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16:12: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與法治優秀教學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 案例教學法 教學模式
前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幫助大學生確立和堅定理想信念,認識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的主陣地。但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課程內容較抽象、空泛、說教味較濃,任課教師感到“難講”,而學生也對學習《基礎》課缺乏動力。在新形勢下,如何上好《基礎》課,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其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關鍵是創新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在《基礎》課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抽象的理論內涵寓于具體的事例之中,是增強學生認同感,提升教學效果,增強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通過案例教學,不僅可以傳播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開拓創新的能力,而且還能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內在的德行體驗,完善學生人格。
一、案例教學法的內涵
1870年哈佛大學法學院蘭德爾教授最早把案例教學法引入法學教育。從此,這種教學法走進大學課堂并風靡全球.并于20世紀80年代末被介紹到中國。案例教學法是以情景學習理論、認知彈性理論為基礎,同時以學生為主體,憑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潛在價值的“案例”,引導學習者進入科學探索和反思的學習過程。它是通過對一些典型案例的判定、分析和研究,闡明某一學科的一般規律以及某一問題的具體認識,從而使學生了解、掌握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同時,它也是教師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引導學生圍繞特定的案例進行閱讀分析、評判和討論,進而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案,是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發展的一種教學手段。案例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在對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并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啟迪,自主歸納出適合個人特點的有效思路和邏輯方法,并把理論與實際有效結合,使理論學習進一步深化,真正做到學理論、懂理論、用理論三者的有機統一,從而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行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及能力。具體到《基礎》課的教學中,案例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利用真實的事件設置一個具體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針對案例進行分析、討淪、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以達到高層次認知學習目標的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它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感知,案例具有獨特的優點:真實感人、鮮活有趣,感染力強,容易被學生接受,讓事實說話,才能使理論更具有說服力,同時也能夠很好地體現《基礎課》教學的基本原則,即理論聯系實際。
二、案例教學在《基礎》課教學中的積極意義和作用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課教學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知識型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強調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和權威,是知識的灌輸者,而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處于教學中的被動地位。教師偏重于教會學生理論知識,忽視教會學生如何應用這些知識,而學生則偏重于死記硬背和照本宣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終身學習理念的提倡,這種教學模式已不適應于現代教學。我們提倡案例教學模式,在這種導學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是一種雙主體關系。它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導學為主線,建立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基礎》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運用案例教學,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能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化所學的知識的基礎上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綜合素質,并最終達到加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具體來說,在《基礎》課的教學活動中運用案例教學主要有以下積極意義和作用。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案例教學為同學之間的觀點交鋒提供了一個寬松的平臺,能夠讓學生在激烈的討論氛圍中分享彼此的觀點,它變“一言堂”為“群言堂”,使學生在課堂中可以無所顧忌地與教師、同學展開交流。成功案例教學的課堂表現常常是唇槍舌劍,一個同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馬上又被另一個同學周密的論證了。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案例教學營造了一個充滿“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良好課堂教學心理氛圍。作為學習的心理活動與學習的人格特征之間的中介因素,也正是這種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氣氛之中,有效地感染和鞭策學生和睦團結、進取創新,并為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創設了彈性的空間,它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力求為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健康發展提供廣闊的自由空間,自然十分有利于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是一種民主式的教學方法,它改變了以往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被動學習情境,將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參與者。案例教學法的精髓不在于讓學生強記內容,而是迫使學生開動腦筋,鍛煉學生在信息不完全、不確定的條件下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的能力。案例教學是一種沒有預定的、唯一的正確答案的教學方法,它重視的不單純是正確答案本身,而是學生得出正確答案、獲得真理的過程。這個思考過程正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這種有針對性的案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擺脫思維定勢、不依賴權威結論的獨立思考的良好思維習慣,進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的升華與質變。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與人溝通的能力
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大家在合作中相互溝通,在溝通中增強合作,各種觀點和解釋將會變得多起來、豐富起來。在案例教學這種環境中,大家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學習主體和積極的參與者,并且學會互相尊重和協作,努力為他人的學習做出自己的貢獻,以便彼此分享成功的經驗和快樂。素質是一種內在的索養,在案例教學中,學生表現出來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以及參與合作的精神,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一種綜合素質的具體表現。堅持案例教學的恰當使用,必然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
三、案例選擇的原則
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核心,案例的精選與否也成為檢驗案例教學效果的關鍵。案例選擇,要依據《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的基本要求,緊緊圍繞大學生成才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重大問題,真正體現《基礎》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思想性和政治性相統一原則
在案例教學中,對案例的選擇要遵循思想性和政治性相統一原則,盡量選擇一些與教學目的和任務相關的案例,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在對案例討論中,鼓勵學生對校園和社會上的熱點道德和法制問題進行思考和探討,并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觀念來引導學生,對學生的一些偏激觀點進行及時正面疏導。
(二)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光要備好教材內容,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在案例選取上,除了突顯思想性和政治性外,盡量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利用校園中發生的事件來教育學生,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時代性原則
在教學案例選擇上,教師應盡可能及時地補充、更新,選取新近發生且有教育意義的典型案例進行解析。這樣不僅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因其發生不久,學生也清楚前因后果,避免了過多糾纏于事件內容而忽略了理論的講解,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禹.淺談案例教學法在法律基礎中的應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2009(4):66.
[2]王芳.典型案例在《公共管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8,(4):32-34.
[3]雷繼元.論案例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07(3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