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23: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口腔醫院研究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每到9月的愛牙日,我們都會不厭其煩地為你講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即使是認真學會如何刷牙這件小事――其實,做好口腔保健工作,包括每天兩次,每次三分鐘的正確刷牙,就像作一筆不用花太多錢和時間的投資,不同之處在于,無風險、高收益。
那么,這個9月,我們帶給你的收獲是什么?
從牙齒觀照全身
牙齒的問題并非只危害口腔,甚至會威脅到你的全身――口腔中的有害細菌可能隨血液進入身體其他部位,從而導致一些慢性疾病或感染。而身體的一些疾病同樣也會威脅到口腔健康。
那些由牙齒問題引發的疾病
誘發心血管疾病 一些研究表明,那些有牙齦疾病的人比擁有粉紅健康牙齦的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病。牙病通常始于牙斑的不斷增加。牙斑是由食物和細菌構成的一層黏性物質,能導致牙齦微疼、出血和牙齦炎。紐約州大學的研究發現,通過洗牙、剔除牙結石、服用抗生素凝膠等方式治療牙周炎(齒齦紅腫),能顯著降低C反應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的水平,而這兩種物質與心臟病的高發病率相關。悉尼牙科醫院進行了另一項研究,牙醫為近70個重度牙病患者拔牙后,發現上述病人體內這兩種物質的含量大幅降低。有一個理論認為,牙周細菌會進入血液,流到重要器官,引發新的感染。還有人提出,引發牙齦問題的細菌會增加動脈硬化風險。在一項研究中,對9000個成年人監測15年后,發現有牙齦卟啉單胞菌(與牙周病最相關的微生物)抗體的女性的中風概率是普通人的兩倍,表明牙病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雅典大學心臟病專家的研究報告也指出,慢性牙周炎與血壓上升及高血壓之間存在相關性。
罹患糖尿病 專家指出,牙病和糖尿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美國糖尿病和腎病研究院的研究發現,牙周病的嚴重程度與糖尿病人死亡率之間存在相關性。研究發現,牙周發炎會弱化血糖控制效果,導致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炎的風險加大;而糖尿病患者患牙病的概率也比普通人高出3倍。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稱,糖尿病和牙周炎之間的這種相互影響關系是有據可依的:糖尿病會降低人對感染的抵抗力,升高的血糖增加了患牙齦疾病的風險;更嚴重的是牙齦疾病會讓血糖水平難以控制。要保護你的牙齦,就必須控制血糖,同樣,做好牙齦的防治工作,也能預防糖尿病。
引發肺病 最新研究發現,口腔健康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相關。美國牙周病學院提出,口腔細菌及其他細菌可以進入肺部,引起COPD病人的頻繁感染。
損傷腎臟 腎病與牙周疾病是如何關聯的尚無定論,但沒有牙齒的成年人比有牙的成年人更容易患腎臟疾病,專家認為慢性感染可能是主要原因。
早產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研究顯示,患有牙周疾病的孕婦更容易生出早產兒。牙齦感染會引發體內前列腺素水平及其他易引起分娩物質的增加。專家指出,在胎兒35周以前,準媽媽若接受洗牙、剔除牙結石等治療,可將早產概率降低84%之多。
治療牙病可緩解風濕性關節炎 患此類自身免疫病的人比普通人8倍易于感染牙齦疾病。感染也許是兩者的共性。更糟糕的是,患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可能會因為手指關節的損傷而無法有效清理口腔。好消息是,治療牙齦疾病也能緩解關節疼痛與感染。
牙齦出血的男性患上功能障礙的幾率是常人的兩倍 專家提出警告,牙齦出血的男性更容易患上功能障礙。一項研究發現,該類男性患病幾率是常人的兩倍。該項研究內容刊載于《性醫學》雜志,文章中稱,一
方面,口腔中的細菌會趁著牙齦出血的機會進入血液,會影響血管和動脈,使其變硬變窄,并引發心臟疾病,另一方面,細菌對血管的影響會增加男性罹患功能障礙的風險。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功能障礙是心臟疾病的前兆。原因在于,在時需要通暢的血流供應,處的血管較之靠近心臟部位的血管都要細,因此,處的血管更容易比人體其它部位遭受血流堵塞。 但是,研究人員目前還不完全明白心臟病和細菌之間的具體關系。有一種觀點認為,細菌會引發消極的免疫系統反應,導致血管發炎,或促進血管內部的脂肪沉淀。
減壽 一項對全美11000位30歲以上人士的研究發現,嚴重牙病患者比正常人在64歲之前死亡(原因不限)的可能性要高1倍。
那些影響牙齒健康的疾病
口腔干燥 有口腔干燥癥的人,他們的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攻擊淚腺和唾液腺,使眼睛和口腔長期干燥。唾液可以保護牙齒免受引發齲齒和牙齦炎的細菌感染,所以長期干燥的口腔更易患這兩種疾病。同時,也應該檢查一下你的常用藥名錄:抗組胺、減充血劑、止疼藥和抗抑郁藥都在導致口腔干燥的藥物名錄中。可以與你的醫生或牙醫談談,并尋找對策。
壓力 如果你感到緊張、焦慮或消沉,那么你很容易患口腔疾病。人在緊張狀態下會產生高水平的激素皮質醇,會對牙齦和身體造成很大的損傷。而在面臨壓力時,有50%的人不再規律性地刷牙或使用牙線。其他與壓力相關的習慣還有吸煙、喝酒、緊咬牙關和磨牙等。
進食紊亂癥 厭食癥、暴食癥和其他進食紊亂癥都可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足,從而影響你的牙齒健康。反復的胃酸嘔吐也會嚴重損壞牙齒。
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會影響你全身的骨頭――包括你的顎骨,并會導致牙齒損傷。引發牙周炎的細菌也能損壞你的顎骨。
牙疼才算病?
牙疼算不算病?不疼是不是意味著牙齒是健康的?人生不同時期,會面臨怎樣的牙齒健康風險?又該如何防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口腔預防科韓永成主任將為我們解答牙病與健康的問題。
關鍵詞: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改革
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求側重于職業實際工作的能力,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與其他學科相比,口腔醫學所包含的科目繁多、專業性強,這更對口腔醫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戰[1]。從2002年本專業招收口腔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來,教研室提倡培養“以人文素質為體,專業技能為本,創新能力為魂”的創新型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通過不斷摸索與總結,現總結教學改革經驗如下:
1教學模式的創新:臨床指導ABC模式與導師負責制相結合
首先,大多數口腔臨床醫學研究生畢業后要進入醫院或診所從事醫療工作,因此他們必須掌握基本臨床技能,具備過硬的臨床專業技能,學會治病救人,應對復雜的臨床工作。然而,每一個學生的情商水平、學習方法、發展目標等均不盡相同。同時,無論是臨床教學還是理論指導,各個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業務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在充分尊重和肯定專業知識結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都存在差異的基礎上,本教研室對研究生的專業素質培養采取臨床指導ABC模式與導師負責制相結合的途徑。從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理念的不同,將臨床指導的教學模式劃分為A、B、C三個類型[2-3]。承擔A類教學模式的教師主要為高級職稱者,他們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長期從事本專業教學,懂得教學法和教育心理學,專業水平高,并在該領域具有一定科研背景,學術水平和專業造詣均比較高。承擔B類教學模式的教師為資深中級職稱教師,已經從事多年的臨床專業課教學,講課嫻熟,運用自如,緊扣前沿進展,注重對概念、原理的擴展及應用。承擔C類教學模式的教師主要為青年教師,他們在臨床指導中能夠將知識講透,對于難點和重點部分加以解釋,但教學經驗相對不足。除此以外,由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興趣愛好、發展目標等不盡相同,根據學生的這些不同點將臨床學習模式分為A、B、C三個類型。從研究生進入臨床培養階段后,教研室將根據個人的能力和知識水平進行測試和分組。通過充分的師生互動實現教學相長,培養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精英人才。研究生導師對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要做到全面負責,溝通交流,組織協調。作為研究生的直接導師,其主要任務有四:第一,講授口腔醫學科學研究的基本知識以及召開開題報告會和論文匯報會等。第二,與教學管理部門、臨床指導教師一起參加和指導學生工作。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第三,參加學生部分活動,面對面接觸學生,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及時了解問題,發現問題,在與學生做有效溝通交流的同時就各種問題發表意見與看法,進行具體指導。第四,適時安排專題報告及讀書報告。在研究生導師全面負責的基礎上,對教師和學生進行ABC分類,實行臨床指導ABC模式,其目的是通過因材施教,關注每一位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培養出滿足社會各方面需求的多元化優秀人才。
2科研氛圍的營造:教學與科研基本功培訓
科研能力是一個綜合性概念,表現為信息加工處理能力、獨立的分析判斷決策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以及歸納總結并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等[4]。作為高層次人才的研究生是未來醫學科研、教學與醫療工作的希望。要進行一定程度的科學研究,必須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術,形成嚴謹的科研理念。研究生階段短短三年時間內,如何統籌安排課程設置、臨床輪轉、實驗研究、論文撰寫等任務至關重要。針對實際情況,教研室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方式:第一步,營造良好的互動式科教氛圍,注重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滲透。將以(研討會)為主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始終貫穿于研究生讀書報告、病例討論、開題指導等活動中;第二步,灌輸嚴謹的科研理念,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術與科研方法。主要通過導師指導、入室培訓、文獻閱讀、學術交流等多種途徑實現。是美國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學的重要范式,其核心是充分挖掘學生與教師的學習潛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識互動,從而深化對某一主題的認識,實現學術交流的最佳效果[5]。國際上通常把針對某一新學科開設的課程稱為學科型;而把為改善教學質量,將本以面授形式教學的現有課程或新開課程,以研討方式開設的稱為課程型[6]。本教研室主要開展課程型教學法。為讓學生有足夠時間查閱文獻資料,討論課程每兩周一次。具體方法分為三個階段。準備階段:①根據本專業要求制定討論專題。其內容可一部分由教師指定,另一部分從學生提出的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中選出。②依據內容將討論專題劃分為若干子專題,每組負責一個子專題,并根據教師的指導進一步收集查閱相關文獻。學生分組查閱資料、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思路,進行必要的組內討論和研究。實施階段:根據專題內容具體分3次~5次完成,每次約1個小時。流程如下:①學生宣講報告(約30min):子專題組的每個同學就所查閱的有關文獻事先向小組長提交一份書面小結,由小組長制作幻燈片進行匯報;然后,進行討論與交流(約20min),圍繞主講人的報告,聽講學生和老師自由發問,主講人做出回答解釋,同一組的學生可以進行補充;最后由教師對子專題進行小結(約10min)。每次課完成1個~2個子專題的討論。②總結:所有子專題學生匯報完畢后,由教師對討論專題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對該討論專題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理解。③資料整理:在充分討論,全面認識的基礎上,由各組長負責將教師的總結與各子專題的書面小結及對應的文獻資料一起裝訂成冊,撰寫研究報告和總結報告。
3人文底蘊的熏陶:三人行,必有我師
人文是中外醫學共有的屬性。醫療行業是最富有人情味的行業[7]。“夫醫者,非仁愛之心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口腔醫學認識的不斷提升,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病人,對待口腔疾病診治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不但要治愈病癥,還要最大限度減少痛苦;不但要減少痛苦,還要在輕松愉悅中得到治療。社會呼喚的是既有高超技藝又有崇高醫德醫風的貼心口腔醫生。目前我國的大多數口腔醫學研究生距離社會的要求充其量只是“半成品”。人文素質的培養必須始終貫穿與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如何處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關系,保持良好的心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自我信念、意志和責任感,以積極、非功利的心態投入到科研活動和臨床診療過程中,是培養口腔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的核心所在[8]。教學組借鑒了古代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來培養本專業研究生的人文素養。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首先,以老師為師,定期召開研究生及老師聯席座談會。指導老師利用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經驗為年輕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其次,以病人為師,建立完善的研究生醫患交流制度及回訪制度。要求本專業研究生對接診患者100%做到醫患交流不少于3分鐘,對接診患者回訪率要求不低于50%,特殊病種要求100%回訪。由臨床指導老師不定期抽查回訪其接診病人,建立第三方評估考核體系。這種制度的建立保證了研究生與病人之間的直接交流,促使其對患者建立高度的責任感,在交流過程中也逐漸鍛煉了其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最后,以社會為師:鼓勵研究生走出本專業局限,能夠走出去多見世面,多參與課外活動,多參加研討會、學習班,多進行跨專業、跨學科、跨行業交流,大力提倡并獎勵研究生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爭取交流發言機會。本教研室自2002年開始招收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來,畢業生均就職于三甲專科口腔醫院或三甲醫院口腔科,并在參加工作的五年內成長為所在單位的技術骨干,其中40%已成為中層管理者甚至于獨當一面的學科帶頭人。作為口腔醫學的新興專業,全體教研室成員不懈努力,致力于培養“以人文素質為體,專業技能為本,創新能力為魂”的高層次創新型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更好地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口腔醫療人才。
參考文獻:
[1]閆翔,蘇寒,孫衛斌.標準化臨床分級考試在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培養中的應用[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1):63-66.
[2]丁雪梅,甄良.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改革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10.
[3]井輝.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探析———基于國內幾所大學的探索和經驗[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3):23-25.
[4]徐輝,周新文,厲松,等.淺談口腔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3):485-486.
[5]陳景文,劉潔.研究生課程的研討式教學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31(1):55-57.
[6]王興松.課程開課分析與管理[J].教育與現代化,2010(3):44-47.
[7]劉珂.基于SECI模型的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時代教育,2011,6(6):74-75.
牙菌斑是附著在牙齒表面軟而不定型的細菌薄膜。牙菌斑中含有大量致齲細菌,利用食物中的糖份發酵產酸,造成牙齒表面釉質脫鈣形成齲洞。所以牙菌斑是齲齒發病的主要外部因素。
二、為什么氟化物能預防齲齒?
氟是人體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適量的氟對牙齒與骨骼的正常發育及鈣化有著重要的作用。世界口腔預防醫學權威認為:應用氟化物防齲是本世紀牙醫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現代醫學研究證實:①氟能與牙齒表面牙釉質結合,增強了牙齒對酸蝕的抵抗力。②氟能抑制致齲細菌的生長、繁殖,降低致齲細菌在牙面附著力及產酸能力。③氟能對牙齒表面早期齲蝕造成的脫鈣起到再鈣化作用。
三、怎樣使用氟化物防齲?
氟化物的使用分全身(口服)與局部應用。①全身應用:是在飲水中加氟。目前世界上有24個國家近3億人口飲用加氟自來水。我國廣東部分城市開展了飲水加氟試點工作。盡管飲水加氟是最方便、受益面最大的防齲措施,但在具體實施中涉及的問題較多,目前還不能在全國推廣。其他還有牛奶、食鹽中加氟等。②局部用氟:氟化物水溶液(氟水)漱口,使用含氟牙膏等。氟水漱口根據年齡可配制成不同濃度,低濃度需每天含漱1次。高濃度每周1次,每次都是取10毫升含嗽1分鐘即可。氟對剛萌出的牙齒效果最為顯著。因此對兒童、青少年防齲十分有效。目前,國內已有適合家庭使用的“兒童抗齲漱口液”問世。
四、什么是“窩溝封閉劑”防齲?
首先要從牙齒表面結構說起。在磨牙的表面存在著窩溝裂隙。特別容易存留食物殘渣及牙菌斑附著。由于這些窩溝深約1.5毫米,寬度僅0.2毫米,牙刷毛根本無法深入刷除,因此這些部位患齲的危險性最大。近年來醫學高分子材料發展迅速,“牙窩溝封閉劑”已用于防齲并取得成功。這項措施有一定的技術要求。應由專科醫生進行操作。分為以下步驟:①清潔牙面。②將液體狀“窩溝封閉劑”涂于牙面將窩溝充滿。③用特殊光源照射促其凝固。因封閉劑僅封填窩溝及少許表面薄層,對外觀、咀嚼沒有影響。
五、什么年齡和哪些牙齒適合使用“窩溝封閉劑”?
年齡的選擇應根據早期預防的原則。當第一恒磨牙(“六齡齒”)初萌后,即在6~7歲時為宜。雙尖牙和第二恒磨牙以12~13歲為宜。
六、茶葉能防齲嗎?
古人云:“食畢用茶含漱,去煩膩,齒不蛀而堅。”許多研究報告證實:飲茶和茶水漱口有一定的防齲作用。這是因為茶葉中也含有微量的氟素,及有抗致齲細菌作用的兒茶素等。有學者用0.25克茶葉泡水100毫升給中、小學生上、下午各飲1次。一年零八個月后,測得結果:可降低齲齒30%左右,而且對學生的血色素、體重沒有影響。
“牙痛”也是病
王培新 王曉東
“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是一句民間流傳甚廣的俗語。這一觀念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解放前,人們生活水平低,長期缺醫少藥,有病了,尤其象牙疼這種病,一般不危及生命,總是忍一下過去算了,很少去就診,實在疼得不得已時。一拔了之。解放后,隨著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口腔病的防治逐漸被重視起來。
“牙痛”其實是許多疾病的一個癥狀。絕大多數的牙痛是由牙齒本身的疾病引起的,如:深齲,牙髓炎。尖周炎等。也有一些鄰近組織疾病的疼痛會渡及牙齒,出現牽涉性疼痛。如果此時誤以為是牙痛,不及時治療,就會延誤時機,使病情加重。急性化膿性頜骨骨髓炎、頜骨和上頜竇內腫瘤、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等都會引起“牙痛”,卣此可知,牙痛不僅是病,而且可能是一種或多種能對人體產生危害的復雜疾病的綜合表現。
請您愛護“六齡牙”
葛久禹 顧朝暉
6歲左右的兒童,在第二乳磨牙的后面開始長第一顆恒牙,叫第一恒磨牙,亦稱“六齡齒”。六齡齒是恒牙列中關鍵的牙齒。醫生們都稱它為“咬合之鍵”。這主要是由于它的特殊解剖形態和所處的位置以及它的功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來決定的。在它的前后,相繼萌出的恒牙都是根據它的位置依次排列的,它對保持上下牙弓間咬合關系起重要作用。如果六齡齒被嚴重破壞,牙齒咬合失去平衡,不但咀嚼功能減弱,而且還可能引起前后牙齒移位,導致牙頜畸形。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六齡齒的保健,定期檢查。及時治療。
淺談老年人牙病防治
鄭際烈
一、老年人牙病的特點
1 齲病:由于許多老年人對早期齲病不夠重視,以致逐步發展形成三種后果:①牙面腐蝕破碎成殘冠、殘根;②急性化膿腫痛,全身發熱不適;③有時可成為慢性病灶影響到腎、肝、關節及眼等器官。
2 牙周病:老年人牙周病的主要表現是牙松動。老年人牙松動率達50.4%,60~69歲是牙周病發展的高峰,牙松動原因中,有40~80 96是由于牙周、牙齦萎縮。
3 牙齒磨耗:老年人口腔中,96%的牙齒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磨耗,磨耗的程度隨年齡增長而加重。
4 失牙率增高:這是老年人口腔病中最主要的表現。由于齲病、牙周病及重度磨耗造成的牙缺失(拔除或自行脫落)是極普遍的。據統計。60~69歲,失牙率達86.9%;70~79歲為95.8%;80歲以上幾乎達到i00%。老年人失牙過多,首先影響正常的咀嚼功能,其次易造成消化不良或營養攝入不足等。
二、老年人牙病的防治
1 刷牙:正確的刷牙應注意以下幾點:①用豎刷的方法。②每天至少刷牙3次,每次3分鐘。③每次進食后3分鐘之內要刷牙。
2 清除牙間隙內(“牙縫”)食物碎屑:目前,有兩種常用方法:①牙線。這是一種特制的線,國外已經商品化。用牙線嵌入牙縫中來回拉動,可將牙根面周圍擦得干干凈凈。②用合適的牙簽將食物碎屑剔出,但宜注意不要損傷牙齦。
3 定期做口腔保健檢查:這很重要,可以早期發現口腔疾病,早期治療之。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10項指標,其中就有一項是要有健康的牙齒、口腔。這說明,口腔、牙齒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讓我們大家都來重視老年人的牙病防治,讓老年朋友們的晚年生活過得更美好!
寶寶乳牙齲壞
莫忘盡早治療
陳 韻
某日,剛開診不久,一對年輕夫婦抱著孩子急急忙忙地走進診室對我說:“醫生,我們的孩子剛滿3歲,牙就蛀爛了,夜里經常哭鬧,喊牙痛,我們沒在意,以為要換新牙,可昨晚鬧了一夜,發高燒,現在臉都腫了。”經檢查,我發現孩子左面頰部紅腫,左下乳磨牙齲壞嚴重,只剩下
殘缺不全的牙冠,且牙齦紅腫,并有膿液溢出,已發生“牙槽膿腫”。
我們知道:人的一生中有兩套牙齒,分別稱為乳牙列和恒牙列。無論乳牙或恒牙都有發生齲齒的可能。齲齒俗稱“蛀牙”、“蟲牙”,當然,齲齒里并沒有“蟲”。許多家長往往認為,“乳牙齲壞治不治不要緊。反正要換新牙”。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乳牙一般在2歲半時出齊。約在6歲半時恒牙開始逐漸萌出,每個乳牙的脫落和恒牙的萌出均有一定的時間和順序。短者,乳牙在口腔內存留約6年,長者則達10年左右,直到12歲以后,乳牙才全部被恒牙替換完畢。
乳牙齲壞早期常無明顯的疼痛,但如不及時治療,齲洞增大,發展成為牙髓炎或牙根尖周炎,牙槽膿腫,反復發作會影響乳牙根下方恒牙胚的發育,使以后萌出的恒牙鈣化差而易損。齲壞嚴重的乳牙,不僅疼痛而且會脫落,導致乳牙不到換牙時間就過早缺失,這樣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或干脆“圓圈吞棗”。加重了胃腸負擔,于營養吸收和身體發育不利。乳牙過早脫落,兩旁鄰牙向缺失牙處傾斜,加之缺牙處的頜骨缺乏咀嚼的生理刺激。發育不良,易致恒牙萌出排列不齊,形成“錯(牙合)畸形”。影響咀嚼功能和美觀。
因此,雖然乳牙是寶寶口腔中的“臨時住客”,但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每個父母都應定期帶孩子做口腔檢查,發現齲齒及時請醫生治療,切不可掉以輕心。
不容忽視的
兒童多生牙
鄒昌寧
多生牙是指超出正常牙齒數目。且外觀畸形的牙齒。多見于兒童換牙時期,主要發生于上門齒。表現為上門牙遲遲不萌:或排列錯位、擁擠;或夾雜著一個或兩個圓錐形的牙;這種圓錐形的牙即是多生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