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7:24: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災害防治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
1.1自然因素特殊的地質構造和地理環境,是地質災害的主要成因。地形地貌的影響以及水文氣候的特點和地質環境的特點等都會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起到促進作用。①地形地貌。某些山區河谷間差異較大,地勢陡峭、地殼不穩定等,容易誘發地質災害。②水文氣候。某些地區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澇災害頻發,冬季陰雨綿綿。③地質環境。某些山區呈斷裂發育,多褶皺,巖體破裂,已經呈現出多種裂隙。但就這種地質條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條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災害的發生。④山區地震。隨著地震的發生,從而造成多種自然災害的隱患,且發生較為頻繁,若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響,地質較為脆弱的地區也就成了災害多發地,而這些地區也是應做好防范措施的重點區域。
1.2人為因素對于地質災害而言,多數災害的發生都與人為因素有關。濫砍濫伐、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等因素是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大面積森林的破壞,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將會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礦山的過度開采,不僅會使植被遭到破壞,而且將產生的礦渣與廢土倒進河流中,直接造成河道淤積。如果氣候發生變化,會導致河水流量猛增,發生泥石流自然災害。
2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2.1地質災害監測1)建立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我國現已建設全國范圍內的氣象、水利部門聯合的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因此,各個地區在針對自身具體情況進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時候,要注意做好彼此之間的銜接工作。尤其是在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山洪的人口密集城鎮、高山峽谷帶,要對氣象、水文以及地質災害等加強專業的設備監測,盡可能地將這些地區的監測盲區消除。2)積極采用科學技術。對巖土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地質災害防治要能將“感”“傳”“知”“用”這幾個層面做到準確地掌握,其中“感”是對監測數據進行采集,通過移動終端對所采集的信息加以傳遞,通過衛星傳回監測的數據,再對這些數據加以處理分析并建立模型,對地質災害的狀態以及發展趨勢加以判斷。最后采取輔的決策,提出對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以及搬遷轉移等措施提出。
2.2地質災害預防1)建立健全防控機制。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分析,采取多樣化的防治措施,由于地質災害的發生需要一定的條件才能促進形成,所以,為能夠將巖土工程地質災害得到有效防治,要從源頭上進行消除。2)做好防治工程設計。結合實際巖土工程所受的災害情況進行防治途徑的確定,然后再按照災害的發生程度以及對防治目標的確定等對防治實際強度和工作量進行詳細的制定,例如采取支擋、排水以及加固等方面的措施進行實施。3)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4)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通過植樹造林以及草坡護理等方式實施防治,這在環境保護以及防治的時間上都有著較好的效果呈現。還可用地質災害的避讓措施,巖土工程施工過程中通過避讓措施能夠對地質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
2.3對地質災害展開積極治理恢復礦山地質環境,做好山洪災害的防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強對中小河流進行治理,加固病險水庫,做好容易發生災害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這些工作都與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息息相關。現階段,我國已對上述災害的治理有了相對應的規劃,下一步是做好彼此之間的銜接工作。
2.4加強應急救援工作①加強我國地質災害的應急能力。在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工作中,要將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的力量充分運用到地質災害的救援中去,同時要加強對交通、通信以及專業設備的配備,定期組織進行應急演練,以便加強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②加強基層防范地質災害的能力。提高鄉村地質災害的應對能力,在汛期的時候,要加強監察檢查,同時安排專人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監察巡視。除此之外,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組織一次應急避險的演練。
3結語
結合我國地質災害多這一特點,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要能夠考慮多方面的原因,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及時地進行監測和防治。具體說來,在實際工作中,要通過當前的一些先進技術的應用,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采取多種地質災害預防措施,并對地質災害展開積極治理,及時加強應急救援工作,以切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作者:李光耀 單位:成都興蜀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現階段,我們國家很多的施工項目在運行的過程中都涉及到巖土工程,巖土工程的正常進行對施工單位的安全和施工效率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在巖土工程進行的過程中進行相關的防范,這樣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證巖土工程的順利進行。巖土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最常見的災害就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巖土工程的安全和進程,因此,在進行巖土工程的時候要嚴格注意地質方面的災害。只有預防巖土工程中地質災害,才能保證施工過程的安全和效率,這對我們國家各行業的施工的進行都是很關鍵的。
1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的含義
1.1巖土工程
巖土工程是地質工程學的分支,是研究巖土層的開挖或者是加固的工程,所以說在進行巖土工程的過程中是很容易產生一些災害的,一旦出現就會給施工的全過程帶來嚴重的影響。輕則影響施工進度,重則威脅到施工人員的安全,這將會給施工單位帶來很嚴重的影響和無法挽回的損失。
1.2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就是由于自然原因或者是人為的原因而引發一些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活環境造成很大影響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其中包括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根據調查我們發現很多的地質災害的出現都是人為的原因造成的,地質災害一旦出現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嚴重的經濟損失,我們國家每年因為地質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占到總的自然災害的20~25%,所以說地質災害給我們帶來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因此,在進行巖土工程或者是其他一些工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預防,這樣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證施工的安全。
2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和危害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各種地形和地勢的地區均存在,所以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地質災害,這些地質災害出現的時候會有一定的特點,會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帶來很大的損失,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介紹一些不同的地質災害的特點和危害。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面的土體和巖體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整體下滑的現象。滑坡出現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還是地震和降水,一旦出現地震或者是很大的降水就會很容易出現山體滑坡,一旦出現山體滑坡將會對山下的住戶產生很嚴重的影響,輕則對他們的居住地產生一定的影響,重則會威脅到他們的生命安全。山體滑坡容易出現的地區都是高差比較大的地方或者是靠近湖泊河流的地方,所以說在進行巖土工程的時候,如果在這些地方施工就要注意滑坡的出現,要做好相關的預防工作,保證施工過程的安全。
2.2崩塌
陡坡上面的巖石或者是巖體的下部空虛,經受不住上面的壓力的時候就會出現崩塌的現象。這種地質災害的出現很多情況下是人為的原因,在修公路或者是進行一些其他的工程的挖掘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旦出現就會給工程施工帶來很嚴重的災難,給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帶來很大的威脅,而且還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2.3泥石流
泥石流的出現是由于降水或者是冰雪融化在溝谷或者山坡上產生的帶有大量泥沙和石塊的混合顆粒流。產生泥石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人們亂砍亂伐,施工的過程中不注意石塊的整理,這樣就很容易在大量降水的情況下產生泥石流,泥石流一旦出現就會給居住在地勢低的居民帶來很大的損失。
2.4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縫等,目前我們國家很多的地區出現了這種地質災害。產生這種地質災害的原因主要是過度開發地下資源,過度開發地下水和地表巖溶活動等引起的。因此,在進行巖土工程的時候要注意這一點,要先調查周邊的情況,防止出現地面變形。
3巖土工程施工中的主要施工技術和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3.1主要的施工技術要求
人工誘發的地質災害損失重大,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應該嚴格的按照相關的技術要求和施工標準進行施工作業。地質災害施工的特點是施工復雜和工程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在不同的環境下,施工的重點和技術又會不同,因此施工又有很大的多樣性,這都給施工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格的按照相關的施工要求進行施工,在施工中還要充分的借鑒之前的經驗,來提高施工建設的質量。
3.2地質災害的相關防治措施
3.2.1做好工程設計工作
要想做好地質防治工作就要做好工程設計,保證工程建設的合理性,在進行工程設計時,一定要全面,考慮所有的因素,依據崩塌、滑坡等成因來進行工程設計。在進行工程設計時還要依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具體的調整,地質災害防治設計要依據當前可能引起地質災害的原因來設計主要的防治措施,同時還要依據防治的難度來增強工程建設的強度,確保能夠實現有效的防治。
3.2.2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當前在施工中防治自然災害還有一定的施工工程措施,包括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截水工程等,這一系列的工程都是為了能夠更有效的防治,在施工中可以利用相關的防護工程來起到地質災害防治的作用。在選擇防治工程時,同樣要依據建設的地方的具體情況和經驗進行選擇,比如水庫建設就要做好和截水工作,此時就可以利用截水工程來實現,在利用工程措施時,并不是單獨使用一種,也可以多種措施進行結合來達到防治的目的。
3.2.3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上述介紹中我們提到過當前地質災害防治的措施主要有工程類措施和生物類防治措施,下面我們就這兩種措施的具體應用進行具體的探討。工程防治措施是最常用的防治措施之一,因為工程措施具有高效率的特點,但是工程措施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條件,只有達到條件之后,工程措施才能夠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工程防治措施一般適用于小型的土質滑坡,在這種條件下就可以利用工程防治措施來實現有效的防治工作,能夠實現有效的排除,消除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對于中型或者是大型的滑坡,要依據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的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生物防治措施是另一個比較常用的防治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是用于來保護當地的綠色植被,來達到涵養水源的目的,從而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生物防治方法具有科學、環保等優點,同時施工量較小。在施工過程中還可以采用避讓措施進行災害防治,避讓措施主要有雨天避讓措施和搬遷避讓措施兩種,就是指在雨天對可能發生災害的地方進行搬遷,一些發生自然災害可能性大的城市和地方進行搬遷,達到有效防治的目的,搬遷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選擇方法時,我們一般會優先考錄前兩種方法,最后再是避讓措施。
4總結
巖土工程中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地質災害特別是人為因素誘發的地質災害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損害,損害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新的防治技術逐漸的被用于地質災害的防治,比如生物防治技術,這些技術的成本低,效果明顯,對于地質災害防治具有明顯的作用,同時自然防治措施還優化了人們居住的環境。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一些新型的防治技術將會出現并應用到防治過程中去,對于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鄧清才.關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的探究[J].中華民居,2013(12):252~253.
[2]杜研巖.巖土工程中地質災害的防治技術探究[J].建筑與文化,2013(10):317~318.
[關鍵詞]地質災害 防治
[中圖分類號] P69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8-36-1
0前言
隨著人們災害意識增強,就社會意義而言,對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工作,是與科學技術穩步前進相互結合的,隨著工程技術進步,與社會經濟效益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也是緊密相連的。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入了新的研究領域。
1我國地質災害的成因
我國幅員遼闊,在很多地區呈現出地質構造復雜多變的狀況。加之全球生態環境不斷地發生變化,導致了各種自然災害發生。作為一個農民大國,中國在近些年來雖然社會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但是,處于自然災害易發地的經濟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各種自然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泥石流的破壞等等,使這樣的地區成為了災情嚴重的地區,并因此而導致越加貧困。
2地質災害主要類型
2.1滑坡
滑坡的規模。滑坡按滑體的體積大小,分為巨型滑坡、大型滑坡、中型滑坡和小型滑坡。我國滑坡總體上以中小型為主,小型滑坡在全國各地所占比例極高,但相比較而言,東南丘陵山區和東部山地小型滑坡所占的比例更高。而西北、西南和黃土高原區相對中型滑坡的比例較高。青藏高原區大型和巨型滑坡所占比例相對較高。滑坡的類型:滑坡按物質成分可分為土質滑坡、巖質滑坡和碎塊石土滑坡。在以往的滑坡點中,以土質滑坡為主,除東部山區外,其他研究區土質滑坡所占比例極大。土質滑坡在各種規模的滑坡中,都占到60%以上,而巖質滑坡主要發生在巨型和大型滑坡中,且隨著滑坡規模的減小,巖質滑坡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滑坡誘發因素:滑坡的誘發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氣降雨和地震等。人為因素主要是人類工程活動,包括坡腳開挖和植被破壞等。據統計,已調查的滑坡主要誘發因素是暴雨。暴雨誘發的滑坡占滑坡總數的90%。地震誘發的滑坡僅占滑坡總數的1%。一般為巨型滑坡、大型滑坡;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滑坡占滑坡總數的9%,以小型滑坡為主。
2.2崩塌
崩塌規模。崩塌按崩塌體大小,分為巨型崩塌、大型崩塌、中型崩塌和小型崩塌。從調查數據資料中分析,崩塌總體上以小型為主。小型崩塌在全國務研究區所占比例極高。但相比較而言,西北、西南和黃土高原區相對中型崩塌比例較高。青藏高原區大型和巨型崩塌所占比例相對較高。崩塌類型。崩塌按物質成分可分為土質崩塌、巖質崩塌和碎塊石土崩塌。在已調查的崩塌點中,以土質崩塌為主。在東部、東南地區和黃土高原區土質崩塌所占比例依次為56.6%、70.73%和78.23%。西北、西南地區和青藏高原區以巖質崩塌為主,所占比例依次為80.36%、58.29%和47.62%。崩塌與地形坡度;同樣按5個等級(0~10°、10~25°、25~40°、40~60°、60~90°)進行統計。崩塌誘發因素,崩塌的誘發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氣降雨和地震等。人為因素主要是人類工程活動,包括坡腳開挖和植被破壞等。據統計,已調查的崩塌的主要誘發因素是暴雨,暴雨誘發的崩塌占崩塌總數的81%。且在各種規模的崩塌中均為主要的崩塌誘發類型;地震誘發的崩塌僅占崩塌總數的1%,一般發生在巨型崩塌中;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占崩塌總數的18%,以中小型崩塌為主。
2.3泥石流
3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發生地質災害,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要具有受災體,也要具有災害體。那么,災害多發地進行災害防治,也要首先從這兩個方面考慮。為了將災害的活動降到最低的程度,要將可能性的災害源消除,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將災害體活動的能量降低,以使災害活動所發揮的能力減弱。我們都知道,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是不可抗拒的。那么,如果有受災體存在,就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使受災體提高防御能力,盡量避免遭到破壞。
3.1地質災害勘察
鑒于地質災害的發生,與地質狀況存在著直接的關系,那么就需要對災害多發地的地質勘測工作加大力度。成立專門的勘察小組和調查小組,對于地質災害的發育狀況進行調查,請有關專家進行分析,從地質的特點到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可能造成的災害程度,都要進行評估,并定期地深入現場進行觀察。
3.2保護和治理區域自然環境
對于災害頻發地,可以采取積極的措施,調動各種力量進行自然保護。將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得以改善,在生態平衡的條件下,就會將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降低。
3.3建立災害預警系統
現在已經進入到信息時代,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災害預警系統,更為有利于災害的防止。將跟蹤技術應用到其中,建立災情檔案以及防止數據庫,一旦有相關的異常狀況發生,就會迅速地將信息出去,從而得到多方的支持。災情預警系統作為動態的系統平臺,可以為有關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便利,從而提高了災情防治水平。
4結束語
結合本文的分析,可以總結出對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工程是任重而道遠的過程,這種耗費較長時間的綜合治理項目,是具有社會深遠意義的。尤其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技術、方法以及材料方面都可以應用在地質災害防治施工之中,這必將帶動巖土工程地質防治工程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參考文獻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
在我國,大多數地質災害現象都是人為因素引發的,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4至1/5,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及時采取地質災害預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國當前減少損失的首要途徑。
二、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據資料統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十分發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1.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8-2006);
(2)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DL/T5083-2004);
(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及防治目標制定。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
(3)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避讓措施: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關鍵詞:大理 崩滑 地質災害 防治
崩滑災害是崩塌與滑坡兩種自然災害的縮寫。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指較陡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崩塌與滑坡是在一定的地質、地形、氣候、地震等條件下,由于重力作用產生的。由于在成因上有較密切的聯系,因而往往是共同發生的。
一、大理崩滑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崩滑地質災害作為一種地質現象,在其發生、發展上有一定的規律性,云南大理崩滑地質災害基本發育特征簡述如下: 在成因上由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大因素構成 在空間上呈區、帶分布
崩滑分布地區都是沿著某一條或幾條活動斷裂帶發育或控制。據不完全統計,云南省有較大的滑坡1500多處,崩塌遍布全省,共有12條崩滑發育帶。其中以金沙江崩滑帶,昆明(西山)崩滑帶、漾濞江流域崩滑帶最為嚴重。而大理就位于漾濞江流域崩滑帶內,每年雨季尤其是6―8月暴雨季節,崩滑、泥石流災害多次爆發,阻斷交通,淹沒農田,破壞工程設施,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
1.3具有周期性及季節性
據文獻研究,云南強震具有50年左右的周期,而崩滑、泥石流等災害大多發生在每年5-10月份的雨季。云南屬于熱帶亞熱帶氣候,降水量季節分明,夏季降水豐富,冬季降水相對稀少。所以崩滑災害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1.4具有相關性及轉化性
大理各類地質災害之間存在著誘發關系、因果關系。如地震可以引起崩滑、泥石流等,進而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災害;而崩滑也可以產生地震,泥石流等其他自然災害。
1925年云南大理及鳳儀、賓川、鄧川等縣發生了強大的地震火災。地震震級7級,由地震引起規模巨大的火災,震中騰起烈焰,剎那間繁華街市盡成焦土。震后下起了雨雪,寒冷得好比冬天來臨。大地震引發了無數處山體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大地面目全非,在數萬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山川易容、河道堵塞斷流達數日,冰川堆積,覆蓋農田,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1976年5月29日,云南西部龍陵縣先后發生兩次強烈地震。第一次震級為7.3級,第二次震級7.4級,這次地震屬于震群型地震。余震活動額度高,強度大。這次地震使云南省保山地區、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9個縣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人員死亡98人,重傷451人,輕傷1991人,房屋倒塌和損壞42萬間。受災面積約1883平方公里。地震引起的滑坡也造成較嚴重損失。滑坡毀壞農房180幢,稻田、牧場、森林茶園近3900公頃,破壞渠道1126條,摧毀一座裝機容量為240千瓦的水電站和三座20千瓦以下的水電站。破壞道路185公里,塌方量達78萬立方米。淺層崩塌性滑坡是此次地震的典型現象[2]。
二、崩滑防治措施
針對以上典型災害造成的重大損失,我們更需要提前做好防治措施,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將損失減到最低。為此,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2.1政府部門加大投入,提前做好災害防御等預警機制
自然災害是難以預料,不可避免的。我們人類無法控制災害不讓其發生,但可以做到有效預防,降低災害給我們帶來的損失。因此,政府財政部門,國家地質災害部門,工程部等各部門更需要通力協作,在日常工作中,嚴謹細致,一旦有災害前兆,就要馬上通知相應部門人員,啟動預警機制。
2.2植樹造林,恢復植被
花草樹木等植被在加固土地、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為了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率,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政府要制定嚴厲的法律法規,杜絕亂砍濫伐現象,提倡全民植樹造林,愛護花草樹木,恢復植被。
2.3工程加固
如進行巖土體改造,加固穩定變形山體,建立護坡、擋墻等支撐物。我們知道,崩滑災害多發生在地勢比較陡峭的山坡,通過建立護坡、擋墻等支撐物,在暴雨災害來臨時,可以穩固山體,預防崩滑現象的發生。
2.4普及全民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防災、環保意識。
人們平時要多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關注該地氣象預報,增強防范意識。另外,沿著山谷走路時,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過多停留[3]。在發現山坡有變形、鼓包、裂縫甚至是坡上物體有傾斜時,要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日常生活中,人們要多多愛護花草樹木,增強環保意識。愛護環境,人人有責,只有保護好地球這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我們人類才能有更美好的未來。
結語:云南大理是一個物產豐饒、風景優美的好地方,每年都有很多中外游客前去觀光。但這樣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卻潛藏著崩滑、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爆發的危險,這是十分可怕的。所以,更需要我們對當地的地質災害進行研究并身體力行做到有效預防,這不僅關系到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能否順利建設,更關乎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勢在必行。希望政府、相關部門、乃至個人引起重視,通力協作,共創我們美好的家園。
參考文獻
[1]羅德福等.云南自然災害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防治對策。災害學,1988年03期.
一、 梳理高頻考查內容,確立備考重點
高效的復習,關鍵在于準確地確立備考的重點,以較少的復習量換取較好的復習效果。而要想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認真地研究過去幾年的高考試題,排查、梳理高頻考查內容,并據此推測今后可能的考查內容。具體梳理時,可參見下表所示的形式。
根據自然災害的特點和成因,大體可以把自然災害分為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四大類型。從上述統計表可以看出,近六年的高考考題,除2012年的考題涉及海洋災害和地質災害中的部分知識外,其余各年考題涉及的知識全部集中在氣象災害這一種類型上,對災害類型的考查較為單一。這種命題選擇極為罕見,個中緣由我們難以猜測,卻足以說明氣象災害這種災害類型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六年來對氣象災害的考查一直都在進行,但對具體災害的考查,
每年并不相同,旱災―澇漬―火災―臺風―寒潮―洪災,依次進行,逐年變換。除2009年的“火災”變相考查“旱災”外,其余年份,基本上不重復。
從具體的問題來看,高考試題對具體知識的考查也非常集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發的次生災害、防治措施。其中,對“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的考查頻率最高,除2009年外,其他五年皆作為重點考查。而對自然災害的特點、直接危害等內容考查的很少。
二、 合理預測考查方向,追求精準備考
針對上述的知識考查特征,在備考時可進行合理預測,適當刪減、整合,兼顧一般,突出重點,力求精準備考,提高復習質量。
1. 強化對氣象災害的復習。在眾多的自然災害類型中,氣象災害無疑是高考考查的最主要的類型,備考時應把其作為重點中的重點來對待。復習時,可根據其具體的災害形式,將其進一步劃分為“干旱”“洪澇”“寒潮”“臺風”“沙塵暴”
等若干小專題。
需要說明的是,地質災害的相關內容盡管一直很少考查,但該種災害對社會經濟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影響普遍
且巨大,《考試說明》重點強調了這部分內容,全國新課標卷也對其常有考查。因此對該種災害,我們還是要一如既往地予以重視,尤其是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具體災害類型要格外關注,不抱僥幸心理,謹防萬一。對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則可以
做一般性復習。
2. 合理推測可能再考查的具體氣象災害形式。對具體氣象災害的選擇上,命題老師
有著一個綜合的考慮――盡量避免對某一單一知識的重復考查,所以在具體災害的考查上體現出依次進行、逐年變換的特點。對此,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如果命題老師繼續考查氣象災害
知識,其可能性有兩種,一是選擇“沙塵暴”“暴雨”等尚未考查過的氣象災害進行命題,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再進行新一輪的考查。因此,“沙塵暴”“暴雨”等氣象災害應作為下一步備考的重點,而對已考過的各種氣象災害,則應關注其尚未考查過的角度。
3. 突出對“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發的次生災害、防治措施”等高頻考查內容的復習。針對考題的具體設問主要集中在上述幾個方面的特征,備考時,我們對每一種災害類型的復習都要突出這幾個方面。在進行基本知識的復習時,尤其要注重對每一種災害的成因分析,通過成因總結特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邏輯歸納和縝密推理
的思維能力。在進行針對性訓練時,則要重視對此類題目答題方法的指導,適當建立必要的答題模板。
如在回答2008年的“說明圖示澇漬災害空間分布形成的原因”一問時,應先了解澇漬災害的空間分布狀況,
然后再進一步分析其原因。在讀圖了解其空間分布狀況時,要遵循先整體后局部的原則,即先從大范圍區域上宏觀地了解澇漬災害的主要分布狀況(我國東部),而后再進一步觀察澇漬最嚴重的小范圍“極值區(河流中下游沿岸)”;在具體分析原因時,則要注意從影響澇漬災害的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河流等)、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等)兩大方面綜合考慮,尋找其與災情之間的關系。在此過程中還應注意,答題模板的建立只是提供答題的一般思路,具體答案的組織一定要結合具體區域的特征和圖示信息
進行,不可簡單套用。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 harm,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trol measures, and has a certain theory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verybody reference.
Key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S4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產生了一個新的學科--地質工程學。地質工程學,是研究與解決從規劃到竣工乃至工程運行后效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它把地質體乃至地質環境作為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來對待,這顯然符合大系統工程學的思想,它包含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但以后者對其特點的反映更為深刻。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范與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管理的思想。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
在我國,大多數地質災害現象都是人為因素引發的,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4至1/5,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及時采取地質災害預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國當前減少損失的首要途徑。
2、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據資料統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十分發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誘因主要有以下幾種:(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5)開挖坡腳;(6)蓄水排水;(7)堆填加載;(8)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下列地帶是滑坡的易發和多發地區:(1)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2)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3)易滑(坡)巖、土分布區。(4)暴雨多發區及異常的強降雨區。
2.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的誘因主要有以下幾種:(1)采掘礦產資源;(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4)堆(棄)渣填土;(5)強烈振動。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的誘因主要有以下幾種:(1)不合理開挖;(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引起的嚴重的水土流失。
2.4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有70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區)。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發生的規律: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1)巖溶強烈發育的純可溶巖分布地帶或沿其與非可溶巖的接觸地帶;(2)沿可溶巖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巖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3)松散蓋層較薄且以砂石為主,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巖溶地下水的主逕流帶或巖溶管道上;(5)具有潛水和巖溶水雙層含水層分布地帶;(6)巖溶地下水的排泄區;(7)巖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巖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帶,或受排水影響強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側地段;(8)臨近河、湖、塘地表水體的近岸地帶;(9)巖溶地下水位埋藏較淺的低洼地帶;⑽ 地下礦層被開采后形成的地下采空區其上部巖層失去支撐,平衡條件被破壞,隨之產生彎曲、塌落,以致發展到地表下沉變形,造成地表塌陷。
2.5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如: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鐵道、公路等各種工程建設的開挖,亦經常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如:土壤侵蝕、地面塌陷與沉降、滑坡、巖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災害。人工濫伐森林資源,也造成土壤侵蝕、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并導致洪災的加劇發生。人工爆破也會誘發巖溶塌陷、滑坡等災害的發生,還有可能引起連鎖性的巖溶塌陷。
人工誘發地質災害的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速度快。在自然地質演化及氣候變化過程中,巖體由相對穩定至不穩定的變化,經歷長時間過程。而人工因素誘發下,就大大地縮短了自然演化時間,加速巖土體的巖性變化,而導致突變災難的發生,并造成更大的損失。
二是誘發災害面廣。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除了特大災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誘發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響面。例如由于生物資源―――森林的破壞,工程的大規模開挖,影響的是區域性環境惡化,誘發區域性旱澇災害,以至引發全球性荒漠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升溫效應,對氣候及地質災害誘發作用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災害損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誘發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嚴重的。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工誘發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仍會不斷增加,目前估計地質災害損失每年約500億元,而受到威脅的就是這些數據的數倍至數百倍。1998年洪災損失2000多億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損失是通過地質災害而產生的。
3災害預測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惡化的終極反應,研究的核心和目的是預測預報、巖土工程治理及生態環境的恢復。
近年來,巖土工作重點由資源調查向環境地質工作轉移,在環境地質調查、研究和巖土工程災害分析、預報、環境地質工程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進展,特別是公民的環境地質和生態環境意識得到提高,局部環境地質條件經過治理得到改善,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的環境地質工作任務還很重,在人口、資源、經濟發展的多重壓力下,將進一步產生負環境效應,并會引發各種巖土工程災害。
4、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4.1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8-2006);
(2)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DL/T5083-2004);
(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J042-94)。
4.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4.2.1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及防治目標制定。
(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2)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4.2.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
4.2.3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
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3)避讓措施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②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結語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地質工程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06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實踐經驗;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F470.1 文獻標識碼:A
1 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人類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類自產生以來就一直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從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到學會挖土造屋,時至今日,人類己能夠建造高達數百米的摩天大廈、高壩和巨塔。在此過程中,由于地基處理的需要,逐漸形成了一門學科技術———巖土工程。這種技術是基于地基改良、工程安全運行而發展起來的,它缺乏環境保護的觀念,缺乏減輕地質災害的觀念,說到底,缺乏地質的概念,僅從工程觀點出發,從而出現了許多不但沒有加固好工程地基或邊坡,反而誘發了深層的更大的地質災害的例證,如水電站、抽水蓄能電站、礦山等都有這方面的教訓。為了彌補巖土工程學這種先天不足,于80 年代末,90年代初,產生了一個新的學科———地質工程學。
地質工程學,是研究與解決從規劃到竣工乃至工程運行后效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它把地質體乃至地質環境作為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來對待,這顯然符合大系統工程學的思想,它包含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但以后者對其特點的反映更為深刻。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范與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管理的思想。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
在我國,大多數地質災害現象都是人為因素引發的,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4~1/5,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及時采取地質災害預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國當前減少損失的首要途徑。
2 我國幾處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據資料統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十分發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
據資料統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十分發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地質災害的發生還導致破壞鐵路、公路、航運、水庫、堤壩和通信等工程設施,破壞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等。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造成滑坡的誘因有①地震;②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沖刷、浸泡;④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⑤開挖坡腳;⑥蓄水排水;⑦堆填加載;⑧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滑坡發生的規律:下列地帶是滑坡的易發和多發地區:①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②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③易滑(坡)巖、土分布區。④暴雨多發區及異常的強降雨區。
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
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崩塌的誘因:①采掘礦產資源;②道路工程開挖邊坡;③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④堆(棄)渣填土;⑤強烈振動。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 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的誘因:①不合理開挖;②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③濫伐亂墾。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地面變形: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有70 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 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區)。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原因有三:①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②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③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發生的規律:①巖溶強烈發育的純可溶巖分布地帶或沿其與非可溶巖的接觸地帶;②沿可溶巖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巖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③松散蓋層較薄且以砂石為主,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m)的“天窗”地段;④巖溶地下水的主逕流帶或巖溶管道上:⑤具有潛水和巖溶水雙層含水層分布地帶;⑥巖溶地下水的排泄區;⑦巖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巖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帶,或受排水影響強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側地段;⑧臨近河、湖、塘地表水體的近岸地帶;⑨巖溶地下水位埋藏較淺的低洼地帶。
3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 0219-2006):
(2)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DIJT5083-2004)。
(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J042-94)。
3.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實踐
3.2.1 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及防治目標制定。
(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2)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3.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設計分別采用了對應的防治工程措施,見下表1 所示。
工程類型 設計措施 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
排(載)水工程
排(載)水溝 滑坡、塌岸、地面沉降、地面塌陷
排水盲溝 滑坡、塌岸
排水隧洞 滑坡
排水井(孔) 滑坡
支(攔)擋工程
混凝土灌注抗滑樁 滑坡、崩塌
錨拉抗滑樁 滑坡、崩塌
擋土墻 混凝土擋墻 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
漿砌擋墻 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
加筋土擋墻 塌岸
防崩(落)石滑(臺)
0 危巖、泥石流
攔石壩(墻、提) 危巖、泥石流
攔石網與攔石柱 危巖
支撐墻(柱) 危巖
加固工程 預應力錨索(桿)加固 危巖、滑坡
格構錨固 危巖、滑坡
注漿加固 滑坡、塌岸、地面沉降、地面塌陷
護坡工程 錨噴支護 危巖
砌石護坡 危巖、塌岸、水土流失
拋石護坡 塌岸
石籠護坡 塌岸
錨桿與土釘墻護坡 危巖、水土流失
格構護坡 危巖、水土流失
無 塌岸、水土流失
減載與壓腳工程
制方減載 滑坡、塌岸
土石壓腳 滑坡、塌岸
搬遷和避讓 無 滑坡、危巖、泥石流
3.2.3 地質災害工程實踐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問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3)避讓措施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②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結語
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應用也愈來愈廣,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李峰.婁方旭.論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2010-06-23.
[2] 成緒光.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和實踐分析[J].江西建材,2012(3).
煤礦地質災害是在采煤過程中引發的破壞性災害,它不僅給煤礦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嚴重危及到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煤礦地質災害是煤礦的五大災害成員之一,同時也是自然災害的一份子。煤礦在開采過程中,由于開煤采石常常會引起山體滑坡、地表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災害發生。煤礦在開采時,由于大量的抽排地下水,極易造成地下水位的降低,最終導致礦井周圍的水資源匱乏,甚至會造成一定的地下水污染,給當地農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用水困境。地下進行煤礦開采時,由于一些不合理的操作常常會引起瓦斯爆炸、地震、地面塌陷、礦井突水等災害發生。煤礦開采時,一些廢棄的煤矸石常常堆砌成山,對周圍的地表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煤矸石上的有害元素也會隨降雨的沖刷流入地表或地下水,嚴重造成周圍水體的污染。上面的所有災害都是煤礦地質災害的表現。因此我們要加強對煤礦災害的治理,保證煤礦的安全生產。如今,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之一,大約占70%,因此煤炭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煤礦地質災害的不斷發生,將會嚴重制約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煤炭在開采過程中不僅遭受礦井災害的威脅,而且還會受到一些自然災害的威脅。煤礦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大概占全國所有災害損失的10%。例如,2004年,河南大平煤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最終造成18人受傷,56人死亡。不斷的煤礦地質災害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現在已經到了我們必須采取防治措施的時候了。
2煤礦地質災害誘發因素及特征分析
2.1煤礦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分析
誘發煤礦地質災害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煤礦開采過程中,由于工作人員沒有嚴格按照規范進行開采,或在開采過程中忽視對災害的預防工作,例如隨著煤礦開采深度的不斷增加,煤礦周圍的地應力也不斷增加,最終引起大面積的冒頂發生,甚至引發巖爆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2)有的煤礦在生產過程中,只注重追求片面的經濟效益,而不能嚴格的遵守規范開采,甚至出現一定的采富煤放棄貧煤,給后期的開采工作埋下一定的安全隱患。
(3)過去由于各地區煤礦的開采規范不同,造成一些農民自主開發煤礦,他們在開挖過程中完全沒有安全防范的意識,甚至會對國有煤礦造成嚴重的資源和環境破壞,并且留下了一定的災害隱患。
(4)有的煤礦在開采過程中,管理不科學、開采不規范最終導致了災害的發生,例如,煤礦采空區未進行及時的回填、管理人員盲目指揮、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和廢水未經處理隨意排放、地質人員對工區地質和水位條件了解不夠等都可能引起災害的發生。
2.2煤礦地質災害的特征分析
礦山地質災害具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因此在對礦山進行關閉處理時可能會留下一定的災害隱患。露天開采的煤礦閉坑后也會留下一些災害隱患,例如滑坡、泥石流等。這是因為露天開采過的煤礦雖然進行了一定的回填,但是仍然會存在一定的高度差,特別是一些礦坑比較深的煤礦更是如此,最終導致一些災害的發生。地下的礦井閉坑后留下的災害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誘發山體開裂,引起滑坡等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它們在開采期間只是短暫發生甚至一點跡象也沒有,等閉坑一段時間后將會引起一定的地質災害發生。煤礦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將會給當地的農民造成難以想象的災難。
3煤礦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我國發生過多期次的構造運動,導致煤礦的地質條件比較復雜,因此在煤礦開采過程中經常會引發一些災害的發生,主要有山體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崩塌等,其在煤礦地質災害中所占的比例如圖1所示。
3.1地面沉降地質災害
地面沉降災害是指地下煤礦被開采之后,采空區周圍的原始地應力遭到破壞,造成地應力的重新分布,直到達到新的地應力平衡為止。在地應力重新分配過程中,會引起礦井周圍的地表和地下巖層發生一定的移動、變形甚至開裂等破壞現象發生。在我國煤礦生成過程中,地面沉降引起的地質災害非常突出。在我國東部富水地區,因地面沉降常常會形成一定范圍的塌陷湖泊,然而,在我國西部缺水地區常常會形成一定的沙漠化,甚至導致地面傾斜加大。嚴重影響著礦井周圍的環境發展。3.2山體滑坡地質災害煤礦開采過程中,一些廢棄的煤矸石會被堆放在一起,其堆放處的原始應力平衡常常會被嚴重破壞,甚至會誘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據專業人員的統計發現,我國每年因山體滑坡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數億元。例如,2004年,重慶東林煤礦煤矸石因暴雨被沖垮,造成大量煤矸石沿坡面瞬時被推移500m,導致14戶住房被壓塌,甚至被夷為平地,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經調查得之,這次滑坡造成24人被埋,3人生還,18人失蹤和3人死亡的重大災害。
3.3煤礦瓦斯突出
瓦斯在原始煤層中主要呈吸附或游離狀態存在于煤層的孔隙、裂隙之中,當煤礦被開采時,導致煤層及周圍的地應力發生改變,破壞了瓦斯的封閉系統,導致煤層中儲藏的瓦斯瞬時被釋放出來。釋放出來的瓦斯在自然或人為的作用下,可以造成瓦斯爆炸、工作人員中毒和火災等災害的發生。3.4礦井突水事故在煤礦的生成過程中,礦井突水事故也比較的常見,嚴重時將會直接影響到礦井的正常生產。一般的礦井突水都具有涌水量大、水勢兇猛、損失巨大等特點,如今已經被列為威脅礦井安全的重大災害之一。
4煤礦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為了更好的保證我國煤炭行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相關部門就必須重視煤礦地質災害的防治,根據煤礦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有效的災害防治措施。
4.1加強煤炭行業的科學管理水平
隨著我國煤礦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各相關部門對防御地質災害已經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開展了相應的煤炭管理課程,充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減少煤礦地質災害的發生。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都有其自然屬性,既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煤礦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煤礦生產的規章制度,對開采區進行合理的規劃,嚴格禁止亂采亂挖現象。
4.2弄清開采區的地質構造,有效的做好防災準備
有些煤礦地質災害的發生是由于構造的運動引起的,例如斷層運動等。因此,查明礦區范圍內的構造情況,充分的掌握各種構造的特點、性質及活動的情況,在煤礦開采過程中,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盡最大可能降低災害的發生。
4.3健全煤礦的通風系統,降低煤礦的瓦斯濃度
在煤礦生產過程中,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集體的煤礦,都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的規定,配備有效的通風系統和嚴格的瓦斯檢查制度,禁止工人在礦井中使用明火等,更好的保證礦井的安全生產。
4.4因地制宜綜合防治
不同地區各種地質災害的分布及爆況也不一樣,因此應根據當地的地質特點、環境特點等制定合理的災難防治措施,保證煤礦的安全生產。
5結束語
關鍵詞:農作物;防災減災;現狀;對策
酒泉市肅州區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總土地面積3470km2,常年耕種面積4.13萬hm2,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大區,主要種植作物有:玉米、小麥、蔬菜、洋蔥、甜菜、瓜類、啤酒花、甜葉菊等。肅州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地處蒙新荒漠地帶,地理緯度和海拔比較高;氣候干燥降雨少,蒸發強烈日照長,冬冷夏熱溫差大,秋涼春旱多風沙,屬典型大陸性氣候。同時,肅州區是重要的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和對外制種、蔬菜生產及啤酒原料生產基地。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低溫、霜凍、干熱風、大風等農業氣象災害以及農作物病蟲為害時有發生。正確認識肅州區農作物防災減災工作的現狀,提高農作物防災減災意識,增強抵御災害的能力,減少災害損失,確保農業生產安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
1農作物災害發生情況
近年來,肅州區出現的自然災害有:沙塵暴、低溫、干旱、干熱風、冰雹、雪災、病蟲害等。
1.1低溫
5月低溫基本上每年都會出現,多集中在5月初,主要造成玉米、瓜類等農作物僵苗不發,甚至凍死。玉米凍害較輕時可恢復或補種,瓜類比較容易受害,并且不能恢復,造成每年玉米苗死苗2%~5%,瓜類損失10%左右。
1.2夏季干旱
夏季干旱多集中在7~8月,干旱范圍主要集中在豐樂、金佛寺、清水、下河清、東洞、西洞等鄉(鎮)的部分村組,主要影響了玉米灌漿,導致籽粒秕瘦,一般造成玉米減產5%~20%,嚴重時可致絕收。
1.3干熱風
初夏季節,肅州區經常會出現一種又干又熱并具有一定風力、高溫、低濕的風,強烈的干熱風主要對小麥灌漿、玉米授粉、瓜果產量造成為害,可導致減產5%~50%,有時更高。
1.4沙塵暴
沙塵暴在肅州區每年都有發生,一般是初春階段,剛播種出芽的農作物會被吹走秧苗導致斷壟。對溫室、大棚的影響尤為嚴重,風較大時可吹走棚膜,造成溫室、大棚內蔬菜受害,一般減產5%以上。
1.5病蟲害
近幾年,為害肅州區農作物的病蟲害主要有玉米紅蜘蛛、玉米莖基腐病、棉鈴蟲、玉米銹病等,如玉米紅蜘蛛2003年大爆發(百株有蟲平均達到5700多頭,嚴重的達到35000頭),為害面積達0.24萬hm2,造成玉米減產2651.4t,直接經濟損失275.75萬元。
1.6其他災害
包括冰雹、雪災、大風等。2013年三墩、上壩等鄉(鎮)出現冰雹為害,玉米葉片被打爛,影響光合作用造成減產10%;2009年大雪導致部分溫室棚膜壓塌,蔬菜受損等。其他災害發生后經及時救治,沒有造成較大的損失。
2農作物發生災害后采取的措施
2.1因地制宜制定農作物災害預警預案
成立了自然災害應急指揮領導小組,制定了《肅州區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對自然災害的預防與防控進行統一安排部署。根據不同氣象災害發生的特點,協調各有關部門,及時、有效預防和防控各種災害天氣對糧食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有效的保障了肅州區科學防災減災措施的實施。
2.2強化部門協調配合,加大抗災減災宣傳力度
積極組織動員廣大干部、農技人員深入基層和生產一線,開展農業自然災害及其預防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把預防各種頻發自然災害的技術措施落實到村、組、戶,有效提高了廣大群眾的預防自然災害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充分利用氣象部門自然災害信息預報,通過廣播、電視、報紙、手機等新聞媒體和各種快捷的信息傳遞渠道,及時向廣大農民自然災害信息及其預防措施,做好災后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對糧食生產造成的損失。
2.3針對不同的氣象災害,采取相應的防災減災措施
根據全區不同區域不同的氣象災害,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采取了不同的防災減災措施。針對肅州區沿山鄉(鎮)干旱缺水情況,積極引導農民適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在落實好各項抗旱減災措施的基礎上,引進推廣小雜糧的種植,緩解同一糧食作物面積大而掙水的矛盾;同時協調水利、農技部門組織技術人員幫助、指導農民群眾,突出抓好節水灌溉等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在作物需水臨界期,及時噴灑抗旱劑,提高抗旱減災效果;在旱情嚴重、氣象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進行人工增雨,緩解旱情。根據氣象預報,在霜凍來臨之前,組織區鄉農技人員現場指導廣大農戶使用秸稈、麥草等適時點火、熏煙來預防霜凍為害。針對低溫影響玉米發芽出苗及幼苗期生長發育受阻引起苗枯病,后期低溫造成玉米生長發育積溫不夠(尤其是晚熟品種),使玉米灌漿期縮短,影響玉米成熟。為防止低溫對玉米生產造成不利因素,農技人員應積極引導農戶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在玉米生長后期,指導農戶及時噴施葉面肥,促進玉米成熟。針對干熱風對小麥的為害,指導農戶選用早熟、耐旱小麥品種、改善小氣候環境。根據氣象預報,在干熱風來臨之前,有條件的區域及時進行灌水,增加田間小氣候濕度,另外,可噴灑抗旱劑1號、磷酸二氫鉀等抗旱劑,調節小麥新陳代謝的能力,增強主體活力,達到以壯抗災的作用。農技部門組織技術人員在小麥種植面積較大的鄉(鎮)實施“一噴三防”等措施,有效減輕了干熱風的為害,降低了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
2.4針對糧食作物主要病蟲害的發生情況,采取了各項預防與防控措施
關鍵詞:巖土工程 地質災害 防治技術和措施
隨著全球環境的惡化與地質災害的增加,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人口資源的相關研究已經成為各國的重點。保護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保護地質資源、減輕地質災害。近年來我國地質災害頻發,嚴重地影響到了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生命財產安全。不僅破壞了大量的工程設施,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浪費,極大地阻礙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的進行。為此,進行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的探討分析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一、 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目前,我國從鄉村到城鎮均在實施大量的工程施工,在這些工程建設中往往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也有諸多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頻頻發生。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范與防治。相對前者來說,后者則更注重在開發和利用上的合理性,目的是讓環境不再受到破壞而是保護。但是根據我國近幾年來的環境分析,我國大多數的地質災害并非自然原因,而是有很多人為因素導致的。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比重很大,然而,如果要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我們必須控制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施行一系列保護環境,以及防止自然災害的措施。
二、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根據我國的地理環境來分析,我國的地理環境有獨特,復雜,多變的特點。考慮到我國人口眾多的特點,并且經濟狀況。我國在災害發生之后并不能有效承受。再考慮到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的特點,這給我國在防災上有了巨大的壓力。據相關資料統計,一些地質災害(例如:泥石流、崩塌、地裂縫等等)在我國發生率越來越高。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破壞日益嚴重,所以將近一半比例的地質災害都是因為人們不合理開采的原因造成的。
1. 因滑坡而導致的地質災害
滑坡是導致地質災害的特征之一,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河流沖刷、人工切坡等自然和人為因素,其發生的特征為:1) 靠近水源,例如江河湖等地,由于容易形成較大的地形高差,類似的山區也會容易發生滑坡。2)某些地質區在造帶時間,比如地震帶,斷裂帶等。3)有很多土和巖石的地方。4)一些強降雨地區以及暴雨地帶。
2.因崩塌而導致的地質災害
由于發生滑坡,很多陡坡都會有裂痕,巖土不結實,容易造成中空現象,導致其容易破碎,移動,穩定性降低。其原因主要是:1) 過度開采礦產。2) 道路工程開挖邊坡。3) 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4) 堆(棄)渣填土。5)強烈振動。
3.因泥石流而導致的地質災害
泥石流的發生容易導致溝谷或山坡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產生特殊洪流,進而引發地質災害。其原因主要是:1) 不合理開挖。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
4.因地面變形而導致的地質災害
地面變形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以及地面裂縫的過程。現今,國內有將近70多個城鎮都發生過地面沉降,較嚴重的有30多個,根據資料分析,沉降量可達3m。發生災害的地區有孤立存在的,也有密集成群的,以致于形成了地面沉降帶。
4.1城鎮地面塌陷原因
在我國,發生城鎮塌陷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人類開采活動的不合理造成地質環境受到嚴重破壞。2)地表面的巖溶活動也會造成塌陷現象。3)抽取地下水過多造成地面下沉。
4.2地面塌陷發生的規律
由于人類的各種活動增多,并且力度也在加大。這對我國的地質環境造成了更大的威脅,大大增大了地質災害的發生率,其危害性同樣也在增大。我國在地質災害上損失不少,例如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建設鐵路公路,還有很多地質工程,都會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除此之外,還有崩塌,土壤結構受損,泥石流,土地荒漠化等災害也會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加之洪災,認為爆破對土地的破壞,這就更可能引起連鎖性的巖溶塌陷。其發生的規律如下:1) 巖溶強烈發育的純可溶巖分布地帶或沿其與非可溶巖的接觸地帶。2) 沿可溶巖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巖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3) 松散蓋層較薄且以砂石為主,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m) 的“天窗”地段。4)巖溶地下水的主逕流帶或巖溶管道上。5)具有潛水和巖溶水雙層含水層分布地帶等等。
4.3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人工誘發地質災害的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速度快。在自然地質演化及氣候變化過程中,巖體由相對穩定至不穩定的變化,經歷長時間過程。
二是誘發災害面廣。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除了特大災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誘發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響面。
三是災害損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誘發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嚴重的。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工誘發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仍會不斷增加,目前估計地質災害損失每年約500億元,而受到威脅的就是這些數據的數倍至數百倍。其中不少損失是通過地質災害而產生的。
三、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1.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1.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8-2006);
1.2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1.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DL/T5083-2004);
1.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 (JTJ042-94)。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實踐
2.1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2.1.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2.1.2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2.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設計分別采用了對應的防治工程措施。
2.3地質災害工程實踐
2.3.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2.3.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
2.3.3避讓措施
2.3.3.1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2.3.3.2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科技經濟的不斷發展,地質災害的發生形式和比例也會隨之變化和上漲,對此我們要不斷研究和探討科學有效的防治技術和措施,保障巖土工程的開展和人們的健康。然而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工程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在巖土工程具體施工過程中,我們應首先分析當地的地質情況和一些人為行為,綜合分析其各方面原因和情況后再制定對應的措施進行全面、綜合的防治,以確保巖土工程治理和安全。
參考文獻
[1]王彥海,鄭宏,江巍,蔣昱州,琚曉冬.泥石流(地質)災害與綜合防治[J].華南地質與礦產,2006.
[2]呂戰鋒,毛延兵.淺談小型露天開采礦山地質災害分析與防治[J].科技風, 2010.
[3]閔倩,周寶華,范金勇.淺析烏魯木齊地區阿拉溝泥石流防治措施[J].廣西水利水電,2009.
[4]陳秀峰.論礦山地質災害及其防治[J].煤,2009.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恢復治理;生產安全;防治措施
一、緒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在房地產行業、建筑業、加工制造業以及其他高新行業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不斷增加,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其中礦山地質災害問題就是環境問題中的一種表現。本文就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常見的地質災害進行論述,針對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提出具體的防治措施,從而有效解決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改善人們的切身利益,從而不斷推進可持續性發展。
二、礦山地質災害的評估方法
礦山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其中,人為原因造成的地質災害影響較大,使得地質環境不斷惡化。隨著地質災害的不斷加重,對人民的財產生命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和威脅,地質災害對人類而言是非常可怕的,為了能夠緩解地質災害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就必須對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針對這些原因做出具體的防治措施,使災情得到有效緩解。針對礦山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過程中,必須對地質災害進行評估[1]。礦山地質災害的評估方法主要分為調查、分析、評估等。在評估礦山地質災害嚴重程度過程中,首先要對礦山進行現場勘察,收集并有效利用先前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留下的生產資料,利用有關的評估方法,結合相關的評估理論,對礦山地質災害的嚴重程度進行綜合評估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針對評估結果做出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其次,在評估礦山地質災害過程中,還需要保證評估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采用相關評估方法的時候,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礦上存在的不同地質災害需要進行就地考察和分析,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而定。一般來說采用的評估方法主要是根據礦區在評估過程中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預先分析,并勘察礦區的地形、地質條件以及相關礦體分布和礦物質的性質,并對礦山的開采設計方案進行調查,采用定性評估的方法對礦山在開采過程中人為造成的地質災害進行分析[2]。
三、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
從環境學的角度出發,分析礦區地質災害帶來的影響主要是從環境質量出發,環境質量一般是指在具體的環境范圍內,總體環境和某些關鍵要素對人類生存發展和繁衍以及社會發展適宜程度的影響。在分析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過程中,首先要分析環境質量對人類生存發展適宜程度造成的影響,如果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改變了地質環境原本的適應力,就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地質災害。就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而言,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對人類發展過程中造成的損失[3]。由于我國土地面積較大,地質環境較為復雜,氣候多變,導致每年發生的地質災害數量較多,造成的損失較大。從總體上看,在我國礦山地質災害主要帶來的影響表現在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間接影響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從保護環境的角度而言,地質災害的產生會影響各生物的生存環境。地質災害越嚴重,造成的危險越大,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也越嚴重[4]。
四、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
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國家之一,地質災害發生的種類也較多,分布較廣,造成的影響較大。其中,礦山地質災害是我國較為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之一。發生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們在開采和開發礦山過程中過分的開采、錯誤開采以及隨意開采等導致。礦山在開采過程中容易造成當地的地質環境、自然環境嚴重破壞,從而引發一系列自然災害,例如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凹陷以及水位變化等,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生產,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另外。環境污染也是礦山災害的一種重要表現,由于礦山在開采過程中沒有對三廢進行有效、科學處理,將三廢未經允許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導致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從而出現各種自然問題。同時,在礦山開采過程中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導致土地沙化、鹽漬化,不利于地下水順流,出現地下水斷流等現象。其中最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包括山體滑坡、泥石流、地表坍塌以及礦山地下水位發生變化等[5]。
(一)山體滑坡
從斜坡上的物質組成分析主要包括松散的土層、碎石土以及各種抗剪強度低容易產生下滑的巖土層。當這些巖土層在暴雨侵襲過后受到水的浸泡,降低了抗剪強度,容易導致這些松散的土層、碎石發生滑動現象從而造成山體滑坡現象。在礦山開采和開發過程中,由于挖掘過程中容易造成礦山表面碎石也較多,使得巖土層較為松散,從而容易造成礦山地質災害,出現礦山山體滑坡現象[6]。
(二)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是山區或者山體中地形險峻的位置,由于長時間受到暴雨、暴雪等自然災害,導致山體發生滑坡現象,在山體出現滑坡現象過程中攜帶有大量的泥沙、碎石以及沿途,導致這些泥沙形成特殊的洪流,從而造成泥石流現象。形成泥石流的條件主要包括地形需要較為陡峭的地方,并堆積有大量的松散泥沙、土壤,并爆發較大的具有突發性、持續性的暴雨,在雨水的連續沖擊下容易造成山體滑坡,從而出現泥石流現象。典型的泥石流主要是由各種粉砂、黏土形成的泥漿構成,當含水量較大時,這些泥漿在自身重力牽引下發生運動,形成泥石流。礦山泥石流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地質現象,爆發較為突然,來勢猛烈,并伴隨有礦塊等,由于加速度較大,聚集的能量較大,所以具有極大的破壞力[7]。
(三)地表坍塌
地表坍塌是礦山在開采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地表坍塌主要與礦區在開采過程中保留的礦量不足、礦柱受到損傷,失去支撐力,從而導致礦山采空區發生塌陷情況。尤其是針對礦體掩藏較淺礦物質質地較為松散的礦山,例如煤礦等發生地表坍塌的現象更為明顯。針對礦體埋藏較深的礦區,如果沒有及時對采空區進行回填,當規模達到一定面積時就會出現地表塌陷的危險,另外由于礦區晝夜溫差較大,季節變化也會加快礦山的巖石風化速度,在地表水的沖刷作用下會導致礦區的填充物出現軟化裂痕等現象,從而造成地表坍塌現象發生。地表坍塌,不僅會造成巨大的危險情況發生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還會破壞耕地資源,使建筑物受到影響,破壞道路、水庫等公共建設,甚至發生淹井事故,使得礦區停工停產[8]。
五、常見礦山地質災害的相關治理措施
(一)防治山體滑坡
在治理山體滑坡工作過程中,必須堅持以預防為主及時處理的綜合治理原則。礦山在設計開發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山體滑坡形成的因素和條件,在開采過程中就滑坡形成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進行綜合考慮,設計相關的預防工程。在預防山體滑坡過程中,需考慮兩個方面,要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山體的威脅。通過降低地表水地下水的壓力,防止巖土發生軟化和分解現象,并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對巖體的沖擊作用。在容易發生山體滑坡的邊界修建水溝,在滑坡區內修建排水溝,并根據當地的地質結構和水文特點,設計地下水的排除工程,通過水平鉆孔疏水法、豎井抽水法等對地下水進行排除,從而有效預防山體滑坡[9]。
(二)防治泥石流措施
泥石流是礦山地質災害常見的一種災害之一,在防治泥石流措施中需要從兩方面入手,第一需要消除或者將泥石流物質進行固化處理,第二是消除發生泥石流的條件。首先在消除泥石流物質過程中,需要及時將山體斜面的碎石、泥土、巖土的進行清理,避免出現大量的松散碎石、泥土堆積現象,如不能及時清理,需對這些泥土進行固化處理,例如利用水泥砂漿等對其進行固定。消除泥石流的誘發條件就必須確保水源得到有效控制。在容易發生泥石流的山體修建排水溝、排洪渠,使水能夠有效排出,防止泥石流發生,同時還要做好綠化工作,通過種植植物等方式,有效預防水土流失。
(三)防治地表坍塌措施
在防治地表坍塌過程中,需要根據礦山的具體特點,合理設計回填參數和邊坡參數,并加強對采空區的監測。為防止出現地表坍塌現象,需要加固礦柱,并做好穩固邊坡工作,在開采過程中,如果出現開裂變形現象,就要立即停工,然后讓專業的地質勘探隊伍進行勘查,并針對開裂變形現象制定合理的措施,同時在坑道內做好防護措施,防止礦頂出現坍塌現象。
六、結語
綜上所述,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山體滑坡、泥石流、地表坍塌等,治理礦山地質災害是一項重要、長期工程,礦山在開采和開發過程中,必須注意礦山地質災害的相關治理和防治工作。在此過程中,通過結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和環保理念,重視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工作,通過采用科學防治的方式,使中國礦業得到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近中,李飛.四川廣安高頂山礦區地質環境問題及治理恢復措施研究[J].資源信息與工程,2020,35(04):123-126.
[2]湯銀鎖.礦山地質災害區的生態恢復治理研究[D].華北理工大學,2020.
[3]李欣遠.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及綜合利用探討[J].中國金屬通報,2020(07):295-296.
[4]劉炎波.礦山地質環境評估及恢復治理方案改進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20(12):258-259.
[5]趙克鋒,張阿熳.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J].環境與發展,2020,32(01):244-245.
[6]李淵,劉雙全,劉華駒.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治理方法分析與探索[J].住宅與房地產,2020(03):281.
[7]李聰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方法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20(02):161-162.
[8]王海東,初欣雨.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勘查要點淺析[J].山西建筑,2020,46(03):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