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6 17:33: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文明創建綜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前半年重點工作
今年1—6月份,我按照領導具體要求,結合崗位實際,主要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十二項重點工作:
(一)科室具體工作
1、籌備舉辦了“隴南市首屆道德模范評選揭曉暨頒獎晚會”。晚會籌備歷時20多天,于1月6日舉行,共評選6類道德模范30名。
2、完成了武都、文縣、宕三縣區2009年精神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責任書的考核情況匯報和全市9縣區考核結果的匯總;修訂和補充完善了2010年精神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責任書。
3、參加了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全省文明辦主任會議和全省經濟建設領域精神文明建設現場會會議。按照會議要求起草了大會發言和四個會議精神的傳達提綱及貫徹意見。
4、積極參與了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的籌備工作。主要起草了《關于命名表彰市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的決定》等三個表彰決定,《隴南市文明旅游景區建設管理辦法》,會議主持詞以及服務大會的頒獎等工作。
5、配合做好了中央電視臺、新華社記者春節采訪報道的服務工作。起草了光明日報等新聞媒體的采訪詞。
6、組織開展了文明縣、文明單位、文明村鎮“三大創建”活動。推薦上報第十批省級各類文明單位和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37家,修改先進事跡材料、審批表、創建簡介等各類文稿100多份。
7、及時起草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綜述》、各種通知、函件等近20余份。
8、協調參與了“倡導文明新風,重建和諧家園”送文化下鄉活動。
9、協助參與了“文明交通行動計劃”創建活動。
10、按時完成了常規性工作任務和領導安排交辦的其它臨時性具體事務。
(二)參與了市委重點工作督查活動
11、參與了全市重點工作督查活動和2009年度市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及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責任制考核工作。宕昌縣5天,市直單位10天,起草了宕昌縣考核工作方案、市直單位工交財貿口領導干部和領導班子考核情況匯報,市委第二考核組關于宕昌縣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督查情況匯報、宕昌縣“優化發展環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動督查情況匯報、宕昌縣扶貧開發科學發展示范點創建標準以及宕昌縣“優化項目建設環境、推動宕昌科學發展”、“注重實效搞宣講、凝心聚力促發展”典型材料等7篇文稿。
(三)重點參與了全市文明長廊建設活動
12、今年重點參與了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和文明長廊建設活動。主要做的工作是:配合協同其它同志一道起草了市委、市政府《關于開展全市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和文明長廊建設活動的安排意見》,動員會議講話、主持詞等;擬定下發了《隴南市文明長廊建設活動工作方案》;起草宣傳標語62條;編發簡報3期;協調聯通公司、移動公司、公路總段等各級各類文明單位制作戶外標牌7塊、噴繪標語13副、橫幅標語20條、LED電子宣傳標語8條、墻體固定標語7塊、社區宣傳標語44條;制定了《隴南市文明長廊創建標準(討論稿)》和文明長廊重點工作督查表;起草了文明長廊創建活動進展情況匯報和情況通報;收集整理市上和各縣區文明長廊工作方案等文檔15份;協調參加了9次討論安排會議;多次電話和書面匯報、溝通、了解、督促各縣區文明長廊建設活動進展情況。
二、領導批示和安排工作完成情況
截止目前,上半年領導批示的主要工作和重點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多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自己竭盡所能,盡心盡力做了一些事情,但感覺是整日忙忙碌碌,疲于完成領導安排交辦的具體工作任務,沒有時間和精力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工作。工作任務從目前完成的質量上看,與領導要求和期望相比,與新形勢和新任務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是:工作水平不高,致使完成工作任務的質量不高;工作主動性不夠,致使跟不上領導的工作節奏;眼界不寬、思想不夠解放,致使工作的超前性、時效性有限;具體事務太多,致使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謀劃工作。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一步將重點做好文明長廊建設工作。具體有四個方面的工作打算:
1、繼續做好全市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和文明長廊建設活動的各項工作:
(1)協調聯系領導小組召開的各類會議;
(2)協調聯絡整治活動的轉段等工作;
(3)做好文明長廊建設的上傳下達、協調、銜接等工作。
2、重點抓好文明長廊建設工作:
(4)擬定文明長廊創建標準(七個方面);
(5)擬定文明長廊七個管理辦法;
(6)擬定文明長廊七個測評細則;
(7)編發文明長廊建設活動簡報;
(8)協調聯系召開“文明長廊建設組成員單位會議”;
(9)協調抓好文明長廊長廊建設示范點;
(10)協調組織開展文明長廊建設活動督查指導工作;
(11)做好文明長廊建設活動的總結工作。
3、負責抓好創建科具體工作:
(12)組織協調全市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13)抓好第十批省級各類文明單位的申報考核驗收工作;
(14)起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現場會議發言材料并做好有關協調工作。
4、按照領導的安排做好其它事務性工作。
四、今后的五條工作建議
籌劃一個會、選好一段路、開展一次督查、確定一些主題活動(載體)、抓好一批示范點。
1、籌劃一個會:召開“文明長廊建設組成員單位會議”,匯報活動進展情況、分析查找存在問題、明確主題創建活動、提出下一步工作打算。
2、選好一段路:在8縣1區分別確定1—2個長廊示范路段,在這些路段重點抓好行政村等靠站、公路養護站、收費站、加油站、文化站、衛生院、學校、變電所、工商所以及信用聯社、聯通、電信、移動各代辦點和各級各類文明單位的軟硬件環境建設。
3、開展一次督查:市上組織督查組督查,各縣區分別組織督查組深入村組一線督查。進一步發現問題、分析研究解決問題。
隨著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鄉鎮企業自身產權結構的內在缺陷逐漸顯露。
(1)政企不分。鄉鎮企業的控制權由當地行政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控制,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由行政組織的負責人掌握,廠長、經理主要由他們控制。這就使得集體企業中行政權力介入企業內部,造成企業與社區在“一個大盤子里吃飯”,支農建農、公共產品、社區福利乃至精神文明創建,隨意向企業伸手,基層政府政績目標都壓在企業身上,導致企業經營目標多元化、政績化,企業失血太多,原經營機制漸漸退化。
(2)缺乏產權激勵機制。由于集體企業的產權是抽象的集體所有,因而個人無明確的份額產權,也不能按產權多寡獲取利益,更重要的缺少了其產權的退出機制,因而不能形成對財產的保值增殖的關心,更不會激勵其對經營者的監督;再加上集體產權的非繼承性和非轉讓性,使資源難以得到優化配置。
(3)產權結構單一。企業新的發展需要明確產權,從而為產權主體多元化創造條件。集體(社區社員)所有難以利用外來資本(與社區福利相聯系,有一定的地方目的),自身積累與當地銀行信用又有限,從而難以獲得充足的企業發展資金。要優先安排本地勞動力,導致資本替代勞力,使配置失優。有勞動力的人大流動與轉移,迫切要求將自身集體產權的部分轉為股份,使其具有可轉讓性、可收益性、可計量性。
2文獻綜述
鄉鎮企業的產權及其改革問題引起了廣大學者的廣泛興趣。
(1)關于鄉鎮企業的產權。一些西方經濟學者曾經認定,鄉鎮企業比國有企業更接近西方的職工所有制企業(史密斯,1993)。但是,相反的觀點則認為,鄉鎮企業受鄉鎮政府的控制,或者由鄉鎮政府和企業經理之間的一個聯盟控制(張春和王一江,1993)。與上述見解都不同,威茨曼和許成鋼(1993)認為鄉鎮企業的所有權名義歸社區全體成員,實際由鄉鎮政府執行,但無論名義所有者還是執行所有者,都不是企業資產的股份持有人,他們與企業資產的關系并沒有界定清楚,各自享有的剩余分配權也并不與相應的資本投入份額相對應,同時名義所有人與執行所有人也并不是合約式的委托關系。因此,鄉鎮企業既不是經典的私人企業,也不是傳統的合作企業,而是一種所有權結構實質上“界定模糊的合作組織”。按照經典的產權理論,界定模糊的產權必定損害經濟效率。然而與現實相反的是,“產權界定模糊”的企業“反常地”獲得了長足的增長。威茨曼和許成鋼的答案是:在西方個人主義的文化背景里,私人產權的清楚界定是每個個人努力工作的制度保證。
(2)關于產權改革。邱成利、馮杰(2000)、冉棋文,張嵐東(2003)、鄒耀平、江飛濤(2003)等人分別從產權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和路徑依賴理論等角度出發,探討了我國比較典型的蘇南鄉鎮企業產權改革中的問題。孫文鍇(1998)認為股份合作制是鄉鎮企業產權制度創新的必然選擇,是我國宏觀制度約束條件與有關當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理之間的競爭合作結果。毛澤盛、晉世海(2001)通過比較中國鄉鎮企業和國有企業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的主體、方式及成本與收益等方面的異同,認為一是應繼續加快企業制度變遷以促進經濟增長;二是應堅持市場化方向、堅持產權改革手段;三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盡快使國有企業制度變遷方式由政府供給強制性向需求誘改性轉變;四是界定政府經濟職能、塑造企業制度創新主體。劉東(2003)認為鄉鎮企業改制的根本原因可以歸結為集體企業中信息、決策和承擔風險能力三者分離引起的決策效率問題,也可以歸結為經營權交易中產權界定的困難。
3理論分析
(1)產權安排。德姆塞茨在他的“關于產權的理論”一文中對產權的定義是:“所謂產權,意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損的權利”。諾思也從與德姆塞茨基本一致的角度給產權下了定義:“產權本質上是一種排他權利”。在交易費用為正的市場中,為了使資源能夠有效配置,避免“外部化”和“搭便車”等不利因素的出現,應對產權進行清楚的界定。“權利的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前提”(科斯,1959)。當產權得不到有力保障時,個人就無法形成與他人進行交易的合理預期,無法在經濟上做出長期規劃,就沒有積累和保護資源的激勵,浪費和破壞行為就會發生。雖然“產權界定模糊”的鄉鎮企業在我國曾經蓬勃發展,但是薩克斯(1993)和李稻葵(1994)的看法是:鄉鎮企業的產權選擇離不開其發生的制度環境。非公有制企業制度在時期被長期禁止,產品和要素市場得不到發展以及主流的社會意識和觀念對非公有制的歧視,使得鄉鎮政府創辦并控制鄉鎮企業得到的合法化承認和保護比“清晰的產權”有更高的效率。然而,隨著上述約束條件在改革開放中逐步取消,“模糊產權”的早期有效性就要改變,清晰的私有產權就會變得更加必要和有效。根據這種見解,制度環境的變遷導致了產權有效性的變化。更加重要的是,這種見解包含了一個日后得到證實的預測:隨著非市場制度約束的解體,早期有效的鄉鎮企業必定要經歷重新界定產權的變革(周其仁,1998)。
(2)制度變遷理論。諾斯認為,“在歷史進程中,無效的制度會被揚棄,有效的制度會逐漸演變而存活下來”。制度變遷的誘致因素在于:主體期望獲取最大的潛在利潤,即在既有制度安排結構中主體無法獲取的外部利潤。利益主體要獲取外部利潤就必須進行制度創新,使存在于現存制度安排結構外的利潤內部化。因此,外部利潤內部化的過程就是一個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的過程。1在我國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中,由于其初始產權的“模糊性”,使得鄉鎮企業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的要求。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企業產品必然要走向市場,這就使企業的整體運作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競爭的要求,必須拋棄以往的鄉鎮政府對企業的控制權,使控制權逐漸向企業的經理層轉移,實現企業的自主經營。他們為了使企業能夠走向市場進一步發展,為了能夠得到企業的剩余追索權,積極要求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向著更為市場化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后來鄉鎮企業的控制權逐漸向經理層轉移,經理層的收入與企業的剩余掛鉤。
(3)路徑依賴理論。諾斯在其《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中指出,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是對長期經濟變化作分析性理解的關鍵。路徑依賴的理論是指在經濟運行過程中,一種模式、制度或者運行機制一旦走上某一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就會在往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但任何制度、模式或者機制的形成與其作用的發揮都離不開其所在的環境。環境條件一旦發生根本性變化,而這種制度、模式或者機制由于其自我強化而與環境之間的不適應性就會逐漸暴露,并最終反過來制約其發展。2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蘇南地區由于具有良好基礎的社隊企業資本積累、區位上毗鄰滬寧等大城市,具有較強技術儲備、國有企業體制相對不夠靈活、中央政府的所有制偏好、賣方市場以及蘇南特有的發展實業的傳統文化等等,鄉鎮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由此而形成極具特色了“蘇南模式”。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原來“蘇南模式”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各種所有制類型的企業之間競爭不斷加劇,賣方市場開始向買方市場轉變,外資企業不斷涌入,技術進步在競爭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等等,鄉鎮企業的劣勢逐漸暴露。社區政府試圖通過股份合作制的產權制度改革固化既有利益格局,將其對企業的控制和索取權以另一種形式制度化、合法化,推進股份合作制為特征的體制創新,對于蘇南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幾點啟示
制度變革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人為的制度設計、過多的行政干預、缺乏充分整合不同信息的機制等原因常常阻礙制度變遷的“自然演進”,甚至使之陷入“制度悖論”難以自拔。鄉鎮企業要在現階段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改革方向必然是走市場化的歸屬明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
(1)產權清晰化、產權經濟性質純粹化的企業制度是我國企業制度發展的必然。從集體企業制度(實質上產權性質屬于社區政府所有制)到以個人產權為基礎的公司制選擇,是一個產權清晰化、產權經濟性質純粹化的過程,這是市場經濟對企業產權的基本要求。從改制后的效果來看,企業制度越是能滿足市場經濟對企業產權的基本要求,企業就越有活力,越能適應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