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態環境的現狀

生態環境的現狀

時間:2023-12-21 11:20: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環境的現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中國 生態環境現狀 生態文明建設

一、中國當代生態壞境現狀

1.水土流失嚴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8.7%。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主要有:西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區。

2.沙漠化迅速發展。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5%。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3.草原退化加劇。70年代,草場面積退化率為15%,80年代中期已達30%以上。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退化速度在擴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過載,牧草產量持續下降。

4.森林資源銳減。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全國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態赤字,當代人已經過早過多地消耗了后代人應享用的森林資源。

5.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據估計,中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于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中國特有的物種和國家規定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有312個種和種類,正式列入國家瀕危植物名錄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種。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1949年以來,中國湖泊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占現有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其中淡水量減少340億立方米。

7.水體污染明顯加重。42%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調查的532條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

8.大氣污染嚴重。中國能源消耗以煤為主,大氣污染屬于煤煙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于大城市;產煤區重于非產煤區;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9.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成為農村工業化的重要方向,與此同時給農村帶來生態環境更大范圍的污染,對農業資源、礦產資源造成更為嚴重的浪費。1978年以后鄉鎮企業成為農村主要污染源。

二、正確建設中國當代生態文明

1.生態經濟建設。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心任務。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是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主要包括各產業和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

a.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b.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努力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c.實施清潔生產。要不斷進行清潔生產意識教育,使采用清潔能源,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預防和減少污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d.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要堅持在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中促進發展,在發展中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共榮共存。

2.生態政治建設。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a.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務。

b.加強生態法制建設。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責任追究制度,激發和強化各級干部群眾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意識,調動人民群眾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積極性。

c.推進生態民主建設。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讓人民群眾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切體會和明確認識自己的利益所在,從而激發其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

3.生態文化建設。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層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a.樹立生態文化意識。進行生態教育,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增強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牢固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

b.注重生態道德教育。加強生態道德教育,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斗爭。

c.強化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研究。在認真發掘、弘揚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賦予其新的科學內涵,增強其生命力,使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觀念基礎。

d.正確處理建設生態文明與繁榮文化事業的關系。在發展文化事業中強化生態理念,在保護生態中凸顯文化內涵;在文化傳播中注入生態內容,在文化場所設計和建設中融人生態理念。

4.生態社會建設。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層面,是指重視和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團結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會管理體系,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優化“人居”生活環境,推進生態城市、生態社區、生態村鎮建設。實現人口良性發展。繼續貫徹優生優育的方針,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第2篇

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形勢非常嚴峻,主要表現在:1現在全國的城市基本上都建有垃圾回收處理站、污水處理廠等一整套環保系統,但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沒有統一有效的收集處理系統,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隨處傾倒,嚴重污染了耕地、空氣、水源,進而影響農作物生長環境,影響糧食蔬菜等農產品質量,最終影響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2地方政府環保工作重城市輕農村,環保方面的人力、資金投入嚴重不足;3一些地方受利益驅使,把環保不達標、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尤其是城市近郊的農村,使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在農村蔓延,加劇了農村環境的惡化;4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農產品產量,不惜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地質量下降,使有益的鳥類和昆蟲死亡,破壞了生態平衡;5在畜禽養殖過程中,動物糞便隨意堆砌排放,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措施

1切實保護好農村飲用水源地

把保障飲用水安全作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依法科學劃定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監測和監管,堅決依法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嚴禁直接或者間接向河流、溪溝、水庫、山塘排放超標的工業污水。制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應急預案,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2加大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按照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采取分散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方式,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較分散、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采取分散處理方式處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較集中、有條件的地區要推進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新村莊建設規劃要有環境保護的內容,配套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設施。加快推廣“戶保潔、組收集、村轉運、鎮處置”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模式步伐,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運率和處理率。邊遠分散地區可采取資源化的就地處理方式。優化農村生活用能結構,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3嚴格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環保準入門檻,禁止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淘汰污染嚴重的生產力和工藝、設備。強化限期治理制度,對不能穩定達標或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實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間應予限產、限排,并不得建設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項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加快推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4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

科學劃定禁養、限養區域,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加快推行規模化養殖場排污申報登記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積極開展規模以上養殖戶和散養戶的污染治理。各地要結合實際,確定時限,限期關閉、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B殖場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對現有不能達標排放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鼓勵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綜合利用方式,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依據土地消納能力,進行畜禽糞便還田。根據水質要求和水體承載能力,確定水產養殖的種類、數量,合理控制水庫、山塘養殖規模,堅決禁止化肥和畜禽糞便養魚。

5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采取綜合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稈還田,鼓勵使用農家肥和新型有機肥。鼓勵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強農資管理,禁止生產及銷售劣質農膜,提高農膜使用周期及使用壽命,鼓勵農膜回收再利用。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發展生物質能源。

6積極防治農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區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摸清情況,把握機理,逐步完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制度,開展污染土壤綜合治理試點。加強對污灌區域、工業用地及工業園區周邊地區土壤污染的監管,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嚴格對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環境監管。

7加強農村自然生態保護

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并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保護和整治村莊現有水體,努力恢復河溝池塘生態功能,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加強對礦產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和交通基礎設施等開發建設項目和活動的環境監管,努力遏制新的人為破壞。

8健全農村環境保護治理監管機制

建立公共政策農村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政策源頭上把關,控制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把環境監管工作的觸角進一步向基層延伸,可在全區范圍內分片設立環境衛生監察大隊,專職負責鎮容、村貌的管理。在全區各鄉(鎮)統一設立環境保護管理站,負責鄉鎮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依法查處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和事。強化對各級黨政部門環境保護工作的考評,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列入各級黨政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年度工作目標管理考評內容。引入生態環境效益評價機制,開展綠色經濟核算,逐步建立農村經濟綠色統計和審計制度,將統計、審計結果作為考核提拔基層領導的重要指標和基層評優評先的重要條件。

第3篇

關鍵詞:煤炭資源開采;生態破壞;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X171文獻標識碼: A

一、煤炭礦區生態環境研究背景

我國是煤炭消費大國,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高達70%以上,占世界煤炭消費總量的30%以上。我國煤炭資源開采仍處于粗放式開采階段,大多未進行嚴格規劃,環境保護措施不當,往往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如植被破壞、地面沉陷、水土流失、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地下水枯竭等,其中很多破壞甚至是不可恢復的,后果相當嚴重。項目規劃階段的環境影響預測、提出完善的環境污染防治措施是解決該問題的最為有效的手段。

煤礦開采的環境污染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主,而生態系統具有相當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區別性大、多變性、難于量化、衡量標準模糊等,同時由于開發建設活動規模、建設方案、內容、建設性質等差別較大,使得生態環境影響因子的確定和量化比較困難,因此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相較于空氣、水體、固體廢物污染的評價具有相當的復雜性,且相關法規、標準、守則尚不完善,更增加了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難度。

本文參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HJ 19―2011)等相關技術標準和法規,從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環境影響識別、環境影響預測、生態環境污染防治措施等角度出發,結合本人多年相關經驗,探討煤炭開采項目生態環境影響預測的方法,希望能夠拋磚引玉,為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帶來重要價值。

二、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研究

2.1 生態環境現狀調查方法

為了較為全面地了解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在充分收集和利用現有研究成果、資料的基礎上,可用路線調查與定位實測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點面結合、突出重點的原則和方法,對生態環境現狀進行調查評價。目前較為常用的生態現狀調查方法包括:應用遙感圖像處理、野外調查、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手段。

2.2 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內容

應當結合上述方法,從生態系統現狀調查、植被現狀調查、野生動物現狀調查、土壤侵蝕與水土流失現狀調查、土壤現狀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地質災害情況現狀調查等方面進行較為全面的調查。其中,生態系統現狀調查應包括生態系統類型、結構、狀態、功能等內容;植被現狀調查應包括評價區植被的類型、優勢種、分布、覆蓋度、生產力、生物量,特別是珍稀保護種的種類、分布、保護級別等內容,并給出評價區域植被類型特征表和常見植物名錄表;野生動物現狀調查應包括種群、分布以及保護種的種類、分布、生活習性、生境狀況、保護級別等;

土壤侵蝕與水土流失現狀調查應給出水土流失面積與分布,土壤侵蝕類型、侵蝕類型等;土壤現狀調查應包括類型、特性、結構、侵蝕強度等;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給出區域土地利用現狀情況,并明確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地質災害情況現狀調查主要調查影響區域內已經存在的制約本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問題,如水土流失、石漠化、鹽漬化、自然災害、生物入侵和污染危害等,指出其類型、成因、空間分布、發生特點等。

2.3 生態環境現狀質量評價

生態現狀評價是將生態環境調查和生態分析得到的重要信息進行量化,定量或者比較精細的描述生態環境的質量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目前生態影響評價一般采取類比分析、生態機理分析、指數法和綜合指數法、景觀生態學等方法進行文字分析與定性描述,輔之以數學模擬預測。

三、生態環境影響識別

生態環境影響識別包括影響因素識別、影響對象識別、影響效應識別。其中影響因素識別主要是作用主體(建設內容,應包括主體工程和全部輔助工程)的識別,就煤炭礦區而言,作用主體主要是指工業廣場、矸石場、道路、洗煤廠等;影響對象的識別是影響受體(主要是生態環境,包括生態系統、生態因子)的識別,就煤炭礦區而言,是指受煤炭礦區規劃實施影響的生態系統及生態因子;影響效應識別是影響作用的性質及程度(正影響、負影響、累積影響、可逆不可逆影響等)的識別。

生態環境影響識別可以從建設期和運營期兩個不同時期分別進行,其中建設期生態影響識別包括:工業場地、風井場地、排矸場、進場道路、附屬設施、洗煤廠等設施永久和臨時占地對區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影響,對區域植被分布、生產力、生物量及連續性的影響,對區域珍稀動植物棲息、活動的影響,對區域水土流失現狀的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工業場地、風井場地、排矸場、進場道路、附屬設施、洗煤廠等設施建設過程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棄渣對區域植被、植物、動物活動及魚類的影響;運營期生態影響識別包括在煤炭開采過程中,所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表裂縫等不良地質現象,對區域土地利用性質的影響,對區域植被類型、生產力、生物量、連續性的影響,對區域動物棲息、活動的影響,對區域水土流失現狀的影響,對區域敏感目標(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態現狀、景觀等的影響;配套洗煤廠、煤化工企業、瓦斯、煤矸石發電設施外排污染物對赤水河保護魚類的影響,對區域珍稀保護動植物的影響。

四、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分析

根據現狀調查、規劃方案實施影響因素識別以及環境影響預測分析可知,規劃方案實施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集中在工業場地、道路、輔助設施、煤化工基地等施工區域;煤炭開采項目煤形成的地表移動、變形是規劃方案實施后生態環境影響最主要的表現。因此規劃方案實施前制定相應環境保護措施,才能使規劃方案實施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4.1 生態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原則

①在規劃方案編制階段,遵循選址、選線“避讓”原則,盡可能得避免方案實施對敏感目標的影響。

②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指導方針,通過限制和約束行為的規模、強度或范圍來盡可能地使開發活動對環境影響達到“最小化”。

③貫徹廢物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通過行政措施、經濟手段、技術設備等措施,對礦區內產生的固體廢物、廢氣、廢水等進行綜合利用,做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④對于已經受到影響的環境進行修復或補救;對無法恢復的環境,通過重建的方式來代替原有的環境。

⑤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由建設單位組織專門的隊伍,結合開采進度,對采空區上方出現的沉陷臺階或地表裂縫及時整平、填充。

4.2 生態環境綜合防護、恢復措施

結合煤炭礦區規劃實施中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按照“規避(避讓)、減緩、補償”以及“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提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生態保護措施。

(1)避讓措施

工業場地、礦區鐵路線、公路等工程選址選線應避讓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居民區、二級以上等級公路、鐵路、基本農田等。

(2)最小化措施

①合理選擇科學的采煤方法,采煤工藝應以采煤導水裂隙不破壞含水層為目的,對可能受破壞影響的含水層區域留設保護煤柱。

②在保護區邊界留設足夠的保護煤柱,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的影響降至最小。

③飲用水源保護區留設保護煤柱,保證飲用水源影響最小化。

④項目施工過程中,劃定施工界限,將項目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限制在最小區域。同時加強對施工人員環保意識教育,禁止“濫砍濫伐、捕殺野生動物”。

(3)減量化措施

①利用井下掘進矸石充填井下采空區和井下廢棄巷道,延緩和減小采煤對地層結構的影響,降低采煤裂隙帶高度,減少地下水資源流失量;礦井水全部處理,盡可能提高礦井水回用率和資源化率,用礦井水替代地表水源,從而減少礦區開發對水資源的影響;提高地質勘探程度,對導水斷層等留設保護煤柱,減少地下水的漏失。

②加強環境管理,取先進的污染物處理工藝和處理設備,提高項目污染物處理率,使建設項目運行各種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相應標準或無害化處理。

③最大程度利用礦井水,減少礦井水排放量和取水量,減輕對水生生態的影響。

(4)修復措施

①對施工期臨時占地進行植被恢復,按照“占補平衡”的原則對所占基本農田進行了異地補償。

②對受地表沉陷影響較大的區域,采取地表裂縫填堵與整治的生態恢復措施。

第4篇

關鍵詞:城市規劃; 生態環境; 城市宜居水平

Abstract: based on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c though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Throug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ory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urban livable level,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lay th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riefly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ity livable level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在現代城市擴建、改建腳步不斷加快的今天,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了影響城市宜居水平、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現代城市規劃與發展中,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規劃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如何協調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生態環境的關系是城市規劃部門面臨的首要問題。針對這一現狀,相關科研機構與管理部門加快了城市規劃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研究。以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指導城市規劃工作,進而實現城市規劃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目的,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一、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擴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也明顯地影響著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的發展趨勢。

二、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在傳統城市規劃中,過多的關注如何解決城市用地緊張問題。這一現象使得城市加快了對周邊的擴張與規劃,進而使得城市周邊濕地、自然環境等收到了影響。隨著近年來城市內澇等問題的出現,城市周邊濕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針對傳統城市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加強對以往經驗與不足的分析。同時,利用現代生態環境保護理論指導城市規劃建設工作,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科學分析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促進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在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的發展中,城市生態環境構建理論的重要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分析成為了現代城市規劃工作開展的前提與基礎。城市規劃建設活動中不可避免的會對原有生態環境以及生態平衡產生影響,其需要在城市規劃中更多的考慮規劃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現代生態環境理論為基礎、以城市規劃發展目標為重點,科學的開展城市規劃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得到緩解,使城市規劃工作中更多的關注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二)了解城市基礎生態環境現狀,促進城市規劃的科學開展

在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首先對城市基礎生態環境現狀進行調查。以此為基礎指導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指導城市規劃中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技術與理論的應用。立足與城市生態環境基礎現狀、關注城市規劃需求,以城市規劃中生態環境理論為中心實現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三)針對現有城市建設工程進行生態環境理論的運用

針對城市規劃中生態環境理論運用的重要性,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對現有在建工程進行生態環境理論的運用。在原有城市江邊、湖邊的休閑建筑中加強環境保護設施的運用,同時注重植被保護設施的設置,減少人員活動對水環境及植被的影響。另外,在城市會現有建設工程中,還應注重植被景觀、綠化等配套工程的設計與應用。將生態環境理論切實落實在城市建設與規劃工作中,促進城市會話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四)以生態環保理論指導城市規劃工作,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現代城市規劃中,應以生態環保理論為中心指導城市規劃工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的構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從政策導向以及政府引導入手。使城市規劃設計單位的設計人員將生態環保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核心,從宜居環境的改善入手、運用景觀設計、生態環保技術等實現城市的科學規劃。例如:增加高層建筑設計應用、減少對周邊濕地等環境的征用。增加現代城市節能住宅小區的規劃、注重城市道路規劃、注重城市綠化設計等,以此構建節能減排城市環境,實現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目的。

四、注重城市基礎設施中生態環境理念的運用

在現代城市基礎設施的設計與建設中,城市規劃部門應注重節能技術以及綠色環保技術的運用,以此促進城市規劃及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中鏤空步道板與植草技術的運用進行露天停車場的規劃與設計。以此提高城市綠化面積,促進生態環境與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時,注重老城區改造過程中綠化工作的開展、注重原有面積中綠化工作的開展。以垂直綠化、垂直幕墻等城市基礎設施改造,促進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生態環境的改善。

五、綠色容積率是城市建筑和規劃的生態量度

近年來許多建筑師和設計師在實施建筑規劃時都會將綠化結合進他們的設計之中。將植物與建筑結合有許多優點,由植物提供的濃蔭會在某種程度上減少建筑的降溫負荷,有助于減少建筑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處,不僅植物自身能夠承接降雨,而且它們所生長的土壤也會有助于減少地表徑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們在建筑中使用。植物還可以被用做燃料,與地面上的綠化作用相比,建筑內部的植物對于污染的控制同樣有效。綠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需要一個通用的標準。綠色容積率能夠作為一個城市工具應用于城市總體規劃中,也可以作為一個建筑設計工具被應用于單體建筑中。適合的容積率值的確定可以從如下3種方式中選擇:它可以是設計師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綠化程度。綠色容積率值也可以根據地塊預設的功能來確定。綠色容積率的價值也可能通過生態學來決定,或者以地塊在未發展之前的葉面積指數值為依據經驗數據,一個通用的標準就顯得至關重要。來自不同項目的經驗將會更容易被整合并應用于新的項目,不同的研究數據會有助于形成一個共同的知識基礎。所選擇的指標嚴格的標準并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以往的許多文獻中,綠化的最主要指標是綠色覆蓋率,合葉面積指數和建筑容積率而發展的,被定義為總的可居(或可租)面積與地塊面積的比率。目前這一指標已為大多數人所接納,并實施于各種規劃設計方案中。

六、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們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準則。因而。絕大多數城市特別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生態城市建設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所謂充分利用,一是保護,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礎首先在于保護。因為。原生態的環境是任何人工生態都不可比擬的,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護的基礎上提高和完善,通過工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城市。是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從實踐經驗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才能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

結語: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中應針對城市建設發展需求以及人們對宜居環境的需求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理論的運用。以生態環保理論為中心進行城市規劃工作,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過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的關注,使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馬連宇.現代城市規劃中生態環保理論的運用[J].城建資訊,2011,4

第5篇

摘要:以北京市溫榆河生物通道設計為例,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關鍵是提高城市自身的環境質量調控能力,其設計應注重2個方面:①把以

>> 工業化、城市化對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影響芻議 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資金“洼地”效應 新疆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 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問題研究 豫中地區城市化對生態環境質量影響的評價與對策 石嘴山:努力打造生態城市,改善環境質量 健全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切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產業結構變遷對生態環境質量的影響研究 基于Landsat TM遙感影像的揚州市生態環境質量動態分析 基于AHP法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 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寧安市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保護對策 渤海重要漁業水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分析 加強白云湖濕地建設 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河北省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測評 襄陽市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對策探討 基于AHP法的貴州省生態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 川西北某縣域土地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嘉興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評價與對策建議 陜南三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調控能力設計 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調控能力設計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以北京市溫榆河生物通道設計為例,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關鍵是提高城市自身的環境質量調控能力,其設計應注重2個方面:①把以植物為主體的、具有合理異質性并達到一定面積的自然組分作為控制性組分,并保證其持久存在;②要保證“物種流”在城市景觀內的順暢流動。關鍵詞:生態城市;控制性組分;物種流;生物通道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929(20N)02―0018―04

第6篇

關鍵詞:水利;河道治理;生態環境;關聯性;現狀

近年來,甘肅省的水利河道治理存在很多的問題和疏漏,在河道治理中存在違規治理、過度采砂等現象,給甘肅省的環境帶來了極壞的影響。因此,對于水利河道治理,應考慮環境因素,進行生態水利修建,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這是今后甘肅省水利河道治理應該明確的方向。但對水利河道治理與生態環境間有什么樣的關聯性,卻需要作進一步分析,只有分析好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才能打好生態水利的基礎,促進環境保護與河道治理兩不誤。筆者對于甘肅省的河道治理現狀、水利河道治理與生態環境間的關聯性以及下一步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聯作了簡單的分析和研究。

1甘肅省河道治理的現狀

近年來,甘肅省多次召開了河道治理研討會,探討甘肅省的河道治理問題。甘肅省70多座城市都是依靠河流而發展起來,如果河道治理不好,將會影響到這些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導致甘肅省整體發展水平嚴重下降。但從甘肅省近期的河道治理現狀來看,很多地區對于河道采砂仍沒有嚴格的制度要求,違規河道采砂的事件經常出現,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污染和破壞,導致甘肅省的河道治理問題一直難以改善。

2水利河道治理與環境生態存在的關聯性

2.1水利河道治理影響生態環境

水利河道治理關系著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建水利工程可以滿足人們對水資源的需要,但人們往往過度重視對水利的開發,而忽略了自然因素,過度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生態效益。有些水利河道治理甚至還出現了違規治理,治理不到位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導致水資源遭到破壞,植被減少,生態環境惡化。河道砂石是維系河道河流走向的關鍵,維護著河堤的安全,但在河道治理中過度采砂將會導致河堤坍塌,河流走向發生變動,影響自然河流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著關鍵性的破壞。

2.2水利河道治理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生態的發展,倡導可持續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而水利河道治理作為河流整治的需要,也是推行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途徑,水利河道治理的好與不好,關系著生態環境的好與壞,兩者之間關聯性很強。對于環境復雜的地區,如果河流分支多又沒有統一的流向,就會影響河道水流的走向,從而會導致河道不通,加之人們的生產生活用水污染嚴重,就會加劇河水污染,河流不通又污染嚴重,不光會影響河堤安全,又會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做好水利河道治理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2017年1月份,根據人民網甘肅頻道報道,甘肅省開始依法進行水利河道管理,維護甘肅省河流的生態健康。甘肅省政府開始重視對環境生態的保護,注重可持續發展,出臺了《甘肅省河道管理條例》,其中不僅對河道治理中的違規治理行為進行了法律條文的處罰規定,還對于河道治理工作人員的工作責任進行了改進規定。甘肅省把好水利河道治理的關卡,嚴格執行管理規定,對違規治理的行為進行處罰,整治好河道水流,改善河流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2.3水利河道治理是實現生態循環的需要

水利河道治理是改善生態循環的一個辦法。在干旱地區,氣候炎熱,降水缺乏,大氣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對于干旱地區的農業、工業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人們為了獲取生產生活用水,就會過度開采地下水,由于過度開采,將會導致地下水資源開采過多,從而影響該地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但是,如果在干旱地區修建水利,改善河道,做好蓄水的準備,將可以在降水不足的季節引水灌溉農業,同時滿足人們的生活用水,減少人們對地下水的開采,在降水多的季節,水利工程可以蓄水,降雨充沛的情況下,對河道進行治理,做到水資源的合理調整,降低發生洪水的危險。但是,如果河道遭到污水破壞,將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影響生態環境,因此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污水要做好處理,對于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河道的行為要進行處罰,及時清理河道,這樣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達到生態循環的效果。

3如何處理水利河道治理與環境生態的關聯

水利河道治理與生態環境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是維護好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國生態效益,維持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但針對兩者之間的關聯,如何進行處理,做到水利河道治理符合保護生態環境的需求,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針對河道治理中的不足,政府要加強政策扶持,制定嚴格的河道采砂制度,對于違規河道采砂行為要進行嚴厲處罰,做好河道治理規章制度的制定,促進河道治理工作人員嚴格進行河道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可進行生態水利修建,利用植被保護河堤,對于污染嚴重的河道進行整治,加固河堤,做好防洪抗洪準備,避免洪水對河道的破壞,改善河道治理的現狀,從而維護好生態環境。

4結語

第7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水利工程;評估體系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0002301

1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方法

1.1主體生態系統的分析

不同的區域人類生態的構成是不一樣的。有的以受人類不同程度影響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如山地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有的以人工生態系統為主,如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工礦區生態系統等。在一個具體區域內,能代表區域生態環境特征的生態系統稱為主體生態系統,有一種或幾種。主體生態系統的現狀與變化趨勢,反映出整個區域生態環境的現狀和變化。我們研究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主體生態系統的分析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它涉及到以后評價的環節的準確性。

1.2目標分解

項目模糊層次綜合評價,應從整體最優原則出發,以局部服從整體、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長遠與近期相結合,綜合多種因素,確定項目的總目標。對目標按其構成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分解,形成系統的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

1.3因子的確定

根據己確定的主體生態系統,確定制約生態環境質量的限制因子,并根據各因子間的相互關系、影響力、信息量與可靠性等來確定主導因子。主導因子的確定是整個評價環節的關鍵。可采用信息統計法,專家打分法,SPSS軟件中的主導因子法和因子分析法來確定主導因子。

1.4確定指標體系

通過系統分析,初步擬出評價指標體系后,應迸一步征詢有關專家意見,對指標體系進行篩選、修改和完善,以最終確定指標體系。

2指標體系的建立和篩選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應是對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的依據和標準,是綜合反映項目本身和生態環境所構成的復雜系統的不同屬性的指標,使按隸屬關系、層次原則有序組成的集合。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有其特殊性,每個工程的特點和制約因素不同,那么評價的方法和所選擇的指標體系也就不同。本文建立的指標體系具有水利工程的普遍性。

在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確定之前,也就是評價的主導因子確定之前,先進行主體生態系統的分析,分析所評價的生態環境到底由那幾部分生態系統所組成的。在此基礎上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的確定。確定指標體系的思路是:從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因素出發,理清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深入分析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因素,再反過來具體的推導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的指標體系。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確定的生態環境指標體系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編制的《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編制培訓教材》中提出的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指標體系。

2.1環境系統狀態相關概念

(1)頂級狀態。生態環境系統在其自然演替中的最后的穩定階段的群落,就是頂極群落,它是與物理環境取得動態平衡的自我維系的系統。處于頂極群落的生態環境系統態勢即為頂極態。在頂極態的生態環境系統中,有機物質可能沒有年凈積累,但卻具有總體上最大數量和最優質量的生態環境系統服務功能。對于一個特定區域,其頂極群落有氣候頂極群落和土壤頂極群落之分,前者是理論上的群落,該區域的演替發展都趨向于它。如果當地的地形、土壤、水、火災和其它干擾,使得氣候頂極群落不能形成,那么演替就以土壤頂極群落為終點。

(2)最佳態。退化生態環境系統在其生態恢復和生態重建過程中,為了滿足人們生存和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往往不是將其恢復到當地生態環境系統的頂極態,而是在保持生態環境系統穩定及一定的生態環境系統服務功能的前提下,將其建設成具有最大產出貢獻的生態環境系統,這種生態環境系統就是最佳態的生態環境系統。

(3)現狀態。歷史時期受到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人文因素壓力的干擾,而使得生態環境系統發生退化,其呈現的現狀狀態即為現狀態。現狀態的生態環境系統是生態環境評的對象。而頂極態和最佳態則可作為評價標準的參照系。

2.2標準建立的原則

(1)保障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服務功能不受破壞。

(2)既要與當前的社會經濟水平相適應,又要有利于促進區域社會經濟與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保障人群的身體健康,使人類不因環境質量的變化而受到危害或毒害。

(4)可計量性。特別是通過數量化計量能反映生態系統結構和運行特征或其環境功能。

(5)先進性和超前性。特別是能滿足區域可持續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例如,選取植被覆蓋度作為指標時,應考慮未來:的環境功能需求,在植被覆蓋率不高而生態環境質量較差或在生態脆弱地帶,其指標值應高于背景值。

(6)地域性。生態系統的地域性特征使得評價工作不宜采取統一的標準和指標值,而應根據地域特點科學地選取。如山區的植被蓋度應高于平原地區,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2.3評價標準

(1)國家、行業和地方規定的標準。國家己的環境

質量標準如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804-2)、保護農作物大氣污染物最高允許濃度(GB 9137-88),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 4285-89)、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以及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等等。

行業標準指行業的環境評價規范、規定、設計要求等等。地方政府頒布的標準和規劃區目標、河流水系保護要求、特別區域的保護要求(如綠化率要求、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等,均是可選擇的評價標準。有關于各項指標的發展目標,可以作為評價標準的參考。

(2)國外標準。國際上一些國家的生態環境評價進行的較早,有一套較完整的標準。可從中選取與我國現階段發展程度相近的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數據和成果作為評價標準的參照。

(3)背景和本底標準。以工作區域生態環境的背景值和本底值作為評價標準,如區域植被覆蓋率、區域水土流失本底值、生物生產量、生物多樣性等等。

(4)類比標準。以未受人類嚴重干擾的相似生態環境或以相似自然條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態系統作為類比標準;以類似條件的生態因子和功能作為類比標準,如類似生境的生物多樣性、植被覆蓋率、蓄水功能、防風固沙能力等。類比標準須根據評價內容和要求科學地選取。

(5)科學研究己判定的生態效應。通過當地或相似條件下科學研究己判定的保障生態安全的綠化率要求、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最高允許量、特別敏感生物的環境質量要求等等,均可作為評價的標準和參考標準應用。

3定量指標計算數據收集及處理方法

第8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環境監測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X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060(2016)03-0033-01

1環境監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現狀

相比于監測環境生態惡化與破壞技術,環境監測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依舊處在初步發展階段。我國目前在監測生態環境的過程中,主要是以生態環境的發展過程為依據,監測的內容不是很多,檢測的范圍也不是很大,隨著新興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生態監測的范圍將不斷擴大,由微觀檢測向著宏觀監測轉變。其中3S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其在技術方面充分展現了快速、宏觀和準確的優勢,利用這一技術能夠遙感監測和調查生態環境系統,得出更為準確的監測數據,在此基礎上立足于環境領域做出環境監測的完整評估方案;GIS技術系統能夠較為準確地預報、預測對各種生態環境系統所造成的威脅,進而能夠保障環境惡化的問題得到有效的防止和解決。GIS技術系統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以及統一的技術路線、準確的規劃要求和完整的指標體系,在環境監測技術發展過程中,屬于方向性的技術。這一技術通過預測產量、預報災害、保持水土和調查資源等工作途徑,不斷對于監測環境的經驗進行總結,從而全面為監測生態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2環境監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應用的意義

環境一旦出現問題將不可避免地破壞環境生態系統,也會傷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質量。可以說,人類經濟社會要實現與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以切實保護環境生態為前提。首先環境保護要以環境監測為基礎,生態環境監測主要是指通過現代技術綜合性地監測環境中所含有的污染因子,分析污染產生的原因,研究污染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環境的質量及其發展的未來走勢,從而更加有效地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并充分利用環境為生產生活服務。除此之外,越來越寬的環境監測范圍和越來越豐富的環境監測手段,也促進了環境監測能夠在保護環境的過程中提供科學和系統的方案。

3在環境生態領域相關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

近些年以來,不斷加快的環境破壞速度,要求不斷提高相關的監測環境生態的技術水平,持續擴大監測范圍。應該說,監測生態環境的相關技術既非常系統又十分復雜,同時外界因素也會常常干擾監測的過程,監測結果也會受到監測范圍內多種因素的影響。環境監測的傳統手段是利用儀器設備手工操作來進行監測,在此基礎上,人工計算分析監測所得到的數據,并得出最后的結果。但是目前在融入現代化技術以后,將極大地提升監測環境的技術發展水平。在環境生態領域相關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GPS技術的應用

GPS技術是一種生態環境監測的新型技術,它隨時可以進行定位和導航,具有很高的監測精度,可以利用遙感技術分析得出空間的數據坐標,并能夠完成圖形和圖像數據庫的構建,用圖形和圖像在在數據庫中反映出觀測傳感器的平臺與位置。在環境生態領域,與PS技術有所不同,GPS技術能夠動態和實時地監測被監測物體,并準確地監測出被監測物體所處的環境和所呈現的狀態。例如:采用GPS技術能夠實時地監控城市中汽車的保有量,并利用所得的數據信息來進一步判斷該城市所有汽車排放尾氣的總量。GPS技術如果運用合理,不但能夠實時地監測生態環境,而且還能夠在分析監測結果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判定,最終使環境生態得到有效保護。

3.2GIS技術的應用

GIS技術系統實現了計算機化,在當前的地理信息數據庫中屬于最大規模的系統,主要包括存儲管理、分析應用、空間信息輸入和結果輸出。該技術應用在擁有數據庫功能的同時,還具有輔助決策與空間分析兩個功能,能夠在宏觀方面進行快速和準確的動態監測、空間分析等的決策管理。GIS技術根據所處的監測環境所擁有的地理信息,可以準確分析該區域在地理方面具有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礎上,合理地規劃與管理該區域的地理資源和生態發展,預測、預警該區域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同時,該技術可以更為真實、準確地監測環境生態。

3.3RS技術的應用

應用RS技術是以衛星作為核心內容的,通過衛星來準確監測既定范圍之內的電磁波信息,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果,最后再進行總結與反饋。變化的電磁波能夠反映環境質量的現狀與發展趨勢。RS還能夠通過高空掃描對監測范圍內的物體進行拍攝,具有迅速準確采集信息的優點,特別是對于遙感物體這一優勢更為明顯。如果要監測一定范圍內的空氣被污染的程度、氣溫閉環情況、生長的植物情況以及森林的覆蓋率,就能夠發揮RS遙感技術的優勢。其中,利用衛星拍攝來監測一定范圍內所覆蓋的森林面積,就可以準確判斷是否森林的面積在縮小、是否已經被破壞,以及確定在預防和處理時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依照所監測森林上方的空氣溫度,來判斷這一區域范圍內的森林是否有自然災害發生,以及自然災害屬于何種類型,并根據突況提出最佳的處置方案,確定最有效的補救措施,盡最大努力保證生態環境不被進一步破壞。

4結語

第9篇

關鍵詞:濕地;生態系統;環境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X820.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2

良好地進行濕地生態系統開發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但前提是不誘發生態環境問題。而事實證明,濕地生態系統開發中誘發較多生態環境問題。對此,應當加強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以便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斫餼鏨態環境問題。這充分說明了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與實施是非常重要的。

1 濕地生態系統特征及其開發中產生的問題

1.1 濕地生態系統特征

濕地是位于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地帶,它分布在世界各地,擁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種獨特的、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對于濕地的概述,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其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濕地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介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多表現為生物多樣性、生態脆弱性、生產力高效性、效益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的易變性等特征。

1.2 濕地生態系統開發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

1.2.1 濕地資源面積持續萎縮

通過相關資料的查閱,確定近些年我國濕地生態系統開發的過程中并沒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保護,致使濕地資源持續受損,大大減少了濕地資源面積,相應的濕地的調蓄功能降低,無法對周邊環境進行調蓄,導致干旱洪澇災害越加嚴重。

1.2.2 生物多樣性受到挑戰

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業濕地有動物410種,植物361種,其中有許多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在濕地生態系統開發的過程中,相關負責人及工作人員沒能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致使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使其生存受到威脅,更為惡劣的是有些物種因此而滅絕。

1.2.3 濕地氣候發生變化

濕地還具有調節氣候的生態功能,但是因為人們肆無忌憚的開發,致使濕地的這一功能受損,引發氣候異常,造成當地氣候變化,不利于調節和保護生態環境[1]。

2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分析

2.1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和方法

因濕地生態環境具特殊性,與一般環境不同,相應的所進行的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不能運用一般的環境影響評價,而應在以濕地功能為核心的濕地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下,對濕地功能的影響程度進行衡量,也就是用一套功能指標對區域濕地的生態功能進行量化,產生描述濕地功能現狀和變化的功能指數,再通過功能指數在外來影響作用下的變化,判斷濕地生態環境影響程度。

2.2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

參考相關資料,確定目前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實施的過程中,遵循的評價程序是:濕地類型資料查閱資料收集(土壤調查、土地利用圖、動物調查、地下水調查等)濕地類型及現狀分析濕地功能分析和工程分析影響原因分析影響程度分析減緩措施及代替方案規劃。

2.3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具體表現為:適宜于濕地資源開發EIA(環境影響評價)的生態監測。作為EIA的基礎性工作,生態監測的有效實施,可以在時間上或空間上觀察、測定特定的濕地區域,了解濕地區域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聚合體的類型、數量、結構、功能等。但目前并沒有形成適用的生態監測系統,需要相關研究人員加強這方面的努力;可持續的EIA理論與實踐尚未成熟。開展濕地資源開發EIA,除了對大氣、水、土壤、動植物資源等進行單一的影響評價外,還要盡可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但因為可持續的EIA理論與實踐尚未成熟,致使影響評價難以有效實施。

3 結束語

在濕地生態系統開中產生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大大降低了濕地功能的發揮。為了解決這生態環境問題,應當有效落實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評價生態環境影響程度,以便制定切實可行的減緩措施,改善生態環境。經過本文的分析,確定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是非常必要的,但因其研究還不夠深入,致使其缺乏適合的生態監測系統、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理論與實踐經驗等,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實施效果不佳,需要相關研究人員持續努力。

參考文獻

第10篇

1海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現狀

1.1水污染嚴重

1998年,全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55.6億t,這些廢物水中大部分末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和水庫,造成地面水的嚴重污染。流域現狀地表水的污染河長比例高達75%,2/3站井的地下水達不到飲用水要求,水污染形勢十分嚴峻。

1.2河道干涸、功能退化

由于用水大量增加,造成河道干涸斷流、河道功能退化等問題。現狀流域各河大都成為季節性河流。據初步統計,在流域一、二、三級支流的近10000km河長中,已有約4000km河道長年干涸。一些河道雖然有水,但主要是由城市廢污水和灌溉退水組成,基本沒有天然徑流,“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已成為海河流域的一個突出問題。河道干涸還引發河道內雜草叢生、土地沙化、土壤鹽分累積。山前平原與河道兩岸附近的淺層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區,河流沖積沙地和砂質褐土、砂質潮土、砂質草甸土等耕地沙化趨勢嚴重,沙土隨風遷移造成覆蓋沙地。近30年來,流域內“沙化”土壤面積不斷擴大。由于缺少人海水量,山區進入平原的徑流、引黃水量和降雨中帶來的鹽分不能排出,引起區域性的積鹽。

1.3入海水量銳減、河口生態環境退化

統計表明,90年代與50年代相比,流域年平均入海水量減少了72%。90年代年平均入海水量只有68.5億m3,只相當于總水資源量的18%,而且40%集中在灤河及冀東沿海地區。由于入海徑流減少,各河河口相繼建閘拒咸蓄淡,引起閘下大量海相泥沙淤積。據統計,閘下總淤積量達9500萬m3,致使海河流域骨干行洪河道泄洪能力衰減40%。另外陸源污染也給河口近海地區造成很大影響。渤海灣受納天津、北京兩大城市的污水,無機氮、無機磷、化學耗氧量等指標嚴重超標。由于入海徑流減少和嚴重的污染,河口地區具有經濟價值的魚類基本上絕跡,渤海灣著名的大黃魚等優良魚種基本消失。近10年來,渤海赤潮頻頻發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1.4濕地大幅度減少、生物多樣性消失

50年代海河流域有萬畝以上的洼淀190多個,洼淀面積超過10000km2。現今,除白洋淀和部分洼淀修建成水庫外,大部分的洼淀都已消失或退化,即使加上30多座大型水庫和100多座中型水庫,濕地面積僅剩2000多km2。在區域湖泊洼地演變過程中,人類活動干擾是其中最重要的驅動因素。以白洋淀為例,50年代以后,白洋淀上游興建了總庫容達36億m3的水庫,大大減少了入淀水量,1964~1981年,白洋淀因圍墾造田減少了90%的湖面面積,導致1966~1995年出現5次干淀,1990~2000年又多次面臨干淀的威脅,依靠定期補水才得以維持。

1.5地下水嚴重超采

海河流域地下水大規模開采始于70年代。到1998年,扣除補給量后,全流域已累計消耗地下水儲量896億m3,其中淺層地下水471億m3,深層水425億m3。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了地面沉降、地裂和塌陷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天津和流域中東部平原已發生區域性地面沉降。至1998年,河北平原累計沉降量大于300mm的面積達1.82萬km2,天津市累計沉降量大于1500mm的面積133km2。平原區已經發現地裂縫近200多條。地下水位下降還引發海水入侵和咸水入侵等問題,使得成淡水邊界向淡水區移動。

1.6水土流失嚴重

水土流失是海河流域主要自然災害之一。海河流域年降雨量雖然不大,但多以暴雨形式出現,而另一方面流域內山區地面坡度較大,且土質疏松,植被覆蓋率低,加之人口密度大,生產落后,廣種薄收,陡坡開荒等人為因素,導致流域內山丘區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1.7污灌造成環境污染和健康危害

由于水資源短缺,海河流域排放的廢污水很大一部分被用于農業灌溉,絕大部分灌溉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給周邊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危害。

2海河流域水循環與水生態環境關聯分析

流域的水循環與水生態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天然聯系,千萬年來大自然所形成的自然水循環造就了一個地區特有的穩定水生態環境。而近幾十年來由于人類對水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改變了水的自然循環,使一些地區穩定的水生態環境趨于不穩定,并出現流域水生態環境整體退化現象,海河流域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南水北調工程直接對流域進行大規模補水,加大了流域水循環通量,雖然其直接主要供水目標不是流域生態環境,但也會對流域的水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為了定量研究評估這種影響,首先需要研究流域水循環與水生態環境之間的自然關聯。

2.1流域水循環與水生態環境關聯分析方法

為了比較簡單清晰的描述流域總體水循環的狀態及其與水生生態環境的關系,本研究不著眼于流域內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之間的轉換關系,而以整個流域為一個單元,以年為尺度,重點描述流域各種水量變化與各種耗水之間的關系,以揭示水循環過程、狀態與水生態環境演變的宏觀關聯。

研究的方法是在水平方向以流域邊界為界,在豎直方向以深層地下水上隔水層為下邊界,以地表及其附屬物、植被為上邊界形成一個封閉的單元。首先分析年度間進入單元的總水量,單元內的總蓄變量和總消耗量,摸清水循環過程中各種水量之間的轉化關系,然后分析各種水量對不同水生態環境子類的驅動關系,以此分析和判斷流域水生態環境的現狀和對未來的水生態環境進行分析和評估。水循環的過程可通過水量均衡方程式來表示。

Twe-TWs=TWc

式中:Twe——進入單元的總水量;

tWs——單元的總蓄變量;

TWc——單元的總耗水量。

在水量均衡方程式中,進入這一單元的水量有降雨形成的當地水資源總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量并扣除二者的重復計算量)、從外流域調入的地表水水量和從深層開采的地下水量三項;平衡方程中的總蓄變量是當年在單元內增加(或減少)的水量,包括水庫蓄變量和淺層地下水蓄變量;總耗水量是指通過不同方式排出本單元的總水量,主要包括水平排出單元的入海水量和豎直排出的蒸發消耗量。總耗水量又可以根據其消耗性質分為經濟社會耗水量和非經濟社會耗水量。經濟社會耗水量是指由人工供給的用于國民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所消耗的水量,包括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用水的消耗。而非經濟社會耗水可視為水生態環境消耗水量,包括維護河口生態環境的入海水量,水系生態環境耗水量和陸地生態環境耗水量。其中水系生態環境耗水量包括天然河道水面蒸發量、湖泊濕地水面蒸發量和城市河湖水面蒸發量。陸地生態環境耗水是指平原區和山區河谷盆地陸地上地下水的騰發量,但不計灌溉回歸地下水的騰發量。

應用以上方程式可以描述流域單元的整個水循環過程和狀態,同時由于水循環中的各項幾乎都與水生態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通過水循環中各項的分析就可以反映出流域水生態環境的狀況。上述水量均衡方程式中的各收支項可以對三類水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析評價:第一類有關地下水超采問題,包括進入單元的總水量中的深層開采量以及淺層地下水蓄變量。從多年平均來看,如深層開采量過大形成深層超采或淺層地下水蓄變量小于零形成淺層地下水超采時,水生態環境就受到破壞,超采量越大,受破壞的程度就越深,直至出現地面沉降、地裂和塌陷以及引發海水入侵等各種環境問題;第二類是水系生態環境耗水量和陸地生態環境耗水量減少問題,如果二者特別是水系生態環境耗水量不能達到一定要求,則會出現河道干涸,湖泊萎縮,濕地消失、土壤沙化、生物多樣性消失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第三類是入海水量衰減問題,如果入海水量不能滿足河口生態環境要求,則河口海區會出現鹽度升高、升溫遲緩、松散的底質消退,進而影響魚類產卵、生長,導致近海漁業資源的衰退。此外,入海水量減少還造成泥沙淤積、河道萎縮、河道自然功能下降。

在流域水循環中,水量平衡方程兩側收支各項是遵循流域水循環的規律相互關聯的,即來水。蓄存和消耗量之間存在此消彼漲的關系,比如經濟社會耗水增加,非經濟社會耗水必然減少;河道、湖泊濕地耗水增加,入海水量也會減少。因此區域水循環的狀態可能會因為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而被改變,從而引發嚴重水生態環境問題;但另一方面通過區域水資源合理的開發利用與優化配置,甚至采用跨流域調水,可以重新調節水循環狀態而使區域水生態環境得以改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流域水循環的收支平衡關系直接影響流域水生態環境狀況,因此既可以利用水循環的狀態來評價水生態環境情況,還可以通過分析預測不同水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情況下的流域水循環狀態去預測流域水生態環境未來情景,進而從流域水生態環境的角度去調整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方案,以實現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的相互協調,這就是水循環與水生態環境關聯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在此需要特別補充說明的是,由于本單元將深層地下水上隔水層作為單元的下邊界,對深層地下水的開采作為系統的輸入處理,因此關于地下水超采問題并不放在循環過程當中進行研究,而是利用深層地下水補給相對穩定的特點,通過直接比較單元該部分輸入和深層地下水補給量的大小來進行判斷。

2.2海河流域現狀水循環與水生態環境關聯分析與評價

根據以上水循環與水生態環境關聯物理模型的分析,建立了相應的流域水循環與水生態環境關聯的數學模型。應用1994~1999年水資源公報和海河流域水資源規劃的相應數據,對單元水量平衡方程各項進行了計算,得到相關的水生態環境現狀評價結果,見表1。

表1海河流域1994~1999年流域水循環相關數據與計算結果(單位:億m3)

數據來源:1994~1999年《水資源公報》和《海河流域水資源規劃》。

從表1中進入單元總水量欄可以看出,進入單元的總水量主要受降雨影響。如降雨最小的1997年和1999年,年降雨量分別為366mm和385mm,進入單元的總水量分別為329.6億m3和317.6億m3;降雨量最大的1995年和1996年,年降雨量分別為609.0mm和599mm,進入單元的總水量分別為556.5億m3和635.1億m3。進一步考察表1數據總體構架和變化,由于流域降雨年際變化大,因此不同年份進入流域的總水量變化很大,變幅可高達300億m3,導致相應的蓄變量和總耗水量變化也很大。當流域單元在輸入減少條件下,總耗水量也減小,同時蓄變量也呈現為負值,說明枯水年份會消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蓄存量以支撐國民經濟的發展。

另外從表1輸入欄和蓄變量欄間的數據波動關系看出,總水量加外調水量與深層開采量加淺層超采量之間有非常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前者越小,后者就越大,說明在當地水資源與外調水量不足的情況下,對深層地下水的開采量和淺層地下水的開采量成為滿足區域用水需求的主要途徑,從而發生超采并引發相關生態環境問題。

考察枯水年份的各分項耗水,可以發現盡管總耗水量大幅度減少,但在一定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下經濟耗水量的變化不大,變幅大多在10億m3以內,而非經濟社會耗水會大幅度減少,與總耗水量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這進一步說明了即使在降雨小、水資源量少的情況下,經濟社會用水并未因此受到較大幅度的影響,仍然通過超采深淺層地下水、擠占非經濟社會耗水等手段來維持,總耗水的減少幾乎完全轉嫁為非經濟社會耗水量的減少。在非經濟社會耗水項各欄中,水系生態耗水目前所占比例很小,非經濟社會耗水的大量衰減主要是減少了入海水量,從而對河道內和入海口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比較非經濟社會耗水和入海水量,可以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良好的正相關關系(圖1)。對非經濟社會耗水量和入海水量進行回歸得到方程:

式中:x——流域非經濟社會耗水量

y——入海水量

該關系式相關系數R2=0.9381,相關關系極為顯著。因此在得知非經濟社會耗水的情況下可由此式推求入海水量,反之亦然。

圖1入海水量與非經濟社會耗水量關系圖

以上探討了海河流域近年的水循環狀態,從它與生態環境的關聯中可知,目前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嚴重,雖然全流域淺層地下水蓄變量6年平均衰減8.9億m3,但由于超采區比較集中,因此超采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另一方面流域水系生態環境耗水量很小,說明流域內河道干涸、湖泊濕地萎縮現象由來已久,水系生態系統長期處于破壞狀態,給今后流域的河流、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帶來很大困難:現狀入海水量在偏旱年份僅有十幾億m3,在一般年份也只有幾十億m3,河口生態環境堪憂。

3不同情景下海河流域水生態環境預測

通過以上水循環與水生態環境關聯分析方法的介紹和現狀生態環境評價案例分析可知,只要對水量平衡方程式兩端的若干輸入和輸出變量進行界定和計算,并確定好狀態約束條件,即可根據未來不同時段流域水循環收支項變化去預測同期的水生態環境的情景。

作為情景分析,本報告中擬定對兩種類型的四種水資源配置方案下的水生態環境進行預測,簡要分析如下:

(1)無南水北調條件下的水生態環境預測。包括兩種情景,一是延續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包括保持現狀外調水水平、繼續保持現狀深層和淺層地下水超采水平以盡量滿足經濟社會耗水需求;二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中心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包括停止深層淺層地下水超采,恢復湖泊、濕地等水系生態面積;

(2)南水北調工程實施條件下的水生態環境預測。包括兩種調水方案相對應的兩種情景,其中基本方案2010和2030年調水總規模分別147.0億m3和223.0億m3,其中調入海河流域片分別為61.0億m3和96.0億m3;高方案2010和2030年調水總規模分別164.0億m3和249.0億m3,其中調入海河流域片分別為69.0億m3和103.0億m3。兩種調水方案情況下均采用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中心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包括停止深層淺層地下水超采、恢復湖泊、濕地等水系生態環境面積。

3.1計算條件和輸入變量

3.1.1無南水北調情景

在無南水北調工程供水時,水量平衡方程式兩端各項輸入和約束條件如下:

(1)進入流域單元的總水量

水資源總量:為反映出海河流域現狀水資源衰減的實際情況,水資源總量按1994~1999年6年平均值358.0億m3考慮。

外調水量:目前海河流域實際平均引黃水量一般在54.3億m3,但實際配水定額只有41.0億m3,因此按41.0億m3計算。

深層開采量:

情景一仍保持目前深層開采水平,年均深層開采量為62.0億m3。

情景二考慮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停止深層地下水超采。目前海河流域深層地下水年均開采量為62.0億m3,但對超采量的認識差別很大。《海河流域水資源規劃》提出深層超采14.8億m3,另外此規劃認為承壓水開采量為25.0億m3;《海河流域環境用水研究》提出深層超采41.0億m3;水文地質研究所海河流域地下水現狀評價提出深層地下水補給量僅13.0億m3,則按現狀開采量計算超采49多億m3;也有認為深層地下水全部屬超采。根據本次研究成果,以超采量占41.0億m3考慮,可以開采但要逐步替代的開采量按22.0億m3考慮,因此計算中深層開采量以22.0億m3計。

(2)流域的蓄變量

水庫蓄變量:水庫蓄變量取為零。

地下水蓄變量:

情景一按近年年平均蓄變量一8.9億m3計算。

情景二考慮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停止淺層地下水超采。淺層地下水具有以豐補枯的能力,因此超采與否按多年平均的蓄變量來考慮。從流域平均概念出發,地下水蓄變量為零即可滿足不超采。但由于海河流域超采主要集中在海河南系,而其他區域如灤河和徒駭馬頰河地下水開采較少,流域片內各區來補平衡必需考慮這種來補地域不均衡現象。全流域實際年均蓄變量僅為-9.0億m3,而實際局部地區多年平均超采量為20.0億m3,因此只有全流域在蓄變量為11.0億m3條件下,才能實現海河南系等嚴重超采區的采補平衡,實現全流域各片均不超采的生態環境目標,因此地下水蓄變量按11.0億m3考慮。

(3)消耗水量

經濟社會耗水量:本次研究當中,單元的經濟社會耗水量是按流域片的供水量和耗水率相乘求得。今后供水增長主要用于工業和生活,二者目前的耗水率很低,通過節水耗水率會有提高;而農業用水由于節水措施的實施,耗水率也將有所提高。根據分項分析計算,2010年總耗水率比現狀0.667提高至0.687,2030年提高到0.705。

水系生態環境耗水量:

情景一不考慮水系生態環境的改善,耗水量按目前年平均值2.7億m3計算。

情景二以實現生態環境目標所需的耗水量為標準。根據海河水利委員會的“海河流域環境用水研究”所提出的保護目標,流域片水系生態環境用水目標必需在2010年“保證南運河、清涼江等骨干輸水河道用水,重點補充京津石等大城市周邊和東部地區1900km河道用水,恢復水面面積445km2。濕地修復,重點做好白洋淀的保護,改善團泊洼、大浪淀、千頃洼三個濕地的生態環境,4處濕地面積471km2”。另外兼顧考慮北京、天津、石家莊及河北11個省轄市的河湖用水,水面面積100km2左右。根據以上水面面積、蒸發量、降雨量計算水系生態耗水量。2030年在2010年基礎上增加滹沱河、滏陽河、唐河、子牙河干流、大清河干流等河道的水面使恢復水面的河道長度達到4100Km,面積達到1023Km2。濕地計劃全面恢復,包括寧晉泊、東淀、青甸洼、西七里海;大黃鋪洼、思縣洼等6處濕地,面積559km2,加上2010年恢復的白洋淀等4處,共計1023km2。城市河湖補水面積達到373km2。三項總計水系面積達到2426km2。

3.1.2有南水北調情景

在有南水北調供水時,水量平衡方程式兩端各項輸入和約束條件如下:

(1)進入流域單元的總水量

水資源總量:按近6年平均值358.0億m3考慮。

外調水量:目前海河流域實際平均引黃水量一般在54.3億m3,但實際配水定額只有41.0億m3。按41.0億m3計算。另外在高方案中需要扣除被置換出去的那部分引黃量。再加上南水北調進入海河流域的水量則外調水量是:

情景三在2010年為99.4億m3,2030年為1345億m3。

情景四在2010年為108.2億m3,2030年為142.0億m3。

深層開采量:同情景二,考慮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停止深層地下水超采,深層開采量以22.0億m3計算。

(2)流域的蓄變量

水庫蓄變量:水庫蓄變量取為零。

地下水蓄變量:按情景二,考慮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停止淺層地下水超采,地下水蓄變量按11.0億m3考慮

(3)消耗水量

經濟社會耗水量:按流域片的供水量和耗水率相乘求得,2010年總耗水率比現狀0.667提高至0.687,2030年提高到0.705。

水系生態環境耗水量:同情景二,以實現生態環境目標所需的耗水量為標準,2010年達到各類水面面積共1016km2,2030年達到各類水面面積2642km2,以此計算耗水量。

3.2不同情景下的流域水生態環境預測分析

將以上各情景下的輸入變量和總體約束條件代入模型進行計算,得到2010年和2030年有天南水北調條件下四種配置方案的運算結果(表2)。

根據以上運算結果,2010年和2030年

表22010年、2030年海河流域不同方案水循環(單位:億m3)

不同方案的水生態環境預測結果分述如下:

情景一:無南水北調工程且延續現有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

在這種情景下,2010和2030年外調水量維持現有的41.0億m3,深層地下水保持年超采41.0億m3,即開采水平62.0億m3,加上多年平均水資源量358.0億m3,進入單元的總水量為461.0億m3,全流域深層地下水超采22.0億m3,水系生態耗水保持目前水平。在這種條件下,2010年和2030年經濟社會耗水量分別為298.8億m3和320.8億m3,較1994~1999年的平均水平分別增加16.2億m3和38.2億m3,增長幅度為5.66%和13.52%。在經濟社會耗水增長的同時,2010年和2030年非經濟社會耗水較現狀平均值分別衰減15.5億m3和37.5億m3,減幅為7.67%和18.56%。在非經濟社會耗水子項目當中,水系生態耗水繼續維持現有的極低水平,區域陸地生態耗水無明顯變化。入海量較現狀平均水平進一步下降,2010年和2030年分別衰減17.1億m3和33.5億m3。另外單元年平均水資源蓄變量為-8.9億m3,為淺層地下水年均蓄變量,年均深層超采量為220億m3。

從以上分析可知,在無南水北調工程條件下,繼續采取現有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2010年和2030年經濟社會耗水雖有增長但仍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相距較大;而水系生態系統繼續維持現有的病態,陸地生態系統無明顯變化,入海水量進一步有所下降。更為嚴重的是,按目前開采規模,淺層地下水在80年內所有淺層含水層將完全枯竭,深層地下水10年左右將會完全疏干,從而必將造成無可挽回的生態環境災難。

綜上所述,本情景分析中模擬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對于區域水循環過程來說無異于殺雞取卵。為了經濟發展進一步破壞了自然水循環狀態,既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對水的需求,又將直接導致生態環境的全面退化,直至區域生態系統的崩潰,從而造成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

情景二:無南水北調工程但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中心

在這種情景下,2010和2030年外調水量繼續維持現有的41.0億m3,停止深層地下水的開采41.0億m3,加上多年平均水資源量358.0億m3,進入單元的總水量為449.0億m3,較現狀平均水平減少25.2億m3。另一方面,為保證淺層地下水不超采,淺層地下水蓄變量必需維持在11.0億m3。根據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目標,2010年和2030年水系生態耗水量分別達到6.4億m3和13.2億m3,較現狀耗水量增加1.37倍和3.89倍,水系生態系統有很大程度的恢復,到2030年基本上可以實現流域提出的水系生態環境保護目標。陸地生態耗水主要受區域氣候背景影響,無明顯變化。本方案下2010年和2030年入海水量分別為47.1億m3和32.5億m3,較1994~1999年的平均水平低39.9%和58.5%,介于1998年和1999年之間。可以看出,本方案下的入海水量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有較大幅度地衰減,入海口生態環境將進一步惡化。

本方案中2010年和2030年的經濟社會耗水量分別為256.9億m3和277.8億m3,較1994~1999年的平均水平低25.7億m3和4.8億m3,這表明在今后的二三十年當中,經濟社會耗水不但沒有上升,而是在現狀水資源短缺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從而轉化為經濟損失量。以上數據和分析表明,在實施本方案情景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將受到極大制約,甚至出現倒退。

綜上所述,本情景中模擬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雖然對于地下水超采、水系生態環境等問題有較大的改善,基本能夠實現既定環境保護目標,但入海水量仍將進一步減少,河口生態環境得不到改善。更為突出的是,將大大限制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如果不依靠調整產業結構,社會經濟甚至有可能倒退,人們生活水平將會降低。但如果打破原有產業結構,勢必要放棄原有的一些優勢,如土地資源等。可以看出,本情景是一種典型的以經濟換生態的方案,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不符合。

情景三: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基本調水方案

本情景2010年和2030年南水北調工程調水規模分別為147.0億m3和233.0億m3,其中調入海河流域單元的水量分別為61.0億m3和96.0億m3。在有外調水條件下,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將停止深層和淺層地下水超采。在滿足上述前提條件下,2010和2030年進入流域單元的水資源總量分別為479.0億m3和515.0億m3,較現狀平均水平高出8.8%和13.5%。

在這種調水規模下,2010年和2030年水系生態耗水量分別為6.4億m3和13.2億m3,水系生態系統有很大程度的恢復,到2030年基本上可以實現流域提出的水系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同時,2010年和2030年入海水量分別為55.8億m3和51.5億m3,比1994~1999年平均入海量要低22.8億m3和26.9億m3,可以看出這一規模的調水對于入海水量的增加沒有明顯效果,河口生態環境狀況仍然較差。陸地生態耗水與與無南水北調工程時沒有明顯差別。

本情景中2010年和2030年的經濟社會耗水量分別為291.0億m3和332.0億m3,較1994~1999年的平均水平要高出7.0億m3和50.0億m3,比情景一高出0.3億m3和11.0億m3,比情景二高出33.0億m3和54.0億m3。可以看出,南水北調工程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區域經濟社會耗水增長需求與區域水資源形勢的矛盾。

綜上所述,本情景中模擬的外調水方案,對于深層和淺層地下水超采、水系生態環境等問題都有較大改善,2030年基本能夠實現既定環境保護目標,但對于入海水量的增加無明顯效果,河口生態環境不會因為南水北調工程而出現明顯改善。另一方面,本方案經濟社會耗水量較現狀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對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情景四:實施東中線調水高方案

本情景2010年和2030年南水北調工程調水規模分別為164.0億m3和249.0億m3,其中調入本流域單元的水量分別為69.0億m3和103.0億m3。在該調水規模,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將完全停止深層和淺層地下水超采,另外仍需利用引江水置換出相關引黃水退還給黃河流域。基于上述前提條件,2010和2030年進入流域單元的水資源總量分別為488.0億m3和522.0億m3,比現狀平均水平高出14.0億m3和47億m3。

在這種調水規模下,2010年和2030年水系生態耗水量按水系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要求,分別達到6.4億m3和13.2億m3,大大改善了水體生態系統狀況,到2030年基本上可以實現流域水系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另外,2010年和2030年入海水量分別為57.9億m3和53.1億m3,雖然較情景二和情景三略有增加,但由于經濟用水的擠占,與1994~1999年平均入海量相比仍低20.5億m3和25.3億m3,可以看出這一規模的調水對于入海水量的增加依舊沒有明顯效果。陸地生態耗水與與無南水北調工程時沒有明顯差別。

本情景中2010年和2030年的經濟社會耗水量分別為297.0億m3和337.0億m3,較1994~1999年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4.0億m3和55.0億m3,2030年較比情景一高出17.0億m3,比情景二高出40.0億m3和60.0億m。依據前面研究結果顯示,在這一規模的調水情況下,海河流域2010年和2030年缺水率為6.8%和3.4%。可以看出,南水北調工程基本上能夠滿足區域經濟社會耗水增長需求。

綜上所述,在高方案調水規模情景下,海河流域單元內深層和淺層地下水超采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水系生態環境問題也有較大程度的改善,2030年基本能夠實現既定環境保護目標,但對于入海水量的增加仍然沒有太大效果,河口生態環境不會因為南水北調規模的加大而出現明顯改善。另一方面,本情景經濟社會耗水量較現狀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基本能夠滿足經濟社會耗水增長的需求,從而保障了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但與基本調水規模方案相比無大的差別。

4結論

海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由于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的壓力造成水資源開發利用過度。人類大規模的水資源開發利用使得流域天然水循環過程和狀態發生了很大變化,與之有關的水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巨大改變。目前海河流域已經出現了地面沉降、地裂、海水入侵、河道干涸、湖泊濕地萎縮消失、土地干燥沙化、河口生態環境退化、水質污染等一系列與水有關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果繼續延續現有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按照情景一的預測結果,海河流域的生態系統將遭受無法逆轉的損害,從而并發區域經濟發展將不可持續問題。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采取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中心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在沒有外來水源的條件下,其結果必將如情景二所描述那樣,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受到極大制約,甚至有可能產生經濟倒退現象,其前景也是不足取的。從情景一、二預測結果分析表明,如果沒有外來水源,海河流域今后的發展勢必陷入在經濟和生態間進行兩難選擇的困境。

第11篇

關鍵詞 生態足跡;生態環境;環境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 X8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52-0169-01

現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在環境承載力分析方面有很多局限,往往由于缺乏相關資料,基本不可能度量。在對《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非污染生態影響》(HJ/T 19-1997)中,如何度量的方法沒有明確提出,很難量化建設項目或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生態足跡方法在承載能力度量方面,能對區域可持續性發展程度和環境承載能力做出一個比較客觀的度量,可操作性強,數據資料易得,有助于評價建設項目或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 生態足跡的概念及計算模型

1.1 生態足跡的概念

生態足跡是一種基于生物物理量的度量可持續發展程度的概念和方法。其定義為:維持一個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或全球人口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人類所產生的所有廢物所需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總面積。生態生產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態生產能力的土地或水體。按生產力的大小的不同,可分為:化石能源地、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等六大類。用生態足跡來衡量生態承載力的定義是:一個地區能夠擁有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總面積,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生態完整性的前提下就是該地區的生態承載力。

1.2 生態足跡計算模型

生態足跡計算模型是基于一兩個基本事實。一是人類能夠確定自身消費的絕大多數資源及其所產生的廢棄物數量;二是這些資源和廢棄物的量可以折算成生產或消納它們的生態生產性面積。人類活動的消費和污染消納都歸結為消耗的各種資源。將消耗的資源量分別折算成具有生態生產力的化石能源地、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等六大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面積Aj,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j=0,1,2,3,4,5分別代表化石能源地、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Aj為生態足跡,ha;EPi為單位生態生產力,t/ha;Ci為消費資源量,t;Pi為產生資源量,t;Ei為出口資源量,t;Ii為進口資源量,t。

由于同類生態生產性土地在不同地區間生產力存在差異,其實際面積不能直接進行對比,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用其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來乘以產量因子進行產量調整。不同類型生態生產性土地匯總為區域的生態生產力和生態足跡,不同類型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要乘以一個均衡因子進行等量化處理。不同類型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經過產量調整和等量化處理后再進行加和就得到某特定區域的生態足跡。

2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中生態足跡法的應用

生態足跡法可以定量地測算項目對區域生態承載力的影響,把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產生的所有廢棄物折合成了統一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

應用生態足跡法評價生態環境影響可按下列步驟實施:1)識別評價區內資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的占用,列出消費污染和生態足跡清單,計算建設項目或規劃實施前的生態足跡和生態容量,評價生態環境狀況現狀;2)計算建設項目或規劃實施引起的消費和污染生態足跡的變化量,同時對在影響區域內造成的生態生產力的變化進行分析,然后分析對生態生產性土地供給能力的影響;3)計算和比較建設項目或規劃實施后的生態足跡和生態容量,可以獲取其在其評價區域內生態赤字或生態盈余,從而分析其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根據評價結果提出相應的防護措施或者調整規劃。

3 國內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由于生態足跡法可定量描述和評價區域環境承載能力和可持續性發展程度,國內已有學者開始利用生態足跡法來評價建設項目或規劃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劉年豐等通過生態足跡法評價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襄樊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了新的生態承載力計算方法—資源產量法。陳述文等對重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了評價。熊等對武漢化工新城總體規劃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了評價。寇劉秀等對蘇州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了評價。

生態足跡法雖然在建設項目或規劃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主要對現狀及實施后的生態足跡進行評價,評價結果是定性化建議,缺乏對預測目標的定量評價;二是生態足跡核算均以“世界公頃”為生態生產性土地計量單位,在等量化處理中因均衡因子大部分數值相同,不能充分說明區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差異程度,導致得出的建議失真;三是現有生態足跡評價研究采用的是主要生態足跡的傳統核算方法——綜合法,由于所需核算數據部分難以獲得,成分法和投入產出法的相關應用研究尚未開展,研究深度不強。

4 展望

為了讓生態足跡法更好地應用于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應從以下二個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是進一步探討以“地方公頃(或者實際公頃)”為生態生產性土地計量單位的生態足跡評價模型,體現區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差異程度,考慮土地利用的區域差別性、土地生產力等,重點開展符合區域實際生態生產力的均衡因子和產量因子的研究,建立區域、流域的生態生產性土地計量單位的標準值;二是開展成分法和投入產出法在計算生態足跡中的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年豐,謝鴻宇,肖波等.生態容量及環境價值損失評價[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陳述文,汪鵬.生態足跡法在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以重慶市為例[J].河北農業科學,2007,11(5):84-87.

第12篇

關鍵字:生態補償 分類和實施現狀 完善的意義

一、生態補償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一)生態補償的概念

對于生態補償的理解可以劃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態補償既包括對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保護所獲得效益的獎勵或破壞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所造成損失的賠償,也包括對造成環境污染者的收費。狹義的生態補償則主要是對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保護所獲得效益的獎勵或破壞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所造成損失的賠償。

(二)生態補償機制的理論基礎

1、生態環境有價值論

生態環境除了直接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價值意外,還使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得的效益,這種效益即為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包括供給功能、調節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支持功能等。

2、外部性理論

環境資源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外部性,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資源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所形成的外部成本,二是生態環境保護所產生的外部效益。

3.公共物品理論

公共物品并不等同于公共所有的資源。共有資源是有競爭性但無排他性的物品。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但是卻無法有效地排他,生態環境由于其整體性、區域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很難改變公共物品的基本屬性,需要從公共服務的角度,進行有效的管理,重要的是強調主體責任、公平的管理原則和公共支出的支持。

二、我國生態補償制度的分類及實施的現狀

(一)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

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自然保護區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保護動植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效益是全民和國家在享受,但損失的責任全部由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的居民承擔,這無疑是不公平的。因此,建立并完善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對因保護自然而損失經濟利益的居民進行合理的補償,有利于優化保護區產業結構,激勵公眾保護行為長效機制的形成,提高人們生活水平。

(二)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

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重要生態功能區指具有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平衡的區域,包括生態脆弱和敏感區、水土保持的重點區域、防風固沙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涵蓋所有除自然保護區以及流域水資源保護區外的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它們主要分布于經濟落后地區,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的矛盾突出,對其進行適當補償,有利于促進生態脆弱區功能的維持與改善。

(三)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

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水資源的流動性以及稀缺性是造成流域上下游矛盾的主要根源。為實現上下游協調發展,建立完善的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機制意義重大。從水質、水量、水安全等角度,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分為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水污染治理、水權使用、重大水利工程、洪水控制5方面。

(四)大氣環境保護生態補償

大氣環境保護生態補償工業生產與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和塵埃,直接導致大氣環境破壞,人們生活質量下降。大氣的流動性與效益共享性,決定了大氣環境保護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目前,我國主要采取總量控制與排污權交易相結合的方式實施大氣環境保護生態補償。

(五)礦產資源開發區生態補償

礦產資源開發區生態補償礦產資源開發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落實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依據“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原則建立生態環境稅費制度,將成為礦區生態補償的重要手段。

(六)農業生產區生態補償

2000年、2002年國家相繼推出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牧還草工程,對農產區喪失發展機會的農民、牧民予以補償。

(七)旅游風景開發區生態補償

旅游風景開發區生態補償旅游風景開發區大多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發掘自然觀賞功能,建立娛樂休閑設施。旅游風景開發區的補償客體包括風景區內自然景觀效益,以及因設立、保護旅游風景區而受到影響的單位和個人。

三、完善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思考

(一)明確《環境保護法》對生態補償的規定

《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即保證合理地利用自然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保護人體健康 ,促進經濟發展。由于種種原因,現行《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具體制度、法律責任等方面都偏重于污染防治,關于生態環境補償方面的規定還不夠具體明確。因此,應對現行的《環境保護法》作必要的修改,對《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理念進行更新,引進生態保護的思想。增設并完善生態環境補償制度的相關內容,增加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比重,改變其偏重于污染防治的現狀,從整體上對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行綜合保護和利用,強調環境生態功能的保護、恢復和整治。

(二)建立專門的流域區際生態補償的法律制度

近年來,隨著流域污染的加劇,流域上游和流域下游之間的矛盾日趨明顯,流域生態補償成為協調流域上下游之間利益沖突的關鍵所在。流域在地理上是一個完整的自然區域,而在行政區劃上,被不同的行政區域所分割,這就造成上下游地區之間在生態環境建設、經濟開發上存在的實施主體與受益主體不一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在各行政區域之間產生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利益沖突。通過建立區際生態補償機制,可以實現流域內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在各行政區域的共享和共贏,推動流域區際的協調發展。

(三)完善地方生態補償法律法規

目前,全國各地區已經建立了符合本地區發展的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及實施條例。地方性生態環境法規便是地方立法機構在不違反《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用以調整本地區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的法律規范。其特點是針對性強,地區差異性大,因而立法形式靈活多樣。地方環境立法是國家法律、法規的延伸和補充。它既是各地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的主要手段,又是貫徹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因地制宜地管理本地環保事務的保證措施。

參考文獻:

[1]戴文禮.公平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42.

[2]呂忠梅.環境法新視野[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23

[3]蔣偉.論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J].生態經濟,1994,(2):21.

[4]徐祥民,田其云.環境權――環境法法學的基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4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