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49: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心理的治療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帕羅西汀;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
消化內鏡已使消化科醫生可以清晰地直接觀察到消化系統的所有器官,消化系器質性疾病的診斷由推測性診斷發展到精確診斷,多數疾病的診斷不再顯得十分困難。但是一些胃腸道黏膜正常的患者癥狀之重難以解釋,而目前的手段尚難發現結構異常,消化科醫生將這類患者稱之為功能性胃腸病[1],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功能性胃腸病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癥侯群,病因和發病機制復雜,迄今尚未完全明確,也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法。文獻報道FD常伴有明顯的精神心理障礙,與抑郁、焦慮有密切關系。本文對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72例FD患者中的86例加用抗抑郁藥帕羅西汀治療,獲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全部患者均來自我院消化內科門診,FD按羅馬診斷標準[2]。
1.1.1 有上腹痛、腹脹、早飽、噯氣、惡心、嘔吐、反酸等癥狀,在過去12個月內癥狀持續或反復發作累計超過12周;
1.1.2 胃鏡、B超、X線、實驗室等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疾病。
1.1.3 癥狀不因排便而緩解,癥狀發生與排便次數改變或糞便性狀改變無關。符合上述條件者172例,其中男75例,女97例,年齡21~39歲48例,40~59歲103例,60~72歲21例,平均51.1歲。胃鏡檢查陽性88例,胃炎伴十二指腸炎9例。胃鏡檢查陰性84例,172例患者中血清幽門螺桿菌(Hp)抗體陽性52例。將17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西利(西安楊森)5 mg,3次/d,餐前30 min口服,有上腹明顯疼痛者,口服法莫替丁20 mg,2次/d。同時給予生活指導:將患者的臨床資料告知患者,給予耐心地解釋、開導和精神支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合理欽食,使患者對該疾病有初步的認識并積極配合治療。治療組加用帕羅西汀(天津史克)20 mg,1次/d,晨服。對所有患者每周復診1~2次,詳細記錄治療反應。兩組患者的療程均為4周,4周末統計結果。
1.3 療效判定
按癥狀輕重分4級:0無癥狀;Ⅰ有輕度癥狀但不明顯;Ⅱ癥狀較重但不影響日常生活;Ⅲ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治療后癥狀改善2個等級或完全消失為顯效,改善1個等級為有效,癥狀加重或無變化為無效[3]。
1.4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結果見表1。
從表1中可見治療組加用帕羅西汀療效顯著增加,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P
2.2 不良反應 全部患者治療前后血、尿、糞常規,肝腎功能均無異常變化。治療組中輕度頭痛頭暈2例,口干2例,興奮1例;對照組中輕度頭暈2例,口干1例,但均未影響治療,無需特殊處理,服藥期間或療程結束停藥后自行消失。
3 討論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FD廣泛存在,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只是持續時間長短及對人生活影響的程度不同。FD發病機理很復雜,國內外研究提示87%FD患者有精神心理障礙。FD不是單純的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而是中樞神經系統密切相關,該群患者除FD癥狀外,尚有多種軀體癥狀,如吞咽困難、咽部不適、不典型胸痛、心悸、頭暈、失眠、疲乏等,因而抑郁障礙與其他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FD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4]。其機理可能是因為抑郁等心理因素通過大腦皮層影響植物神經,再通過腦-腸軸使胃腸功能及其分泌功能發生紊亂,而出現一系列的FD癥狀。本組患者年齡21~72歲,其中大部為患者年齡40~59歲,這與該年齡組為社會及家庭中堅力量,工作、經濟壓力重有關。FD患者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精神容易出現緊張狀態,對壓力事件呈現多敏感、多激慮、易疲勞。因此FD治療中,除給予胃腸動力藥物、抗酸制劑及生活指導外,還應輔以抗抑郁藥物的治療。
抗抑郁藥用于功能性胃腸疾病的治療已有報道,可能通過以下機制起作用:①精神心理的改善可誘導胃腸癥狀的緩解;②抗抑郁藥有與精神情緒作用無關的止痛作用;③調節內臟胃腸感覺的5-羥色胺介質活性及其受體同時對調節胃腸道動力有重要作用[5]。姜玉紅等[6]采用多慮平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96例,可明顯改善患者精神癥狀和體征。本文采用抗抑郁藥帕羅西汀聯合西利治療FD患者86例,顯效45.4%,有效39.5%,總有效率84.9%,對照組總有效率51.2%,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帕羅西汀是一種特異性較強的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藥,可有效地調節5-羥色胺的功能,而5-羥色胺通過不同的受體亞型,不僅對精神神經功能具有重要的調節功能,而且是胃腸功能調節的重要遞質,所以應用帕羅西汀有助于阻斷FD患者軀體癥狀和精神心理障礙間的惡性循環,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長期緩解,且帕羅西汀無三環類抗抑郁藥的抗膽堿能和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應,此藥安全,不良反應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80%FD患者存在胃動力障礙[7],本組患者占84%,與文獻相同。西利是第三代胃腸動力藥,系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刺激腸肌神經叢中5-羥色胺受體,引起腸肌神經叢乙酰膽堿增加,從而增強胃動力,它不與多巴胺毒堿類受體相結合,故無抗多巴胺作用,也不會出現系統性膽堿能反應,對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功能無影響,不會發生錐體外系癥狀和血漿催乳素等水平的變化,是治療FD安全有效的藥物。
本組患者胃鏡檢查陽性率51.1%,與文獻報道30%~50%相符。部分患者來我院就診前已接受過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相關治療,但療效差。實際上FD患者內鏡下所見與臨床癥狀不相吻合,FD與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的差異尚在探討中[8]。我們認為,建立FD診斷不要拘泥于內鏡的發現,內鏡發現只提供參考,對每一例患者應綜合其臨床資料詳細分析,本文對此類患者加用帕羅西汀療效也較好。因Hp在FD中的致病作用尚未完全闡明,固亦無需常規應用抗Hp治療[9],本組資料中52例血清Hp抗體陽性者未用抗生素而加用帕羅西汀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侯曉華.規范化的診斷標準是功能性胃腸病臨床診治和研究的前提.臨床消化病雜志,2006,18(5):259.
2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58.
3 全國西利中心臨床試驗協作組.西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心臨床療效觀察.中華內科雜志,1995,34:180.
4 周呂.胃腸功能性動力疼痛發病機制中的生理與病理生理.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1,21(10):577.
5 史鋅,唐振鐸.抗抑郁藥在功能性胃腸綜合征的應用.國外醫學消化疾病分冊,1996,16(1):31-33.
6 姜紅玉,張少剛,尹斌太.多慮平與西利聯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96例療效觀察.新醫學,2000,31(1):29.
7 蘭梅,王新,郭學剛,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固體排空功能與其臨床癥狀關系的研究.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1,21(10):598.
【關鍵詞】 黛力新;匹維溴胺;腹痛;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組以腹痛或腹部不適并同時伴有排便習慣及大便性狀改變為主要特征的腸道功能性疾病[1],大致可分為腹痛型、腹瀉型(DIBS) 、便秘型(CIBS) 和腹瀉便秘交替型。在西方發達國家, 普通人群中約10%~20%符合羅馬標準IBS的診斷[2],我國IBS發病率雖然低于西方發達國家, 但也高達5%左右。IBS患者比一般人群更多見消化不良、哮喘、疼痛、焦慮、抑郁、失眠[3],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目前尚無有特效的治療藥物,為探求其治療方法,作者采用黛力新聯合匹維溴胺治療腹痛型IBS,取得良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組共68例,隨機分為兩組, 實驗組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齡18~56 歲,平均35.5歲,病程1~10年,平均3年;對照組39例,男13例,女26例,年齡19~ 58歲,平均33歲,病程1.5~8年,平均2年。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所有患者都為門診患者,均行三大常規、大便培養、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沉、胃鏡、腸鏡、胸片、腹部彩超等檢查排除可解釋腹痛的器質性疾病,均符合2006年5月美國洛杉磯消化疾病會議制定的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標準[4]。且必須包括以下所有條件:①每周至少發作1次腹部不適(難以用疼痛來形容的不適感)或至少1/4 時間疼痛與以下2條或多條相關:排便后可改善;②發病與排便頻率改變相關;③發病與大便性狀(外觀)改變相關;④無炎癥、解剖學、代謝性或腫瘤性疾病的證據可以解釋患者的癥狀。
1.3 給藥方法 治療組給予黛力新片(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丹麥靈北制藥公司生產) 10 mg,b.i.d.,分別于早上8點與中午12點分服,匹維溴胺片50 mg,t.i.d.,匹維溴胺片(蘇威制藥廠生產)50 mg,3次/d,口服;對照組給予匹維溴胺片50 mg,t.i.d.,口服。2組療程均為8周,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藥物。
1.4 腹痛評定標準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VAS法將疼痛用一線段表示,該線段分為10段,0為無痛,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9為重度疼痛,10為極度疼痛,總5個級別,腹痛級別減輕2級以上為顯效,腹痛級別減輕2級及以下為有效,腹痛級別無改變為無效。在線上標出能代表疼痛強度的點,測量0到標出點的距離即為疼痛強度評分值(見圖1)。VAS法是一種簡單有效、能比較精細地反映輕微疼痛強度的測量方法,具有良好的比率衡量性質,能夠比較直觀、靈敏地反映出疼痛的變化及其緩解的程度。
1.5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腹痛型腸易激綜合征單用鈣離子拮抗劑匹維溴胺效果欠佳,經與抗焦慮壓力黛力新聯合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83 P
3 討論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腸功能紊亂性疾病,發病率高,是消化系統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及發病機制至今尚未闡明。多數學者認為IBS的發病主要與胃腸動力障礙、內臟高敏感性、基因、心理社會因素有密切關系。
以往多數人認為,精神心理的波動是影響IBS患者癥狀嚴重程度的一個因素或者僅作為IBS 的伴發癥狀,但近幾年的研究更傾向于認為精神心理因素是IBS 不可忽視的病因之一,精神心理因素與腸道生理功能之間通過腦腸軸相互影響,可以認為精神心理因素是腦腸軸在IBS發病中起重要作用的證據之一[5,6]。Asahina 等[7]研究顯示29% 的IBS 患者合并抑郁、恐懼心理和神經癥。Ladep等[8]研究顯示132例IBS患者中,75例(56.8%)存在抑郁狀況,顯著高于對照組(20.1%)。認為心理因素可為IBS發病的誘因或加重因素,但開始主要以胃腸功能障礙發病在先,隨著胃腸癥狀的好轉,心理癥狀會明顯好轉。
臨床觀察可以看出大多數IBS 患者均具有明顯的精神因素,主要表現為焦慮和抑郁癥。黛力新為新型的三環類抗焦慮、抑郁合劑,每片含小劑量三氟噻噸和小劑量四甲葸丙胺, 本藥可提高突觸間隙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含量, 進而影響胃腸道動力及內臟感覺[9],從而促進疾病好轉,臨床癥狀改善。
本研究顯示黛力新聯合匹維溴胺組治療腹痛型IBS,與單用匹維溴胺組相比效果有明顯差異(P
參 考 文 獻
[1] Hammer J, Eslick GD, Howell SC, et al. Diagnostic yield of alarm features in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Gut,2004,53(5):666672.
[2] Boyce PM, Talley NJ, Burke C, et al.Epidemiology of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diagnosed according to Rome II criteria:an Australian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tern Med J,2006,36(1):2836.
[3] DORN S D,PALSSON O S.Increased colonic pain sensitivity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s the result of an increased tendency to report pain rather than increased neurosensory sensitivity.Gut,2007,56(9) : 12021209.
[4] Dougas A,Drossm an R. The functional gastro intinal disorder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Gastroen tero logy,2006,130(5):13771390.
[5] O’Mahony L, McCarthy J, Kelly P, et al. Lactobacillus and bifidobacterium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symptom responses and relationship to cytokine profiles. Gastroenterology, 2005,128(3):541551.
[6] Kim DY, Camilleri M. Serotonin: a mediator of the braingut connection. Am J Gastroenterol,2000,95(10):26982709.
[7] Asahina S,Hasegawa K,Tsuboi K.Depression in patients of irritablebowel syndrome.Nippon Rinsho,2006,64 (8) : 1527 1531.
【關鍵詞】 燒傷;焦慮;抑郁;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6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400-02
2009年5月-2013年7月,對80例危重燒傷患者在采用“干--濕”性療法的同時,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9年5月-2013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大面積燒傷患者160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48例,年齡18-60歲,燒傷面積20%-90%,燒傷深度Ⅱ-Ⅲ。患者均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能正確理解并回答問卷中的問題。排除有嚴重呼吸道燒傷,嚴重內科疾病及嚴重并發癥的患者。
1.2方法 將1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和對照組各80例,觀察置開放病室,創面采用“干--濕”療法;對照組置監護隔離病室,常規采用暴露療法,兩者進行比較,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焦慮量表(SAS),評定抑郁及焦慮發生的百分比。
1.3 心理干預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治療護理和一般心理護理;觀察在對照組治療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采用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1)基礎干預:患者入院時即與其溝通及全面評估,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盡量獲得患者的信任,為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打好基礎。(2)認知干預:根據病情向患者講解相關的燒傷知識。如燒傷的病理,生理,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傷情演變過程,疼痛的原因,持續時間,緩解方法,注意事項等。(3)情緒干預:從醫學的觀點向患者講解情緒與疾病所產生癥狀的關系,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主動配合治療。(4)感覺干預:談話,看電視。(5)行為干預:采用放松術,如緩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6)家庭干預:親情的力量無可替代,讓家庭成員參與到治療護理中,通過他們的細微關懷和精心照顧,以增強患者的意志和信心。(7)單位或朋友的干預:與患者單位的同事或朋友進行溝通,取得配合,積極創造條件,支持鼓勵病人,給病人送去關心和溫暖,可以減輕病人來自社會的心理壓力,消除孤獨感,從中得到安慰,增強其信心。
1.4 調查方法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出焦慮患者的主觀感受,抑郁自評量表(SDS)衡量抑郁狀態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于患者入院后第1天和第15天分別進行SAS和SDS量表調查。按量表使用要求,由主管護師發放問卷,并講解其意義和填寫方法,由患者獨立填寫,并當場收回,然后進行評定。
2結果
兩組燒傷患者干預前后SAS和SDS結果比較,見表
3討論
3.1 燒傷對患者精神心理的影響 大面積燒傷對病員不僅是一種軀體創傷,同時也是一系列的心理沖擊與精神重創。燒傷治療過程中病員要經受諸多痛苦體驗,如受傷時情景,創面頻繁換藥的劇痛,手術植皮及后期整型愈合期難以忍受的騷癢,瘢痕所致的毀容,功能障礙,肢體殘障,高昂的治療費用等均可引起一系列異常的心理行為,誘使病人的心理活動偏離正常,導致各種心理疾患。秦宏[1]等對燒傷患者的情緒狀態進行調查,結果顯示64%的患者存在焦慮,51%的患者存在抑郁情緒。鄧雪風[2]等調查發現,燒傷患者中有50%-94%患者常出現焦慮,軀體疼痛,睡眠障礙,不幸預感,驚恐,害怕,胃痛及消化不良等,有53%-94%常出現抑郁,不安,無用感,說明燒傷患者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慮癥狀。本組資料顯示,燒傷患者SAS和SDS評分均高于全國常模,焦慮和抑郁發生率分別為78%和80%,提示燒傷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礙。
3.2 心理干預對燒傷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 患者欲得到良好的康復,首先要過心理障礙關,心理康復是保證整個治療實施的基礎。它需要調動三方面的積極性:即醫護人員,家屬和患者的積極配合。
3.2.1 醫務人員要有良好的醫德醫風,精湛的醫術,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耐心傾聽患者的苦惱和需求。針對性地做好心理疏導和解釋、安慰工作,用高超的醫術和良好的服務態度消除患者的心理顧慮。穩定情緒,消除思想顧慮,是心理干預首先要做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以求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3.2.2 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取得其配合。家屬的陪護可以消除患者的寂寞感和孤獨感。親人對患者的某種特殊的情感是醫護人員所不能取代的。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我們應不失時機地利用家屬陪護的優勢,以使我們的治療和護理工作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某些特殊患者,如可能致殘或毀容者,要注意先穩定家屬的情緒,介紹治療過程及預后,使家屬能認識并接受這一切,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治療達到最滿意的程度。
3.2.3 完善健全的人格
3.2.3.1 力勸患者善待自己,熱愛生活,坦率開朗,讓家人放心。
3.2.3.2 講明現代醫學的先進性,讓患者樹立信心,決心,為后續治療打下基礎。
3.2.3.3 增加人際交往,人與人之間進行心理溝通,彼此訴說內心的感受,使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從而給家屬帶來安全感,給患者帶來歸屬感,最終讓患者以健全的心理面對生活和工作。
3.2.3.4協助病人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綜上所述,危重燒傷病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它直接影響病人的治療效果。心理干預重在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燒傷治療及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保證整個治療的順利實施,因此,對燒傷患者采取積極的心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聲明:本站文章僅給需要的醫務工作者提供交流學習參考。翰林醫學免費提供。部分資源由工作人員網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發現有哪部分資料侵害了您的版權,請速與我們后臺工作人員聯系,我們將即時刪除。客服qq:88970242.后臺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對進行首次體外受精 胚胎移殖的患者作子宮探查術后發生暈厥原因進行分析探討。方法: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5月進行第一周期體外受精 胚胎移殖患者1174例,在宮腔探查術后發生暈厥89例,均排除原發性疾病因素,總結分析發生暈厥這一突發醫療事件的潛在隱患,從各方面查找原因,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利因素,防微杜漸。結果: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38例(3.2%);由于改變引起的51例(4.3%)。18例癥狀明顯,經立即平臥,靜脈輸液,吸氧等對癥處理及時緩解,其余71例癥狀較輕,未作特殊處理,自行緩解。89例均因發現及時,處理得當,無發生不良醫療護理事故。
【關鍵詞】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 宮腔探查 暈厥
不孕癥是一種非意愿性的生育力下降以致無法懷孕或不能懷孕至胎兒可以存活。我國目前不孕癥的發生率為11%。而部分患者經過其他的治療方法或人工授精,最后只能選擇體外受精-胚胎移殖(ivf-et)而達到生育的目的。ivf-et是指在自然周期中或在用人促性腺激素刺激周期中多個卵泡發育后,在卵泡成熟時將卵子從卵巢中取出,在體外使之與受精并發育至胚胎,再移殖至子宮內的高新技術。首次進入ivf-et周期前必須對患者進行宮腔探查術,目的是為了了解子宮頸管的走向,子宮的位置,子宮腔的深淺度,為胚胎的植入作預測量。暈厥的產生是由于大腦一時性的缺血缺氧,引致短暫的意識喪失或一過性腦供血不足引起的意識障礙。而醫院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公共場所,突發事件一旦發生,應立即處理,否則不僅增加醫療糾紛,還會危及患者的安全甚至生命。因此,對于因宮腔探查術引發暈厥的患者,作為醫護人員不能掉以輕心。
資料與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5月收治行ivf-et患者,總周期數1291例,其中第1周期1174例,患者年齡21~49歲,平均年齡32.7±4.6歲。不孕年限6個月~20年,平均年限5.0±3.4年。
方法:統計第1周期ivf-et行宮腔探查術患者1174例,發生暈厥89例,排除原發性疾病因素,占7.5%。其中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 38例(3.2%);由于改變引起的51例(4.3%)。18例癥狀明顯,經立即平臥,靜脈輸液,吸氧等對癥處理及時緩解,其余71例癥狀較輕,未作特殊處理,自行緩解。89例均因發現及時,處理得當,無發生不良醫療護理事故。
討 論
患者因素:由于不孕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經歷了不孕癥相關的檢查及治療,加上長期不孕,承受了巨大的家庭,經濟,社會的壓力,每一個患者來醫院治療都希望從醫護人員那里得到靈方妙法和滿意的服務,而且能夠理解他們的想法與苦衷。不孕癥涉及到患者的隱私性,常可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抑郁,負疚的負性情緒。這種負性情緒的存在給疾病的發生提供了條件,而且削弱了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增強了機體對疾病的感受性。作為醫護人員,要以溫和,親切的態度對待這一特殊群體,以達到緩解負性心理的目的。不要看到診斷為不孕癥的患者,從心理上就有排斥感,認為她們難纏感到厭煩。應視患者為親人,不要對她門另眼看待,使她們從內心的深處感到溫暖,從而克服羞澀隱悔的心理,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的操作,減少患者發生暈厥的可能性。
護理因素:醫護人員在行宮腔探查術前向患者詳細講解有關不孕癥的相關原因,ivf-et的相關知識,手術操作的目的、方法、流程、術后的情況及注意事項,從而讓患者對操作有大致的了解。告訴她們成功的例子,從而增強信心,增加耐受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對于患者反復的提問,不要皺眉頭,表現出厭煩的表情,而應以耐心細致的態度繼續講解直至患者明白為止。同時向患者丈夫和家屬介紹病情,以得到支持。操作過程中,保持室溫22~25℃,環境安靜,護士從旁協助醫師操作,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臉色和生命體征,及時詢問患者的感受,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必要時暫停操作。操作完成后,護士協助患者扶坐起床,以免因改變引起一過性血壓降低導致暈厥或意外事故發生。同時,增強護理人員對護理突發事件應急技能和知識,提高護理人員的應急能力,制定臨床護理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及應急流程,將護士應急知識與技能考核作為護理安全管理質量的重要內容,保證患者安全。
醫療因素:女性外生殖器官對疼痛特別敏感。由于會陰操作時,宮腔探針刺激宮頸管,引起機體β-內啡呔免疫反應性水平降低,從而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增強,加上精神緊張,害怕,對疼痛的耐受力降低。醫師在操作的過程中應囑咐患者放松,動作輕柔,減輕對宮頸管的刺激,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感受,分散其注意力。年輕醫師加強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培訓,不斷吸收臨床經驗,增加技術的熟練程度。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向上級醫師反映,及時解決問題,避免盲目性,嘗試性的操作,減輕患者的疼痛和心理壓力,得到她們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從而有效的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
縱觀上述各方面的因素,行ivf-et的患者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年齡,家庭,經濟以及心理狀況等各各不同。作為醫護人員,除了給予患者常規的臨床治療護理外,更應該針對患者不同的病情,心理變化,賦予個性化的醫療護理服務,改變一成不變的醫療模式。在繁忙的工作中善于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應變能力,為不孕患者創造一個和諧,安全的就醫環境。
【參考文獻】
1 方碧蕊,梁潔平.術前心理干預對精索靜脈曲張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09,8(4):22.
2 何筱寧,太榮芬.精索靜脈曲張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8):96.
3 黃荷鳳.現代輔助生育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9.
4 易旦冰,丁建樹,何潤霞.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宮內外同時妊娠腹腔鏡圍手術期的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08,7(12):15-16.
【關鍵詞】 認知干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焦慮; 住院; 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反復急性加重,遷延不愈,需要多次住院治療。患者不僅有嚴重的軀體疾病,同時也并發有明顯的心理問題[1-2]。患者住院后易產生焦慮情緒,影響治療效果,尤其是女性患者。本文在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焦慮患者中開展認知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1年1-12月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793例,首診時用SAS焦慮自評量表進行焦慮評分后確認存在焦慮情緒的476例患者為觀察對象,年齡46~79歲,平均68.05歲。隨機分為觀察組240例和對照組236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及焦慮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所制定的倫理學標準,得到該委員會的批準,征得受試者的知情同意,并與之簽署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焦慮評估標準及方法 SAS量表共20項,采用4級評分,其中15項是用負性詞陳述,按1~4分順序評分,其余5項用正性詞陳述,按4~1分順序反向計分。20個項目得分之和乘以1.25后取得整數部分,得到標準分。以標準分≥50分為標準,其中50~60分為輕度焦慮,61~70分為中度焦慮,71分以上為重度焦慮。476例患者均采用入院時、干預護理7 d后兩次SAS量表評分。
1.3 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常規心理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住院后開展認知干預,干預期7 d。干預方法:(1)認知教育: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由專業人員單獨或集中講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措施和注意事項等基礎知識,講解時間每次約30 min。同時,鼓勵患者宣泄內心負性情緒,對不良認知、信念給予矯正,使患者自覺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2)向患者分發自行印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識問答》宣傳冊。(3)爭取家屬積極配合,詳細解答患者及家屬咨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關知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干預后,對照組焦慮例數明顯減少,與同組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14.27,P0.05)。住院認知干預后,觀察組焦慮例數明顯減少,與同組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224.59,P
3 討論
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一特殊患病群體,與男性患者相比其生理和心理的差異導致對疾病的反應亦不相同,由于負責情感調節的區域和負責傳導不適沖動的額葉皮質區域存在性別差異[3]。因此女性COPD患者對呼吸困難的感知較男性更為敏感[4]。研究表明:年齡、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肺氣腫程度及健康狀況相同的COPD患者中,女性表現較為嚴重的呼吸困難和焦慮,而呼吸困難及其所致的焦慮等不良情緒使其運動能力下降更為突出[5]。此外,女性COPD患者生活質量與男性存在差異:相同嚴重度COPD患者中女性組年齡偏小、吸煙指數低、生活質量差,健康質量評分及健康調查表(SF-36)精神評分低[6]。COPD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情緒,導致抑郁的發生[5]。研究證實COPD患者精神紊亂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7]。在女性中尤其明顯,相對于男性來說,COPD更能影響女性患者精神心理健康,部分患者引起焦慮、抑郁,而上述不良情緒能增強呼吸困難等不適[5]。
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發生焦慮比較常見,日益受到關注[8-10]。本組按國內焦慮評價標準(SAS標準分I>50),焦慮發生率達60.03%,這說明焦慮情緒在COPD住院女性患者中普遍存在。據相關文獻[2]報道,焦慮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對疾病的恐懼、對醫護的技術水平的懷疑,對工作和生活的擔心,對出院后再次加重導致多次住院的影響擔憂以及因病經濟支出等。
認知干預是心理學治療方法之一,其主要特點是強調認知的作用[11]。COPD女性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水平不高,需要對住院患者進行認知教育[8]。對住院患者進行認知干預,通過認知教育幫助患者調整認識、表達情感,主動為患者創造輕松、愉快的環境;在精神上給予關心、支持、疏導,盡快使患者恢復角色職能,全面提高患者的心理狀態,糾正其不良的情緒反應,使患者了解正常疾病診治過程;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住院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從而自我分析、自我控制和自我強化,讓患者處于身心的最佳狀態,有利于限制及延緩疾病的進展,配合住院的各項治療[12]。通過認知干預,把復雜的醫學知識和患者關心的問題用通俗、簡明的語言表述,明顯提高了患者的認知能力,顯著降低了患者的焦慮水平,兩組焦慮患者均顯著減少,觀察組減少幅度顯著優于對照組,表明認知干預可以有效緩解COPD住院患者焦慮情緒,增強患者的信心。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經認知干預后,SAS評分仍維持在正常高值范圍,可能與認知干預時間較短、認知干預方法較單一等原因有關。但相比常規心理護理,能明顯降低COPD住院患者的焦慮程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干預方法。此外,女性COPD患者的生存期比男性長,住院的風險更高,女性住院率在不斷升高[13]。因此,在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中規范開展認知干預對促進疾病治療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 GOLD Executive Committee, 2011.
[2]王亞勤,鄭彩娥.應用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25-27.
[3] Paulson P E,Minoshima S,Morrow T J,et a1.Gender differences in pain perception and patterns of cerebral activation during noxious heat stimulation in humans[J].Pain,1998,76(2):223-22.
[4] Becklake M R,Kauffmann F.Gender differences in airway behavior over the human lire,span[J].Thorax,1999,54(5):1119-1138.
[5] Martinez F J,Curtis J L,Sciurba F,et a1.Sex differences in severe pulmonary emphysema[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2):243-252.
[6] De Torres J P,Casanova C,Herndndez C,et a1.Gender and COPD in patients attending a pulmonary clinic[J].Chest,2005,128(3):2012-2016.
[7] Laurin C, Lavoie K I, Bacon S L,et a1.Sex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patients with COPD[J].Chest, 2007, 132(3):148-155.
[8]鄭志宏,王彩霞.老年COPD 患者生存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1,9(8):1279-1280.
[9]李揚,余麗君,向平超,等.北京市某社區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7):745-748.
[10]蔡闖,鐘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焦慮、抑郁的關系[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71-72.
[11]粱建寧.應用認知心理學[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1-2.
[12]徐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康復訓練的療效觀察[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17):1627-1629.
你對自己的性感度了解多少呢?不妨從現在開始,做一次性感訓練吧,給愛人一個驚喜,給婚姻一道美麗的風景。
給性感訓練一個理由
性感集中訓練法,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當代性學權威、婦產科學家瑪司特斯和心理學家約翰遜夫婦創立的,是治療障礙的一種快速而有效的心理療法。
雖然障礙的病人是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但從根本上來說,是由焦慮引起的,尤其是性生活失敗而導致的操作性焦慮。在性生活中,由于害怕失敗而產生的焦慮緊張情緒,壓抑了的自然性,的壓抑又使得失敗。“焦慮-失敗-焦慮”,長久下去,這種惡性循環形成了一種錯誤的模式,既出現障礙。采取性感集中訓練,可使夫妻在性生活中很快消除焦慮,在循序漸進學習正確模式的過程中,的自然性會逐漸恢復,其功能障礙也會逐漸消除。
性感集中訓練對女性患有諸如性厭惡、性冷淡、障礙等問題有著直接的治療作用,能明顯改善女性性生活質量。它是將精神分析和行為治療的原理相結合,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引導你“將性感集中于此時此地,而讓自然做余下的事情”,只需通過2~3周的強化治療,就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性感訓練4步曲
性認識的一致與焦慮的松弛(3~5天)
當進行了詳細的檢查而排除器質性病變后,夫妻二人可以自己進行性感訓練了。夫妻雙方應先詳細了解性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知識,重點要了解男女性反映周期的特點,不同的性表達方式及如何喚起性興奮等。兩人可以對性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以求得到比較一致的意見。在這個階段,夫妻之間要分開居住,禁止性生活,其目的是為了消除對性活動的焦慮狀態。同時,應進行一些簡易的松弛訓練,以進一步消除性焦慮和性緊張。
非器官的肉體及情感交流(3~5天)
上一步完成后,夫妻雙方可以地躺在一起,互相接吻、擁抱、撫摸全身,注意不要撫摸和性器官。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可以用一些親昵的語言進行交流,并體會由此帶來的皮膚和情感享受。要注意,這些活動是為了提高身體各部分的感受能力,而不是為了使性喚起或滿足的需要。雖然這個階段往往出現性興奮,但一定不要,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到體會整個身體的上。在這一步最后的1~2天,可以開始撫摩,但仍然不要接觸性器官。
性器官的撫摩(2~3天)
在繼續進行上一步活動的基礎上,夫妻雙方都要尋找自身性器官的最佳刺激點。當通過自身對性器官的刺激而達到最佳性后,應彼此撫摩性器官。此時,可用“手把手”而使對方的操作恰到好處。當互相撫摩性器官時,雙方可以輕輕地把手搭在一起,以便撫摩時進行非語言暗示,避免因講話而沖淡愉快的感受。非語言暗示的信號可自行設計,例如,手可以從一點移向另一點,以表示“我不喜歡”;或者,手搭著不移動,表示“我喜歡這樣”。
這個階段仍然不要,而在操作過程中盡量體會心身的欣,并逐漸把性感集中到性器官上。
治療性活動(4~5天)
在上述3步完成后,就可以進行活動了,但這并非完全的隨意,應該針對不同的障礙鋪以特殊的操作方法。
系統脫敏提升性感
“系統脫敏”是由交互抑制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所以又稱交互抑制法。當患者面前出現焦慮和恐懼刺激的同時,施加與焦慮和恐懼相對立的刺激,從而使患者逐漸消除焦慮和恐懼,不再對有害的刺激發生敏感而產生病理性反應。說到實質上,“系統脫敏療法”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步驟,按照刺激強度由弱到強,由小到大逐漸訓練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強適應力,從而達到最后對真實體驗不產生“過敏”反應,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狀態。系統脫敏訓練不僅可以治療低下、陰道痙攣,而且還是治療女性性厭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女性性厭惡在消除精神心理障礙之后,再采用系統脫敏實驗。進行該訓練時,要注意兩個問題,首先,對治療要充滿信心,相信通過訓練一定能治愈疾病。其次,要有耐心,按部就班地進行訓練,不要怕浪費時間,更不能急躁。如果怕麻煩,或怕浪費時間,想走捷徑,會半途而廢的。只有堅持訓練,順序進行,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系統脫敏訓練4步走
觀察自己
先著少量的衣服,對著鏡子欣賞自己的體形,熟悉自己形體的優美線條,從前、后、左、右、上、下各個部位詳細欣賞自己,每天2次,約1周以后,再完體,仍是每天2次,約1周。如果對自己的已無反感或不再羞澀,再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的外生殖器結構,每天2次,每次20分鐘,約2周,直到對自己的生殖器結構非常熟悉,看到生殖器也不反感和緊張為止。
沖洗緊張感
在熟悉外生殖器的基礎上,每天中午和晚上,用溫水沖洗外陰、大、小、陰道口等。沖洗這些部位,初起時也許常會有緊張、出汗、呼吸急促等過敏現象,但經過一段時間以后,緊張感就可以逐漸消失,這一過程約需2周。經過脫敏,能完全自如地沖洗會陰,這時由丈夫按相同的步驟和方法為愛人用溫水沖洗會。每天2次,約2周,直到完全脫敏,沖洗時已無緊張感。
放松地去觸摸
除每天自己用溫水沖洗會陰,同時自己用手指進行自我撫摸,由外向內,約1周。沖洗撫摸外陰不再緊張時,可試著用1個手指頭伸入陰道,陰道干澀者可涂上劑。緊張感完全消失后,逐漸由丈夫來沖洗外陰,并依次進行撫摸。如不再緊張,試著1個手指頭伸入陰道,直到能用2個手指頭深入陰道撫摸也不感到緊張、恐懼和不適為止,約2周。如仍緊張,這個過程還要再延長些時間。
【摘要】目的 探討護理支持在無痛分娩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采取自愿原則將140例臨產產婦分為無痛分娩組和對照組,各70例。無痛分娩組采取羅哌卡因麻醉無痛分娩,對照組產婦0.125%羅哌卡因實施硬膜外麻醉,比較2組鎮痛效果、產程時間、分娩方式。結果無痛分娩組和對照組鎮痛效果、產程比較、2組分娩方式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無痛分娩者經過嚴密的觀察和護理,產痛明顯緩解,減少了剖宮產率的發生,而對新生兒無明顯影響,提高了產科質量。
【關鍵詞】無痛分娩 護理 鎮痛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40例孕婦,年齡25~37歲,孕齡35~39周,經正規產前檢查無產科合并癥和陰道分娩禁忌癥及硬膜外麻醉禁忌癥。確認可以經陰道分娩、自愿要求藥物鎮痛分娩孕婦57例,產后新生兒體重在2500~4000g之間。
無痛分娩的藥物性鎮痛分類:常用藥有安定、度冷丁、硫酸四氫帕馬丁等,待宮口開大接近分娩時施行吸入麻醉、骶麻、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可達到鎮靜、安眠,減輕懼怕及焦慮心理的作用。
安定 安全范圍大,對呼吸影響小,但能透過胎盤,故臨產前服用量大,可使新生兒出現肌張力降低、低體溫及呼吸輕度抑制。常見的副作用為嗜睡、頭暈和乏力。臨產婦慎用。
無痛分娩的效果與產婦對麻醉鎮痛藥的敏感性有關。目前國際醫學界應用最廣泛的方式是由麻醉醫師從脊椎外層的硬膜注射,使產婦在骨盆腔肌肉放松、產痛減少八九成的情況下,頭腦清醒,活動正常,這與物的敏感程度、既往手術史、麻醉醫生的熟練程度、實施麻醉的時間、麻醉的方法等因素有關,對麻醉醫師的技術要求很高,麻醉醫生24小時隨叫隨到。因此,目前只有北京醫院等大醫院開展這項技術,幾乎100%可以明顯減輕疼痛,臨床實踐證實,無痛分娩對胎兒無任何不良影響。做無痛分娩必須經婦產科和麻醉科醫生檢查,有陰道分娩禁忌癥、麻醉禁忌癥的人不能做。盡管如此,無痛分娩采用的麻醉技術畢竟是復雜的治療方法,麻醉意外仍有可能發生,要有足夠的設備和受過良好訓練的醫師來施行無痛分娩。分娩期間應用全麻藥對新生兒可能產生呼吸抑制,在分娩前應盡可能短時間內的接觸。
笑氣 也稱氧化亞氮,病人自覺愉快舒適,停藥后蘇醒快。對呼吸和循環無抑制作用,也不影響肝腎功能。麻醉效能弱,但鎮痛作用較強。肌肉松馳完全,也不會出現缺氧現象。
另外,無痛分娩還包括精神性無痛分娩,輔助動作無痛分娩,呼吸法無痛分娩等等。
2 方法
試驗組均在產程進展至活躍期時,即宮口開3cm后常規選擇L 3~4 間隙,采用0.125%羅哌卡因實施硬膜外麻醉,給藥方式為分次給藥或用微量泵連續給藥。另可由產婦自控追加藥物,為保證安全,設置產婦自控追加藥物時每15min只能加藥1次。在宮口開全時關閉PCA泵。至胎兒娩出后重新開放PCA并追加藥物,產后2小時拔管,均未發生麻醉并發癥。對照組產婦在會陰側切前予1%利多卡因5ml加生理鹽水10ml行會陰神經阻滯麻醉。
3 觀察項目
按產婦主訴進行疼痛分級:Ⅰ級,無痛或稍感不適,活動自如,無汗或微汗;Ⅱ級,輕度疼痛,可以忍受,出微汗;Ⅲ級,中度疼痛,難以忍受,輾轉不安,合作欠佳,出汗伴肢冷;Ⅳ級,高度疼痛,不能忍受,叫嚷不安,出冷汗,肢冷。觀察2組產婦在分娩時及縫合傷口時的疼痛情況。觀察新生兒Apgar 評分
4 統計學方法
兩組數據均用( ±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 檢驗
5 結果
實驗組疼痛等級比對照組明顯減少,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見表1。
兩組產婦疼痛比較
組別 Ⅰ級(無痛或稍感不適)例 Ⅱ級(輕度疼痛)例 Ⅲ級(中度疼痛)例 Ⅳ級(高度疼痛)例
實驗組 30 35 3 2
對照組 5 20 20 25
實驗組和對照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兩組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Apgar≤7 Apgar8~10
實驗組 70 3 67
對照組 70 4 66
無痛分娩的護理措施
1 心理護理:調查顯示,98%以上的孕婦對分娩有恐懼及怕疼心理[1],從而導致宮縮紊亂或乏力,造成難產,因此,做好心理護理非常重要。護士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產婦及家屬講解無痛分娩的知識,解除其思想顧慮,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無痛分娩。麻醉成功后,護士應守在產婦床前,盡量滿足她們的合理要求,使產婦有安全感。
2 產后產婦的恢復和保養 胎兒娩出后進入第三產程,此時肌注催產素20單位,促進子宮收縮,接生者要使胎盤及時完整的娩出,檢查宮頸陰道,有裂傷血腫應給予縫合,減少產后出血。助產士要協助麻醉師拔除硬膜外導管,并注意穿刺點的保護。最后,助產士應將新生兒抱至產婦身邊,按時完成早吸吮和早接觸工作,以促進子宮收縮和母子感情的加深。產后觀察應注意宮縮及陰道流血情況,觀察排尿,如發現尿潴留及時處理。產后4~6小時盡可能予以適量的高能量半流質,并以休息為主,6小時后可逐漸增加各種營養豐富的飲食,根據情況適當下床活動,但要注意緩慢適應地轉變,同時注意蛋白質的攝入,并多飲水,多吃纖維食物,以利于大便通暢。
3 麻醉后護理支持:待宮口開全后,關閉鎮痛泵。第二產程因胎頭下降至盆底,產婦被迫產生排便感,宮縮時集中注意力,向下屏氣用力。助產士在一旁要加以鼓勵,直到胎兒娩出。胎兒娩出后也要密切觀察子宮收縮情況,并注意陰道出血。
討論
決定分娩的因素是產力、產道、胎兒及孕婦的精神心理因素。許孕婦在臨產后因為懼怕宮縮痛而要求行剖宮產,使剖宮產率愈來愈高,相對于順娩而言,剖宮產對母體傷害明顯大于順產,術后恢復較慢。為了減少對母體的損傷,同時消除孕婦臨產時生理上的痛苦及心理上的恐懼,鼓勵孕婦陰道分娩。無痛分娩的方式可以采用上述提到的藥物方式以及其他認為的方式。臨床中發現許多孕婦選擇剖宮產是由于對分娩疼痛的恐懼,或無法忍受。而無痛分娩解除了分娩疼痛,消除了產婦緊張恐懼情緒,在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時,從精神和軀體方面均為孕婦堅定了陰道分娩的信心;分娩鎮痛使盆底肌肉放松,有利于胎頭下降及宮口的擴張,同時由于疼痛緩解,產婦體力消耗減少,在第二產程有效用力,促使分娩過程順利進行。無痛分娩體現了社會發展和醫療人性化的要求,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葉莉.無痛分娩的研究進展.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2):62
[2] 何孔源.分娩鎮痛的臨床應用觀察.中華麻醉學雜志,1989,9:102.
關鍵詞:道學;榮格;分析心理學:對立統一;識神;元神;無為
中圖分類號:B2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2)01-0027-07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堪稱研究、理解東方文化極為深刻的西方學人,他對易經、瑜珈和漢、藏佛教均有研究,對老莊思想和《太乙金華宗旨》等道教丹書尤為推崇。更值得關注的是,他不是從玄理的層面而是在心理學的框架中來討論和吸收道學的智慧。但學術界對于榮格與道學之聯系的研究尚不夠充分,其關注點多集中于榮格與道教內丹學的關系,有些評價還似顯保守。
我們認為,不應忽視或低估道學對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影響,因為這些影響因子正可凸顯中國哲學的特性、優長及其現代價值。榮格從道學中獲得了哪些思想營養,而從榮格的探索中我們又能得到什么啟迪?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作一探討。
一、對立統一思想對榮格的啟示
道學的對立統一思想對榮格的研究具有解困破冰的意義。當榮格在集體潛意識理論研究等方面陷于困境之時,他讀到德國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 Wilhelm)所翻譯的道教丹書《太乙金華宗旨》和《慧命經》,“被這部中國著作的奇思異想深深迷住”。故他在《金華秘旨》德文第二版前言中強調:“正是《金華秘旨》(即《太乙金華宗旨》)這部著作,第一次把我推到了正確的方向上。結合對中世紀煉金術的長期研究,我找到了在意識自我和集體過程中存在的聯結點。”榮格對老子可謂推崇備至,他在自傳的結語中稱:“老子是有著與眾不同的洞察力的一個代表性人物……見多識廣的這位老者的原型是永恒地正確的。”
通過《太乙金華宗旨》和《慧命經》的研究,他從實際操作的層面找到了一條實現人格整合的道路。榮格認識到,道教修煉是一個結合對立面的過程,而《太乙金華宗旨》這部著作就是一條能夠“從對立面的對立中解脫出來的道路”,由此,榮格開辟出了一條整合意識與潛意識,促進精神的正常發展的道路。關于道學對榮格潛意識理論的影響我們將在本文第二部分詳論,在此我們首先從方法論的層面論述榮格思想與道學對立統一思想的聯系。
對立統一思想是道家學派的基本哲學原則。《老子》第二章指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老子看到,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后等對立面皆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由此可以推論,對立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轉化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執著于一端、非此即彼的態度是不明智的,以這種思維定勢去處理問題往往會導致刻板僵化,主觀教條,激化矛盾等一系列的弊端。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段話語啟示人們,如果人們一旦對于美丑、善惡產生分別之心,特別是了解到由它們所帶來的一系列利害,必然會自覺地努力追求美和善,也會去爭奪美、善之名,這種道德自覺意識的產生雖然有利于引導人們趨善棄惡,這是積極的一面,但與此同時亦有消極的一面,即人們會否認內心中的一些惡的東西,而掩蓋自己內心的陰影。但掩蓋和否認并不能真正驅除惡的陰影,反而會產生嚴重的問題,如此一來,豈不是“斯惡矣”、“斯不善矣”?
在對立統一的辯證智慧指引下,老子采取了與眾不同的處世之道:“不尚賢”、“和其光,同其塵”,更提供了一種可操作原則“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老子》第三章、第四章、第四十九章)這就進一步彰顯了運用對立統一智慧的實際功效。如果以排斥的態度對待不善,其實并不能真正達到預期的目的。而包容不苛、不棄不離的仁慈之心才是醫治心理疾病的良方,才能更好地挽救那些有缺點、有過失甚至有嚴重錯誤的人,真正化解人們心靈深處的郁結;而以兼收并蓄的廣闊胸懷來處世治世,才有可能感化頑冥,從根本上化解社會矛盾,創建一個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和諧社會。
在道學對立統一思想的啟示下,榮格從治療方法上突破了西方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他在《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一書中深刻地批評西方人在這方面的誤見:“我們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一旦從陰暗面去解釋的話,那么明亮的一面已不復存在矣。很不幸的,佛洛伊德本人就犯了這個錯誤。其實,陰暗是光明的一部分,正和惡與善之關系的道理是一樣的,而且其逆亦真。因此,我愿不顧眾人的驚愕,毫不遲疑地暴露我們西方思想的錯幻和渺小……這便是一項東方人的真理。”“有一千年之久的東方典籍能把富有哲理性的相對論介紹給我們。”在這里,榮格雖然未具體指明這種“真理”出自哪一位“東方人”或“東方典籍”,但以榮格對道家思想的熟悉和推崇程度來看,我們有理由認為,榮格所說的“富有哲理性的相對論”的“東方典籍”當指老莊的學說。
《莊子》不僅發展了老子的對立統一思想,強調“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實之可紀”(《莊子.則陽》),更從不同的角度指出了事物性質的相對性。如,在《齊物論》中,他從事物本身差異來說明事物認識標準的相對性:“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而在《秋水》中,他又從認識主體的觀察高度和角度的不同來說明事物認識標準的相對性:“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這些思想的提出,讓莊子成為公認的相對論鼻祖。
在榮格的心中,東方人這一“富有哲理性的相對論”有著極不尋常的分量,他稱其“具有無比貢獻”,“非常欣慰而且歡迎它的出現”,“根本沒預料到它會對我們產生這么深遠的影響力”!因為正是這些思想為榮格提供了批判西方非此即彼“錯誤觀念”的理論根據,提供了超越弗洛伊德理論之片面性的精神力量,讓他認識到“陰暗是光明的一部分,正和惡與善之關系的道理是一樣的,而且其逆亦真”。
在此基礎上,榮格提出了著名的陰影理論,深刻指出了人類壓制陰影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以及如何正確面對陰影的思路。榮格認為,陰影(5hadow)是心靈中遺傳下來的最陰暗的、隱秘的方面。它包括一個人違背道德的所有的體驗和心靈內部所有最受壓抑的或不發達的部分,是人格中的卑劣部分。所有個人與集體精神因素的總量,出于這些因素無法與被選擇的意識態度共相并存,因此這些因素在生活中便被拒絕表現出來,因而就接合到一種相對自治的帶有與相反傾向的“分裂人格”中去。“陰影將一切個人不愿承認的東
西都加以人格化,但也往往將它自己直接或間接地強加在個人身上――例如,性格中的卑劣品質,和其他不相容的傾向。”
榮格認為,對待陰影這一人格中的卑劣部分不能簡單采取壓抑的方式,否則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榮格學派的學者美國心理學家卡爾?S?霍爾曾引述榮格的評述,以說明這一問題:當我們心中的野獸受到壓抑時,“我們心靈中的野獸只會變得更加兇狠殘暴”;“毫無疑問,這就是為什么再沒有一種宗教象基督教一樣用無辜者鮮血的飛濺來褻瀆宗教的原因,這就是為什么世人從未目睹過比基督教國家之間的戰爭更為殘酷的戰爭的原因。”霍爾認為,榮格上述看法的言下之意是說,由于基督教教義對于陰影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被壓抑的陰影向回撲過來,以肆虐的流血殺戮來吞噬種種民族。”這是基督教國家之間的戰爭更為殘酷的原因,甚至在可以從歷史中引證的無數其它的事件中,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繼二次大戰之后的種種戰爭亦可從這一角度來理解。
榮格提出陰影理論是為了克服壓抑陰影所導致的惡果,為了以更為理智的態度來面對陰影,最終目的是“把人類的惡根找到”,“把世上的某些罪惡鏟除掉”,拯救現代人的靈魂。關于這一點,他在《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一書中有明確的表述,他說:
然而我們能夠在我們內心深處發覺到這么多的惡魔,幾乎可算是一大慰藉了。至少,我們可相信,我們終于把人類的惡根找到了。雖說一開始我們不免驚訝、失望,然而,由于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的最好說明,我們算是多多少少已把它們控制在我們手中,因此,我們便可去糾正它們,或至少可有效地去撲滅它們。我們想作個假設,如果我們真能成功的話,我們一定能把世上的某些罪惡鏟除掉。
榮格注意到陰影與光明的相互聯系以及陰影對于促進光明的出現所具有的積極作用。他說:“作為人類的一分子,在我體內的陰影可為我喚起了有利的光明,因此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中,黑暗也同樣可帶來光明。”因此,榮格認為,有效地撲滅人格中的陰影決非通過簡單地進行壓抑,而是要以寬容的態度來進行整合,這又促使榮格通向了老子兼容不苛的主張,他在為《太乙金華宗旨》注釋所作的評述中就指出了這一點。他說,“迫切需要整合的人格其結果究竟如何?追求整合的必要性究竟多大?于是我們又踏上了這條東方人在遠古就已走過的道路。很顯然,中國人之所以發現了這條道路,是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迫使人性中的對立因素分離得太遠,以至于喪失了各因素間所有自覺的聯系”,中國人具有一種“包容各極的意識”,“認為是與否本是近親”。顯然,這里所說的“包容各極”的思想正是老子“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翻版;而“是與否本是近親”等思想亦來自老子關于善惡、美丑等對立面之辯證關系的論述。
道家的對立統一思想亦受到榮格學派心理學家的推崇和運用,將其作為“突破黑暗面”智慧。在榮格學派學者路格?阿伯罕所著的《人生黑暗面》中,作者提到了“積極影像”這一心理訓練和治療方法與道家的聯系,他說:“創造積極影像所使用的最廣泛的方法,乃是將我們自己和道家的訓誨調和為一體,于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壞事將全部為好事所代替。”該書作者還指出,如果我們對自己中的黑暗面懷有敵意的話,“它將會變得愈來愈令人難以忍受;反之,如果我們的態度是友善的――亦即了解到它的存在是自然的――則我們的將出現令人驚異的轉變。”
也就是說,如果能以道家“包容各極”的辯證思維來善待自己或他人,就會對那個“陰影與光明”并存的個體有更多的寬容,從而以友善的態度面對“不善”,這不僅能夠感化不善者而實現“德善”,更能化解埋藏在自己心中的怨恨,淡忘不快,走出煩惱,讓生活充滿友愛和快樂的陽光。
老子的智慧給了榮格以啟迪,而從榮格的理論來詮釋老子思想,又讓人們更主動地吸收這些智慧來善待人的黑暗面,這就有助于糾正人們以往在這方面存在的簡單片面做法,從而有可能找到另外一條緩解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和矛盾的道路,并激發人的內在創造力和生命力,促進人格更為協調地發展。
運用對立統一原則,榮格進一步指出,在生命的進程中,沖突和對立是無處不在的事實。假如沖突能夠被承受,那么,它們就可以為創造性的成就提供動力,并且賦予人的行為以活力。反之則會導致人格的分裂,或者瀕臨干瘋狂的邊緣。因此,榮格努力尋找綜合那些對立力量的各種途徑,以圖推進對立的統一,實現和諧、平衡、統一的人格的完形。在此基礎上,榮格提出了整合意識與潛意識、陰影與光明、阿尼瑪與阿尼瑪斯等一系列理論,在西方心理學領域內創建了獨樹一幟的宏大體系。
二、“元神”“識神”概念對榮格的影響
《太乙金華宗旨》中所說的“元神’’、“識神”是道教內丹學兩個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它們是一對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約的生命要素。道教認為,“元神”是人的“本來面目”,來自無極之真性,無識無知;“識神”稟太極之元暴,有識有知。元神喜靜,識神喜動。識神動則盛,盛則耗散元精,進而耗散元神。人在出生以后,原本沒有意識但能主宰生命的“元神”逐漸被“識神”所侵擾,成為人的主宰,因此人難以長生。
結合自己以往的研究,“元神”、“識神”的概念啟迪榮格找到了在意識自我和集體潛意識過程中存在的聯結點,正式形成了他關于集體潛意識的理論。他將“元神”看成是“潛在于集體潛意識領域深處的本來自我”,將“識神”看成是“自我意識的活動”。他認為,人格結構分為意識和潛意識,潛意識又分為集體潛意識和個人潛意識兩個層次。意識即是經驗者自己能夠知曉的心理經驗,普通心理學對其有相當多的論述。潛意識是榮格心理學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按照榮格《心理結構與狀態》一書所下的定義,潛意識的內涵包括:“所有我知道,但在當時并未思考的事情:所有我曾意識到,但現在卻已忘掉的事情;所有我的感覺己感知到,但并末被我的意識頭腦注意到的事情;所有我不是主動地、對其不加注意地去感受、思維、記憶、渴望和做的事情,所有將塑造我,并在某些時候會進入意識的未來的事情。”“個人潛意識”除了上述內容以外,“還包括那些或多或少具有全球性的對痛苦想法和感覺的諸多壓抑”,榮格關于個體潛意識的看法與弗洛伊德基本一致。他的獨到創建在于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并非來自個人的經驗、不是個人所習得,而是人類在歷史進化過程中積淀下來的、通過遺傳而先天存在的原始意象和本能,榮格之所以將其稱為“集體”的,是因為它并非由個體和或多或少有些特殊的內容所構成,而是“由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所構成,由那些習以為常地發生的事物所構成”。
在為《太乙金華宗旨》注譯本所作的評述中,榮格進一步指出,潛意識的心理結構是超越人類所有文化和意識的共同基底,“集體潛意識的實質就是與所有種族差異無關的大腦結構全同性的心理表現”。在自我(ego)形成之前,支配人的精神活動的主要是集
體潛意識,人主要依靠本能、情感活動,潛意識決定意識。但隨著人生經驗的增多、自我的成長,人的活動漸為有意識。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常常使人的精神逐漸擺脫潛意識的束縛。因此,意識過度發達的結果,卻招來了集體潛意識的報復,因而產生了精神疾病。
可見,忽略潛意識的存在這是現代人產生孤獨等心理問題的重要根源。榮格在《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一書中指出,“一位道道地地被我們稱為現代人者是孤獨的”,這是因為與集體潛意識日益疏離,每當他要向意識領域作更進一步之邁進時,他就和他原本要和大眾“神秘參與”――埋設在普通的中――的初衷離得愈來愈遠遠,“每當他要舉步向前時,其行動就等于強迫他離開那無遠弗屆的、原始的、包括全人類的”。榮格認為,上述情況在西方人這里尤甚,因為西方人的精神是意識太過發達的精神,這種發達導致精神與原初狀態(即意識與集體潛意識)的分離,這種分離導致“精神失常”或“意識的連根拔起”。
而我們知道,在這方面道家道教有著獨特的方法,他們認識到,過度發達的理性意識和名利算計、概念邏輯、封建名教的束縛,往往使人們日益與本真之性相脫離,產生各種煩惱和痛苦,故強調要摒除后天知覺和意識,通過修煉心性以復歸至清、至潔、至靜的真心。老莊提出致虛守靜、心齋坐忘,《老子想爾注》要人們拋卻“計念思慮’”“思慮怒喜惡事”,司馬承楨《坐忘論》中概括出‘‘收心”“簡事”“真觀”“泰定”等等七個階段,清代傅金銓《性天正鵠》告誡修煉者“施煉心養性之功,庶不以賊為子,錯認識神”……
眾多內丹家干言萬語的叮嚀囑咐,目的都在提醒修煉者自覺地調控心理,防止意識過分發達,清除頭腦中的私心雜念,實現“返本歸元”。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是為集體潛意識的自然發展開辟道路。
榮格力圖通過意識與潛意識的融合,實現人格轉化,達到完整的、統一的新人格――自性。而他認為正是《太乙金華宗旨》將他“推到正確的方向上”,促使他找到了整合意識自我和集體潛意識的聯結點。何以如此呢?這就需要考察道教內丹學特別是《金華宗旨》的修煉思想,從中找出它和榮格這一思想的相通性。
從道學內丹修煉理論來看,榮格所說的集體潛意識這種所有人類都具有的“大腦結構全同性的心理”正是修煉所說的“本性”“真性”。道學認為,“道”是生發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的本源,人的真性與具有普遍意義的宇宙節律一“道”在本質上是同一的、相通的,心是性的載體,性由心生,當心處于無為清凈的狀態時,則顯現出“表里瑩徹……一塵不染”的本性。因此,通過煉心以求“明乎本心”乃是體認“至道”、展發本性的根本途徑。張伯端在《悟真篇?自序》中指出:“欲體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心者,道之樞也。”
因此,道教內丹修煉的目標就是要現出真我、真性、本性,或稱之為“本命元神”。如,唐代高道成玄英就曾在《老子注》卷一中強調,修煉者就是要“復于真性,反于慧命”,這只有在守樸棄詐、排除后天意識干擾的狀態下才能實現。
因此內丹家主張通過修煉主張自覺地進行致虛守靜、坐忘心齋等活動以返歸本真之性,現出那個被后天意識所遮掩了的“真我”。這種放棄對于意識自我的執著以回歸與大道相合的本來真性的活動,其實類似于榮格所說的“原本由集體潛意識支配精神活動的狀態”,建立起“意識自我和集體潛意識的聯結點”。而且,這里所追求的“復于真性”并非真要回到人生初始之時,而是認識到意識過度發達的弊害因而自覺地通過修煉而超越意識自我的過程,是個體發展的更高階段,這與人生初始還未形成自我(ego)之前由集體潛意識支配精神活動、依靠本能和情感活動的狀況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是追求人性在更高層次上的返樸歸真,是通過修養之后所達到更高人生境界。關于這一點,《莊子?天地》中“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的論述就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
榮格的人格理論的最終目標是“個體化”,也就是發展集體潛意識,從自我過渡到自性“與我們最深處的、最后的、而且不可比較的太一相結合,實現個體化”。我們看到,這一所謂“個體化”過程其實與《太乙金華宗旨》以及道教內丹所追求的“返本歸元”――從后天狀態返歸先天狀態也是非常相似的。返本歸元的目標就是要消除在人格中的潛意識與意識的對立,使得先天之氣在一身之內流行,以恢復元神的主宰,恢復人之本真存在狀態。《太乙金華宗旨金華?元神識神》章說:“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先天地生皆由此矣。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在陰陽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惟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面目也。”
集體潛意識對人格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促進集體潛意識的發展,進而達到意識與潛意識的合一,實現自性呢?道教的心性修煉活動正是一個重要的方式。榮格看到了無為思想的心理治療意義,并將這一思想吸收到他的治療實踐中。以下我們就來討論這一問題。
三、無為思想對榮格的啟示
榮格在心理治療實踐中提出了“無為藝術”,這是他將中世紀德國神秘主義者愛克哈特所說的“任物自行”與《太乙金華宗旨》所說的無為之道相結合而產生心理治療方法,他認為,這一鮮為人知的藝術乃是促使精神正常發展的關鍵。
榮格意識到西方文化中意識過度發展對人的精神心理的危害,他看到,與西方意識片面發展的情形不同,中國人善于平衡理智和情感這兩個對立方面,他說:“中國人對于生命體內部與生俱來的自我矛盾和兩極性一直有著清醒的認識。對立的兩方面永遠是彼此平衡的――這是高等文明的象征。”榮格毫不掩飾地批評說,西方文化中的片面性,盡管它提供了發展的動力,但是,“它仍然是末開化的標志。如今在西方發端的反抗理智祟尚情感或者崇尚直覺的這個反響,我認為是文明發展的一個標志,是意識對專橫的理智設定的過分狹窄之界限的突破。”
榮格希望采用道教的“自然無為”來抑制意識的過度發展,保持意識與集體潛意識的聯系,以保證精神的正常發展。他通過對《太乙金華宗旨》的研究和自己的實踐,發現“無為藝術”正是道教內丹修煉的體驗。在自然無為的狀態中,他畫下許多作為體道象征的曼荼羅。他所創建的由“意識自我”到“集體潛意識的深層世界”的道路―_“積極想象法”,與道教內丹“回光返照”,“凝神入氣穴”等進入潛意識深層世界的方法在本質上多有相合。
榮格進一步認為;人們如果要促成“自我”的解放,就必須遵循“無為”這種東方道家的處世態度。《太乙金華宗旨》的《天心》《回光返照》等多處皆強調無為的重要性,如“自然日道,道無名相……丹訣總假有為而臻無為”,又如“惟無為,故不滯方所形象,惟無為而為,故不墮頑空死虛”等等。這也就是《太乙金華宗旨回光返照》中呂祖所說:“日用間,能刻刻隨事返照,不著一毫人我相,便是隨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盡諸緣,靜坐一、二時最妙。凡應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無一刻間斷。如此行之,三月兩月,天上
諸真,必來印證已。”
文中“不著一毫人我相”“遣盡諸緣”的“靜坐”方法,雖然揉入了佛教的語言,但其實質內容就是一種“無為藝術”,它與老莊“滌除玄鑒”“坐忘”“心齋”乃至道教內丹修煉的方法一脈相承,內丹修煉皆奉無為之旨。“無為”在內丹修煉中主要指毫不勉強、自然放松的調整身形的技術要求,也包含了清凈寡欲的心理狀態。如全真七子之一的馬丹陽在繼承發展祖師王重陽清凈修行原則的基礎上,將修煉工夫概括為“清凈無為”,他告誡門徒說:“道則簡而易行。但清凈無為。最上乘法也。…夫道。但清凈無為。逍遙自在。不染不著。此十二字若能咬嚼得破。便做個徹底道人。”必須排遣物欲和各種私心雜念的干擾,不斷地修煉,增加定力,不為外物所動,才能保持虛靜的心理狀態,實現修煉的目標。這也正是《慧命經》中所說的:“務要綿綿,久久鍛煉,將此陰魔。化為陽光,則身心自然安樂,自然不能攪動……如法鍛煉,用之得力,欲不用除而自除,心不用靜而自靜,所謂以道制心而心自道。”這種通過修煉而獲得的“欲不用除而自除”“心不著跡”“我與聲色無干而聲色自與我無涉”的自在境界,正是榮格所推崇的。
榮格看到,《慧命經》《太乙金華宗旨》等道教丹書雖然將節制欲望作為修煉的基本要求,“這似乎與基督教的禁欲道德并不相距太遠”,但是,“如果認為它們闡述的是同樣的事,那可是大錯特錯了”。他們的方式“與基督教的禁欲主義道德不同”,因為這部書的背景是持續了數千年之久的古老文化,這種文化有機地建立在原始的本能之上,因而,在這種文化中,我們不會看到專斷的道德指令對本能的侵犯,而這種侵犯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個特征標志了。由于這個原因,中國人根本不存在粗暴地壓抑本能的沖動,而這種沖動卻歇斯底里地膨脹且毒害我們的精神。與本能同在的人也能超脫本能,這種超脫與同在同樣是自然而然的。榮格這里所說的“不會看到專斷的道德指令對本能的侵犯”存在粗暴地壓抑本能的沖動”“自然而然”等對待人性、對待自然欲望的態度,正是道家在自然無為宗旨支配下的心性修煉智慧。
榮格深刻體悟到《太乙金華宗旨》中的“無為藝術”對心理治療的意義。他寫道:“為了獲得自身的解放,這些人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就我所知,他們什么也沒有做(無為),而只是讓事情任其自然地發生,正如呂祖在本書令所傳授的那樣,如果一個人不放棄自己的俗務常事,光就依其自然的規律運轉。讓一切順其自然,無為而為,隨心所欲,在心靈方面,也一定要順其自然。”
榮格看到,這種無為而為的技術正是西方文化中所沒有的,“對我們來說,這的確是一種鮮為人知的技藝”。榮格看到,在意識過分發展的西方文化中,“意識總是與心靈的發展摻合在一起,吹毛求疵,好為人師,從未讓心靈在平靜的環境中質樸地發展。”而如果改變這種做法,以質樸無為的態度處事,“問題就會變得十分簡單”。
榮格通過自己的心理治療實踐,從多方面印證了道教的“無為”原則對于保證精神正常發展的作用。因此,他治療的指導原則是個體化的自然過程,讓潛意識自發的精神在它渴求完善的本能、自發的沖動中實現意識與潛意識的調和。
榮格認為,治療家“必須遵從自然的指導”,治療師“不是治療的問題,而是發展潛伏在患者自身中的創造的可能性問題”。榮格觀察到:那些成功地使他們自己擺脫生活問題的纏擾,達到心理發展和整合的更高層次的患者,實質上什么也沒做,只是簡單地順其自然,讓該發生的事情發生。他們允許自己的潛意識在寂靜中與他們交談,他們耐心地傾聽它的信息,并給予它們最大和最認真的關注。而只有當這一過程不受外界控制、不受治療學家干預,自然產生作用時,才能最完滿地完成。在治療中,不要拘泥于先入之見和理論假設的影響,放棄一切方法和技巧。當允許這種心理過程平靜地發展時,潛意識豐富了意識,意識又照亮了潛意識,于是這兩個對立面的融合和結合,使認識增強、人格擴展。
榮格運用自然無為的原則收到了明顯的療效。他在為衛禮賢所作的《太乙金華宗旨》的評述中,榮格記述了這樣的案例:一位經他治療而康復的病人寫信告訴他自己所經歷的重要轉變:“保持安靜,不壓抑什么,保持注意力,接受現實――按事物的本來面目接受它,不是按照我想要它成為的樣子接受它――由于達一切,我獲得了非凡的知識和非凡的能力,以前我從未想象得到。”對此,榮格十分認同,他強調:“如果我們想要獲得更高層次的意識以及文化,就必須要以這樣一種心態作為基礎。”
榮格不僅以無為作為治療原則,更以自己的親證實驗,實踐著“無為藝術”,在生命的最后幾年,榮格體現了“那種無為之為,也即中文之‘無為’。這也意味著一種靈性的自發與再生。
榮格試圖借鑒道家道教“自然無為”的思想,避免西方意識片面發展或某一方面過度成長所帶來的危害,對于現代中國人重新認識這一中華民族的心理保健智慧是有積極啟示意義的。自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中國人對于理性的盲目崇拜和對非理性的粗暴排斥,是否也有可能在將來再現榮格曾指斥過的意識過度發達的弊病呢?我們不應忘記,理性和非理性、意識和潛意識皆是人類精神心理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方面,我們既需要吸收西方的理性和科學精神,但也決不可對中國先賢的無為、直覺、頓悟等非理性智慧妄自菲薄。榮格對無為思想的評價和應用,對我們正確認識這一道學基本概念在心理治療方面的價值是有啟示的。
當然,作為西方現代心理學家,榮格對《太乙金華宗旨》《慧命經》以及道家道教的理解不可避免地會有誤解之處。同時,榮格對于“無為”這一概念的理解又是不可能十分到位的。如他在談及《太乙金華宗旨》的“無為藝術”時說:“為了獲得自身的解放,這些人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就我所知,他們什么也沒有做(無為),而只是讓事情任其自然地發生,正如呂祖在本書中所傳授的那樣……讓一切順其自然,無為而為,隨心所欲……”榮格以“無為”來對治西方意識過分發達所引起的弊端取得了積極的效果,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這里將“無為”理解為“什么也沒有做(無為)”,卻又是失之于簡單、片面的。
在內丹修煉中,“無為”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它既指毫不勉強、自然放松的調整身形的技術要求,又指清凈寡欲、精神穩定的心理狀態,更是指修煉過程中運用火候。的基本原則,所謂“采藥于動與不動之中,行火候于無為之內”。要求在采藥煉丹時要“勿忘勿助”,注意調節火候,達到心息相依,凝神定志,不假人力又不放任的程度。
在《太乙金華宗旨》中,“無為”也決非“什么也不做”。如,該書的《回光返照》中說:“性無為,故不滯方所形象;惟無為而為,故不墮頑空死虛。”這段話十分清楚地表明,“無為”其實是一種特殊的“為”的方式,一方面,它要求行為主體在修煉中不執著、不刻意、順應自然;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落入“什么也不做”的“頑空死虛”,而是有所行動的“無為而為”。
實際上,榮格在實踐中也是將“無為”作為一種特有的行為方式來踐行的。正如榮格心理學專家戴維,羅森所說,榮格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體現了“那種無為之為,也即中文之‘無為”’。正是在這種特殊的修煉行為中,榮格的心靈中出現了“一種靈性的自發與再生”。這就從實踐的層面證明了榮格原來對“無為”所作闡釋的局限性。我們當然沒有理由苛求榮格這位西方現代心理學家,但認識這些局限,這對于當代中國人厘清對道學的誤解并更準確地把握其豐富內涵也是不無啟示的。
三、簡短的結語
榮格在結合自己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吸收道學對立統一、自然無為等思想,開創了西方心理治療學的一片新天地;他在東方古老的內丹修煉與西方現代心理學之間搭起了融通互補的橋梁;而通過他的潛意識理論,亦有助于我們探討或解釋致虛守靜等修煉方法具有心理保健、人格發展等積極作用的內在機理,啟示我們自覺地應用內丹修煉而進入潛意識層面,調治現代人類的心理問題,開發人類未知的潛能。在這一系列探索中,我們也必將深化對中國哲學的特性及優長之處的認識,進一步開掘道學智慧的現代價值,促進中國哲學智慧走進生活世界,撫慰和滋潤當代中國人的心靈。
注釋:
① 在這方面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王宗昱的《榮格的道教研究》,景海峰的《試析容格評論
② 按《慧命經》作者的說法,陰魔,“即身中之陰氣”。見《慧命經正道修煉直論》,徐兆仁主編的《東方修道文庫?伍柳法脈》第222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③ 內丹家將人體比作鼎爐,將真暴比作藥物原料,將意念、呼吸比作“火候”,進行烹煉。故“火候”實質是指意、神、氣等的運用。
參考文獻:
[1] 榮格,衛禮賢,金華養生秘旨與分析心理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2] 榮格,榮格自傳[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
[3] 榮格,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4] 卡爾號霍爾。榮格心理學綱要[M].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7.
[5] 路格.邛目伯罕,人生黑暗面[M].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1998.
[6] 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等.藏外道書?第10冊[M].成都:巴蜀書社,1990.
[7] 馬丹陽,真仙直指語錄?丹陽語錄[c]∥道藏?正一部,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文物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
[8] 柳華陽,慧命經?正道修煉直論[c]∥徐兆仁,東方修道文庫-伍柳法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