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法律倫理案例

法律倫理案例

時間:2023-06-16 16:06: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法律倫理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法律倫理案例

第1篇

護理倫理學是以識別并解決倫理問題為導向,研究護理倫理的學科,它屬于高等醫學院校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護士人員在醫療護理中處于一種特殊角色的地位,經常會面臨各種倫理困境并需要護理人員作出倫理決策,并且護理人員的決策將會對病人的利益和權利有所影響,并且還會對自己護士職責的履行有所影響,所以在護理倫理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一 護理倫理決策能力的相關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決策,護士人員在護理工作中也是如此。倫理決策實際上就是做倫理上的決定,判斷過程和選擇過程是倫理決策涉及的兩個主要方面。個人的價值觀、信念、社會文化、法律法規、宗教信仰等都會對倫理決策造成很多的影響,所以決策者的專業知識水平、道德水平以及對倫理理論和原則的掌握情況都會影響到決策者在特定情景中所作決策的正確性。護理倫理決策也就是護士人員在護理工作中面對倫理困境時所作的倫理決策,是在護理實踐中對倫理理論、原則以及規范的具體運用。護理倫理決策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個人決策,另外一種是團隊決策。前者是指由護士人員個人獨立地作出決定;后者是指由倫理委員會或相關團體經過共同的商量、討論之后的決定。

二 護理倫理教學中學生倫理決策能力的培養現狀

1 課程設置以及安排

通過研究發現,目前我國本科院校護理教材中涉及與學生倫理決策有關的內容相對較少,專業院校有關學生倫理決策的內容只有兩個理論學時,并且沒有實踐學時,而且護理倫理理論教學的兩個學時也大多在大一、大二期間學習。從課程設置方面就能看出對學生倫理決策能力的不重視。據研究表明,臨床護理急需的有關倫理決策能力培養的教育在大部分的高等護理院校中都有所欠缺。但是國外則不同,國外很多高校都極其注重學生倫理決策能力的培養,并把學生倫理決策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臨床護理教學中和各臨床學科的學習以及實習中。

2 教學模式

目前國內高校進行護理倫理教學的時候,大多還是以講授課堂理論為主,并以案例分析方式為輔進行教學,教學形式和方法相對單一。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但那是對于首次暴露于臨床環境中的護士生們而言的,因為他們會對護士的角色非常敏感,從而對護士作出的倫理決策也會比較敏感,但是當學生已經熟悉了護士決策并且接觸的病歷多的時候,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3 師資力量

通過調查方面,全國的醫學倫理學教師人數特別少,并且這些教師中,一半以上的教師是醫學背景,少部分的教師是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管理學等背景,并且即使是倫理學專業畢業的教師,也大多缺乏充分的醫學知識以及臨床經驗,而基本所有的醫生和護士也并沒有接受系統的倫理學方面的訓練,護理倫理教學中的師資力量太過薄弱。

三 護理倫理教學中學生倫理決策能力的培養

1 加強防范醫患糾紛的教育

面對我國醫療衛生行業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的現狀,在護理倫理教學中首先就要對學生加強防范醫患糾紛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在護理倫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有關護理人員的醫德規范、行為規范以及工作制度進行整理總結并讓學生進行學習,從而使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以及對社會、對病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樹立在學生心中,讓學生要正確認識到,在護理服務中不僅需要精湛的護理技術,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護理倫理道德水平。第二,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從患者來到醫院開始就與醫院建立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并且這種關系具有法律效益。所以對于醫療護理活動中的法律法規學生都要充分掌握,并且要能夠明確護士和患者雙方彼此應該承擔的責任、權利以及義務等,并且要結合近幾年中出現的投訴糾紛事件進行法律知識、各種規章制度以及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等內容的學習。第三,加強健康知識教育。健康知識教育不僅是護理的手段,更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在患者的求醫過程中要滿足患者的求知需要,護士人員要對患者以及患者接受患者的病癥以及治療方法,醫學上的猜不準原則和許多未認知的東西要讓患者予以理解,盡量減少出現倫理困境的發生。

2 設置決策的倫理情景

在護理倫理教學中可以通過設置決策的倫理情景來培養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在護理實踐中,護理人員會遇到多種“倫理困境”、多種需要決策的倫理情景,并且具有千變萬化、復雜多樣的特點,遠遠不是通過教育就能全部涉及到的。但是可以從多種倫理情景中歸納出幾種普遍性的倫理情景。一是病人的要求與自身專業倫理知識相沖突。例如在護理實踐中,護理人員給某些胃腸道疾病患者或者接受放療的患者插鼻管以給患者供給營養,但是患者因為自身疾病治愈無望、家庭條件問題或者是其它原因,患者自己拔掉鼻胃管并放棄治療,為了控制患者的病情以及保證患者正常的營養供給,護理人員根據自身專業倫理就應該約束患者的行為,但是卻又會與患者的個人意愿相違背。二是醫療護理措施各有利弊。例如在對生病的孕婦進行醫療護理的時候,如果要控制患者的病情,患者就需要持續服用藥物,但是該種藥物會對胎兒的正常發育有所影響,但是患者如果不服用藥物,則有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三是專業倫理與專業要求發生沖突。例如在工作中,醫生沒有告訴患者就為患者服用了實驗性藥物,從護理人員專業要求的角度來看,護理人員要配合醫生并執行;但是從護理人員專業倫理的角度來看,護理人員則有維護患者知情權、維護患者自身利益的義務。通過讓學生對以上三種普遍性的倫理情景進行了解,使學生掌握面對這些倫理問題時的解決方法,使學生在日后的護理實踐中遇到類似的問題能夠作出護理倫理決策。

3 轉變教學方式

傳統的理論講授方式和案例分析方式已經滿足不了護理倫理的教學要求了,這就要求倫理學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上文提到過案例分析方式適合于首次暴露在臨床環境中的學生,案例教學法具有現實性、互動性以及開放性的特點,所以對教師的課程準備以及案例教學的組織能力要求較高,并且教師要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較高的學術水準以及控制局勢的能力等。案例教學中倫理學教師要注重對案例的選擇,最好選擇能反映當前護理實踐現狀的案例典型。其次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對案例進行談論,促使學生對倫理決策進行全面并且細致的考慮,不斷鍛煉學生的判斷、選擇以及倫理決策的能力。

案例教學不是護理倫理學教學中的唯一形式,在日常的倫理教學中,倫理學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如小組討論、案例討論、倫理查房、PBL小組討論、公共講座或雜志俱樂部等多種形式。教師也可以把多種方法結合使用,例如案例分析加討論的方式,教師可以組織兩名學生對某一倫理困境案例進行爭論,讓其他學生進行思考并討論,這種方式既能夠讓學生完全參與教學的過程,又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

4 使學生明確正確倫理決策的基礎以及依據

使學生明確正確倫理決策的基礎以及依據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倫理判斷能力的關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專業倫理的理論以及原則。生命論、人道論、公益論等都屬于專業倫理的理論,基本原則、自主原則、公平原則、不傷害原則等則是專業倫理的原則。我們可能無法通過這些內容直接解決倫理問題,但是這些理論和原則卻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上分析問題,為倫理決策提供一個大的前提。(2)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一方面與專業倫理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也屬于正確決策基礎和依據的重要內容。護理人員可以在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需要給予滿足,使倫理決策能夠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又能夠符合專業倫理的相關要求,還滿足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需要。(3)價值觀。價值觀主要包括專業、個人、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價值觀。護理人員在進行倫理決策的時候,首先要根據護理倫理規范及護理職業規定形成自己專業的價值觀,還要了解患者的價值觀,例如有的患者拒絕輸血就是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護理人員在進行倫理決策的時候,要在專業價值觀的前提下適度的尊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

5 使學生掌握正確倫理決策的基本程序

為了在護理倫理教學中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在教學中倫理學教師可以給學生多介紹幾種不同的倫理決策模式,讓學生對這幾種模式分別分析其優點和不足,并讓學生進行分析總結,從而使學生掌握正確倫理決策的基本程序。正確倫理決策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是要正確認識倫理問題。其次護理人員要對相關的事實資料進行收集、評價。再次要根據倫理問題,對可實行的方案進行羅列,并對各個方案的利弊進行分析并對每種方案可能導致的后果進行預測。然后要考慮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專業倫理、專業要求及其他多種因素,并把這些內容作為倫理決策的基礎和依據。再就是護理人員要根據自己的判斷或者是通過倫理委員會進行審議,從而作出倫理決策。最后就是要對倫理決策進行實施并評價。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倫理決策的基本程序,才能在解決實際倫理困境的時候始終遵循著正確的途徑,并能夠讓學生結合實際倫理困境進行靈活的運用,從而做出正確的倫理決策。

總之,目前,護士的責任范圍正在從生理、疾病觀察和臨床護理向心理、整體等方面逐漸擴大,這就要求護士人員不僅要掌握專業的護理知識、精湛的護理技術、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更要具有較高護理倫理道德水平以及倫理決策的能力。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是減少或者避免護患矛盾的產生、提高護理效果,適應社會以及臨床護理工作需要的關鍵,所以倫理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在護理倫理教學中學生倫理決策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 胚胎冷凍 法律屬性

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使當下法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的不斷進步與法律的穩定性之間的調和與融合一直是法律界不斷關注和改善的問題,如何把握好法律的穩定性與發展性成為法律學者一直在不斷研究的課題。例如,人類傳統的生殖方式以為基礎,使得與卵子在母體內結合,并于子宮內著床發育,直至分娩。但是在現代高科技術的發展下,人類生殖方式的樣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再是生殖的唯一方式,現代科技可以使和卵子于人體之外結合,再送入母體孕育。這樣的高科技醫學手段使與卵子的結合再到子宮內著床發育不同于傳統的生殖方式,因此也產生了從卵子結合到著床這一從物到人的過渡的時間階段。這些移入母體前的冷凍胚胎獨立存在在社會當中。所以,這些冷凍胚胎具有何種法律地位成為了現行法律所亟需解決的問題。近來,無錫法院受理了一起繼承糾紛案,其中就涉及了冷凍胚胎的法律歸屬問題。

2014年5月15日,中國首例冷凍胚胎繼承糾紛案在江蘇宜興法院一審宣判。宜興一對雙獨年輕夫妻不幸車禍身亡,小兩口生前不孕在南京鼓樓醫院做胚胎移植手術,在做手術當天不幸車禍雙雙去世,留下冷凍胚胎。為爭奪胚胎保留香火,男方、女方父母對簿公堂。一審駁回后,這起中國首例冷凍胚胎繼承權糾紛案昨天在無錫中院二審落槌,法院最終支持雙方老人共同處置4枚冷凍胚胎。

終審判決的大逆轉讓不少人感到意外,也引起法律界人士熱議。江蘇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克希評價,這一判決是近10年來值得一提的好判決,既合法,又合情、合理,符合倫理道德、公序良俗。

在一審判決中,判決文寫到:“胚胎屬于非生命體向生命體的過渡物,不能簡單的使用《物權法》或者《繼承法》,這說明一審法院將冷凍胚胎定義為一種人與物之間過渡的特種物,因此既不單屬人也不單屬物,因此不能直接使用《物權法》或者《繼承法》,而我國現行法律又沒有有關冷凍胚胎的相關法律和判例,因此法官此種說法很巧妙的回避了對冷凍胚胎的處置,于法實則無不妥之處。

而在二審判決中,判決理由最關鍵之處在于,在我國現行法律對胚胎的法律屬性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結合本案實際,確定涉案胚胎的相關權利歸屬主要考慮特殊利益保護。人的冷凍胚胎屬于脫離人體的器官和組織,不再具有人格載體的屬性,但胚胎具有孕育成生命的潛力,是和胚胎最親密的近親屬的精神寄托,因此應該將胚胎視為特殊之物予以特殊尊重和保護。故二審法院判決男女雙方父母對胚胎具有監管權和處置權。二審法院藝術性判決為我國今后制定有關胚胎的法律規則提供了現實意義。

那么如何定性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呢?有人認為應當定性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也有人主張這些器官和組織從屬于人的身體,因此屬于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筆者結合國內外的有關案例的著作,認為應該將冷凍胚胎視為具有人格屬性的生命倫理物。生命倫理物是指一種與人格利益相連,具有生命或者源于生命,對人類具有重要倫理價值,享有特殊的社會和自然地位的特殊物。其內涵應該包括:第一,生命倫理物屬于物。生命倫理物雖然具有人格利益因素,但是仍然不能成為法律的主體,而應當是屬于物的范疇,但又不同于普通物,屬于特殊之物。第二,生命倫理物是具有人格利益因素的物。這主要是因為生命倫理物所體現的人格利益因素往往要大于財產利益因素。第三,生命倫理物所體現的人格利益更多的表現為一種情感因素和精神利益。例如宜興胚胎案中,與胚胎關系最密切的親屬對該胚胎的精神寄托和安慰是無法替代的,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存在物。第四,生命倫理物從字面意思來看是源自生命的產物,故生命倫理物應該由特殊的法律規則調整,權利主體對其進行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時,應受到特殊法律規則的限制,以對其進行特殊的更高位階的保護。綜上所述,筆者認定冷凍胚胎具有上述倫理物的屬性,故定性為作為客體的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倫理物比較妥當。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議會上院處理的美國公民里奧斯夫婦所遺胚胎案,是直接對受精胚胎的法律屬性的典型案例。里奧斯夫婦死機失事,在澳大利亞墨爾本醫院的胚胎庫中,存有匿名供體的和里奧斯夫人的卵子受精形成的兩個胚胎,對著兩個胚胎的處置,維多利亞議會上院經過討論決定把兩個胚胎移植到代孕母親的體內孕育,等孩子長大以后繼承父母的遺產。這一判例,其基礎很明顯是認定胚胎具有生命的人格屬性的倫理物。

將冷凍胚胎定性為具有人格屬性的生命倫理物可以保護具有潛在人格的物的利益。有學者認為,把冷凍胚胎等脫離人體的器官和組織定性為主體或者準主體,這樣才能更好的在法律上對其保護,從而預防這種具有人格屬性的倫理物受到傷害,這樣的觀點對于其具有積極的保護意義,但是卻違背了民法的邏輯思維和傳統民法對市民社會物質構成的基本劃分方法。而筆者主張用生命倫理物的性質來定性冷凍胚胎的法律地位和屬性,界定其為特殊的倫理物進行保護,與界定為法律的主體進行保護的效用是等同的。作為物的三種基本類型的倫理物、特殊物和普通物。倫理物具有最高的法律物格,因此必須對其權利進行最高位階的保護,從而保護倫理物的特殊性。

綜上所述,將冷凍胚胎界定為具有人格屬性的生命倫理物既體現了倫理物的特殊性,也能夠使民法更好的予以保護和尊重。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法律職業化;法學;本科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1-0252-02

一、法律職業化的基本要求

法律職業化,是指以從事法律工作、法律事務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群在職業上應當具備的共同要求和特點。具備如下幾個特征:第一,專業化和專門化。第二,獨立性和組織性。第三,共同的倫理道德和職業追求。第四,共同的法律語言和思維特征。第五,資格受限性和資格準入性[1]。但我們認為,它的具體要求至少包括下列幾個方面:第一,法律職業者的同質化。也就是要求法律職業群體具有共同的知識背景、職業術語、同質的思維方式和推理方式。第二,法律職業者的精英化。司法是精英化的職業。只有受過系統法律知識教育,擁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司法精英,才能正確適用法律。第三,法律職業者的知識化、技能化。它要求法律職業者要有深厚的法律學識、豐富的經驗和技能。注重對于規范的合理注含義的推敲和綜合操作,留心于確認法條背后的所蘊涵的精神。第四,法律職業倫理規范化。法律職業者必須具有良好的倫理道德形象,他們的倫理狀況關系到法律制度是否健康、關涉著社會正義目的能否實現。

二、中國目前法學本科教育的缺陷

(一)與法律職業的關系模糊

法學本科教育和法律職業存在促進與被促進的關系。這一認識對于理解和處理好法學教育的功能定位甚為重要。然而,中國法學本科教育在促進法律職業方面,一直存在嚴重的偏離。概括說來,其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法學本科教育沒有成為通往法律職業的必備條件;第二,法學本科教育并不以法律職業需要的人才作為明確的培養目標;第三,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等各個環節沒有自覺地貫穿法律職業的基本要求;第四,法學本科教育缺乏應有的法律職業實踐。

(二)實踐性不足

“我們的法律教育依然是一種知識教育,而不是一種技術教育,我們的法律教育所倡導的是‘法律應當是什么樣’,而不是倡導‘如何使法律成為什么樣的’。我們有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沒有運用法律知識來解剖案例的能力,我們的法律教育也許教給學生諸多的法律解釋的概念, 但卻沒有教給他們使用法律解釋的技巧。”[2]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他們只是單純地硬搬、硬套法律條文,而對案件的具體情形缺乏全面的分析,應對突發事件、疑難復雜案件的能力欠缺。我們的法律實務難以成為專業知識得以生長的溫床;書齋里的高頭講章與操作中的章法混亂形成了激烈的反差。

(三)忽視法律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法學教育應當以能力、素質,特別是法律思維的培養為其宗旨。只有重視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才不會固守現成的法律知識。但長期以來,教學方式相對單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單向性和封閉性,多數采取滿堂灌的方式。課堂上,老師主要是解釋概念,注釋條文、闡述理論、抽象議論及灌輸法律權威結論,教學也只是為了滿足日后考試的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種教學方法僅僅教會學生如何去記住教師的論述,而沒有教會他們去形成自己的觀點,更難以引導學生批判地思考法律問題,從而遏制和影響了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學生很難具備法律職業人所要求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

(四)法律倫理教育缺位

中國的法學教育欠缺司法職業倫理教育是突出的表征。主要表現為:首先,大學法律人才培養中法律職業倫理課程設計欠缺。法律倫理被看成是與專業課毫無關系的內容,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處于懸置狀態,法學教育成為單方面的知識傳授[3]。其次,法律職業倫理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欠缺。再次,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考核機制欠缺。最后,功利主義對學生的侵襲是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障礙。正如孫曉樓先生指出:“有了法律學問,而沒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質上的意義,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4] 所以,法學教育必須同時是法律職業倫理的型塑過程。

三、法律職業化背景下的法學本科教育改革

(一)法學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立足點

1.立足于適應中國法治的現實環境。我們的法學本科教育是在中國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這個大背景下進行的,是為中國的法治建設服務的,所以應當立足中國法治的現狀,培養中國的法律人才。法學本科教育不能背離這個現實環境,無視中國的具體國情,而應當把西方法學理論優秀成果與中國國情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法學教育才有現實的生命力。

2.立足于法學教育本身特性。法學教育具有內在的二重性,即職業培訓性和學術研究性的二重對立[5]。法學教育改革的前提是要理順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化的雙向互動關系。法學教育不是僅僅為了培養法律匠也不是僅僅為了培養所謂的法學大師。法學教育應以促進法律職業為目標,但法律職業并不是法學教育的唯一目標。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一為法學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必須表現出職業訓練的特點,二為法學教育作為大學教育傳統的一個部分以及法學本身亦是一門需要探究的學問的性質,其本身又必須以學術訓練或法律科學探討作為基礎[6]。

(二)法學本科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

1.更新法學本科教育觀念。面對法律職業化的要求,我必須改變過去傳統的對法學本科教育的片面認識和做法,不再把法學本科教育僅視為一種素質教育,過度強調法學本科教育的通識性而忽視了其職業性,法學教育既要面向理論,更要面向實踐。

2.建立法律職業與法學本科教育的資源交流機制。充分發揮司法實踐部門的資源優勢,鼓勵理論與實務兼俱的資深法官到大學課堂講課。作為法學師資的有益補充,專家型法官可側重于講授司法實例、技能和經驗等實務課程,以彌補院校教師在這方面的不足。

3.改革法學本科教育模式。法學教育的二重性決定了中國法學教育模式不能完全采用大陸法系的一元化培養制度,即不分職業種類而統一進行培養,只有受過高等法學教育并通過兩次國家司法考試的人才能從事法官、檢察官、公證員、律師等正規的法律職業活動[7],也不能完全照搬美國的學徒式教育的法學教育模式,即學生畢業后首先從事律師工作或繼續深造、從事法學研究,只有經過數年職業磨煉之后,才有資格選任法官、檢察官[8]。結合中國的現實司法境況,筆者認為,現代法學本科教育應當采取基礎素質教育與職業法律教育相結合的模式。這不僅是中國目前法學教育的現狀所決定,而且也符合中國法學教育的目的具有多元化。

4.改革法學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法律職業的實踐性特質,要求司法者必須具有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要通過改革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總體上要將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們為受體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轉變為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教師引導性的教學方法上來,特別要解決在理論分析和問題探討過程中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問題。教師要重在對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社會現象與事實材料的歸納、分析,在抽象、條理的基礎上,提出引導性問題,然后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應采取案例教學、觀摩審判、執法咨詢或執法救濟、模仿審判等靈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思考,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現教學目標的要求。

5.加強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法律制度倫理,是貫穿于法律制度體系中的價值準則,是法律實現社會秩序和社會正義價值的內在要求。那么,該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國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呢?第一,確立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在法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目標。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幫助法律職業者認識職業中的“公平、正義”,終極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法律人。作為專業的、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司法人才,法科學生的素質教育,除應符合素質教育的一般要求外,還必須具有公平公正的信念,堅持法律至上、權利本位、正當程序等法治理念和崇尚和獻身法治的精神。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法律職業道德的培養,修煉高尚、清正、廉潔的職業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忠于法律和維護法律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保證司法公正和法律職業行為的規范化,做適用法律、維護正義的使者。第二,選擇好適宜于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途徑。應將開設一門專門的法律倫理課程和將法律倫理教育貫穿于全部法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二者平行推進。第三,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上。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將法律倫理教育作為法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長期以來教師在思想上形成了法學課程教學在于傳授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的實際能力的認識,而很少有意識地將法律倫理觀念的傳播、學生法律倫理意識的培養作為課程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其次要提高教師的法律倫理素質水平,發展教師認識和解決法律問題的倫理能力。

參考文獻:

[1]石茂生.法律職業化與法律教育改革[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4):111.

[2]強世功,等.雙重結構下的法律解釋[G]//法律解釋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243.

[3]房文翠,房紹坤.當代中國法律家培養的困境和出路[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2):145-150.

[4]孫曉樓.法學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25.

[5]王晨光.法學教育的宗旨――兼論案例教學模式和實踐性法律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關系[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6):33-34.

[6]龍衛球.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關系的雙重意蘊[G]//中國法學教育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55.

第4篇

關鍵詞:法律職業化法學教育新模式

一、我國法學教育的實際狀況

從當前我國法學教育來看,多種法律教育方式構成了我國的法學教育體系,主要有成人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自學考試等。普通高等教育作為我國法律人才的主要培養方式,在法律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成人法律教育在我國的法律教育中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存在形式有法律培訓中心和高校中的成人教育;此外,對于中等法律教育的培養,主要集中在各種專科法律院校和司法職業高中等,我國社會體系中還存在各種形式多樣的法律學習體系。

在我國現階段的法律教育中,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對它進行劃分,法律教育概括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同在;學科教育和專科教育并重;脫產、非脫產和業余教育雜糅交錯;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相輔相成。正是因為這種負載的法學教育體系的存在,導致法學教育出現了“低入高出”的現象,即個人只要擁有相關的學歷條件,即使不是法學專業也可以通過自學的方式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從事法律相關的工作。

二、我國法學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職業實踐技能缺乏

目前,很多學校只是注重對于理論知識的教授,忽視了理論應當應用到實踐中去,有些院校盡管有實踐方面的教學計劃,但從實施過程中來看,大部分都是以完成任務為主要目標,沒有考慮到學生實際能力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更甚者,有些院校只需要讓學生出示在檢察院或是相關的法學單位中實習證明即可。

2.綜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偏離“法”

作為一門社會學科,法學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識體系,要學好法學,首先要成為一名綜合型人才。由于不同的學校教學理念的不同,在教學時重點突出不同,學生的專業素養偏向于各自學校的教學方向上,這樣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認識與發展,漸漸偏離了法學教育的本質。

3.缺少職業倫理教育

不論什么教育都不能忽視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在我國傳統的法學教育中,專注于課本知識傳授,所以學生在實際案例中缺乏實踐經驗,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漸漸被取締,但是在如今的教育方式中,仍然存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只需要在期末復習時鼓足干勁,取得一個滿意的期末考評成績,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學習目標,缺少了對專業的探索與思考,沒有對法學形成自己的認知,缺乏職業倫理教育。

三、對法學教育的建議

1.形成法律思維

對于學習法律的人說,必須要有強大的法律思維,這就需要學習者不斷投入到實踐案例中去。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實際案例的分析中,隨著對各種案例的學習與探索,學生就會形成自己的法律思維。筆者認為最好的法學教育就是說即使一個人充滿名利的味道,但面對法律問題時都會有自己的原則,把一切與法律有關的法治底線貫徹到自己的標準中。

2.培養法律職業技能

法律職業化主要針對的是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脫節的問題,在法律職業化的過程中,學校要積極參與的專業法律社會實踐,讓法律人才的培養更加符合當下的法律體系的需要,法學教育職業也是法律職業化的核心點。法學教育體系應當將重點放在學生的職業技能上,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法律成為學生應用性的工具,讓每一位法學學生不再是“紙上談兵”。

隨著法制體系的不斷健全與完善,法學綜合型人才的培養也愈發重要,所以面向法律職業化的法學教育新模式也應當引起關注,新的教學模式對法制體系的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5篇

某位心理咨詢師,在工作中遇到一位咨詢者,這位咨詢者多次向他提及其準備找機會“干掉”自己的某位同事。作為心理咨詢師,他是否具有法定義務,將此事上報公安部門或通知那位可能受到傷害的第三者?

美國醫生的警示義務

1969年的美國,一位來自印度的研究生Podder,在一次新年聯歡晚會上遇到了他心儀的女孩Tarasoff。晚會上,Tarasoff吻了他,于是,他與Tarasoff墜入愛河,并開始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Tarasoff對Podder的感情淡化,使得Podder心情郁悶。

后來,Podder找到了加利福尼亞大學醫療中心的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咨詢過程中,Podder明確告知醫生,他要殺掉Tarasoff。這位接診的心理咨詢師很有法律意識,認為在此情況下應將此事報告學校,但其中卻涉及精神障礙患者的隱私權問題。他首先與兩位同事探討此事,而后上報給加利福尼亞大學。學校又將此事報給警察局,警察找到了Podder。經過談話,警察認為Podder很正常,就讓他回到學校。

幾個月后,當Tarasoff度假回到學校后,Podder尾隨并將她殺害。

此案的發生引發了當時法律界的激烈討論。當然,行兇者患有精神障礙,被關進了精神病院;而受害者的父母則向法院提訟,狀告加利福尼亞大學、警察與醫療中心。此案成為美國醫生義務的著名案例。

在一審時,法院駁回原告方的,理由是醫生與患者間具有保密義務,患者具有隱私權,醫生只對患者具有保密義務,對第三者沒有。一審后,受害者家屬不服,提出二審上訴,二審法院仍然駁回其,認為一審判決正確。其家屬仍然不服,上訴到加利福尼亞的高等法院。

高等法院最終了一審與二審的判決,其理由在于:作為治療者,采用合理的治療方法,對于可能受到傷害的受害者提出警示,對其予以保護,這就是警示保護義務。但如此的判決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醫生在對患者治療時,本不用對第三者承擔任何責任的。

后來,由于影響過大,加利福尼亞州決定再次審理此案,在最終的判決書中記載了一段目前從美國精神病學領域延伸到其他醫學領域的著名判決詞:“如果精神科醫生確認一位患者對其他人構成嚴重的暴力危險,或者根據標準,他應當做出合理判斷,那么醫生就應當向可以預見的受害者承擔合理的注意義務。注意義務包括應該向受害者提供保護、具體警示,甚至向警方報案,或采取其他合理措施。”

此案在行為人的作為義務方面,尤其在醫療行業,成為一個著名案例。這一案例確立了精神科醫生的作為義務,即醫生有一種對第三人、社會及公眾適當的警示與注意義務。

尋求行業專家共識

本文開頭提出的三個問題可歸結為:當醫生或心理咨詢師在為患者或其客戶進行咨詢、診療的過程中,發現其有傷害他人(有明確目標或隨機性)意愿出現時,醫生是否賦有及時向可能的受害者予以警示、報告或通報的義務?

在美國,醫生警示義務已有法可依,但于中國卻尚無有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第四條第三款提到:“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單位、病歷資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斷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職責需要公開的除外。”于醫生而言,所謂醫生“依法履行職責”涉及何種情形?是否包括向第三人做出警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第二十四條中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建立精神衛生監測網絡,實行嚴重精神障礙發病報告制度,組織開展精神障礙發生狀況、發展趨勢等的監測和專題調查工作。精神衛生監測和嚴重精神障礙發病報告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發病報告制度所針對的對象并非是第三者,而是上級主管部門。”北京市律師協會民法專業委員會主任陳志華一語道破問題癥結,目前國家衛生計生委正在起草一個尚未生效的精神障礙診療規范(草案),在工作規范中有如此規定:“未經精神障礙患者本人或其監護人的許可,醫療機構及其從業人員不得將在精神檢查和治療患者時獲得的信息披露給其他人或團體。然而,有下類情況之一者除外:患者可能實施危害他人或者危險社會的行為時;患者有可能實施危害自身的行為時;擔任高度責任性工作患者,因精神癥狀的影響而表現出明顯的對事物的判斷和控制能力受損時。”但此診療規范并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邱仁宗表示,就倫理學角度而言,倘若告知第三者,則違反保密義務;如若不進行告知,則當事人具有發生危險的風險。倫理學原則是,反應的消極后果最小,為選擇結果,即兩者相較取其輕。因此,醫生有警示義務是可以得到倫理學辯護的。

“倫理學研究如在有法可依的條件下,倫理學不參與任何討論;然而,此問題在中國法律中處于空白,倫理學辯護對法律的判斷可給予一定的指導意義。”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翟曉梅說。

第6篇

(一)法學教育目標

關于法學教育的目標,與會代表通過交流、研討,形成了三種鮮明的觀點。

第一,精英說。即將我國的法學教育目標定位為法律精英教育。如有學者提出,我國學院式法學教育應當突破非職業化模式,而轉向重視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同時還應借鑒國外的法學教育模式(如日本的“法律職業精英”模式),在法學教育上側重精英教育。原因在于,一方面精英教育是作為高度經驗理性的法治的需要;另一方面,法律職業者作為“產品”要有眾多的知識,更需要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品格。

第二,職業教育說。有學者則認為,我國的法學教育目標應當定位在培養適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要求的職業法律人才。法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對有志于從事法律實務的人進行科學且嚴格的職業訓練,使他們掌握法律的實踐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夠嫻熟地處理社會當中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因此,法學教育的使命在于進行職業教育或者說在于進行職業訓練。

第三,通識說。有學者指出,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首要價值標準。平等、公正、正義的民主思想應當是法律人才職業道德品質的應有內容。有學者指出,法學教育作為現代普通大學教育的一部分,其所提供的應當是一種通識教育。

(二)法學教育理念

對于法學教育理念,北京大學法學院蘇力教授指出,現在我國的法學教育應當側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但是,我們在思考這一問題時卻往往會只是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知識的傳授。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國近代法學是作為一種人文知識而非一種職業的科學知識引入的,因此并不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了法學職業的轉化。但是現在教師的知識格局是在此之前形成的,加上現在中國即將加入WTO,因此法學教育改革就必須從這批人開始,實現知識的轉型。由此,進行法學教育改革,在教育理念上不能忽視法學知識的重要性。

二、法學教育體制和內容

法學教育體制的科學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法學教育質量的好壞和高低。因此,與會代表都對我國高等法學教育體制和內容方面的改革給予了極高的熱情和關注。

(一)關于法學教育體制

1.關于法律院校(系)的設立。有學者尖銳地指出,目前我國高等法律院校(系)在設立上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到目前為止,全國除了原有的法律院校(系)、科研院(所)外,最近幾年內其它各類財經、理工、民族、師范、農林等院校也紛紛設立法律系專業,此外還有法律函授、夜大學、全脫產的成人學歷教育,以及政法干部管理學院、政法干校、廣播電大、業大、職大、自學考試等。可見,我國高等法律教育一時間呈現出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從而導致了高等院校的法律教育在教學、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法律教育和法律職業相脫節的問題。對此,有學者提出,應當從改革傳統辦學體制、制定嚴格的法律教育準入標準、建立統一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和獨立的、非官方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制度等方面入手進行改革。

2.關于法學院的管理。蘇力教授提出,作為高等院校的法學院院長,必須要具備相應的管理才能,而不能僅僅憑借學術聲望。固然名教授對于提高法學院的聲譽是相當重要的,但是作為院長不懂管理是不能帶出好的法學院的。法學院的院長需要具備的是學術鑒賞力,而不一定必須具備學術創造力,院長應當具有長遠的視野和把握人才流動的能力,院長管理應當職業化,從學術研究中脫離出來。同時,法學院的管理人員也應當職業化,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鼓勵人員流動,從而形成行政管理的職業化。此外,還要通過法學院的協調實現教授知識的互補。有學者提出,我國高等法律院校的行政化色彩相當濃厚,由此產生了不利于法學教育現代化、國際化,不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等問題。為此,要取消行政的管制和壓抑,使高等法律院校獨立并自治;并通過簡政放權,實現高校自治;通過校際合作,加強行業自律;通過裁并高校,實現高校資源整合等。

3.關于法律專業的設置和學制。有代表提出,在法律專業大學本科階段不宜將其劃分得過細,因為我國的本科教育應當著眼于通才教育培養,而非專才教育。另外,有代表指出,不能因為法律是現代社會中的熱門專業就一哄而上,有條件的辦,沒條件的也辦。國家對高校中法律專業的設置應當嚴格控制。關于法律專業學制時間,與會代表提出,應當吸收西方國家法學教育的成功作法,適當延長現行的高等法律院校的學制年限,將現在的4年制本科教育延長至5—6年。這樣有利于學生能夠除了認真學習法律專業課程外有時間學習其它與法律職業教育關系密切的學科(如經濟學、歷史學、邏輯學、社會學等等)。

4.關于高等法律院校的師資。要想改善現行的教育體制,在高校教師的選任上要徹底進行改革,年輕的助教應當花更多的時間去搞科研,只有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后才能夠上講臺,同時將競爭機制引入到教師的教學實踐當中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標準。當讓高校名師都走進課堂,上大課。

(二)法學教育內容

關于法學教育內容方面的討論,與會代表主要集中對現行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法律教材的編撰、課程的考試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研討。與會的很多學者提出,我們應當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除了開設法律專業基本課程外,還要增開像經濟學、法哲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倫理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課程。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從不同的學科背景下去認真思考現實生活中所產生的各種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品質。與此相對應地便是法律教材的編撰和應用體制問題。有學者指出,應當為學生指定兩到三本參考教材,以便于學生能夠自己進行比較學習、研究;另有學者指出,應當將市場機制導入法律教材的編撰和應用體制中來,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有學者提出,在法學教育當中要充分重視學生法律思維的訓練,把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律思維品質放在法學教育的重中之重。因為良好的法律思維品質是法律職業訓練和法律職業綜合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為此要在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包括課堂教學、案例教學、論文寫作、考試方式、社會實踐等方面)、法學教材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

(三)關于成人法學教育

有學者提出成人法學教育已由過去的補償教育轉變為繼續教育,成人法學高等學歷教育的歷史使命尚未終結。在成人的法學教育的改革方面,有必要引入市場機制,使教育市場在成人法學教育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同時,成人法學教育要轉變觀念,強化改革和服務意識,并加強對世界貿易組織有關規則的研究,做好相應的準備。另有部分代表認為,在法學教育日趨精英化的背景下,成人法學教育應當逐漸取消,更不能運用所謂的市場機制來調節它。

三、國外法學教育對我們的啟示

與會的很多代表對國外的法學教育進行了考察,并提出了很多具有借鑒意義的啟示性建議。近些年來,我國學者針對我國高等法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呼吁改革我國的法學教育,徹底改變我國的學院式教學機制。國內已經有相當的法律院校(如北大、清華、人民大學等)開始在法律教學實踐中引入英美法的案例教學法。有學者認為,針對我國司法體制在不同領域的不同需要,以及針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育對象在法學教育的選擇上應當采取多元化的原則。

(一)國外法學教育動態

1.意大利法學教育。有學者通過對意大利高等法學教育(包括課程設置、教材、課堂教學法、考試)的介紹,提出我們不能完全以英美法上的案例教學法取代我們國家長期沿用的大陸法系國家學院式教學法,而應當以演講式教學法為主,同時吸收案例教學法的優點。

2.美國的“診所式法律教育”。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診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是將醫學院診所式教育的模式引入了法律教育中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有學者指出,我國在法學教育改革中應當吸收美國的“診所式法律教育”方法。有學者明確提出,在我國的高等法律職業教育中應采用“法律診所課程”,并且目前在我國開展法律診所課程的許多條件已經具備,只是在學生從事法律實踐的過程身份合法化仍然存在問題。還有學者對“診所式法律教育”的特點、運作模式及在中國的現狀作了介紹。

3.德國的法學教育。邵建東教授通過考察德國的法學教育,指出我們應當從德國雙軌制法學教育模式中借鑒有益的作法,實行統一的司法考試,適當延長學生實習時間,加強學生法律實踐(法律職業)訓練等是很有必要的。

4.英國的法學教育。周世中教授向我們全面介紹了英國大學的法律教育模式。英國大學的法律教育在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育評估以及素質能力培養等方面都保持著自己的特色。由此,周教授指出了英國大學法律教育對我們的啟示:(1)法律理論的學習與法律實踐的培訓相結合;(2)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相結合;(3)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相結合;(4)法律教學與科研直接結合;(5)大學的法律教育必須開放且富有創造性。

(二)網絡法學教育

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的到來,使得通過互連網絡進行遠程高等教育不再是夢想。有的與會代表對此也給予了關注。有學者以知識產權教學為例,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三種法律教學模式,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技術方案,改革教學內容,轉變教育觀念。有學者指出,網絡法學教育具有很多傳統法學教育所不具備的優勢,但目前我國網絡法學教育也存在著諸多尚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應當在嚴格控制試點高校的設立、建立網上網下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和嚴格的質量評估體系等前提下,穩步地發展我國的網絡法學教育。

四、法律職業教育

法律職業(LegalProfession)是指直接從事與法律有關的各種工作的總稱,通常又指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員,其中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律顧問、公證人和法學教師等。但主要指法官和檢察官,特別是律師。法律職業教育就是針對法律職業者的職業教育。

1、法律教育與職業教育:有學者回顧了我國法律教育大發展的20年,指出我國法律教育中存在法律教育與職業教育脫節的突出問題,并對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建議我國法律教育要改革傳統辦學體制,引入市場部分機制,制定嚴格的準入標準,建立統一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建立獨立的非官方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制度。有學者認為應將本科階段的法學教育定位于職業技能訓練或培訓,將本科階段以上的法學教育階段定位于學術培養。一些學者從我國現行高等專科法律職業教育的模式出發,對法學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內容方式與目標、引入市場機制、辦學層次與規模及教育機構設置等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2、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針對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有學者通過比較法律倫理與一般倫理、法律職業倫理與一般職業倫理、法律職業倫理與法律倫理三組概念解析了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分析了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應關注的目標及實現途徑,轉變大學教育觀念,改革我們的教育手段和技術。

第7篇

關鍵詞:道德法律化;理論基礎;沖突;和諧

一、道德法律化

1.道德法律化的含義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向社會轉型的過渡時期,道德與法律各自所追求的目標有時也很矛盾。廣義的道德法律化是指在道德建設中將一定社會倫理規則和道德要求轉化為制度和法律。

2.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不同部分,兩者有顯著的區別,如產生方式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實現方式不同、調整范圍不同。因此兩者在日常法律適用中主要表現為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

3.道德法律化的基礎

道德法律化實質上是道德合理內核與法律外在形態相結合的過程。首先,正義是法律和道德共同的追求目標。烏爾比安認為公道和正義是法律的目的,而道德本來就是人們關于善惡、是非等倫理觀念的總和,更體現正義性。其次,道德和法律調整的范圍具有交叉性。道德可以調整人們的行為、思想、情感。法律的調整對象就是人們的行為,人的行為就成了兩者調整的交叉點。

二、道德法律化的困惑

1.道德和法律的沖突

同患尿毒癥的17歲少女何××和39歲男子何××原本不相識,為換腎與直系親屬配型均不成功。偶然的機會,何××的父親為何××配型,何××的表哥為何××配型,交叉配型竟然成功了,于是來到醫院準備進行交叉換腎手術。

這起“交換腎”事件備受爭議,因為法律和道德激烈地碰撞在一起。在法律上,只有三代直系血親才能進行器官移植。但醫院給他們做手術是在拯救生命,是道德所要求的。認識和處理好道德與法律的沖突,是解決道德法律化困惑的一把鑰匙,首先我們要從研究道德與法律的區別開始,因為沖突根源于兩者的差異,也是道德不能替代法律的真正原因。

2.道德法律化的理論界爭議

面對沖突和現實,有學者提出道德法律化其實是一個虛假而危險的命題,混淆了道德和法律的本質區別,其最終結果不但不能樹立法的權威,還會損壞道德對人們心靈的約束。但是堅持結合說的富勒認為,遵守法律和遵守萬有引力定律是不同的,后者只要被證明是正確的就會被人們自覺遵守,但對于法律,它要贏得人們的尊重,必須有值得尊重的東西,也就是要包含某種價值追求。

三、道德法律化困惑的現實探討

在諸多的困惑和紛爭中,筆者認為道德法律化是有必要的,但必須限定在一定的限度內。

1.需要一定的道德法律化

2007年的一天,北京某醫院,孕婦李某因難產生命垂危,醫生向配偶肖某交代病情準備手術,因肖某拒絕簽字,兩條生命都離開了我們。

倫理道德和法律都認可生命的重要性,可為什么在這個案例中,醫院在遵守法律的情況下,卻導致生命的喪失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33條規定:“遇到特殊情況時經治醫師應當提出醫療處置方案,在取得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被授權負責人批準后實施。”可是這些特殊情況由誰來認定?等被認定后還來得及嗎?道德上認為這是一個特殊情況,可制度上沒有及時認定,就因為這樣,生命在制度面前喪失,此案例表明有時道德需要及時的法律化。

2.道德法律化有一定的限度

長沙推出首席一桌標價36萬的“人乳宴”,據說營養師都是平均年齡為三十歲來自農村的哺乳期母親。

人們首先想到的評價標準是道德,此舉有違商業道德和傳統道德。可《食品衛生法》規定:禁止生產經營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對人乳是否是食品原料卻無具體說明。于是道德和法律又一次起了沖突。哲人說過:法不禁止即自由,可是在本案中,法不禁止,但道德卻禁止了,說明我們在情感上將道德和法律畫上了等號。它告訴人們道德和法律有嚴格的界限,在道德要求不可能替代法律的時候,道德法律化就要思考自身的合理性,因此道德法律化必須限定在一定的限度之內。

3.探討適合中國國情的道德法律化

首先,明確道德歸道德,法律歸法律。道德是精神上的自由,法律是行為上的強制。有些領域,只有道德可以起作用,法律的介入則會侵犯人的自由意志。

其次,道德法律化只限于對社會基本道德的確認。對于普遍道德,諸如誠實信用、平等等價值是可以上升為法律的。但對于特殊道德則不能一味地追求道德實現的效果而硬性地將其法律化。

再次,道德法律化只限于與人們行為有一定聯系的道德規范。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道德與法律的嚴重沖突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困惑和紛爭。道德法律化當然應該是符合法的本性的道德法律化。此外,針對目前道德和法律相脫節以及傳統道德對法律的沖擊等情況,應加強兩者的互動耦合。一方面,需要重建現代道德文明和倫理精神,引入法律的硬約束。另一方面,法律本身也要尋求道德的支持,才能發揮道德法律化的作用。

最后,道德法律化要以人為本。將適當的道德融于法律,是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效途徑。和諧社會中少不了道德和法律的和諧,化解沖突、以人為本是實現道德法律化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程明.試論道德的法律化及其限度[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第8篇

不用問,幾張照片“火”的原因是將涉黃對象的影像公之于眾,使常規執法事件成為吸引公眾“好奇”目光的特殊案例。

“火”的另一緣由是本以“掃黃打非”的執法過程為主體的新聞事件,因公布的影像中有執法者涉嫌“動粗”的舉止而衍生成了“暴力執法”的轟動新聞。對“隱私曝光”和“粗暴執法”同時遭到質疑,究竟是警方失誤,還是媒體失手?警方說是記者未經同意就擅自發稿。

網友熱論的焦點有二:一是執法中涉嫌公權對私權的侵犯;二是“掃黃打非”執法現場拍攝的“”照片刊登后 “小姐”的隱私被曝光。以往類似的公安新聞或法制報道,多是文字為主體,即使有圖片或影像也多用打馬賽克的手段進行技術處理,流媒體報道此類消息也是要做技術處理的。誠然,首度刊發此新聞的媒體上可能無意傷害新聞事件的主體,但客觀上卻已涉嫌故意傷害當事人。

隨后,網絡上的博客、論壇中,廣播、電視、報紙、流媒體,各傳播兵種齊亮相,瘋狂熱炒“”事件。一個是國家工具,一個是輿論工具,關于社會倫理和職業道德的討論聲一浪高過一浪。

事件升溫后的傳播過程中,受眾在討論社會倫理、新聞倫理、職業倫理時,“”被一而再、再而三地“二度”傳播。借“圖”關注和討論倫理時,誰又再失理?誰又再傷害誰?

就此話題,筆者與長期研究新聞倫理的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王天定教授進行了探討。王老師說:媒介報道警方“掃黃打非”本無錯,“”刊發后的跟進報道中,特別是后面跟進關注此事的媒體不應再“二度”無休止地傳播“”。應該像CCTV“1+1欄目”那樣,在公開報道此事時使用技術手段,不再讓隱私暴露無遺。而其他媒介特別是互聯網,還在繼續使用或轉發“”,借圖發揮,討論倫理,實際上此舉無疑雪上加霜,讓已經遭受人格傷害的“小姐”再度受到傷害,同時,也傷害了媒介,因為職業道德和社會倫理的“紅燈”已經對媒體亮起來了。

11月7日,《華商報》發表了評論員畢詩成撰寫的《梳理符合這個時代的社會倫理》。評論說:“公共倫理在構筑一種底線,那么,職業倫理則是在建構日常生活里的重要經緯。我們倡導對倫理底線的守護,也警惕倫理道德與法律邊界的模糊。”

的確,媒介在后續報道或關注“事件”時,要厘清倫理道德與法律邊界的模糊界限,一定要把握好報道和傳播的度,防止主觀無意,客觀侵權。倘若涉案“小姐”好事維權,首度刊發圖片的媒體成為被告的話,其他媒體是否會成為連帶被告呢?

王天定老師還說:《紐約時報》報頭有這么一句話:“新聞必須有選擇。”這句話其實闡明了該報的觀點和立場――“報道是有所選擇的。”

警察和記者都是特定職業,在特定的環境里都應承擔“注意義務”。在涉及類似“掃黃打非”的執法報道中,也要考慮違法者的人格和人權,這是最起碼的底線和操守。警察執法應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并對媒體報道提出約定,而記者報道也應該搞清界限和界定,不是采訪到什么、拍到什么,就能刊登什么,因為執法部門和宣傳機構自身都承擔著社會責任。

筆者曾供職的報紙也曾吃過這樣的“啞巴虧”。2005年7月6日《華商報》報道:“陜西省預防艾滋病娛樂場所干預工作啟動――安全套免費向娛樂、服務場所發放。昨日,西安市碑林區疾控人員給轄區相關娛樂場所免費發放安全套及艾滋病預防宣傳資料。”這一消息及時報道了政府職能部門“防艾”采取的行動,本無非議。但是,報道見報的當天麻煩就來了,一美容美發店的老板帶著刀子,氣勢洶洶找報社討要“說法”。原來,是該報道配發的兩張新聞圖片惹火燒身。畫面上一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說服美容美發店內的工作人員,并在向她們發送安全套。就是這一舉動,惹怒了一家美容美發店的老板。他認為:第一,圖片對他們美容美發店的經營帶來了嚴重的傷害和負面影響;第二,對畫面中的當事人造成傷害,給讀者和消費者產生了一定誤導,以為他們打著美容美發的幌子在搞“特殊服務”。那位老板要求主張權力,消除影響。最終報社與那位老板還是融洽地解決了問題,但報社如果被,敗訴幾成定局。

憑心而論,刊發這兩張新聞照片的確不太合適,即使當時編輯已進行了技術處理(當事人眼部打上了馬賽克),但報道見報后是還是引發了投訴。其實,在先期的操作中,記者拍攝應告知當事人所拍圖片將進行正面報道,并征得對方同意;再者,對方也應該有知情權。誰曾預料到這種特定的舉止和特殊的禮物會帶來特別的麻煩。編輯在選圖時也應該正反兩方面都慎重考慮,權衡得失。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經營者,會不會也沖動呢?這是一起主觀無意、客觀侵權的典型案例。報紙是特殊的產品,辦報過程中每個人、每個環節要有風險意識和把關意識。繩斷總是在細處。

吃一塹,長一智。2009年10月26日《華商報》報道:10月24日凌晨,西安警方出動警力突查娛樂場所,當場抓獲119名涉嫌營利性陪侍女子,陪侍女拉了3公交車。這一新聞同時配發了三張新聞圖片。記者拍攝時注意角度,選擇的全是新聞主體的背面;編輯在選用視頻截圖時也有意識地選擇背影,說明采編人員防范風險意識到位。

記者在日常的新聞采訪報道和傳播過程中,要清醒地意識到涉及公民隱私權時,媒體承擔著“注意義務”。操作中應把握最基本的兩點:一是真實公正;二是做到不傷害。前者是原則,后者是底線。那么,“”在被瘋傳的同時,傷害的不僅是當事人,還有當事人的父母、親人和朋友。

當然,有人會說她們或他們干那種事已不顧及臉面了。誠然,違法者理應受到法律制裁,但法律沒有剝奪違法者的人權,不能為追求轟動而污辱違法者的人格。媒介在傳播“”時不應一味地追求關注度、點擊率和轟動效果,不應讓商業利益淡化了社會責任。在特定事件的報道中,要尊重當事者的隱私,要把“人”當作“人”,人最大的價值就是人格,人的生命和尊嚴高于一切。“新聞倫理就是人類最普通的道德精神在人類的新聞傳播行為中的一種折射。”王天定說。

媒體在采訪和傳播時應當自醒:一是界限模糊的報道是否有刊登的價值;二是對事件刊登后的社會效果要有預判。媒體從業人員要對工作對象、服務對象承擔起“注意力”的責任,防止正面報道無心帶來的嚇阻效應、恐怖效應、負面效應等難堪效應。

此類事件中媒介二度傳播“”,應該算涉嫌瀆職行為。倘若過度地傳播下去,無論是“小姐”還是媒介,最終都是受傷方。有網友就此發表觀點:各種倫理的堅守是不可或缺的,假如權力失范、信仰缺失、價值觀紊亂,對倫理的廓清和堅守喪失了約束的力量,這種力量好比皮毛中的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第9篇

中圖分類號:R749.0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9)008-0543-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8.003

保密是心理咨詢和治療中最重要的倫理原則之一,這一原則體現了 “以人為本”的思想,良好的治療關系的建立也依賴于此。倫理價值觀中除了無傷害這個終極原則以外,再沒有一個倫理原則比保密更常被業內人士拿來反復討論,也沒有一個倫理原則像保密這樣,打破它反而比遵守它會引發更多的爭議。

保密是治療關系的基礎,保護來訪者的隱私也是臨床工作者一個重要的專業職責。美國的各種臨床工作者專業組織(美國咨詢心理學會,ACA;美國心理學會,APA等)都在其倫理守則中對保密和打破保密的情況做了規定。隨著心理咨詢和治療實踐的發展,出現了大量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倫理困境,Lindsay和Clarkson[1]1999年對美國注冊心理治療師的調查發現最主要的一個倫理困境就是有關保密原則的。本文將介紹心理治療與咨詢中保密的定義及其倫理守則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回顧和總結美國心理咨詢和治療過程中,各個階段涉及的有關保密局限和打破保密問題的研究,對此進行初步的討論,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促進我國臨床心理專業領域的倫理建設與發展。

1 保密及其倫理規范的制定和發展

1.1 保密的定義

一般意義上的保密就是尊重他人的秘密,未經他人的允許不能泄密,保護個體控制個人信息的權利。保密(confidentiality)與廣義的隱私(privacy)和狹義的自(privilege)兩個概念密切相關,都包含在特定方面限制他人接近信息的意思。倫理學中的尊重原則和自主性原則都支持保密原則。

保密是人類發展中自我意識的表現,這包含了個體一方面謀求與有特殊關系的人就敏感的問題進行交流,另一方面則需要限制這些信息不會被自己不認可的人得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治療和咨詢就是建立一種緊密的治療關系來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而保密關系到治療聯盟的建立和能否提供一個足夠安全的環境,讓來訪者說出與自身問題有關的信息,因此具有非常重要和獨特的意義。

1.2 保密的倫理規范

尊重人們隱私權和信息保密的重要性很早就被各個專業組織認識到并反映到他們制定的倫理規則中。從1959年到2002年之間美國心理學會(APA)的倫理守則中,保密一直被認為是心理學家的一個首要職責。APA倫理辦公室在強調它的重要性時指出:保密是我們職業的一個核心價值[2] 。

早在1953年第一版APA倫理守則就提及保密原則,但提法較模糊,只是要求心理學家作為一種責任去保護專業關系中的隱私。之后的APA第三版倫理守則都保留著這種提法:“保護個體的信息……是心理學家的首要責任”[3],而且保密被作為單獨的規則在第六條中列出。保密的唯一例外,即“在專業關系中得到的信息只有在對個人或者社會有確定的并且即將發生的危險時,經過周詳的考慮才能披露”在這幾版的倫理守則中也一直沒有改變[3]。直到1970年美國出現了有關兒童虐待和強制報告責任的法律條款后,這些法律引發了許多新的與倫理標準不一致的爭議。這期間又出現了新的情況:當遇到一些特定情況時治療師―病人的自在法庭上不再像過去那樣適用了,比如1976年加州著名的Tarasoff案 ,臨床倫理和法律的沖突和爭論從未因法庭終審判決而消失。當危險還沒逼近時,治療師是否應該堅持保密(遵照倫理守則的相關規定)或者打破保密原則(按照法律規定)報告來訪者過去所遭受的虐待等信息,在1979年版的APA倫理守則中找不到任何答案,治療師們只有自己決定在倫理與法律的困境中如何作為。1981年版的APA倫理守則仍然沒有澄清這個問題,而把“保護信息”換成了更模糊的“尊重信息” [4]。 1992年的版本對此做了新規定,但引發了很多評論,大多數是批評其不符合法律規定,規則模糊并且缺乏具體性。這一版倫理規則中關于保密的部分不再從陳述規則開始,而代之以對來訪者告知有關保密例外情況的要求(標準5.01,討論保密的局限)。另外,維護保密(標準5.02)的條款也不再提及對信息的保護,而是提出保護保密的權利[5]。2002年版的APA倫理守則[6]回到由保密規則開始陳述的格式,治療師的根本責任變回對信息的保護,而不僅僅是對保密權利的保護,并且在規則陳述之后仍然對專業人員提出了告知來訪者保密局限的要求。

2 保密的限制和打破保密原則

APA1992年版倫理守則中的5.01(a)條討論了保密的局限性,要求心理學家對保密的局限以及對于可預見到的信息使用情況進行討論[5]。APA倫理守則指出,在以下情況下保密可能會被打破:來訪者對自身和他人是危險的;來訪者聲明放棄保密這一權利或者同意披露其相關信息;遵照法庭的命令對來訪者進行的評估或治療;來訪者是未成年人,而且治療師有證據懷疑其受到了虐待;來訪者是老年人或者殘疾人,治療師相信其受到了軀體虐待;來訪者控告治療師失職;來訪者卷入了法律訴訟,來訪者自己公開發表相關記錄或者法庭要求出示相關記錄。在美國咨詢心理學會(ACA)2005年版倫理守則[7]中要求咨詢師要對保密有足夠的覺察和敏感,尊重文化多樣性以及對隱私披露的不同觀點,在咨詢開始要告知來訪者保密的限制并在整個過程中確認可預見的必須打破保密的情境。該守則規定打破保密的例外主要有3類情境:危險和法律要求(指威脅來訪者自身和他人生命的危險);傳染性的、有威脅生命的疾病(指對他人具有危害的情境);法庭要求的披露(涉及法律訴訟時法庭要求公開信息)。在這3種情況下要求做最小限度的信息披露(只披露必要的信息)。

盡管有了上述守則,迄今為止,沒有多少保密的例外情境在心理治療和咨詢的實踐中得到業界的一致公認和接受。早期打破保密原則的考慮一般從病人的利益出發,比如治療需要團隊會診的時候,保密限度會放寬。隨著臨床實踐的發展,心理治療師難以再維持完全的保密。在法律案例和倫理困境中出現大量關于治療師-來訪者關系的保密限制問題,而且不同于早期打破保密的案例,許多情況下打破保密原則不一定有益于來訪者。Boylan等[8]認為是法律導致了指導專業行為的倫理規則的變化。他們總結了3種在治療關系中對保密限制有直接影響的法律約束情況:第1種情況,例如最有名的1976年Tarasoff一案,法庭判決認為治療師具有向第三方告知危險以保護其利益的責任,此時要求專業人員打破保密原則;第2種情況是發現兒童或老年人遭受虐待時,治療師有強制報告的法律責任,也要求治療師打破保密原則;第3種情況是源于對精神科醫生和精神衛生機構的訴訟,指控他們不能為自殺的來訪者或病人提供足夠的看護,在存在自殺風險時保密原則也將被打破。此外,Beck[9]提到向治療師支付費用的第三方(如保險公司,未成年人家長)要求治療師報告來訪者的信息是另一種影響保密限制變化的情況。隨著法律條款和對倫理思考的變化,治療師開始傾向于把治療關系中的保密看作是有限度的保密而非完全和絕對的保密了。

3 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保密局限和打破保密問題的研究

3.1 知情同意

盡管保密是有局限性的,但它仍然是治療關系的奠基石。為了建立信任的關系,有必要給來訪者做一些有關治療關系中的保密以及自主溝通的教育,讓來訪者認識到保密和自屬于他們自己,而不是屬于治療師。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知情同意來實現這一教育過程。保密的局限則是任何知情同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知情同意過程中有關保密局限及打破保密原則的研究主要涉及4個方面:知情同意書的呈現方式,知情同意中保密局限內容的討論,保密局限對于來訪者的影響以及對未成年人的知情同意和保密局限問題的討論。

呈現保密局限性的知情同意書如果超出來訪者的理解能力會極大削弱知情同意書的告知效果。Handelsman等[10]檢驗了治療師呈現給來訪者的知情同意書的可讀性,發現知情同意的平均書寫方式相當于大學三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而50%的成年人閱讀水平低于九年級(注:美國九年級的教育水平相當于中國初中三年級)。

關于知情同意書中保密局限的內容,最著名也是最需要向來訪者解釋的一項內容是治療師可能會在來訪者威脅到他人時打破保密原則,其二是治療師有倫理責任去保護那些因為精神疾病而會傷害自己的人。保護住院病人相對容易,但對于門診病人來說這個責任很難履行。另外,存在一些需要治療師和別人分享治療信息的情況。例如,一些工作人員可能會接觸和處理來訪者的信息(例如檔案管理人員),在這種情況下,治療師有責任對可能發生的打破保密的情況進行說明。治療師有時需要和同事或督導探討個案,此時提供來訪者的某些個人信息是難以避免的,接受過訓練的治療師有倫理責任告知來訪者在這種情況下保密是有局限的。

在臨床工作中,治療師往往擔心和回避與來訪者討論保密問題。Baird和Rupert[11]調查發現只有61%的心理治療師和來訪者討論保密問題,而19%的治療師告訴其來訪者他們所說的一切都是保密的。很多治療師認為解釋保密限制的細節是對來訪者的傷害和對治療的破壞,除非來訪者得到完全保密的承諾,否則他們將會回避自我暴露。也有些人認為告知保密的局限性會削弱人們尋求治療的動機或者會給來訪者傳遞一種治療師不可信任的信息。

Muehleman[12]總結說大多數來訪者并沒有被保密局限所限制,特別是當治療師能夠向他們具體說明和澄清保密的局限時。Muehleman等人對抑郁大學生進行了單次診斷性訪談,那些被告知保密局限性的大學生和對照組的大學生在對抑郁癥狀的自我暴露意愿上沒有表現出明顯差別。而大部分的研究則持相反的觀點,Woods 和 McNamara[13]發現被告知完全保密的被試比那些知道信息會被第三方獲取的被試更愿意自我暴露。Nowell和Spruill[14]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同時發現自我暴露與特定的臨床問題有關。比如,不論是在絕對保密還是有限度的保密條件下,被試對于其有意傷害他人的內容都暴露得較少。另外研究還發現對被試進行保密有限性的解釋時,完整詳細的解釋與簡短的解釋相比對于被試的自我暴露的抑制程度沒有差異。

保密局限與打破中的一個焦點問題是對未成年人情況的保密。2005年版ACA倫理規范B.5單獨列出了對于缺乏知情同意決定能力的來訪者的保密條款,明確要求對這類來訪者,咨詢師應按照聯邦和各州法律、政策以及適用的倫理條款指定的那些內容來保護來訪者的信息。通常,對未成年人進行心理治療應事先征得父母的知情同意,但美國法律確認了4種例外[15]情況,即:成熟未成年人(指其足夠成熟,能夠理解治療的本質和意義),解放的未成年人(由于各州法律的不同,被法律賦予成人的法定權利和責任的未成年人,比如結了婚的未成年人) ,緊急情況治療(由于情況緊急父母知情成為默認的)和法庭命令的治療。

研究者們在未成年人是否有能力自愿對保密相關的內容做出知情同意決定的問題上存在爭議。 Messenger和McGuire[16]調查發現年紀大些的兒童(12~15歲)比年紀小的兒童(6~8歲)對保密有更好的理解,Weithorn[17]則認為11歲到14歲的孩子即有知情同意能力,Belter和Grisso[18]實驗證實15歲青少年能夠理解和保護他們的知情權,而且表現的和21歲的被試一樣好。Messenger和McGuire[16]發現那些認為自己在保密的治療關系中是積極參與者的未成年人更可能和治療師建立治療聯盟,更少出現對治療的抵抗。

對未成年來訪者的保密是否應有限度,包括是否應透露一些信息給其父母或監護人,也存在許多爭論。Myers[19]認為專業人員肩負的保密責任不是對其父母的而是對兒童的,因為他們才是來訪者。Pardue等[20]建議事先告知未成年人他們的監護人可能會獲得治療的信息,然后讓其自主選擇是否還愿意參與治療。Glenn[21]認為是否對未成年人來訪者有限保密和打破保密應該建立在不同個體的特殊性的基礎上。Thompson[22]堅持治療師應在決定是否泄露信息前確認來訪者的監護人是否能夠恰當使用這些信息。盡管說法不一,總體來說,對于未成年人,治療師可以根據其認知能力水平、對治療的需求、目前暴露的問題、父母的情況以及相關的法律來決定合適的保密程度。

3.2 高風險個體

治療過程中,在面對高風險的個體來訪者時最容易觸及保密局限和打破保密問題。高風險個體主要包括特殊疾病患者(比如HIV陽性感染者),有自殺傾向者和有暴力傾向者。和高風險個體工作時,不僅需要權衡各方面風險,還要考慮將來傷害可能會擴大的風險,才能決定是否打破保密原則。

當來訪者為高風險個體時,保密存在著復雜的倫理道德、法律規范和治療關系的問題。治療師能否確認來訪者對他人具有危險性,治療師是否有責任打破保密原則,警告第三方圍繞這些問題,不同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觀點。Kain[23]認為在AIDS干預中,心理治療的作用不是向官方或第三方告知來訪者具有危險性,而是應解決那些可能會妨礙來訪者告訴其和他人的心理問題。Gray和Harding[24]則建議在來訪者不愿意告訴時治療師應直接告知其確定的或報告給相應的官方衛生機構。最明確的結論是Schlossberger和Hecker[25]提出的,他們認為:(1)治療師有法律責任提醒那些可能遭受非法威脅(基于Tarasoff一案)的人。然而當求助者具有的危險性是社會通過法律賦予他的權利時,治療師則沒有責任進行干預。(2)除非某個州的法律(刑法或民法)直接或間接地要求HIV陽性者必須告知他們的伙伴,否則治療師沒有責任提醒他們。在打破保密前應先告知來訪者本人并且解釋法律和倫理依據,以減小對來訪者和治療關系的傷害。很多研究者還對影響治療師決策的因素進行了討論,Mcguire等[26]發現心理學家對同性戀的恐懼水平越高,越容易做出打破保密原則的決策,他們提出個人偏見可能比臨床因素更影響治療師的專業倫理決策。在對Tarasoff案例研究回顧的基礎上,Lamb[27]用實驗證明治療師做出打破保密決定時考慮最多的因素依次是:危險程度、法律和倫理、心理診斷和,而較少考慮潛在受害人的確定性。

另一個典型情境是面對有自殺意圖的個體。制止自殺的方法被Szasz[28]命名為強制干預,在這種情況下保密原則會被打破。但有些個體心理治療師和治療師團體,比如Hemlock協會,不主張對自殺進行強制干預,認為人有權理性地做出死亡的決定,特別是處于疾病晚期或者遭受嚴重痛苦的來訪者[29]。Bursztajn等 [30]則認為即使在這些情況下,自殺可能也只是受到暫時情緒驅使的行為,而自殺行為卻是永久的、無法逆轉的。由于治療師不可能預知來訪者是否會按照自己的自殺想法實施其自殺行為,因此需要向自己的來訪者、督導、直接管理者,以及在任何一份可保留下來的記錄中清楚地闡述他們在治療中采取行動的理由,即治療師為什么相信打破保密是有益于來訪者的,打破保密的目的以及為何無法取得來訪者同意的原因。

在討論高風險個體的保密問題時不難發現,和法律聯系最多的是在臨床實踐中對有暴力傾向個體的處理。Monaham[31]建立了一個暴力行為風險的臨床決策模型,根據暴力風險和治療關系的情況將來訪者分到四個由風險高低和治療聯盟強弱劃分的矩陣中,并選擇相應的干預方式來加強治療聯盟,使來訪者從高暴力風險矩陣移動到低暴力風險矩陣之中。只有當無法將治療聯盟加強到足以使治療師完成降低暴力風險的干預工作時,打破保密規則、警告潛在的受害者和報告警察部門的措施才是必要的。一旦保密規則被打破,來訪者對于心理治療的信任及未來繼續進行治療的機會可能會隨之一起喪失,理想的方式是從來訪者那里獲得打破保密的許可,從而避免信任的喪失。

在治療過程中對高風險來訪者的記錄也需要謹慎處理。Cohen[32]建議此類記錄應包含下列內容:與來訪者以及相關他人接觸的概要,定期的干預進程摘要,知情同意和心理測驗數據。Sossion等[33]認為有關法律行為、或者其他敏感的可能傷害來訪者的信息不適合記錄。很多機構和私人開業的心理治療師會單獨做工作筆記,并把這一筆記與來訪者會談的正式記錄分開保存,以此方式確保相關信息的保密性。

4 保密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心理治療師本身至少具有兩種身份,一方面是社會的公民,組織中的一員;另一方面其職業要求以來訪者為中心,是社會中心理治療或咨詢的專業人員。因此保密總是一個“兩難”問題,專業人員往往處于幾種方向不同的強大力量形成的張力之中。專業領域對于保密是否應該有限制、限制的程度和影響,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是否應該打破保密原則的探討從未停止過,而對如何維護保密或者彌補打破保密的影響等內容則很少涉及。

縱觀美國心理治療與咨詢方面關于保密的文獻,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探討集中于保密的概念和法規方面,90年代后出現了一些實證研究,之后大部分是關于法律案例和倫理規范的爭論以及對倫理困境決策的研究;21世紀初關于保密的文獻驟然減少,大部分文獻主題集中于特定的咨詢對象(比如夫妻、未成年人、團體咨詢)對保密的影響以及特定的咨詢環境(學校、機構、醫院)對保密決策的影響,還有一些關于來訪者死亡以及死亡后對保密信息的處理等內容。隨著近年來網絡和電話咨詢和治療的興起,保密的研究又出現了新的熱點。ACA要求咨詢師告知來訪者網上咨詢不能夠保證咨詢工作的保密性,而Shaw 等[34]的調查發現僅有33%的網站要求上網尋求幫助者簽署保密有限性的知情同意書,僅35%的網站申明沒有法律監護人的知情同意不向未成年人提供網上咨詢。

國外對于保密局限和打破保密原則問題的理論和評述較多,目前文獻檢索到的幾乎所有倫理規范和倫理決策都是建立在對經典案例研討上的。實證研究很少,大部分只是針對治療或咨詢雙方態度的調查研究,具體的量化研究極少,一般也都是從來訪者角度出發進行的研究。

國外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就建立了比較成熟的保密規則,而我國國內對于保密的研究大部分還只限于醫學倫理研究。直至2007年,中國心理學會頒布了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35],是國內第一個臨床心理學專業倫理規范,但目前尚未能廣泛應用。另外,我國沒有專門的保護隱私權的立法,在司法實踐中,侵犯隱私權的行為通常被作為侵犯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來處理。

近年來,少數研究開始涉及心理治療與咨詢的倫理相關問題,其中揭示了一些很有意義的關于保密問題的結果。例如,國內近年來的一次心理咨詢現狀調查[36]顯示:55.28%的人不十分信任咨詢師,32.52%的人擔憂咨詢師是否能為其保密;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美調查的比較研究中[37]發現在“不向來訪者透露測試的目的”、“未經來訪者同意進行錄音”、“不向來訪者說明保密原則受限的情況”幾個與保密和隱私有關的條目上,中國的心理治療師或咨詢師認為這些論述符合倫理的人數占受調查總人數的百分比顯著多于美國。另外一個對國內咨詢師和來訪者群體職業倫理意識和態度的調查[38]得出了更明確的結論:中國來訪者群體和咨詢師/治療師群體回答有最大差異的條目之一就是保密原則。Lum[39]指出在不同的文化群體中對保密原則的理解存在差異,ACA也提醒專業人員要注意文化的多樣性,要求咨詢師用適合來訪者文化背景和理解水平的方式來保護他們的保密權。可以推測中國的來訪者對于保密的理解和感知,在治療過程中保密局限和打破保密原則對來訪者的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同樣從治療師的角度來看,由于中國治療師特定的文化特點,對來訪者保密期望的了解程度,對保密倫理守則的理解和實踐的狀況,以及面臨保密倫理困境的決策特點也不同于國外;另外,治療師個人的助人動機,人格特點以及中國人際關系的文化特點對于臨床保密倫理決策也有很大影響。隨著心理治療與咨詢專業工作的迅速發展,探討中國文化下保密以及保密的局限的涵義,探尋保密原則對治療關系的意義,研究中國與保密相關的倫理困境決策的特點和影響決策的因素,以及如何對專業人員進行保密倫理規范的培訓,已經成為專業領域一項緊迫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Lindsay G,Clarkson P.Ethical dilemmas of psychotherapists[J].Psychologist,1999,12:182-185.

[2]Behnke S.Ethics rounds: Disclosing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in consultations and for didactic purposes[J].Monit Psychology,2005,36: 76-77.

[3]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Ethical standards of psychologists[J].Am Psychol,1968,23: 357-361.

[4]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J].Am Psychol,,1981,36:633-638.

[5]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and code of conduct[J].Am Psychol,1992,47: 1597-1611.

[6]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and code of conduct[J].Am Psychol,2002,57: 1060-1073.

[7]American Couseling Association.ACA Code of ethics[M].Washington,DC:Author,2005.

[8]Boylan JC,Malley PB,Scott J.Practicum and internship textbook for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M].Washington,DC: Taylor & Francis,1995.

[9]Beck JC.The basic issues[M].Beck JC.Ed.Confidentiality versus the duty to protect: Foreseeable harm in the practice of psychiatry.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0:1-8.

[10]Handelsman MM,Martinez A,Geisendorfer S,et al.Does legally mandated consent to psychotherapy ensure ethical appropriateness?[J]The Colorado Experience EthicsBehav,1995,5:119-129.

[11]Baird KA,Rupert PA.Clinical management of confidentiality: A survey of psychologists in seven states[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87,18(4):347-352.

[12]Muehleman T,Pickens BK,Robinson F.Informing clients about the limits to confidentiality,risks,and their rights: Is self-disclosure inhibited? [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85,16,3: 385-397.

[13]Woods KM,McNamara JR.Confidentiality: Its effect on interviewee behavior[J].Prof Psycho,1980,11(5): 714-721.

[14]Nowell D,Spruill J.If it's Not absolutely confidential,will information be disclosed? [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93,24(3):367-369.

[15]Plotkin R.When rights collide:Parents,children,and consent to treatment[J].J Pediatr Psychol,1981,6:121-130.

[16]Messenger C,McGuire J.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confidentiality in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J].Psychother Theory Res Pract,1981,18:123-130.

[17]Weithorn LA.Developmental factors and competence to make informed treatment decisions[J].Child Youth Serv,1982,5:85-100.

[18]Belter RW,GrissoT.Children's recognition of rights violations in counseling[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84,15:899-910.

[19]Myers JEB.Legal issues surrounding psychotherapy with minor clients[J].Clin Soc Work J,1982,10:303-314.

[20]Pardue J,Whichard W,Johnson E.Limited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in counseling[J].Pers Guidance J,1970,49:14-20.

[21]Glenn CM.Ethical issues in the practice of child psychotherapy[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80,11(4): 613-619.

[22]Thompson A.Ethical concerns on psychotherapy and their legal ramification[M].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

[23]Kain CD.To breach or not to breach:Is that the question? [J]J Counsel Dev,1988,66:224-225.

[24]Gray LA,Harding AK.Confidentiality limits with clients who have the AIDS virus[J].J Counsel Dev,1988,66:22.

[25]Schlossberger E,Hecker L.HIV and family therapists' duty to warn: A legal and ethical analysis[J].J Marital Fam Ther,1996,22(1):27.

[26]McGuire J,Nieri D,Abbott D,et al.Do Tarasoff principles apply in AIDS-related psychotherapy?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role of therapist homophobia and perceived client dangerousness[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95,26(6):608-611.

[27]Lamb DH,Reeder GD.Tarasoff andconfidentiality in AIDS-related psychotherapy[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90,21(3):155-160.

[28]Szasz T.The case against suicide preven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6,41:806-812.

[29]Fujimura LE,Weis DM,Cochran JR.Suicide: Dynamics and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J].JCounsel Dev,1985,63:612-615.

[30]Bursztajn H,Gutheil TC,Warren MJ,et al.Depression,self-love,time,and the"right"to suicide[J].Gen Hosp Psychiatry,1986,8:91-95.

[31]Monahan J.Limiting therapist exposure to Tarasoff liability:Guidelines for risk containment[J].Am Psychol,1993,48:242-250.

[32]Cohen RJ.Malpractice: A guide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M].NewYork: Free Press,1979.

[33]Soisson EL,VandeCreek L,Knapp S.Thorough record keeping: A good defense in a litigious era[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87,18(5):498-502.

[34]Shaw HE,Shaw SF.Critical ethical issues in online counseling: Assessing current practices with an ethical intent checklist[J].J Counsel Dev,2006,84:41-54.

[35]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J].心理學報,2007,39(5):947-950.

[36]張寧,李箕君,袁勇貴.心理咨詢的現狀調查[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5):389-391.

[37]張愛蓮,錢銘怡,姚萍.心理咨詢與治療倫理調查及與美國相關調查的比較[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1):55-61.

[38]高雋,錢銘怡,蔡文虹,等.心理咨詢師與治療師與來訪者對職業倫理的態度比較[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1):66-72.

第10篇

關鍵詞 行政法 行政倫理 協同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行政倫理和行政法是當代倫理學和法學研究中的熱點。行政與倫理和法律交叉融合分別衍生出了行政倫理和行政法,因此,行政被認為是行政倫理和行政法共同的基礎。行政倫理和行政法的近緣性使得兩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不可分割。然而,在現實中,二者不僅在行政實踐中被割裂開來,而且在大學的專業教育中也被割裂甚至對立起來。重法律、輕道德的教育在高校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教學中并不罕見。在公共管理類本科生培養中,加強和改善行政倫理與行政法學課程教學,實現“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理念的協調,是培養未來公共管理人才的必然要求。

本文在對國內大學公共管理類本科教學中開設行政法學與行政倫理課程現狀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提出兩門課“協同教學”的新思維,并就協同教學的具體實施途徑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1 國內大學公共管理類本科生行政法學、行政倫理課程開設情況

依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2007-2009年公共管理學一級學科排名,選取了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參評的44所高校,通過訪問高校公共管理學院網站來獲得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專業簡介等,調查了行政法學、行政倫理(或行政道德)兩門課程開設情況。在44所高校中,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的公共管理專業并未開設本科,因此沒有納入研究范圍。

在40所高校中,開設行政法學(或憲法與行政法、行政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法與政府)的院校共有33所院校,占調查總數的82.5%。僅有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7所院校沒有開設此門課程。在開設該門課程的院校中,大部分將其列為專業主干(核心)課程,僅有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及濰坊醫學院2所學校將其歸為專業選修課。

40所高校的公共管理類院系行政倫理開課率偏低,僅有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11所學校開設這門課程,僅占調查總數的26.8%,并且11所院校均將其歸為專業選修課。

行政法學在國內大學公共管理類本科生中開課率較高,這與我國日益推進的依法行政、依法治國的理念是分不開的。但同時行政倫理課程開課率偏低,這種重法制而輕倫理的本科教育理念對于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培養將是極其有害的,不利于解決學生在價值觀上的矛盾與沖突,不利于培養既懂法、守法又遵從行政倫理、擁有較高道德水平的21世紀管理者。

2 關于行政法學與倫理學課程教學協同化的調查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為本科生開設了行政法學和倫理學(而非行政倫理)課程。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調查,試圖了解行政法學以及倫理學課程教學的現狀,以及學生對兩門課程協同化教學的態度。本次調查對象為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8級和2007級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發放問卷41份,共回收有效問卷41份。

調查發現,48.8%的學生同意“教師在上倫理學課程時有考慮到行政管理專業特點,并不是泛泛而談”,43.9%的學生同意“教師在上倫理學課程時有穿插與行政法學相關的內容”以及43.9%的學生認為“教師在上行政法學課程時有穿插行政倫理相關內容”。這說明,兩門課在實際教學上存在一定的協作。

36.8%的學生表示“倫理學與行政法學所教授的不同價值觀會讓我感到困惑”;29.3%的學生認為“倫理學與行政法學兩門課程的教學是完全脫節”。可見,由于兩門課所代表的不同的價值取向,造成了不少學生的疑惑。

65.9%的學生認為“如果倫理學在授課中配合行政法學課程的內容,我覺得效果會更好”以及75.6%的學生同意“如果行政法學在授課中配合倫理學課程的內容,我覺得效果會更好”,說明學生希望兩門課程能夠實現更好的協同。

3 行政法學與行政倫理課程教學協同化的實現途徑

兩門不同的學科(法學與倫理學)究竟有沒有可能為了一個共同的培養目標而相互協同?如果能,其協同的具體措施和形式是什么?我們提出了教學改革思路,并在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初步付諸實踐。實踐途徑可概括為“三同三共”方案,即,同一個教師團隊、同一個學生班級,同一個開課學期、共享教學案例庫、共享公共管理理念、共同開展課程實習。整體思路是:協同不一定要全部在課堂內完成,而主要靠(教師+學生)=團隊協同,(課內+課外)=時間協同,(理論+案例)=內容協同。

具體方案如下:其一,培養計劃的修訂。基于廣泛調研,并咨詢專家意見,建議公共管理學院所有本科專業開設行政倫理,作為專業基礎必修課,學時為32學時,2學分。同時開設行政法學課程,學時為48學時,3學分。兩門課程開課學期及班級實現同步,以利于協同教學。其二,教學團隊的組建。行政法學課程組與行政倫理課程組共同組成協同教學團隊,實現集體備課,共同開展教學研究。其三,課堂教學協同化。兩門課分別在教學進度計劃中將協同的課次、內容列明。兩門課均單設三次以上的案例討論課,由兩門課的教師共同參與主持。其四,課下實踐協同化。兩門課共同組織課外1~2次實踐教學,包括采訪政府公務員、旁聽行政訴訟法庭辯論等。其五,案例庫建設。在原有兩門課案例素材的基礎上,編寫行政法治與行政倫理案例匯編,作為輔助講義,條件成熟的時候正式出版。其六,第二課堂活動。面向公共管理學院全體學生推出“影像中的行政法治與行政倫理”系列活動,通過看電影、專家點評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思考行政法治與行政倫理的問題。

第11篇

關鍵詞:護理專業 職業素養 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6-185-02

《護士基本素養》是我院護理專業在整合《護理學導論》、《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和《護理倫理》三門課程之后形成的一門新課程,是我院護理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其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并進入護理專業,逐步建立深厚的專業情感,重點培養學生在倫理法律、人際關系以思維行為習慣方面的職業素養,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該課程的后續課程有《常用護理技術》、《內科護理技術》、《外科護理技術》、《婦產科護理技術》等,該課程對后續課程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基于職業素養的構建,設計高職護理專業《護士基本素養》課程,可有效培養高職護生基本的職業素養。

1 課程設計的背景

在課程改革前,我院護理專業開設的相關課程有《護理學導論》、《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護理倫理》等,這種課程設置的弊端在于:(1)課程數量、種類多導致課程體系龐大雜亂,各課程在整體上缺少必要的聯系。(2)各課程在內容上存在交叉重復,與實際崗位需求相脫離。(3)擔任各課程教學的教師相對獨立,不利于師資隊伍的優化建設。尤其是在2007年我院大力開展教學改革后,護理專業作為學院的重點專業改革力度較大,這樣的課程設置不符合教學改革的要求。因此,整合、改革這三門課程勢在必行。

2 課程內容設計

2.1 校企合作開發護士職業素養內容

職業素養是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包括職業道德(敬業精神)、職業思想(合作態度)、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技能四個方面。前三項可稱之為隱性素養,是職業素養中最基本和核心的部分,而職業技能可稱之為顯性素養,是支撐職業人生的具體手段。

以護士職業活動作為開發的參照點, 根據職業素養的類別選擇不同的開發方式,與工作任務有關的職業技能方面的素養主要由臨床一線的護理人員進行開發,這一部分的職業素養內容與職業能力運用有關,相對來說行業專家比較熟悉;基本的職業素養則主要由我院教師參照襄樊地區多家醫院的紀律規范、醫院文化等各種材料進行提取組織,并與醫院護理管理人員及護理專家進行研討修定。

2.2 根據職業素養內容進行課程設置

選取職業素養中的前三項內容,即職業道德(敬業精神)、職業思想(合作態度)和職業行為習慣進行本課程的設置,根據校企合作共同開發的職業素養內容確定本課程的培養目標。

2.3 根據職業素養要求選取課程內容

根據課程的培養目標,對應護理崗位的需求,以構建職業基本素養為主線,對《護理學導論》、《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和《護理倫理》的教學內容進行篩選、整合、序化,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具體設計方案見表1。

經大幅度整合后形成的新課程《護士基本素養》更加符合教學規律和適應護理執業要求,既突出了應用性、實用性,強化職業基本素養的培養,又便于壓縮課時,將更多有效的時間用在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中。

3 教學手段設計

3.1 創設情境教學模式

職業素養是沒有內在邏輯結構的,它依附于具體的職業行動和職業情境得以存在,這一特點決定了職業素養必須與具體工作任務和職業情境結合,即在什么樣的職業情境中,通過怎樣的職業行動得以體現。在倫理法律和人際關系兩個課程單元中主要采取這種教學方法,創設關于護理倫理、護理法律及護理人際溝通方面的情境教學庫,把相關的概念、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都設計在具體的、有邏輯聯系的情境中,然后把學生放在這種情境當中去體驗問題的由來和問題的本質,根據新掌握的概念知識和原有的知識經驗,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3.2 廣泛運用案例教學

在對護理崗位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廣泛搜集和整理教學案例,編制與現實護理工實踐緊密相連的、生動直觀的、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教學案例,通過在教學中加大案例教學力度,讓學生了解護理實踐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實際問題及解決方法,引導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提高分析能力和決策能力。

3.3 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適當采用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直觀、生動。例如在“護理專業及發展”的教學中讓學生觀看南丁格爾電影及先進感人的護理事跡與人物等,能激發學生的職業榮譽感,增強職業信心。在“護士素質與禮儀”的教學中通過圖片與短片,能直觀地展現白衣天使的形象美與行為美,觸發學生的心靈。

3.4 利用角色扮演、分組學習教學模式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劃分學習小組,讓同學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各角色所承擔的工作與感受。如在護患溝通中,可讓同學分別扮演護士、患者、家屬等,在創設的情境中完成相應的任務,鍛煉學生運用護理知識的能力和技巧。

4 考核方式設計

從多層面、多維度改革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強化過程性學習情況,弱化期末卷面考試,重視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質量監控和考核,將考核融入各種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在《護士基本素養》課程考核中,從培養目標及課程教學目標出發,著重考核學生的職業素養構建情況,考核方式從單一的期末筆試轉向平時過程性考核。本課程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的過程性考核和期末終結性考核兩種方式。

本課程考核總成績各考核項目及其分配比例如下:

總成績(100%)= 期末考核(50%)+過程考核(50%);

過程考核(50%)=基本知識測試(10%)+案例分析報告(15%)+禮儀考核(15%)+考勤及作業(10%)。

其中期末考核以課程標準中的考點為核心組卷,記卷面實得分;禮儀考核以實際考核成績記分;基本知識測試成績記平時4次測試的平均成績;案例分析報告按得分高低只記得分偏低的4次;考勤及作業完成情況以教學過程中的記載為主。

參考文獻:

第12篇

2008年10月9日,27歲的山東省濟陽縣患者董某,因意外懷孕到當地醫院進行墮胎手術。在手術剝取胎盤的過程中,患者大出血。由于董某屬于Rh陰性O型血的稀有血型,當地醫院難以救治,遂于當日上午11:00左右緊急轉至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下稱“齊魯醫院”)。因患者血型罕見,該院亦無同型血液,遂向山東省血液中心(下稱“血液中心”)求援。血液中心于當日13:00時左右接到供血請求后,立即從冷凍庫中取出僅有的4個單位(800ml)RH陰性O型血進行解凍,但這一過程需要4個多小時。

同時,考慮到患者需血量較大,血液中心又組織了稀有血型志愿者獻血。當日14:00時,7個單位(1400ml)的血液采集完畢。但按照法律規定,采集的血液必須檢驗合格后方能使用,而這一過程至少需要3個小時。

由于董某病情嚴重,董某家屬向院方表示,不要等血液檢測了,只要能救董某的命,他們愿意承擔輸血后的一切后果。醫院方面回應,按照規定,必須要等到血液檢驗完畢才能輸血。當日17:20,4個單位的解凍血終于被送到病房。然而,還沒等到志愿者獻出的7個單位的血送達,董某便去世了。

點評

本案例中,提供血源的血液中心的業務負責人表示,按操作規程,解凍一個單位血液最快也要3小時。這是因為冷凍血液中加入了甘油等物質,解凍過快會影響安全使用。而多個單位的血液同時解凍,所需時間更長。針對這名需要緊急輸血的患者,他們在保證血液安全的情況下,達到了最快的解凍速度。

齊魯醫院血液科的醫務人員也表示,按照法律規定,血站對采集的血液必須進行檢測,醫療機構不得將未經檢測的血液直接用于臨床。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的規定,血站對采集的血液必須進行檢測;未經檢測或者檢測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醫療機構提供。并且該法也嚴格規定了醫療機構對臨床用血必須進行檢測,不得將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血液用于臨床。

山東省也規定,醫療機構必須嚴格執行輸血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嚴禁使用不符合國家標準的血液。無論是國家法律還是山東省的地方條例,都對輸血進行了嚴格規定。

立法的初衷是針對非正常渠道采血和不規范血源輸血,避免其潛在的巨大風險和可能對受血者健康帶來的巨大隱患,因此嚴格規范合法的采血渠道和對臨床輸血血液的嚴格檢測制度,目的是保護受血者的權益,防止受血者因輸入檢測不合格的血液而患病。

通常情況下,血液中心貯備著充足的合格血液,但在罕見血型的血液儲備方面還存在一定困難。本案例中,血液中心及時組織了稀有血型志愿者緊急獻血,保證了血液供應。但是按照規定,采集到的血液必須要經過檢測才可以用于輸血。在這種情況下,是違反規定為患者緊急輸血?還是嚴格按照規定,等待血液檢測合格再為患者輸血?

本案例中,為了搶救患者,醫務人員已盡快解凍血液和積極組織緊急獻血籌備血源,然而患者卻因為沒能等到檢測合格的血液而去世。這是醫務人員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然而,如果醫生聽從患者家屬的要求,為患者輸入未經檢測的血,這是違反輸血的相關法律規定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是有過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因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要求賠償。如果患者輸血后染上乙肝或者艾滋病病毒,或者發生其他不良反應,醫療機構需要為此承擔法律后果。

本案例說明了緊急輸血的必要性。它是搶救急診患者生命的關鍵醫療手段,在某些急癥搶救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緊急輸血本身存在較大風險,或會使患者付出代價和損失,比如有可能使受血者罹患艾滋病、肝炎等多種嚴重傳染性疾病,或者發生溶血性不良反應。

這時,一個決策困境就擺在了醫務人員面前:如果拒絕采取緊急輸血,患者極有可能因延誤搶救時間而喪失生命;如果采用,則該治療方法本身存在較大風險。這一困境不僅僅是醫療問題,更包含法律、倫理等方面的要求,使得臨床醫生面臨無論作何選擇都會陷入爭議甚至被處罰的窘境。

共識

醫務人員應該永遠將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權益放在首位。但醫務人員做出合理選擇時,也不應無辜承擔法律風險。為了指引臨床醫務人員在面對緊急輸血困境時做出合理選擇,我們聯合中國醫院協會醫療法制專業委員會與原衛生部設立的急診國家質控中心的專家力量,整合醫學、法律、倫理和管理方面的專家資源,在謹慎研究、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共同提出了以下被多數專家認可的“專家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