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16: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A025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T011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Y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N011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33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21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A061 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
G058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R008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59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008 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W590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
G288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G662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G523 內科理論與實踐
E104 內陸地震
A026 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111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G513 內蒙古醫學院學報
P004 內燃機學報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釀酒科技
A110 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665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 H071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T034 農藥
T924 農藥科學與管理
H404 農藥學學報
H279 農業工程學報
Z008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H773 農業環境與發展
H278 農業機械學報
H286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H222 農業現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調
H219 排灌機械工程學報
U602 皮革科學與工程
U604 皮革與化工
G759 齊魯醫學雜志
N041 起重運輸機械
E021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E361 氣候與環境研究
E352 氣象
E566 氣象科技
E359 氣象科學
E001 氣象學報
E633 氣象與環境學報
* X532 汽車安全與節能學報
X018 汽車工程
X013 汽車技術
P001 汽輪機技術
*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強度與環境
C007 強激光與粒子束
X021 橋梁建設
U018 青島大學學報工程技術版
G061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H042 核農學報
A084 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K505 黑龍江科技學院學報
R535 紅外技術
C035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R084 紅外與激光工程
A039 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203 湖北農業科學
G334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
E111 湖泊科學
A028 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K016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60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548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A055 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G041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G336 護理管理雜志
G987 護理學報
G503 護理學雜志
G654 護理研究
G734 護士進修雜志
E141 華北地震科學
R046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
H032 華北農學報
R752 華東電力
X003 華東交通大學學報
T021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054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E103 華南地震
G340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
J004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13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A052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525 華南預防醫學
A021 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43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G044 華西藥學雜志
G294 華西醫學
G077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J033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03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A004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Z009 化工環保
T006 化工機械
CODE 期刊名稱
T101 化工進展
T532 化工科技
T146 化工設備與管道
T007 化工學報
T009 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
D604 化學分析計量
T025 化學工程
T567 化學工程師
T076 化學工業與工程
T501 化學工業與工程技術
D506 化學進展
D011 化學試劑
D018 化學通報
D030 化學學報
D501 化學研究
D037 化學研究與應用
T931 化學與黏合
T553 化學與生物工程
Z017 環境保護科學
Z005 環境工程
Z021 環境工程學報
D024 環境化學
Z554 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
Z506 環境科技
Z004 環境科學
Z003 環境科學學報
Z002 環境科學研究
Z521 環境科學與管理
Z025 環境科學與技術
H049 環境昆蟲學報
Z035 環境衛生工程
Z019 環境污染與防治
Z031 環境與健康雜志
G882 環境與職業醫學
G656 環球中醫藥
M631 黃金
Y040 火箭推進
N005 火力與指揮控制
N007 火炸藥學報
X011 機車電傳動
N069 機床與液壓
N672 機電工程
R099 機電一體化
S004 機器人
N040 機械傳動
M004 機械工程材料
N051 機械工程學報
N050 機械科學與技術
N057 機械強度
N047 機械設計
N054 機械設計與研究
N028 機械設計與制造
* N063 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
N053 機械與電子
N682 機械制造
N515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
G003 基礎醫學與臨床
H245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R025 激光技術
F045 激光生物學報
CODE 期刊名稱
R514 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
R521 激光與紅外
R028 激光雜志
E116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J042 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
A035 吉林大學學報理學版
R586 吉林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G014 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
H243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H227 吉林農業科學
G719 吉林中醫藥
E007 極地研究
G452 疾病監測
G439 脊柱外科雜志
N014 計量學報
S050 計算機測量與控制
S049 計算機仿真
S013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S012 計算機工程
S034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
S022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
S025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S030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S520 計算機技術與發展
S006 計算機科學
S085 計算機科學與探索
S509 計算機系統應用
S018 計算機學報
S021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S029 計算機應用
S016 計算機應用研究
S009 計算機應用與軟件
S500 計算機與現代化
S014 計算機與應用化學
S507 計算技術與自動化
C003 計算力學學報
B014 計算數學
C094 計算物理
S718 技術經濟
A656 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292 寄生蟲與醫學昆蟲學報
A045 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
H240 家畜生態學報
G638 檢驗醫學
G477 檢驗醫學與臨床
V051 建筑材料學報
V057 建筑鋼結構進展
V045 建筑技術
V523 建筑節能
V014 建筑結構
V044 建筑結構學報
S635 建筑經濟
V005 建筑科學
V013 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
V047 建筑學報
Y564 艦船科學技術
A136 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453 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
J035 江蘇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X015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CODE 期刊名稱
H700 江蘇農業科學
H199 江蘇農業學報
G046 江蘇醫藥
G397 江蘇中醫藥
H283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H701 江西農業學報
英文名稱: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英文版)
主管單位: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主辦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語
種:英語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9113
國內刊號:23-1378/T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4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SCI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種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也是當前世界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理論學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數據庫。SCI是目前國際上三大檢索系統中最著名的一種,能反映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
SCI創建于1961年,其創始人為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所長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絡。利用它,可以檢索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醫學、農業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等學科方面自1945年以來重要的學術成果信息。SCI還被國內外學術界當做制定學科發展規劃和進行學術排名的重要依據。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盤版及聯機數據庫,還發行了互聯網上Web版數據庫。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
SCI涵蓋學科超過100個,主要涉及農業、生物及環境科學;工程技術及應用科學;醫學與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行為科學。SCI將來源期刊數量劃分為SCI和SCI-E。SCI指來源刊為3500多種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盤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簡稱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擴展庫,收錄了6650余種來源期刊,可通過國際聯機或因特網進行檢索。
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從而做到其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所謂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是指報道這些成果的文獻大量地被其它文獻引用。即通過先期的文獻被當前文獻的引用,來說明文獻之間的相關性及先前文獻對當前文獻的影響力。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Content,簡稱CC)作為數據源。自然科學數據庫有五千多種期刊,其中生命科學輯收錄1350種;工程與計算機技術輯收錄1030種;臨床醫學輯收990種;農業、生物環境科學輯收錄950種;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輯收錄900種期刊。各種版本收錄范圍不盡相同。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約4500種;擴展版收錄期刊6650余種。SCI每年收集論文數達六七十萬條。
SCI索引形式
SCI主要摘錄科技期刊和專利。被選用的期刊上所刊載的每篇文獻,包括論文(無代號)、摘要(A)、評論(B)、編輯部文章(E)、通訊(L)、會議資料(M)、專利(P)、評論和書目(R)都逐一加以摘錄。尤其把每篇文獻后所附的參考文獻一一認真著錄,并按照一定格式編排起來。在論文索引方面,它是以來源索引為基礎,另配有四種引證索引(即作者引證索引、專利引證索引、主副事物引證索引及機構引證索引)。
SCI的索引方式有4種。引文索引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順序排列,用于檢索作者發表的論文;期刊源索引按每篇論文的完整文題排列,用于檢索論文主要內容;主題詞索引通過標題詞匯或主題詞查找某學科、某專業方向涉及文獻,光盤版已通過SCI'sKeyWordsPlus追溯出現在論文所引參考文獻中的單詞、詞組與短句,擴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機構索引按地域、字母順序排列,檢索每篇論文的所屬機構,或某機構用于統計所發表的論文,也可用光盤版與在線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
應當說,高等職業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層次,更重要的是與普通高等教育互為補充的一種教育類型。現在人們常把高職教育的特點歸結為“服務地方”、“按照職業崗位群設置專業”、“以培養崗位能力為中心”、“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相結合”,或者“不是以學科為導向”等等,但其說服力是有限的,因為你很難證明普通高等教育不為地方服務,或不按職業崗位群設置專業(很多按學科設置的專業也對應于職業崗位群)、不以培養崗位能力為中心、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不相結合,或者只破了學科導向,而沒有樹立新的“導向”,等等。因此在理論上澄清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教學和研究內容以及知識體系等方面的區別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應當是“職業技術”
盡管在許多情況下,高等職教與普通高校的專業設置在名稱上是相同或近似的,如電子技術等,但事實上,它們卻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普通高校,專業名稱常表示高校的研究領域和與之相對應的學科;而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名稱則更多地表示一個“職業領域和與之相對應的專業勞動”。
在普通高等教育(以工程教育為例,但可遷移到農學等其他學科)中,專業教學內容取材于對應的工程學科,是一種“純粹的”、與人的職業活動聯系不太緊密的技術和專業知識,專業教學以科學技術知識為導向,具有較濃厚的技術決定論(autonomoustech-nology)色彩。專業課內容是工程師的職業知識和技能,反映了工程師和工程科學家的職業實踐。
而高職教育專業學習和研究的內容則是“以職業形式存在的、從事實踐活動的技術人員的專業勞動”,是產生于職業勞動實踐的技術人員的職業知識和技能,是以技術人員的專業勞動為導向的。因此,高職的專業教學應當更加注意勞動和職業的關系,更加考慮勞動組織方式及其變化對技術人員能力的要求,更加注意克服工程學科教育的局限性(如理論上的電氣技術并不代表實際應用中的電氣技術)。
在教學和研究內容上,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區別之一,是“職業技術”和工程技術的區別。筆者曾就“職業(性)技術”的定義,它與“非職業(性)技術”,即工程技術的區別及其對職業教育的意義等發表過一系列看法①。簡單來說,職業技術與工程技術的研究對象都是專業技術,但技術的內涵是不同的,典型的例子如汽車技術,就包括與職業行為聯系較少的發動機技術、傳動技術等設計制造技術以及與從業人員職業活動和職業能力關系較大的故障診斷技術等。
工程技術是自然規律和技術工具等客觀事物的反映,而職業技術還包括主觀能動性較強的經驗性知識、經濟社會利益的體現方式以及由于工業文化導致的實現手段等②,它與人的行為過程有著密切的聯系。
總體上講,技術是人類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操作體系,它與它所存在的職業勞動形式以及與此相關的從業人員素質和教育培訓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技術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執行著意識形態的功能。技術的發展是技術的可能性與社會的現實性(如從業人員素質、經濟社會基礎、文化認同、政策法規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典型證據就是80年代以來由精益生產(leanproduction)和CIMS技術等引發的產業革命,就是信息技術、以小組作業為基本特征的后福特勞動組織方式和一專多能型技術工人綜合作用的結晶。
因此,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職學校的教學內容是否具有高職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是否遵循技術決定論的原則,即:是技術人員的職業勞動,還是自然科學技術決定教學內容?當然,由于職業勞動是一種由自然規律控制的社會現象,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但它直接反映的卻是技術和勞動之間更為復雜的關系。
二、“職業技術”的最大特點是勞動過程系統化
現代職業教育學和工業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職業技術的最大特點是遵循勞動過程系統性原則,而不是學科系統性原則。這里首先是一個行為社會學的理論問題,即完整的行為方式,人類的實踐行為(包括職業行為和日常生活行為)過程總是按照所謂“完整的實踐”模式進行的,它可劃分為獲取資料信息、制定工作計劃、做出行動決策、實施工作計劃、控制保證質量和評價工作成就等六個步驟,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買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高等職業學校專業理論教學所傳授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方式,即“職業技術”,應當是完整的職業行為所要求的全部內容,因此在強調打破學科系統性原則的基礎上,必須強調建立與勞動過程的直接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勞動過程的系統化,即按照實際勞動過程的基本程序,如確定工作任務—制定工作計劃—作出決定—完成工作任務—檢驗工作結果并改正錯誤—評價工作過程與工作成果—記錄—反饋等進行編排。職業技術是關于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勞動方法、勞動組織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體知識。這些知識自始至終都與具體的職業實踐相對應,技術和專業理論不再抽象,而是企業、社會和技術工人個人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
三、“職業技術”與工程技術的區別
作為高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教學和科研內容的“職業技術”與工程技術,可從研究對象、研究目標、表現形式和認識方法等方面加以區別。
(一)研究對象
“職業技術”的研究對象是由人類建立的技術體系,如建立健全技術標準、操作規范等;工程技術的研究對象是純粹的自然體系,即利用自然科學的觀點和研究成果來使用自然資源、生產制造人工材料以及利用自然力來滿足人類的需求。
(二)研究目標
研究和學習“職業技術”的目的,是獲得有關設計、操作和評價技術系統(如機器設備、工藝流程等)的知識,因此,它的主要功能是方法功能;而研究和學習工程技術的目的是獲得有關物質和自然界規律的知識體系,因此,工程技術的主要功能是解釋功能。
(三)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
“職業技術”的研究成果常常是由科學規律推導出的工藝和操作方法,是規范性的職業行為,多以操作標準和工作計劃的形式出現;工程技術的研究成果則表現為描述和解釋自然界現象、物質和規律的概念、定律和理論等。
(四)認識方法
工程技術的研究和認識方法是獨立的。按照科學學的原則,一門工程技術科學之所以成為獨立的學科,就必須有其獨立的認識方法和方法論基礎。工程技術的研究方法是以“反映”為導向的,即選擇研究方法的基礎是為了反映客觀的事實和規律。因此,工程技術反映的是一種“原因—結果”的關系。
作為職業技術學研究對象的職業勞動過程,不但是一個技術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社會過程。因此,單獨的社會學、教育學和工程科學的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滿足這一要求。與職業技術的綜合性質一樣,職業技術的研究方法也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綜合。值得指出的是,70年代中期美國興起的“勞動分析(studiesofwork)”研究,將準確描述勞動過程、確定勞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以及確定標準勞動過程模式與實際勞動過程的差異作為研究對象,為職業技術的研究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鑒的重要方法。
由于勞動分析未能將勞動經驗和“勞動過程知識”界入其研究范圍,而過分強調被動的適應,帶有過強的技術決定論色彩,因此對職業技術研究方法的貢獻也只是基礎性的。
“職業技術”的研究方法是以“應用”為導向的,即發展職業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應用科學規律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職業技術”反映的是一種“目標—手段”的關系。
從技術哲學的角度明確普通高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和科研內容上的區別,是舉辦各種層次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同濟大學職教學院的多位博士生已經在他們各自的技術領域(如機械、電氣和土建等)中對職業技術的研究中找到了突破點。
注釋:
1、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本專業培養具有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水利、水電等部門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本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自然科學知識,較好人文科學知識,較強的計算機、外語、管理等方面應用能力與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專業及專業基礎知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3、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本專業培養具備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海岸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交通、水利、海岸開發等部門從事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4、水務工程專業。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水務工程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進行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軟件工程 課程體系 構建 實現
[作者簡介]李澤平(1971- ),男,布依族,貴州貴定人,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軟件工程和計算機教育。(貴州 都勻 558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09年貴州省教育廳自然科學類科研項目“貴州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項目編號:黔教科20090048)和黔南民族師范學院2011年院級教改項目“民族地區高校應用型計算機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項目批準號:jg-11-0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3-0128-02
2011年,軟件工程學科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印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的通知(學位[2011]11號)文件確定增設為一級學科(080835),同年5月,教育部組織開展第四次《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軟件工程專業被列為目錄內專業(080902),而后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軟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編制的《高等學校軟件工程專業規范》隨之印發,標志著軟件工程專業進入了一個規范發展的嶄新階段。軟件工程專業在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育內容、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等方面的界定已非常明確,教學方法也比較成熟。本文探討了軟件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構建,力求既能符合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的實際,又能凸顯貴州省的地域和行業優勢,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
一、培養目標
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以人才培養的目標為核心,使學生能依據個人的職業規劃,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地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主動地開展學習活動,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將軟件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確定為重點培養軟件工程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實踐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掌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基礎知識、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軟件工程專業及應用知識,具有軟件開發能力、軟件開發實踐的初步經驗和項目組織的基本能力,具備初步的創新、創業意識,具有良好的英語運用能力,能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變化的高素質軟件工程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知識體系
軟件工程教育兼具的科學教育屬性和工程教育屬性為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指南。通過對SWEBOK、CCSE2004和《高等學校軟件工程專業規范》的研究我們發現,軟件工程學科與計算機科學、數學、工程學、管理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軟件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注重發展交叉學科,以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科學、人文社科、經濟管理、外語、文藝、體育、科技活動等通識教育和綜合教育為基礎,以軟件工程學科專業知識、軟件工程專業實踐訓練為核心設計課程體系,著重培養學生“軟件需求、軟件設計、軟件構造、軟件測試、軟件維護、軟件配置管理、軟件工程管理、軟件工程過程、軟件工程的工具和方法、軟件質量”10個知識域中的一個或多個,使之在軟件工程理論與方法、軟件工程技術、軟件服務工程、領域軟件工程4個研究方向上有所側重,并體現出明顯的特色,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適應軟件產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
三、課程體系
根據知識體系的要求,結合我校的辦學條件、就業情況,貴州省的地域和行業優勢、生源素質等實際,設計出以工程專業課和工程實踐課為主體,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以人文、社科、經濟管理類課程為有益補充的軟件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框架(見129頁圖1)。
1.理論課程。貴州作為全國“欠發達、欠開發”的省份之一,軟件產業起步較晚,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軟件人才更為緊缺,目前在應用領域的需求比較旺盛。我校在軟件工程理論研究和領域軟件工程方向的辦學條件尚不成熟。因此主要以軟件工程技術、軟件服務工程作為專業方向,設計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素質拓展課和實踐教育課六大部分組成,具體內容和相互關系如圖1。
一、《地球科學概論》的教學內容
根據《工程教育認證標準(2015版)》,該標準由通用標準和專業補充標準組成;通用標準是各工程教育專業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專業補充標準是在通用標準基礎之上根據本專業特點提出的具體要求。在測繪工程的專業補充標準中,課程設置分為四類,即: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地球科學概論》屬于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中的自然科學課程。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地球的各圈層在不斷地演化與相互作用,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化。通常,《地球科學概論》的教育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地球的形成和組成,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行星地球簡史、地球的物質組成三個部分;(2)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地球表部圈層的相互作用四個部分;(3)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的劃分和性質、巖石圈內部物質的轉化、巖石圈的變形與變位、重力地磁與核幔作用四個部分;(4)人對地球的認識和人與地球關系,包括地球系統科學、人與資源、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三個部分。
二、《地球科學概論》知識點的涵蓋
在2013年版測繪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地球科學概論》課程,該課程可以很好地涵蓋教學內容的所有知識點。但在之前版本的測繪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設置《地球科學概論》課程,對于2011級、2012級同學來說,該課程的知識點需要由其他課程的教學內容來涵蓋;具體設置的相關課程有:第3學期《環境科學概論》、第4學期《煤礦地質學》、第5學期《采煤概論》以及第7學期的《開采沉陷與變形監測》、《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
《環境科學概論》的知識點,通常包括:大氣環境、水體環境、土壤環境、固體廢物與環境、物理環境、生物環境、環境管理、環境科學技術與方法、全球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等。
通常,可以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四方面內容(人對地球的認識和人與地球關系),同時大氣環境、水體環境、土壤環境、固體廢物與環境、物理環境、生物環境,可以部分地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二方面內容(地球的外部圈層)。
《煤礦地質學》的知識點,通常包括:基礎地質理論部分,地球概況、地質作用、礦物巖石、古生物地史、地質構造、煤與煤系等,應用地質工程技術部分,影響煤礦生產的主要地質因素、礦井水文地質與防治水、煤礦環境地質、地質勘探、主要地質圖件、儲量管理、地質編錄、地質報告與說明書、煤礦地質信息技術等;可以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一方面內容(地球的形成和組成),同時,可以較多地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三方面內容(地球的內部圈層),以及部分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二方面內容(地球的外部圈層)。《采煤概論》的內容主要是煤礦生產建設的基礎知識,知識點通常包括:煤礦地質、煤田開發、井田開拓、采煤方法、井巷掘進與支護、礦井通風與安全、礦井生產系統等;可以較多地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三方面內容(地球的內部圈層),以及部分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二方面內容(地球的外部圈層)。
《開采沉陷與變形監測》主要內容是:地下開采引起的巖層與地表移動、地表及巖層移動的觀測工作、地表沉陷的一般規律、地表移動與變形預計、開采損害及其防護措施、露天礦邊坡的穩定性監測、下沉與變形監測新技術;可以較多地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三方面內容(地球的內部圈層),以及部分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二方面內容(地球的外部圈層)。《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主要內容是: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的概念、內涵與發展歷史,采礦對土地與環境的影響,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的技術,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中的測量工作;可以較多地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四方面內容(人對地球的認識和人與地球關系),以及可以部分涵蓋《地球科學概論》第三方面內容(地球的內部圈層)。
所以,雖然在之前版本的測繪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設置《地球科學概論》課程,但《地球科學概論》的知識點,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涵蓋。
三、《地球科學概論》的教學特點
通常認為,《地球科學概論》不同于《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是地質類專業學生的一門入門性的課程,解決的是專業入門教育問題,以今后從事地質工作為培養目標,在后續課程中將深入學習《普通地質學》中每一章的內容,是相對較純的地質學的研究內容。而《地球科學概論》是由原來的《普通地質學》拓寬、發展而來的,課程的內容更加廣泛,涉及的學科更多,體系更加龐大,不僅包括自然科學中比較成熟的地學知識,而且要面對當代技術發展和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它的主要對象是非地質類專業但與地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它不以今后從事地質工作為培養目標,沒有相應的后續課程,主要任務是為剛進入大學校門的學生傳授地球科學的基本知識,進行地質思維的教育,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地球觀,具有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興趣。
通常來說,《地球科學概論》具有內容多、課時少、程度淺的特點。內容多體現在:地球科學是六大自然科學之一,地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具有空間跨度大、時間跨度長、地質過程復雜的特征,不僅要介紹地球的形成和組成,而且要介紹地球的外部圈層、內部圈層,闡述地球系統的整體作用和不同圈層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這基礎上,還要介紹人類對全球變化、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災害防治等當今熱點問題的認識和態度。
課時少體現在:通常該課程僅僅為32學時或40學時,相對于龐大的教學內容而言,課時顯得十分的有限。程度淺體現在:《地球科學概論》是有關地球科學基礎知識的一門通識性課程,不以從事地質工作為培養目標,在講授時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將復雜的地質現象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釋。以上的這些特點,也就決定了,要上好這門課,不能照本宣科,必須十分熟悉教學內容,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高度的凝練,教學過程中在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理論性的同時,還要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思想性。
四、《地球科學概論》教學對專業認證的支撐
自2006年起,由教育部牽頭,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在機械、化工等行業開展了試點工作;隨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有序推進。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的全面展開,對引入先進的教育理念與質量保障文化、引導工程教育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意義重大。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認證從2012年開始,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和中國測繪學會進行認證工作。根據《工程教育認證標準(2015版)》,在畢業要求方面應覆蓋12方面的內容:1.工程知識;2.問題分析;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4.研究;5.使用現代工具;6.工程與社會;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8.職業規范;9.個人和團隊;10.溝通;11.項目管理;12.終身學習。
《地球科學概論》教學對測繪工程專業認證的貢獻,首先是課程設置的需要,《地球科學概論》屬于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中的自然科學課程。其次是教學內容為測繪工程專業的后續學習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如地球形狀的知識是投影帶劃分的基礎,大氣圈的物質組成和分層的知識是航空攝影測量的基礎,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知識是地球物理大地測量的基礎等。最后是對專業認證畢業要求的12個方面中的幾個方面有一定的支撐;在“6.工程與社會”方面:例如,滑坡是一種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通過觀測整體的微小變形量,構造統計分析模型,能夠及時有效地預測變形體的變化趨勢,為防治災害提供基礎。這不僅是一個工程技術問題,而且是涉及到人身財產安全的社會問題。
在“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地球是養育著億萬種生命的搖籃,是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的美好家園,為人類提供了空間、環境、資源等一切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條件。人類在發展自身的歷程中,對地球的索取遠遠超過對她的關愛與保護,這種人地關系的失衡導致了資源、環境、生態和人口等問題,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威脅。正如郝詒純院士在為《地球科學概論》作序中指出的:地質科學已成為保障人類生存的科學,發展和普及地球科學是關系到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生存和繁榮昌盛的意義深遠的戰略。在“8.職業規范”方面:在地球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爭論,如水成論與火成論的爭論、災變論與漸變論的爭論、固定論與活動論的爭論等,這些不同學說之間的爭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地球科學的理解,豐富和完善了地球科學的理論。這些內容,對于培養同學們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提升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具有很好的幫助。《地球科學概論》的教學,還可以促進認識地球、了解地球,關注人類與資源、環境、災害、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從而珍惜自然資源,愛護生存環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1.1對木材運輸管理監督不嚴格。一些木材貨運部門只顧眼前利益,不執行木材憑證運輸制度,不支持林業部門對木材憑證運輸的檢查監督,助長了違法運輸木材歪風,給木材運輸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難,導致國家利益的損失。
1.2現在大多數林業局雇傭林區居民的貨運汽車進行木材運輸。由于車輛工作時間的不固定性,不便于對車輛進行統一管理。一旦汽車在木材運輸過程中出現故障,管理者需要做大量的統籌協調工作,來調用其他貨運汽車,這就有很大可能會耽誤木材運輸,影響整個生產作業進度。
1.3一些林業局使用多種木材運輸方式,包括森林小火車運輸、汽車運輸、牲畜運輸,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選擇運輸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不能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
1.4在木材運輸過程中,由于工人操作方法不當造成木材損壞,降低了木材的質量等級。造成了木材資源的浪費,加大了生產成本,使經營單位的經營利益降低。
1.5一些林業局木材運輸的現有生產工藝、生產設施、作業狀況和信息系統落后,生產效率普遍較低,技術及管理還是沿用傳統的方式,缺乏一套科學的現代化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管理方法相對落后。
1.6木材運輸管理人員配置不合理,執法檢查人員較少,且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木材巡查人員較少,面對大量的工作,只能忙里偷閑,木材流失時有發生。
2工業工程基本理論與方法
2.1工業工程的定義工業工程(IE)的基礎最早的起源來自于工作研究主要構成來自泰勒的時間研究與吉爾布雷斯的動作分析,之后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理論。美國工業工程學會(AIIE)對工業工程(IE)的定義“:工業工程是對人、物料、設備、能源、和信息等所組成的集成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實施的一門學科,它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的專門知識和技術,結合工程分析和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對該系統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確認、預測和評價。”日本IE協會(JIIE)對工業工程(IE)的最新定義“:IE是對人、材料、設備所集成的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實施。為了對系統的成果進行確定、預測和評價,在利用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的專門知識和技術的同時,還采用工程上的分析和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從上述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工業工程的目標就是設計一個生產系統及該系統的控制方法,通過不斷改善優化設計,使設計系統更加趨于合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生產率、獲得最佳綜合效益。簡單地說,IE是改善效率、成本、品質的方法科學。
2.2工業工程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工業工程(IE)是一門工程學科,是建立在大量的工程技術和數學知識的基礎之上,但它不等同于一般的工程學科,它不僅包括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同時還包括社會科學和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它是一門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的相結合的交叉科學。IE是以整個生產系統作為主要活動對象,主要包括方法研究和作業測定,其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生產效率。IE的七大手法包:程序分析、動作分析、搬運分析、動作經濟原則、作業測定、布置研究、生產線平衡。
3工業工程在木材運輸管理中的應用
3.1工業工程在木材運輸管理中應用的意義工業工程在我國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初期,工業部門開始對工業工程有所認識,并逐步在各行業推廣。迄今為止,我國已有許多企業在推行工業工程過程中得到利益。長春一汽變速箱廠在引進、消化、吸收“豐田精益生產方式”的經驗,結合工廠具體實情創造了“準時化生產方式”,這一體現精益生產內涵的管理方式在應用到工作中降低了流動資金70%,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湖北二汽的“一個流”生產和廠際運輸看板管理,都是中國式工業工程的杰出代表。在工作研究方面上海金陵無線電廠,成都紅光電子管廠,天津市電子局等都收到顯著的效果。工業工程在國內各大企事業單位的成功應用,表明工業工程在挖掘企業內部潛力,降低成本,使產品質量、企業效益的大幅度提高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將工業工程方法應用到木材運輸管理中是一種極其有意義的探索。工業工程從其誕生以來就始終以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生產效率作為其核心內容,因此將工業工程應用于木材運輸管理中,利用工業工程的科學管理方法和系統優化技術對林業局現有木材運輸管理系統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優化,運用現代科學管理方法,改造現有管理系統,減少浪費、提高生產效率,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工業工程在木材運輸管理中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2工業工程在木材運輸管理中的應用
3.2.1對木材運輸車輛進行統一調度管理。應用排隊方法論建立所有運輸車輛的系統仿真模型,結合線性規劃理論劃對各運輸車輛的運量分配更加合理,給決策者提供了一個參考依據。在工業工程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和探討改進現有木材運輸管理方式,運用工業工程標準記錄統計方法,使現代木材運輸管理更加合理,減少資源浪費,提高生產效率。
3.2.2采用“7S”對生產現場管理。現場管理是指對企業的生產作業場所進行管理,以提高作業效率、減少浪費、工作環境的安全性等。有利于對木材運輸進行合理化地管理。3.2.3更加合理地設置崗位、配備人員。崗位設計評價是經典工業工程的基本內容,對木材運輸管理整個生產系統采用系統的方法,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崗位設計、評價以及薪酬設計的體系,并進行強化實施引進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根據多項指標評價整個生產系統運行的效率,提高了評價的準確性以及對生產系統的改進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通過人員的合理配置,能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防止木材流失,切實保護企業利益,同時有助于保護森林資源。
3.2.4實施零庫存,降低生產成本。零庫存是一種特殊的庫存概念,它不是指倉庫儲存的物品的儲存數量真正為零,而是通過實施特定的庫存控制策略,實現庫存量的最小化,甚至可以為零。零庫存是各大生產企業的追求,因為嚴格的零庫存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通過現代工業工程管理技術,不斷優化分析,使庫存盡量降低到最小值。通過控制庫存,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4結束語
作者:張尚智 劉玲玲 楊文璽 賀莉萍 韓黎明 單位: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生化系
當歸不同的外植體材料、組織培養產生愈傷組織的能力有所不同。產生愈傷組織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下胚軸>子葉>(1年實生苗)幼根[12];(1年實生苗)根>下胚軸>子葉>葉柄>葉片[13,24];(實生苗)葉柄、根>根莖>葉片[14];根莖>葉柄[16];(水培苗)葉柄>根尖>葉片[17]。總體來看,下胚軸、子葉、葉柄產生愈傷組織的能力較強,葉片產生愈傷組織的能力最差。愈傷組織的誘導誘導當歸愈傷組織產生的培養基主要有MS和H培養基,其他如調整MS和調整NT培養基也有采用,不同的培養基對愈傷組織和繼代培養的影響差別不大[13]。激素在愈傷組織的誘導中的作用是:生長素(2.4-D)起決定作用,但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6-BA)的適當配合則有增效作用。高生長素誘導愈傷組織,低生長素繼代培養效果良好且對以后的分化有利[13],(表略)(注:表中的使用頻次(平均用量)是前述10篇文獻中相應類別全部數據的統計結果,下同)。誘導芽分化當歸組織培養愈傷組織芽分化的途徑有:愈傷組織-轉代培養-形成胚狀體(較高濃度生長素)-轉壯苗分化培養(較低濃度生長素)-芽分化[13];愈傷組織培養-轉誘導芽分化培養1-再轉代培養2-芽分化[13];愈傷組織-轉代分化培養1(芽)-轉代分化培養2(芽、根)-芽、根分化[12]等途徑。可概括為胚狀體途徑和不定芽途徑[13,16,24]。誘導芽分化的主要培養基有MS和B2,主要激素及質量濃度為NAA0.19mg•L-1和6-BA0.86mg•L-1。即較低的生長素、較高的細胞分裂素,見(表略)。誘導根分化當歸組織培養中根分化的誘導途徑有:愈傷組織芽分化-轉壯苗培養-根分化[18];愈傷組織-轉代分化培養1(芽)-轉代分化培養2(芽、根)-芽、根分化[12]。誘導根分化的主要培養基是MS和1/2MS,誘導根分化的主要激素及質量濃度為IAA1.33mg•L-1,6-BA1.22mg•L-1,NAA0.49mg•L-1和LH250mg•L-1等,(表略)。表5誘導根分化培養的激素類型及用量(mg•L-1)
當歸分子標記技術的研究現狀
文獻檢索,當歸分子標記技術研究的專題文獻始于2001年[5],在截止2010年底的10年間,國內先后公開發表文章共10篇。10篇文獻反映出以下特點:①高等院校是該專題研究的主要機構,占90%,項目支持率達80%;②獲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雙重支持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甘肅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項;③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當歸種質資源的鑒定[1-2]、當歸品種間的親緣關系與遺傳的多樣性[3-4]、當歸的道地性即與環境的適應性[5]、當歸早薹發生基因表達水平的差異性等方面[6]。
討論
國內當歸生物技術研究的總體現狀國內當歸生物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早,進展緩慢,研究機構與研究人員缺乏系統、持續的專題研究。現代生物技術可應用于多倍體育種、藥用植物及活性成分的工業化生產、轉基因藥材、中藥鑒定及藥用動植物種質資源保存等多個領域[27]。但目前,當歸生物技術的研究僅局限于當歸組織培養與DNA分子標記方面,其他如當歸發酵工程、酶工程及蛋白質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的研究未見相關報道。當歸生物技術研究成果有待轉化目前,當歸產業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有當歸的品種鑒別、種質保存、良種選育、種苗繁育、早薹預防、病蟲害防治等問題,當歸組織培養技術已趨于成熟,但未能將研究成果轉化到生產環節,隨著國家對中藥種植GAP基地建設重視與政策扶持[28],當歸組織快繁脫毒苗的生產將是當歸產業化發展富有生機的朝陽產業。當歸生物技術的發展前景①借助當歸組織培養或原生質體培養,可以進行當歸的離體快繁、脫病毒種苗的生產[29]、體細胞無性系變異、突變體篩選、遺傳轉化、單倍體育種、植物次生代謝物(通常是藥物和色素)生產、人工種子生產、體細胞雜交、遺傳轉化等研究。②借助微生物發酵工程的原理和技術建立當歸細胞反應器,大規模培養當歸細胞,從而獲得其中的藥用有效成分等。③借助酶工程技術,提高當歸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用于當歸提取液的精制、提取環境的優化,還可對當歸化學成分進行生物轉化,修飾其結構和活性位點,從而獲得新活性化合物,提高藥物品質。④借助基因工程的技術手段,對當歸進行代謝途徑的基因調控、轉基因反應器構建、抗性基因的篩選、重組與表達、良種、轉基因品種培育、道地性遺傳特征分析等研究。⑤借助分子標記技術,為當歸資源的分析收集、起源演化、分類研究、多樣性保護、遺傳圖譜構建、基因定位,進而為藥用植物資源的育種工作提供技術保障及分子生物學依據[30-3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中期檢查與結題驗收會議”于2013年11月15-16日在深圳召開。本次會議由醫學科學部主辦、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協辦。來自全國各地的項目評議專家、項目主持人,基金委醫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董爾丹和醫學科學部三處工作人員參加了會議。會上,醫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董爾丹針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醫學領域科學儀器基礎研究情況進行了回顧與分析,指出國家關注該類項目主要是為提升我國科學儀器設備制造水平,提高我國科研原始創新能力以及為科學研究提供更新穎的手段。醫學科學部三處李恩中研究員就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中期進展與結題驗收交流會的內容、目的和具體要求、時間安排等問題進行了說明,強調在評議的同時,加強學術交流。會議對醫學科學部2010年度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的結題匯報以及2011年度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的中期檢查進行了評審,并對2011年度重大科研儀器專項自由申請項目進行了交流。
之后,針對醫學領域科學科研儀器研制進行了學術交流,來自國內大學及科研院所的29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立平研究員做了“高時空分辨細胞選擇腦功能擾動與監測實驗設備研制”的主題發言,介紹了光感基因神經調控技術的發展,提出利用腦功能信息讀取技術,通過在神經細胞中引入外源性光開關基因之后以光操縱其行為,可以對任何特定神經細胞及其相關神經網絡的功能和特性進行系統解析,精細繪制正常和異常腦聯結組結構和功能特征;北京師范大學李小俚教授做了“腦刺激和腦成像系統”主題發言,提出利用腦刺激-腦功能成像方法探測大腦的應激性、時間分辨的連通性以及腦網絡的瞬時動態性,可以實時揭示腦刺激的作用機制,同時為研究網絡連接及其作用提供一個新的成像工具。
與會專家隨后圍繞著醫學領域科學儀器研制的主題展開了充分的學術交流與討論,包括研討了我國醫學科學儀器與國際上的差距、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與支持方向、儀器類科研項目的管理與評估機制以及存在的問題與建議,在討論中明確了該領域的存在問題和研究方向,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議。與會專家學者認為,科學儀器發展的方向是創新,醫學領域科學儀器解決的問題以及儀器研制創新的源頭在于臨床,而科學儀器本身又需要工程技術來實現,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工程和醫學等多學科的專家各有自身的優勢,要更加注重交叉,充分交流,形成科學問題的思路和解決方法;科學儀器特別是大型裝備,是一個多學科多尺度的工具,不僅系統本身,制約儀器發展的瓶頸問題,重要的部件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因此要根據自身的特點,集中凝練科學問題,尋找突破方向;在創新的同時,要緊密結合應用,研制過程中注重專利的申請和成果應用推廣等方面,以期實現更大的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本次研討會對凝練我國醫學領域科學儀器的前沿科學問題,分析我國差距與優勢,以及對推動我國醫學儀器國產化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摘要:教務處是學校服務性的基層管理部門,它的主要工作是對學校教學進行管理,負責學校一切與教學有關的事務。學校的教務管理
>> 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終身學習體系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基于Struts的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公安院校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基于工程訓練的教務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 淺談高校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開放大學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基于.NET的綜合教務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 基于Web的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基于web的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基于JAVA的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研究 基于.NET的高校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成人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艾志明 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教務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 基于Web的高校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基于SQL Server 2000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浙工院教學教務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基于Web的通遼職業學院教務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 教務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以大學為例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王漢松.布盧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評析[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65-70.
[4]楊九民,范官軍.教學系統設計原理[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5]李昕,常革新,崔杰.基于的頁面程序[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6,(02).
[6]易諒容,陳志剛.網上教務管理系統的開發與實現[J].系統工程,2002,(06).
[7]汪天友.現代加密技術的原理及應用[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1).
[8]丁晨路,覃勇,周超,劉璐.基于.NET WebService的XML Web服務構建[J].電子設計工程,2011,(05).
[9]邰建華,紀玉玲.基于三層C/S結構教務管理系統的開發[J].佳木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3).
[10]周書鋒,孫玉真.基于RSA數字簽名的軟件保護方案[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