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7:26: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教育敘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自2010年來到青山湖區(qū)教研室,每周下到學校進行常規(guī)視導,在聽課的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一些老師對照教材和參考書,非常詳細具體地把本節(jié)教材的知識點全部羅列敘述出來,但很少與學生探討交流,更沒有啟發(fā)引導。整堂課老師激情澎湃地講著,似乎不求教法與學法,只求自己“傾囊而出”、暢快淋漓。我面對這樣的同行只能提出一些建議。這些老師中有較年輕的,也有教齡很長的甚至有20多年教學生涯的,面對寂靜的課堂和打瞌睡的學生沒有被觸動和反思,可見他的課程理念和教學能力出了多么大的問題。一位有思想的地理教師不應做重復知識的“匠人”。這也引發(fā)我對教師成長的思考――自我封閉的思維、落后的教學理念、沒有集體思考和斟酌的教學是多么可怕!
立足課堂并更好地服務和引領教師一直是我們教研工作的重心,如何把學科組建成學習型和研究型的組織,提高每一位教師參與課程研究的能力,著力培養(yǎng)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省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提升教師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們要不斷思索的問題。如何引導教師進行教學研究,讓老師更清楚地認識自身的教學現狀,并在教學中反思和提高自身能力呢?這恐怕還得結合我區(qū)的教師隊伍現狀來找方法。
我區(qū)初中學校只有11所(現撤并為10所),各校只有一到兩名地理教師。老師們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單打獨斗”,沒有優(yōu)秀教師的引領,也沒有交流的對象。因很多學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加上課程任務重,很多老師沒有多少機會參加市里或更高級別的教研活動和培訓,只能“閉門造車”。為了培養(yǎng)一支合格的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改變落后的教學理念,我嘗試將全區(qū)老師凝聚在一起,以一個主題教研活動為載體,促進老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優(yōu)秀教師帶領初級教師,以老帶新,最終達到提升教師整體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教學實效的目的。因此2012年起我引導全區(qū)地理教師開展課例研究教研活動,做了一些探索,我把這個過程總結為四個步驟:教學設計、教學實踐、反思教學、改進教學。
第一個步驟,全區(qū)地理老師就某一章節(jié)教材撰寫教學設計。其目的是讓參與老師呈現自身已有的理念、習慣和經驗,便于在第三個步驟與其他老師交流時產生觀念的對比或沖突。第二個步驟是由一位老師上研討課,其他老師帶著事先分配的任務觀察審視課堂,分別觀察記錄教師的課程理念、知識點的處理技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學生的參與情況和學習效果、師生角色關系和心理關系及所反映的教學理念等等,并全程錄像。其目的是將整個教學過程打散以更細致更好地觀察和思考教學的合理性。第三個步驟是課后授課教師談設計思路或困惑,其他老師集體研討交流,就自己觀察到的情況進行評價,并結合自身經驗提出建議,撰寫教學敘事或教學評價。其目的是讓老師之間不同的經驗和理念發(fā)生交流、碰撞、整合,產生新的知識新的理念。第四個步驟是研討之后所有教師調整修改教案,由同一授課老師及另一位參與研究的老師上研討匯報課,老師們再次觀察、評價、交流,撰寫教學心得或觀后感。其目的是回歸課堂檢驗修改調整后的教學設計是否解決了問題、提升了教學效能。
我區(qū)地理教師在幾輪有組織的參與課例研究教研活動過程中,不斷將他人的新教育理論與自身已有的教育理論進行相互對比和檢驗,接受新觀念,充實新理論。現在老師們都能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和能力培養(yǎng),對教材的理解把握更符合課程要求,教學水平也有提高,已有四篇教學課例在書籍《在課例研究中成長》(書號ISBN978-7-5493-1707-3)中發(fā)表。
老師的課堂實效提高了,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也有很大提升,2013年以來我區(qū)已有一位教師獲全國人教社組織的初中地理教師教學大賽一等獎;一位老師獲全國錄像課競賽二等獎;一位老師獲全省優(yōu)質課競賽一等獎;一位老師獲南昌市骨干教師榮譽稱號;一位老師被評為青山湖區(qū)學科帶頭人;兩位老師獲南昌市“園丁杯”教學競賽一等獎;7位地理骨干教師在2015年9月申報省級課題《借助名師帶動提升初中地理青年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實踐探索》并已立項。我區(qū)教師正在由合格轉為優(yōu)秀,我想這與扎扎實實開展的課例研究教研活動有關系!與老師們參與研究、積極反思、認真實踐有關系!
但如何不斷創(chuàng)新教研方式、整合力量、拓展空間、激發(fā)活力,幫助教師樹立“教研主體”意識,拓寬視野,轉變思維方式,讓教師在實踐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逐步從經驗型教師轉變?yōu)檠芯啃徒處煟俏蚁乱浑A段要探索的方向。
著名教師錢夢龍先生說:“一個教師如果能從自己的發(fā)展過程中悟出某些帶有規(guī)律性的認識,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他就很可能成為一個教學藝術家。”我想這個“悟”的途徑就是不斷開展像課例研究這類形式的同行集體研究探討,并在這個研究探討過程中進行教學反思,它是到達教學藝術殿堂的橋梁。希望老師在職業(yè)生涯中,通過不斷反復地進行課例研究和教學反思,盡快完成從“教書匠”到“教學藝術家”的華麗轉身。
“鋒與天氣”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二節(jié)“常見天氣系統(tǒng)”的第一目。本部分內容對應的課標要求為“運用簡易天氣圖,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tǒng)的特點”。大氣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分別從全球尺度和地區(qū)尺度認識這一要素。本章前兩節(jié)介紹大氣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大氣環(huán)流與氣候,本節(jié)從生活需要出發(fā),講述影響天氣變化的天氣系統(tǒng)。因此,本部分內容在本章不可或缺。教材在呈現這部分內容時,敘事性課文和活動性課文并重,圖文并茂,讓學生對鋒面系統(tǒng)有較直觀的認識。教材中知識的鋪墊也很到位,為學生掃除認知障礙。教材緊扣課標要求,對冷、暖鋒過境的天氣特點分析得很詳細,方便學生預習和復習。
二、說學情
學生對天氣現象雖不陌生,但對各種天氣的成因并不了解,還不能從更加專業(yè)、科學的角度加以解釋。但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強,很想探尋生活中地理現象背后的原理、規(guī)律,這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心向。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立體感較強,加上有初中地理、物理學習和本章節(jié)的兩節(jié)知識做鋪墊,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比的方法,自己分析、歸納出鋒面系統(tǒng)控制下天氣的特點并不是很難。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夠在鋒面結構圖上指出鋒面、鋒線和鋒;能夠借助簡易天氣圖說出冷鋒和暖鋒在過境前、過境時及過境后的天氣特點,并分析原因;能夠結合示意圖,說出冷鋒和暖鋒在鋒面坡度、降水位置等方面的區(qū)別。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暖鋒過境的天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夠更加科學、深刻地認識到不同天氣現象背后的原因,進而體會到地理的實用價值和學習地理的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簡易天氣圖上判斷不同類型的鋒,并分析它們在過境前、過境時及過境后的天氣特點。之所以將其確定為教學重點,一方面是課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簡易天氣圖,這就要求首先能從中辨認天氣系統(tǒng),其次要根據其發(fā)展趨勢分析某地區(qū)某時段的天氣情況,以便為更舒適的生活或生產需要做好準備。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就是為了達到該目標。
教學難點:用所學鋒面知識分析一些天氣實例。之所以將其確定為教學難點,是因為學生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可能在知識理解方面還有困難,要求他們立即學以致用、分析天氣實例是難上加難;再加上天氣現象的成因本身是復雜多變的,所以這成為教學難點。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引導學生分析影響我國很典型的天氣實例。
五、說教學方法
講授法:在解釋氣團的特點及冷鋒、暖鋒影響下的天氣實例時主要用講授法。因為“氣團”不是本節(jié)重點,不需要學生花大量時間去摸索,但它又是學習“鋒面”的基礎,所以教師要做講解、鋪墊。教師講鋒面控制下的天氣實例,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剛接觸時還不具備學以致用的能力。
啟發(fā)式問答法:主要是在學習冷鋒過境的天氣特點時使用。這部分是本節(jié)的重點之一,由學生自主構建,才能理解得更深刻。但在剛剛接觸時,讓學生自己去分析,他們可能會有困難,因此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合作討論法、角色扮演法:主要是在學習暖鋒過境的天氣特點時使用。由于教師已帶領學生學習了冷鋒,學生已掌握分析思路,因此這部分可以讓他們小組討論,然后請一個小組來表演。學生在活動時教師要做好討論指導,及時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督促全員參與。
六、說教學媒體
教學媒體以板書、板圖為主,計算機多媒體為輔。計算機多媒體主要展示冷鋒、暖鋒形成的動畫,一方面很生動,另一方面也方便表示鋒面的移動過程。其它內容的教學主要采用板圖和板書,一方面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也能學畫簡單的示意圖,板書是為了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
七、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提問武漢的氣候類型,學生根據上節(jié)課的學習回答。引導學生認識氣候是長時間內比較穩(wěn)定的大氣狀況,而天氣則是易變的,所以經常要關注天氣預報。請一名學生模擬天氣播報員播報此時的天氣情況。學生將會從氣溫、陰晴、空氣污染情況等方面播報,這時板書“氣溫”、“氣壓”、“風”、“陰晴”幾個關鍵氣象要素。然后教師說明天氣現象與天氣系統(tǒng)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引出本節(jié)課主題:常見天氣系統(tǒng)之鋒面。這樣導課一方面實現前后內容的平穩(wěn)過渡,另一方面從學生熟悉的天氣預報入手,提高學習興趣。
2.教授新課
新課教學共有“認識氣團”、“熟悉鋒面結構”、“引導學習冷鋒”、“合作學習暖鋒”、“了解準靜止鋒”、“區(qū)別冷、暖鋒”幾個活動。
(1)認識氣團。“氣團”是學習“鋒”的基礎,所以要做鋪墊。先讓學生在教材P41第二段中勾出氣團概念,然后教師解釋其中兩個關鍵詞。“物理性質均一”指氣團內部的溫度、濕度差不多,因此受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比較單調,一般是晴朗的。“大范圍”有多大?讓學生看教材P37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和夏季的“夏威夷高壓”,它們都屬于氣團。基于這兩點解釋,一是讓學生認識受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是單一的,與后面的鋒作比較;二是讓學生直觀認識氣團的大小。借助剛才圖像,順便認識氣團的性質。引導學生回憶影響我國的氣團,冬季主要是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大陸氣團,夏季主要是來自太平洋的海洋氣團,詢問學生兩個氣團的溫度、濕度是否一樣,學生很快能總結出大陸氣團冷而干、海洋氣團暖而濕,順利引入冷、暖氣團,但教師要強調冷、暖氣團是相對的。
(2)熟悉鋒面結構。為了自然過渡,教師指出“受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是‘平和’的,但當冷、暖兩個性質不同的氣團相遇時就會發(fā)生‘交鋒’,形成鋒”,形象地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先請學生閱讀教材P41,找出“鋒面”、“鋒線”、“鋒”的概念,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板圖“鋒的結構”,然后請一名學生在圖中將“鋒面”、“鋒線”、“鋒”標出來;緊接著提問學生鋒面結構有什么特點,提示從鋒面傾斜方向、鋒面附近天氣情況等方面回答。
(3)引導學習冷鋒。過渡:由于氣團勢力不同,鋒可以分為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教師播放冷鋒的動畫,讓學生注意觀察冷鋒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認識鋒前、鋒后,這是進一步學習冷鋒過境天氣特點的前提,也直接影響到暖鋒的學習,因此這個基礎要打扎實。待學生有明確、清晰的認識后,讓學生從氣溫、氣壓、風、陰晴方面分別分析冷鋒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后的天氣特點。提問時要有提示,以免學生初次接觸,不知如何下手;也可以先請地理基礎較好的學生回答,以做示范。學生在回答時教師做表格式板書。最后教師列舉受冷鋒影響最典型的天氣實例。
(4)合作學習暖鋒。有了冷鋒學習過程的鋪墊,暖鋒可由學生合作學習。學習的思路可參照冷鋒的學習。待學生討論完成后,請一個小組學生上臺分別扮演冷氣團、暖氣團、城市并播報暖鋒過境的天氣情況,最后一名學生板書天氣播報情況。形象的表演不僅可以輔助理解,還可以調節(jié)課堂氣氛。
(5)了解準靜止鋒。過渡:當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時就形成準靜止鋒。這里著重向學生解釋“梅雨”的成因。由于學生生活的武漢是受“江淮準靜止鋒”影響的典型地區(qū),所以要做比較詳細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6)區(qū)別冷、暖鋒。過渡:既然鋒面系統(tǒng)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如何從圖中判斷是哪種類型的鋒,進而預測天氣?請學生看地圖冊P37“冷、暖鋒比較圖”,讓學生從中總結冷、暖鋒的不同。教師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剔除非實質性的區(qū)別,引導學生主要從氣團勢力、鋒面坡度、降水位置、雨區(qū)寬窄方面比較。這部分雖然不是本節(jié)重點,但它是判斷天氣的基礎,所以要讓學生學會認識天氣圖并識別冷、暖鋒。
3.課堂練習
本部分內容學完可能所剩時間不多,可讓學生完成教材P42“活動”。該活動的情境中蘊含著地理知識,通過此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交流表達等能力。
4.課堂小結
根據板書,指出本節(jié)學習的內容,并強調重點要掌握冷、暖鋒過境的天氣特點。本節(jié)內容比較充實,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可能是同等重要的知識塊,所以小結時要指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指出重點。
5.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