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5 19:23: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跨文化管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原則與策略
Abstract:Languageandcultureareintimatelyconnected.Learningalanguageinvolveslearningtheculturefromwhichthelanguagedevelops.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thatcultureteachingisseparatedfromthelanguageteachingincollegeEnglishteachingcurrently.Based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culture,thispaperaddressestheimportance,principlesandstrategiesofcultivatingstudents’cross-culturalawarenes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
Keywords:cross-culturalawareness;collegeEnglishteaching;cultivationstrategy
一、引言
文化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社會現象,它已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語言則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層面。一般來講,語言與文化是一種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反映著某種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語言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學習語言文化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毫無疑問,如果學習外語的學生只機械記憶一大堆詞匯和語法規則,而對所學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時也缺乏一種跨文化意識,那么他是無法正確理解和得體地運用這種語言的。
二、跨文化意識的概念
根據Hanvey(1979)的觀點,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通常分為如下幾個層次:一是對那些被認為是怪異的表面文化現象的認識;二是對那些與母語文化相反而又被認為是不可思議又缺乏理念的顯著文化特征認知;三是通過理性分析取得對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異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異文化[1]。這四個層次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領。所謂“移情”就是設身處地的考慮別人的苦樂和際遇,將自己“代入”對方的心境,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拔幕谌搿笔窃诓糠终J識異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將自己置于對方的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跨文化意識主要是對文化差異的意識,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是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當他或她接觸異文化時,應根據所具備的跨文化意識充分調動自己對異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語言學習者必須注意要理解和運用目標語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其文化內涵,這樣才能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跨文化意識培養現狀
正如許多專家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文化的概念非常廣泛,就大學英語教學為例,它涉及了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習俗、行為規范及價值觀念等,每個方面都有十分豐富的內容。說到底,語言和文化二者之間是一種魚和水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屬于文化的范疇,實際上沒有任何一種語言不是根植于具體的文化之中的。同時語言也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特征。語言與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理解語言也必須了解文化。
學習一門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選擇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自己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同時還要了解他們的心靈之語,也就是他們的社會文化。
因此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每一個語言現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比如詞匯學習中除了記憶詞匯的基本意義外,還應包括其情感意義、地域色彩等,教學中應該注意講解文化背景知識,并對中外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語言所蘊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時,跨文化意識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重要意義。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正確的運用語言。而且,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修養。
雖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卻并不令人樂觀。
近年來,雖然不少教材在編排上融進了新的教學指導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也灌注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意圖。但是在“外語教學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和“必須以跨文化意識組織外語教學”這兩個問題上,還遠遠未形成共識。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種極端的說法:“語言課只能講語言知識,外國文化是文化課的任務”。全然不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對外國語言中所包含的異民族性、世界觀等深層文化缺乏認識。
多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言輸入多、文化輸入少,課堂知識輸入多、課外知識輸入少,抽象理論分析多、具體感悟少,對語言能力重視多、對實際交際能力重視少。大學英語的教學成了英語應試教育的練兵場,為了四、六級的過關,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導致學生把語法學習和詞匯學習當作學習英語語言的全部。由于應試教育是為考試展開教學活動的,它注重強化的是訓練式教學,因此,分數便成了衡量學生外語水平的標準,這個理念限制了教學手段,使以提高素質為目標的外語教學受制于應試教育。學生的語言使用不得體,這是跨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異出現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僅僅是表層結構的錯誤,而文化錯誤則意味著交際出現障礙。
四、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途徑
針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和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手段,積極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幾個實際教學原則:(1)通過所教的語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為成為每課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3)讓學生獲得取得相應社會經濟地位的能力(4)讓學生對自身文化及目標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認識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學都要改變學生自身的文化行為,而是要讓學生了解到人們的行為是受其文化影響的,并應對其表示理解[2]。國內的莊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應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即適應性原則、階段性原則、交際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適應性原則要求教師所提供的語言材料,導入的文化內容與英語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同時應突出語言的生動性,情景的真實性,材料的生活性,培養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對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給予理解和尊重,從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態。階段性原則是指文化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心理狀態,采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漸進教育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所學文化內容的本質。交際性原則是指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交際教學法,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這樣文化通過語言的交流得到傳遞和溝通,語言通過文化的滲透得到合理的交流發展。滲透性原則強調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不僅是簡單的教學灌輸,而應該在語言的交流、情感的表達中體現出來??缥幕庾R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1.利用現行教材,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當代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不再是一個知識面單一的孤立個體,而是將自然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教材。這些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課文內容往往涉及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業、農業等,并且課文信息量大,能生動地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讀性強。教師在備課時和上課時若具有強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那大學英語課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交流,就會變成具有很高欣賞品位的藝術賞析課。同時教師還可以提高學生在教育觀、文學修養、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2.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除了教師利用教材之外,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交際的模擬舞臺,學生將帶著從英語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走向社會,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3]。具體而言,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
1)對比法:可將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長江大橋與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又如,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如:你感覺怎么樣?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出發,如“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再有如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態度不同,中國認為“老”是成熟、資深,而在西方“老”則意味著無用、孤獨。
2)實物講授法: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實物對比,如郵票、報紙等。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目的語文化。
3)任務教學法: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時,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陳述中西方家庭類型及家庭關系,并列出familytree.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分組查閱資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類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單親家庭),并且在課堂上討論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中則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觀念的異同。
4)討論法: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暄方式、時間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4]。
3.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我國高校的外語課堂教學,無論在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檢測手段、教學所需時間、空間和學生交際范圍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僅憑有限的課堂時間,很難達到從深層次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跨文化意識的目的。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英語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給學生創造了解英語文化,培養交際能力的機會[5]。例如,可以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組織學生就某一文化現象、文化內容進行演講,辯論。舉辦戲劇表演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以課本劇為依托,鼓勵學生的大膽想象和創新,爭取能使學生以目的語文化成員的身份來參與表演。同時,還可以創辦英語角、英語沙龍,定期開展一些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游戲活動。另外,還可以定期組織一些英語專題講座,邀請學校歸國留學的教師或外籍教師來介紹一些文化習俗方面的知識,舉辦外語影視或音樂欣賞會,更多地來了解英語國家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狀況,從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進而學會去欣賞。
4.加強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
在強調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主體文化是相對于客體文化而言,是指母語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際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際中,談話的主題和涉及的內容是受雙方的文化背景制約的。如果談話的對方涉及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經濟制度、文化遺跡時,假若你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時此刻,即使有很強的交際能力,也會把自己置于很尷尬的境地[6]。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要注意強化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指導學生有計劃、有針對性、系統地閱讀有關中國文化的報刊與書籍,使學生不僅有一定的語言知識,也要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能有效、準確、得體地進行各種交際活動。
五、結語
一個語言學習者,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習得了文化。實現跨文化交際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是21世紀中國大學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學生在言語活動中,只有將自己的社會經歷、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識作為自己思維活動的重要依據,同時了解他國文化,這樣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才能知其所以然,表達思想時有話可說??傊粋€優秀的外語學習者,不僅是一個語言工具的使用者,還應該是另一種文化的接受者。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也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其培養方法也應該是多角度的,多層次的[7]。教師只有根據教材、學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目的語,培養出具有創新理念和全面發展能力的21世紀新型人才,真正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Barry.TomalinSusanStemplesk.CulturalAwareness[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2-13.
[2]CarleyH.Dodd.Dynamic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fifthed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42-45.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1997:73-7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J].中國大學教育,2004:5.
[5]劉衛東.論在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7):127-128.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工商管理專業;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7-0142-03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dvanced Education at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in Yanbian University
GAO Bin,SHI Qinghu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bian University,Yanji Jilin 133002 China)
Abstrac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has enjoined a long history from ancient Greek Era.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future of all the universities is to internationalize advanced education. Firstly,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cepts,the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in Yanbian University,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nternationalize advanced education in the department.
Key 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countermeasure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化”已經成為21世紀人們最關注的現象,高等教育國際化也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匯之一。但是,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國際化內涵的解釋和理解各不相同。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命題,至今仍是一個邊界難以界定的多元概念。筆者認為,要深入地理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有必要構建一個包含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培養目標、特征的理論框架。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概念
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概念有多種論述,但是每個定義都大同小異。通過對高等教育國家化概念的分類和總結,主要有以下幾種觀念。
1.結果說。國際化大學教育是一個動態、開放、先進又充滿活力的體系,是學生為適應社會競爭、迎接未來不確定因素挑戰而不斷學習的大學教育模式。國際化高等教育具備三個特點:首先是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水平和相當的教育素質,得到社會、其他民族和國家的認可。其次是高等教育內容上應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科研能力要強,要有培養優秀人才的能力,在國際上有重要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最后是國際化的高等教育不僅僅在特定國家或區域內有影響力,還要向世界開放,與各國交流,吸收和學習各國長處,進行消化并融入到國際化教育中。
2.發展趨勢說。[1]該觀點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各國或各地區在遵循高等教育的共同規律的前提下的一種發展趨勢,是經濟發展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對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科學、持續發展的方向,是追求高端、卓越教育體制的發展進程。它將使各國高等教育進行積極改革并尋求共同發展。各國高等教育都應在面向國內的基礎上面向世界,遵循這種發展趨勢。例如,清華大學王大中說:“教育國際化是當今世界大學教育的潮流,正如文化交流與融合成為世界文化發展的大趨勢一樣。教育國際化會推動大學之間人員、學術、科技的交流和合作,一所大學的國際交流和合作水平會影響其在21世紀的國際地位。教育國際化也將成為大學開放度的重要標志[2]?!?/p>
3.過程說。該觀點認為國際化是將國際的觀念或維度融入到高等教育教學當中的重要過程。例如,奈特(Jane Knight)認為國際化是將“國際維度”融入到高等學校的教學、研究當中的過程,是一個將各種功能不斷整合的過程。“國際維度”是指全球國際的、跨區域跨文化的觀念。國際化是一個系統的、總體的過程,主要傾向于國際化的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是由本國教育和國際教育不斷接軌的過程。這是目前得到較廣泛認可的界定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解說[3]。
4.目的說。該觀點認為教育的根本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正如中科院院士、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要培養融通東西方文化的一流綜合型人才,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中更好地為各自國家的利益服務[1]。
5.方法說。該觀點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界定要從各種各樣的具體活動出發。包括了高校課程設置的改革、人員的學術和研究的交流、技術和研究合作等。美國學者阿勒姆(Arum)和瓦特(Water)是這一觀點的代表,他們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與國際研究、國際教育交流與技術合作有關的各種活動、計劃和服務[3]。
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高等教育國際化進行了思考,可謂是見仁見智。但哪一種更合理更科學?我們更趨同于后三種。高等教育國家化是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開放的、面向世界的、具有國際性的,通過各種國際合作交流,目的是為未來社會培養一流的人才。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容和主要表現形式
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國內外學者的論述各有不同。有人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主要內容為:加強教師國際化的交流,推進學生國外留學教育,積極開展高校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學習,高校課程的設置要開放化、國際化,學校要積極創造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環境和條件。還有人認為,國等教育的國際化主要是對教育內容的國際化,高校學生、學者等國際間的互訪、互換,推進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教育技術、教育設施等資源的國際共享[1]。目前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內容概述較為全面、系統、權威的學者是顧明遠和薛理銀,他們在《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展》一書中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內容的概述是“主要包括人員、財務、結構和信息四個要素的國際化”。人員要素指高等教育主體各要素在國際范圍內的活動,主要是指學者、學生和教師的國際流動。財務要素指高等學校的教育經費來源和支出分配的國際化,教學基礎設施、科研設施的國際化。結構要素指高等教育中各高校的學科結構,考核制度等國際化,是教育國際化的基本保障[4]。信息要素指,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觀念、目標和教學課程內容的國際化要素。
(三)培養目標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是為未來社會培養綜合型、通用型人才,即隨著經濟、信息、技術的全球化,具備國際素質、能力和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以期培養更多的國際化人才。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制訂的《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中,提出培養目標是使每個學校的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知識的世界級的標準。通過國際交流,努力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國際化觀念”[2]。德國政府在1998年為解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教育教學機構、學制和語言等問題通過新《高等教育總法》,目的是為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新《高等教育總法》強調高等教育的效率、競爭和國際發展原則,改法令為高校的國際化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5]。
澳大利亞聯邦議院在二戰后批準了一個針對亞洲的教育培訓援助計劃,此計劃通過《科倫坡計劃》的實施,建立與國外合作伙伴長久的聯系。1969年,通過澳大利亞大學校長委員會,幾十所高校建立了“高等院校國際開發機會”,主要目的是推進高等教育的援助計劃的有效實施。此后澳大利亞不斷推遲新的高等教育政策,包括“創新計劃”、“知識國家”戰略等,為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提供的保障。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成為決定其在經濟走向全球化、建立知識經濟的重要砝碼[5]。
(四)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征
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了鮮明的特征。
1.綜合性,即高等教育國際化不論從內容、范圍還是結構都更加的豐富、全面,空間更寬,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融合度更高,具有較高的綜合性。
2.個性化,即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在本國、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學習國際高等教育辦學結構體系,并融合國外文化,在堅持中發展、創新,力求個性化發展,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學風格。
3.民族化,即高等教育更要強調本民族的特色,立足于為本國、本民族長遠人才需求考慮,即具有自己民族化的特點。
4.組織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組織機構不斷涌現,功能不斷增強,大大促進了各國教育、文化事業的傳播與交流[6]。
高等教育國際化理論框架的構建,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可以更好地立足于自身實際,更好地促進高等院校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歷史進程及發展趨勢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歷史進程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有著自己的發展歷程,陳學飛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2002年)一書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所出現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時代,不過當時的國際交流是在非常狹小的范圍內進行的[7]。”這個時期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特征隨著新興宗教教派的出現和民族國家的形成而有所減弱。近代隨著自然科學的興起,知識普及到大學課程并得到廣泛的認可。比如德國最早的現代大學、哈勒大學及柏林大學已經成為德國高等院校的典范和代表,最早開始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二戰以后,高等教育國際交流的范圍和規模逐漸的擴大,教學內容和形式也多樣化發展起來,幾乎覆蓋了高等教學的每一個領域,逐漸朝著教育貿易的方向發展[8]。國際環境的變化使得國際競爭從軍事較量轉向為國家經濟實力的衡量,技術、人才和科技是最為關鍵的競爭。高等教育辦學由傳統的模式轉變為現代教學模式,以前高校對人才培養不能滿足經濟、科技、市場全球化的發展,高等教育要打破格局,走出去,吸收和學習國際高等院校的教學理念和辦學模式,參與國際高校的交流和合作,融入到國際發展環境中。國際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競爭都在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和合作,國際間的文化、語言、知識等的交流和學習都推動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各種國際組織也都從各個方面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6]。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經濟全球化推動著人類社會迅速發展,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和變革日新月異,出現了一些新的走向。
1.高等教育國際交流的主體發生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前,政府是高等教育交流的主體,是主導者,高等院校的作用和角色是按照政府的指示在發展,是被動的,依附性強,發展的積極性不高。在80年代之后,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高校之間的交流增多,而且外國留學生的增多會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也能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高校開始對辦學模式變革,日益加大高校的國際交流。此時,政府則通過頒布政策、法律對高等教育給以支持和幫助。通過高校內部的重視和外部政府的指導和支持,高校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最重要的主體。
2.交流內容更為豐富多彩。高等教育國際化隨著各個國家之間貿易、旅游、交流等業務的往來,交流的內容也更加多樣化,不僅僅是高校的學生、老師和學者之間的國際交流活動,還有高校之間信息資源、教學設備、教育理念等的共享。從教學內容、學術探討到人員交流等逐漸的多樣化起來?,F在包括學位制度在內的各種相互兼容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等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容[9]。
3.課程國際化趨勢加強。2000年5月,澳大利亞課程組織第七屆全國大會提出了“全球化課程”這一嶄新的課程概念,并指出這不是新增一門具體課程,而是提出一種教育和課程的新理念、一種新的課程系統設計思想,強調的是課程的全球觀,強調世界各民族和各國家人民的相互認識與理解[10]。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界也正在努力拓展課程的國際視野,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關注課程的國際化問題。課程的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標志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已發展到了實質性階段。
4.高等教育國際交流的空間更加廣闊。關于未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各國高校校長們都在統籌、商議研究對策。包括美國的密執安大學、英國的伯明翰大學、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諾丁翰大學、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麥吉爾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新西蘭的奧克蘭大學、新加坡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我國的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以及香港大學共16所研究型高校在1997年成立了21世紀大學的“U21”,為了現實U21成員學校之間的學分互認,鼓勵學生跨國界的流動[2]。為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和未來的發展開闊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5.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向著市場化和教育貿易的方向發展。高等教育的發展始終要跟上或超前于經濟環境和市場需求。在二戰之后,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一方面是發達國家無償援助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于國際大環境開始變了,發達國家逐漸停止大部分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項目,或者變為其他的計劃,很多開始轉變為以盈利為目的的援助和合作。例如,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取消了很多教育優惠政策,轉變為盈利性的政策,后來,法國、德國也采取了高等教育盈利性政策,并且這種政策有時會帶來很大的利潤。1993年,美國以外國研究生學費為主的教育出口凈收入多大55億美元[11]。這說明高等教育市場化和教育貿易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中的一種新現象和新趨勢。
三、延邊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教育國際化的方法研究
1.變革觀念,加強教育改革研究。傳統的教育理念缺乏充足的國際意識,缺乏世界范圍的合作與競爭觀念,主要以滿足于國內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與國際教育發展的脫節,因此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是走教育國際化道路的第一步。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了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利于高等教育在理念上和實踐上大膽行動,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變革觀念的同時,要大力加強教育改革研究,工商管理專業應該定期召開教學研討會,學習研究國內外著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人員交流等方面的有益經驗,在保持專業地域、文化獨特性等鮮明特征的基礎上,積極借鑒采納其他高校的科學的方法,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2.加大專業教師和學生國際間的交流合作。目前工商管理專業在編教師11位,其中有國外留學訪問經歷的有10位,分別來自于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師資隊伍來源豐富,具有實施教育國際化的基礎。伴隨著延邊大學教育國際化的趨勢,專業的教師和學生都要繼續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合作。首先要有計劃、有目標地派出專業老師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或出國訪問。其次,鼓勵老師利用學校的區位優勢,加強國際間企業管理的比較研究,以科研項目為依托,積極參加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第三,利用學校和專業特色,總結“2009東北亞企業管理論壇”國際學術會議的成功經驗,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到校參加學術會議,并為學生做學術報告。第四,加強學生間的國際交流。1998年以來,工商管理專業已派出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去日本、韓國等國家高校交流。目前我專業有9名韓國留學生。2007年,專業開設中外合作辦學班,這是專業教育國際化之路的重要一步,也是未來專業發展的方向。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民想了解中國,必將有更多的外國人來中國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由于我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優勢和語言環境優勢,為發展國際高等教育提供了一個優越的條件。因此,專業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繼續大量派出學生出國學習的同時,還要大力加強留學生的招生力度,既要走出去,也要請進來,不斷推進專業教育的國際化,不斷擴大我校和專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
3.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的國際化。專業目前的培養方案從2007年開始經歷了4次修改調整,其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分分配都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的要求,與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相適應,并表現出了國際化的教育理念。然而,近兩年高等教育領域內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范圍、力度、廣度都迅速增加,專業的培養方案也有待于進一步討論并調整。首先在培養目標方面,要重點強調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全球觀”、“跨文化管理”能力、秉承“求真、至善、融合”校訓的通曉多種語言的管理人才。其次,課程設置既要為培養目標服務,也要發揮專業教師的研究優勢,除少數課程外,必修課統一調整為48學時,選修課為32學時,增加選修課的數量,保證學生自主選課的權利,實行課程的優勝劣汰制度。第三,要加強實踐教學。目前專業已經和延吉市27個實習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關系,供學生在第三個短學期深入企業進行課程實習,教學效果顯著。由于本專業實踐性較強,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應用,要繼續加大實習基地的建設,爭取使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能夠隨著專業課的開展,同步進入企業實踐實習。第四,在教學管理中,要給予任課教師充分的自。對于有能力的教師,允許其打破以教科書內容為主的授課方式,采用以“自設計講義”為主的形式,最終使課程內容是教師的研究理念、研究成果和學術界的前沿。第五,加強雙語教學。雙語教學是實現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環節。專業于2007年開設了“企業戰略管理”的雙語教學實踐,并同時承擔了學校雙語教學的重點教研課題,2008年“生產運作管理”開始雙語教學。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2008年我專業建立了一周一次的“英語角”學習基地,2013年建設了“教師英語沙龍”。今后,在繼續堅持“英語角”、“英語沙龍”等實踐環節之外,爭取增設雙語教學課程。在開展雙語教學的同時,我專業教師也要結合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探討適合雙語教學的課堂授課方法,從教材的選取、授課語言、考核方式等各個環節保證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壽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十個基本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03,3(83):15.
[2]趙麗萍,劉平.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認識[J].繼續教育研究,2005,(6):106.
[3]方紅,周鴻敏.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特點與趨勢[J].江西社會科學,2007,(2):215.
[4]黃曉紅.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述評[J].復旦教育,2000,(3):37.
[5]趙麗.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比較研究及啟示[J].高教研究與實踐,2004,(2):55.
[6]徐繼寧.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綜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4):2.
[7]徐海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多視角分析[J].江蘇高教,2006,(2):51.
[8]張壽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十個基本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03,3(83):16.
[9]方紅,周鴻敏.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特點與趨勢[J].江西社會科學,2007,(2):217.
[10]黎琳,吳志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新概念與新走向[J].江蘇高教,2004,(1):17.
[11]方紅,周鴻敏.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特點與趨勢[J].江西社會科學,2007,(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