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45: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經濟旅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開發規劃理論;生態農業;旅游生態農業
旅游在不少地區成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但是由于缺少開發規劃,不少生態旅游項目存在雷同,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影響了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的發展。本文基于開發規劃理論,就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開發規劃理論視野下的生態農業旅游經濟概述
(一)景區旅游吸引力理論與吸引力規劃
生態農業一直是國家重點發展的項目。隨著生態農業得到更多的市場認可,以其為中心所構建的完善的商業體系,生態旅游的概念,也正式被提出。生態農業旅游是生態農業經濟體系中的新生力量,同時也是通過不斷發展,逐漸成為區域經濟不可獲取支持的組成部分。但是,生態農業旅游的復雜性相對較高,民眾對于農業的興趣,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多不會采取主動選擇的方式。故而,應當有效提升生態農業旅游景區的開發,以增強區域的旅游吸引力。具體方式為:第一,區域景觀規劃與設計。生態景觀雖然設計到自然景觀,但是生態農業領域的景觀,主要是以生態為基礎,輔以大量人造景觀環境。因此,景觀的設計能否符合消費者心理,對于其吸引力的構建而言十分重要;第二,著重休憩點的建設。休憩的位置和環境,決定了景觀的品質的。重要的是,生態農業景觀,多存在地域廣大的特殊,并且地處郊區,因此休憩地的構建更為重要;第三,開發休閑產業。生態農業是一種生態體會,但由于與城市相差過大,較為容易導致審美疲勞。所以,在此基礎上開發生態農業,必須要有效轉化休閑產業,從而實現的可持續的旅游發展。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與生命力規劃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是近現代旅游發展中,較常提及的一種形式。任何旅游地,都涉及到生命周期問題。換言之,難以出現一個旅游地,可以長期、持續的用一種素材和方式經營。所以,就旅游地的生命周期而言,必須有效結合時代背景,充分探討不同產品與時代的契合性,從而尋求適合的發展方式。對于一些必然被時代所淘汰的產品,應當尋求方式進行轉變,或快速將其抽離出市場,避免對剩余產品“生命力”造成影響。
(三)旅游地生態環境理論與承載力規劃結合
生態環境,構建旅游“生命鏈條”,從而形成良好的旅游市場氛圍。而在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尊重承載力的規劃。生態農業旅游目前是國內的熱點項目,如此意味著大量游客會選擇此類項目。而當區域承載力存在不足時,多會導致旅游地生命的快速下降。故此,應對環境、游路、設施、生態容量等因素,進行承載力的客觀規劃,有效結合市場環境,選擇最為適合的承載力設置。
二、開發規劃視野下生態農業旅游經濟開發的問題
(一)生態農業旅游的制度問題
從現狀來看,主要存在自律性不夠以及監管不力兩大問題。以下具體來看。第一,自律性不足。旅游產業的發展,不能僅依靠上級監管和宏觀調整,旅游區必須根據市場變化,選擇適合發展方式。同時結合客觀需求,有效提供游客真實、有價值的旅游產品。只有如此,區域旅游市場才能逐漸開拓。另外,自律性補助還體現在區域管理服務上。景區沒有根據市場的客觀需求,選擇適合的服務方式。甚至可以認為,一些的景區的服務形同虛設,不僅沒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多會因為服務不到位,而開罪消費者,導致景區的社會評價每況愈下。第二,政府監督管理不力。政府作為旅游領域的集中管理單位,并未良好的履行職責。其主要問題在于:首先,相關部門過多。涉及到生態農業旅游的部門,除旅游局外,還包括農業、園林、國土資源等環境部門,以及行政管理的工商、稅務等部門。過多部門的監管,可能會造成政策性沖突;其次,政府監督意識不夠,并未以有效的監督,導致生態農業旅游景區“一片狼藉”;最后,政府協調力不足,區域優勢資源劃分出現問題。特別是存在政績壓力的情況下,導致“有好事一窩蜂的哄上,有責任不見人影”。這樣的政府管理模式,顯然不會對區域生態農業旅游帶來任何的正面影響。
(二)農業旅游的產品開發問題
在產品方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分別為同質化與不符合消費者需求。以下具體來看:第一,旅游產品同質化。大量同類旅游產品涌現在市場上,特別是在生態農業旅游產品較為“火熱”的環境里,產品同質化狀況比比皆是。產品相似會加速消費者的審美疲勞,進而加速旅游產品的“生命衰竭”。另外,同類產品也存在著錯誤的社會發展導向,大量抄襲而來的生態農業景區,導致此類產品的發展受到嚴重局限。隨著越來越多的仿制景區出現,去結合市場全新研制的景區,講越來越少。經營者收益的局限,結合新型產品的緊縮,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的發展,將出現岌岌可危的境地。第二,市場契合性嚴重不足。從同質化的問題可發現,生態農業旅游產品存在著大量抄襲和仿制狀況。以市場為根本,透過市場化發展協調產品研發機制,是無論任何商業模式,都必須采取的途徑。但是,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目前存在著抄襲等問題,意味著創新力的嚴重不足。即使區域對此類產品進行深刻探討,在缺乏消費者支持的情況下,也很構建出相對適合的旅游產品。一般認為,產品的研發需要消費者的支持,只有消費者才懂得自己的需求。而目前的狀況,顯然生態農業旅游產品背離了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則。
(三)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運營問題
同樣從兩個方面來看,缺乏意識與導向性不足。第一,缺乏生態意識。生態環保是社會的主流發展理念,而生態農業旅游,也正是依據生態模式而形成競爭力。不過,從現狀來看,此類旅游并未充分關注該需求。所以,也難以將需求轉化為經濟收入。通過一些調查可以發現,大部分旅游者在生態農業旅游中所認識的生態,大多來自于自身的分析。第二,導向性不足。社會存在生態旅游需求,景區變應當結合自身優勢,為社會提供相關產品。不過在事實層面,大部分景區僅有宣傳的噱頭,而沒有任何實質性設計。雖然不可否認生態農業旅游產品存在天然契合性。但是,對于消費者的直觀性仍舊不夠。
三、基于開發規劃理論的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對策
(一)完善基于生態農業旅游系統規劃策略
第一,政府結合區域產業特征制定發展規劃。以政府為核心,結合區域產業特征制定適合的發展模式。例如,引入區域生態農業對比等。政府在其中,也要明確市場契合性,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利用區域優勢資源,與同類型產品形成對比。像白云山附近,可以充分利用地緣和資源優勢,突出在農家樂方面的優勢,打造具有特色的農家樂文化。第二,提升區域自律性。尋求區域生態農業旅游的自律性,必須要依托完善的制度,以及政府正確的監督。同時,加大區域旅游管理單位的教育深度,讓其能夠良好實現自律。因此,制定相應的行業規范,引導行業成立協會進行監督十分必要。
(二)創新基于生態農光旅游產品開發策略
第一,開發復合功能。生態農業旅行是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復合功能。在此技術長,也可以建設多類型的功能復合。比如,結合旅游需求實現農業生態文化的構建等。而考慮到可實現的復合種類過多,本文變不在此一一贅述。第二,提升低碳項目區域旅游發展優勢。在當前民眾的認識中,低碳項目較比于環保項目更加更具吸引力,特別是在低碳生態產品層面上。對此,要增強經營者意識,合理提升其發展視野,良好通過低碳項目,促進區域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例如,采取可再生能源的交通工具。
(三)優化基于生態農業旅游的經營策略
第一,實現品牌發展策略。品牌是讓消費者深刻記憶景區的關鍵因素,形成品牌經營策略,有效構成商業發展優勢。同時,景區應當結合自身發展,尋求適合的發展途徑,實現差異化產品經營,進而得以在品牌的帶動下,不斷提升市場影響力。事實上,由此也可以發現,民眾對于旅游產品的精神認知,要高過于對于產品本身的感受,景區如何講自身產品賦予深刻的精神內涵,并由此打動消費者,是當前所應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第二,實現集中生態經營策略。生態屬于市場同質產品,但是,將生態環保做到“極致”,超過其他景區,自然也能夠奠定較強的發展優勢。所以,景區應當考慮合理利用生態環保,在自身的生命周期上做出基本考量,并以市場契合性為最終核心,有效實現多層面、多元化的市場生態環保經營方式。
四、結語
生態環保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基于開發規劃理論下的生態農業旅游經濟,不僅是新興的旅游形式,也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推動農村發展的有效手段。只有科學的開發和規劃,才能促進生態農業旅游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喬潔,樂騰.河北省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生態經濟,2016(02).
[2]趙愛民.“美麗中國”視角下的我國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4(01).
一、經濟轉型環境中的農村生態旅游模式前景展望
農村生態旅游模式能夠將其社會經濟價值發揮出來。農村生態旅游是人們度假、旅游休閑的一種重要方式,農村生態旅游需要建立專業的旅游人才隊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其對購物、娛樂、吃、住、行、旅游等配套設施的建設具有十分高的要求。所以在經濟轉型時期,要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農村經濟轉型進行深化,就需要對農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進行創新。發展農村生態旅游具有許多積極的作用,能夠使得農村財政收入增加、讓更多的游客前來游玩、對旅游模式進行創新實現多樣化、對農村旅游產品進行豐富,這都充分體現了農村生態旅游的經濟社會價值。
目前河北尚義縣十三號村的旅游業中心就在于結合農家旅游和村中現有資源。重點建設了100孔磚混結構陜北風情窯洞農家小院,發展5家農家特色餐飲飯店,采用新型建設材料新建集“十室兩欄”為一體的多功能培訓中心1400平米,新增入股分紅收益將覆蓋全體村民。拆除窯洞前十處院落,涉及13戶村民,宅基地面積4275平米,房屋面積1577平米,建設打造農家風情酒吧一條街。配套文化廣場、農村大戲臺、垂釣園、5D防空洞影院,停車場、馬車公交等設施,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接待功能。河北尚義縣十三號村的這些措施都使得其更加吸引游客,更好地進行農村生態旅游建設。
二、農村生態旅游模式具體實施路徑
(一)根據生態環境發展規律進行運營管理
在經濟轉型時期,需要在重視農村旅游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前提下實行農村生態旅游模式,以生態環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準對運營管理進行加強。在穩定性較強、長期時間內形成的整體系統就是生態環境,正態環境能夠保障、促進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所以,在實施農村生態旅游環境模式時,需要對生態環境的自我內在修復能力、自然恢復能力以及實際承受能力等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盡量以當地生態環境發展規律為準,使得游客服務配套、游客接待能力設計、農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環節與其保持一致。在對當地生態特征和獨特自然風光進行開發時,需要保證其在生態環境實際承受能力范圍內,從而不僅能夠促進生態環境良性保護的實現,還能對旅游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河北尚義縣十三號村就在自身生態環境承受范圍內實現了美麗鄉村建設,十三號村一直不斷地完善著旅游相關基礎設施,拓展旅游休閑功能,延伸旅游要素鏈條,將一季游向“春看綠、夏賞花、秋摘果、冬滑雪”四季游發展。河北尚義縣十三號村在兩年前,基礎落后、產業空白、村貌破舊、斷垣殘壁隨處可見,如今已經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容貌整潔、設施完善、旅游興盛的美麗鄉村,在2016年十三號村被列為河北省100個美麗鄉村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尚義縣十三號的旅游經濟建設方針使其實現了更加持續穩定的發展。
(二)根據相關規定進行旅游發展
國家出臺關于農村生態旅游的措施,才能將農村生態旅游進行充分的發揮,從而升級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在許多地區,當地的財政經濟支柱都是農村生態旅游業,農村生態旅游業具有十分大的優勢和潛力。但是,部分地區為了獲得經濟上的利益,對自身的生態環境絲毫不進行考慮,到這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和推動經濟轉型的旗號,一味地大力擴大發展農村旅游,這種行為破壞了部分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對此,國家需要采取措施,出臺相關規定,使得執法、立法力度得到加強,結合當前農村生態旅游的不足,對生態旅游的法律法規進行制定和完善,從而制約、引導、規范生態旅游。
河北尚義縣十三號村就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農業升級轉型,推進休閑、有機、科技、園區、集約、高效的農業建設,實現了特色產業的發展,成為京津地區無公害節水蔬菜、優質雜糧雜豆、脫毒馬鈴薯等農副產品主要供應基地。除此之外,結合村情實際,充分發揮地處草原天路西線節點,緊傍大青山區位優勢,全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產業。
三、結語
(一)吉林省生態旅游優勢
首先,生態資源豐富。吉林省縣域資源形態各異。如長白山21個縣自治州,東部水資源、森林資源豐富,中部及境內農業資源豐富,且草原濕地較多。其次人文資源便利。如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特色鮮明,擁有濃郁的民俗風情。如,左家鎮特產觀光生態園、安圖國營福滿林場都被列入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最后,交通條件便利旅游產業基礎雄厚。
(二)吉林省生態旅游劣勢
首先,旅游創新能力不足。從目前吉林省區域旅游經濟發展來看,景區形象設計、旅游線路設計、產品開發營銷方面有明顯不足之處。其次,缺乏聯動力導致人力資源匱乏。吉林省區域經濟生態旅游缺乏專業人才,以森林生態旅游為例,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嚴重匱乏。同時,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蘊。緊鄰生生態旅游文化僅停留在表面,缺乏一定的民俗文化、地址文化以及民間傳說等。這導致縣域經濟優勢沒有完全開發應用。
二、生態旅游發展原則和途徑
隨著生態環境惡化,人們環保意識不斷加強,綠色已經成為文明的標志。在自然保護基礎上為維持生態平衡實現綠色經濟增長。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縣域生態旅游發展贏遵循降排微排的綠色化原則,避免環境資源污染破壞,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旅游發展原則
首先生態旅游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就是創新。在旅游市場激烈的競爭中,縣域經濟發展離不開創新,只有實現人有我優、人無我有的鮮明旅游觀念,才能將特色轉換成優勢。其次,生態旅游發展須調動群眾積極性,滿足人文需求,以游客滿意度為準則提升服務水平。同時,進一步將生態旅游向品牌化發展,以縣域經濟為形象,樹立品牌效應。如長白山發展樹立了中華名山的品牌效應。最后,生態旅游要實現信息化、一體化發展。生態旅游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實現一體化融入到大旅游發展中勢在必行。縣域旅游相對城市來講地點偏遠,因此要突破距離障礙,實現信息化。讓營銷網絡落實到生態旅游發展中。針對不同縣域的生態承載能力,加大開發力度與保護力度,促進資源科持續利用發展。
(二)生態旅游發展有效途徑
低碳不是一種發展方式而是生活理念。吉林省縣域生態旅游要以低碳、環保為發展理念,在產品上多開發自行車生態游、徒步旅行等項目,選擇二氧化碳排放較低的交通工具,在景區設施標語上落實節能減排的廣告語。目前吉林省部分景區已經出現了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有關部門應該加大環境治理力度,讓生態資源更加健康。首先將創意變成經濟效應。低碳背景下縣域生態旅游發展要在宣傳設計、線路景區規劃以及旅游商品等方面進行創新設計,既要明確生態旅游的特色,也要融入一定的文化底蘊。如長白山是吉林省生態旅游龍頭企業,也是吉林省生態旅游王牌,不僅在包裝和促銷方面支撐吉林省旅游業,也促進了吉林省生態旅游業大格局。其次,吉林省生態旅游與縣域經濟又不可分割的作用。應加大旅游設施的建設力度,一方面針對旅游景點空間分配,也能利于交通條件及經濟發展。國家十一五規劃以來,省縣、地區、城鄉結合,吉林省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力度加大,在明確了旅游主體功能基礎上,吉林省縣域經濟旅游應充分考慮旅游資源承載能力,保障生態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結束語
關鍵詞:茶葉生態觀光園;旅游經濟;生態茶文化;促進作用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種茶飲茶、制茶的國家,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當前,我國茶葉生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斷發展,并為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高品質茶葉。隨著茶文化的不斷宣揚,人們對茶的使用不僅僅局限于喝茶品茶,茶葉利用范圍更加廣闊了。人們開始研究和茶葉有關的一切事物或活動,包括茶葉種類、茶葉種植、茶葉制作、飲茶文化等。甚至更多的客戶提出需要建立一些與茶葉相關的旅游項目,比如茶葉生態觀光園、茶葉品鑒館、茶葉博覽館等,多形式的茶文化不僅僅讓廣大消費者得到田園休閑,也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在此背景下,我國的茶葉生態觀光園有了較大程度的開發。結合我國悠久的茶葉文化背景,國內一些茶葉生態觀光園開始積極探索和茶葉相關的旅游和休閑項目,使旅游者在旅游休閑中得到放松和娛樂,感悟深厚的茶葉文化知識,并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1茶葉生態觀光園的開發形式
我國茶葉生態觀光園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旅游方面,茶葉生態觀光園稱得上是一種寶貴的旅游資源。比如,廣西桂林的堯山茶葉旅游生態觀光園,讓游客在旅游中參與茶葉采摘、茶葉制作、茶葉品嘗,堯山茶葉生態園增強了游客體驗,并使游客在娛樂中深刻體驗了茶葉的生產制作過程。具體來說,國內茶葉生態觀光園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茶樹品種生態觀光園。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茶葉種植歷史的國家,歷經幾千年的源遠流長,我國已經擁有了種類非常豐富的茶樹品種,并且每個茶樹品種的特點各不相同。利用這種優勢,茶樹品種生態觀光園可以對各種各樣的茶樹品種進行收集和歸類,并進行展示。同時,我國一些茶樹品種生態觀光園還大力引進了國外一些優良茶樹品種,并建立了苗木繁育基地。隨著茶樹品種生態觀光園的不斷增多,游客可以對我國的茶樹品種進行更清晰的了解。
第二,茶葉加工生態觀光園。通常情況下,茶葉加工生態觀光園會陳列各種各樣的茶葉加工設備,并在各種加工機器上進行標注和說明,包括各種茶葉的不同的加工方式以及每種加工機器的特點和用途等。一方面,游客可以對各種茶葉的加工進行多方面的了解。另一方面,通過對茶葉加工的演示,游客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到各種茶葉的加工制作過程。
第三,茶葉科普生態觀光園。茶葉科普生態觀光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普及有關茶葉的文化和知識,包括茶葉的成分構成、作用、營養,茶葉的制作過程,飲用方式方法,貯存方式等。通過對這些方面的了解,游客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茶葉文化知識。如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生態觀光園通過生態觀光園建設推進“福州茉莉花茶”茶文化品牌建設,實施電子商務推介、產品展銷推介、科技興茶、質量興茶等活動宣傳福州茉莉花茶知識,提升游客對茶葉知識的了解。
第四,茶葉歷史生態觀光園。茶葉的歷史源遠流長,其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因此,茶葉的歷史文化可以被稱作是一門學問。在茶葉歷史生態觀光園中,有專門的講解人員為游客們介紹茶葉的歷史。借助于觀看圖片,書籍,以及專門人員的講解,游客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茶葉的起源、開發和傳播,與此同時,游客們也開始了解一些茶經,古代名人品茶的故事,以及一些茶葉科技成果,以此來擴充自己的視野。第五,茶藝生態觀光園。自古以來,品茶是一種藝術行為。因此,現代品茶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的藝術。
一般而言,茶藝有兩種形式,即品茶和泡茶。這兩種藝術形式構成了茶藝。在茶藝生態觀光園中,游客們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會如何泡茶,如何品茶,這種方式不僅讓游客們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還讓游客們深深體會到我國茶藝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云南沙河鄉陳家村榮康達烏龍茶莊園,讓顧客親自體驗、制做高山烏龍茶、參觀茶葉制作的整個過程,增強顧客的藝術體驗。第六,高產量優質示范茶葉園。隨著茶葉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個地區開始不斷利用高新技術來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到目前為止,很多省份,如浙江、廣西、山東、安徽等都已經建立了一些高標準的高產量示范茶葉園。如山東日照碧海康樂有機富硒茶高科技示范園、金寨縣茅坪茶葉高科技示范園。這些茶葉示范園區的建立幫助茶農不斷研發一些優質、良性的茶葉品種,而且絕大多數省份的茶葉生態示范園已經逐步向游客開放,游客可以到各個茶葉生態示范園進行參觀和游覽體驗。在游玩和欣賞過程中,游客可以親自進行茶葉采摘,這樣,游客切身體會到了茶葉生長的田園風光,并且還了解了茶葉高產量生產的方法。
2茶葉生態觀光園對旅游經濟的作用
毫無疑問,茶葉生態觀光園的發展對當地的旅游經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如今,茶葉生態觀光園已經成為我國旅游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茶葉生態觀光園對當地旅游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2.1實現茶葉保值增值,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
茶葉生態觀光園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茶葉附加值的增加,從而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茶葉生態觀光園屬于茶文化旅游的一種,這種旅游形式的出發點是茶葉,并以茶葉為資源進行開發和生產一系列具有旅游價值的產品。茶葉生態園很好地將茶葉和旅游產業結合在了一起,這種形式是對傳統的產業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如四川平武打造萬畝茶葉生態旅游觀光園不但可以讓游客在田園風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而且還可以了解如何加工茶葉,如何品茶,這種親身體會到的快樂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正是因為茶葉生態觀光園可以帶給游客們無窮的樂趣,人們對這種形式的旅游更加情有獨鐘。茶葉生態觀光園的開發,促進了茶葉和娛樂方式的開發,并帶動了茶葉方面的消費,這大大提高了茶葉的附加值,特別明顯的就是旅游收入可以有明顯的提高。比如,我國廣西省的桂林茶葉生態觀光園,自從其建立以來,前往參觀的游客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如今,該省的茶葉生態觀光園已經在國內外獲得很好的評價。
2.2帶動當地茶葉旅游經濟的發展
一般情況下,茶葉生態園會進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動。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活動,茶葉生態園可以吸引到更多國內外的游客,從而擴充其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與此同時,目前,很多的茶葉生態園已經開始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商貿活動。比如,云南省一些茶葉企業和各地的茶商簽訂了一系列的經濟合作協議,這樣就可以開發出更多的合作項目,如茶葉出售、茶葉技術研發、茶葉工廠建立、茶葉基地建設等,茶葉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如筠連縣清溪溝茶文化生態觀光園建有茶文化小鎮、茶博園、茶藝會所、會展培訓中心、茶葉加工、觀光園、鳥巢、茶文化購物街、花園餐廳、疊水湖、游客接待中心及相關配套設施,茶園生態旅游發展旺盛。
2.3舉辦一系列的生態茶文化旅游節,開發旅游文化資源
茶葉生態觀光園除了帶游客們參觀生態園,了解茶葉歷史和制茶過程之外,茶葉生態觀光園還可以不斷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生態茶文化旅游節來對該地區的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比如,我國湖南省武陵山地區就舉辦了生態茶文化旅游節。隨著生態茶文化旅游節的舉辦,該地區的茶文化行業和旅游行業得到了很好的結合。生態茶文化旅游節向世界各地人們介紹了茶葉品質和文化,從而吸引了更多游客的到來。
2.4倡導和發展綠色生態環保的旅游方式
茶葉生態觀光園提倡綠色生態環保的旅游方式來吸引廣大的游客,從而帶動了當地旅游行業的發展。目前,茶葉生態觀光園一直倡導綠色的旅游方式,自然的旅游方式,健康的旅游方式,因此這種方式受到了廣大游客們的喜歡。在茶葉生態觀光園中,茶文化旅游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熱捧。茶文化旅游通過在自然的生態環境中,將茶葉的自然景觀以及人文景觀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在這種背景下,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帶動了其他商貿、購物、度假等配套旅游形式的開發。同時,生態旅游的方式為該旅游區樹立了美好的形象。在促進經濟效益的同時,茶葉生態觀光園還促進了當地社會效益的發展。在濃厚的茶文化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擴大了該旅游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促進該地區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3結語
如今,人們對旅游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旅游業的一個熱點就是回歸自然生態的旅游方式,而茶葉生態觀光園正好符合了這一需求。茶葉生態觀光園的建立大大促進了當地旅游行業的發展。未來,有關部門和企業應該對茶葉文化和旅游行業進行大力整合開發。在開發茶葉生態觀光園的同時,需要將當地的文化習俗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展現當地的茶鄉特點,與此同時,茶鄉需要將茶文化有關的旅游景點和旅游項目進行重點的發展,并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建設,朝著高標準高質量的茶葉生態觀光園發展。這樣,游客們就可以切身感受到茶葉文化資源的豐富。總之,茶葉生態觀光園是旅游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對茶葉文化的不斷發展,茶葉生態觀光園可以大大帶動茶文化旅游業的快速前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艷玲.論開發信陽茶文化旅游的意義、優勢及其策略[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6):21-24.
[2]趙榮,姜含春,桂燕玲.信陽茶文化節的效益分析及發展思路[J].農業考古,2016(5):34-35.
[3]劉秋華,楊載田.新形勢下江西省茶葉發展策略研究[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5(3):3-5.
[4]劉佳佳,李道和.整合江西省茶葉品牌方案的政策建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7):2-4.
[5]徐燕君.江西茶葉企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4(14):23-27.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生態補償 影響因素 模式
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生態補償的必要性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具有很強的旅游發展優勢和潛力,江西已經明確提出要把鄱陽湖生態旅游區建設成為國際有影響、國內知名的生態旅游示范區。然而,旅游活動的開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旅游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加重了資源供需的失衡,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質量不容樂觀,生態環境保護成本不斷增加。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開發中的生態補償是一項亟需進行的工作,這不僅關系到當前旅游開發的合理性,也關系到未來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促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經濟的良性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生態補償影響因素
旅游生態補償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態環境系統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只有明確了哪些是主要影響因素,才能有針對性地研究生態補償模式及制定生態補償對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生態補償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一)意識因素
旅游生態補償是一項社會性工作,需要依靠整個社會的力量,其中,廣大民眾對于生態補償的認識程度與接受程度將直接影響生態補償的成效。而事實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民眾的環境意識還比較低,在他們心中,仍然認為旅游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受這種觀念影響,旅游經營者“高消耗、高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及游客“多占用、高消費”的消費方式層出不窮,導致環境資源遭到破壞和浪費,生態系統失衡。對于生態補償,民眾更是知之甚少,這給旅游生態補償模式的建立帶來很大的障礙,也成為生態補償工作開展的阻力。
(二)技術因素
生態補償中補償標準的確定是一個難點。通常來說,生態補償是經濟性的,必須在旅游資源的價值中充分考慮旅游資源的固有利用價值與生態環境價值,以及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勞動投入。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擁有優質的旅游資源是提高景區旅游價值、獲得旅游收益的保障,而旅游資源的生態價值是多少、旅游資源的優劣和區位的不同是否會形成不同的價值、生態補償費用多少、不同的資源占用者如何分攤這些費用、補償期限多久、這些都是進行生態補償需要的數據。但是目前,我國對于生態價值的評估還沒有一個較好的標準和評估方法,生態價值本身難以量化和貨幣化,給生態補償的定量分析設置了障礙。
(三)法律因素
健全的法律體系是進行生態補償的基礎,環境政策的實施、生態項目的建設、生態補償工作的開展,都必須以法律為保障。目前,我國已有的相關法律不能滿足當前生態補償工作的需要,如《環境保護法》偏重于污染防治,沒有考慮對生態環境保護行為所產生的正外部性進行補償,新《刑法》對破壞自然資源罪的規定欠缺生態效益考慮;而《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護區條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條例》等這些法律法規對于生態補償來說較為零散。可以說,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缺乏全面專業的相關法規,致使旅游生態補償工作無法可依,無據可循。
(四)管理體制因素
旅游開發涉及規劃開發者、經營者、政府部門、旅游者及當地居民等多個利益相關主體,而政府部門又涉及旅游局、財政局、環保局、發改委、文化局等,各主體間利益的協調及牽制非常復雜。在旅游生態補償工作的開展方面,則面臨多重監管且力度不夠的局面,各部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橫向管理體制不健全,沒有統一的管理部門及統一的程序和方法,無法協調需要跨部門及跨地區進行的工作,結果往往是各利益主體之間不斷地進行利益博弈,陷入無休止的談判僵局,這對構建旅游生態補償模式無疑是巨大的障礙。
(五)資金因素
實現生態保護和生態改善目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目前生態補償資金仍然以政府財政支持為主。在資金從上級部門往下級部門轉移過程中,各部門出于自身利益考慮,都可能會出現層層截留的現象,到最后環節,資金已經不足以完成原計劃所需,使生態補償目標的實現受到限制。另外,生態補償資金的多少仍受到補償方對生態價值的度量及相互協商的效果,生態補償資金來源的局限及金額供應上的不足,阻礙了生態補償的進程。
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生態補償模式
生態補償的基本思路是:在明確生態補償目的的基礎上,確定具體的補償主體和補償對象,確定合適的補償標準和補償方式,并建立起生態補償保障體系以確保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和運行。生態補償實施過程中,要對生態補償實施效果進行客觀評估,將評估結果進行反饋,以對生態補償實施過程進行修訂和完善。以下三個方面是生態補償實施過程中的著重點:
(一)確定具體的補償主體、補償對象
旅游生態補償首先要解決誰補償和誰獲補償的問題,即明確補償主體和受償主體。旅行社、景區開發商、飯店旅館、交通運營、娛樂場所及購物商場等依托旅游資源獲得豐厚的利益,他們都無償使用了旅游資源,應該成為旅游生態補償中的補償主體。而由于旅行社是直接將游客和旅游資源聯系在一起的橋梁,因此應成為最直接的補償主體。旅游生態補償的受償主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為保護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做出貢獻者,一類是為保護旅游資源其原本利益受到損害者。他們都為生態環境做了付出,如景區內居民因為旅游開發而要保護生態環境,就需要放棄開山砍伐的生活方式,這對他們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因而是需要獲得生態補償的對象。
(二)確定補償標準
生態補償標準的確定目前沒有統一的方法,出于不同的角度,補償標準的認定和評估不同。一是根據旅游服務價值確定補償標準,對旅游資源生態環境系統的服務價值進行市場評估,但因為旅游服務價值體系涉及因素較多,評估較難,這種方法適用范圍有限。二是根據保護旅游資源所花費的成本及所受到的損失確定補償標準,在旅游資源保護過程中花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受到的損失既有直接的損失,也有放棄發展機會形成的間接損失,這種方法現實中使用較多。三是根據旅游資源生態足跡確定補償標準,分析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在不同人群的分配和占用情況,以刻畫社會與生態系統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生態足跡主要以模型來核算。四是根據補償方的支付意愿和受償方的接受意愿確定補償標準,這體現了公眾參與,有利于提高參與者的積極性,但補償多少取決于雙方的談判效果。
(三)確定補償方式
一是資金補償,常見的有補償金、生態保護基金、稅費減免、捐贈、低息貸款等。資金補償是最直接的補償方式,是旅游業拿出資金對上游生態保護產業進行的補償。其好處在于將資金直接運用于生態保護活動當中,能在短期內取得效果,但缺陷在于資金補償容易發生資金發放不到位、層層卡扣、挪為它用的情況,這都會影響到補償的效果。
二是實物補償,如建設生態保護設施或治污設施、修建公路、配置防污器材等。實物補償能彌補資金補償的缺陷,使受償者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能幫助上游產業減少成本,為其提供了生態保護的便利。
三是精神補償,如表彰嘉獎、推薦就業、免費旅游、技術培訓等。這種補償方式雖然不能即刻起效,但卻給生態保護者一種精神安慰和勉勵,可以作為資金補償和實物補償的補充,以激勵他們繼續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胡孝平,基于旅游產業發展視角的生態補償模式創新研
究[J].江蘇商論,2011(4).
[2]蘇明,劉軍民.創新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的甘肅模式[J].
環境經濟,2013(7).
一、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基本內涵
經濟管理是指管理人員根據預定目標對經濟活動和生產活動進行合理科學地規劃、組織和監督。生態旅游經濟管理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為基本目標,在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讓人們感受自然、欣賞自然,并且保證綠色發展。但是我國發展生態旅游的時間比較短,經濟管理存在一些問題,生態旅游規劃過程缺少靈活運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費,這都是缺少對生態旅游經濟管理重要性的認識造成的。
二、提高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重要現實意義
(一)保證生態旅游的價值,有效控制環境污染等問題
生態旅游經濟管理工作是否正確開展直接關系生態旅游的價值是否實現。上文中已經提到,生態旅游經濟管理促進生態旅游規劃,使旅游景區和基礎設施便于人們觀賞自然風光,感受自然的神奇,從而在無形中讓人們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此外,生態旅游是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的,通過經濟管理可以發現現有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解決,這樣可以使旅游行業發展更依靠自然,減少人為因素對自然的改造,在保護現有自然環境的同時,控制環境污染等問題,為人類后代保留自然資源,推動人類發展[1]。
(二)促進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目標
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是最好的發展模式,發展生態旅游,做好生態旅游經濟管理,可以實現這個目標,也是促進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生態旅游經濟管理,將發展旅游、群眾需求和自然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保證旅游各項設施和理念符合人民的需求,如鄉村采摘旅游項目,增長人們的見識,也豐富勞動經驗,體會過程充滿樂趣,從而緩解生活的壓力,這種生產和自然相結合的方式保證旅游經濟不斷發展。
(三)轉變政府職能,促進地方經濟平穩發展
一方面,旅游區域所在地的政府加強旅游經濟管理,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項目,從而推動政府職能不斷轉變,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從而推動政府在行使職能的時候,優先考慮生態效益,作出決策的時候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從整體上促進我國經濟綠色發展;另一方面,做好生態旅游經濟管理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環境,旅游行業尊重自然規律,減少人力和物力投入,為地方經濟發展做貢獻[2]。
(四)提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雖然發展生態旅游是尊重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中仍然可以體現民族特色。自然資源的形成促進不同的民族特色,做好生態旅游經濟管理,可以將自然環境與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弘揚民族特色,推動我國整體生態旅游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高在我國乃至國際的影響力,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文化建設。
三、關于做好生態旅游經濟管理工作措施的合理建議
(一)生態旅游經濟管理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
我國生態旅游發展時間比較短,相關的經驗還不足,旅游教育專業缺少經濟管理方面的教學內容,而以往旅游業一些弊端導致發展旅游經濟利益最大,這不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還有一些地區的生態旅游項目不符合實際情況,過分追求自然享受,忽視自然規律,如北方建立生態旅游園,但是其中的植物都是南方的植物,在北方無法生長,這都會造成浪費。所以,生態旅游經濟管理要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合理規劃旅游項目,保證旅游設施符合可持續發展需求。這里需要強調一點,國家和政府一定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權責,
(二)政府提高重視,合理開展經濟管理工作
首先,國家相關部門重視監管,提高政府對生態旅游的重視,同時政府要加強經濟管理的力度,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管理工作;其次,政府重視生態旅游經濟管理這個工作環節,根據地方實際情況進行轉變,保證經濟管理的內容符合時代要求,注重旅游經濟和環境效益,不能只注重利用旅游經濟發展經濟,而要利用生態旅游推動地方經濟綠色發展;最后,開展生態旅游經濟管理評價工作,旅游行業負責部門定期提交經濟管理報告,總結工作,找到問題,同時提出合理解決措施,這里各部門之間要相互配合,保證管理工作有序開展[3]。另外,提高信息化水平,促進生態旅游經濟管理成果實時共享。
(三)創新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觀念和方法
創新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觀念和方法,首先要創新旅游規劃理念,從而便于經濟管理。一方面,改變傳統旅游經濟發展觀念,不能只考慮眼前利益,將經濟管理放在全局發展角度上,當然也要重視角色轉換,從群眾的角度和國家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使生態旅游經濟管理觀念更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另一方面,創新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方法,上一點已經提到提高信息化水平,要將旅游各項設施與城市建設設施統一起來,建立智能監管機制,及時了解新動態,這樣也可以避免過度追求生態效益,讓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合理結合起來[4]。
(四)提高生態旅游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做好生態旅游經濟管理工作,除了理念創新和制度支持外,還依靠專業人才,所以,要建立生態旅游經濟管理團隊。通過培訓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理論知識,結合國內外先進經驗,提高他們對生態旅游經濟管理的認識,在工作過程中可以綜合分析問題,保證生態旅游的價值。此外,生態旅游經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也要提高,尤其是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要讓他們站在國家發展全局利益上考慮問題,按照法律法規嚴格執法,提高他們對保護環境的重視程度,發現有破壞環境的行為及時阻止。同時,提高他們的信息化水平,從而促進經濟管理工作整體上的先進性。
四、結語
總之,生態旅游經濟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家和相關部門一定要重視起來。除了文中提到的幾點措施外,相關部門和企業也要認真分析研究,實現旅游景區設施與自然的統一性,實現各環節工作都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推動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為建設“美麗中國”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易平,方世明,馬春艷.地質公園旅游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壓力脫鉤評價——以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4,08:1282-1296.
[2]陳燕,鄭松發,武鋒.水東灣紅樹林濕地生態旅游SWOT分析及開發策略[J].廣東林業科技,2015,03:87-92.
[3]方懷龍,玉寶,張東方,皚妍.林業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對策[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04:252-257.
[4]王麗芳,蘇建軍,黃解宇.山西省森林公園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3,08:98-104.
關鍵詞:生態旅游 可持續發展 旅游經濟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1-223-03
云南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眾多獨特的自然景觀, 旅游資源總量大、類型全、層次高。近年來, 云南的旅游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已經把旅游業確定為支柱產業之一,生態旅游的發展潛力巨大。
一、生態旅游的概述
中國生態旅游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自20世紀90年代生態旅游的概念傳入中國后,就引起了政府、旅游業界和學術界的共同關注。
1.生態旅游的內涵。生態旅游(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認為生態旅游就是“所有觀覽自然景物的行為不應使被觀覽的景物受到損失”。1988年他進一步給出生態旅游的定義:生態旅游是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賞和游覽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環境中,盡情觀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風光和野生動物{1}。1991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對生態旅游下了一個簡要的定義:“生態旅游是一種到自然地區的責任旅游,它可以促進環境保護,并維護當地人民的生活福祉。”{2}生態旅游的內容包括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兩方面。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分為包括各類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物物種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等亞類在內的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兩類;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包括農業生態、古典園林和文化遺產三類{3}。Ecotourism代表兩層意思:一是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表述,代表生態學(Ecological),另一方面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表述,代表經濟(Economy)。因此,開展生態旅游必須保證生態平衡,同時還必須獲得經濟效益,特別是當地居民能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在經濟上獲得益處。
2.生態旅游理論基礎。生態旅游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呈現出綜合性和關聯性強的特點,因而生態旅游的理論基礎也必然會涉及到多學科的相關理論。生態旅游涉及到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旅游學、地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美學、環境科學、經濟學等各種學科。
(1)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性”的思想淵源已久,《老子》和《莊子》等重要著作中就已經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古樸生態思想;藏族傳統生態倫理提出了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和萬物一體的價值觀;藏傳佛教以系統的理論體系構建完善了自然—人文生態系統,肯定了一切生命體的生命價值,強化了藏族保護一切生命的意識;苯教的宇宙觀確立了人與自然是互為依存的統一體關系。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既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文明的哲理精華,同時又蘊含著人類活動的現代實踐和理念,它是對“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兩大認識的綜合。它以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為研究的兩大基礎,從而探討人類活動的時空耦合、人類活動的理性控制,人類活動的效益準則、人與自然的演化動態、人對于環境的調控與改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規范,最終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高度統一,同時達到人與人之間的高度和諧{4}。
1980年3月國際自然與自然保護聯盟(IUCN)等發表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一詞。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系統地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5}。可持續發展可從不同的屬性進行定義。從自然屬性定義的“可持續發展”,即“生態持續性”,旨在說明自然資源與開發利用程度間的平衡,國際生態學聯合會(INTECOL)和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6};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共同發表《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戰略》中從社會屬性提出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生存于不超出維系生態系統涵容能力之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Edward B.Barbier從經濟屬性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為“在保持資源的質量和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7}。
可持續發展既是生態旅游的指導思想,又是其終極目標。可持續發展理論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層含義。其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生態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人類共同追求的應當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經濟—環境—社會復合系統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可用公式表示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社會平等發展+生態環境保護{8}。生態旅游確立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的目標體系,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模式。
(2)景觀生態學理論。景觀生態學起源于歐洲,其產生可追溯到20世紀初。景觀生態學一詞最早是由德國區域地理學家Troll創立的,用以分析某一景觀中生物與其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9}。景觀是生態系統的載體,也是人類旅游活動的載體。在景觀生態學中,景觀的概念可以概括為一個空間異質性的區域,由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復出現{10}。景觀生態學是一門研究一定地域范圍內不同生態系統或景觀發展所形成的功能整體的結構、過程與動態的生態學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是由不同生態系統與景觀要素組成的異質性景觀,研究景觀要素間的物質流、物種交流、能量流、景觀要素的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的關系以及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的動態變化{9}。
景觀生態學還注重對景觀管理、景觀規劃和空間結構與生態過程的相互影響的研究,圍繞建造宜人景觀這一目標,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生態旅游景觀的結構與功能分析,景觀多樣性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應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在現代地理學和生態學結合下產生的景觀生態學以生態學的理論框架為依托吸收現代地理學和系統科學之所長,探討景觀優化利用與管理保護的原理和途徑{11}。因此,在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管理過程中,加入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是保證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
(3)生態經濟學理論。“生態經濟學”的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Kenneth Boulding)在他的重要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首次提出來的{7}。生態經濟學是以生態經濟系統為研究對象,最終實現人類經濟系統和地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開發過程中應把握生態經濟規律,正確處理生態經濟系統中的生態平衡與經濟平衡的關系,實現生態經濟系統的穩定、高效和持續配置。生態旅游應以使旅游地區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能夠得到有效地保護為出發點,遵循生態經濟學規律,實現生態經濟系統所呈現的生態平衡和經濟平衡相統一、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在生態旅游的生態經濟系統中,各種物質和能量流動保持動態的平衡狀態,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二、云南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分析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位于青藏高原南延,地形高差懸殊,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生物種類繁多,民族風情多姿多彩。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民族風情,都蘊涵著獨特而誘人的魅力。這種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構成云南生態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優勢。
1.獨特的地貌資源。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演化,使境內形成了各種除沙漠、戈壁、黃土、海岸等外的所有地貌景觀。如滇東高原低山丘陵,起伏和緩的發育造就了各種類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包括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的世界地質公園——石林、“高原明珠”的滇池和眾多的溶洞喀斯特瀑布等景觀;聞名于世界的“三江并流”(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奇觀;世界上最深峽谷之一的虎跳峽和世界上最長峽谷之一的怒江峽谷;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迪慶高原。這些景觀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2.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云南素有“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的美譽,由于其氣候類型復雜,立體氣候顯著,地形復雜,為各種動植物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云南是全國重點林區省份,森林資源面積占全國的十分之一。2008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9.9%,人均活立木蓄積量和人均林地面積均居全國第四位。2009年完成營造林1031萬畝。據統計全省有3萬多種植物,其中高等植物17000多種,占全國高等植物的一半以上;動物中脊椎動物已知的有1704種,約占全國的55%;云南就有199種中國公布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像亞洲象、野牛、綠孔雀、赤頸鶴等23種是云南所獨有的。
3.絢麗多姿的民族風俗資源。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15個是云南特有的。云南有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一縣之內的言語有別,一山之鄰的服飾不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云南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異彩繽紛,與云南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相互融合協調,成為云南更深層次的旅游內涵。
云南少數民族風情琳瑯滿目,民族節慶活動,民族服飾,民族飲食,又是表現民族人文生態景觀的最好形式。目前開發利用的民族節慶活動有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節”、瑤族的“盤王節”、拉祜族的“庫扎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獨龍族的“卡雀哇”等。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向游客反映出其民族社會、政治、經濟和風俗等,都體現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歷史文化。
4.機遇優勢。1995年以來,云南開始將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抓住世博會在昆明舉辦的機遇,加大生態旅游發展力度,加快全省旅游業的發展。隨著云南長水國際機場的建設以及對更多高速公路的建設,完善了旅游業的硬件建設,使得游客有更多的機會來云南旅游,從而促進了遠程旅游市場的深入開發。隨著云南四季如春、彩云之南、度假勝地等印象已經逐步滲透到人們的腦海,市場潛力巨大。
三、云南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
1.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旅游業涉及面廣,乘數效應極為明顯。據中國旅游組織測算,直接參與旅游收入分配的是“住、吃、行、游、購、娛”六個部分,是人類體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成果的綜合性大舞臺。旅游對其產生的直接影響是收入,對其能產生間接影響是帶動餐飲、交通、金融、紡織、郵電通信等58個部門,由于旅游部門的消費也導致這些部門的收入增加。旅游業從傳統的飯店、旅行社、景點開始,產業領域逐步擴大到社會的多方面,逐步延伸了產業鏈并且最終要形成產業群。旅游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相關機構不是孤立存在的,同處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形成一個以主導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體系這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
2.旅游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量。云南農村剩余勞動力富足,需要從土地上轉到城市中去,而旅游業是服務業,也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并且有利于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的產業。近年來,旅游產業體系逐漸形成。目前,云南省共有旅行社、旅游住宿設施、旅游景區、旅游車船公司、旅游購物企業及旅游餐館企業等旅游基本單位19564戶,云南省旅游產業固定資產總規模超過600億元,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飯店旅館業、旅行社業、旅游交通業、旅游餐飲業、旅游娛樂業、旅游景區(點)和旅游商品購物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綜合產業體系。2009年,云南省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1%,其中,旅游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6.7%,旅游業提供的直接就業崗位新增13.7萬人,間接帶動就業崗位增加超過50萬人。顯然,旅游業在安置城鄉勞動力就業,增強城鄉居民的購買力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
3.旅游業的發展促進資源有效配置。旅游業所依賴的基礎設施包括水力、電力、通信、公交、碼頭、機場、治安、街道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博物館、圖書館、文化站、醫院、學校、信息中心。旅游業的發展取決于社會的人力、物力、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又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一些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發展中重視和完善了七大系統(吸引系統、服務系統、交通系統、標志系統、質量系統、支持系統和保險系統)的建設。云南的城市的交通體系正在向外延伸,從平面向立體發展,將點、圈、帶聯系起來,形成了地下、地面、空中的立體式交通框架,提升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四、云南旅游業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進行觀念創新,構建生態道德。生態旅游強調對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強調以眼前的利益與長遠的利益結合,主張對生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生態旅游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學會尊重自然,切實地保護自然。這就要求人們轉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提高旅游開發者、管理者與旅游者的旅游環境保護意識。為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要實現兩個轉變:即由人對自然的統治關系變為共存關系;由人類支配自然的權利和對自然應盡的義務相分離變為兩者的統一。
2.合理進行旅游總體開發規劃。由于云南生態旅游區域大多是在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地區,商品生產和流通不發達,自給自足的經濟觀念很深。同時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旅游旺季較短,淡季較長,加上生態環境脆弱,極易破壞等原因客觀上造成旅游資源的浪費。這些因素的存在要求合理進行云南的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原則,以可持續旅游為基礎,加大對旅游區節水工程建設與河流、湖泊污染治理力度,開展旅游業用水重復利用和節約用水,解決人才、技術、信息及旅游產品品牌等無形資產的積累,形成一批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的旅游品牌產品,造就更多的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知名企業家。同時,根據云南自身的自然環境特點,云南的旅游業應積極開發高山景觀、風景名勝等面向大眾休閑和具有特色的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
3.健全穩定的保障機制和法規。在環境保護方面, 我國目前實行“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的政策,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化,建立法規是抑制旅游盲目性、隨意性和不穩定性的有力舉措。云南的旅游業應依法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具備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堅強的法律保障,才能實現云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生態旅游,努力探索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可持續發展新思路,抓住新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是云南旅游業的新課題。
注釋:
{1}Cebalbs Lacurain.Tourism 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M].Switzerland:IUCN(The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1996
{2}侯沛蕓,李光中,王鑫.生態旅游與世界遺產教育策略擬定之研究[J].旅游科學,2005,19(5):8—14
{3}田里,李常林.生態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4}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199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5}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錢易,唐孝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唐建榮.生態經濟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8}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9}戈峰.現代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0}李斌.黃土高原景觀生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1}劉忠偉,王仰麟.生態旅游及其景觀生態學透視[J].人文地理,2001,16(3):11—15
關鍵詞:休閑旅游;經濟發展;成效
1 引言
遂昌縣境內擁有優越的生態環境、獨特的高山氣候和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是浙江省十大林區縣之一,享有“錢甌之源,江南綠海”、“金山林海,仙縣遂昌”等美譽,是浙江南部地區的生態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區位。山區面臨著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責任,如何協調山區森林經濟社會功能與生態功能,如何實現山區森林資源向資本轉變顯得尤其重要。2006年以來,遂昌縣充分依托和挖掘山水、文化、環境資源,加大生態旅游產品建設開發,堅持旅游綠色化,著力打造“健康、快樂、休閑”縣域品牌,帶動住宿餐飲、金融房地產等產業較快發展。全縣目前擁有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南尖巖、神龍谷三個國家4A級景區,飛石嶺、中國竹炭博物館兩個國家3A級景區。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南尖巖、神龍谷、湖山等景區已經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一定的知名度。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開發出長濂、珠村畈、三井等一批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點,2009年農家樂工作考核榮獲省、市一等獎。
2 堅持大旅游發展理念,推進休閑旅游業發展
(1)以創建省旅游經濟強縣和省旅游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契機,有效提升區域形象和旅游品牌。按照《浙江省旅游“十百千”工程創建實施意見》,科學編制新一輪《遂昌縣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和《遂昌縣“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以建設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為目標,以創建省旅游經濟強縣和省旅游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契機,以鄉村鄉野為平臺,以民俗文化為特色,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周密部署,精心安排,舉全縣之力,完善各項旅游服務功能,優化旅游發展環境,提升旅游發展水平,在2010年通過省創強辦的驗收,成為浙江省旅游經濟強縣。
(2)強力打造遂昌旅游品牌。堅持大旅游發展理念,突破行業、部門、區域局限,擴大旅游產業規模,優化旅游產業結構,以旅興農,以旅興林、以旅促工,推進一、二、三產協調發展。突出發展溫泉養生、鄉村、會務、紅色、自駕、節慶旅游,努力形成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多元化旅游業態,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實現觀光型旅游向度假休閑型旅游延伸。加快制定和實施地方特色的旅游標準規范,進一步推進旅游標準化建設,規范旅游服務行業管理,提升服務水平。按照“主攻上海、兼顧蘇南、拓展省內、深化本地”的營銷戰略,建立政府支持、企業參與的營銷經費籌集機制,每年堅持舉辦2~3場大型旅游推薦活動,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大力拓展旅游市場。“金山林海、仙縣遂昌”的區域形象初步打響,“健康、快樂、休閑”的遂昌鄉村旅游品牌得到有效提升。
3 大力推進景區建設,全力發展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
3.1 大力推進景區建設
在現有南尖巖景區、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神龍飛瀑景區3個國家4A級景區的基礎上,努力把飛石嶺景區、竹炭特色旅游區、石姆巖景區、湖山旅游度假區、長濂大明文化園、王村口紅色古鎮、白馬山生態旅游景區等培育成國家4A級景區,打造更加經典、多元、特色化的旅游產品。加快現有景區擴容提升,加大通景公路、連景公路建設力度,按照“全縣是一個大景區”的理念,力爭把遂昌旅游建成一個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成為名副其實的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
3.2 促進旅游產業與地域特色文化的共生發展
以錢甌流域民俗文化為根基,深入總結中國竹炭博物館和耕讀人家項目中三產融合的經驗,以縣城、三墩、竹炭園區、遂昌金礦、長濂大明文化園旅游區為重點,結合周邊鄉村休閑旅游開發,深入挖掘和弘揚遂昌生態文化、湯顯祖文化、好川文化、黃金文化、竹炭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加快文化與旅游的滲透融合。加快長濂文化產業園、三墩風情小鎮等的規劃建設,積極開發湯顯祖文化系列產品,做深湯顯祖晚明文化。以“健康、快樂、休閑”為方向,以農事活動、民俗文化、經濟產業等為內容,以“表演、展示、互動”為手段,以市場化、經濟化為目標,總結優化業已形成的有區域影響力、有生命力的品牌節慶,繼續創新推出新的節慶活動,加快打造區域特色文化產業體系,大幅提高文化對遂昌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效益的貢獻率。
3.3 提升遂昌農家樂的品質和內涵
探索生態公益林、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和農房抵押貸款新機制,拓寬農民生產生活融資渠道,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戶參與鄉村休閑旅游開發,加快完成耕讀人家、高坪景區、龍潭賓館、旅游集散中心和紅星坪溫泉度假村的建設,讓游客樂在其中,讓群眾富在其中,在更大范圍實現“全民參與、惠及全民”。進一步提升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的特色和檔次,不斷凸顯遂昌鄉村自然之美和民俗文化魅力,使之繼續保持全市、全省領先。
4 以旅游業為龍頭,有力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
4.1 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
以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為引領,以項目建設為抓手,通過發揮旅游業泛產業化的綜合牽引作用,推動以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加快縣城及周邊旅游項目的謀劃,加快推進石姆巖景區入景道路改造等通景道路及安保設施建設,推進生態旅游休閑度假中心、湯公園、旅游集散中心停車場等配套設施項目建設,增強縣城旅游接待服務功能、旅游集散功能、旅游購物和休閑娛樂功能。進一步建立完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在主要道路、旅游集散地設置大型旅游交通圖和標識標牌。
4.2 大力推進旅游軟環境建設
在全社會廣泛深入開展“微笑遂昌、潔凈鄉村”文明素質養成活動,積極在各景區、賓館飯店、旅游購物場所、農家樂經營村(點)等推行微笑服務,繼續開展“十佳文明導游”評選,實踐“不讓一位游客在遂昌受委屈”的諾言。加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提升旅游從業人員自身素質,進一步創新旅游營銷舉措,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和檔次。
4.3 全面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按照旅游發展“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要求,改善遂昌旅游的薄弱環節,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建設一批賓館酒店、購物、娛樂場所及自駕車營地等項目。建立健全服務業發展工作機制,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服務業投資領域,加快推進工業企業主輔業務分離發展服務業,大力發展金融、商貿、倉儲及現代物流業等生產業。加強房地產行業與市場的研究,積極推進普通商品房建設,探索和培育休閑、旅游房地產業,引導和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確保規劃建設期內縣域生態旅游空間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保持在12.0%以上。
參考文獻:
[1] 吳愛麗.河北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研究[J].生態經濟,2012(1).
[2] 莊初陽.努力把湖山旅游度假區建成生態文明示范區和鄉村休閑旅游引領區[N].麗水日報,2011-07.
【關鍵詞】外部性;旅游業外部不經濟性;旅游生態倫理
一、旅游業的外部不經濟性
所謂外部性,按照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諾思的解釋是“當某個人的行動所引起的個人成本不等于社會成本,個人收益不等于社會收益時,就存在外部性。”[1]從旅游業的角度來考慮,也就是說某種旅游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并不一定在其自身的成本或收益上表現出來,但卻會給其他個體乃至整個社會帶來好處或壞處。當旅游活動的結果能給他人或社會帶來好處時,被稱為旅游業的外部經濟性(如改善旅游區的交通,受益者不僅僅是旅游業,也是整個旅游地區);反之,則被稱為旅游業的外部不經濟性(如旅游業造成的旅游資源損壞)。
二、旅游業外部不經濟性的表現及危害
作為一種經濟現象,旅游業的外部不經濟性包括旅游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性和旅游消費的外部不經濟性。旅游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性是指旅游供給者(開發建設者和旅游經營者)在開發旅游產品過程中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又可稱為旅游生產的外部費用。具體表現及危害是:(1)由于我國旅游資源管理體系還不夠健全,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保護中出現了諸多問題,旅游地的資源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如旅游地的水體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旅游開發過程中的濫砍濫伐行為導致山區森林植被破壞;城市景點和市郊景點空氣污染嚴重;旅游地垃圾污染已成為各風景旅游區的極大公害;它直接影響旅游地的旅游質量,影響旅游地的聲譽,對旅游地環境造成極大危害。(2)在旅游資源開發中,由于缺乏科學的整體規劃,經營者盲目建設,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為了旅游而搞旅游,不注意綜合治理,無視文物古跡的歷史價值和旅游價值,造成了景觀污染和文物古跡的破壞等。
旅游消費的外部不經濟性是指旅游者在從事旅游活動時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又可稱為旅游消費的外部費用。具體表現及危害是:(1)旅游者在旅游景區、景點游覽過程中產生損壞景區環境和景觀質量的行為,如在游覽過程中隨意丟棄各種廢棄物、亂攀亂爬、亂涂亂刻亂畫、隨意采摘等。這類不文明行為會導致旅游景區(點)環境污染,景觀質量下降并最終造成旅游景區整體吸引力下降,旅游價值降低。(2)當旅游地接待的旅游流量長期達到或超過其合理容量值(即旅游飽和或旅游超載)時,其最直接和直觀的后果就是旅游污染(如我國著名旅游風景區黃山、桂林等地,每逢旅游旺季,因旅游飽和與旅游超載所導致的水體污染現象就會趨于嚴重)或擁擠(旅游地到處充斥著游人,旅游者會感覺擁擠不堪,不能獲得應有的旅游氣氛,旅游的體驗質量大打折扣).所以說,長期的旅游飽和與超載,將對旅游業造成致命的消極影響,因此西方有人稱之為“旅游摧毀旅游”。[2]
三、用旅游倫理的眼光來看旅游業外部不經濟性
旅游業發展到21世紀,“面臨著一個嚴峻的抉擇:是立即采取行動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未來,還是坐等觀望,任環境和經濟的衰退毀滅其賴以生存的資源。”[3]為了使旅游對環境和文化傳統的負面影響最小化,同時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利益最大化,1999年世界旅游組織制定了《全球旅游倫理規范》[4]。進入21世紀,旅游倫理的研究又伴隨著生態旅游、旅游可持續發展等旅游新思維的推進得到了進一步的關注。旅游倫理研究是21世紀旅游學和倫理學共同面臨的一個前沿課題,正日益成為各國政府、旅游組織和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同時也是我國政府、旅游企業和旅游者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愛爾維修曾說過:“利益支配著我們對各種行為所下的判斷,使我們根據這些行為對于公眾有利、有害或無所謂,把他們看成是道德的、罪惡的或可以容許的;這個利益也同樣支配著我們對于各種觀念所下的判斷。”[5]我們知道,利益和道德的關系問題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同樣,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的關系問題也就成為旅游倫理的基本問題。利益是道德的基礎,這既是18、19世紀西方功利主義倫理學派反復論證的一個命題,也是倫理學的一個基本結論。在旅游利益結構中,共同利益和個別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更多的表現為矛盾運動,特別是在旅游日益普及化、大眾化的今天所表現出來的經濟利益沖突以及環境利益沖突和社會文化利益沖突,充分反映出了旅游利益矛盾運動的客觀性。解決這一系列旅游利益沖突,單憑政治、經濟乃至法律手段顯然是不夠的,需要發揮旅游倫理的調節功能,尤其需要旅游倫理正確的價值導向。旅游倫理意識要求旅游企業及其相關從業人員充分認識到: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若要充分發揮旅游的積極作用,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對旅游的外部不經濟性予以改善和克服。但在實際旅游經濟活動中,受經濟利益最大化、個人效用最大化等價值目標的影響,旅游生產者和消費者極力追求自身的最大滿足,而不管自己的利己行為給社會造成的外部影響。因此,對所有與旅游有關的人員,即旅游業、公共部門、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進行相關行為準則教育,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倫理觀念,特別是樹立旅游生態倫理觀念,是內化旅游業外部不經濟性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途經。
旅游生態倫理就是指人類通過旅游行為,把倫理目光投向大自然,建立人與自然之間完整、美麗、親善、和諧的倫理關系。它倡導人類──旅游主體與旅游媒體(包括旅游開發、經營者)不再破壞旅游客體和旅游客體賴以存在的自由整體環境,進而保護這個生態共同體。
孔子贊揚“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孟子說“仁民而愛物”,把“愛物”看成是“仁民”仁義之行和美德.在那個時代美與善幾乎是同義的,古代哲人更是賦予自然事物—山川﹑溪谷﹑草木﹑禽獸以倫理美的色彩,并將愛護大自然﹑愛山愛水視作是“成教化”、“助人倫”的道德修養過程。[6]今天,如果旅游者能以這種生態倫理的眼光去旅游;去感知旅游中的“美”與“善”;去領悟人與自然的親密﹑和諧,就自然會興起一種崇高的情懷:關心他人,憐憫萬物,愛護生命,感謝大自然。忘情于山水之中,旅游者得到了心靈的凈化,道德的升華,自然之美與人倫之善才能真正達到和諧與統一。
《可持續旅游發展》中還指出:“可持續旅游發展的實質,就是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體,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使許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發展不能破壞這種脆弱的平衡關系。”因此,旅游業的發展必須考慮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道德規范,使自然和文化資源得到保護,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扼制旅游業的外部不經濟性。
參考文獻
[1]貞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
[2]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中國旅游出版社,1999.
[3]wto,wttc,earth council,1997,張廣瑞譯.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日程—實現與環境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j]. 旅游學刊, 1998,(5).
[4]張廣瑞譯.全球旅游倫理規范[j].旅游學刊,2000,(3).
摘 要:本文構建旅游-經濟-生態復合系統評價指標體系,采用耦合協調度函數,對桂林市進行可持續協調發展評價研究。結果表明:1990年以來桂林市旅游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的綜合序參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旅游子系統的綜合序參量波動性較大;生態環境綜合序參量在1990~2000年間呈緩慢上升的趨勢,2001年后發展趨勢有所下降。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關系處于頡頏狀態,協調發展的程度還處于中低水平;系統耦合協調類型正在以旅游發展超前型,逐漸演變為經濟發展超前型。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耦合協調度;旅游;經濟;生態環境;桂林市
一、引言
旅游-經濟-生態關系,是世界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這一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桂林市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旅游產業作為桂林市經濟的主導產業,其發展對桂林市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桂林市旅游業的發展依靠的是獨特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旅游資源,這些旅游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而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對這些旅游資源產生破壞性的影響,這在旅游學上稱之為“旅游摧毀旅游現象”。經濟要發展,資源環境要保護,就不能單一地采用“發展第一的經濟決定論”或是“零增長的環境優先論”。因此,可持續協調發展觀的提出,給桂林市旅游經濟的不斷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同時也給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了新的價值觀。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它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改善為標志,體現了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原則。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點就是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其核心就是生態與經濟相協調。圍繞這一課題,國內外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開展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在國外,Konstantion Bithas和Peter Nijkamp提出在不確定信息下,利用專家知識系統進行環境――經濟協調模型的建模方法[1]。Boulding將系統方法應用于經濟與環境相關性的分析,倡導的是儲備型、休養生息、福利型的經濟發展,其目的在于建立既不會使資源枯竭,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能循環利用各種物質的“循環式”經濟體系來代替過去的“單程式”經濟[2]。Norgaad提出了協調發展理論,認為通過反饋環節在社會與生態系統之間可以實現共同發展[3]。在國內,袁旭梅等從“生態-社會-經濟”復合系統協調的角度,運用非平衡系統理論對自組織與組織機理進行了分析,并根據大系統理論,提出復合系統協調控制與管理方式[4]。白華對區域“經濟、資源、環境”復合系統的協調機理作了分析[5]。曾嶸闡述了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復雜系統的結構特征,各子系統之間內在協調機制及系統發展過程[6]。李后強等提出人地協同論是構建協調發展模型的基礎[7]。馮玉引入協調度概念描述了區域PREE系統發展的協調程度[8]。孟慶松對復合系統的協調度模型進行了研究,并指出復合系統具有自然系統與人造系統的雙重特點[9]。然而,這些研究多數側重于協調發展理論與機理的論述,對某一特定區域內具有區域特色的子系統間的可持續協調發展關系和發展程度的動態演變趨勢的研究比較少。因此,本文以旅游發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之間的關系,構建三者之間的復合系統,并以桂林市為例,實證分析該復合系統可持續協調發展程度的動態演變趨勢。
二、模型的建立
1. 建模的原則
協調是系統之間或系統組成要素之間在發展演化過程中彼此的和諧一致。發展是指系統或系統組成要素本身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過程[10]。 本文研究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是指3個子系統內部各要素間,按一定數量和結構所組成的有機整體,配合得當、有效運轉。這個整體的目的是提高旅游產業及經濟發展水平、使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生態環境的承載力之內[11]。旅游發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可持續協調發展不是從最優的旅游、經濟目標出發或從最優的生態目標出發而實現的可持續協調發展,而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下實現的最適的旅游和經濟發展目標,與最適的生態環境目標的有機統一。旅游發展子系統、經濟發展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當系統外界或系統內部條件的變化,未超過系統自身的調節和控制能力時,系統能恢復并維持原有的協調狀態;當系統外在或系統內在條件的變化超過系統的承載力時,原有的協調狀態被打破,系統會在新的條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因此,人類活動在遵循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旅游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科學技術,采取各種經濟措施和政策、法律和法規等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調節和控制其發展變化進程,使旅游發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運動沿著人類社會發展目標發展。
2. 評價指標體系
桂林市“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構建應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和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為指導,遵循整體對應、比例適當、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完備性、一致性、可行性等構建原則,根據桂林市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指標權重由熵值法[12]計算得出,原始數據來源于1991~2005年的《廣西統計年鑒》和《桂林市經濟社會統計年鑒》,計算結果見表1。
(1) 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綜合序參量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旅游綜合序參量波動幅度較大,東南亞金融危機和“非典”疫情的發生,引起1998年和2003年旅游綜合序參量下降,其中2003年降幅很大;2000年該指標達到這15年中的峰值,其余年份呈現緩慢上升的發展態勢。經濟綜合序參量一直呈現較快速度的增長態勢,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生態環境綜合序參量在1990~2000年間呈緩慢上升的趨勢,但2001年后發展趨勢有所下降。
(2) 旅游-經濟-生態系統耦合度與綜合調和指數的時序分析
從桂林市旅游-經濟-生態系統耦合度的時序變化來看,這15年來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間有小幅波動。從耦合度數值大小來看,其數值都處于0.3~0.4之間,表明了這15年來桂林市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的發展關系都為頡頏狀態,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的桂林市經濟發展方式屬于粗放型發展模式,旅游與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的綜合調和指數呈增長趨勢,說明了雖然系統耦合度變化不大,但在這15年間,桂林市政府通過政策措施來大力發展旅游業和區域經濟,并加大舊城改造和生態園林景點的建設,使得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的整體協同貢獻不斷增大。
2. 耦合協調度的計算及等級評估分析
根據模型Ⅳ,可以計算出桂林市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的耦合協調度(D),并可根據其耦合協調度數值劃分相應的等級(見表3)。
(1) 桂林市旅游-經濟-生態系統耦合協調類型分析
由表3可知,1990~2004年桂林市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的耦合協調類型以旅游發展超前型為主,逐漸演變為經濟發展超前型。旅游業作為桂林市的主導產業,對桂林市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旅游業本身涉及食、住、行、游、購、娛,涵蓋旅游者消費的各個方面,很多產業借助旅游業的繁榮而保持持續發展的態勢。桂林市地、市合并后,隨著行政區域范圍的擴大,經濟總量的增加,經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旅游業對全市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下降了。隨著桂林市經濟綜合實力的明顯增強,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開始制約經濟的持續發展,旅游業和經濟的發展已經超出了生態環境系統的承載力閾值范圍。
(2) 桂林市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分析
1990~2004年桂林市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的耦合協調度數值處于0.2469~0.4726之間,說明15年來桂林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協調程度處于中低水平,總體上是向著不斷協調的方向發展。東南亞金融危機和“非典”疫情的發生給桂林市旅游業帶來了重大的打擊,使1998和2003年的耦合協調度下降;而2002和2004年是桂林市旅游業15年來發展的高峰。中低度的耦合協調發展表明資源未得到合理利用,經濟效益不高,旅游與經濟產值的增加是靠消耗大量資源換取的。在旅游與經濟發展的同時,自然資源不斷受到破壞、資源基礎削弱,一些主要資源已出現嚴重短缺。隨著旅游業發展帶來的大規模人口的流動和社會經濟的增長,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環境治理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將會使旅游業和經濟的發展大大超出生態系統的承載閾值,導致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四、結論
本文將“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的影響因素與協調發展程度的評價分析結合起來,從“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各序參量之間的協同作用的強弱程度入手建立可持續協調發展模型,并以桂林市為實證對象,從綜合序參量、耦合協調度和耦合協調類型等方面來描述這一復合系統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動態變化趨勢,具有簡單、概括、易操作等特點。但是,本文只是對某一特定區域的“旅游-經濟-生態”系統整體協調發展狀況及所處的發展層次進行實證分析,如何實現對各子系統內部和整體協調的綜合評價將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從桂林市旅游-經濟-生態各子系統綜合序參量的時序變化來看,除了生態子系統在2000年以后呈下降發展趨勢外,旅游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總體上呈現上升發展趨勢,旅游子系統的波動性較大。旅游業作為桂林市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雖然容易受到客源地和目的地各種自然環境、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而發展略有波動,但是總體上是發展快速的,并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業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資源的消耗量增大、資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嚴重、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使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態環境綜合序參量持續下降。
2. 從桂林市旅游-經濟-生態系統耦合度的時序變化來看,耦合度數值處于0.3~0.4之間,增長幅度非常緩慢,表明了這15年來桂林市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的發展關系都為頡頏狀態。旅游業本身就是一個對自然資源高需求、高消耗的產業。桂林市經濟增長方式尚屬于粗放式的生產方式,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旅游業和經濟的發展必然會給生態環境帶來負面的影響,必須以新型的發展模式來代替那種傳統的消耗大量資源的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性轉變,向集約型的經濟生產方式轉變。旅游-經濟-生態系統的綜合調和指數呈增長趨勢,說明在這15年間,桂林市政府通過調控工業發展和加大環保投資等政策措施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3. 從桂林市旅游-經濟-生態系統耦合協調度的時序變化來看,桂林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協調程度還處于中低水平,耦合協調類型以旅游發展超前型為主,逐漸演變為經濟發展超前型。造成中低水平協調的原因是旅游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利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和生態環境卻存在著經濟增長對資源需求的無限性與資源供給能力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隨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的再生產能力與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能力之間的差距在拉大,一方面生態資源過度消耗,造成生態系統結構簡化、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排放的各種廢棄物超過生態環境的自凈能力,生態平衡被打破,生態環境惡化。這種兩難選擇要求全面客觀地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不能因為保護生態環境就限制經濟發展,而是要想方設法在生態環境的承受范圍內來發展經濟,促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關系由制約性向促進性轉化,最終實現矛盾的統一,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系統整體協調。
參考文獻:
[1] Konstantions Bithas,Peter Nijkamp.Environmental-economic modeling with semantic insufficiency and factual uncertainty[J].Environmental System,1996(25):167-183.
[2] Boulding K E.1966.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A].In:JARRETT H(ed.).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M].Baltimore:RFF/Johns Hopkins Press,3-14.
[3] Howarth R B,R B Norgaad.Environmental valuation und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2.
[4] 袁旭梅,韓文秀.區域“Ec-R-Ev”復合系統的結構建模[J].管理科學學報,1998(6):53-56.
[5] 白華,韓文秀.區域經濟-資源-環境(Ec-R-Ev)復合系統結構及其協調分析[J].系統工程,1999(17):19-24.
[6] 曾嶸,魏一鳴,范英,等.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系統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20):1-6.
[7] 李后強,艾南山,汪富泉,等.人地協同論:可持續發展模型構建的基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8(8):48-53.
[8] 馮玉廣,王華東.區域PREE系統協調發展的定量描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6(6):42-46.
[9] 孟慶松,韓文秀.復合系統協調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2000(33):444-446.
[10] 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J].熱帶地理,1999(2):171-177.
[11] 蔡平.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選擇[J].齊魯學刊,2005(4):154-157.
[12] 白雪梅,趙松山.由指標的相關性引出的確定權重的方法[J].江蘇統計,1998(4):16-18.
[13] 曾珍香,可持續發展協調性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3):18-21.
[14] 劉耀彬,李仁東,等.中國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5(1):105-112.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Sustainabl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Economy-Ecological System:A Case Study of Guilin in Guangxi
ZHANG Yan1,XU Jianhua1,ZENG Gang1,WU Yuming2
(1.School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al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ed the coupled coordination degree function to construct 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mposed of tourism,economy,and ecology with the aim of evaluating the sustainabl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uil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90 the synthesis parameters of both tourism subsystem and economic subsystem have been taking an upward trend with the volatility of tourism a little higher;that from 1990to 2000 the synthesis parameter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bsystem there had been slowly rising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has been declining after 2001;tha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 of the tourism-economy-ecology system is antagonistic at a medium-low degree;and that the systematic coupled coordination types are gradually evolving from advanced tourism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type into adv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e.
(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摘要:為了適應循環經濟的要求,對于環境方面我國應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讓它作為一種綠色旅游消費,從而達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目前的生態旅游遭到了嚴重破壞,闡述生態旅游發展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循環經濟;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22-0238-01
生態旅游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羅斯·拉斯科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生態旅游有兩個要點,一個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一個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應該遭受到破壞。由于對生態旅游的模糊化,生態旅游的實踐并沒有真正的體現它的內涵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生態旅游的實踐中出現了很多與它的基本內涵背道而馳的現象,嚴重缺乏管理和規劃,因此許多的旅游景區存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
一、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它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倡導在物質不
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模型,從而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2]。循環經濟的建立依賴于“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這三個行為原則。
循環經濟能夠把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三者有效的結合起來,是一種“三贏”性經濟,注重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相互結合。使資源獲得了可持續的利用,并有效的解決了環境問題;它能使社會生產從物質增長到服務增長發生一個由數量型到質量型的轉變,來促使經濟發展;它能使生產鏈拉長,增加就業機會,從而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生態旅游是現代文明標志之一的旅游產業,它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目前已經是世界最大的產業。由于我國的生態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晚,因此大多還停留在初期發展階段。總的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旅游資源缺乏規劃,盲目開發
縱觀我國許多新開發的生態旅游地,我們存在問題有很多。其中沒有規劃與規劃和建設不合理的問題尤為突出,成為生態旅游資源遭受破壞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開發商、管理者,他們將景區的“精品化”建設誤解為多蓋建筑物,其結果造成了很多景區的“城市化”。
2.風景區生態環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它們希望通過旅游業的收入來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它們缺乏管理和經營人才,在對旅游資源認識不足的情況之下,采取掠奪式開發的手段,來追求明顯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區的管理顯得十分粗放。這種發展模式嚴重的毀壞了旅游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質量嚴重下降,景觀嚴重衰退的結果,使得真正的生態旅游難以開展。
3.監督機制不健全,缺乏科學的管理
生態旅游景區的多頭管理現象嚴重影響了其科學的管理。例如:水利風景區歸水利部門管理、森林公園景區歸林業部門管理、生態觀光農業園區歸農業部門管理等。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管理體制,會降低旅游開發難度。然而在多頭管理之下,各部門會相互推卸責任,因而利益沖突等問題頻繁出現,沖突多于積極合作,自然環境必然會成為它們的犧牲品,風景區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動生態旅游快速發展的政策建議
1.進行旅游區空間規劃
怎樣從整體上來保護生物和瀕危物種的多樣性,不僅僅要合理的設計好自然保護區,還要考慮到不同的棲息地之間物種的交換與遷移,考慮到它們與周圍區域的生態聯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護區的保護從散點狀走向網絡狀,從孤島式開發轉向開放式經營,協調景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4]。
2.加強領導,建立管理體系
加強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對生態工作的重視。將生態旅游業列入全市經濟的發展計劃,來保證生態旅游業的積極健康發展。將生態旅游作為主導性旅游宣傳,搞好政府基礎性和引導性的投資。加強林業部門和旅游部門對生態旅游發展的綜合協調、督促檢查、指導服務、審查把關等職能。
3.科學開發,促進可持續發展
我們要堅持以“科學開發、有效保護、永續利用”為基本原則,處理好有效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促進生態發展,從而促進我國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相互統一。強化人們對生態的保護意識,克服建設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倡導綠色生態旅游、文明生態旅游,改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
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生態旅游的開發與經營應充分調動公民、個人機構和政府機構的積極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滿足當地居民對就業、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質量,防止因為貧困而造成的對生態資源的破壞和掠奪。
參考文獻:
[1] 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J].經濟地理,1996(1):20-25.
[2] 馮久田,尹建中,初麗霞.循環經濟理論及其在中國實踐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2):2.
[3] 楊桂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四維目標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5(5):36-38.
【關鍵詞】 增長極理論 旅游業 區域經濟發展 產業聚集效應
一、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最初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增長極理論以地區內不均衡發展為基礎主張,提出區域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區位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或產業帶動,主張選擇這些地區或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和其它產業發展。增長極的極化效應主要表現為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極點聚集;擴散效應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向外圍轉移。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
增長極體系有三個層面:①先導產業增長;②產業綜合體與增長;③增長極的增長與國民經濟的增長。在此理論框架下,經濟增長被認為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依次遞進,有機聯系的系統。增長極理論主張通過政府的作用來集中投資,加快若干條件較好的區域或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周邊地區或其它產業發展。這一理論的實際操作性較強。
二、 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經濟發展現狀
2004年10月,第三屆川滇藏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協調會在成都召開,川滇藏三省區在會上就發表了攜手打造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合作宣言,旨在將香格里拉打造成世界級的旅游品牌。“香格里拉”包含了四川、云南、西藏的大部分旅游區,三省區目前正在建立香格里拉旅游環線。川、滇、藏三省區將在各自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與環境保護、旅游資源開發、編制區域發展規劃方面的聯合與協作不斷加強的情況下,重點將實施對旅游區范圍進行總體規劃等問題,并對“香格里拉”區域內的旅游區功能、基礎資源、生態環境、產業選擇等問題進行科學論證。選擇重點地區先期發展特色旅游,聯合推薦促銷精品旅游線路,帶動當地經濟結構的調整。
據悉,2002年云南省旅游部門率先拋出“橄欖枝”,歡迎四川、西藏等省區聯手合作保護和開發香格里拉,四川省目前已率先投資49.3億元打造川滇兩省內交界處的旅游景區,并制定了一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西藏則通過去年國際旅游交易會期間與云南在“茶馬古道”的開發上進行了嘗試,出臺了“大香格里拉”計劃。區域聯合開發香格里拉的框架已經形成。2001年,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成了滇川藏三省區“大香格里拉”品牌的核心。巨大的品牌價值,不僅催熱了當地的旅游產業,還有力地帶動了當地各種產業的發展,香格里拉旅游已步入快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去年香格里拉縣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31萬人次,較上年增長58%,實現旅游社會總收入20.3億元。而迪慶州接待游客數量5年內從幾十萬猛增至200多萬人次。香格里拉縣去年招商引資固定資產投資達8.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7.5%,占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4.3%。
三、 結合增長極理論分析旅游業對“大香格里拉”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拉伸旅游產業鏈,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發揮其產業集聚效應。旅游業是關聯度很高、帶動性很強的朝陽產業,任何單獨的旅游企業或者單獨的景區都不能提供完整的旅游產品,旅游產業是由一連串橫向聯系的企業構成的產業鏈,能為旅游者提供從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到全套景點組合。發展旅游業需要有良好的環境基礎條件,相應的旅游服務設施配套、齊全。旅游的發展直接帶動了“大香格里拉”區域內公共設施服務業、娛樂服務業、旅館業、餐飲業、零售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等的發展。近一年來,西藏自治區在“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西藏境內,投入了6000多萬元,對昌都強巴林寺旅游基礎工程、八宿縣然烏湖旅游景區等風景區進行的重點建設,擴大旅游服務設施總量,形成功能齊備、運作有序、服務規范的現代旅游服務體系。云南省在“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云南境內,投資500多萬元,興建了香格里拉縣噶丹松贊林寺旅游服務站、小中甸扎西藏文化生態苑安、德欽縣佛山鄉老西集鎮市政容貌以及德欽縣弦子節慶廣場;西藏昌都地區評審了2家三星級的賓館、1家二星級的賓館和8家旅游定點賓館飯店,創辦了地方性旅游文化娛樂公司,在旅游區開展地方民俗表演等傳統文化娛樂節目,促進旅游企業規范化、科學化、多元化的經營體系的建立。
(2)創造就業崗位,緩解了就業壓力,加速人才的培養。目前,三省區已開通了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互聯網旅游信息服務,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旅游服務網站就有10多個,大大方便了廣大旅游者。一年來,三省區相互協作,加強了旅游人才的交流,自去年5月以來,四川省旅游局為西藏自治區培訓了100名導游,為西藏昌都地區培訓了民族旅游管理人才10名。同時,旅游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隨著外來旅游人員的增多,豐富了當地的知識文化,帶來先進的技術理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地人民的文化素質。
(3)帶動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吸引外來投資,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旅游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作用和明顯的關聯帶動功能,尤其適合于旅游資源豐富、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地區。在對外開放中,旅游業還是一個有助于改善投資環境、“讓世界了解本地,讓本地走向世界”的“先導產業”,是吸引境外人士來本地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從事經貿活動的重要媒介。大香格里拉區域旅游資源的豐富性與經濟技術水平的相對落后性,決定了旅游業不僅應當是該區域的第一大主導產業,而且在帶動本區域對外開放和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交流方面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香格里拉區域以旅游業的發展方式來帶動擴大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是本區域應該走的最有效的途徑。按照增長極理論由點帶面,由局部帶動整體的原則,在打通香格里拉旅游小循環的基礎上,盡快把分布在川滇藏各個區位的高品位旅游資源串通起來,構建大香格里拉的旅游大循環,以形成對外旅游的競爭力。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走生態旅游之路,是大香格里拉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選擇。積極培育旅游業為重要經濟增長點,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殿廷.區域經濟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馬勇,李璽.旅游規劃與開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