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口腔醫學技術的發展前景

口腔醫學技術的發展前景

時間:2023-08-12 09:16: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口腔醫學技術的發展前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口腔修復工藝技術 口腔技工 教育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地提高,日益意識到未來的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技術人員,必須要具有精湛的修復技術,同時具備扎實的美學知識,才能做出一幅實用的如工藝品般的義齒。中職教育可以說就是培訓實用型人才的教育,在今后的口腔修復工藝技術教育中,應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使將來的口腔修復技工以全新的審美觀、價值觀,來推動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實踐、教學、科研向更高、更快的水平發展,使口腔修復工藝技術教育在新醫學模式的背景下,開拓出一個嶄新的領域。

一、首先要讓學生真正地了解口腔修復工藝技術的發展狀況和發展趨勢

口腔修復工藝技術教育從招生方面來說,在大部分中職學校暫時還是不容樂觀的。從本校幾屆口腔修復工藝技術班的學生當中了解得知,90%的學生在未來校之前都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就讀口腔修復工藝技術是可以從事口腔醫學工作,可以做口腔醫生的,包括一部分家長也是。而到校后發現不同于口腔醫學,就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其他專業,少部分人留了下來。所以,首先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要先熟悉這個行業是做什么,怎么做?必須先讓他成為本專業的內行人,這樣他才可以以內行的身份和這個行業的人交流溝通,否則他無法與你溝通,你跟他講什么他根本不明白。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他才可以知道和了解這個行業的發展狀況和發展趨勢,才能夠真正地了解口腔修復工藝技術也是一門不錯的專業,它也有它的優勢,它也有它的發展前景。為了加強了解,學校可以與相關的義齒加工廠合作,組織學生到加工廠去參觀,去真正了解口腔修復技工是做什么的。

二、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名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學生,將來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口腔修復技工,當然要對本行業充滿濃厚的興趣。來到學校后,許多同學都會逐漸地對學習、在學校的學習產生厭惡感,他們認為在學校學的知識很枯燥,沒有意思。現在,我們要告訴他們應該轉變自己的觀念,重新尋找并發現學習中的樂趣,要樹立起學習的興趣。我們在學習時,應該盡量去想有趣的方面,而不是去想枯燥的方面。遇事都去想它的好處,這樣就會發現學習以及很多其他事情都是有趣的。學會發現學習中的樂趣,這樣就會學得更好。請記住:大千世界,樂趣無處不在。那如何讓學生喜歡上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想盡辦法了。本人已從事口腔修復工藝技術教學十年了,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觀察,學生的興趣更傾向于實踐操作。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教學大綱中一些不合理的安排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適當的調整,讓學生能夠較多的時間投入到實操訓練中,在培養興趣中同時也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同時,我們老師也可以在本班內定期地開展一些關于口腔技工類的比賽,如雕刻牙齒,全口義齒排牙等,讓學生去相互點評,老師總結,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地去學習。現在我校近兩年還加強了與珠三角一些義齒加工廠的合作,這些加工廠每學期會帶來一些相關的器械、工作服裝贈送給學生,同時會宣傳本企業的發展及當代口腔技術的新進展,相應地也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三、加強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當代的中職教育,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突破學科體系的框架,把工作過程知識作為職業教育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務作為工作過程中知識的載體,并按照職業能力發展規律構建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工學結合,帶薪實習,實行在校一年半,實習一年半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生在加工廠的頂崗帶薪實習,并允許在不同的崗位輪轉,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并能勝任該職務的能力。同時還可與相關企業開展“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的就業,也相應地促進了學生對本專業就業前景的認知度。我校現已實行該模式,在校理論學習一年半,企業實習一年半,實習期間企業給予勞動報酬,畢業后可留在企業工作。從近兩年我校實施的情況來看,學生對該模式還是比較認可的,不用擔心讀書幾年找不到工作,也相應地減輕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四、加強實訓設備投入 提升專業建設質量

學校如果實訓設備投入不足,沒有完善的實驗室,實驗器材缺乏,相應地在校學習期間學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技能訓練,動手操作能力也會不足,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同時學生進入相關企業臨床實習時也會因為在校沒學到相應的知識而力不從心,造成不良后果。我校由于處于粵北山區,經濟條件相對落后,政府沒有投入,導致本校的一些實訓設備還相對比較落后,有的甚至是已接近于淘汰的產品,從而影響了本校該專業的學生的學習,本校在與珠三角相關的學校對比中,近幾年在招生情況、招生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及設備投入、師資等方面都相對落后,所以本校的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的發展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障礙。

總之,在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國內高質量的口腔相關醫療行業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口腔修復工藝技術也必將會成為熱門行業,因此,培養適用的、高效的技能性人才也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第2篇

1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本院口腔正畸科患者39例(男13例,女26例),年齡18~37歲,平均25.1歲。患者的入選標準為雙牙弓嚴重前突21例;牙前區牙列III度以上擁擠18例。所有患者均沒有正畸治療史,沒有系統性疾病,并且口腔的衛生較好。病例的排除標準為面型前突不嚴重;牙齒II度擁擠,面型表現不明顯;患者口腔衛生差。

1.2 治療方法:所有正畸患者的治療均選用直絲弓矯治器(長沙天美齒科公司),微型種植體支抗自攻型微欽釘及專用起子(慈溪市慈北口腔器械有限公司)。對于雙頜前突嚴重的患者,先拔除其第1前磨牙,然后行直絲弓矯正治療,使牙列排列整齊。行關閉拔牙間隙的前1個月內將支抗種植體植入備用,支抗種植體的植入一般位于上頜第一臼齒和尖牙牙根間的牙槽骨。若患者需要壓低前牙,則先行直絲弓矯治技術,使牙列排齊整平,植入上頜中切牙和側切牙之間。

植入微型自攻型鈦釘:先將植入部位明顯標記,拍攝全景片、側位片和根尖片,檢查患者牙根形態及位置。種植體在植入之前,需進行局部麻醉,麻醉深度不需達到齒槽,麻醉軟組織即可。自攻型螺釘可以通過患者的牙齦直接植入骨內,既簡化手術過程,又減少手術創傷。如果患者的植入部位被牙槽粘膜所覆蓋,則需要行3~5mm縱行切口。在完成支抗以后,以植入工具套住種植體頭部,將其與植入相反的方向旋出。微型種植體在取出時,不需要麻醉,植入體在短期內可得到良好愈合。

1.3 療效評價:測定微型種植體支抗的療效,主要從患者上下頜骨變化(SNA、SNB、ANB、Z/Angle)和上下頜牙齒變化(OB、OJ、U1/L1、U1/SN、L1/MP)特征,并應用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療效的顯著性,分析過程由SPSS軟件完成,顯著性水平設置為0.05。

2結果

經過約20個月的治療,所有正畸患者均對微種植體表現出良好的耐受性,微種植體本身比較穩定,微種植體部位處的軟組織有輕度的水腫,患者沒有感染或炎癥發生,也沒有明顯的不適感。矯治結束以后,患者的面型良好,牙列整齊,形成尖窩狀交錯,沒有牙合干擾或功能障礙。患者和家長對矯正治療后面型比較滿意,醫患雙方對治療結果均滿意。療效統計結果見表1~2。

3討論

種植體支抗具有以下優點:體積微小、操作簡單、創傷較小、支抗作用持續穩定,并且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和認可[4]。研究表明,持續穩定的牽引力能夠更加有效地、更加快捷地使正畸牙健康移動。然而,微型種植體正畸支抗治療過程中仍需要注意以下問題:①盡管微型種植體的體積微小,操作簡潔,并且較傳統的種植體穩定性更好。但該技術仍然是具有創傷性,并且對患者形成心理影響。在口腔正畸科室內,診治的對象以兒童為主,一般會對手術存在抵制和恐懼,因此對手術的進程和完成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②微型種植體支抗在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引發并發癥的可能,比如使患者的牙根造成損傷,通常情況下,牙根間距很小,治療操作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傷到牙根,使患者的咬合發生不適,甚至會引發感染,以及種植體的松動;或者患者的豁膜受到刺激,會造成感染和炎性反應,致使患者的植入部位發生腫脹和疼痛;又或者是微型種植體在移動時,會傷及周圍的組織結構,如神經或血管。因此,種植體部位的選擇至關重要,要盡量遠離神經和血管,以及敏感的組織器官[5]。

微型種植體如果要保持長期穩定,必須與臨近的組織器官和骨質有很好的結合。較長的種植體能夠增加其與骨的接觸,有利于增加種植體的抗載荷能力,從而更加有利于種植體的穩定和治療效果。如果患者頜骨的結構允許,醫師應該選擇較長的種植體作為正畸支抗。微型種植體支抗為口腔正畸提供嶄新的治療手段,為口腔正畸的設計和矯治帶來重大的進展。需要強調的是,微型種植體支抗的應用仍于剛剛起步,在技術上還存在不足,因此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6]。此外,患者在接受種植體支抗治療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其對種植體支抗的心理承受能力,將是醫務人員工作和努力的方向。隨著醫學研究和臨床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和光明。

[參考文獻]

[1]陳 巖,李云華,孟興凱.口腔正畸微種植體的實驗研究[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6,28(6):507.

[2]鄧卓峰,毛 靖,李 平,等.正崎微型種植體支抗穩定性的臨床研究[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6,2(3):305.

[3]曾祥龍.正畸種植體支抗的發展??類型與應用[J].口腔正畸學,2005,12(1):78.

[4]Samuels RHA,Willner F,Knax J,et al.A national Survey of orthodontic facebow injuries in the UK and Erie [J].Br J Orthool,1996,23:11.

[5]Miyawaki S,Koyama I,Inoue M,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tability of titanium screws placed in the posterior region for orthodontic anchorage [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3,124:373.

[6]郭邑隆.國產微型自攻欽釘種植體支抗在正畸臨床中的初步應用研究[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6,21(5):170.

第3篇

(云南新興職業學院)【摘要】 生物制藥就是借助生物工程來合成制備有藥物活性的生物制品并應用于制藥工業的技術和過程,有時特指利用轉基因動植物活體作為生物反應器生產藥物。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物制藥工業是生物工程應用研發中最活躍和進展最快的領域,已經成為世紀最具前途的產業之一。21世紀被稱為生物世紀,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不斷加大對生物制藥工業的政策扶持與資金投入,把生物制藥工業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性產業之一。生物制藥專業人才就業前景被看好。【關鍵詞】生物制藥;就業方向;就業前景【中國分類號】F41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4-0621-01 醫藥行業被稱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它包括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其中醫藥工業按原材料來分,又可分為化學制藥業、中藥業、生物制藥業及醫療器械業。而其中作為新興產業的生物制藥業更是被稱為“朝陽產業中的朝陽產業”,那么生物制藥專業的就業形勢如何呢?是否跟生物制藥產業一樣是永遠朝氣蓬勃?近年社會對醫科類畢業生的需求有不同的傾向,臨床醫學類人才有走俏的趨勢,從事老人醫學、保健醫師、家庭護士、康復理療、男性護士等職業的人才也將逐漸成為熱門,而預防醫學、口腔醫學專業從理論上是有前途的,但從近幾年就業狀況看,卻是比較困難,基礎醫學類與護理學類專業就業也不太理想。不同的是,藥科類畢業生的就業前景普遍看好,總體上是供不應求,各醫藥公司、制藥廠是吸收這類畢業生的大戶,制藥業對人才的需求是穩中有升,另外,醫藥界的貿易、經銷、檢驗和醫藥信息管理等專業對技術人員的需求也將會增加。總理在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中指出,要運用生命科學推動農業和醫藥產業發展。積極發展轉基因育種技術,突破創新藥物和基本醫療器械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以創新藥物研發和先進醫療設備制造為龍頭的醫藥研發產業鏈條。透過溫總理的講話,我認為生物制藥行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可能會成為未來國內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21世紀是生命科學大發展的世紀。生物科技發展將顯著提高農業和人口健康水平。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必須靠自己來解決,根本要靠科技。要發展轉基因育種技術,這是提高農業產量和改善產品質量的重要途徑。科學家建議超前部署分子設計育種,大規模挖掘動植物種質中蘊藏的優異基因資源。健康科技、生物醫藥事關民生大計。要把生命科學前沿、高新技術手段與傳統醫學優勢結合起來,研發適應多發性疾病和新發傳染病防治要求的創新藥物,突破應用面廣、需求量大的基本醫療器械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以創新藥物研發和先進醫療設備制造為龍頭的醫藥研發產業鏈,大幅度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2012生物制藥獲政策扶持,人才就業前景大好:一、2012年,生物制藥領域頻發喜報,醫藥行業生物制藥自主研發受到國家多項政策大力扶持,企業人才招聘需求急劇攀升,而現有人才供給能力明顯不足。二、生物制藥獲得國家大力支持:2012年1月4日,科技部了《國家中長期生物技術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了涵蓋生物醫藥在內的人才培養計劃。該《計劃》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培養和造就3-5名國際頂尖科學家,力爭在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和相關管理領域培養造就一批領軍人才和學科骨干;到2020年,力爭培養和造就領軍人才300-500名、學科骨干3-5萬名;力爭培養和造就30萬名生物產業人才;力爭培養和造就3000-5000名生物技術高級管理人才。國家對生物技術的如此大手筆人才培養計劃讓企業信心十足。三、人才供不應求:從英才網聯旗下醫藥英才網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月1日,醫藥行業生物技術、基因研究、蛋白質研發、生物制藥中高級管理等職位的人才招聘需求全年同比增長117.5%,增幅火爆翻番。而醫藥行業生物技術研發人才的全年招聘需求同比增長121.7%,增幅超過行業總體增長水平。從數據上可以明顯看出,醫藥企業對生物技術研發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截至2012年1月1日,醫藥行業整體求職者增幅僅為24.5%,增長活躍度與企業招聘需求相比黯然失色。英才網聯就業指導專家指出,今年國家提出對生物制藥領域的多項支持是符合客觀發展環境的。目前,國際上的生物制藥領域發展快速而高端,而我國在這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基本藥物的“原創作品”也甚少,從國家需求上看,我國的生物制藥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因此,該類人才必將受到火爆追捧,就業前景也毋庸置疑。生物制藥專業的畢業生主要有四個就業方向:

方向一:工業、醫藥、食品、環保等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的研發人員或技術員。該方向按照待遇及工作環境從高到低可分為以下幾類: 1.跨國公司或較大的生物技術外企的技術支持;2.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的檢驗員;3.生物技術服務公司或非事業型科研單位;4.生物制藥廠、酒廠、疫苗公司等企業的技術人員。 方向二:大中專院校及其他教學單位的教師。由于目前的高校都向綜合性大學的方向發展,因此高校對生物學教師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高校對學歷的要求較高,碩士畢業要想進一線城市的院校或重點大學有一定的困難。方向三:繼續深造或出國。很多人是出于對生物制藥的熱愛而非功利性目的選擇學習這個專業的,畢業時他們并不愿意放棄所學投身其他行業。要想成為生物制藥領域的精英,必須具備很強的科研能力,因此他們當中很多人選擇了考研,而研究生畢業時,考博或出國又成了他們繼續深造的途徑。方向四:轉向銷售、管理等行業。銷售、管理類職位的門檻比較低,溝通能力、耐心和毅力是必備的素質。與其他職業相比,銷售、管理具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對于他們來說,進入生產生物制劑、生物器材等產品的企業做銷售、管理也稱得上是學有所用。總體來看,具有將生物、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性生物制藥專業人才就業前景被看好。這類人才需具備兩方面技能:其一是新品研發,其二是儀器操作。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生物技術領域、生物信息領域、醫療衛生部門等相關單位對該類人才都有強大的需求。但目前國內限于專用設備,以及相應產品開發不夠,就業還不太理想,大部分學生準備進一步深造或是投入到與制藥行業相關的工作中。參考文獻[1]文淑美. 全球生物制藥產業發展態勢;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2007,27(7): 117-121[2]李玉彬,錢曉璐,生物制藥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 現代農業科技,2010 年第 15 期

第4篇

[關鍵詞] 頭頸癌; 量子點;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成像; 體內分布

[中圖分類號] R 739.8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3969/j.issn.1000-1182.2012.06.003

對活體內癌細胞可視化實時成像觀察在研究癌癥的發生發展和個體化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抗癌領域里研究的難點和熱點。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量子點(quantum dots,QDs)在該領域顯示出巨

大的發展前景[1-2]。

QDs是一種由Ⅱ~Ⅵ族元素或Ⅲ~Ⅴ族元素組成的納米微晶體,與目前傳統的有機熒光染料和熒光蛋白相比,QDs具有如下獨特的光學特性:QDs激發光譜寬且連續分布,發射光譜窄而對稱,熒光度強,光化學穩定性好,不易發生光漂白,通過改變粒子的尺寸和組成可獲得從紫外到近紅外范圍內任意點的光譜[1-3]。QDs的這些光學特征是目前所有熒光探

針都不具備的。特別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發射波長在700~900 nm范圍內的近紅外熒光量子點(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quantum dots,NIRF-QDs),其不僅可以避免組織自發熒光(400~600 nm)的干擾,同時對組織具有強的穿透力,因而特別適合于體內可視化成像研究[4-5]。

目前研究表明: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細胞高表達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6-7]。本研究將人頰鱗狀細胞癌BcaCD885細胞植入裸鼠的頦-頸交界部皮下,建立頦-頸部鱗癌模型,用最大發射波長為800 nm的QDs與EGFR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mAb)連接,制備QD800-EGFR mAb探針,通過靜脈注射QD800-EGFR mAb對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進行原位可視化成像觀察,并觀察其體內分布特征,為進一步探索基于抗體靶向性的NIRF-QDs對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可視化成像和個體化診治提供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1.1.1 試劑和儀器 QD800抗體偶聯試劑盒(Invitro-

gen公司,美國),EGFR mAb(Abcam公司,英國),人頰鱗狀細胞癌細胞株BcaCD885(四川大學口腔疾

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紫外分光光度計(DU600,Beckman公司,美國),冷凍離心機(Z233MK-2,

HERMLE公司,德國),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TCS-SP5,Leica公司,德國),Maestro活體成像系統(Maestro EX,Cri公司,美國)。

1.1.2 實驗動物 選取重慶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的SPF級BALB/c nu/nu裸鼠12只為研究對象,鼠齡6~8周,體重20~25 g。恒溫恒濕條件下飼養,墊料、飼料和飲水均經滅菌處理。所有實驗操作程序均經過重慶醫科大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實驗動物使用管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QD800-EGFR mAb探針的制備和純化 根據QD800抗體偶聯試劑盒中實驗手冊所提供的實驗步

驟來進行QD800-EGFR mAb探針的制備,本實驗分為4步,具體如下。1)QDs的活化和洗脫:將濃度為

10 mmol·L-1的雙功能SMCC溶液14 μL以及濃度為

4 μmol·L-1的QD800液125 μL混合,在室溫下活化1 h后用脫鹽柱洗脫,收集有色洗脫液500 μL備用。2)抗體還原和分離:將濃度為1 mol·L-1的二硫蘇糖醇液體6.1 μL加入到300 μL濃度為1 mg·mL-1的EGFR單抗PBS液中,室溫下還原反應30 min后加入染料指示液,用脫鹽柱洗脫,收集著色液500 μL備用。3)偶聯和滅活:將收集的以上兩種洗脫液混合,室溫下偶聯反應1 h后加入3 μL濃度為10 mmol·L-1的2-巰基乙醇,室溫下滅活反應30 min。4)濃縮和純化:將以上偶聯滅活后的液體加入超濾裝置管中7 000 r·min-1離心15 min,收集超濾離心膜內側偶聯溶液,然后用Pierce柱行色譜分離,得純化的QD800-EGFR mAb探針。最后根據產品說明書提供的消光系數和測量波長兩個參數,以及以此波長作為激發光在紫外分光光度計中測出相對應的吸光度和比色杯的光程,計算出QD800-EGFR mAb探針的濃度。計算公式為:A=εcl,其中A為吸光度值,ε為消光系數,c為分子濃度,l為光程。

1.2.2 QD800-EGFR mAb探針體外標記BcaCD885活細胞 將生長良好的BcaCD885細胞以每毫升5×104個的濃度接種到9個35 mm玻璃底培養皿(直徑為15 mm)中,每個1 mL,培養24 h后,棄去培養基,PBS清洗3次。然后分為3組,每組3個培養皿。實驗組加入濃度為100 nmol·L-1的QD800-EGFR mAb探針100 μL;對照組Ⅰ加入100 μL濃度為100 nmol·L-1的QD800;對照組Ⅱ先加入濃度為1 μg·mL-1的EGFR mAb 200 μL以封閉EGFR,2 h后用PBS清洗3次,然后加入濃度為100 nmol·L-1的QD800-EGFR mAb探針100 μL。以上各組在37 ℃下孵育30 min后用PBS沖洗3次,然后在LSCM下觀察QD800-EGFR mAb探針標記BcaCD885細胞的情況。

1.2.3 裸鼠頭頸鱗狀細胞癌模型的建立 取對數生長期的BcaCD885細胞,采用0.5%胰蛋白酶進行消化,在4 ℃下,800 r·min-1離心4 min,然后將BcaCD885細胞懸于PBS液中,將含有2×106個BcaCD885細胞的PBS懸液0.2 mL注射于12只裸鼠的頦-頸交界部皮下,從而建立了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模型,每日觀察腫瘤的生長情況,待腫瘤的最大徑達到0.8~1.0 cm時開始實驗。

1.2.4 腫瘤活體可視化成像觀察 將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模型裸鼠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只,用2%戊巴比妥鈉(40 mg·kg-1)行腹腔注射麻醉后,實驗組通過尾靜脈注射100 μL的QD800-EGFR mAb探針

(含100 pmol當量的QD800)。對照組通過尾靜脈注射250 μL濃度為1 mg·mL-1的EGFR mAb,24 h后再注射100 pmol當量的QD800-EGFR mAb探針100 μL。所

有動物于注射QD800-EGFR mAb探針之后15 min、30 min、1 h、3 h、6 h、9 h、24 h的7個不同時間點用Maestro活體成像系統進行可視化成像檢測,激發光/發射光為630 nm/800 nm,曝光時間為50 ms,像素為1 024×1 024。將采集的圖像用Maestro 2.10.0軟件進行處理和數據分析,分別顯示自發熒光和目標熒光信號,然后測量其熒光值,并且計算熒光信噪比,即腫瘤熒光強度與背景自發熒光強度之比。將每種信號添加偽色彩,本研究將自發熒光設置為綠色,目標熒光信號設置為紅色,最后將兩種色彩相疊加。

1.2.5 QD800-EGFR mAb熒光探針的體內分布和器官的組織檢查 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在3 h成像完畢后斷頸處死裸鼠3只,24 h成像后處死裸鼠3只,解剖取出裸鼠的腫瘤、心、肝、脾、肺、左腎、右腎、腦、腸、胃,各器官用PBS沖洗后切分為2塊,一塊器官組織稱重后剪成小碎片,放入玻璃勻漿器內勻漿,取各器官勻漿液100 μL放入96孔培養板內,用Maestro活體成像系統進行成像,根據各器官勻漿液的平均熒光和各器官重量對各器官內QD800熒光行半定量分析。同時將各器官另一塊組織用冰凍切片包埋劑包埋并速凍,在-20 ℃下連續切割為7 μm厚的組織切片,每兩張連續的冰凍切片中,一張行常規HE染色,另一張冰凍組織切片在LSCM下觀察QD800在組織中的分布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實驗結果以x±s表示,對兩均數間比較采用t檢驗,對3個均數以上間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 QD800-EGFR mAb探針的制備和純化

收集純化的QD800-EGFR mAb探針樣本,按照產品說明書上提供的在550 nm下的消光系數ε550=1.7×106(mol·L-1)-1cm-1,以及在550 nm下測得的A為

3.442,l=1 cm,計算得到最終純化的QD800-EGFR mAb探針濃度為2.025 μmol·L-1。

2.2 QD800-EGFR mAb探針體外標記BcaCD885活

細胞

在LSCM下,實驗組BcaCD885細胞膜上可見明顯的QD800紅色熒光,對照組Ⅰ和對照組Ⅱ的BcaCD885細胞均未觀察到QD800的熒光(圖1)。

2.3 腫瘤活體可視化成像

裸鼠頦-頸交界處皮下接種BcaCD885細胞1周后即可見明顯的腫瘤生長,12只裸鼠全部成瘤。3周后腫瘤最大直徑達到0.8~1.0 cm時開始實驗。實驗組在尾靜脈注射QD800-EGFR mAb探針15 min后腫瘤部位出現明顯的熒光信號,30 min~6 h時腫瘤的熒光信號最完整,與腫瘤大小對應,在9 h時觀察到腫瘤的熒光成像明顯變小,24 h時只有很小的熒光成像(圖2)。30 min~6 h時實驗組熒光信噪比較高,9 h時熒光信噪比明顯降低,24 h時熒光信噪比接近基線水平(圖3)。對照組只在15 min時腫瘤部位可檢測到微弱熒光信號,可能是BcaCD885癌細胞對QD800-EGFR mAb非特異性吞噬所導致,但30 min~24 h時未檢測到明顯區別于背景熒光的熒光信號(圖2、3)。實驗組和對照組裸鼠肝脾相對應的部位在靜脈注射QD800-EGFR mAb探針后15 min可見明顯的熒光信號,一直持續到24 h(圖2)。

2.4 QD800-EGFR mAb探針的體內分布和器官的組

織檢查

在3 h和24 h實驗組和對照組成像完畢后,在光鏡下觀察腫瘤的HE染色切片均可見大量癌細胞,顯示腫瘤生長良好(圖4)。在LSCM下觀察腫瘤和各器官的冰凍組織切片可見:3 h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肝、脾組織以及實驗組腫瘤中均有大量QD800聚集,左右腎組織中可見有散在QD800。在24 h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肝、脾組織中有大量QD800聚集,左右腎組

織和實驗組腫瘤中可見有散在QD800(圖5)。在3 h和24 h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心、腦、腸、肺、胃和對照組腫瘤中均未見有明顯的QD800(圖5)。

cinoma

在3 h和24 h各器官組織勻漿的熒光半定量分析結果見圖6。由圖6可見,在3 h和24 h時實驗組和對照組肝中QD800的平均熒光均最高,顯著高于其他器官(P

均熒光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3 討論

目前對癌癥成像檢測較好的方法如CT、MRI等傳統方法均不適合臨床醫師在術中對癌細胞進行實時可視化檢查。近年來基于納米技術發展起來的NIRF-QDs在對體內癌細胞的直接可視化成像檢測顯示出巨大的發展前景[1-5]。表面生物功能化的QDs標記活

細胞后,在實驗檢測所需濃度范圍內對細胞沒有毒性,不影響活細胞的生長、增殖、凋亡和分化[3,8-10]。由于NIRF-QDs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質,同時QDs作為納米粒還具有易于表面修飾連接和易于穿透腫瘤新生血管到達癌細胞的性質,因此,QDs在癌癥個體化手術治療方面顯示出獨一無二的優勢[3-10]。

本研究體外結果表明:QD800不能與BcaCD885細胞結合,QD800-EGFR mAb探針能與BcaCD885細胞結合,但不能夠與被EGFR mAb封閉EGFR后的BcaCD885細胞結合,這就證明了mAb與QD800連接后,EGFR mAb的免疫活性沒有改變,QD800-EGFR mAb探針能通過特異性免疫識別BcaCD885細胞表達

的EGFR,從而使QD800結合到細胞表面。

筆者選擇高表達EGFR的BcaCD885細胞移植于頭頸部進行活體可視化成像研究,主要是因為:1)納米粒QDs進入血液后易被體內的單核吞噬系統細胞作為異物識別而吞噬,從而大量聚集于含單核吞噬系統細胞豐富的肝脾等器官,這對軀體部腫瘤的成像產生很大的干擾,但對頭頸部的成像無干擾,因此頭頸部是QDs可視化成像較理想的部位;2)各種靶向性探針經靜脈注射后對腫瘤的靶向性本身與腫瘤的生長部位也密切相關;3)頭頸部惡性腫瘤大多為鱗狀細胞癌,而90%以上的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細胞高表達EGFR[6-7],以EGFR為靶點用QDs進行可視化

成像對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本研究基于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高表達EGFR為靶點,用靜脈途徑注射QD800-EGFR mAb探針,檢查表明:QD800-EGFR mAb在體內能通過EGFR mAb作為橋梁對表達EGFR的BcaCD885細胞靶向結合,即QD800的熒光能代表BcaCD885細胞的存在,QD800與細胞結合后的熒光在體外能夠清楚可見。本研究中在注射QD800-EGFR mAb探針15 min后能夠看到清楚的成像,但在30 min能檢測到較15 min熒光度更高和更完整的腫瘤成像,這種高熒光度能完整顯示腫瘤的成像,但是30 min~6 h無明顯變化,在9 h時腫瘤成像明顯變小,熒光度也明顯減低,提示用QD800-EGFR mAb探針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個體化成像檢測的最佳時間為靜脈注射QD800-EGFR mAb探針后30 min~6 h這一時間段內,隨著時間的推移,在24 h時腫瘤成像進一步變小,熒光度也更低。

前期研究也表明:在皮膚屏障存在的情況下,QD800標記癌細胞后能可視化成像檢測到104個癌細胞,比目前的CT和MRI對最小癌灶檢測的敏感性提高了100倍,但如果在實際手術中,由于腫瘤暴露在開放的創面下,其檢測的敏感性將會進一步提高[11]。Gao等[12]預測NIRF-QDs標記癌細胞后能可視化檢測

到10~100個細胞的水平。隨著更高質量、更強組織穿透力QDs的合成和光學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暴露的創面下QDs對癌細胞的可視化成像檢測有望達到單個細胞水平,以后臨床醫師只需佩帶一個很小的激發光源探頭和近紅外光接受器,就可在手術中對腫瘤進行真正“量體裁衣”的個體化手術切除。

目前對QD800-EGFR mAb探針進入體內后的代謝過程還不清楚,本研究結果可見:靜脈注射QD800-EGFR mAb探針后15 min~24 h,肝脾相應部位均顯示出清楚的成像,提示肝、脾內一直有大量QD800聚集。在注射QD800-EGFR mAb探針3 h和24 h后,QD800在肝、脾組織中分布最多,其次是腎,而心、腦、腸、肺、胃和對照組腫瘤中均未見有明顯QD800分布,但在3 h時實驗組腫瘤中QD800顯著高于24 h時。

本研究結果表明:QD800-EGFR mAb探針靜脈注射后對高表達EGFR的頭頸鱗狀細胞癌能進行清楚的可視化個體成像檢測,在非侵入可視化成像研究頭頸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發展和個體化治療等方面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但QD800-EGFR mAb探針進入體內后在肝、脾組織中大量聚集。如何減少QD800-EGFR mAb探針進入體內后在肝、脾組織中聚集,以及研究如何代謝和清除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Bentolila LA, Ebenstein Y, Weiss S. Quantum dots for in vivo

small-animal imaging[J]. J Nucl Med, 2009, 50(4):493-496.

[2] Ciarlo M, Russo P, Cesario A, et al. Use of the semiconductor

nanotechnologies “quantum dots” for in vivo cancer imaging[J].

Recent Pat Anticancer Drug Discov, 2009, 4(3):207-215.

[3] Michalet X, Pinaud FF, Bentolila LA, et al. Quantum dots for live

cells , in vivo imaging , and diagnostics[J] . Science, 2005, 307(5709):

538-544.

[4] Aswathy RG, Yoshida Y, Maekawa T, et al. Near-infrared quantum

dots for deep tissue imaging[J]. Anal Bioanal Chem , 2010, 397(4):

1417-1435.

[5] Jiang W, Singhal A, Kim BYS, et al. Assessing near-infrared quan-

tum dots for deep tissue, organ, and animal imaging applications

[J]. J Assoc Lab Autom, 2008, 13(1):6-12.

[6] Rogers SJ, Harrington KJ, Rhys-Evans P, et al. Biological signi-

ficance of c-erbB family oncogene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J].

Cancer Metastasis Rev, 2005, 24(1):47-69.

[7] Kalyankrishna S, Grandis J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ology in head and neck cancer[J]. J Clin Oncol, 2006, 24(17):

2666-2672.

[8] 楊凱, 曹雨庵, 李志剛, 等. 肽段-量子點對鱗狀細胞癌細胞成

瘤及淋巴轉移能力影響的動物實驗[J].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2010,

45(5):299-302.

Yang Kai, Cao Yu’an, Li Zhigang, et al. Effect of peptide-con-

jugated quantum dots on the tumorigenicity and lymph node meta-

stasis of human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 line Tca8113

and mouse uterine cervix carcinoma U14 in vivo[J]. Chin J Sto-

matol, 2010, 45(5):299-302.

[9] Jaiswal JK, Mattoussi H, Mauro JM, et al. Long-term multiple co-

lor imaging of live cells using quantum dot bioconjugates[J]. Nat

Biotechnol, 2003, 21(1):47-51.

[10] Sun D, Yang K, Zheng G, et al. Study on effect of peptide-conju-

gated 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quantum dots on the clone forma-

tion,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and tumorigenicity ability of human

buc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 line BcaCD885[J]. Int J Na-

nomedicine, 2010, 5:401-405.

[11] Yang K, Cao YA, Shi C, et al. Quantum dot-based visual in vivo

imaging for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mice[J]. Oral Oncol,

2010, 46(12):864-868.

[12] Gao X, Cui Y, Levenson RM, et al. In vivo cancer target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