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09:57: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價值評估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通過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方法及濕地、草地、森林、流域和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相關研究的整理,發現我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評估方法的科學性、數據選取、研究結果準確性和應用性等方面。而隨著生態文明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不斷深入及推進,科學有效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意義非同尋常,在綜合分析后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從方法及內容上進行深入的討論及革新,使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能夠更好的發揮社會作用。
關鍵詞: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進展;問題探析
0引言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效用來自于大自然的特殊產品,是完全有別于勞動價值的一種特殊的價值系統。由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人類不斷上升的需求膨脹性,使得生態系統的有償使用成為必然[1-2]。特別是Costanza等人[3]在《Nature》發表了評估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相關研究后,國內學者關于生態系統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依舊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研究方法不統一,雖然相關研究較多,但依舊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化且權威的方法,因此導致研究的結果可對比性及參考性較低;二是調研數據的科學性及結果的準確性,目前研究所選取的對象及數據較為分散、隨機,不能很好地形成全國范圍的數據統計及分析;三是研究成果的應用及轉化率較低,這是因為部分研究數據所得到的結果未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導致研究結果無法被決策者所接受;四是部分研究中將生態系統的價值放大或對其實質認識不清,導致測算結果遠遠超出財政承受能力,混淆了價格與價值的概念。
1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方法
目前,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常分為四大類[4]:一是直接市場法,主要包括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等;二是替代市場法,主要包括旅行費用法和享樂價值法等;三是模擬市場價值法,主要包括條件價值法和有防護費用法等;四是團體商議法,主要有生態足跡法和能值分析法。目前國內的研究大多參考Costanza等人[3]的研究理論體系及方法。范小彬等人[5]提出了通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變化內容部分指標進行動態評估,建立了不同指標的計量模型。謝高地等人[6]的研究中結合Costanza[3]研究中的模型提出了“中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因子表”,同時采用價值轉化法對中國生態系統服務進行試驗性評估。趙景柱等人[7]將評估方法分為3種:一是能值分析法,二是物質量評價法,三是價值量評價法,并對3種方法進行優點及局限性分析。
2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結果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可分為多種類型[8],通過參考生態系統的類型,本文對其進行了分類,主要包括濕地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流域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
2.1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濕地生態系統是水路相關作用形成的獨特的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濕地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方法中,Costanza等人[3]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其研究中濕地具有的氣候調節、水體凈化等10類可服務全球的生態功能被進行價值估算。張翼然等人[9]統計了71個濕地案例點的價值量然后進行對比,得到濕地生態系統各服務功能排序及不同地理位置下的價值量特點。張玲等人[10]研究表明Meta分析價值轉移方法是評估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一種可行且快速的方法。李偉等人[11]通過構建優化的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體系以更加準確地評估濕地生態系統服務。趙同謙等人[12]對中國陸地水生態系統的價值評估作了探索,得出2000年我國陸地水生態系統總價值為9810.83億元/a。
2.2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草地生態系統主要由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占優勢的植物群落構成的陸地生態系統,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金良等人[13]研究符合中國國情的價值評估理論和方法體系。高雅等人[14]將草地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評估分為4個步驟進行,分別為內涵確認、功能分類、指標設定及價值核算。陳敏等人[15]的研究表明,首曲濕地保護區的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是所在地瑪曲縣生產總值的15~19倍,約為55.76億~71.54億元/a。賴敏等人[16]以三江源區草地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采用物質量和價值量結合的方法對生態工程實施前后的生態服務價值進行了評估和對比分析,為后續的生態管理決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2.3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森林生態系統指森林群落與周圍環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功能和自調控的自然綜合體,在面積上是在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我國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起步也較早,趙同謙等人[17]的研究將我國的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分為四類,并認為需要繼續加強對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的相關基礎研究。李金昌[18]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計量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總結及評價。王兵等人[19]的研究表明,我國2009年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為10.01萬億元/a,并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的空間格局分布特點進行研究。
2.4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流域生態系統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復合生態系統,包括社會、自然和經濟三個要素。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能分流域生態補償、修復及綜合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于秀波等人[20]通過定量化評估方法,建立了鄱陽湖流域生態系統評估的概念框架和指標體系。丁輝等人[21]利用LandsatTM遙感影像數據并參考Costanza提出的評估研究,對比了2000,2005,2010年黃河上游甘南段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李傳奇[22]通過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法對大黃鋪洼蓄滯洪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評估。
2.5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是農田的生態與人類活動之間所維持的自然條件的效用與價值。對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能夠更好地考慮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及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為全面地認識農田生態系統提供科學理論依據。孫新章等人[23]采用生態經濟學方法,獲得2003年我國農田生態系統總服務價值為19121.8×108元(2003年現價),認為人類發展農業并沒有使得這部分價值降低。肖玉等人[24]通過中國科學院欒城農業生態系統試驗站田間試驗數據的基礎上,評價了華北平原小麥-玉米農田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3研究面臨的現實問題
通過以上不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研究,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主要有研究方法的科學性、數據選取的可行度及結果的準確性、研究的現實應用價值及可能性等。楊光梅等人[25]認為目前我國生態系統服務的研究內容局限于而導致結論的科學性和現實有效性受到質疑。謝高地等人[26]認為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包括評估結果準確性、生態資產與服務的混淆、評估方法的不確定性以及其本身的復雜性。
3.1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Serafy[27]提出在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研究及總量的計算時,若在計算時不考慮替代效應等因素的影響,一般會使估值過高,但目前學術界并未形成統一的、具有公信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的方法及體系。目前我國的研究一般參考Costanza的方法,雖然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但大多研究偏重對服務價值的量化評估上,因此在研究的基礎理論、方法上并未有較大突破。
3.2數據選取及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謝高地等人[6]采用意愿調查評估法,通過問卷調查和直接訪問的方式,對我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進行了價值當量表的繪制。但2002年200份問卷僅回收38份,2007年500份問卷僅回收213份,而根據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的標準,需要至少60份問卷才具有統計學意義。所得到兩個年份的檔位面積服務價值當量差距較大,可能是由于評估方法涉及存在問題,從而導致數據及結果準確度不高,因此應用性不強。然而有部分學者的研究將該數據及結果作為參考,因此后續研究也可能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3.3研究結果應用的可行性
目前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一般均為靜態的,但現實中其服務價值是通過人類活動、市場運作而實現的。目前國內對生態系統服務的研究主要為對其價值的量化,模糊化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與生態服務價值研究之間的區別,從而產生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有效性和必要性之間的矛盾及爭論,因此忽略了研究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對評估結果的應用。總體看來,目前我國關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與市場經濟、政府決策及管理未能有效整合,同時研究結果的現實應用率也較低,實現為社會服務的道路依舊較遠。
4研究價值和展望
4.1研究價值
4.1.1綠色經濟核算體系的基礎研究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研究重點應該是建立標準規范的價值評估體系,使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充分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到一定作用,其研究結果能夠為政府決策人員服務,能夠合理地被應用于生產、生活當中,這是建立國民綠色經濟核算體系的重要理論支撐。在1988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就進行了“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相關研究,因此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必然會成為國民經濟核算系統的一部分,并為合理管理和使用生態系統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和依據,并能夠將目前多部門的相關統計數據進行整合,并為生態系統的有償使用、保護獎勵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據。
4.1.2建立生態補償制度的基礎依據
人類高速發展長期以來主要依賴于無限制地從環境中索取,而非回贈。而通過對生態系統服務機制的評估,能科學地獲得國家或地區的生態資源價值,可對生態環境進行生態補償,為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而生態補償制度最重要的基礎為界定生態環境的物權及產權,通過這一明晰的制度對行為主體進行約束,從而明確其權利和義務,形成生態環境公平高效的交易制度,逐漸實現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以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進行配置,實現社會的公平[19]。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標準需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4.1.3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
可持續發展是建立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而目前作為衡量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中,生態系統的保護及價值所占比例很小,甚至沒有。因此如何有效評價當地的生態系統價值,為決策者提供評價地方發展有效性的理論依據,同時為地方決策者提供可持續發展可能性方案的理論指導,也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重要作用[23]。通過建立不同生態系統的資源評估賬戶,建立產權的歸屬、有償使用及保護獎勵等制度,完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單位面積的GDP的函數關系,從而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是否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是否是可以被接受,可為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4.2研究展望
(1.國家電網公司運營監測(控)中心,北京100031;2.安徽南瑞繼遠軟件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8)
摘要:數據資產是企業重要的戰略資源,為了促進公司運營數據資產應用價值提升,在對數據資產價值構成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引入層次分析模型構建指標評價體系,并利用層次分析法軟件計算數據資產各項評估指標權重,建立了基于成本和應用考慮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對模型應用給出具體評估步驟,并將該模型應用于具體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區別于傳統的數據評估方法,這里將評估的關注點從數據質量方面轉向以往很少關注的數據資產價值方面。
關鍵詞 :數據資產;數據資產價值評估;評估模型;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TN911?34;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5)20?0044?04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ata asset value assessment model
ZHANG Zhigang1,YANG Dongshu2,WU Hongxia2
(1. Operation monitoring Center,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31,China;2. Anhui Nari Jiyuan Software Co.,Ltd.,Hefei 230088,China)
Abstract:Data asse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for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ata as?sets,the analytic hierarchy model is brought in to build an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value composi?tion of data asset and its main influence factors,the AHP software is used to calculate various evaluation index weights of dataassets. A data asset assessment model in view of cost and application was established,which provided the specific appraisal pro?cedure of model application and was applied to the value assessment of concrete data asset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method of data evaluation,it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data assets rather than data quality.
Keywords:data asset;data asset value assessment;assessment model;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0 引言
作為一項公司資產,數據的重要性正日益突顯,這促進了新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法的發展。互聯網和移動及智能技術的傳播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商業數據的面貌和曝光度,數據量和數據種類不斷增加。數據被越來越多地用于提升運營效率,將數據轉化為價值的機會也將隨之增多——至少在短期內可以這么說。因此,未來十年內,數據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財富創造來源,并且將越來越多地被視為一項值得重視的企業資產,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問題,也將成為公司估值的核心問題之一。數據資產作為新生事物,本身還需要不斷研究、實踐和完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更是一個持續的、不斷完善的逐步過程。目前,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較欠缺,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無形資產價值評估之中。孫榮玲等對無形資產的價值及價值實現的量化方面進行研究,把分散在企業各部門的無形資產貫穿起來,作為一種真正的資產加以管理與經營[1]。潘渭河強調無形資產不能脫離有形資產單獨使用,無形資產的價值實際上是壟斷價值,無形資產使用上的特殊性,對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方法,形成了重要的約束條件[2]。陳昌云提出傳統的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已遠遠不能滿足無形資產發展的需要,提出了無形資產評估的兩種新的思路:
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和EVA方法,并把它引入到對企業整體價值的評估中[3]。賀業明分析指出傳統無形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并不適合于小企業無形資產價值的評估,并根據小企業自身的特點,提出為小企業的無形資產“量身打造”的價值評估方法[4]。
本文基于前人對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數據資產本身的特點,引入層次分析模型構建指標評價體系;從數據資產的成本和應用兩方面研究,構建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提出一套全新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法。
1 相關理論
(1) 數據資產及其價值評估。數據資產是企業在運營活動中形成的,由企業擁有,在數據的產生、獲取、處理、存儲、傳輸和應用全過程可控,并能夠給企業帶來價值的數據。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是使數據的內在價值和使用價值有一個可操作的量化指標,對數據進行多角度價值評估,利用評估結果對工作提出整改建議,提升數據運營管理水平。
(2) 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5?8]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A.L.Satty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將一種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準則決策方法。層次分析模型是把復雜的問題分成若干個組成因素,并按支配關系分組形成層次結構。然后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綜合決策者的判斷,確定決策方案重要性的總排序。具體步驟如下:
① 分析各因素的關系,建立遞階層次結構;
② 對同一層次的多個元素,關于上一層中某一準則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構建比較判斷矩陣;
③ 由判斷矩陣計算比較元素對于該準則的相對權重,并檢驗一致性;
④ 計算合成權重,即全局權重。
2 研究思路
目前,管理有形資產的評估方法比較成熟,主要有以下4種:收益現值法[9];重置成本法[10];現行市價法[11];清算價格法[12]。無形資產也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評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13];市場法[14];收益折現法[15]。但是由于數據資產的評估標準和要素相差很大,因此上述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應用到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當中去。當前對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于數據資產價值的精確定義。數據資產價值定義不統一,導致人們對數據資產價值理解出現多樣化,難以提出有效解決方法。建立數據資產增值管理體系,必須明確數據資產價值的定義。
(2)沒有形成一個權威性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或參考模型。大多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的研究是針對很單一的問題進行的,解決系統中的比較重要的質量指標,比較系統的研究也只是提出了建模的觀點,并給出了建模的步驟,但沒有提出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的體系結構。
(3)沒有形成系統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維度,從不同的維度對數據資產價值評估衡量的標準是不一樣的。(4)針對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沒有形成具體的量化標準,局限于概念和理論的研究。
數據資產價值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數據資產價值評估作為數據資產價值的生命線,是數據資產發揮價值的基礎,亟需開展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工作以提升數據增值運營水平。在對數據資產價值進行評估的時候,需要建立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從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維度、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法等角度,設置校驗規則,以提高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并提高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工作的效率,為進一步的數據增值運營水平提升、減少決策失誤和避免經濟損失打好基礎。
本文探討的運營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法,在對數據資產價值構成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基礎上,引入層次分析模型構建指標評價體系,并利用YAAHP層次分析法軟件計算數據資產成本和應用評估指標權重,建立了基于成本和應用考慮的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并對模型應用給出了具體評估步驟。
3 數據資產價值構成及主要影響因素
與一般無形資產價值構成不同,由于數據資產價值形成過程的創造性、生產的一次性、獲利能力的不確定性、成本費用的模糊性、價值轉化過程的風險性等特征,影響數據資產價值形成的因素更加復雜、種類更多,從而導致數據資產價值評估工作的復雜性和難度更大。
因此,必須深入分析影響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的各種影響因素。
結合運營數據資產的特點,本文認為影響運營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的主要因素是數據資產的成本和應用,所以從成本出發,結合應用過程,討論數據資產價值構成及主要影響因素,并以此來評估數據資產價值。
3.1 數據資產成本
數據資產的成本是一個動態指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并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而變動,其中許多因素具有不確定性。數據資產成本主要來源于信息系統的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因此本文從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兩個角度對數據資產成本進行評估,是比較科學有效的計算方法。
(1)建設費用。數據資產建設費用是從信息系統建設費用評估而來。信息系統的建設費用一般包括人工費用、材料費用、間接費用等。
(2)運維費用。數據資產運維費用包括業務操作費和技術運維費,其中業務操作費包括對數據資產的監測費用和數據資產問題管理費用;技術運維費主要指數據資產臺賬維護費用。
不同的數據資產所包含的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的比例是不同的,例如有的數據資產側重于信息系統建設,則其建設費用比重較大;有些數據資產側重系統運維,則其運維費用比重較大。
3.2 數據資產應用
數據資產價值的關鍵是看似無限的再利用,即它的潛在價值。數據資產成本對其價值的影響固然至關重要,但還遠遠不夠,因為大部分的數據資產價值在于它的應用,而不是占有本身。因此,研究數據資產價值構成時,就必須將數據資產應用納入其中。
數據資產應用要根據不同的數據資產分類分別進行研究,關注于數據資產使用次數。對于不同的使用對象,也會產生不同的使用效果。因此,本文研究數據資產應用影響因素時,將數據資產的分類、使用次數、使用對象和使用效果評價作為主要的評估指標。
3.3 數據資產價值構成
通過對數據資產成本和應用情況分析,得出數據資產價值構成如圖1所示。因此,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方法是將數據資產成本和數據資產應用通過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計算得出。
4 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
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是通過適宜的數據方法對影響運營數據資產價值的主要因素量化處理最終得到合理的評估值。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構建方法的操作步驟如圖2所示。
4.1 計算數據資產成本
根據第3.1節的內容,數據資產成本影響因素包含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并且不同的數據資產所包含的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的比例是不同的。因此,每一個評估項對數據資產價值產生多大的影響,必須給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評估值。
對數據資產成本影響因素進行處理,確定每一項評估指標的權重,從而計算出數據資產成本得分。
4.1.1 AHP法構建數據資產成本評價體系
根據對數據資產成本及影響因素的分析,采用AHP方法,得到如表1所示的指標體系。
表1 數據資產成本評估指標體系
4.1.2 采用YAAHP層次分析法軟件計算成本YAAHP(Yet Another AHP)是一款層次分析法輔助軟件,提供方便的層次模型構造、判斷矩陣數據錄入、排序權重計算、加權計算以及計算數據導出等功能。只需要具備初步的層次分析法知識,不需要理解層次分析法計算方面的各種細節,就可以使用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計算數據資產成本的步驟如下:
(1)繪制層次結構模型
按照數據資產成本評估指標體系,繪制層次結構模型(本文為了簡化計算,忽略準則層),如圖3所示。
(2)計算判斷矩陣
確立思維判斷定量化的標度。在兩個因素互相比較時,需要有定量的標度,假設使用下面的標度方法,其含義如表2所示。
按照重要程度劃分,根據公司業務專家意見,構造比較判斷矩陣,如表3所示。
(3)計算結果顯示
YAAHP軟件自動完成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通過后,計算得出成本評估指標的權重如表4所示。
假設數據資產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的得分分別是s1 ,s2 ,數據資產成本評估指標總得分Sp 可以通過加權計算公式得出:
根據公司業務專家意見,采用專家評分法得出數據資產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的得分分別是80,90,計算出該數據資產成本評估指標總得分情況:
4.2 評估數據資產應用
采取同樣的方法,評估數據資產應用評估指標總得分。數據資產應用涉及數據資產的分類、使用次數、使用對象和使用效果評價4個指標,每一指標對數據資產價值產生多大的影響,必須給出1 個比較合理的評估值。因此,必須對數據資產應用評估指標影響因素進行處理,確定每一個應用評估指標的權重,從而計算出數據資產應用評估得分。
(1)采用AHP法構建應用指標評價體系根據對數據資產價值應用及評估項的分析,得到如表5所示的指標體系。(2)采用YAAHP層次分析法軟件計算權重按照重要程度劃分,根據公司業務專家意見,構造比較判斷矩陣如表6所示。
YAAHP軟件自動進行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通過后計算應用評估指標的權重,結果如表7所示。
根據公司業務專家意見,采用專家評分法得出資產分類、使用次數、使用效果評價、使用對象的得分分別是80,70,60,90,根據加權計算公式,得出該數據資產應用評估指標總得分情況為:
4.3 數據資產價值評估
根據數據資產價值構成一節表述,數據資產價值是由成本和應用構成。綜上所述,最終確定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的計算模型:
數據資產價值= 數據資產成本得分+ 數據資產應用評估得分根據文中實例,對模型進行量化,最終得出該數據資產價值:
5 結語
本文建立的基于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從成本和應用的角度考慮了影響數據資產評估的主要因素,而且為了對數據資產的價值有一個更為精確地評估,在模型中采用了層次分析模型構建應用指標評價體系,并利用YAAHP層次分析法軟件計算指標權重。從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模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影響數據資產價值的因素,可以通過對數據資產進行問題管理,優化有關影響因素的得分,提高數據資產價值。
參考文獻
[1] 孫榮玲,侯世昌.企業無形資產價值及價值實現量化的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5(3):50?59.
[2] 潘渭河.試論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的特殊性[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7):31?32.
[3] 陳昌云.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方法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學,2009.
[4] 賀業明.小企業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方法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12.
[5] 李正明,張紀華,陳敏潔.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企業有序用電模糊綜合評估[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3,41(7):137?141.
[6] 賓光富,李學軍,Dhillon Balbir?S,等.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設備狀態系統量化評價新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0,30(4):774?780.
[7] 孫劍平,王海舟. AHP 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在技術資產評估中的組合應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49?53.
[8] 戴勇.基于AHP的DEA分析基礎上的虛擬物流企業聯盟伙伴選擇[J].系統工程,2002,20(3):47?51.
[9] 楊忠鈺.資產評估的收益現值法[J].青春歲月,2012(14):365?366.
[10] 蘇淑香.無形資產評估的重置成本法及其適用性探討[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211?212.
[11] 孫福清.現行市價法在林木資產評估中的運用[J].中國資產評估,2007(11):11?12.
[12] 肖作平,邵鐵柱,王涌.評估清算價格方法的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1999(6):68?69.
[13] 趙軍,楊凱.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7(1):346?356.
[14] 楊天珍.市場法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應用[J].會計之友,2011(35):412?413.
[15] 耿明明,尉京紅.收益法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應用探討[J].財會通信,2009(5):28?29.
作者簡介:張志剛(1972—),男,遼寧人,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電力信息化、數據管理。
【關鍵詞】水庫建設; 生態系統; 生態資產;影響評價; 價值評估
中圖分類號:TV6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水庫建設對生態資產的影響
水庫是在原河流上攔河筑壩并淹沒了流域內部分景觀后形成的。由于各個水庫建設規模以及所在河流的生態系統特征不同, 導致水庫建設對生態資產影響程度不一樣。籠統而言, 流域內包含有河流、濕地、森林、農田、城鎮, 棲息有多種植物、動物, 并有人類居住生活, 攔河筑壩建庫對這些自然資產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都有可能產生影響。
1、水庫建設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河流生態系統是河流內生物群落和河流環境相互作用的統一體, 是包括陸地河岸生態系統、濕地及沼澤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等一系列子系統組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應該是動態的、開放的、連續的系統, 是從源頭諸多小溪開始, 流經上游和下游并最后到達河口的連續整體。河流流域生態系統具有自己相對穩定的組成、結構和功能, 攔河筑壩對河流生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有些影響是不可逆轉的。從河流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及功能分析, 主要影響包括對河流生境的影響,如河流結構、水文情勢、泥沙輸送等; 對生物資的影響, 如重要生物群落、生物多樣性、初級生產力等; 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 如累積疊加效應等。
2、水庫建設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按生境特點和植物群落類型以及生態敏感程度, 水庫蓄水淹沒陸地生態系統的類型包括森林、草原、文物和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等地區, 使一些陸地植被、珍稀動植物和重要景觀消失, 嚴重時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3、水庫建設對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影響
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是介于自然系統與人工系統之間的特殊系統。這三個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 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與流通, 形成具有一定穩定結構和功能的復雜系統。復合生態系統有自身的整體性、復雜性、共生性與協同性, 具有自我更新、自我調節的自組織功能。水庫建設造成的大量淹沒, 對復合生態系統有著較大的影響,對復合生態系統中的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人類生態系統的影響尤其嚴重。
4、對水環境的影響
水庫建成后, 由于流速減緩, 水深增加, 原庫區河段天然流動水體的自凈能力減弱, 在水庫蓄水初期, 由于淹沒后植被等有機質的分解和淹沒區土壤中有營養物質的釋放, 庫區及壩下游水質有可能會出現富營養化甚至短期惡化。在流速小且水較淺的局部庫灣、與干流交界的支流回水區以及支流庫尾可能出現不同程度富營養化。但就水庫整個水體而言, 特別是交換率較高的水庫, 僅由于生境的改變而導致出現富營養化的可能性較小。高壩大庫改變了水體水溫結構, 壩前庫區水體水溫呈現明顯垂向分層現象, 水庫下層水體的水溫常年維持在較穩定的低溫狀態。梯級高壩水庫將使低溫產生疊加現象。水溫結構的改變, 將對水生生物等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引水式和混合式水電開發, 如果未考慮壩下河段生態流量, 將會形成在一定長度河段內季節性或全年性脫水, 造成河流生態需水量不足。
二、水庫生態資產價值評價
在水庫建設中, 爭論的焦點是水庫建設對生態的影響問題, 其中導致爭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態評價的計量標準和評估理論不完善。攔河筑壩對生態系統產生了多種影響, 其終級結果是使自然資產的價值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發生改變, 從而影響生態資產的價值。因此應重點對水庫建設后生態資產的價值進行評價, 建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化的核算理論和方法。
1、水庫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
水庫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的價值可分為具有直接使用價值的產品生產功能和具有間接使用價值的生命支持系統功能兩大類, 產品生產功能是指水生態系統提供直接產品或服務維持人的生活、生產活動的功能, 主要包括淡水供應、水力發電、內陸航運、水產生產等; 生命支持系統則是指水生態系統維持自然生態過程與區域生態環境條件的功能, 主要包括生態支持、環境凈化、災害調節、生物多樣性的維持、休閑娛樂等功能。產品生產功能、生命支持功能構成了水生態系統的生態資產價值。水庫生態系統特別在淡水的貯存、供應、調節方面及在水電開發、航運、漁業利用方面, 蘊藏著比原生態系統更為可觀的生態資產價值。
2、水庫建設對生態資產影響的評估方法
生態資產評估基本內涵,生態資產評估是生態經濟學者從經濟價值角度, 運用科學方法, 對生態資產的各種類型經濟價值及總經濟價值進行評定和估算。生態資產估價包括自然資產的估價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估價。有時是直接對生態資產從整體上進行估價, 包括自然資產估價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估價。生態資產評估一般遵照預期收益( 福利) 原則、最有效使用原則、近似精確原則。
生態資產評估方法,生態資產中的自然資產或具直接使用價值的資產, 凡可以商品化或市場化的, 可以采用一些比較成熟的資產估價方法, 如收益現值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評估方法可分為兩類, 一是替代市場技術,它以“影子價格”和消費者剩余來表達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 評價方法有費用支出法、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等; 二是模擬市場技術, 它以支付意愿和凈支付意愿來表達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條件價值法也稱調查法和假設評價法, 它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中應用最廣泛的評估方法之一。條件價值法適用于缺乏實際市場和替代市場交換商品的價值評估, 是“公共商品”價值評估的一種特有的重要方法。
3、水庫生態資產評估中需重點研究的問題
水庫生態系統的形成過程與機制研究,水庫建成蓄水后, 淹沒區內河流等生態系統經過擾動、適應及演替發展, 逐漸發育成為一個新的生態系統, 從而由河流流域內的原生態系統演變成為新的水庫生態系統。水庫生態系統的形成過程也許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系統受干擾階段, 或舊系統解體階段, 即攔河建壩后, 原流域內生態系統受干擾損害、平衡失調、系統衰退甚至崩潰解體; 二是系統適應階段, 或新系統發展階段, 即水庫蓄水后,新的水庫生態系統在擾動中開始發育、發展到趨于穩定; 三是系統穩定階段, 或系統演替階段,即隨著時間的延續, 水庫生態系統經歷擾動、穩定、再擾動、再穩定的若干個亞穩態發展后, 直到頂級穩態的形成。
水庫建設對生態資產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建壩前河流流域淹沒區內原復合生態系統價值( 自然資產價值及河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 評價指標體系、建壩后新形成的水庫生態系統生態資產及水庫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價體系等。通過完善水庫工程建設的生態影響評價, 探索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及政策環評, 強化生態監管, 研究完善集體決策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社會公示和聽政制度、決策責任制度; 完善“綠色大壩”環境評價、認證制度, 依法環評、科學環評, 使水庫工程建設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參考文獻:
[1]王健民,王如松.中國生態資產概論[M]. 南京: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2]丁圣彥等.生態學--類生存環境的科學價值觀[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176- 276.
[3]歐陽志云,王如松.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價值與可持續發展[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2000, 23( 5) : 45- 50.
關鍵詞:森林資源資產;森林保險;資產評估;批量評估
中圖分類號:F840.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133-03
目前我國森林保險行業發展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業產業的發展。袁紅萍(2013)認為以按“畝”計算保險金額和保險費為核心內容的現行森林保險制度的缺陷是阻礙森林保險業發展的關鍵原因,并認為以“林木資產評估價值作為計算保險費和保險金額、損失理賠費計算依據”為核心內容的森林保險制度改革,是破解森林保險困局的關鍵所在[1]。國外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使用自動評估模型(AVM)和計算機輔助批量評估(CAMA)開展物業稅評估工作。21世紀初,國內在房地產交易征稅上借助批量評估技術開展稅收評稅及其征管工作。批量評估具有高效率、合時性、一致性、持久性、可解釋性和透明性特征[2]。國內很多學者論證了批量評估應用于森林資源資產價值評估在經濟和技術上的可行性,一致認為批量評估應用于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是可行的。因此,批量評估技術是解決大面積的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評估的有效且可行的技術方法。
一、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分析
森林資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為主體并包括以森林環境為生存條件的林內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內的生物群落。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結構和地段類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態環境。在進行科學管理及合理經營的條件下,可以不斷地向社會提供大量物質產品、非物質產品及發揮其多種生態功能。
森林資源按其物質形態分為森林生物資源、森林土地資源以及森林環境資源。(1)森林生物資源,包括森林、林木及以森林為依托生存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等資源;(2)森林土地資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3)森林環境資源,包括森林景觀資源、森林生態資源等。
森林資源生長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中,必然會受到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干擾,由此遭受自然災害、社會不可抗力等因素的侵害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我國森林資源資產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可能遇到的主要災害有以下三種:(1)火災。森林火災是世界性的最大森林災害,大多數森林火災都是人為原因引起的。(2)病蟲害。病蟲害對林木及其果葉產品所造成的損失很難估算,因此對病蟲害目前暫不承保。(3)氣象災害。氣象災害主要包括:風災、雪災和洪水等。
二、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評估
按照評估技術手段對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評估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單項資產評估和批量評估。IVS(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2005)認為,批量評估是在特定日期,應用統一的系統,考慮到統計檢驗和結果分析的評估方法和技術以評估多個財產的活動[3]。
批量評估(Mass Appraisal)是相對于單項資產評估(Fee Appraisal)的一種評估方法。評估某單項財產的市場價值時,該評估業務通常被稱為“單項資產評估”,而一次性評估大批量財產的評估業務則被稱為“批量評估”。批量評估區別于單項資產評估的關鍵在于:批量評估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評定估算大量資產的價值,其一次性評估的對象是一批或一組資產而不是單項資產,并應用統計檢驗來校正批量評估模型以保證評估質量。
三、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的基本要素
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與單項資產評估一樣,有10個評估基本要素,包括評估目的、評估基準日、價值類型、評估假設、評估原則、評估方法、評估主體、評估客體、評估依據和評估程序等。下面對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要素的特殊性加以分析討論。
(一)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主體
我國現行的森林保險實行的是“政策性森林保險為主,商業性森林保險為輔”的森林保險體制(簡稱“政商結合”森林保險體制)。這種“政商結合”森林保險體制,必然有多方森林保險主體的參與,其中包括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森林保險企業、森林經營者和資產評估機構及其注冊資產評估師。
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是森林保險制度的制定者和監管者,履行森林保險制度運行的監管職責,如果由其履行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職責,則超越其行政職責權利范圍。森林保險企業是森林保險服務提供商,由其履行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職責,勢必導致評估工作的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性受到質疑。森林經營者是森林保險服務的消費者,由于其受到缺乏資產評估專業知識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具備評定估算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的專業能力。另外,從我國目前的資產評估機構的現狀來看,大部分的資產評估機構和人員不具備森林資源資產單項資產評估和批量評估的專業勝任能力,需要利用林業專業技術人員或專家的工作協助其完成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總而言之,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森林保險企業、森林經營者和資產評估機構等與森林保險相關的主體都不能很好地勝任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工作,需要組建專門的森林資源資產批量評估機構來履行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工作職責。
根據《資產評估準則――森林資源資產》(中評協[2012]245號)的規定,從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機構和評估人員是具備資產評估資質的專業機構及其注冊資產評估師。由于森林資源資產生產經營管理、資源核查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從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的注冊資產評估師要具備相應的林學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的主體應該是獨立于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森林保險企業、森林經營者之外的具有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單項資產評估和批量評估專業勝任能力的資產評估專業機構,該機構可以是盈利企業,也可以是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借鑒國內外物業稅評估機構設置情況和機構性質,筆者建議組建從事森林保險標的資產批量評估工作且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性質的專業評估機構(簡稱森林資源資產批量評估機構),提供“政商結合”森林保險制度要求的批量評估中介服務。森林資源資產批量評估機構,應該有下列專業人士組成:(1)注冊資產評估師;(2)林業專業技術人員;(3)計算機專業人員;(4)“3S”專業技術人員;(5)保險專業技術人員;(6)其他輔助人員等。
(二)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對象與范圍
森林保險目的的評估對象是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在現行的森林保險制度下,由于森林資源資產中的林地、動植物、微生物、森林景觀資產和森林生態資產不是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因此,不能作為森林保險標的資產評估的對象納入其評估范圍。
(三)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的目的和價值類型
森林保險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規定如何計算保險金額和保險費。保險金額是保險人在約定的保險事件發生后,履行賠付或給付的最高責任限額。就保險一般規律而言,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是森林保險金額和保險費的依據和計算基礎。因此,正確評定估算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是保證保險金額和保險費計算結果正確性的前提。
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評估,其目的之一是確定森林保險標的資產的可保險價值,從而決定購買多少保險額才算充分,以保證投保林木資產不受損失。可保險價值是指可能因危險造成損失的森林資源資產的重置或重建成本。可保險價值是保險單條款中記載,或認同的某項森林資源資產損失,或森林經營者的整體森林資源資產價值損失的一部分。可保險價值是林木資產占有方、債權人、保險人、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等所關心的。
如果保險額是以重置形式提供的,那么可保險價值可以按照更新重置成本來計算。按更新重置成本計算可保險價值是以更新重置成本為依據,扣減去陳舊貶值;如果保險額是以市場價格形式提供的更新重置成本,那么可保險價值可以采用市場比較法進行評估,選擇樹種、樹齡、立地條件等因素類似的林木資產所需更新重置成本外加適當運費、稅負等計算出可保險價值。
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評估目的之二是,當森林保險標的資產遭受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損失時,滿足森林保險損失結算需要所做的評估,其具有非常特殊和有限的目的,即證實資產價值是根據保險單條款規定確定的,可稱之為保險損失結算價值。保險損失結算價值類型與保險評估確定的可保險價值相同;唯一的區別在于,為損失結算所做的評估是在損失發生以后進行。
歸納起來,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評估,其評估目的和價值類型有兩個,分別是:(1)滿足森林保險投保行為需要確定的可保險價值;(2)滿足保險損失結算行為需要確定的保險損失結算價值。可保險價值和保險損失結算價值一致,只是評估基準日不同而已。
(四)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的評估基準日和評估周期
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資產的價值也會隨時間的變化而波動。資產評估是確定資產某一時點(評估基準日)的靜態價值,并非確定資產每時每刻的價值變動過程和變動趨勢。
在森林資源資產占有方投保森林保險時,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的評估基準日就是森林保險的購買日,或者森林保險合同簽署日。
當林木資產遭受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導致損失時,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的評估基準日應該是保險事項發生日。保險事項發生日之前或之后都不宜作為保險損失結算評估基準日。因為,如果以保險事項發生日之前或之后的某個日期作為評估基準日,其評估結果必然不符森林保險合同的規定,也違背了資產評估的客觀性原則。
根據現行森林保險制度的規定,森林保險以一年為一個保險周期。一般而言,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系統的評估周期一般應與森林保險周期一致,即批量評估周期為一年。從林木資產的生長周期來看,在國民經濟狀況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和市場穩定的前提下,一年生長期對經濟林以外的林木資產的價值并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周期可以是一年或一年以上,具體評估周期可以根據林區主要樹種生長階段確定。
(五)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的評估途徑方法
1.批量評估的成本途徑評估方法,是根據成本法的評估原理構建批量評估模型的方法。評估師在選擇該模型對林木資產評估時,采用成本法(更新重置成本法)評估保險目的林木資產的價值。更新重置成本是指采用新的設計、新的標準、新的造林技術、新的經營水平,以現行價格新造相同林木資產所需的成本。森林資源資產價值受林分組成、樹種、生長狀態、生產材種、產品品種、市場價格、時間等因素的影響。
在批量評估林木資產價值時具體考慮的是林木資產的苗木生產成本、造林撫育成本和管護成本等。林木資產生產成本可能受到林木資產樹齡、樹種、面積、森林蓄積、經營方式、物價因素、區域因素等影響。
在采用成本法評估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時,還要考慮林木資產的增值(貶值)問題。林木資產一般不存在貶值,反而因林木材積生長使之增值。當然有些林種、樹種、某些年齡段的林木,類似于一般資產的實體性貶值和功能性貶值也的確存在。譬如過了盛產期的經濟林,產量明顯下降,甚至收不抵支,存在實體性貶值和功能性貶值。用材林和防護林如林木年齡達到過熟年齡或防護成熟齡,其林木生長功能衰退,生產能力下降,防護功能下降,產生實體性貶值和功能性貶值。由于森林經營或林木年齡的問題,其增值(貶值)的速度有快有慢,量有大小,在評估中需要注意調整。對于經濟林,還有一個有別于用材林資產的問題,即其生長過程分為產前期、始產期、盛產期和衰產期四個階段,盛產期有較高的產出,過了盛產期產量明顯下降,有一個經濟壽命的問題,即存在類似于一般資產的成新率問題。其成新率計算公式是:
成新率=1-已收獲的年限÷盛產期的年限 (1)
2.批量評估的收益途徑評估方法,是按“以利求本”的基本思路,將評估對象的預期收益資本化或折現,以此估算評估對象的合理價格或價值的評估途徑。其計算公式:
V=∑n
t=1+ (2)
式中,V――評估值,n――年份(第一階段每年凈收益不等的總年數),Rt――第t年的凈收益,An+1――第n+1年開始每年凈收益相等的年凈收益,r1――折現率,r2――資本化率。
采用收益途徑評估方法評估時,關鍵是要確定折現率、資本化率、年凈收益和折現時間。其中折現率、資本化率可以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模型(WACC)加以確定。值得注意的是,折現率與資本化率有可能相等,也有可能不相等。
3.批量評估的市場途徑評估方法,是指利用市場上同樣或類似資產(“類似資產”是指在用途、結構、位置等方面與被評估資產相同或相似的資產)的近期交易價格,經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以估測資產價值的市場價格比較的評估途徑。目前在批量評估中,有兩種市場途徑評估方法可供選擇使用。
一是可比銷售法(間接評估模型)。它通過兩個步驟實現:先建立一個確認可比銷售樣本的模型;然后再根據可比銷售林木資產樣本與目標林木資產之間的差異進行調整。其模型表達式為:
V=SPC+ADJC (3)
式中,SPC表示可比銷售林木資產的銷售價格,ADJC表示對可比銷售林木資產的調整。傳統的可比銷售法的調整原理,采用的是非統計校準的樣本分析,即在模型中設定兩個銷售樣本的特征在其他方面都相同,根據兩個銷售樣本中某一特征的差異反映銷售價格的差距。這種方法較為原始,可靠性不足。因此,可比銷售法雖然構造簡單,易于被使用者和法庭接受,當其精確度難以與市場法媲美。
二是目前在批量評估中應用最為廣泛的直接市場法(Direct Market Method)。直接市場法模型通常是采用了統計校準技術的愿望模型(Hedonic Models)。它以當地市場可比林木資產的近期銷售狀況為基礎,需要采集有關林木資產具體特征的信息以確定價值。當地市場上可比林木資產的近期銷售狀況用于估測評估對象的價格。
四、結論
森林保險金額和保險費的計算依據可以是森林面積、森林資源資產價值或森林資源資產生產經營成本。而最能真實反映森林保險金額和保險費計算依據的是森林資源資產價值。
從森林資源資產的特征和可能遭受災害的情況來看,目前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就是林木資產,除林木資產以外的森林資源資產不宜作為森林保險標的資產。
從評估技術角度來看,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評估可以采用單項資產評估與批量評估兩種評估技術并用的模式。
從資產評估的基本要素來分析,森林保險標的資產批量評估的目的、評估對象與范圍、價值類型、評估原則和假設、評估途徑方法、評估基準日和評估周期等評估要素,都與單項森林保險標的資產評估一致,它們的區別在于評估效率和評估費用的不同。另外,森林保險標的資產價值批量評估的主體與單項森林保險標的資產評估也不一定相同。
參考文獻:
[1] 袁紅萍.改革森林保險制度破解森林保險困局[J].經濟研究導刊,2013,(25).
[2] 張旭.財產稅稅基批量評估中的特征價格模型分析――以廈門市商業住宅為模擬分析對象[D].廈門:廈門大學,2008.
[3] 紀益成,傅傳銳.批量評估:從價稅的稅基評估方法體系發展新動態[J].中國資產評估,2005,(11).
關鍵詞:林木資產;評估鑒定;評價指標分類評價法
中圖分類號:S7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3009203
1引言
依法對林木資產受損(侵)價值調查評估鑒定,不僅涉及受損(侵)后經濟補償和恢復森林資源再生產問題,而且也為執法量刑和經濟處罰提供技術與法律依據。由于調查評估鑒定目的有其特殊性,因此,如何科學準確地對林木資產受損(侵)價值的調查評估鑒定,這是在森林資源資產調查評估鑒定中值得研究和解決的主要問題。為了探討林木資產受損(侵)價值調查評估鑒定的技術特性,調查評估了連城莒溪隔口村森林資源資產產權糾紛中林木資產受損價值和連城爐塘林業經營所“種子園”林木資產受侵價值。通過對林木資產受損(侵)價值評估調查,分析了調查與評估鑒定技術方面的幾個關鍵性問題,提出了林木資產受損(侵)價值評價指標和評估鑒定方法,表明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以及在現行的林業體制和森林經營水平條件下,林木資產受損(侵)價值調查與評估鑒定應采取分類評價法。
2材料與方法
2.1材料
材料1:連城莒溪隔口村所屬山場2012年被侵占,受損林木為2005年人工造林,該山場已平整土地,建成了養殖場。評估目的為確定調查評估對象范圍內所有林木資產損失的現值,作為該村請求賠償的依據。
材料2:連城爐塘林業經營所杉木“種子園”更新采伐,為2014年伐區,由某承包工程隊包砍包銷,采取1 m3給檢尺員150~200元作為報酬為手段,共侵吞杉木202m3,屬皆伐伐區山場,林地已清理干凈。評估鑒定目的是確定調查評估對象范圍內所有被侵占林木資產的現值,作為司法部門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
2.2調查鑒定評估方法
2.2.1林木資產受損(侵)資源調查鑒定方法
林木受損(侵)價值是以受損(侵)林木資源為對象,受損(侵)的林木,往往是已經被毀,或已被采伐出賣,經常是無帳可查,山場只留下伐根,要認定不在山場的林木資源,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要認真分析林木受損(侵)類型和程度,依不同地類或林種、培育目標分有參照林分和無參照林分二種調查鑒定類型查清受損(侵)林木資源。
(1)林木受損(侵)有參照林分的林木資源調查鑒定。根據最近一次森林資源調查資料或建檔材料和立地條件、樹種、年齡、起源、坡位等情況,找出同一或鄰近小班相近的林分進行林木資源調查。利用1∶10000地形圖現場勾繪、網格法或計算機求算面積,也可采用皮尺丈量、羅盤儀、GPS等儀器實測受損(侵)林地面積,并計算受損(侵)林木蓄積。
(2)林木受損(侵)無參照林分的林木資源調查鑒定。主要通過查伐根來計算林木受損(侵)的數量。人工林株行距較整齊、分布較均勻可采用加密樣園調查或標準地調查伐根,查根徑立木材積表,利用1∶10000地形圖現場勾繪、網格法或計算機求算面積,也可采用皮尺丈量、羅盤儀、GPS等儀器實測受損(侵)林地面積,并計算受損(侵)林木蓄積;天然林只能在受損(侵)伐區內量取全部被采伐的伐根,查根徑立木材積表,求得林木蓄積。根徑異常的林分,應進行修正,使之符合實際。
2.2.2林木資產受損(侵)價值評估方法
由于所評估的對象,往往是評估之前已經發生的事情,有的甚至已經發生了好幾年,評估的基準日只能為推算基準日,與實際評估時間不能相吻合。因此,林木資產受損(侵)價值評價指標也只能為推算指標。受損(侵)林木資產評估的方法和評估價值與森林資源流轉的林木資產評估方法和價值有很大不同。目前受損(侵)林木資產評估尚無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林木資產受損(侵)價值是根據評估目的和林木資產受損(侵)情況,分別不同林種不同樹種不同齡組采用不同方法進行評估,即分類評價法評估,具體如下。
(1)用材林幼齡林及未成林造林地林木資源資產采用重置成本法。
(2)用材林中齡林、近熟林林木資源資產采用收獲現值法。
(3)用材林成、過熟林林木資源資產采用木材市場價倒算法。
(4)竹林資源資產采用分段計算,穩產前采用凈現值法,穩產后采用年金資本化法。
(5)經濟林資源資產采用分段計算,穩產前采用凈現值法,穩產后采用年金資本化法。
其它林木資產受損(侵)價值是在上述5種方法評價的基礎上根據評估目的、培育目標、社會生態效益指數采用系數比較法評估。
2016年7月綠色科技第13期
童慶嘉:林木資產受損(侵)調查鑒定與價值評估技術探討資源與產業
3結果與分析
下面以材料1、2為例對林木資產受損(侵)價值進行調查評估鑒定結果分析。
3.1案例1:用材林中齡林林木資產受損調查評估鑒定
3.1.1林木資產受損調查鑒定
該山林列入評估范圍的林地實地丈量面積7.7畝,其中養殖場占用馬尾松林面積7.1畝,道路占用杉木林面積0.6畝。2015年參照周邊未損林木進行調查鑒定,馬尾松平均胸徑9.5cm,平均樹高5.5m;杉木平均胸徑14cm,平均樹高9.0m。被損馬尾松林分蓄積33m3,被損杉木蓄積6m3,受損林木蓄積總計39.0m3。為用材林中齡林。
3.1.2林木資產受損價值評估
用材林中齡林受損林木資產評估采用收獲現值法,其計算公式為:En=S×m×MuM×∑3i=1Ai[fi1(Wi1-Ci1-Fi1)+fi1(Wi2-Ci2-Fi2)](1+P)(u-n)]-(R+V)×[(1+P)(u-n)-1P×(1+P)(u-n)(1)
(1)式中,En:林木受損價值; S:齡組面積7.7畝,其中杉木林0.6畝,馬尾松林7.1畝。m:齡組單位面積蓄積量,杉木10m3/畝,馬尾松4.65m3/畝; mu:森林經營類型標準林分成熟齡對應曲線的單位面積蓄積量,按福建省林業廳制訂的《森林經營類型表》中的生長指標似合林分蓄積量生長曲線,杉木、馬尾松采用一般中徑材經營類型。
M杉=20.31432×(1-e-0.1263545t )5.293045;
M馬=20.29737×(1-e-0.108322t )4.361291;
其中,M:現實林齡時標準林分蓄積生長曲線對應的單位面積蓄積量,M杉=5.6 m3/畝,M馬=5.4 m3/畝;Ai:樹種組成比系數; i:樹種代碼,即1代表杉木,2代表馬尾松,3代表闊葉樹;u:該森林經營類型的主伐年齡,u杉=26,u馬=31;n:年齡11年;p:投資收益率,按6%;R:年地租,本次不計;v:每年的單位面積管護費,1元/(畝?年);Fi1、Fi2:各樹種原木、綜合材材種的木材生產銷售合理利潤,已受損;fi1、fi2:各種樹種原木、綜合材出材率,杉木75%,其中原木45%,綜合杉30%;馬尾松80%,其中原木50%,綜合材30%;Wi1、Wi2:各樹種原木、綜合材單位產品平均銷價;杉原木:1100元/m3,杉綜合:800元/m3;松原木:950元/m3,松綜合:650元/m3;Ci1、Ci2:各樹種原木、綜合材材種經營成本,直接生產工資150元/m3,其它稅費已受侵。
經評估,林木資產損失價值為21493元,其中馬尾松損失價值為17158元,杉木損失價值為4335元。雖然林地已被毀,但是有周邊對比林分,其林木資源數量,可按現實林分計算,盡管林地被毀時間和評估時間相隔甚遠,但是評估值是由現實林分計算,即為現時價值。
3.2案例2用材林成熟林林木資產受侵調查評估鑒定
3.2.1林木資產受侵調查鑒定
該山林林木受損(侵)屬無參照林分的林木資源鑒定調查。2015年實地調查,采用1∶10000地形圖現場勾繪,并用計算機求算面積。人工杉木種子園株行距整齊,采用3.26 m樣園加密布點,量取樣園內伐根地徑。由于杉木種子園是通過嫁接成林,其地徑比一般杉木林地徑偏大,與現有采用的地徑材積表不符。為此,采用原有伐區調查設計材料量取的胸徑和樹高,按原設計平均胸徑與實地量測的平均地徑的比值,作為修正系數,以此推算各樣園的平均胸徑,查原設計樹高曲線圖,得出各樣園平均樹高,再根據平均胸徑、樹高查《福建省杉木二元立木材積表》,求算出該伐區的蓄積量,并依照原設計出材率計算其出材量,推算出被侵占的木材為212 m3,與森林公安立案偵察取證的數據202 m3,誤差5%,在調查技術規定允許的誤差范圍內。人工杉木種子園更新采伐按用材林成熟林認定。
3.2.2林木資產受侵價值評估
用材林成熟林被侵占林木資產評估采用市場價倒算法,其計算公式為:
En=S×M×∑3i=1Ai[fi1(Wi1-Ci1-Fi1)+fi2(Wi2-Ci2-Fi2)](2)
(2)式中,En:林木資產評估值; M:材木蓄積量M=202m3; Ai:樹種組成比系數同案例1;Fi1、Fi2:各樹種原木、綜合材材種的木材生產銷售合理利潤,已受損;fi1、fi2:各種樹種原木、綜合材出材率,杉木74.4%,其中原木60.3%,綜合材14.1%;Wi1、Wi2:各樹種原木、綜合材平均銷價;杉原木:1100元/m3,杉綜合800元/m3;Ci1、Ci2:各樹種原木、綜合材材種經營成本,直接生產工資150元/m3,其它稅費已受侵。
經評估,林木資產受侵價值為人民幣126472元。林木資源受侵占的數量,即為成熟林分采伐時的數量,而不是現時林木資源數量,因此評估基準日并不是該林木受侵時的時間,這個基準日只能是計算過去受侵林木資產的時間,而不是受侵占林木資源所具有的時間,但其技術經濟指標是推算基準日該時點的公允值,它是計價指標的基準日。
4結論與探討
(1)案例中的資源核查工作繁重,難度大,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不同林分狀況,選擇適宜的調查方法,最好利用可參照林分進行調查,以提高調查精度。
(2)受損(侵)評估值應為林木的全部價值,這與山林轉讓所評估的純價值有所不同,它應包括受損(侵)稅費和利潤,以及其他可提供社會勞動的價值。不同林種不同樹種不同齡組應采用不同方法進行評估。上述兩個案例采取分類評價法,其評估結果當事雙方都能接受,并作為經濟補償、執法部門執法量刑和經濟處罰的依據,說明分類評價法是公允的。因此, 在現行的林業體制和森林經營水平條件下,林木資產受損(侵)價值調查鑒定與評估應采取分類評價法。
(3)案例1林木受損是動態的,其評估基準日為即時日;案例2林木受侵是靜態的,其評估基準日為推算基準日,是林木受侵該時點的公允值。在實際操作中要準確把握評估基準日,確保評價指標的準確性。
(4)由于該項目調查評估是受特種行業的委托,評估目的是作為執法的依據,而不是森林資源流轉資產評估中所述的評估情形,它是對已經發生的經濟行為作出判決。
(5)案例舉列的是評估工作中遇到的兩個典型案例,其他林種的森林資源資產受損評估也可采取分類評價法進行評估,筆者不再列舉。
(6)系數比較法評估是林木資產受損(侵)更具特殊性的價值評估方法,比較系數受評估目的、培育目標、社會生態效益指數的影響,在實際操作中有待更深層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林業部財務司.森林資源資產管理有關規定選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
[2]陳平留.森林資產評估[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3]陳平留,劉健.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運作技巧[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4]陳平留,劉健,陳昌雄,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一、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概況
在近20年的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保護區已建立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省級森林公園4處,縣級森林公園2處,生態旅游開發景區、景點100多處,形成了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的能力。2010年,保護區生態旅游景區接待游客約50萬人(次),年產值達5000余萬元,實現利潤500余萬元。
二、生態旅游資源價值測算的理論方法
生態旅游資源價值評估方法主要有Atkinson法、成本法、價值法、旅行費用法和費用支出法等類型。本文采用旅行費用法對祁連山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價值進行評估。
旅行費用法是一種評價無價格商品的方法,通過人們的旅游消費行為來對非市場環境產品或服務進行價值評估,并把消費環境服務的直接費用與消費者剩余之和當成該環境產品的價格,這二者實際上反映了消費者對旅游景點的支付意愿。
三、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價值評估
祁連山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價值為消費者支付意愿和旅游時間價值之和。
(一)消費者支付意愿
消費者支付意愿為直接費用與消費者剩余之和。
1、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是消費者對一件商品或一項服務所愿意支付的費用與實際付出的費用的差值。其公式表述為:
(1)
式中,yi為保護區生態旅游景區對第i出發區的游憩效益;Pi為第i出發區人口總數;Tij為征收Cj-Cj-1的入林稅后,第i區的游林率(Ti=Ni/Pi,Ni為第i出發區的年游林人數);Cj-Cj-1為在旅行費用Cj-1的基礎上征收的入林稅;Y為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的游憩效益。
計算消費者剩余可將旅行實際費用作為一種“影子價格”(如圖),當影子價格增加,即旅行實際費用增加時,游客人數將減少。
在上圖中,對于一個很小的費用增加值ΔPj,當旅游人次為Nj時,一組游客的消費者剩余為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全體游客的消費者剩余為圖中曲線下的面積,計算公式為:
(2)
Pm為增加費用最大值,y(x)為費用與旅游人次的函數關系式。
2、消費者支付意愿分析計算
(1)游客抽樣調查和分區
采用調查法,直接詢問游客關于生態旅游的支付意愿。于2010年6月至8月在祁連山保護區對游客進行了調查,調查因子有游客來源、旅行時間、游林時間、旅行費用和進入保護區的支出等項目。在調查過程中,對游客來源地進行了劃分,收集了相關地區或城市的總人口數和人均收入(見表1)。
在表1中,游林率指某地區的游林人次與該地區總人口之比;游林人次為調查總人數中某一地區調查人數所占的比例與保護區年游客量的乘積。祁連山保護區2010年游客量約為50萬人(次)。
(2)保護區旅游率回歸模型
來自某一客源地游客人數的多少受很多因素的制約,主要有游客收入水平、景區吸引力、旅游費用、旅行時間、客源地的總人口等。一般情況下,客源地的人口越多,人均收入越高,則出游的人數就越多;游覽某景區花費的時間越長、費用越高,到該旅游區的人數就越少;旅游區的風景吸引力與游客數量成正比。在假設祁連山保護區的風景吸引力對各個客源地游客吸引力相同的情況下,建立游林率與人口、收入、旅行時間和旅行費用4個因子的回歸模型,進行相關分析。(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出發地的人口和旅游費用對保護區游林率的影響較為顯著,之后為收入,時間的影響相對不顯著。
(3)最大追加費用計算
以客源地游客可承受的最大費用減去現實的旅游費用就得到祁連山保護區對各客源地的最大追加費用。祁連山保護區對各客源地的最大費用和追加費用最大值見。(見表3)
從表3中可知,祁連山保護區的最大追加費用為311元。當追加費用達到311元時,游林人次即為零。通過對上表數據的計算,得出祁連山保護區的游林人次與追加費用間的函數關系:
Y=12.368457-1.168145X+0.792146X2(3)
R2=0.9876;R’2=1.3759
式中,Y為游林人次(萬人次/年),X為追加費用(元)。
(4)消費者支付意愿值
根據公式(3)可求得祁連山保護區消費者支付意愿Vp為:
(萬元/年)
(二)時間價值
消費者支付意愿只是保護區生態旅游價值的一部分,保護區生態旅游價值還包括旅游的時間價值。計算公式為:
(4)
式中,t1i為第i客源地的旅程所費時間(h),t2i為第i客源地在保護區的游憩時間(h),si為第i客源地的人均月收入(元),ci為第i客源地年游林人次,ti為第i客源地的月均工作時間(h),n為客源地的個數。
旅游時間價值計算采用國內通用標準,即按照客源地的人均實際工資的30%――50%。本文參照《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旅游價值評估研究》,使用40%的打折率。各客源地游客的月工作時間統一為168h(每周40h)。由此計算得祁連山保護區的生態旅游時間價值為1027.5萬元。
(三)祁連山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的價值
根據消費者支付意愿和旅游時間價值計算結果,可求得祁連山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的價值V為:
V=6268.9+1027.5=7296.4(萬元/年)
四、結論
本研究針對目前生態系統服務產品提供的價值評估缺乏空間表達、對數據要求高、評估效率低等不足,初步構建了適用于生態系統服務產品提供的價值評估方法,探討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生態系統服務產品提供功能。
1研究區概況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南部,地處20°54'9"~24°2'6"N、107°19'26"~109°51'54"E,東西長262km、南北寬347km,總面積4.17萬km2,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4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地處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區、大西南區域經濟合作區和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區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地區唯一的沿海區域,也是我國與東盟國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地接壤的區域,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
2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生態系統通過初級生產、次級生產供應為人類提供農業、林業產品等,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需求。由于生態系統提供的產品能夠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因此可以采用市場價格法對生態系統產品提供的服務進行價值評估[4]。
2.1農業產品提供的服務價值
2.1.1價值量評估
評估中主要考慮納入國民經濟核算框架的農業產品價值[5],包括糧食、糖料、油料、蔬菜及其他農作物,以及茶園、果園、桑園及其他園地等提供的產品。計算公式如下:Va=∑Aa,i×Ya,i×Pa,i式中,Va為農產品的價值(元);Aa,i為第i類植物產品可收獲的面積(hm2);Ya,i為第i類植物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kg/hm2);Pa,i為第i類植物產品當年的市場價格(元/kg)。
2.1.2空間表達
由于在耕作管理上的不一致,在同一塊耕地種植的農作物在年內和年間會不一樣,即有可能出現種植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及同時種植其他作物的情況,加上間作套種等模式出現,難以確定具體糧食作物或油料作物的復種指數。因此,為合理表示種植業農產品的價值空間分布,有效確定各種作物的種植面積,對各種農作物統一采取全研究區的平均復種指數(播種面積/耕地面積)。
根據廣西統計年鑒中各類作物的播種面積、單產、產值,計算出研究區域中各種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播種面積/復種指數)及平均單位面積產值;將各種農作物在各研究區的種植面積乘以單位面積產值,得到每種農產品在各研究區的產值;各產品產值經過權重系數(各產品667m2產量與研究區平均的比值)修正(體現空間肥力和管理水平的差異),再經種植面積加權后賦予相應的土地利用圖斑(由于同一種耕地,如灌溉水田,有可能種植糧食也有可能種植蔬菜,各研究區域的農產品種植結構也不盡相同,為了縮小這種空間差異,對不同研究區域內不同農作物進行種植面積加權,得到研究區域內同一耕地類型總的單位面積價值后,平均賦予相應的圖斑)。
將土地利用圖與行政區劃圖合并,得出不同區域的不同土地利用斑塊,融合后將各種農產品價值賦予各自土地利用圖斑,然后對農業產品價值字段進行渲染,得到農產品提供的服務價值分布(圖1,封底)。
2.1.3價值評估
2010年北部灣經濟區糧食、油料、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的總產值為2249258萬元。由圖1可見,2010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農產品價值空間分布差異大,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區,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耕地資源主要分布在中部直接相關。從表1可知,按集中程度分析,有3個較為明顯的集中區域,分別位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中部(南寧市轄區、橫縣)、中南部(欽州市轄區、靈山縣和合浦縣)、中北部(武鳴縣、賓陽縣);按區域總價值統計,最大值779376萬元(南寧市轄區)與最小值2171萬元(東興市)相差358.99倍;按研究區域單位面積價值統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單位面積農產品平均價值為52.95萬元/km2,其中,最大值119.54萬元/km2(南寧市轄區)與最小值4.32萬元/km2(東興市)相差27.64倍。
2.2林業產品提供的服務價值
2.2.1價值量評估
生態系統提供的林業產品主要包括采伐的木材、竹材及采集的非木林產品[6],采用市場價格法評估,計算公式如下:Vf=∑Af,i×Yf,i×Pf,i式中,Vf為林業產品的價值(元);Af,i為第i類林業產品可收獲的面積(hm2);Yf,i為第i類林業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kg/hm2);Pf,i為第i類林業產品的市場價格(元/kg)。
2.2.2空間表達
根據北部灣經濟區內不同的植被覆蓋情況,計算各種植被生產的林產品的價值,平均分配給相應的土地利用圖斑。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及森林資源分布(如劃分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等),林業產品供給價值用年內增長活立木價值表示,運用市場價格法計算。對于活立木價值,根據森林資源調查資料確定生態系統優勢林分分布,根據統計年鑒獲得林業產品年凈生長蓄積量數據;確定當年活立木價格,與年凈生長蓄積量相乘,得到各林分活立木價值;利用GIS軟件,將計算出的各種林分活立木價值分別賦予相應的土地利用圖斑,然后對林業產品價值字段進行渲染,得到林產品的價值空間分布圖(圖2,封底)。
2.2.3價值評估
2010年北部灣經濟區林產品價值為2145287萬元。從圖2可見,林產品價值總體分布在中南部,與農產品價值分布差異較大,這主要與北部灣經濟區林業資源分布狀況相關。從表2可知,按研究區域總價值比例統計,南寧市轄區(12.70%)、欽州市轄區(11.63%)、上思縣(9.64%)較高,合浦縣(3.80%)、東興市(1.44%)、北海市轄區(0.69%)較低,最大值272390萬元(南寧市轄區)與最小值14884萬元(北海市轄區)相差18.3倍;按研究區域單位面積價值統計,北部灣經濟區單位面積林產品平均價值為50.5萬元/km2,其中,上思縣(72.79萬元/km2)、防城港市轄區(65.90萬元/km2)、浦北縣(63.23萬元/km2)較高,賓陽縣(36.77萬元/km2)、合浦縣(33.58萬元/km2)、北海市轄區(15.16萬元/km2)較低,最大值72.79萬元/km2(上思縣)與最小值15.16萬元/km2(北海市轄區)相差4.8倍。#p#分頁標題#e#
2.3產品提供的服務價值
2010年北部灣經濟區產品提供價值(含農業產品和林業產品提供價值)為4394545萬元,產品提供價值的空間分布如圖3(封底)所示。北部灣經濟區產品提供價值空間分布差異較大,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區,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耕地、林地資源主要分布在中部直接相關。從表3可知,按研究區域總價值統計,最大值1051766萬元(南寧市轄區)與最小值246676萬元(東興市)相差31.8倍;按單位面積產品價值統計,北部灣經濟區單位面積產品平均價值為103.44萬元/km2,其中,最高的南寧市轄區(161.31萬元/km2)與最低的北海市轄區(81.31萬元/km2)相差3.6倍。
從評估結果發現,生態系統服務產品提供價值存在高度空間異質性,若不進行價值的空間分配過程,各項服務產品提供價值只能按行政區域數值進行表示,難以體現空間差異。如農業服務價值與作物類別、播種面積、土壤肥力、農作物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有關,空間差異非常大;若僅僅采用各行政區域統計資料數據表示各項服務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會掩蓋其空間分布特征。通過生態系統服務產品提供價值空間分配過程,結合其他生態系統價值評估結果,有利于對特定區域的生態系統服務能力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 評估土地價值 理論 市場比較法 假設法
中圖分類號: D9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土地價值理論研究的經濟理論基礎
1.1勞動價值論
土地的勞動價值理論是由大衛.李嘉圖加以提出來的,最終由馬克思對其加以完善,這個理論認為勞動投入是價值決定的唯一因素。
1.2效用理論
效用理論主要是研究消費者如何在各種商品和勞務之間對它們的收入進行分配,以達到滿足程度的最大化。效用價值論只能說明價值決定的“質”,具體的“價值量的決定”需要邊際效用價值論來解決。
1.3供求價格論
供求價格是由19世紀末英國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提出的,馬歇爾認為,所謂的價值,就是指交換價值或者價格,這主要是取決于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的共同作用的均衡狀態,其中,生產要素價值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供給價格,邊際效用的大小又決定了需求的價格,被稱為混合價格理論。
2、土地價值理論構成
2.1土地的資源價格
土地資源具有原始性特征,土地是先于人類社會而存在,同時也是萬物生存的基礎,自身具有生產能力。由于各種土地產權制度的安排,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資源是自然的產物,不是由于勞動而產生的,但是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土地可以被出租和變賣,從而也就產生了地租和地價。
2.2土地成本價值
土地的成本價值主要是指在土地上的投入,土地上的成本投入可以通過以下的兩種方式來改變土地的資本價值:一是在原有土地資源上進行一些技術、勞動、資本的投入,增強土地的生產能力,例如在土地上進行一些基礎設施的投資等;二是土地的開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利用能力增強,可以通過一些要素的投入開墾出一定量的土地, 使得土地的供給的彈性增強。
2.3土地使用價值
土地的使用價值主要是指土地資源給需求者帶來的經濟、環境以及社會上的價值。土地資源既是私人物品又是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雙重性,同時土地的使用價值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的使用價值,二是間接的使用價值。直接使用價值為土地的需求者帶來的經濟效益;間接的使用價值表現為生態價值。
3、市場比較法
3.1基本原理
市場比較法的基本原理,是將需要進行評估的土地與近期已經發生交易的相似土地交易案例進行一個細致的比較,根據交易案例的價格,參照待評估土地與交易案例的土地在交易明細情況、交易日期等個別因素方面的差別,對已交易土地案例的價格進行詳細的分析,大致獲得待評估土地的價格,用此價格成為土地的比準價格。
3.2估價的步驟
市場比較法估價步驟為:
1、收集交易實例
2、選取可比實例
3、建立價格可比基礎
4、進行交易情況修正
5、進行交易日期修正
6、進行區域因素修正
7、進行個別因素修正
8、求出比準價格
3.3選擇比較實例
所選取的比較實例應符合下列要求:1、選取與待估土地的用途應相同的對象,主要是指土地的具體利用方式,大致可按大類和小類來劃分。大類土地的用途如:商場、寫字樓、酒店等。小類土地的用途如:住宅,綠化等。2、選取與待估土地所處地段相似的比較對象,主要是指比較的實例與待估對象應位于同一區域或者是鄰近的區域。3、成交日期應與估價對象地塊相近。一般情況下比較實例的成交日期距估價時點的間隔越短,得到的估價也就越準確。
3.4比準價格的計算
實例修正后的價格=比較案例成交價格×交易情況修正系數×交易日期修正系數×影響因素修正系數×年期修正系數
各實例修正后價格的差額率一般不應超過10%,如果價格差額滿足要求,根據各比較實例的情況及其與評估對象之間的關系,可以采用簡單算術平均、加權平均、中位數等方法計算比準價格。
3.5市場比較法的特點以及其應用范圍 (1)市場比較法的特點:比準價格 (2)市場比較法使用的前提條件:市場比較法僅適用于比較穩定的土地市場,且有大量豐富交易案例的地區,并且在交易案例與待估土地之間一定要有很強的替代性。 (3)市場比較法的適用范圍 從適用條件來看,市場比較法主要用于地產市場發達且有充足的具有替代性的土地交易實例的地區;從評估目的和評估結果的形式來看,可直接用于評估土地的價格或價值,可用于評估土地或房地產的租金,可用于其他評估方法中有關參數的求取。
4、假設開發法
4.1假設開發法的基本原理
假設開發法(hypothetical development method,residual method):房地產估價方法之一,運用假設開發法評估待開發房地產的價值,具體有現金流量折現法和傳統方法。假設開發法又被稱為剩余法,指預計估價對象開發完成后的價值,扣除預計的正常開發成本、稅費和利潤等,以此估算估價對象的客觀合理價格或價值的方法。在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時,不用扣除利潤部分。其被廣泛運用的公式為: 地價=項目開發價值-建造成本-管理費-銷售費用-利息-稅費-利潤
4.2項目開發價值的評估
(1)最高最佳使用原則
最高最佳使用原則要求房地產估價結果是在估價對象最高最佳使用下的價值,它的分析就是為估價對象尋求一種最合理最可能的用途,并使得估價對象在估價時點的價值最大化,估價對象是否為最高最佳使用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四個條件:法律上許可;技術上可能;經濟上可行;價值最大化。
法律上許可:主要分析每一種潛在的使用方式,是否滿足法律法規,城市規劃,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等要求,不符合法律法規的使用方式不能選用。
技術上可能:主要分析對法律所允許的每種使用方式,要檢查它在技術上是否能夠實現,包括建筑對材料性能,施工技術手段等能否滿足要求,如果技術達不到的則不能選用。
經濟上可行:主要分析對于法律上允許,技術上可能的每一種使用方式,主要進行經濟上可行性檢驗。經濟可行性檢驗的一般做法是:針對每一種使用方式,首先預測它的未來收入和支出流量,然后將未來的收入和支出流量進行折現,將兩者進行比較,只有收入現值大于支出現值的使用方式才具有經濟可行性,否則不能選用。
價值最大化:主要分析在所有具有經濟可行性的的使用方式中,能夠使估價對象的價值達到陽大化的使用方式,才是最高最佳使用方式。
(2)設計方案的規劃
設計方案在規劃的時候首先要考慮項目價值的最大化,主要是依據待評估的該土地在市場中的定位,在項目容積率以及覆蓋率等法律規章限制下確定項目的產品形式和空間布局。設計方案的規劃要結合當地居民的消費習慣,將市場把握性大以及效益明顯的方案作為項目的最佳開發利用方式和土地價值評估的依據。
4.3土地開發價值的評估
待估土地周邊樓盤的調查。
土地的價格定位。
預測土地的開發價值。
4.4各種成本費用的估算
(1)建造成本
建造成本可通過比較法來估算, 可以依據當地的造價咨詢公司或者建筑單位所提供的造價水平來進行推算,如果市場上建筑材料的價格波動較大,需要將未來建筑材料價格的變進行預測,對建筑成本的還可以采用建筑工程預算的方法來對建造成本進行估算。
(2)管理費用
對土地價值評估還需要考慮土地的管理費用,通常情況下來說土地的管理費用是按照建造成本的一定比率來估算, 也可以按照土地開發價值的比率來計算。
(3)稅費的估算
稅費的計算是根據當前的國家對土地的稅費政策,估算從土地的獲得到土地的出售期間可能發生的稅費額度, 也可根據其他類似開發經營項目所需支付的稅費情況來估算, 一般是根據項目開發價值的一定比率來計算。
4.5土地利潤的計算
對于土地利潤的計算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將項目開發的價值作為基數,乘以銷售的利潤率,另一種是用建造的成本以及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等作為計算基數,乘以成本利潤率。銷售利潤率以及成本利潤率是根據當地房地產開發的平均利潤水平以及開發商的期望水平計算的。
結束語:
對于土地價值的評估我們不能簡單地按土地的資源價值計算,而需要應充分考慮土地供求關系、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并給予各項價值指標以相應的權重,計算出合理的評估方法。
參考文獻:
[1] 黃賢金,張安錄.土地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
[2] 李秉濬.土地經濟理論的核心地租理論[J].中國土地科學,2010,(11),vol.9,No.6.
[3] 段正梁,張維然.論土地價值的內涵、來源及其特殊性[J].同濟大學學報,2004,(2).
[4] 柴強.房地產估價理論與方法(第1版)[M].2004,4.
【關鍵詞】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提高城市綠地系統生態服務功能,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改善,滿足市民接近和回歸自然的渴望,已成為城市化建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提高綠地生態功能,促進城市綠化的可持續發展則是當今主流的研究方向。
1.城市森林的概念和內涵
城市森林與城市林業的概念主要差異性在于城市林業主要側重于行業的經營和管理,將城市園林綠化納入林業經營管理的范疇,是一個多方面的經營管理體系;而城市森林是將城市綠地主要以森林的形式進行構筑和管理,是一個比較狹義的概念[1]。因此,城市森林是建立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借鑒地帶性自然森林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以喬木為骨架,以木本植物為主體,藝術地再現地帶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綠地。
2.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1生態服務功能的含義
廣義上的生態系統服務包括生態系統產品和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系統服務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2]。一般而言,生態服務功能(Ecosystem services)是指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物種共同支撐和維持人類生存的條件和過程;它能夠比較清晰地描述人類對生命支持系統的依賴性,為人們評價各種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長遠影響提供了一種參考,以防止和減少自我毀滅性的經濟和社會活動[3]。
2.2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
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是指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態過程為人類提供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4]。從復合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它不僅包括該系統為人類提供食品、醫藥和其他工農業生產的原料這內部效益,更重要的是支撐與維持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維持生命物質的生物地化循環與水文循環,維持生物物種與遺傳多樣性,凈化環境,維持大氣化學的平衡與穩定的外部公益作用。
3.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主要研究方法
客觀準確的計量評價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及其價值仍然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理論和技術難題,已成為國內外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研究的前沿課題。面對當前極為緊迫的生態環境建設局面,充分認識森林生態系統在預防自然災害和促進資源經濟協調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保護與恢復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應該成為各級決策部門的共識[7]。
3.1城市森林生態功能評價方法
生態系統服務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物質量評價法,另一類是價值量評價法。根據城市森林生態功能屬性,以擇優原則選擇適用的評價辦法。
3.1.1物質量評價法
3.1.1.1森林固定CO2和釋放O2的價值
考慮到森林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生態系統,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凋落物層的呼吸作用和土壤釋放CO2的作用[9],因此:
式中,Q為CO2固定量(1.hm-2.a-1);S為凈第一性生產力所同化的CO2量(1.hm-2.a-1);Rd為凋落物層呼吸釋放的CO2量(1.hm-2.a-1);Rs為土壤呼吸釋放CO2量(1.hm-2.a-1)。根據已有資料報導,我國森林固定CO2和釋放O2的成本分別為273.3元t和369.7元t,取碳稅法和造林成本法兩者的平均值來評價森林生態系統固定CO2的價值。
3.1.1.2凈化空氣的價值
森林凈化空氣的主要機能是:吸收氣體污染物、阻滯粉塵、殺除細菌、降低噪聲、釋放負氧離子和萜烯物質。因而對空氣的清新和人體健康有利。這里重點對吸收污染氣體價值和阻滯粉塵的價值進行評估[2]。
(1)森林吸收污染氣體的價值
以SO2為例,常用有吸收能力法。根據單位面積森林吸收SO2的平均值乘以森林的面積,計算出吸收的SO2量,再根據防治污染工程中削減單位重量SO2的投資額度,算出森林吸收SO2的經濟價值“閾值法”對吸收能力的推算以SO2在林木體內達到閾值時的吸收量來計算“葉干重法”樹木吸收:
SO2量=葉片積累+代謝轉移+表面吸附。通過實驗測定某樹種葉在一定期間含硫量變化作為吸收量,再根據葉干重占植物的比例計算出轉移的流量和葉面表面蒙塵量。
根據《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闊葉林對SO2的吸收能力為88.65kg/hm-2/a-1,針葉林平均吸收能力為215.60kg/hm-2/a-1,減少SO2的成本為600元/t-1。
(2)森林阻滯粉塵的價值
森林的滯塵功能價值評估方法運用替代花費法, 通常以森林的平均滯塵能力乘以森林面積計算滯塵量,再按削減粉塵的成本計算經濟價值,從而估算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滯塵功能的價值。
式中,Vd為滯塵價值(萬元/a-1);Qd為滯塵能力(1。hm-2.a-1);S為面積(hm2);Cd為削減粉塵成本(元/t-1)。
3.1.1.3休閑游憩功能評估
旅行費用法(TCM法)是當前世界上最流行、也是應用最廣泛的森林游憩價值評價方法。由森林旅游產品的消費逆向流動,游客必須支付一定的交通費用以到達林地從事旅游活動,通過對這些費用的統計分析可得出旅游需求與旅行費用之間的關系,求出旅游需求曲線。將旅游者的旅行費用包括旅行時間價值作為“影子價格”求出游客的消費者剩余,一個風景區的旅游價值就是該風景區全體游客的消費者剩余之和。
3.1.2價值量評價法
3.1.2.1 直接利用價值
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直接經濟價值是由于環境資源對目前的生產或消費的直接貢獻決定的。也就是指環境資源直接滿足人們的生產和消費需要的價值。如木材、野生藥物、森林游憩等,都是森林的直接經濟價值。直接利用價值可用產品的市場價格來估計,其主要表現為林產品價值和游憩價值。
3.1.2.2間接利用價值
間接利用價值是由環境所提供,可用來支持目前的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功能中檢索截獲的價值。間接利用價值不直接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但為生產和消費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沒有它們,生產和消費就不能正常進行或不能存續。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間接經濟價值主要表現為森林生態系統的環境功能,如保持水土、凈化水質、固碳制氧等、營養物質循環等,是其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主體,是最難以進行評價而又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價值。因此,對這部分價值進行定量評價對確切評價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間接利用價值的評估常常需要根據生態系統功能的類型來確定。目前多運用市場價值法、替代市場法等方法評估其經濟價[5]。
(1)涵養水源價值計算
采用水量平衡法來計算水源涵養量, 水的價值采用替代工程法(或影子工程法)來計算:
W=(R-E)A=θ.RA
式中W為涵養水源量(m3/a);R為平均降雨量(mm/a);E為平均蒸發散(mm/a);A為研究區面積(hm2);H為徑流系統。
森林增加地表有效水量的價值可用下式計算:
式中,V為森林增加地表有效水量價值;Si為第i樹種的面積;H0、Hi分別為對照地和第i樹種單位面積的攔蓄降水能力,m3.hm2;P為當前生活用水價格,取2.0元m3。
(2)凈化水質價格計算 采用替代工程法來計算。
(3)保持土壤價值計算
森林植被的存在可以極大的減少土壤侵蝕量、保護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因此,森林保持土壤的價值可從減少土地損失、減少土壤肥力損失和減免泥沙淤積和滯留3個方面加以考慮。其中,森林減少土壤肥力損失的價值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Vf為森林保肥效益經濟價值計算;d為單位面積水土流失量;s為森林面積;P1i為森林土壤中氮磷鉀等含量;P2i純氮磷鉀等折算成化肥的比例;P3i各類化肥的銷售價。
(4)凈化空氣價值計算 主要采用影子價格法來計算。
(5)凈化環境價值計算 一般是根據森林面積及森林對有害物質、噪聲、輻射等的減除能力及影子價格計算[10]。
4.關于城市森林生態功能評價的建議
就我國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多數研究尚處在對于其理論方面的探討,研究的對象比較單一,功能范疇方面的考慮也不夠全面;在估算方法上,大多直接引用國外的研究方法或者直接套用國外的標準。由此可見,在我國盡快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的研究,是為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提供決策依據,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5]。為此建議:
4.1 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形成機制研究
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是人類從生態系統維持自身的生境、生物、生態系統的特征或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獲得的利益,而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過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研究這兩方面的相互作用關系是弄清生態系統服務形成機制的基礎,也可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維持與保育提供方法與對策。
4.2 不同城市森林生態類型的各種服務價值研究
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價是區域規劃的基礎和重要依據。通過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評價,可以明確區域內生態系統重要性差異及其空間分布特征,確定城市森林生態系統不同類型服務功能重要地區及其分布,確定區域優先保護生態系統和優先保護地區,從而科學合理地進行區域生態區劃和生態規劃,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
4.3多學科有機結合和集成創新
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依賴于生態學的基礎研究,應著眼于對地球生命維持系統具有特殊意義的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加強自然研究與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融。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實現與補償不僅依賴于價值估算的技術發展,而且也有待于現有市場價格體系和人們價值觀的改革。
4.4對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的方法和手段有待進一步加強
目前國外已開始采用SWAT, UFORE以及C ITYGrccn等相關軟件,并在地理信息系統支持下對森林服務功能進行了監測與評估,其精度與便捷性都得到了提高[38],然而目前國內對森林生態效益評價研究的技術支持手段還較為落后,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應用還不多,其結果不僅速度慢,費工費時,而且不能很好地分析、管理和應用評估所需的數據信息,更難以做到動態管理和評估。為此,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關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的手段與方法有待進一步提高。
5.結語
由于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的多樣性、生態過程與經濟過程之間聯系的復雜性以及自然過程的不確定性,對生態系統服務進行核算難度極大,無法作到準確無誤。但在這方面的任何嘗試都是有益的,不僅給出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相對量的近似值,使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的潛在價值范圍明朗化,而且為進一步研究建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慶費,徐絨娣.城市森林建設的意義和途徑探討[J].大自然探索, 1999,18(68):82~86
[2]關文彬,王自力,陳建成,張秋巖,汪西林.貢嘎山地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2(4):80~84
[3]石培禮,李文華,何維明,謝高地.川西天然林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J].山地學報,2002,20(1):75~79
【關鍵詞】 區際生態補償 價值基礎 價值評估
一、資源環境價值
資源環境具有自然屬性、經濟屬性和法律屬性。自然屬性包括天然性、有限性與稀缺性、生態性和區域性等。經濟屬性包括具有使用價值、能夠以貨幣計量和具有可收益性等。法律屬性包括資源資產產權在法律上具有獨立性,資源資產的使用權可以依法交易等。資源環境價值是生態資源環境經濟屬性和法律屬性的體現,是資源環境的直接價值。實現區際生態補償的基礎首先即在于資源環境的價值,這是因為對生態補償標準的確定,很大程度上依靠對資源環境的價值進行評估。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及整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和基石,馬克思認為,“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是相同的人類勞動,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基于勞動價值論,馬克思認為,“如果它(指自然資源)本身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那么它就不會把任何價值轉給產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價值,而不形成交換價值,一切未經人的協助就天然存在的生產資料,如土地、風、水、礦物中的鐵、原始森林的樹木等,都是這樣”。應該說,這種看法是受制于馬克思當時的歷史局限性,并且,就勞動過程而言,顯然,僅有活勞動是遠遠不夠的。人們還必須擁有除勞動之外的其他生產要素才能進行現實的生產和服務活動,提供能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使用價值或效用。其中,包括土地、資本、技術、信息,以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因而,財富、效用或使用價值的源泉是多元的,是所有或全部相關生產要素直接創造和構成的。但許多傳統的經濟學家卻對這一認識加以明確化,即認為處于自然狀態下的資源環境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天然產物,不是人類創造的勞動產品,沒有凝結著人類的勞動,因此沒有價值。由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前蘇聯以至我國建國之初都把自然資源視作“無價”,形成“資源無價、原料低價、產品高價”的怪圈,對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其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環境與其他有用物品一樣,都具有使用價值并且應該是有價的。
效用價值理論是從物品滿足人類需要的能力或人對物品效用的主觀心理評價角度來解釋價值及其形成過程的經濟理論。效用價值理論在19世紀60年代前主要表現為一般效用論,自19世紀70年代后主要表現為邊際效用論。從一般效用論的角度來看,效用是價值的基礎,有效用就有價值。自然資源環境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功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滿足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人們不同的需求和欲望――有水、陽光、空氣人類才能生存,有各種礦產能源林木人類才生活得更好。因此,對人類來說,自然資源環境是有價值的。邊際效用論者從人對商品效用的主觀心理估價引出價值,并且認為價值量取決于邊際效用量,即滿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單位商品的效用。價格則是買賣雙方對物品的效用進行主觀評價、彼此競爭和均衡的結果。因此,各種商品的價格之比就應該等于他們的邊際效用之比。
從經濟學的角度,環境價值可由環境質量變化引起人們福利變化來衡量。當環境質量改善時,使人們的經濟福利增加,產生了環境效益。反之,當環境質量惡化,產生環境損失。對于人類而言,有效用(價值)的是耗竭性資源,特別是不可更新資源。空氣、陽光和水等非耗竭性資源由于數量無限,使人的欲望可得到完全滿足即達到欲望飽和狀態,這意味著欲望強度遞減到零,從而滿足該欲望的物品效用(價值)也完全消失。但必須看到,耗竭性資源卻存在著絕對數量的有限性,并且由于人口和生產活動的增加、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的行為,使資源環境出現了短缺現象;更由于時空分布的差異,導致在不同區域不同時點上會出現資源環境的缺乏。人對資源環境的需求欲望不能達到飽和狀態,并會隨著資源環境的絕對和相對的缺少而增大欲望。因此,資源環境對人而言是有價值的,當然,其價值量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因對不同主體效用的變化會有所變化。
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是一種間接價值。生態系統的正外部性、非排他性等屬性,導致對生態資源環境的享用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免費搭車”的問題。區際生態補償就其實質而言乃是對一區域生態正外部性外溢的一種補償。外部性原理和公共產品理論是認識生態補償的基礎理論。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基礎,其價值包括資源環境價值和生態服務價值。長期以來,人們關注的主要是資源環境價值,而其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等的生態服務價值往往被忽略,但實際上環境對人類而言,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要遠遠大于資源環境價值。理論上講,補償標準應介于資源環境價值與其所提供的生態服務的價值之間,但實踐中,補償標準的設置更趨近于資源環境價值,往往導致補償不足。因此,可以在資源環境價值與生態服務價值之間尋找一個合理的中間值。
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環境與生態顯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混合資產(Composite Asset),它提供了支持生命的體系并維持人類生存,也提供生產商品的原料及能源,是最關鍵的生產要素與利潤來源(Hussen,2001);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還體現在直接供應了人類消費,如保護土壤肥力、凈化環境、維持生命物質的生物地化循環與水文循環等。在千年生態系統評估項目概念框架工作組報告《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評估框架》(2003)中指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人類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的效益,這些效益包括供給功能(如糧食與水的供給)、調節功能(如調節洪澇、干旱、土地退化等)、支持功能(如土壤形成與養分循環等)和文化功能(如娛樂、精神、宗教以及其他非物質方面的效益)。值得注意的是,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系統功能是有區別的,評估時應避免重復計算。生態系統提供的是服務還是產品也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必須加以關注。此外,還應區分由生態系統直接提供的服務與通過人類干預后提供的服務,通過這種區分可以使生態系統服務的支付方了解他們所獲得的是哪一類服務功能。生態系統服務因其影響范圍大小有別:規模較小的區域級生態服務,如小流域生態保護所提供的水質調節;國家級生態服務,如大面積、跨省域的流域、森林、濕地等;國際級生態服務,如全球生物多樣性、國際水域及大氣保護等為全球提供的共同利益。
人類在獲得生態系統的這些服務價值時,必須在生態系統能有序自我恢復的范圍內,否則會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在人類發展歷程上,因為對自然生態系統利用過多、改造過大而帶來生態平衡被破壞以至影響人類生存安危的事例層出不窮。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的干預能力進一步增強,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造成了較大損害,也威脅到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才能恢復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成為人類構建一個適于生存和發展環境的充分必要條件。近年來,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紛紛針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保護與恢復制定了補償計劃。其中最常見的是生態服務功能補償,即PES系統(payments for ecosystem)。生態系統服務補償是指由生態系統服務的受益者對提供者進行補償,這里所提到的補償通常是指經濟補償。生態系統服務補償原則是對污染者付費原則的一種補充,這一措施包含著界定生態功能與服務,量化這些功能與服務,支付安排的方式及引導生態補償的驅動力等三大基本要素和公共支付、市場導向的補償等兩種方式。
從當前我國國情來看,生態系統服務提供較大的區域空間差異。長期以來,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提供了大量的資源環境“產品”,不僅包括各種自然資源及能源,還包括各種生態服務功能,以支撐東部經濟發展。作為我國江河源頭、水土流失敏感地區和瀕危物種的重要棲息地,西部地區為生態環境保護付出了極高的物資成本、勞動力成本和機會成本。而東部發達地區作為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享用者,并沒有付出多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成本。這種生態系統服務的提供與受益在區域空間上的差異及其投入不對等,導致不同區域在生態環境利益分配上的嚴重失衡,打擊減弱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提供者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因此,有必要通過區際生態補償方式來調整生態服務提供者與受益者之間的環境利益關系。從國內外的實踐探索來看,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是可以評估和量化的,而且也形成了一些測算標準和方法,這為生態補償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學基礎和經濟學基礎。當然,也不僅僅是東西部之間如此,在相鄰省市區之間,生態系統服務的施與得更為明顯,不同區域可以通過協商合作來體現區際生態補償。
三、區際生態補償的價值評估
基于對資源環境價值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分析,可以建立區際生態補償的總體計量模型。從經濟上講,必須在對特定區域的區際生態補償中,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環境固有利用價值與生態環境價值P0,以及對受破壞生態環境進行恢復、重建以維護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治理性補償Pc。
自然資源的價值P0應該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自然資源本身的內在價值P1,二是人類投入勞動改造自然資源所產生的價值P2。即P0=P1+P2。
生態補償不僅指生態資源的本身內涵價值P0,也包括了環境污染破壞者對受到破壞環境進行綜合長期治理所花費的代價Pc。即生態補償總額P=P0+Pc。該公式在實際運用中,可以根據不同資源在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
區際生態補償標準的確定是區際生態補償措施實施的難點。目前,資源環境濫用的問題很嚴重,主要由于缺乏合理的資源環境價格體系,特別是區域資源環境價格差別較大。因此,應該在區域層面上協調核算資源環境價格,在此基礎上建立科學、合理、公平的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制度,這種制度應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效益的需求水平間尋求平衡點。區際生態補償涉及到不同區域不同生態功能區的定位,以及由此所決定的生態價值不同的購買體,而且還涉及到不同區域生態環境的不同損害者。不同性質的生態補償所涉及到的補償范圍、補償主體、補償對象、補償方式以及補償標準都會有所不同。具體來看,區際生態補償金的核算涉及到地方政府、民間團體、企業、居民等多個利益主體和國家財政部、環保總局、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多個部委,并且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生態補償涉及的問題差異較大,因此要確立一個唯一的生態補償金計算方法既不科學也不現實,針對不同類型區域的區際生態補償,必須區別對待,分類解決。現有的生態補償方法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客觀評價法OVA(objective valuation approach)和主觀評價法SVA(subjective valuation approach)。客觀評價法是基于客觀的市場價值進行生態補償標準的估算,一般比較常用的有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主觀評價法是基于一定人群的主觀評價來進行生態補償標準的估算,一般常用的是條件價值法、旅行費用法。表1對生態系統價值主要評估方法進行了對比分析。
(注:本文系黃寰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區際生態補償論”(批準號:10FJL002)、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2011ZR0052)、四川循環經濟研究中心項目(XHJJ-0910)、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重大委托項目(SC09W036)、成都市科技計劃項目(10RKYB057ZF-023)的階段性成果,并得到了“成都理工大學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師培養計劃”資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59.
[3] 程恩富: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四大理論假設[J].中國社會科學,2007(1).
[4] 夏業良:邊際主義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基礎[N].21世紀經濟報道,2006-09-30.
[5] 李琳:生態服務補償: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看法和實踐[J].環境保護,2006(19).
[6] 歐陽志云、王如松、趙景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1999(5).
[7] 宋蕾:礦產資源生態補償內涵探析[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6(6).
[8] 曹明德:生態補償讓環境從“無價”到“有價”[N].光明日報,2007-04-04.
[9] 陳海、康慕誼:森林旅游資源價值核算研究進展[J].資源科學,2003(3).
關鍵詞:土地;土地利用變化;生態服務價值;敏感性分析;北京市
中圖分類號:F30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4-0984-05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ing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Taking Beijing City as an Example
CHENG Lin-lin,WANG Peng-fei,YANG Yao-qi,YU Yang,JIA Ji-tang,REN Jun-tao
(Institute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ing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land use changing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Beijing c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d use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was made. Methods of the single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land use degree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were u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land use in Beijing city from 1990 to 2008 was on a declining curve, decreasing from 381.59×104 Yuan in 1990 to 374.15×104 Yuan. Forest land had a big proportion in the land use of Beijing.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changed obviously. Cultivated land reduced the largest amount of land by 1436.15 km2.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the largest amount of land by 1339.85 km2. The land use structure changed in Beijing led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Beijing. All the coefficients of sensitivity were less than 1. It is indicated that coefficients of sensitivity (C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was inelastic.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d a high reliability.
Key words: land; land us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 sensitivity analysis; Beijing
土地是陸地生態系統的載體,生態系統類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現為土地利用類型,土地利用的變化可以導致自然景觀格局和物質循環與能量分配的變化,并對區域氣候、土壤、水量和水質等引起的生態功能產生深刻影響[1]。近年來,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Land use / land cover change,LUCC)被認為是全球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內容[2,3]。生態系統服務是指通過生態系統的結構、過程和功能直接或間接得到的生命支持產品和服務[4]。生態系統服務是國際生態系統研究熱點,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5,6],生態系統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的服務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生態系統對能量的固定和物質的轉化而形成的實物型生態產品;二是非實物型生態服務功能[7]。最早對生態服務價值進行定量研究的是Costanza,其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氣候調節、水分調控、控制水土流失等17種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對全球生物圈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估算[8]。
目前,生態服務價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態系統過程、生態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價的技術與評估方法等多方面的綜合研究。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國外有關生態系統服務的涵義、生態效益的價值理論及評估方法才開始引入中國[9]。目前,已有相關研究將土地利用類型和生態系統類型對應起來,通過分析區域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來研究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變化[10-12]。謝高地等[13]在Costanza研究模型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水源涵養等9項,通過對中國200位生態學者進行問卷調查,得到了“中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因子表”。
本研究以北京市為例,對北京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定量研究,對土地利用變化引起的生態服務價值進行了分析和評價,以期為北京市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規劃和保護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1.2 數據來源
2.2 土地利用程度
3.1 北京市生態服務價值變化
2)本研究中北京市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系數的敏感性均小于1,證明所選取生態系統價值系數較為合理,研究結果的可信度較高。區域土地利用變化不僅改變了其土地利用類型,還導致了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的改變,因此要維持區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必須科學規劃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又要充分考慮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影響意義,爭取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性發展。
3)本研究通過對北京市1990―2008年土地利用變化的分析,得到北京市各生態服務價值系數,進而對生態服務價值進行了定量研究,但并沒有針對北京市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量進行深入測算,所得到的生態服務價值系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北京市各土地利用類型的劃分不夠具體,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該區域的生態服務價值的影響分析,這些方面的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進鵬,王 飛,穆興民,等.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其生態服務價值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0(3):110-114.
[2] 劉紀遠,劉明亮,莊大方,等.中國近期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格局分析[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2,32(12):1031-1040.
[3] TURNER II B L, LAMBIN E F, REENBERG A. The emergence of land change scienc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ustainability[J]. PNAS,2007,104(52):20666-20671.
[4] COSTANZA R, ARGE R,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386: 253-260.
[5] CURTIS I A.Valuing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A new approach using a surrogate marke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 multiple criteria analysis and a Delphi panel to assign weights to the attribut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50:163-194.
[6] DE GROOT R S. Functions of Nature: Evaluation of Nature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M]. Groningen: Wolters Noordhoff,1992.
[7] 馬育軍,黃賢金,許妙苗,等.江蘇省沿海灘涂開發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響應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6(4):28-34.
[8] 包桂榮,白長壽,高清竹,等.新疆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08,29(2):208-212.
[9] 張志強,徐中民,王 建,等.黑河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J].冰川凍土,2001,23(4):360-367.
[10] 蔡邦成,陸根法,宋莉娟,等.土地利用變化對昆山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6,26(9):3005-3010.
[11] 郝慧梅,任志遠.基于生態服務價值的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生態效應測評[J].資源科學,2007,29(6):90-97.
[12] 李文楷,李天宏,錢征寒.深圳市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服務功能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08,23(3):440-446.
[13]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
[14] 王 真.基于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與人口變化研究[D].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15] 王佼佼,胡業翠,呂小龍,等.基于土地利用變化的北京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32):229-236.
[16] 何 丹,刁承泰.重慶江津市土地利用變化及社會驅動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6(2):24-26,41.
[17] 馬 禮,郭萬翠,李 敏.沽源縣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3-58.
[18] 劉紀遠.自治區土地利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19] 王 冰,田永中,高志勇,等.重慶市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測繪科學,2010(2):150-152.
[20] 張文廣,胡遠滿,劉 淼,等.基于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服務價值損益估算:以岷江上游地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16(6):821-825.
[21] 李云生,周廣金,梁 濤,等.巢湖流域的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生態系統功能損益[J].地理研究,2009,28(6):1656-1664.
關鍵詞: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空特征;松桃縣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0011605
1 引言
生態系統服務是指生態系統在生態過程中為維持系統本身正常運作以及人類生產、生活持續進行的自然環境條件和物質基礎[1,2],包括光合作用、生態產品(食物等生物資源)和生態服務(污染物運移、凈化)等,其時空特征直接關系到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的健康程度。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定量評估逐漸成為國內外生態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3,4]。
土地利用類型直接表征出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利用方式,其景觀格局與過程也直接體現出生態系統的時空差異與服務價值量的區域性。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已從不同的尺度開展了土地覆被變化背景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在生態系統價值理論、主要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如Costanza等[5] 首次明_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估算的原理及方法,并利用生態經濟學方法對各類生態系統價值進行定量化;Hein等[6]構建了增強的生態系統服務的估值框架,分析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空間尺度效應;謝高地等[7]采用專家問卷調查法對Costanza 等提出的評價模型進行改進,對單位面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進行調查,建立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表;宋佳楠等[8]利用區域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系數對傳統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算模型進行修正;唐秀美等[10]根據不同生態區位賦予不同的生態區位系數,實現對用地類型的生態服務價值的修正;石等[10]利用中國1999~2008年土地利用和GIMMS遙感影像的NDVI數據,計算和分析了近10年內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時空變化;以往研究表明,我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雖起步較晚,但其評估尺度廣泛、類型多樣,主要涵蓋某一區域范圍或單一生態系統的生態系統價值評估,即多集中于國家、省級、流域尺度[11~13]、森林[14]、草地[15]、河流[16]等生態系統上,但對縣域尺度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空特征分析相對較少,評估結果往往不能反映區域差異性。另外,隨著GIS、RS等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態系統領域評估中的應用[17],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空特征分析已成為當前主要研究趨勢之一。因此,筆者以貴州省松桃縣2005、2010年兩期遙感解譯影像為例,采用RS和GIS空間分析技術,評價縣域尺度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時空異質性,揭示城市化過程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空間格局影響程度,以期為松桃縣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2 研究區概況
松桃縣隸屬于貴州省銅仁市管轄,地跨東經108°35′42″~109°23′30″,北緯27°49′40″~28°30′20″,國土總面積3409 km2,與湖南湘西、重慶市秀山、酉陽毗鄰,是苗族聚居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地質構造復雜,具有多個皺褶和斷層構造,地勢中部低,東西部高,按照地貌組合特征可分為中山地峽谷、山間盆地、丘陵河谷、中低山溝谷和中低山丘陵等5種地貌,包含1637.9 km2的喀斯特地貌和1223.6 km2的非喀斯特地貌。該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四季分明,徑流密度大,地表年徑流量達25.44億m3,且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416 mm,年平均日照達1228 h,但由于地形和海拔(縣域海拔介于285~2494 m之間)的差異,山地小氣候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突出,森林植被和中藥材資源豐富。另外,松桃縣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城市化水平高,2015年全縣GDP達到103.44億元,三大產業結構比為26.7∶32.7∶40.6,人均GDP為 21132元。
3 數據與方法
3.1 數據來源
以松桃縣1∶50000 地形圖為參考,在ENVI 5.0 軟件支持下分別對2005年、2010年兩期LANDSAT 影像校正,在建立解譯標志的基礎上對遙感影像進行解譯。為便于分析,將研究區的土地利用類型合并為6 種類型: 水田、旱地、林地、水域、草地、建設用地,并以2.5 m高清遙感影像為參照,對解譯的數據進行精度檢驗,三期土地利用分類的總精度和Kappa 指數等均大于0.85,其分類結果達到精度要求。從而得到松桃縣歷年土地利用類型圖。
3.2 研究方法
3.2.1 生態系統價值計算
該研究基于謝高地等[7]提出的中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當量,以單位面積農田提供的食物生產服務經濟價值為依據,確定符合松桃縣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背景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計算公式[18]:
ESV=∑AkCk (1)
式(1)中:ESV為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元/a);Ak為第k類土地利用類型分布面積(hm2);Ck為單位面積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元/hm2?a)。另外,由于耕地劃分為水田和旱地,但兩者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差異明顯,根據以往研究經驗,將耕地的生態價值量以0.6∶0.4的比例分別賦予水田和旱地(表1);水域對局部空氣調節主要在為大氣提供蒸發量,保障空氣中水汽的穩定性,故以氣候調節價值的50%為水域的大氣調節功能價值,從而得到研究區各類生態系統的價值當量。
3.2.2 時空特征分析
(1)變異系數。變異系數可以衡量松桃縣不同年份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空間離散程度,以及不同地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時間離散程度,其計算公式為[19]:
CV=1k1n∑ni=12Ki|K (2)
(2)空間相關性。相關分析可以定量描述兩個變量之間的線性相關程度,明確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方向[20]。研究中采用Pearson 簡單相關系數,以松桃縣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在時空尺度的變異系數為變量,定量描述縣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其用地變化之間的關聯性系,其計算公式為:
4 結果與分析
4.1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時序變化
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計算公式和各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價值當量,計算出松桃縣歷年生態價值量(表2)。由表2可知,松桃縣2005、2010年生態服務價值總量分別為5038.51×104元、5015.23×104元,整體呈下降的趨勢,2005~2010年期間生態系統價值減少共24.12×104元,年均下降率為0.12%。總體而言,松桃縣2005~2010年間水田、旱地、林地的生態服務價值變化趨勢均為逐漸下降,草地的生態服務價值則上升,水域的生態服務價值則保持不變。其中,林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從2005年的4160.34×104元下降至2010年的4125.46×104元,與其他生態系統相比,同期下降幅度最為明顯,在2005~2010年間下降幅度達24.12×104元,年均下降率達到0.12%;水田、旱地作為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也從525.36×104元下降至522.67×104元,其歷年年均變化率相差不太明顯,如2005~2010年水田下降率僅比旱地下降率相差0.04%,但水田的變化幅度要明顯小于旱地,其因為旱地面積較大,且容易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城市邊緣帶旱地占用現象普遍;草地面積的增減主要受旱地撂荒和建設用地占用的影響,2005~2010年間草地面積增加4.27 hm2,對應的生態系統價值增加3.53×104元,年均增長率為0.2%。其因為2005~2010年間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人口轉化成工業人口趨勢明顯,耕地荒廢后成為草地,導致草地面積上升,其生態價值也隨之上升。總之,研究期間土地利用結構的改變對松桃縣生態系統總服務價值產生了較大影響,按價值大小排序為林地>旱地>草地>水田>水域>建設用地,尤其是旱地、水田和水域的變化比較顯著,變異系數均在1.30以上,而林地和草地的變異系數則分別僅有0.50和0.74,基本是其余三者的1/2倍,這也說明林地和草地在松桃縣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2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空間分異
分析采用以鄉鎮為單位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來表征區域間的價值差異(表3),從生態系統空間特征來看,2005年間松桃縣生態系統價值較高的鄉鎮是寨英鎮、烏羅鎮和盤信鎮,三者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均高于3×104元,其比重比均值也達到7.14%,其次為迓駕鎮、正大鄉等22個鄉鎮,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在1.16×104~2.07×104元之間,但其總比重達到73.14%,最后比重較小的是妙隘鄉、九江鄉和大坪場鎮,三者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總比重也僅有5.43%。從各個鄉鎮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變化特征可以看出,2005~2010年下降率最高的大興鎮,其值從1.88×104元下降至1.83×104元,期間總下降率為2.77%,其次,木樹鄉和長興堡鎮的下降率也達到2.22%以上,其緣于三個鄉鎮的林地或耕地生態系統面積減少,例如大興鎮的林地面積由6150.16 hm2下降至5886.24 hm2,年均下降52.78 hm2,直接導致了整個鄉鎮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的降低。而增長率最高的鄉鎮卻是寨英鎮,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增幅達到0.19×104元,比重提升0.34%,也使得其增長率達4.92%。另外,全縣生態服務價值增加的鄉鎮有18個,相應的比重由69.39%增加值69.90%,總體呈上升趨勢。整體而言,松桃縣各個鄉鎮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集中于1.72%~4.03%之間,寨英鎮生態系統價值量最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比重平均值就達8.06%,其次為烏羅鎮、盤信鎮、冷水溪鄉和孟溪鎮等4個鄉鎮,其比重介于5.38%~7.66%之間。
為便于松桃縣各鄉鎮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空間差異進行對比,對松桃縣各個鄉鎮的單位國土面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測算(圖1),并采用自然斷點法對松桃縣各鄉鎮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分類,同時對各個鄉鎮的數值進行相關性分析,以識別生態系統價值的主要影響部分。從圖2中可以看出,松桃縣單位面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共分為5類,由高到低依次為高值區、較高值區、中值區、較低值區、低值區。其中,東部的鄉鎮(大路鄉-孟溪鎮-普覺鎮以東)單位面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多屬于高值區、較高值區,其平均值為18259元/
hm2,西部的鄉鎮(妙隘鄉-大坪場鎮-平頭鄉-沙壩河鄉以西)則以較低值區為主,對應的生態系統平均值僅有16767元/hm2,比東部地區鄉鎮少8.17%。
從2005~2010年間,高值區、較高值^、中值區的鄉鎮在數值上存在一定的變化程度,但其隸屬的價值區并未發生變化,而較低值區、低值區的鄉鎮則變化明顯,松桃縣較低值區的鄉鎮由9個擴展到11個,長興堡鎮和迓駕鎮由中值區轉化成較低值區。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土地利用相關性分析(表4)表明,各個鄉鎮之間的生態系統價值與林地的相關性最為緊密,兩者相關系數的歷年平均值為0.991。其次為水域、水田和草地,三者的平均相關系數分別為0.405、0.460、0.258,最后旱地的相關系數僅有0.015。這說明林地、水域等單位價值當量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其面積大小直接決定了區域生態系統價值總量。
5 結論與討論
在融合RS和GIS技術的基礎上,對松桃縣2005年、2010年同時結合以往研究成果,從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視角,分析松桃縣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空間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松桃縣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量在2005~2010年間整體呈下降趨勢,且下降速度較快。10年間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由2005年的5038.51×104元下降至2010年的5015.23×104元,下降幅度達24.12×104元,其直接原因在于林地和耕地面積的減少,導致林地、耕地生態系統價值量降低。另外,旱地、草地面積的大幅較少,也加劇了全縣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下降,由此可見,區域內各生態系統功能彼此密不可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2)結合2005~2010年各鄉鎮的生態價值量空間特征發現,松桃縣生態價值量較大的鄉鎮為寨英鎮、烏羅鎮、盤信鎮、冷水溪鄉、孟溪鎮等5個鄉鎮,這些鄉鎮的歷年生態服務價值總量均超過5.38×104元,特別是寨英鎮的年均生態服務價值達到8.09×104元,為全縣生態服務價值量最高的鄉鎮。從各鄉鎮的價值密度(單位國土面積生態價值量)來看,寨英鎮、烏羅鎮、冷水溪鄉、孟溪鎮等6個鄉鎮是價值密度較大的鄉鎮,妙隘鄉、大坪場鎮等鄉鎮既是價值密度低的地區,這表明價值密度是區域生態服務價值質量、數量的直觀反映,生態服務價值直接決定生態密度。
(3)基于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提供了一種評價生態系統健康質量或生態服務優劣的簡易方法,對區域生態環境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但由于生態系統服務既受到土地利用、覆被格局變化的影響,也受到生態系統健康程度或生產力的影響,因此,單純從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的角度,分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明顯不足的,如疏林地與有林地以及喬木林與灌木林的生態服務差別, 此因素也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的影響不可忽視。這也是研究中不足的地方,下一步將針對不同生產力的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進行計算,以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實現區域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B效益相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Boyd J, Banzhaf S. 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 The need for standardize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unit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3(2~3):616~626.
[2]張志強, 徐中民, 程國棟. 生態系統服務與自然資本價值評估[J]. 生態學報, 2001, 21(11):1918~1926.
[3]Groot R S D, Alkemade R, Braat L, et al. Challenges in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values in landscape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 Ecological Complexity, 2010, 7(3):260~272.
[4]陳美球, 趙寶蘋, 羅志軍,等. 基于RS與GIS的贛江上游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J]. 生態學報, 2013, 33(9):2761~2767.
[5]Costanza R, D'Arge R, Groot R D,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1[J]. World Environment, 1998, 25(1):3~15.
[6] Hein L, Koppen K V, Groot R S D, et al. Spatial scales, stakeholders and th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57(2):209~228.
[7]謝高地, 甄霖, 魯春霞,等. 一個基于專家知識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化方法[J]. 自然資源學報, 2008, 23(5):911~919.
[8]宋佳楠, 梅建屏, 金曉斌,等. 基于協調系數修正的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算研究[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0, 26(1):86~89.
[9]唐秀美, 陳百明, 路慶斌,等.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生態區位修正方法:以北京市為例[J]. 生態學報, 2010, 30(13):3526~3535.
[10]石 , 王如松, 黃錦樓,等.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時空變化分析[J]. 科學通報, 2012(9):720~731.
[11]陳仲新, 張新時. 中國生態系統效益的價值[J]. 科學通報, 2000, 45(1):17~22.
[12]周德成, 羅格平, 許文強,等. 1960―2008年阿克蘇河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動態[J]. 應用生態學報, 2010, 21(2):399~408.
[13]李 正, 王 軍, 白中科,等. 貴州省土地利用及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灰色預測[J]. 地理科學進展, 2012, 31(5):577~583.
[14]殷 莎, 趙永華, 韓 磊,等. 秦嶺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時空演變[J]. 應用生態學報, 2016, 27(12):3777~3786.
[15]劉秀麗, 張 勃, 任 媛,等. 五臺山地區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估算[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5, 29(5):24~29.
[16]張 佩. 大喀納斯旅游區湖泊―河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 2015.
[17]張 騫, 高 明, 楊 樂,等. 1988―2013年重慶市主城九區生態用地空間結構及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J]. 生態學報, 2017, 37(2):566~575.
[18]楊 越, 哈 斯, 杜會石,等. 基于RS和GIS的寧夏鹽池縣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21(5):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