)。細胞計搗ㄊ且恢侄韻赴懸液中細胞數量進行計數的方法,可借助血球計數板進行計數。[20]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的進步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但與之相應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不容小視,我們目前應對多種食品安全問題作一個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認識,很好地利用科技手段加大檢測力度,嚴控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場,協調食品生產領域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旭霞,林博,李小寧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289-291

[2]謝成躍,周雙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發展研究[J].食品安全,2014(11):288,289

第8篇

關鍵詞:生態建設;科學理念;當代林業;建設和發展

一 樹立科學正確的指導思想

1. 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發展林業要立足于增加資源、改善生態,滿足全社會在物質、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對林業的需要。同時,在林業發展中注意解決包括農民在內的生產經營者的收人問題和合法權益,增加廣大林業干部職工的收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特別是解決貧困林場、森工企業和自然保護區貧困職工的脫貧以及基本設施建設問題,要讓林業建設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會建設的行列。

2.樹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發展權的道德觀。

當代人不能為了自己的發展,過度使用資源,造成資源枯竭,環境破壞,使后代人失去生存發展的基礎。當代人在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既要保護現有森林資源,又要不斷發展新的森林資源,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發展的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系統。

3.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

縱觀人類歷史,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由原始和諧,進入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征服自然,對自然資源無節制地索取,對環境的破壞,如果任其擴大和加劇,將必然導致人類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類自身的毀滅。為了人類的生存發展,必須拋棄人與自然的沖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尋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林業發展上,無論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應當尊重自然規律。適地適樹恢復森林植被,也是減少勞民傷財,求真務實的具體體現,這應當作為林業建設最起碼的評價指標來實施。

二 推進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

林業不僅要滿足社會對林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更要滿足改善生態狀況、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的需要,生態需求已成為社會對林業的第一需求。我國林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變革和轉折期,正經歷著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實現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推進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戰略步驟上,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態需要和森林功能,劃分生態功能區,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護不同功能的森林資源。在生產組織和技術措施上,應調整生產技術規程,使森林植被建設由注重取材的經營行為向森林生態系統經營轉變,建設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提高生態建設的質量;同時,根據生物多樣性森林的多種功能利用實際,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廣,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讓經營者能夠便利快捷地得到他們的技術指導,新技術開發研究能夠引領林業發展各領域新的技術潮流;在生產關系上,應調整管理體制、投資經營政策等,明確新時期政府和市場在林業建設上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真正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府財政支持體系和市場調控體系,形成適應新時期林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發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實現由以采伐天然林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為主轉變的戰略目標,采取強制性措施保護天然林資源。筆者認為,應當對我國森林利用結構和發展模式進行重大調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實現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決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護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木材及林產品市場潛力大、農村富余勞力多、山地面積大、社會資金充裕的有利時機,通過政府宏觀調控,結合市場選擇,按照不同所有制經濟承擔的不同職能實施分類經營,鼓勵私人部門發展高投入、高收獲的工業原料林及其它林產品,用較少的局部的林地換取全局的生態效益。

三 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建立生態建設的機制

要培育生態服務市場,推動生態效益貨幣化、資本化。生產或消費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消耗,應當計入成本,予以折舊。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中應當包括環境成本,環境成本包括資源開采和獲取的成本,環境損壞和恢復的成本,以及當代人占用后代人資源的“用戶成本”。

要發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業,以加工業發展拉動森林培育,增加“經濟人”的利益驅動。應以科學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導造林、營林業的發展。森林發達的國家往往是林業加工業發達的國家,如芬蘭、瑞典、加拿大等。實踐證明,造林和管護不與人們的經濟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極的保護和被動的建設,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負效應的。

四 要加強宏觀調控,堅持政府的財政金融支持,強化依法組織管理

從建設投入上看,林業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投資,也需要企業、單位、其它投資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投資投勞,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從建設工程管理和行為主體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級計劃、財政、農業、水利、林業、國土、環保、司法、行政執法部門以及廣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參與;從建設收益上看,生態的改善事關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觸及社會各界和全體公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態建設不僅是社會公益性基礎工程,而且更是宏大的系統工程,具有投入高、規模大、周期長等特點。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態建設的公共物品屬性、經濟外部性和社會性,決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觀調控和依法組織管理,以保障生態建設。

第9篇

關鍵詞:大學校園 科學精神 人文精神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0

當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帶來了極大方便,大學校園既是新思想的發源地,又是高科技的實驗室。然而,伴隨科學技術的應用,我們的大學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各種現象所隱含的矛盾不斷涌現,對這些矛盾需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以求得促進大學校園和諧發展。

一、當代大學校園出現的現象

(一)經濟上由教育主體向市場主體轉變。近年來,大學的招生規模在逐年擴大,全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將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令很多想上大學的學生興奮的事,也是好事。但是我們在辦學的過程中盲目追求校園的規模和現代化,造成教育投資成本過大,而且正是由于這種盲目而忽視了校園自身的文化建設。尤其是由老校區搬遷到新校區后,新校區的學術氛圍和人文積淀固然需要一個過程,但是老校區所形成的濃厚的文化積淀日趨荒蕪著實令人心痛,對硬件的過度重視和對軟件的漠視是科技在高等教育中價值理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一所大學占地動則百畝甚至千畝,盲目追求占地面積擴張,甚至加入到房地產開發的行列,這與我們大學教育的本質是相違背的。

(二)政治上由“學術圣殿”向行政機關靠攏。大學教育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性,我們的大學應具有一定政治屬性,但是不能政治化。近年來,在大學中出現了“副部級”大學,產生了“副部級”大學領導,學術依賴于政治,科學附屬于權力,我們如何才能守住這片文化的凈土?“如果說,根據世界發達國家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歷程,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國農民守望的黃土被城市化、工業化殘食乃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中國知識分子守望的學術凈土被權力和金錢腐蝕乃是歷史的悲哀。就這一點而言,中國的知識分子較之中國的農民更為可憐可悲。” [1]我們要遵循自身的規律,以追求科學真理,提高科學素養為目的。決不能為了政治的需要而犧牲自己的獨立性和學術性。

(三)文化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弱化。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凸顯了對科學的無知。由于功利性的心理作祟,學習的動力來源于考試,來源于獎學金,一切以考試為導向,“考什么,學什么”。在教育主體(教師)與教育客體(學生)的這對矛盾中,教師應該起到主導作用,因為大學教育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且是人生態度,價值選擇和道德判斷的深入分析和科學引導。對科學的功利主義比對科學的無知更可怕。魯迅先生曾不無悲哀地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治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同是一種東西,而中國用法之不同有如此,蓋不但電器而已?!?[2]

二、對當下大學教育的思考

大學應該是科學知識的海洋,高尚文化的殿堂?!叭祟惥哂形幕饬x的創造與積累,從一開始就與他們具有科學意義的發現、總結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3]科技成果在校園隨處可見,從計算機到MP3,從多媒體到智能手機都見證了科學技術武裝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軌跡。當他們拿著MP3欣賞流行音樂時,他們不會再去追問其工作原理;當手機鈴聲在大學的課堂此起彼伏時,又有誰再思考芯片技術的發展?除了驚訝于鈴聲的美妙,更沒有人從道德的層面去理解禮貌的含義。他們把科技產品充分應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卻對科學本身不感興趣;他們喜歡感性的東西,卻沒有興趣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外面花花世界的誘惑和內心欲望的膨脹,嚴峻的就業形勢和自身的脆弱的條件。他們矛盾,他們痛苦,他們后悔對科學的無知,對文化的狂妄。正如吳國盛先生所說:“對于科學的無知需要科普,對于人文的傲慢需要抗擊”。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大學生“回爐”念技校,“大學畢業等于失業”等現象,雖然個別,但是很典型。他不僅給我們的大學在人才培養上,也為我們的高等教育敲響了警鐘。我們的辦學規模在擴大,招生人數在增加,高等教育在發展,怎樣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怎樣達到科學發展?

三、當代大學校園呼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技在改變自然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類自身。科學技術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工具,為人類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豐富的物質財富。我們在關注物質財富時,卻忽視了最根本的東西――“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指從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成果中顯示出來的科學本身所獨有的一種精神氣質,以及與之相應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4]科學精神放在文化的大視野中也是一種人文精神,體現著人類自身的屬性和本質,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界過程中不迷失方向的航標。

科學知識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文化積累,而且高科技產品是科學的直接表現形式,容易為大部分學生所接受。但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老師為教學而教學,學生為學習而學習,都忽視了科學精神的培養??茖W知識相對于科學精神更容易獲得,但是從長遠來看,沒有科學精神的科學研究是膚淺的,科學精神是人類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關鍵。大學作為育人的搖籃,對科學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的理解。我們需要的人是具有豐富科學知識、崇高科學精神和深厚人文底蘊的人才,而且當一個人的科學水平越高時,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會顯得愈加重要。掌握高新科技的人,只有具備高尚的道德和偉大的精神,才能為整個人類文明造福。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文精神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原動力之所在,是國家綜合國力中軟實力的重要表征。因此,人文教育是大學教育的核心之所在,靈魂之所在。必須改變“重理輕文”的傳統觀念,重新確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系,樹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均衡發展的思想。

在科學發展的大時代,讓科學彰顯人文魅力,使人文具有科學色彩。現代化的大學應具有兼容并蓄、學術自由、民主治校的大學精神,提倡和鼓勵老師埋頭治學、學生一心求學,讓課堂內外彌漫著濃厚的學術氛圍,讓科學與人文在構建和諧校園的功能和作用上協調發展,充分發揮人文對科學的價值導向作用,使科學更加關注人性、關注生命和道德情感。

參考文獻:

[1] 劉開云:《中國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覺醒》,《江漢論壇》,2001年第10期

[2] 魯迅:《電的利弊》,《魯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頁。

第10篇

北大教授陳平原及其主編的《學術史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和《學人》叢刊(江蘇文藝出版社),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開拓性工作。除了專著《中國現代學術之建趕》(北京大學出版社)外,平原教授還開設“中國文學研究百年”、“現代中國學術”、“學術規范與研究方法”等選修課、曾結集出版《學術史課程與作業――以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史為例》(安徽教育出版社),可謂首開風氣。

這些年來,學術史成果影視,既有多卷本的通史性著述(如李學勤主編的十一卷本《中國學術史》、張立文主編的六卷本《中國學術通史》、張豈之主編的六卷本《民國學案》等),也有單卷本的專著(如麻天祥等著《中國近代學術史》、王瑤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陳平原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劉夢溪著《紅樓夢與百年中國》、蔣述卓等著《二十世紀中國占代文論學術研究史》、溫儒敏著《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夏中義等著《從王瑤到王元化》、許章潤著《法學家的智慧》等),可謂碩果累累,成效顯著。

關于當代學術史的研究,就是在上述學術史勃興的背景下提出和展開的。在這一方面,辛勤致力于當代學術史研究的余三定教授,默默耕耘,功彰績偉。

第一,著書立說。余三定先后撰寫了《當代學術史著作評述》、《當代學術史研究的學術積累》和《當代學術史著作砰述之三》,分門別類,對有關著作加以評述,令人一目了然。《學術史:“研究之研究”》、《學術的自覺與學者的自立》、《新時期學術發展的回瞻與展望》等,綱舉目張,從宏觀的視野,對當代學術史的定位等問題有獨到之見。在此基礎上,他出版了《學術的自覺與學者的自立――當代學者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和《新時期學術發展的回瞻》(北京大學出版社)兩本個人專集。尤其是后者,頗受學界推崇。

第二,引領風氣。這尤其體現在余三定教授主編的《云夢學刊》率先開設“當代學術史研究”專欄及其為推動當代學術史研究發揮的作用。單是2003~2007年,該欄目即發表了全國各地的相關專題文章158篇,其中有1/4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文摘報》等轉載,顯示了其不同幾響的學術影響力。該欄目于2006年被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欄目,可謂名至實歸。余教授不僅開設“當代學術史”課程,而且該課程還被評為湖南省高校精品課程,其領銜的“中國當代學術史研究基地”也理所當然地被砰定為湖南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第三,舉辦論壇。從2004年起,余三定教授發起和主辦了每年一度、以當代學術史研究為總主題的系列研討會,如岳陽“學術期刊發展戰略研討會”(2004年)、北京“‘當代學術史’學科建設研討會” (2005年)、北京“當代學術史研究論壇”(2006年)、上海“當代高等教育與當代學術發展論壇” (2007年)等。以上述論壇為紐帶,以京、滬學術重鎮為基地,特別是陳平原、賀衛方、徐思彥、許章潤、劉曙光、蔣寅、許明、仲偉民、葉繼元、龍協濤、程郁綴等名家大作紛呈,極大地推動了學界內外對于“當代學術史學科”的認同與研究。

不久前,人民出版社剛剛出版、印制精美的《當代學術史研究》一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余三定教授為推動當代學術史研究而持續努力的學術結晶的總結。

該書選自《云夢學刊》“當代學術史研究”專欄2003~2007年發表的學術成果,包括學術與學術史通論、當代重要學術現象掃描、當代學者個案研究、學術批評、學術期刊發展戰略、“當代學術史”學科建設、“當代學術史研究”論壇、“當代高等教育與當代學術發展”論壇等主題,從縱與橫的不同側面,正本清源,承前啟后,展現了斑斕絢麗的當代學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側面。在這些文章中,有對學術規范大討論和研究生教育討論的綜合評述(余三定),有紀念齊思和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的紀要(齊小玉),有對目前高校流行的“量化”機制的學術批評(黃安年),有對學術期刊發展的前瞻(賀衛方),有對“當代學術”如何成“史”的問題設計(陳平原)、對“當代學術史”學科建設的深度思考(劉曙光)、對學術自由的企盼(賀衛方)、對學術精神失落的憂思(劉亞軍),等等。盡管觀點不盡相同,但無不透露著真問題的學術意識。正如陳平原教授所概括的,“在我看來,對自家所從事的研究課題、所從屬的學科體系、所認同的學術傳統,保持足夠的自我反省意識與能力,而不局限于‘埋頭拉車’,很可能正是近20年中國學術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對目前中國學界已成陣勢的‘偏師’――學術史撰述、學人研究、學術評論、專業書評等,抱有深深的敬意。”

賀衛方等學者在2004年5月領銜簽署的《岳陽宣言――遵守學術規范,推動學術發展》,迄今依然發人深省。溫故而知新,以下五點尤為重要:第一,問題意識?!罢嬲袃r值的能推動學術發展的是具有原創性的研究,它需要學者有清醒而強烈的問題意識”, “應堅決反對原地踏步、固步自封、不求進取的思想作風,堅決反對抄襲剽竊、粗制濫造和低水平重復的論文生產?!钡诙瑢W術規范意識。“從問題的提出、課題的選擇到學術論證、引文注釋,研究者都應保持科學理性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態度。”第三,學術評價。“應盡快建立學術共同體公認的符合學術發展規律和特點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標準和體系。”第四,學術批評?!皩W術研究應進一步發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精神,大力開展嚴肅公正的學術批評,營造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钡谖?,學術自律。“應共同倡導優良的學風,堅決反對學術腐敗,堅決杜絕假冒偽劣……關注學術單位和個人的學術信用記錄,建立學術信用評估體系。” (詳見《當代學術史研究》第336-337頁)

第11篇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傳播效果

[作者簡介]王玲仙(1963-),女,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黃道平(1962-),男,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杭州310053)

[課題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化最新成果接受狀況及規律研究”的最終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0JD710065)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2-0072-02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接受狀況直接關系到在當代的活力與生機,是我們黨意識形態教育效果的客觀反映。如何在當代大學生之中有效地開展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傳播工作,總結概況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接受狀況及其一般規律不僅是當代學者的使命擔當,也是進一步推進中國化最新成果傳播的一般訴求。

一、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化最新成果接受狀況及其特點

要全面把握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化最新成果接受狀況就必須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在接受過程中所體現出來了一系列特征。

(一)理想與功利交織,功利性突出

作為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承載著經典理論的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銜接了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是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體現。當代大學生對于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比較認同的,從內心來說,他們大都愿意接受關于未來社會的大概設想,肯定當代中國的進步與發展,并積極面對生活,從各個方面踐行著自我內心的理想與信念。從這個角度來看,當代大學生的整體朝氣蓬勃,以理想升華“理論”,使得中國化最新成果扎根于內心深處。同時,在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他們又非常重視實效,社會的功利性和務實之風交融互映。當代大學生對理論學習抱有很強的“實用主義”態度,特別注重理論學習的“投入”“產出”比例,追求理論學習的當前意義與實際效益。

(二)信仰與懷疑共生,懷疑度加劇

作為主流價值意識形態,是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必然抉擇,也是當代中國發展無可爭議的“旗幟”。建黨90年以來,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地位沒有改變,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發揮凝聚力、指引方向的作用沒有改變,然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入發展,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改革進入攻堅期,發展進入關鍵期,矛盾進入凸顯期,當代社會發展呈現出的一系列新問題、新特征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也給的傳播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的挑戰。而社會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又恰恰形成一種“呼應”,進一步消融著作為主旋律的影響。在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傳播之中,部分學生產生懷疑傾向,對理論的合理性和現實性提出了疑問。比如面對社會群體收入差距拉大,公平公正的局部缺位,部分學生對“共同富?!碑a生了疑問,對改革開放的代價加以夸大,甚至演化為對改革開放的否定。

(三)理論與實踐聯姻,實踐性加強

“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的一個基本原則。”①作為行動的指南,理論不僅要“解釋世界”更要“改造世界”,在實踐中化為物質的力量。在當前務實的大環境之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斷增強。理論與實踐聯姻,實踐性加強也是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化最新成果接受狀況的一個鮮明特征。傳統的純粹“書齋”學者,為理論而理論的人逐漸減少,當代大學生在理論學習之中一方面注重理論本身的理解與掌握,仍然保留了青燈黃卷的習研傳統;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越來越自覺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善于用實踐來驗證理論的科學性,而且最大程度地追求理論的實踐價值,著重于理論本身的運用和績效。在的學習過程中,既注重讀懂“有字之書”,又積極體驗與感受“無字之書”,將書本的理論形態積極內化為自我行為的指導準則與方法,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之中加以應用,并通過實踐的實際檢驗來修正自我的已有認識,如此一來加深自我對理論的認識,深化了理論本身。在日常教學之中,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教育與灌輸,還有學生對教師教學理論案例的論證與補充,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不斷提高。

(四)認同與排斥同在,排斥性明顯

恩格斯曾經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雹谥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本身就是時代的產物,有著巨大的時代價值和魅力。作為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契合了理論與當代中國發展的具體實踐,不僅具有民族化的外形,更有本土的理論內涵。正是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這種契合性與民族性使得它對于當代大學生具有理論上的“不證自明”。當代大學生對于的新鮮經驗與理論總結是比較認同的,在經過系統的教育之后,能夠產生理論上的共鳴與認同,這種理論上的共鳴不僅來自于對理論科學性的認同,更是對于當代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認同與肯定。與此同時,長期存在的某些僵化死板的“灌輸”教育模式使得當代大學生對的許多理論表述表示“排斥”,這種離心趨勢甚至演化為對整體理論的懷疑。總體來說,當代大學生對理論的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對理論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化最新成果接受的一般規律及其啟示

(一)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播的展開以中國化的深入發展為前提

縱觀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傳播歷程,在中國的傳播普及與中國化的歷程是緊密相連的,的傳播是以中國化的形成與發展為前提的。在當代大學生之中的傳播也是以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為前提的。推進在當代大學生之中的傳播,就是要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手段,在中國化創新理論和和當代大學生之間架一座橋梁,讓中國化的創新理論為當代大學生所信仰、所掌握、所運用,充分發揮中國化創新理論成果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中國化的深入發展不僅給予在當代的生機與活力,延續了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的內在科學性,而且為當代傳播提供了最佳的載體,中國化在充實、發展的基礎上,為傳播提供了符合時代要求的形式。當代大學生接受與學習理論,實際上就是要學習與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離開了中國化的深入發展,在當代大學生之中的傳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

(二)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播的水準以當代大學生的主體素養為主導

在當代大學生之中的傳播與教育過程實質上是一個逐步“內化”的過程,是理論由外在的理論表述逐步內化為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信仰,并付之以實踐的過程。這一“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③,不僅僅要進書本、進課堂,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番教育實踐牢固扎根于人們的思想,成為一種“主義”和“信仰”。作為一種“批判的武器”,思想力量的發揮離不開信仰者本身的主體條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信仰核心,并發揮實際作用,從根本上來說取決于當代大學生的主體素質與責任意識。作為教育實踐的對象,當代大學生的主體素養決定了其對理論的了解水平與掌握程度,如果接受主體缺乏必要的自身素養,就不能全面、深入掌握的理論內涵,甚至會歪曲、誤解的本真內涵,陷入“主觀主義”的歷史窠臼。要科學掌握的理論內涵,當代大學生就必須努力提升自我的內在修養,提高明辨是非與去粗取精的能力,學習與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

(三)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播效果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為根基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主義”和“信仰”必須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并在實踐之中得到充實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所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根本的實踐基礎,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播任何時候都必須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這一核心主題,而不能就理論到理論,脫離中國的實踐發展的現實歷程。這也就意味著一切理論的是非曲直、一切價值評判,都必須以是否有利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為尺度,沒有什么抽象的理想尺度,更不能脫離這一實際搞抽象的是非之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播效果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根基的,當代大學生對理論的自我體驗必須接受現代化實踐的考驗,并在實踐之中得到進一步確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入發展,必將大大推進其理論形態的傳播,并對理論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代中國發展的實際不僅為教育實踐提供了現實案例,而且不斷將理論形態轉換為實踐形態,成就了由“批判的武器”向“武器的批判”的轉換,這一切無疑是在當代大學生之中傳播的現實根基。

(四)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播的實現以學者的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的密切配合為促動

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播并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它的實現必須借助一定的條件和技術手段。眾所周知,在傳播的歷程之中,由于原初理論所具有的特點,必須經過一番轉換和處理,才能使由抽象理論轉變為具體、生動、通俗易懂的理論,由少數人的“獨白”轉變成為廣大民眾所理解和掌握的大眾理論。在此過程中,這種最為關鍵的技術處理工作,是實現傳播普及的關鍵,它的完成以學者的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的密切配合為促動。為此,必須首先深入的學術化研究,普遍而深入的學術研究不僅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新鮮經驗得以總結成形,而且進行著理論本身的革故鼎新,以時代性的內涵去傳承、發展的要義。其次,理論通俗化的表述轉換,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傳播實然之維,離開了大眾語言的這一載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然會被“束之高閣”。不僅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播還必須最大程度地發揮教育實踐的作用,努力整合學術研究、教育實踐、社會引導等力量,形成推進在當代大學生中傳播的強有力促動。

(五)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播的力度以制度力量推動下的教育傳播與傳媒宣傳為維系

作為指導思想決定了其傳播不同于一般文化傳播的自發性與盲目性,而是一項帶有很強目的性且具有高度要求的戰略任務。也就是說,其傳播是依靠國家政權強制推進的一項有著嚴格步驟、明確目標的系統工程。這也就意味著,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播離不開制度力量的維系,離開國家體制、制度力量的維系來空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播是極其不現實的。就我國的現狀來看,不管是教育機構還是傳媒機構,都是在政府主導下運轉的。教育機構與傳媒機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多得的媒介和平臺,制度力量推動下的教育傳播與傳媒宣傳是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活動的必然歸宿與理性選擇。目前,高校傳播教育的改革逐步深化,隨著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實施,目前高校使用教材的版本得以統一,教授內容日趨科學化,教材的修訂緊跟時展,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大大推動了高校教育的發展。不僅如此,學科地位也得到增強,由二級子學科變為一級學科,國家對教育研究經費的投入、對高校師資培訓力度都大大增加,為的傳播普及提供了客觀保障。此外,各種傳媒積極探索傳播普及的新方法,使得主旋律牢固占據輿論的主戰場,使指導思想時刻影響乃至“駐扎”人們的思想深處,從而澄清是非,消除各種疑慮,與教育手段一起共同構成傳播的主陣地。

當代大學生在接受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過程之中顯現出的諸多特點,在印證了在當代傳播的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彰顯出在當代傳播的生機活力。總結概括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化最新成果接受的一般規律,不僅是當代學者的使命擔當,也是進一步推進中國化最新成果傳播的一般訴求。為此,在認識規律的同時,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規章制度,構建長效機制,從而確保教育與傳媒機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傳播過程之中始終圍繞大局、服務大局,切實做到傳播的有序進行、科學展開與效果明顯。

[注釋]

①.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97.

第12篇

一、科學發展觀對當代博士生的重大意義

(一)科學發展觀對當代博士生學習和科研的指導作用

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高度統一的科學發展觀,是指導學習和科研的有力武器。它可以使我們全面審視自己,彌補缺陷,克服弱點,發揚優點。博士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科研,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要求,充分體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因為,科學發展觀張揚人的主體性,可以充分激發我們學習的熱情、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增強學習和科研的興趣及欲望。其次,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學習,有利于博士生擴大知識面?,F今的科學研究已經不是一個學科的單打獨斗,而是眾多學科的協同作戰。如果沒有多個學科背景,研究人員往往不能很好地思考和解決問題??茖W發展觀強調統籌兼顧,就是要求博士生學習不能老在一門學科上鉆,要適當學習其他學科,各個學科相互補充,取長補短。惟有如此,我們以后的科學研究才能全面、協調、可持續。

(二)科學發展觀對當代博士生身心成長的作用

首先,科學發展觀使當代博士生富有深切社會責任感和發自內心的奉獻意識??茖W發展觀是辯證的發展觀與全面的發展觀、對立統一的發展觀的高度有機統一。這就要求我們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密切統一,在個人發展的同時,強調對國家和社會的自覺奉獻。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就是以人以本,它既重視每個公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同時又強調每一個人的發展是其他人發展的必要前提?!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我們博士生要克服極端個人主義和唯我主義,滿懷激情地投入到服務他人和奉獻社會中去。

其次,科學發展觀指導當代博士生知識結構合理完善??茖W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地發展自己,要求我們有一個合理完善的知識結構。這既有利于我們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又有利于全面地發展綜合能力。目前,廣泛存在的重理輕文、重技術輕人文的偏向亟需扭轉。本身專業學得再好,如果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和深厚的人文素養,也是絕對不行的。:

再次,科學發展觀指導當代博士生人格健全??茖W發展觀不僅要求我們取得學業的成功,而且要求大家人格健全、心智健康。人格健全就是指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不是多重性格的多面人。當代博士生要擯棄功利主義、自由主義、虛偽欺詐和懶散依賴等不良思想品德,并且能用自己優良人格品質感染、教育他人。

二、當代博士生如何踐行科學發展觀

(一)看清形勢,認準目標

當代博士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中華之崛起”。我們夙興夜寐地探尋知識和本領,就是為了更好地為了國家的科學發展??茖W發展觀不僅為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為博士生的學習和科研明晰了目標,使我們能夠更加自覺地認識到“學習為什么、學習什么和怎樣學習”的重大問題。當代博士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準建設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德才兼備,為建設祖國而“時刻準備著”。當代博士生必須深刻地體認到:只有科學發展才能真正與時俱進,這是160年來的發展邏輯和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

(二)加強學習提升自我

當今社會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競爭必需真本領,誰的能力強誰就能在社會上站住腳,就能被社會所吸納,就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博士時期是學習知識、掌握本領的黃金階段,只有修學儲能,提升自我,以后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科學發展。我們以后應該在各個領域成為科學發展的領軍人物,尤其應在跨學科發展、新型學科發展方面發揮生力軍作用。我們要有廣博而精深的知識儲備,要蓄勢以待厚積薄發。

(三)全面、協調地發展自己

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全面、協調地發展自我。這不僅僅是體現在完善知識結構上,還要求我們要擁有健全的人格。當下我們必須在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都要真正貫徹科學發展觀。人格健全的博士生能夠做到:積極地開放自我,正確地認識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對生活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心胸開闊,善解人意,寬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人生態度樂觀向上,生活態度積極熱情,能夠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頭腦中非理性觀念較少;人格獨立、自信自尊,能夠充分開發自身的創造力,創造性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