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27: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歷史記憶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記憶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92
初中歷史記錄的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不僅內容極其豐富、繁雜,而且離現實生活遙遠,不能夠借助實驗和學生生活經驗進行知識重現。這無疑對學生記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挑戰。那么,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究竟該如何滲透記憶方法,減輕學生歷史學習負擔,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記憶習慣和提高學習質量呢?
一、巧設情境,趣味記憶
將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融入到教學情境中,可以賦予知識生機和活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記憶歷史知識。例如在學習“秦統一貨幣”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同學們在生活中或影視作品中一定見過貪圖金錢的人吧?我們經常稱錢為‘孔方兄’,說貪財的人‘掉進錢眼里’了,同學們知道‘孔方兄’指的是哪種貨幣嗎?”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A形方孔的錢幣,教師繼續說道:“沒錯,這些貪財的人都是掉進了錢幣的方孔中了,那同學們知道圓形方孔的錢幣是怎么形成和發展的嗎?”這時教師再將秦統一貨幣的教學內容引入課堂,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秦統一貨幣的影響和意義,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思考和記憶歷史知識,要比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在這個課例中,教師在教學中并不是直接為學生講解秦統一貨幣的影響和意義,而是先利用“孔方兄”“掉進錢眼里”這種有趣的表達創設教學情境,使教學情境更加生動、有吸引力。這種教學情境更能夠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對圓形方孔銅幣的形成和發展逐漸產生了探究興趣,提高了其理解記憶的質量。
二、尋覓聯系,規律記憶
教師要善于從不同屬性、不同角度尋找歷史知識間的聯系,將有關的現象、任務、事件聯系起來,形成歷史規律,幫助學生記憶。
例如在教學元末農民戰爭元朝封建統治時,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和記憶元末農民戰爭的歷史作用,教師可以將其與之前學習過的秦末農民戰爭相聯系,帶領學生回顧秦末農民戰爭的發展和歷史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兩次農民戰爭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告訴學生元末農民戰爭也有相似的歷史作用,而且元末農民戰爭最終了元朝封建統治,促使后繼的明朝統治者調整統治策略,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這樣幫助學生記憶的同時也使學生對農民戰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農民戰爭的理解。
初中歷史中的基礎知識比如時間、性質、內在聯系、歷史時期等都能作為知識間的聯系點。在這個課例中,教師抓住了元末農民戰爭和秦末農民戰爭兩個同類事件的聯系,沒有急于分析和講解元末農民戰爭的歷史作用,而是讓學生回憶學習過的秦末農民戰爭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對兩次農民戰爭進行比較,引導學生認識到兩次農民戰爭的歷史作用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樣既讓學生鞏固了秦末農民戰爭的相關知識,又降低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負擔,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體系,使學生學會遇到同類事情時也能尋找事情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理解記憶效率。
三、分門別類,歸納記憶
初中歷史知識較為繁瑣,教師除了要挖掘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對記憶內容進行分類和歸納,提高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