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家庭經濟管理方法

家庭經濟管理方法

時間:2023-05-23 15:45: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經濟管理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employment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graduates and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 on undergraduate college graduates or have a very clear difference,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vocational graduates in the region because of its spe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 not only in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 with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 graduates, but also has its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關鍵詞:高職教育 就業 自主創業 珠三角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employment own businesses the Pearl River Delta

作者簡介:李志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中山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張國,江西宜春人,碩士,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學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高職畢業生目前是大學畢業生中的一個比較大的群體,這個群體和普通本科院?;蛑攸c本科院校畢業生有著非常明顯的差別,導致其就業特點也有別于其他大學生群體。珠三角地區的高職畢業生因本地區其特殊的經濟環境,其就業情況就具有鮮明的特點:

一、自主創業比例較高

據可靠數據表明:2007屆、2008屆、2009屆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分別為1.6%、1.36%、1.6%,遠遠高于“211”院校的0.5%、0.54%、0.4%,和非“211”本科院校的0.8%、0.73%、0.8%[1]。珠三角地區因為經濟發展較早且創業環境比較優越,因此該地區的高職類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也其他地區高。不少學生是有家族企業作為其創業背景的,他們從小就受到家庭熏陶,經濟頭腦比較發達,也較早就參與到了企業的經營和管理中去,對企業經營模式和管理方法有一定的經驗。因具有特別優異的經濟環境、創業環境、創業意識、創業背景等積極因素的影響,因此該地區的高職類畢業生創業熱情較高,將創業計劃付諸行動的比例也較高。

二、就業地選擇性強

珠三角地區的高職類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是本地生源,少數的外省市生源的學生在這邊讀3年書后也會考慮本地的經濟發展較好而考慮留下工作。本地的孩子更是因為強烈的戀家心態而將就業地只選定在本市,甚至連臨近的城市都較少考慮。有部分學生甚至因為自己家是某城市某鎮區的,畢業后連市區的就業機會都不考慮,一心只想回到自己家所在的鎮區工作。這一特點造成了明顯的就業局限性,致使就業機會大大減小,進而又影響到了專業對口就業、就業穩定性等問題。

三、期望月薪較實際高

同樣因為珠三角地區經濟較其他地區發達,學生從小家庭生活富足,養成了較隨意的消費習慣,在校時的生活費甚至都每月上千元,因此在就業時,他們的期望月薪也比較高,這就導致某些發展前景較好的就業機會因為初始待遇達不到學生預期值而被放棄。這一特點導致了擇業的盲目性,僅僅只考慮目前待遇,而忽視了個人發展前景問題,是就業的一大弊端,需要通過就業指導課或成功人士講座等形式來改變學生的這一擇業心態。

四、穩定性差

《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指出,2009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內的離職率(曾發生過離職)分別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職高專院校45%。離職的主要類型是主動離職(88%)。主動離職的前三位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31%)、薪資福利偏低(25%)和想改變職業和行業(13%)。而我們實際工作中接觸到的畢業生離職情況,除了上述幾種離職原因外,還有一些跟本沒有明確的原因,僅僅因為工作太忙碌或者工作的不開心就離職,也有一些是盲目跟風型的,看到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同學離職了,就也跟著離職,自己根本就沒有清醒的認識和認真的思考。針對這一問題,也需要在畢業前的就業心態調適中進行輔導,在擇業和離職的選擇中一定要有成熟的思考才可以。

五、部分畢業生就業主動性差

因為該地區經濟發展較好,大多數學生家庭經濟富裕,從小衣食無憂不能吃苦耐勞,畢業后對高職類院校畢業生所對應的基層技術崗位不屑一顧,嫌吃苦又嫌待遇低,一部分學生就業積極性差,畢業后寧愿閑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工作,家長也不會勉強他們。為了盡量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在就業指導過程中盡量的給予開導和啟發。

六、專業對口率低

就業專業對口率低,據第三方教育咨詢研究機構麥可思公司日前的《2010年就業藍皮書》中的一組數據顯示,全國2009屆高職畢業生專業對口率為57%,較上屆下降4個百分點。這意味著,當前有4成以上高職高專畢業生從事與專業不對口工作。這一現象也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比如:入學時專業選擇不夠慎重、個人愛好、機遇問題、待遇問題、家庭原因、本專業所學不精等等。

綜上所述,珠三角地區的高職類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表現出以上幾個特點,這些突出的特點不但具有全國高職類畢業生就業特點的共性,也有其鮮明的地方特色。針對以上幾個特點可以在就業教育中分別作出相應的指導,盡量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市場穩定。

第2篇

【關鍵詞】 西部 漢中 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原來落后的傳統形態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由落后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農業現代化是一種過程,同時又是一種手段。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基礎和前提,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區域現代化,要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一、漢中農業現代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漢中屬農業大市,農業發展條件和基礎相對較好,歷史上一直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糧食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近十幾年來,漢中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2012年,漢中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2.26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59.47億元,增長5.8%,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65%,為漢中國民經濟發展做出很大貢獻。但總的來看,漢中農業的發展水平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起步階段,發展水平大大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F就目前漢中農業現代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做出分析。

1、對生態農業、循環經濟農業重視不夠,農業投入不足

陜西省委、省政府已作出陜南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突破發展的戰略部署。近年來,漢中市面臨經濟增長的壓力,在“工業興市”戰略引導下,重點發展工業,加之國家對陜南在涵養水源方面的成本估算、生態補償機制的缺位,對農業發展,尤其是生態農業、循環經濟農業重視不夠,投入不足。2011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11.33億元,增長30.2%,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6.42億元,增長22.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占21.98%,而投資僅占4%,對第一產業的投資偏少。公共財政在產業發展上的投資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發揮,市級財政在生豬、茶葉、蔬菜、藥材產業上的扶持資金少,同周邊地市相比差距較大。

2、農村人力資本素質較低,農業技術指導不足,缺乏勞動力技能培訓

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人力資本素質較低,在主動獲取技術、信息上處于弱勢。與此相對應,針對農民的技術指導則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主體繁雜,農業局、農技站、材委會、公司(企業)、研究所、協會、大學等都參與指導;二是未形成常態化、定期化態勢,次數較少,時間間隔較長,導致農民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突發問題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及時解決,影響最終收獲;三是培訓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種植領域,養殖、中草藥、茶、蔬菜、林果等先進實用技術指導未完全開展。此外,近年來各村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但所從事的行業多集中在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端產業,勞動附加值和競爭力不強。而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基本處于空白,降低了其在城鎮穩定生活和進一步流動以及在城市落戶的可能性。

3、農業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和深化

從第一產業結構來看,各地基本能夠依據環境特點和資源優勢,選擇具有特色的農業品種進行生產,初步形成了以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油菜籽、中藥材、茶葉、蔬菜水果等,以及生豬、禽類養殖等為主導的農業結構。但由于缺乏進一步政策支持和示范帶動等,農林牧漁業及相應服務業發展較慢,農業生產還存在搞活、增產、增效的較大空間。傳統糧食作物種植仍然是多數農戶的首選品種,大棚瓜菜、經濟作物、養殖業和鄉村旅游等附加值較高和資金投入較大的產業主要由少數種養大戶從事,沒有在村域內全面開展,“一村一品”等項目尚未真正形成規模,對農民增收促進作用有限。同時,農戶缺乏提升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的動力與能力。在實施標準化生產、商標注冊、品牌建立等方面還未有實質性的構想與行動。農業生產缺乏廣度和深度,農業結構仍然有待進一步優化和深化。

4、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較低

漢中大部分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較低,限制了生產收入和效益的進一步提高,具體表現為:一是龍頭企業缺乏且帶動作用不強。農戶在生產品種選擇、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方面基本呈現出各自為陣的分散狀態,“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模式尚未普遍建構,農民無法形成穩定的農產品價格預期并有效規避價格風險,也無法分享加工流通過程中的增值收益。二是農民合作組織缺乏。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各村尚未普及且數量偏少,主要集中在種植、養殖生產環節,涉足生產資料采購、農機使用、技術指導和培訓、農民貸款、農產品銷售、農產品加工儲藏等領域的并不多,無法形成完善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未能產生規模效益。特別是農產品銷售環節,由于農民合作組織沒有有效運行,造成“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矛盾突出。農產品銷售基本上采用農民直接到市場銷售和通過商販銷售兩種方式,造成銷售價格偏低,農戶只能處于被動接受價格的弱勢地位,影響了其從事生產的積極性。

5、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農田水利設施薄弱

由于缺乏長效資金投入機制和產權不明晰等原因,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較差。村莊內生產道路尚未形成有效網絡,硬化路面不足,特別是通向農民田間地頭的“最后一公里生產道路”較為缺乏,導致農業機械和運輸車輛無法直接到達。農田水利設施老舊,設計標準低,管理粗放,技術落后,末級渠系零散、不暢,山區和干旱缺水地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缺乏等現象較為普遍,制約了農業產量的進一步提升。

6、農業保險缺失,生產風險加劇

由于氣候異常和環境變化等原因,各地在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上普遍遭遇了各種災害,主要包括:蟲災、氣象災害(風、凍、澇等)、飼料霉變、疫病、水體污染等。與此相對應,目前農業保險險種稀缺,僅在畜牧業中設立了能繁母豬險,實際賠付金額有限,進一步加劇了農業生產的風險。

二、促進漢中農業現代化的對策建議

1、實施“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戰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農業

漢中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重點涵養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3月13日陜西省政府依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了面向2020年的《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依據規劃,漢中市除漢臺區、城固縣是省級層面重點開發區域外,南鄭縣、洋縣、西鄉縣、勉縣、佛坪縣、寧強縣、略陽縣、留壩縣、鎮巴縣等9個縣是國家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屬于限制開發區域,是保障國家和地方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其以修復生態、保護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主體功能是維護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提供生態產品。漢中只有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農業,才能既保護生態環境,又發展經濟。

另一方面,循環經濟是新興產業,科技含量高,人才要求嚴,資金投入大。秦巴山區是國家確定的特殊困難地區,科技、人才和資金實力薄弱,僅靠漢中自己很難開展循環經濟、實現突破發展。因此,漢中應抓住國家實施《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的機遇,爭取將漢中成功確定為國家層面發展循環經濟先行試點區,如能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可享有特殊的產業、財政、投資等區域差別性扶持政策,扶持漢中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農業,可以特殊政策招引國內外大企業在漢中布局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可積極爭取國家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加大漢中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和補償等。因此,漢中應實施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戰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農業,加快漢中經濟發展。另外,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扶持農業發展。

2、以先進科技作為推進漢中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農業現代化從根本上說是農業科技化。只有現代科技成果的不斷開發和應用,才能實現漢中農業現代化,只有靠先進農業科技才能實現農業優質、高產、高效,才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才能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因此,需要采取如下對策。

(1)政府農業投入的重點首先應放在農業科研方面。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者主要是農民,帶來的社會效益性、公益性比較強。因此,在鼓勵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增加農業投入的同時,政府應大力提高對農業科研的財政支持力度。

(2)將漢中農業技術應用開發和推廣體系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化。進一步深化政府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改革,同時大力提倡和鼓勵涉農企業的技術推廣,逐步形成以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各種產業化組織為主的多元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體系。從世界范圍來看,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表明,只有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體系才能夠滿足農業、農民的需求。對漢中這一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來說,受地方財政實際能力所限,更應鼓勵綜合性社會技術推廣應用服務體系的發展。

(3)加快漢中農業機械化發展。近年來,農業人工成本快速上升,機械對勞動力的替代作用明顯,有利于降低成本。在加快發展糧食生產機械化的同時,應協調推進經濟作物、林果業、養殖業等的機械化,加強生產急需、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減排類型的農業機械研發推廣,并大力扶持農機大戶和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進一步推廣跨地區作業等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政府應繼續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提高補貼力度,提高大型農機具補貼比例和補貼數額。

3、構建漢中農業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要加大漢中糧食主產區戰略工程實施力度,穩定主要糧食播種面積,推進糧食核心產區和后備產區建設,進一步健全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二是要積極推進漢中農業結構調整,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提升高效經濟作物、林果業和現代畜牧水產業等所占比重,加快形成各地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農產品產業帶;三是大力開展漢中具有優勢、上規模的生豬、茶葉、中草藥、疏菜等農產品標準化創建活動,加快發展受市場歡迎的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實行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漢中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規?;?、標準化、集約化;四是抓好漢中農業招商引資,加快“引進來、走出去”步伐,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共贏機制,并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環節的利益增值;五是著力培育農產品品牌,積極參與各種農展會,擴大漢中名特優農產品影響力,提高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4、加強漢中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建設

一是漢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水利設施為重點,大幅度增加投入,進一步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積極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工作,完善農業小微型水利設施,積極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二是把高標準糧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和完善農田水利設施作為漢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并大力實施能提高保障支撐水平、增強發展后勁的農業重大項目,推進漢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跨上新臺階;三是積極開展漢中土地整理復墾,進一步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四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科學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電網改造、公路、飲用水安全工程、通訊、沼氣建設,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5、加大培訓力度,加快培養新型農民

農業現代化同樣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術、素質高的人員,但漢中農業目前面臨后繼乏人的危險。隨著各地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經商,有些村干部也長期在外打工,“村莊空心化、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問題逐步顯現,農業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了農忙季節農業用工難問題,農業面臨后繼乏人的危險。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大批引進和造就各種專門人才,必須下大功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1)大力開展農業技能培訓。加快培養農業科技推廣人才、農民科技帶頭人、農產品營銷人才、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等適合現代農業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利用農民工與農村、農業的天然聯系,吸引大批農民工中的“能人”回到農業、農村,把資金、先進的理念、技術帶回家鄉,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之成為新型農民的“種子”和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2)積極發展各種適應現代農業需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強化農業職業教育的社會公共性,加大對農業職業教育的公共財政投入,提高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質量。進一步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農業職業教育資助政策,建立助學金動態調整機制,保證每一名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夠接受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3)加大對高等院校農林專業學生的資助力度,吸引更多人報考農林專業,并鼓勵學生畢業后到農村去發揮專長,施展才能,實現抱負。

6、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體系

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現階段要特別加強糧食、經濟作物和養殖業保險試點。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應給予保費補貼,完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探索建立各級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鼓勵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幫助和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

(注:項目來源:陜西理工學院科研基金項目(slgky13-3)。)

【參考文獻】

[1] 漢中市人民政府:漢中市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3.

[2] 陜西省人民政府: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