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 17:25: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口腔醫學技術的認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2010級、2011級全日制口腔護理專業大專學生共計56名。研究對象全部為女性,年齡為(21.61±0.57)歲。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我院于2009年建立南開大學醫學院口腔醫學系,并與天津醫學高等??茖W校聯合創立口腔護理專業方向大專班,作為口腔專業教學醫院,同時接收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口腔護理專業學生進行口腔醫學、口腔護理專業課程見習及臨床實習。本研究將原有醫護分離的教學模式進行整合,創新開展醫護一體化教學,具體教學模式為:①教學內容整合:立足口腔護理崗位工作任務,選擇需用四手操作配合的相關實訓課程共計73學時,將口腔醫學生與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的實訓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調整兩個專業原有教學進度,口腔醫學生、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同步實訓教學。②教師整合:由具有豐富口腔門診工作經驗和教學經驗,熟練掌握四手操作技能的醫生和護士按照口腔專業分工組成各專業醫療-護理一體化教師團隊,進行集體備課,學思路,明確教學過程分工;為保障實訓教學質量,每組學生均有醫護教師指導小組負責,每個指導小組由一名醫生與一名護士組成,負責整個實訓過程中從旁指導。③教學標準整合:醫護教師共同討論制訂教學目標及標準四手操作流程:在實訓課程中同步講解醫生、護士的操作要點,并將治療步驟分步邊講解邊進行操作示教。④實踐整合:由口腔醫學生、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組成一對一小組在實訓室頭模上進行四手操作實踐練習,口腔醫學生頭模實訓室配備口腔頭模實訓機、口腔技工桌、多媒體內窺鏡探頭及影像分配器,見圖1,可以滿足四手操作教學的需求。⑤考核整合:實訓后由醫護教師按照統一的評分標準對學生掌握情況共同進行考核評價。
1.2.2評價指標
①綜合考核成績:采用以病例為導向的仿真綜合考核,由醫護教師共同組成考核小組,由1名口腔醫學生和1名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結為一組,通過抽簽的形式,確定考核病例,評分項目包括理論運用(對治療流程的掌握、結合實際靈活運用)、操作技能(器械擺放合理傳遞及時、儀器使用正確、材料調拌達標)、配合熟練程度(及時提供治療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練順暢)、醫護溝通(及時準確與醫生交流、溝通效果醫生滿意)、合作態度與認知(醫護協作意識強、積極主動配合治療)5個方面11個條目,5個方面分別占權重20%、30%、20%、20%、10%。即合作態度與認知的2個條目總分為5分,其作9個條目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②學生問卷評價:采用問卷調查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問卷在查閱文獻及咨詢專家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提高學習興趣、培養醫護配合意識、增強醫護溝通能力、模擬臨床工作情境、增加臨床工作信心、對教學效果滿意、贊同該教學方法7項,采用Likert5級評分,0分為非常低,4分為非常高,總分為28分。滿意率為項目得分與項目所占總分之比。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17.0對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考核成績及學生問卷評價結果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實訓前及實訓后綜合考核成績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
2結果
2.1綜合考核結果
對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綜合考核評分結果,實訓后對治療流程的掌握、器械擺放合理傳遞及時、儀器使用正確、及時提供治療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練順暢、及時準確與醫生交流、溝通效果醫生滿意、積極主動配合治療8個條目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實訓前(P<0.05),見表1。
2.2學生評價結果
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在提高學習興趣、增加臨床工作信心方面的滿意率較高,分別為95.54%、95.98%,見表2。
3討論
3.1口腔專業教育及四手操作教學現狀
目前國內口腔護理專業教育還處于發展階段。有研究對某省78所綜合性醫院及6所口腔??漆t院321名口腔科護士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口腔護士專業教育主要是以普通護理教育為主,接受過口腔醫學專業教育的護士比例僅占10.6%,有四手操作技術培訓需求的占60.1%[10]。普通護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沒有經過系統的口腔??谱o理學習與實習,僅靠進入工作崗位后短期的崗前培訓,對口腔治療特點和要求只是現學現用、一知半解[1],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診療。國內已有學校在護理專業教育中加入口腔護理教學模塊,但課程設置仍以理論授課為主,實踐課時僅有26學時,占到專業課程的24.5%[11]?;诳谇慌R床診療工作的特點,口腔護士承擔著配合醫生治療的重要職責,良好的醫護配合有賴于護士對口腔治療過程的熟悉。由于護士專業知識的欠缺使得其在工作中對技能操作難以運用自如[12]。有研究指出,四手操作可以明顯提高口腔治療的效率和質量[13],降低口腔診療中的醫院感染[14]。另外,傳統的治療模式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反復起身漱口,給治療帶來很多不便,導致患者就醫時間過長,容易產生疲勞感。四手操作模式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就醫感受,馬曉萍[15]的研究表明四手操作組患者滿意度較獨立操作組提高17.9%。四手操作使護士在口腔治療過程中能最大程度發揮輔助作用,縮短患者就診時間,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8],增加患者的滿意度[16],因此將成為未來口腔治療發展的必然趨勢[5]。此外,患者就醫期望值提高,對高標準、高效率、人性化的口腔治療需求日益增加,醫療服務質量、患者就醫感受已成為醫院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培養掌握扎實口腔理論知識及熟練四手配合技能的護理人才勢在必行。
3.2醫護一體化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四手操作配合技能
四手操作的開展有賴于醫護間的密切合作,而教學是改善醫護合作的關鍵[17]。現有醫療、護理分離的教學模式是分別從醫、護角度訓練醫學生和護理專業學生的操作技能,不能模擬四手操作時的醫護配合過程,醫護間的協作訓練欠缺,而且同一教學內容需要反復教學,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本研究將醫護雙方作為整體同步進行實訓,即節省了教學資源,又能模擬臨床配合情境,使得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進行四手操作技術的訓練[7]。已有研究報道在護理綜合技能實訓[18]、護理臨床實習[19-20]中開展醫護合作教學,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本研究將醫護一體化教育理念應用于口腔護理專業教育,通過醫護教師團隊對標準四手操作流程的分步講解和示教,使學生明確治療的每個步驟、要點和醫護職責分工,在頭腦中形成對治療流程的清晰認識,并運用于實訓操作練習中。每組醫護學生的實訓全程均有醫護教師指導小組負責,能夠根據每組學生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能夠掌握不同治療階段所需用物、器械、儀器,做到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從實訓前后考核結果來看,該方法切實提高了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的四手操作配合能力。同時,醫護學生組成團隊相互學習、合作,在協作中鍛煉了醫護溝通能力和護士工作積極主動性等臨床綜合素質,而這些正是以往教學中所欠缺的,本教學方法增強了口腔護理專業學生協同配合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并重的教學目標,真正實現了教學與崗位工作需求的密切結合。
3.3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較高
醫護一體化教學方法打破專業內教學界限,模擬臨床四手操作真實情景,與傳統的講授方式相比更為形象生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意率達95.54%)。以往研究表明醫護協同的模式可以提高醫護的滿意度[21]。傳統教學方法學生進入實習后直接配合臨床醫生四手操作,快速的臨床治療節奏、患者對實習教學的不配合以及臨床醫生對配合技能的高要求都導致臨床實踐機會明顯減少,容易造成學生的實習壓力和緊張心理,在仿真頭模上與醫學生配合使口腔護理專業學生處在一種友好的學習氛圍中,更容易樹立學習的信心,也更容易掌握知識和操作技能[7]。
4小結
口腔護理;護理教育;人才培養
口腔護理學是護理學和口腔醫學的學科交叉,要求口腔專業護士既要掌握護理學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又要掌握口腔醫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1],具有??铺厣怀?、操作能力要求高、協調配合與團隊合作意識顯著等特點。隨著我國“四手操作”的大力推廣和口腔醫學的快速發展,口腔專業護士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顯,對口腔??谱o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相比于新西蘭、日本、美國、英國等國,我國口腔??谱o理起步晚、發展慢,滯后于口腔醫學和口腔臨床護理工作的發展,遠不能滿足我國口腔醫學臨床工作的需求[2],是當代口腔工作者面臨的重要挑戰。因此,如何培養適合我國口腔醫療衛生服務發展需要的護理人才,已成為當前口腔??谱o理教育和人才培訓的重要課題。為此,筆者就口腔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做一綜述,旨在為我國口腔專科護理教育和人才培訓提供參考。
1培養目標
隨著口腔醫學的發展,口腔護理工作從過去的傳遞器械、準備材料、椅旁護理發展到了今天的四手操作技術,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與醫生的協同操作。而目前國內的口腔護士仍承擔著國外口腔助手和口腔衛生士類似的職責,既是口腔治療過程中醫生的左膀右臂,又負責器械耗材、患者信息和科室交叉感染的管理,與此同時還是醫生與患者的協調者、患者的健康宣教員等[3]。要向患者提供優質的口腔醫療服務,與口腔醫生和護士的共同努力、密切合作息息相關。因此,培養符合國內現代口腔醫療要求的口腔護士,建立規范的團隊服務模式,是現今我國口腔醫療衛生服務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目標。
2教學模式
從本世紀初開始,經過十余年的努力,目前國內已有數家高校和職業院??梢蕴峁┎煌瑢W歷層次的口腔護理專業方向的教育,經過對教學模式等方面的實踐探索,近年來我國口腔護理教育者向“一體化”教育方向做出的相應嘗試已初見成效。
2.1理論課教學理實一體化
口腔科學強調理論知識與動手能力并重,口腔護理專業同樣也對從業人員的口腔專業理論與動手操作能力要求極高。以往理論課和實訓課分離的教學模式逐漸暴露出弊端,而推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后,教師將理論知識的教學融入實踐操作的講解、示范和指導之中,安排好理論與實踐的時間比例以及相互銜接和過渡,使理論內容服務于技能操作,技能操作鞏固理論知識,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起了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靈活機動地調整教學安排和進行教學指導,借助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完成教學計劃[4]。這種創新式的課程改革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強調師生雙方的能力培養,在教學理念、課程改革、教學準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效果顯著,值得大力推行。
2.2實訓課教學醫護一體化
國內外學者分別對口腔醫學生[5-7]和口腔護理專業學生[8]從醫療或護理角度分別開展四手操作臨床教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南開大學附屬口腔醫院與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隨機選取該校2010級和2011級在??谇蛔o理專業大專學生,創新整合教學資源,開展醫護聯合的一體化教學,結果顯示:與傳統實踐教學相比,醫護一體化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綜合考評分數和學生評價滿意率均有顯著提高[9]。該方法將醫護一體化教育理念應用于口腔護理專業教育,切實提高了口腔護理專業學生的四手操作配合能力,同時,醫護學生組成團隊相互學習、合作,在協作中鍛煉了醫護溝通能力和護士的應變能力、積極性與主動性等臨床綜合素質,是培養口腔專業護理人才的有效嘗試,對口腔科學臨床領域先進的人才培養理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3見習、實習校企一體化
有研究[10]顯示:口腔門診護士的自我認知與醫生評價之間存在差異,護士對自身的評價過高,在某些方面沒有完全達到醫生的要求。因此,與普通護理專業相比,口腔護理教育更加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實行模塊式教學,鼓勵采取駐點班或課間見習、實習的模式,緊密結合臨床,既鞏固學校理論知識的學習,又保證學生在專業學習期間崗位實踐不斷線,實現口腔護理學生“學習-實習-就業”的零距離對接。通過院校聯合辦學,為口腔護理人員的學習和繼續學習搭建平臺,提高了學校教育質量和醫院護理服務質量,是口腔護理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和發展方向。
3口腔護理專業發展的制約
國外的口腔??谱o士其資歷要求、執業資格、執業范圍等有相應的法律規定約束與界定。近年來,北、上、廣等各大城市已經進行重癥監護、老年病、感染控制等??谱o士的培訓和認證,而口腔專業護士行業標準、學歷認證、執業資格認證與相關政策法規依舊存在缺口,嚴重制約了我國口腔護理學的發展[11-14]。實行護士認證準入制度是護理管理和專科護理走向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的基本方向,也是規范??谱o理質量、提高??谱o理技術水平的基礎[13]??谇粚?谱o理作為一個??铺厣r明的學科,護士執行的各項操作均具有口腔專業特點,因此,建立口腔??谱o士認證、準入體系符合國家對護士規范化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口腔專業護理發展的趨勢,需要日后我們共同努力去嘗試和推進。
4口腔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發展方向
4.1一體化教學師資的培養
師資是教育的先決條件。作為一個剛剛開始起步的專業,我國口腔護理行業教育的師資十分緊缺。學校的專業教師多為護理專業教師,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存在缺口;而臨床一線的工作者存在著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時間緊張等問題,因此,培養、發展一支優秀的口腔護理教師隊伍是口腔護理人才培養要面對的首要問題。近年來,有部分院??朔щy,一方面聘請臨床護理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商議,在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知識技能要求、專業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等方面給予建議和意見,充分發揮臨床護理一線專業技術人員承擔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任課教師經學校和醫院共同培訓、試講,走上講臺授課,形成學校參與醫院實習,醫院指導評價學校教學,雙方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實習基地的局面。醫院承擔著臨床實踐教學任務的教師通過與學校專業教師的交流與探討,也進一步促進了醫院的學科發展、新技術運用及教學科研能力的提高;學校的專業課教師通過對教學活動的研究分析,注意學習醫院任課教師的教學經驗,對學校的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起著促進作用[15]。在此種校企一體化的背景下發展壯大起來的師資隊伍,正在成為口腔護理教學的主力軍,是未來我國口腔護理行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4.2校企合作的深化
在校企一體化呼聲漸高的背景下,如何切實深化校企合作,繪出“校中企、企中?!钡膱D景,形成院校共同繁榮、師生共同受益的局面,是口腔護理人才培養在前行路上的重要問題。對于口腔護理專業,由于存在醫護一體化要求高、招生人數較少、管理方便等特點,使得其借鑒護理專業校企合作經驗十分必要與便利。因此,早日實現校企深度合作是口腔護理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和必經之路。隨著口腔醫學、護理學的不斷發展,口腔醫療服務整體質量的提高有賴于醫護素質的共同提高,因此,發展口腔專業護理教育迫在眉睫。面對發展的重任,口腔護理的職業教育可向理實一體化、醫護一體化和校企一體化這三個方向進一步探索,為未來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依據和參考。綜合看來,我國的口腔護理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還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如何建立一套從教材選用、課程設計到實訓安排、見習實習等方面完善的口腔專業護士培養體系,是未來急需研究的問題,有待我們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趙佛榮.口腔護理學[M].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21.
[2]林琳,徐桂華.國內外口腔??谱o士發展現狀[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1):47-49.
[3]胡冬梅,譚榮,胡坤娥.綜合醫院口腔門診護士角色及功能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9):1114-1116.
[4]呂波.“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應用于口腔護理教學的探索與體會[J].學園,2013(5):115.
[5]生宏,鄭鐵麗,張大風,等.口腔醫學專業四手操作訓練的實踐與思考[J].浙江護理教育,2010,9(4):20-22.
[8]徐慶鴻,陳娥,劉敏川.口腔護理四手操作技術的臨床教學實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7):3319-3320.
[9]戴艷梅,梁曉波,趙娜娜.醫護一體化教學在口腔護理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12):919-922.
[10]楊萌,劉東玲,凌云,等.口腔護士自我認知與醫生評價差異的分析及改進措施[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33):4054-4055.
[11]曾素琴,劉齊英.口腔專業新護士崗前臨床護理技能培訓實踐[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5):100-101.
[12]劉東玲,王玉玲,盧愛工,等.口腔科護士的分階段綜合培訓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1108-1110.
[13]王春麗,楊國勇,李秀娥,等.我國口腔專業護理教育現狀和展望[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2):183-184.
[14]翟曉棠.口腔科輔助人員教育的中日比較[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4):39-41.
現階段,傳統的只注重臨床能力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已遠不能滿足現代口腔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在工作中更多的需要具有臨床和科研能力的全方位人才。隨著研究生規范化培訓的進一步實施,我國醫學研究生的臨床技能已經得到了很大提升[1]。然而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一直是我國醫學研究生培養的短板。我國口腔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往往是通過研究生參與導師相關課題的實施,來訓練和提高其科研能力。這種方法容易造成研究生過分依賴導師,缺乏創新意識和思維的局面。為了提高學生的科研興趣,培養其創新能力,我院口腔修復科引進學習國外醫學期刊聯誼會(Journalclub)模式,組織口腔修復學研究生定期進行“文獻討論講座”,督促研究生定期進行科技查新,鼓勵學生探討學科前沿問題,幫助研究生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和綜述、論文的撰寫,既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積極性和創新性,更有利于培養具有臨床、科研能力的綜合素質口腔人才。
1“文獻討論講座”的由來
“文獻討論講座”是以國外醫學期刊聯誼會(Jour-nalclub)為雛形,結合具體實情組織的集合研究生定期探討前沿期刊和文獻的討論講座。醫學期刊聯誼會(Journalclub)最早是由一群醫學工作者發起的定期聚會,其目的是嚴苛評論最新發表的有關基礎研究或臨床應用的科學論文。后來英國外科醫生威廉·奧斯勒爵士以“給那些訂閱不起的讀者購買并傳布醫學期刊”[2]為宗旨于1875年在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建立了第一個正式的“期刊聯誼會”。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期刊聯誼會”被定義為一種教育性質的研討會,即由一特定人群定期在一起組織討論近期發表的文獻。其通常是圍繞一個與臨床或基礎試驗研究相關的特定主題,主要目標是促進某個特定領域的回顧性研究或討論當前的研究工作在臨床應用中的潛在可能性[3]?,F代醫學教育中,這種方法又被改進應用于研究生教育中,是歐美大學常用的一種學術交流和教育手段。
2“文獻討論講座”的組織結構及運行流程
“文獻討論講座”是以研究生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發掘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并培養其語言表達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活動的核心是充分挖掘參與者的學習潛能,提高其對相關研究的興趣并加深了解。講座一般兩周舉行一次,由所有口腔修復科導師及研究生參加,也可有本科生、臨床醫師、主要研究者和實驗技術人員參加。每期輪流由不同的研究生作為主題或文獻報告人,報告由教學秘書整理記錄,導師或課題組負責人最后評價并總結。主講研究生首先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興趣選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后以PPT形式與大家分享討論,以期達到提高研究生創新意識與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講座應盡量安排在人員均可以參加的時間段和地點,時間一般是40-80分鐘;主講研究生應將提前一周準備的討論文獻資料發放給參與人員,以確保會議時每個參加人員都能積極參與討論,并同時鼓勵研究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下面即是講座的基本流程:第一,主講人介紹(5-10分鐘):由主講人簡單的自我介紹,宣布本次的討論主題,并概要地簡述所涉主題的基本內容;第二,主講人宣講(20-30分鐘):報告人首先對本次討論主題的研究意義和角度進行闡述,然后按照文獻內容,依次陳述文獻相關背景,講解研究設計、實驗方法,結果及結論等;第三,發表觀點、參與討論(20-30分鐘):待主講人陳述完相關內容后,一般組織參與者就以下問題進行討論:①文獻的前言或問題陳述是否清晰?所選題材是否與臨床密切相關?②文獻所研究問題或假說是否清楚?文獻回顧是否全面且具說服力?是否支持研究目的和問題?③研究設計和數據收集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樣本量大小和樣本的特征?所用的統計方法是否合理?④所得結果否真實可靠,討論是否全面?所得結論能否應用于各種情況或人群?當然,參與者可對文獻的結果和結論進行評價,也可對主講人的陳述方式方法提出個人意見,主講人可同時進行解釋和補充。第四,總結(5-10分鐘):由導師或科室年資較高的醫師對主講人的報告和參與者的發言進行補充、評價和總結,同時對本次討論文獻的知識點、關鍵點及疑難點作簡要陳述與引導;并對報告人的邏輯思維、語言組織和PPT制作等進行全面總結。
3“文獻討論講座”的必要性
定期組織、帶領科內研究生進行“文獻討論講座”的實踐表明,這種方法對口腔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口腔研究生綜合科研能力的培養,而且有助于學生盡快熟悉新的學科領域。同時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討論技巧、批判性評價技巧的培養也是非常有幫助的[4-5]。就宏觀方面說,醫學研究生教育是一個國家最高層次的精英教育,其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層次醫療人才和發展學科技術的雙重任務。隨著口腔醫學的飛速發展,對高層次、高質量口腔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需要不斷完善教育、教學體制以適應口腔基礎醫學和口腔臨床醫學的發展。現行的醫學教育體制導致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脫節。基礎實驗的研究不能及時應用于臨床,甚至是對臨床無意義的研究,或者只是一味的照搬國外的科研思維,毫無創新意識。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改變現行的教育模式,搭建臨床與基礎的橋梁,真正實現基礎為臨床服務,臨床為基礎導航。現階段大多數研究生都覺得事基礎研究枯燥乏味,不愿從事基礎課題的研究,更不用說發現和創造新的科研思維了。而“文獻討論講座”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對于相關課題的興趣,督促學生對該學科鄰域進行科技查新,通過討論不同的參與者進行對話與交流,使不同的經驗與思想交叉傳遞,常形成更深層次上的認識,從而達到科技創新的目的。就微觀方面說,通過“文獻討論講座”的鍛煉,參與者可通過對話和辯論,接納吸收不同的觀點,提煉適合自己的信息,完善自己的觀點,同時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構建對自己有意義的、新的認知體系,以達到共同進步,這都符合了現代口腔醫學發展和教育的要求。與此同時,研究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這就鍛煉了學生的統籌和機變能力。在講座中,學生互相討論,向老師請教,體現了團隊交流合作、團結互助的精神。傳統單一的講授式教育教學方式,注重對普遍的客觀知識灌輸,強調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理解和運用,使學習結論具有同步性和同一性,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局限學習者的知識范圍和研究熱情,還可能阻礙醫學科技的進步與創新[6];不能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意識,使越來越多的醫學生缺乏開拓和創新的精神,導致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而“文獻討論講座”的教學方式對于擴大研究生知識范圍、活躍其思維方式、培養其創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為研究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供了鍛煉的平臺,從而為其以后撰寫類似學術報告和主持會議打下了基礎。同時,通過這種講座討論的形式,更加有助于導師對于研究生的全面認識,可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有助于研究生在研究過程中科研思路能力的提高,對整個課題小組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進作用。
4討論
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科技和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口腔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所以提高口腔研究生教育質量,嚴格控制研究生畢業門檻,培養全方面的口腔醫學人才,對現代口腔醫學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獻閱讀講座”能夠為研究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專業能力培養機會,使學生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力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差距和不足,從而激發其學習熱情、幫助其主動地、有針對性地獲取知識,并不斷調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實現自身素質的進一步提高?!拔墨I閱讀講座”可以很好地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為研究生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培養實踐能力構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同時,講座使研究生能夠身處科研情景之中,在發現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獨立的科研思維和創新意識。研究生在校教育三年中,培養其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的過程,應遠重于對研究生在某方面研究成果的重視?!拔墨I閱讀講座”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識,激發其創新性思維,為其將來獨立、主動負責地承擔一個課題提供有利條件?!拔墨I閱讀講座”以開放性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思維,以研究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變授成導、變訓為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探索、推理和分析。不但提高了研究生參與的主動性,而且在講座的準備、報告和回答過程中,研究生收集資料、發現問題、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學生的邏輯和科研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與此同時,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循證醫學觀念和科研創新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知識背景,看待問題的觀點、選擇信息和信息加工的方式都可能不盡相同;在工作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某一個人不可能對其進行全面深入的正確理解。這就需要我們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將不同人的不同看法放在一起分享、討論,去粗取精,最終達到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維和基礎聯系臨床的目的。不可否認,無論在科研水平還是研究生培養方面,口腔醫學的發展比臨床醫學落后了很多。但只要我們積極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抓住機遇、著眼未來,從人才培養入手,就一定能在未來的口腔醫學研究和實踐中有所作為。我們的實踐經驗對臨床醫學發展也會起到借鑒和推動作用。
作者:迪麗努爾·阿吉 劉佳怡 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口腔醫院
[關鍵詞] 行為管理;心理疏導;學齡前兒童;牙科;畏懼癥
[中圖分類號] R473.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06-9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behavior management in dental fear of preschool childre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children with dental fear i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routine intervention method) and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routine management method).CBT method was used.Cooper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children i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1)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60%),the match degree of observation group 8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ehavior management;Psychological counseling;Preschool children;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Phobias
牙科畏種(DF)指的是牙科恐懼癥,口腔科患者在治療中因為害怕、恐懼疼痛而表現出緊張、憂慮、恐懼等不良情緒,生理癥狀表現為煩躁、出汗、心率加快等[1-2]。牙科畏懼癥是導致兒童牙科疾病治療恐懼、哭鬧、掙扎、逃避和拒絕治療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兒童口腔保健和治療障礙的重要原因[3-4]。相關研究顯示[5],認知行為療法(CBT)在牙科畏懼癥的治療中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地緩解兒童牙科畏懼癥癥狀。本研究對學齡前牙科畏懼癥兒童進行行為管理,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口腔科牙科畏懼癥兒童共100例,其中男患兒55例,女患兒45例,年齡3~6歲,平均(4.0±0.8)歲,CFSS-DS(兒童畏懼調查表-牙科分量表評分)評分為(32.0±3.2)分;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其中男患兒28例,女患兒22例,年齡3~6歲,平均(4.0±0.5)歲,CFSS-DS評分為(32.0±3.0)分;對照組50例,其中男患兒27例,女患兒23例,年齡3~6歲,平均(4.0±0.6)歲,CFSS-DS評分為(32.0±2.8)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的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干預方法,如檢測患兒各項臨床指標,做好治療前準備措施等。觀察組基于常規管理方法,采用CBT方法進行干預,具體如下:(1)治療前,給患兒及其家屬介紹治療室內的環境和設施,幫助患兒和家屬增加對環境的舒適感,減少陌生感,有利于護理人員和患兒建立良好的關系,促進治療依從性提高。安排專門的人員對家長口腔衛生知識進行合理的評估,并且評估其對口腔衛生的態度、行為進行了解,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評估其是否回避就醫情況,是否存在強制牙科治療的情況。并且帶患兒到專門的候診區進行參觀,觀看研究者自制的牙科口腔衛生教育短片,通過動畫形式向患兒介紹齲齒的知識、治療器械、治療過程等等。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護理人員一邊觀看患兒對短片的看法,同時回答患兒和家屬的提問,并且適當疏導患兒和家屬的負面情緒[6-7]。(2)治療中,治療室內的環境對患者的恢復產生一定的影響,應當注重改善病患者的護理環境,保持室內環境的空氣流通以及衛生,尤其保持病患者病床的干凈,通過優化護理環境,為患者提供最有利的恢復條件。護理人員在配合醫生工作的過程中,同時鼓勵患兒獨立就診。在治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保持親切的態度,對牙鉆的聲音進行比喻,讓患兒保持輕松的情緒。觀察患兒的反應和表情,一旦發現患兒表現出不適感,護理人員應當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咽反射嚴重的患兒指導張口深呼吸,對情緒緊張的患兒指導其想象有趣的場景以分散注意力,對表現配合的患兒進行適當的表揚[8]。(3)治療后,護理人員應當適當肯定患兒在治療過程中的表現,對配合治療的患兒給予小紅花獎勵,贈送口腔保健手冊指導患兒保持口腔衛生。
1.3 ^察指標
參考臨床焦慮及合作行為級別評定量表對DF進行分級,一共6級。0級:兒童表情正常自然,可以迅速且正確回答醫生的問題,配合度良好;1級:兒童表情不自然,手部擺放不自然、比較緊張,愿意同時可以正確回答醫生的問題,雖然診治過程較為緊張,但是可配合治療;2級:兒童可正確回答醫生的問題,但是手部經常懸空,聲音變聲,不對醫生的操作造成不良的影響;3級:拒絕治療,哭喊,經常手部懸空,不配合醫生的操作,需使用命令式的語言方可讓兒童配合操作,診治難度大;4級:語言交流正常,但是情緒表現出恐懼,持續哭鬧,需進行按壓;5級:高聲哭喊,不聽話,需采取強制性手段方可進行操作。其中配合評為:0級、1級、2級;不配合評為:3級、4級、5級[9]。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患者配合度和滿意度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兒童治療過程中的配合情況比較
對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的配合情況進行比較,和對照組60%比較,觀察組配合度80%明顯更高,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兒童家屬的滿意度比較
對兩組患兒家屬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和對照組70%比較,觀察組家屬滿意度96%明顯更高,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目前,我國兒童占據人口的重要比例,兒童口腔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的趨勢,形勢比較嚴峻,發病年齡低,發病率比較高,發病范圍廣泛[10]。許多患兒因為對牙科治療室的環境、牙醫感到陌生,加上治療的疼痛,導致患兒產生嚴重的恐懼、緊張、不安的負面心理,對口腔治療產生夸大的想象,進而表現出抗拒治療、抵觸治療的行為和情緒[11]。和成年人有所區別,兒童牙科畏懼癥的發病原因和表現具有自身的特點。根據相關研究結果[12],兒童對牙科治療產生害怕的情緒,不僅因為創傷和疼痛,而且出自于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和潛在的擔心。所以為了糾正患兒和家屬對牙科疾病治療的錯誤、無知的認識,必須為其提供正確的信息,從而改變其不合理的認知,消除患兒對牙科疾病治療的恐懼感[13-14]。
CBT是一種新型的心理、行為治療方法,通過影響患兒的思維、信念和行為以改變其錯誤的認知,從而消除負面情緒,糾正不良行為[15]。其以認知理論、學習理論作為基礎實施。其中認知理論和人的情感、行為、反應有關;而學習理論則包括人的適應和習慣,通過學習獲取,從而改正不良的行為和消極的反應。同時,學齡前兒童各方面能力正處速發展的旺盛時期,通過兒童簡單的方法為其進行指導和解釋,可有效地糾正兒童的不良行為和情緒。相關研究顯示,聯合應用交流方式結合笑氣/氧氣吸入鎮靜技術的方法可有效解決大多數兒童在牙科就診中的牙科畏懼問題,但對于患有嚴重的牙科畏懼或認知、交流障礙的兒童,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行為管理方式才能解決。本研究顯示,和對照組60%比較,觀察組配合度80%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行為管理在學齡前兒童牙科畏懼癥的應用顯著,可有效地提高患兒的配合度,提高家屬的滿意度,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戴泰鳴,馬麗霞,任曉敏,等.口腔治療中牙科畏懼癥患兒的行為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0):1846-1847.
[2] 舒曉玲,黃彥,王秋偉,等.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對兒童牙科畏懼癥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學,2013,14(12):111-112.
[3] 王暉,劉中林,彭瀾,等.兒童牙科畏懼癥診治進展[J].護理研究,2014,28(15):1793-1795.
[4] 任曉蕓.兒童牙科畏懼癥醫療護理因素評估[J].中國醫學創新,2016,9(3):89-92.
[5] 劉銳,李磊,王鵬,等.改良六手操作預防兒童牙科畏懼癥的效果評價[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9):3592-3594.
[6] 孫景榮.口腔科醫護人員在兒童牙科畏懼癥中的作用初探[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5,2(12):88-89.
[7] 高影.兒童牙科綜合護理對兒童牙科畏懼心理的影響[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5,37(1):35-36.
[8] 龔小蘭,何濤,查春紅,等.牙科畏懼癥兒童吸入笑氣后行為改善評價[J].護理研究,2016,30(19):2384-2386.
[9] 王民艷,姜光,張曉娟,等.笑氣鎮靜在兒童口腔科臨床應用及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5):842-843.
[10] 戴泰鳴,馬麗霞,任曉敏,等.口腔治療中牙科畏懼癥患兒的行為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0):1846-1847.
[11] 王璐,龐雪晶,韓秀麗,等.心理誘導在兒童牙科畏懼癥中的臨床應用[J].世界臨床醫學,2015,9(9):268-269.
[12] 張鳳琴,鄭艷秋,張麗芳,等.心理誘導在兒童牙科畏懼癥防治中作用的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3):16-17.
[13] 陳昊,羅洪,黃光磊,等.氧化亞氮鎮靜在兒童牙科畏懼癥患者治療中的效果[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4,30(2):251-253.
[14] 徐秀敏,梅陵宣,任重鴻,等.兩種行為管理方式下牙科恐懼癥患兒的心率變化[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3,23(12):795-797,782.
【關鍵詞】 中職衛校 口腔組織病理學 教學體會
口腔組織病理學是組織胚胎學與病理解剖學的分支,主要研究口腔各器官的組織結構、發育過程及口腔常見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是口腔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也是介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在口腔醫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同時,口腔組織病理學也是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科目之一。那么如何來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了以下三點體會:
1.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1.1 傳統教學的優勢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過生動的、風趣幽默的語言及肢體表演不僅能夠充分展現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且還能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有效地控制講課的節奏,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學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要求學生注意力集中,能夠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展開思維,進行思考。
傳統教學中的板書給學生提供了思考和記筆記的時間,同時,運用板書還可以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如在齲病的組織病理學中,通過教師的講解,齲病的病損有三個三角形,學生容易混淆,這時教師可在黑板上總結出:平滑面齲,三角形頂部向著釉牙本質界,基底部向著釉質表面;窩溝齲,三角形頂部向著窩溝壁,基底部向著釉牙本質界;牙本質齲,三角形頂部向著牙髓腔,基底部向著釉牙本質界。另外,有些教學內容如釉質、牙本質、牙骨質及牙髓的基本結構,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筆進行繪圖,讓學生用紅藍鉛筆跟著畫,這樣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繪圖能力。
1.2 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教學就是利用計算機及其配套數字設備,結合圖像、圖形、文字、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媒體,搭建教學平臺,優化教學效果,是現代有形教育技術的重要形式[2]。口腔組織病理學是一門以肉眼與鏡下觀察為主的醫學形態學學科,它著重從形態學方面研究口腔各器官的組織結構及口腔常見疾病的病理變化。中職衛校的學生大多為17、18歲,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但自主學習能力差,厭煩枯燥的文字教學,喜歡生動直觀的教學。而多媒體教學恰恰符合這些學生的認知規律,它集圖像、文字、聲音、動畫于一體,可以使口腔組織病理學許多用文字描述的過于抽象的教學內容,如口腔各器官的組織結構和病理變化生動而形象地表現出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加深學生對所講內容的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科學應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案例教學法是指以案例,即病例作為教學材料,結合教學主題,通過討論、問答等師生互動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3]。口腔組織病理學是連接基礎醫學與口腔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為口腔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科學依據。在教學中通過適當地引入病例,不僅能幫助學生復習已學過的理論知識,將相關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而且能夠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比如,在講完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組織病等疾病的組織病理變化后,可以給學生呈現一個涉及上述疾病的臨床典型病例,包括病史、癥狀、體征、輔助檢查、大體及切片所見,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后每組選出學生代表回答病理診斷及診斷依據,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臨床病例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3.重視實驗課教學,鞏固理論教學成果
口腔組織及病理學實驗是理論課的重要補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培養初步的病理診斷實踐能力[4]。實驗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還能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實驗課一開始,教師先把本節課要觀察的切片用多媒體課件或板圖呈現出來,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印象,避免學生一頭霧水,在鏡下盲目尋找,這樣可以使學習目的和觀察對象更為明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在觀察組織病理切片后,需要在實驗報告上進行繪圖,繪制組織結構病理圖是實驗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繪圖時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要繪出真正觀察到的鏡下結構,不可追求美觀而人為加工。實驗課成績可占期末考試總成績的20%,考核內容包括出勤率、實驗報告及保護實驗器材設備等,目的是促進學生重視實驗課、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總之,口腔組織病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均很強的課程,教師應結合中職衛校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劉影.口腔組織及病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 樂庸國.多媒體技術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5):50~51.
[關鍵詞]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艾森克個性問卷;個別正常牙合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5)22-005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 in adults,thu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68orthodontic patients with 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 and 108 students with individual normal occlusion were included.The psycological health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students was evaluated by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t 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Factors of E in EPQ of the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tudents with individual normal occlusion.Factors of N,P and N in EPQ of the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udents with individual normal occlusion 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Factors of L and E in EPQ of the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udents with individual normal occlusion 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Conlusion Theorthodontic patients with 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o a certain extent.Orthodontic treatment is helpful for mental health in thepatients.So clinical treatment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patient's psychological factors.
Key words: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EPQ;individual normal occlusion
近年來,隨著正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美的追求,要求改善面部美觀而進行牙齒矯正的患者日益增多,現代先進的正畸矯治技術可以使患者的顏面美觀及咀嚼功能得到極大的改善。然而錯牙合畸形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精神障礙[1],但正畸醫生往往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關注不夠,若能在治療患者的同時加強交流,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可能會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取得更好地治療效果。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和醫學心理學的發展,臨床醫生對患者的社會心理狀態也越來越重視。臨床正畸醫生在改善患者牙齒、面部側貌美觀的同時,也能提高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滿意,將產生正畸治療效果的最大化[2]。本研究使用國內外都普遍應用的成熟的心理測量工具(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對就診的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治療前后心理數據進行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自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口腔正畸門診就診的16歲及以上(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68例,平均年齡(18.46±2.82)歲。對照組選自來我市高校的個別正常牙合16歲及以上(成人)學生108人,平均年齡(18.35±2.12)歲。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調查問卷:患者的健康狀況、家庭背景、收入以及是否接受過心理治療等。
1.2.2 艾森克個性問卷:艾森克個性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簡稱EPQ)是測量人格維度的工具。該問卷系列是由著名的臨床和人格心理學家Eysenck教授等編制。至今,從該問卷的文獻回顧數量來看,EPQ仍是國內外研究者最常用的心理測量工具之一,并且大量的研究表明該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3-4]。本研究應用了1983年出版的EPQ問卷手冊,共88條(龔耀先修訂)。
1.2.3 研究方法
①個別正常牙合學生的篩選:由一名口腔醫生和一名護士根據個別正常牙合的標準,選出符合口腔正畸學定義的個別正常牙合學生;②問卷調查:盡量在相同的環境下,采用EPQ對符合標準的個別正常牙合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結束后對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采用EPQ進行心理測量;③整理問卷:篩選有效問卷,分析個別正常牙合學生和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有效EPQ測量的結果。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顯著性水準定為P
2 結果
2.1 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治療前的EPQ分析
本研究分析了168例正畸治療前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和成人個別正常牙合學生EPQ各分量表的評分,結果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1)。
由表1可見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治療前在E分量表上的評分低于個別正常牙合學生,在N分量表上的評分高于個別正常牙合學生,在P分量表和L分量表上的評分明顯高于成人個別正常牙合學生,以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2 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治療后的EPQ分析
本研究分析了168例正畸治療后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和成人個別正常牙合學生EPQ各分量表的評分,結果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算其差異顯著性(見表1)。正畸治療結束后的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在L、E分量表上的評分高于個別正常牙合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和個別正常牙合
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常伴有上頜骨發育欠佳,或頦部發育發育過度,呈凹面部外貌,部分患者的牙列表現為前牙反牙合和/或伴有后牙反牙合;由于該類患者面部外貌具有明顯不足,生活中可能受到他人嘲笑、譏諷,使其自信心降低并產生心理障礙。因而,該類患者往往有較強的正畸愿望,常常有強烈的求醫欲望。該類患者經過有效的正畸治療后,其側貌外形可顯著改善,使該類患者的側貌由不被接受的凹面型變為美觀的直面型[5-8],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提高。
個別正常牙合是指正常范疇內的個體咬合,或伴有輕微的錯牙合畸形,但對生理過程無影響,都可列入正常牙合范疇。個別正常牙合是醫生和患者都普遍認可的咬合狀態,也是矯正治療的基本標準[9-10],因此本研究采用個別正常牙合學生作為研究的對照組。
3.2 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在正畸治療前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
本研究發現在正畸治療前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在E分量表上的評分顯著低于個別正常牙合學生,表明該類患者有較高的內向型人格傾向。在P分量表、L分量表和N分量表上的評分還顯著高于成人個別正常牙合學生,表明該類患者有較高的精神質、掩飾性和情緒不穩定人格傾向。這一結果可能是由于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在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認為自己面部外形及牙齒不及大眾普遍接受的美觀程度,并且擔心被他人嘲笑,往往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情感,導致患者自信心不足,長久的壓抑形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必然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不良影響。范小平等[11]研究認為,患者個性和人格的形成受到頜面畸形的影響,矯正治療前患者的焦慮水平高。孫燕等[12]研究了嚴重程度不同的錯牙合畸形患者,發現患者的自尊值與畸形嚴重程度呈負相關,嚴重的頜面外形不足對患者的外在自尊有較大影響。臨床上可以發現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往往內向少言,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特別敏感,對治療的過程和效果特別關注,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退縮、焦慮、自卑的情緒。
3.3 正畸治療結束后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 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改善
本研究發現在正畸治療后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在E分量表上的評分高于個別正常牙合學生,表明該類患者的內向型人格傾向降低。在P分量表和N分量表上的評分高于成人個別正常牙合學生,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該類患者在治療前較高的精神質、情緒不穩定人格傾向得到明顯改善。這一變化可能由于經過矯正治療后,患者的面型外貌得到較大的改善,牙齒更美觀,其自信心增強,在人際交往中更積極主動。陳敏等研究表明,矯正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自我認知水平,其自尊程度也提高[13]。王掌義等研究表明,有效的正畸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癥狀,患者心理狀況的改善跟時間呈正相關性,1年后效果表現更明顯[14]。這些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但Kenealy等[15]研究發現,患者長期的心理狀況可能不受正畸治療的影響。這與本研究的結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患者在接受正畸治療前后,其面部外貌得到更明顯的改觀,其心理狀態也發生更明顯的變化。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成人骨性安氏III類錯牙合患者在治療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經有效正畸治療后其心理狀態發生積極變化,提示臨床正畸醫生不僅要關注該類患者的診斷、矯治技術等之外,還應積極探索患者的個性心理特征。Gatchel[15]的研究提示,心理疏導應該從治療早期就進行,效果更明顯。因此,正畸醫生在治療前后有必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必要時施以合適的心理干預措施,有利于矯正治療的進行,不僅能取得滿意的正畸治療效果,還能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本研究所使用的艾森克個性問卷也只是人格測驗方法中的一種,因此本研究的結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龐蘭,楊四維,任志偉,等.伴TMD的成人正畸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3,29(1):109-111.
[2]孔凡芝,佘鵬,經海永,等.鎮江市個別正常牙合學生EPQ 常模的性別影響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13,22(19):1952-1956.
[3]Kilpelainen PV,Phillips C,Tulloch JF.Anterior tooth position and motivation for early treatment[J].Angle Orthod,1993,63(3):171-174.
[4]呂樂.艾森克人格問卷第二次常模樣本的信度和效度研究[D].中南大學,2008.
[5]Yavuz I,Halicioglu K,Ceylan I,et al.The effects of face mask therapy with and without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in adolescent patients[J].Aust Orthod J,2012,28(1):63-71.
[6]Turley P K.Managing the developing Class III malocclusion with palatal expansion and facemask therapy[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2,122(4):349-352.
[7]孔凡芝,王林,沈蘊華,等.雙期矯治較大年齡骨性Ⅲ類錯牙合的硬組織變化[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3,13(6):11-13.
[8]孔凡芝,經海永,耿麗,等.不同年齡骨性Ⅲ類錯牙合粘結式快速擴弓并上頜前方牽引后的頜面變化[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30):5824-5828.
[9]Ho-A-Yun J,Crawford F,Clarkson J.The use of the Index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Need in dental primary care[J].Br Dent J,2009,206(8):E16,418-419.
[10]Puertes-Fernandez N,Montiel-Company JM,Almerich-Silla JM,et al.Orthodontic treatment need in a 12-year-old population in the Western Sahara[J].Eur J Orthod,2011,33(4):377-380.
[11范小平,鄧鋒,宋錦U,等.正畸患者牙科焦慮癥的調查分析[J].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5,30(5):700-703.
[12孫燕,姜潮.錯牙合畸形對青少年自尊發展影響的多因素分析[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4,39(1):67-69.
[13]陳敏,孔祥波,陳衛,等.青少年錯牙合畸形患者矯治前后自尊水平的變化[J].廣東醫學,2008,29(6):1014-1015.
[14]王掌義,張亭.成人錯牙合畸形治療前后的心理狀況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B版,2007,11(4):299-300.
[15]Kenealy PM,Kingdon A,Richmond S,et al.The Cardiff dental study:a 20-year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gain from orthodontic treatment[J].Br J Health Psychol,2007,12(Pt 1):17-49.
【關鍵詞】醫教協同;臨床醫學;學位研究生
1醫教協同背景下創新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意義
2014年11月27日,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明確了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方向是構建以“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體系,2015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印發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1],為“5+3”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推進指明了方向。通過“5+3”構建的以臨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模式創新,構建將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有機銜接的能勝任臨床醫生職責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醫教協同背景下創新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目標
1)加強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加快構建碩士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緊密銜接的教育制度,改革入學制度和培養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確保合格的畢業生可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研究生畢業證和學位證“四證合一”的培養模式。2)通過構建“三個平臺”+“兩個不間斷”的培養模式,使培養的醫學人才既能勝任臨床工作,又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真正完成在醫教協同背景下“魚漁兼得”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2]。
3醫教協同背景下創新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條件
1)社會急需。醫療資源短缺、解決“看病難”根本出路在于深化醫學教育改革[3]。多年來,由于我國臨床醫學培養的研究生大多重于學術能力培養,輕臨床技能培養。我國醫學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推進醫教協同,構建中國特色的標準化、規范化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梢耘囵B既要有一定學術能力,又能勝任臨床醫生職責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4]。2)國家政策支持。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多部門明確了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方向是構建以“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體系,合格畢業生即可得到“四證合一”。3)學校與學科層面。我校貫徹“改革、創新、提高、發展”的工作方針,加強教學制度、教師隊伍、教學支撐條件建設,努力構建研究性教學模式、培育研究團隊,為我校開展創新性研究生培養新模式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專業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研究領域,并與相應臨床科室建立了密切的的學術交流機制,為實施醫教協同“魚漁兼得”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的實踐與探索提供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平臺。
4醫教協同背景下創新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模式
臨床醫生對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及科研能力要求都很高,三者都不能偏廢,必須靠“學中干”來實現“干中學”。為此,我們提出了構建“三個平臺”+“兩個不間斷”的培養模式,進行了醫教協同背景下“魚漁兼得”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的實踐與探索。1)建設“三個平臺”。①學術交流平臺:創辦“一堂兩壇”,即“名家講堂、教授博士講壇、研究生學術論壇”等。名家講堂、教授博士講壇指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或校內教授博士開展學術報告交流會。研究生學術論壇指團隊成員及研究生在每個月都要開展學術報告、讀書報告、實驗匯報等各種學術活動,及時交流科研成果新進展,掌握學科發展前沿知識,提供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機會。引導和培植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培養研究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去探索、解決問題能力。同時每年均選派研究生外出參加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②技術交流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創建科研數據庫,實現文獻共享,開展課題介紹及總結,優秀畢業論文展播等。將形態學實驗室、機能學實驗室定位為開放式實驗室,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常用技術的實驗原理及操作流程。同時利用一些實驗技術論壇網站,如丁香園、小木蟲等建立技術交流論壇,研究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技術問題,可以通過論壇尋求幫助,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實驗技巧、提高數據分析能力等。③臨床實踐平臺:培養質量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生命線,培訓基地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實施載體,也是培養合格臨床醫師的“孵化器”。強化培訓基地建設,加強全過程督導,以質量管理和考核管理為抓手,努力推動各項教學制度的落實,對帶教師資、管理人員定期組織培訓,提高各培訓醫院的管理和帶教水平;在培訓過程中,定期組織專家對培訓基地建設情況、教學情況進行檢查督導,通過有效的評估與反饋,嚴把培訓質量關。嚴格統一考核,根據各學科考核要求,建立結業綜合考核試題庫,制定考核方案,形成綜合考核規程。2)堅持“兩個不間斷”。①堅持理論學習不間斷。在醫生的培養過程中,堅持理論學習不間斷,建立和完善“以能力為導向,以病例為基礎”的床旁教學體系,開展多層次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開設研討式循證醫學課程,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循證醫學思維。在技能訓練方面。強化臨床實踐教學環節,建立完善導師帶教制度,通過有針對性的臨床實訓與技能強化,完成住院醫師的規范化培訓。②堅持醫德修養培養不間斷。醫德醫風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關鍵。醫德教育作為研究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方位貫穿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教育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注重人文關懷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使醫學生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和關愛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團隊合作的良好職業素養。
[關鍵詞] 腮腺;良性腫瘤;圍術期;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2(b)-015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parotid benign tumor during perioperation by different nursing treatment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3, 66 patients with parotid benign tumor at Department of Head and Neck Surgery of Tangshan People′s Hospital (for short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33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surgery;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nursing, while the patients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nursing through our hospital improved. The complication rate, the scores of SDS and SA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costs,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experi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but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ly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Before nursing, there were not differences in SDS and S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SDS and SA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and those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shorter, the average costs of hospitalization were lower,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better (P < 0.05). Conclusion The improved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parotid benign tumor could significantly relieve their depression, reduce the average hospital costs, decrease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improve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Key words] Parotid gland; Benign tumor; Perioperative; Mental nursing
腮腺是人w重要的唾液分泌器官,其內有面神經穿行。腮腺腫瘤以良性為多見,手術是其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常見術后并發癥有面癱、腮腺瘺、耳垂麻木、面部凹陷畸形和Frey綜合征[1],優質的圍術期護理能提高手術療效,使患者獲益最大化[2-4]。現對唐山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9月的66例腮腺良性腫瘤患者在不同的護理模式干預下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66例腮腺良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33例和對照組33例。其中對照組男15例,女18例,年齡35~68歲,平均(46.1±7.8)歲,病程1~16年,平均(7.1±3.8)年;實驗組男13例,女20例,年齡35~68歲,平均(47.9±8.2)歲,病程1~18年,平均(6.8±3.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表現為面部耳垂周圍無痛性腫塊,呈結節狀、圓形或橢圓形,質地較硬且生長緩慢,均無面神經功能障礙,術中冰凍和術后經病理證實均為腮腺良性腫瘤,參照2005年版世界衛生組織(WTO)頭頸腫瘤新分類[5],其中多形性腺瘤43例,腺淋巴瘤18例。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參與本研究的患者都知圓斡胙芯渴孿畈⑶┦鷸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手術治療
所有患者的手術均由同一組醫生、麻醉師和器械護士完成。根據患者的臨床診斷決定術式,行腮腺淺葉及腫物切除術25例,腮腺區域性切除術41例[6]。
1.2.2 護理干預
1.2.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主要包括入院簡單的介紹、常規手術患者基礎護理、服藥指導等。
1.2.2.2 實驗組采用我院改良后的護理模式,除一般常規護理外,患者從入院開始直到出院,給予互聯網形式宣教、全程心理疏導、積極預防術后并發癥的一整套綜合性護理措施。
入院第1天至術前具體護理方案如下。①入院后向患者介紹科室環境(介紹科室走廊張貼的科普畫報)、住院須知、設施使用和安全知識、科室醫護人員介紹和醫護技術水平。②詢問患者的現病史、既往史,對患者手術的耐受性進行評估,掌握患者重要臟器功能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針對有高血壓、高血糖、心電圖異常等情況的患者要詳細了解目前和既往用藥的種類及控制情況,向醫生匯報,以便采取對應措施。③發放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7],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口述題目和選項讓其作答。耐心聽取患者各種訴求,結合SDS、SAS自評量表得分和患者入院一般情況,對患者生理、心理、家庭和社會狀況有大致了解,針對具體問題制訂相應的心理干預方案,鼓勵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心理護理工作。④對于年輕患者可組建微信群、QQ交流群,安排醫護人員管理微信公眾號、QQ,進行在線答疑,定期科普腮腺腫瘤,推送醫學小視頻,分享成功案例、術后康復訓練的圖文。對于老年人,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宣教工作。每周組織1次醫患、患患交流活動(醫患:請科室主任、管床大夫、責任護士介紹自己的診療經驗,科普腮腺腫瘤的醫學知識?;蓟迹赫堃殉鲈旱男g后恢復良好的熱心患者回院為在院患者介紹自己的就醫體驗及恢復經驗)。⑤制訂并告知患者護理方案,告知各項檢查的目的和意義,檢查時應做好的準備和注意事項以及檢查地點,如有必要應安排好外勤護士帶領前往檢查地點。⑥口腔護理。囑患者務必保持口腔清潔,術前反復用生理鹽水或漱口水漱口。確保無潰瘍、齲齒等口腔疾患。若有上述情況,及時向管床大夫反映并處理。⑦術前備皮。男患者要求剃胡須,女患者要注意詢問是否月經來潮;加強營養,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告知患者和家屬要保證睡眠,及時解答患者的困惑,消除緊張情緒,可根據情況適當給予安定;整理好所有護理評估單和檢查單并歸病例。
術后具體護理方案如下。①術后半臥位,頭偏向患側,避免低頭彎腰和頭部向健側扭轉。術后6 h可喝少量溫水,待排氣后可進食清淡易消化流質,不宜進食酸性以及強刺激性食物,盡量使用口腔健側進食;告知患者傷口引流管的注意事項;有呼吸的變化和不適感覺時,要鼓勵患者表達出來。②口腔護理。叮囑患者保持口腔清潔,飯后用生理鹽水或漱口水漱口。③傷口疼痛的護理。適當減輕加壓包扎的力度;采取健側臥位,減輕患側水腫;酌情給予止疼劑和鎮靜劑。疼痛會使患者產生負面情緒,建議患者家屬多與其交流、陪伴以轉移患者的注意力。④定期換藥。加壓包扎持續至拆線后的2~3周。⑤并發癥的觀察及預防的護理。告訴患者緩解和治療并發癥的方法,避免過度擔憂,積極配合治療。例如合并面神經功能障礙時,患側眼裂閉合困難導致容易導致角膜炎,白天可以用人工淚液滴眼,夜晚睡覺前可以涂抹紅霉素眼膏。功能肌障礙時,可以通過吹氣球、咀嚼口香糖鍛煉,加速恢復。還可以通過藥物、理療、針灸等方法輔助治療。告知患者有些并發癥,如Frey綜合征,常出現在手術3個月后,不必擔心和緊張,只要注意飲食,可自行緩解。⑥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和SDS、SAS自評量表?;厥諉柧聿⒔y計,評價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情況。
1.3 觀察指標
1.3.1 術后并發癥情況
術后并發癥包括傷口感染、皮下積液、涎腺瘺、面部凹陷畸形等,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3.2 護理干預前后SDS、SAS評分情況
兩組患者入院第1天和術后第1周填寫SDS量表、SAS量表,用于評價被測試者的抑郁和焦慮狀態。SDS、SAS量表分別包括20個項目,采用百分制,分值越低,說明被測試者狀態越好。
1.3.3 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和對護理滿意度調查
兩組患者出院當天發放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對護理滿意程度的評價,記錄患者的意見和建議。其中護理滿意度調查評分標準:高于80分為非常滿意,80~60分為較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非常滿意和較滿意的人數計為滿意人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腮腺良性腫瘤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SDS和SA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DS、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DS、SAS評分均較干預前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其中實驗組的SDS、SAS評分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 < 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以及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平均住院時間和費用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討論
本研究發現,傳統護理和我院改良后的護理,在控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上并沒有明顯差異。原因是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與很多因素有關,主要是由患者病情、手術情況決定的。護理雖然不能有效地改變并發癥發生的事實,但是卻可以起到令患者更加舒心,更有安全感的作用。
腮腺腫瘤生長的部位是在面部耳周,手術切除后留下的切口疤痕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特別容易影響人的外觀形象[8-9],這無疑會給患者帶來壓抑和悲觀的情緒。在未經任何護理干預時,患者因為腫瘤知識的匱乏,對手術的恐怖心理,患者往往存在負面情緒。本研究發現,經適當護理,患者的負面情緒能得到緩解;特別是我院改良后的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充分考慮患者的心理狀態,結合互聯網平臺使患者及其家屬主動參與到治療中,顯著緩和了患者焦慮、抑郁的情緒,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提高護理滿意度,也促進了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
研究表明,整體護理模式[10-11]、舒適護理模式[12]和全程心理干預[13-14],都是以人為中心,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并及時干預疏導;提倡責任護士了解并參與手術,術后重視對傷口的換藥、加壓包扎和并發癥的預防,從而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手術療效和患者的滿意度。也有學者比較注重健康教育[15-16],認為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越充分,對治療配合越好,手術滿意度越高。由于傳媒技術的發展,健康宣教的形式已經不在局限于課堂授課形式,還有多媒體形式[17-18]。通過互聯網平臺,與患者進行溝通,激發患者的學習興趣,引導患者查閱和獲取相關醫學知識,用正確積極的心態面對,從而增強手術信心,緩解焦慮抑郁心理,積極配合治療[19-20]。
經我院改良后的護理工作不僅患者受益,而且對于年輕無經驗的護士也有很大幫助。一方面通過對患者的精心護理,可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另一方面,重視患者的心理,給予患者應有的鼓勵和尊重,也能大大地節約溝通時間、住院時間和費用,同時減輕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
C上所述,經我院改良護理模式,在傳統護理基礎上,采用互聯網形式進行宣教、全程心理疏導、積極預防術后并發癥以及出院后的延伸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
[參考文獻]
[1] 董想,張昊,曾憲濤,等.腮腺腫瘤切除術后并發癥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口腔醫學研究,2015,31(1):92-93.
[2] 王鳳.腮腺混合瘤的圍術期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4, 30(23):3642-3643.
[3] 趙巖.102例腮腺腫瘤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7):350-351.
[4] 劉穎,李家鋒,管海虹.腮腺腫瘤切除手術的圍術期護理[J].黑龍江醫藥,2015,28(4):1007-1010.
[5] Thompson 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head and neck tumours [J]. Ear Nose&Throat Journal,2006,85(2):74.
[6] 朱代珍.腮腺良性腫瘤手術切除術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5):96-97.
[7] 王汝展,劉蘭芬,葛紅敏,等. 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作為外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礙常規篩查工具的可行性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09,22(4):251-253.
[8] 崔麗.優質護理聯合常規護理在腮腺腫物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6):227-228.
[9] 張瑜.腮腺腫瘤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北方藥學,2013, 10(9):187.
[10] 付建云,馬群華,張大錚.不同護理干預模式對術后腮腺混合瘤患者并發癥的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6):116-119.
[11] 吳成紅.綜合護理干預對腮腺腫瘤切除術的效果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0):223-224.
[12] 甘柳萍.舒適護理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術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6):178-179.
[13] 肖愛軍,陳素萍,時敏秀.全程心理管理程序在惡性腫瘤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07,14(6):83-85.
[14] 管健,介小霞.心理護理干預改善住院惡性腫瘤患者心理狀況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32):282-283.
[15] 陳倩.集束化護理在預防腮腺腫瘤術后患者涎瘺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21):2738-2740.
[16] 張艷,鐘玲,陳婷瑞,等.腮腺腫瘤患者圍術期心理護理干預[J].中國保健營養,2012,11(1):4577.
[17] 吳西枝.多媒體技術對普胸外科圍術期健康宣教的效果[J].中國鄉村醫藥,2013,20(16):82-83.
[18] 林亞琴,張菊紅,戴杰.應用多媒體對腮腺腫瘤患者實施健康宣教的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4):122-122.
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步入快車道。截至目前,我國共設置了39種碩士專業學位,5種博士專業學位。從學位授予規模來看,專業學位授予人數大幅增加,以2012年為例,我國授予碩士專業學位198046人,博士專業學位3327人,授予專業學位人數占當年我國博士、碩士學位授予總人數的32.4%。通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漸走向了多樣化。具體表現在:
(1)模式多樣化。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分為學徒式、專業式和協作式。目前,我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專業式和協作式。專業式又稱“教學-科研”式,指的是培養研究生過程的形式化、標準化和專門化。專業式的培養目標追求科學探索與社會服務,具有雙重性,培養過程重視教學與科研的統一,通過設立研究生院和系級研究生教育機構對研究生教育進行管理。協作式又稱“教學-科研-生產”式,它是大學與企業合作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教育模式。協作式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過程強調教學、科研和生產的統一,組織管理上要求大學和企業的密切配合。由于協作式與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目標高度契合,近年來越來越為我國政府、高校和企業所關注。
(2)層次多樣化。它體現了我國對高層次專門人才需求規格上的多樣化。層次多樣化主要表現在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的協調發展。在大力發展碩士專業學位同時,博士專業學位也獲得了長足發展。目前,我國擁有博士專業學位已經達到5種,分別為口腔醫學博士、教育博士、獸醫博士、臨床醫學博士、工程博士。
(3)形式多樣化。我國專業學位教育有全日制、非全日制兩種方式。2008年以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以非全日制為主。非全日制即通過同等學力申請學位。2010年,我國決定在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中招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自此,我國專業學位教育逐步向非全日制與全日制教育兩種形式并行過渡。
二、我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成因分析
目前,我國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為專業式,輔以協作式。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構成在一定時期內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進行改革。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而新的科技革命正迎面而來。新的科技革命被我們命名為知識經濟,其標志包括當代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知識急劇增長、更新,知識成為資本,智力勞動者急劇增加。新的科技革命對我國產業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逐漸提高。據統計,1984年社會總產值為12835億元,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2%。201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68845億元,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1%。相比較而言,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上升了28.9個百分點。
(2)第二產業由勞動密集型的輕工產業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的重工產業轉變。中國企業聯合會前副會長蔣黔貴認為,2003年中國重工業增長速度高出輕工業4個百分點,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由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資本積累,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的重化工業階段。產業結構的變化對我國專業學位人才模式提出了挑戰。一方面,企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這種需求不僅體現在量上,更體現在質上。也就是說,企業開始要求深度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例如,美國的許多大型企業都設立了獨立的研究院(所),與高校共同培養研究生。另一方面,我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尚不適應這種變化。專業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大量培養企業所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但企業的參與程度低。通過專業式培養的專業學位人才,雖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基礎理論知識,但難以滿足企業對畢業生應用能力的高要求。相比較而言,協作式與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契合性更好。因此,我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應該積極向協作式轉變。另外,我國的兩種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們知道,涉及影響人才培養模式的因素是多樣的,包括招生方式、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導師指導、學位論文、管理等?;谂囵B目標、導師指導以及課程設置在專業學位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擬對它們進行考察。當然,這些問題有些是共同的,有些則是個別的。
共同的問題有:
(1)培養目標不清。培養目標確定了專業學位的人才規格。從思想上來說,人們已經對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目標有比較清楚的認識?!秾I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規定:“專業學位作為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目的是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比欢?,在實踐上,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目標依然比較模糊。例如,部分高校規定學生必須發表一定的學術論文,才能授予專業學位。
(2)導師指導不到位。目前,我國承擔專業學位教育的專任教師大都是擁有學術型博士、碩士學位,他們普遍科研能力較強而實踐能力較差。近年來高校有意識地從社會聘請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參與專業學位教育的指導工作,部分地緩解了教師實踐能力差這一難題。但是,從根本上說,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師資來源的多樣化。
(3)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我國專業學位的課程由一般由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組成。一項針對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認為其不合理,其原因在于課程結構和內容的理論化傾向過于嚴重。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我國的專業學位教育中,以至于社會和企業難以認知專業學位的特點,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也普遍較差。顯然,我國專業學位存在的問題是多樣的,導致其出現的原因也是比較復雜的。第一,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影響。自恢復研究生教育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培養師資和科研人員,其內在要求是畢業研究生必須在學術研究上有所建樹。傳統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到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導師指導等,導致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人才培養模式趨于雷同。第二,“知識課程觀”的影響。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性掌握,我國研究生教育深受其影響,表現在畢業研究生大都基礎理論比較扎實。然而,它忽視學生的經驗以及對現實的關照。反映到專業學位教育上,高校在設置課程時比較重視課程的系統性而忽視應用性。顯然,專業學位課程設置的應用性是不足的。第三,師資來源單一。我國高校的師資主要來自研究型大學和科研單位培養的博士畢業生。受培養模式的影響,他們的學術水平大都能夠經得起檢驗,也能勝任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然而,其共同缺點是沒有較好的實踐能力。另外,由于他們很少有在企業工作的經驗,也較少與企業有業務上的往來,因此對企業在人才規格方面的需求缺乏足夠的了解。教師實踐能力差,對我國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是極為不利的。第四,企業與高校在專業學位人才培養上的聯系不夠緊密。其中,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客觀的原因主要有我國企業缺乏獨立培養人才的傳統。與美國不同,我國企業設立研究機構的時間較短,且缺乏人才培養的經驗和必要條件。因此,企業主導、高校派員參與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方式,目前難以實現。主觀的原因主要有利益分配不均。在采用高校主導、企業派高職稱人員參與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方式中,涉及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有高校、企業和學生。就美國的經驗而言,其中的利益沖突主要表現在企業對高校學術自由的威脅。不難理解,企業的經濟邏輯與高校的學術邏輯的沖突在所難免。因此,我國企業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積極性不高。
三、我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策略
由于人才培養模式與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的密切相關性,因此必須對我國的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才能提高專業學位教育質量,更好地為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一是變革傳統的教育理念。我國傳統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主要基于學術學位。學術學位教育強調基礎和科研能力的訓練,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高校師資和科研人員,解決了當時我國迫在眉睫的師資短缺和科研人員青黃不接的問題。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急需大量高層次應用人才,即專業學位人才。專業學位教育的主要特點是重視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這與學術學位教育強調科學研究能力訓練截然不同。因此,高校應該積極轉變觀念,明確專業學位教育的目標,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實踐基地、學位論文等方面進行落實。
二是積極轉變課程觀念。課程觀念決定著課程設置。“知識課程觀”與學術學位教育相適應,它使我國培養的研究生,特別是碩士,基礎扎實,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國外博士才有的使命。然而,“知識課程觀”重視學科邏輯,忽視社會現實和個人的需求,難以適應專業學位教育的需要,應該轉變。因此,在考慮專業學位教育的課程設置時,應該重視學科、個人和社會三者的需要,使其統一。在課程結構和內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應該適度擴大選修課的比例,滿足學生的個人需要;另一方面,加大應用課程的比例,為學生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創造更好的條件。
三是師資來源多樣化。目前,我國高校的師資大多由從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培養的博士承擔。相較而言,美國高校的師資趨于多樣化,許多教師都有在企業和政府機構工作的經歷,這為美國專業學位教育創造了較好的條件。在一定時期內,我國高校的新進教師還將是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培養的博士。在此背景下,高校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豐富他們的經歷,例如掛職鍛煉等。另一方面,高校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從企業、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招聘高職稱人員。目前,我國的部分高校已經開始著手這一工作,但進展緩慢。其中涉及的原因很多,既有體制上的,也有高校自身的,但畢竟開啟了多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