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52: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科學基礎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文名稱:自然科學進展(英文版)
主管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雜志部
主辦單位:中國材料研究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英語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2-0071
國內刊號:11-3853/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0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CI 科學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SCIE科學引文索引;統計分析;論文收錄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255-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出版的一部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理論學科方面的重要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SCI收錄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約3 500種。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從而做到SCI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SCI是國際通行的一種對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的比較客觀、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標,它在衡量國家、科研機構或大學的科研實力,評價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檢索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為例,采用Web 0f Science的“分析檢索結果(Analyze Results)”對2007―2009年北京交通大學發表的1 215篇論文(其中:2007年358篇,2008年405篇,2009年452篇)進行多種類型的統計分析,討論北京交通大學的學科研究發展現狀與趨勢。
二、統計分析
1.論文被SCIE收錄作者分析。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發表的論文被SCIE收錄數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具體收錄篇數及所占比例(見表1和圖1)。
由圖1及表1可以看出,其中只有四位作者的論文收錄量逐年增加,四位作者分別是JIAN,SS、NING,TG、WANG,YS、LiJ。三年論文收錄量持續下滑的作者七位,而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是逐年遞增的。這說明,雖然前二十四位作者的論文收錄量中有29.2%作者的論文量呈下滑走勢,但是被SCIE收錄的論文作者范圍在擴大,也就是說更多的老師積極投稿,并且被SCIE收錄。這表明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學校提倡的科技創新、激勵教師發表高質量學術成果的舉措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論文被SCIE收錄合作國家/地區。分析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論文被SCIE 收錄合作國家/地區分析(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所發表的被SCIE收錄的文章中,與國外作者合作的文章所占比例較少,但趨勢是上升的,與國外合作者的國別逐年增加,合作文章數目逐年增加。從2007年的358篇文章作者反映出,與美國、新加坡、德國、日本、韓國、新西蘭、加拿大、英國等15個國家/地區的作者合作發表67篇文章;2008年的405篇文章,其中與美國、新加坡、臺灣、德國、日本、意大利、荷蘭、加拿大、英國、北愛爾蘭等22個國家/地區的作者合作發表文章88篇;2009年在被SCIE收錄的452篇論文中,分別與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英國、臺灣、新加坡、葡萄牙、蘇格蘭、西班牙、比利時、喀麥隆、斯洛文尼亞等24個國家/地區的作者合作發表文章119篇。根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簡報》的統計,近些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中,國際合作產生的論文一直占中國SCI總數的20%左右。表2表明北京交通大學的論文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逐年增多,但并未達到平均水平,有進一步開發、提高的可能性,應進一步加強學校整體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人員國際合作意識。
3.論文被SCIE收錄語種分析。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論文語種分析(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語種平均90%以上為英語,這是因為SCIE檢索工具是美國研制的,編輯語言為英語,收錄文獻時,英文文獻被首先考慮。
4.論文被SCIE收錄主題內容分析。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論文的主題內容分析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每年超過20篇的學科主題有6個,分別是光學、多學科物理學、多學科材料科學、電力與電子工程學、應用物理學、應用數學,其中屬于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學科有5個。可以看出SCIE側重收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成果,工程技術領域收錄的數量不多。北京交通大學被收錄的論文大多數由本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重點學科產出,說明學校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的建設正穩步、健康地向前推進。
三、提高北京交通大學論文被SCIE收錄的措施
從以上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數逐年遞增,但增長幅度與排名靠前大學收錄論文的增長率相比有較大差距,為了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研究水平,必須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力爭在SCIE收錄論文的數量與質量上有較大突破。
1.學科帶頭人的傳、幫、帶。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發表的論文被SCIE收錄數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這些作者都是學科帶頭人,因此在鼓勵中青年教師和學生向這些知名度高的專家和教授請教的同時,學科帶頭人應以自身的經驗和學識帶動一些教師和學生,提高撰寫科研論文的水平,進一步提升北京交通大學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通過分析,雖然近三年來收錄論文達到20篇的作者有下滑趨勢,但因為在學校鼓勵、學科帶頭人示范作用下,其他老師也在不斷提高質量,增加論文被收錄機會,因此,論文收錄數不降反增。
2.制定一系列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較少,因此,學校的相關部門應該制定一系列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鼓勵優秀人才去著名學術機構學習進修,參加國際著名學術機構的科研活動和學術團隊,擴大科研人員的學術視野和跟蹤國際科技前沿動態的能力,增強國際合作意識。
3.投稿時盡量用英文。SCI本身的期刊源多數來自于英美,占總數的60%以上。而我國科技人員撰寫的被SCI收錄論文中英語語種達90%以上。從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年的統計結果看,1 215篇論文中只有115篇發表在中文期刊上,其余1 100篇是國內的英文期刊或外刊,占總數的90.6%。由此可見,用英文撰寫是進入SCIE的一個重要優勢。
4.確切了解SCIE的收錄范圍。SCIE側重收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成果,工程技術領域的內容收錄較少。所以,準備發表文章的作者應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從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科學評價體系中獲得認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玨,方國輝.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南大學科研論文定量分析[J].圖書館,2008,(2).
[2]韓潔.SCI功能及局限性探討[J].圖書情報論壇,2008,(1).
[3]秦長江.SCI、El收錄河南省三所高校科技論文的期刊源分析[J].現代情報,2005,(8).
2011年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多相流學術年會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相流領域項目進展交流會議近日在新疆烏魯木齊市舉行。
學會常務理事、多相流專委會主任郭烈錦教授主持會議。本次學術年會共收錄239篇論文,有4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24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年會,宣讀和交流了187篇學術論文。本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進展交流會共有30個面上項目通過口頭和墻報的方式匯報項目進展。
在全體大會報告會上,共進行了4個特邀學術報告。英國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楊五強教授就“Industrial tomography for multiphase flow measurement”得最新研究成果與進展與參會人員進行交流。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葉茂教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李相方教授分別做了“工業催化反應反應器中的氣固兩相流問題:研究現狀和展望”“氣液兩相流在石油天然氣工業中的應用”精彩的大會邀請報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工程科學三處劉濤處長代表基金委報告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評議、最新動態以及重點資助領域等情況,鼓勵青年學者勇于創新,發表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專委會對2010年度青年學者優秀論文陳學俊獎獲得者共8名青年學者(35歲以下)進行了表彰,頒發了證書和獎金。
本次學術年會與往年一樣設置了8個專題,包括:氣液兩相流與沸騰傳熱傳質,氣固兩相流與燃燒及其污染控制,多相流數理模型和數值方法,石油工程多相流,多相流測量技術,反應堆熱工水力,兩相流相變傳熱強化和節能,高新技術中的兩相流與傳熱傳質。
分組報告中邀請6位“青年學者優秀論文陳學俊獎”獲得者做分組邀請報告,交流其在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本次年會具有“石油工程多相流”以及“兩相流相變傳熱強化和節能”、2個專題的學術論文數量繼續增加,但“反應堆熱工水力”專題的學術論文數量偏少;多相流動與傳熱的機理實驗研究及基礎數理模型持續受關注;專委會設立的青年學者優秀論文獎對鼓舞和激勵青年學者積極開展科學創新研究發揮了積極作用等特點。
會議期間還召開了專委會會議,委員們回顧了國內多相流專業領域一年的進展,討論將2012年多相流學術年會與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的國際多相流會議合并舉辦事宜,委員們也分享了舉辦大型國際會議的寶貴經驗,確定了2012年學術年會將由西安交通大學承辦,會議地點暫定在西安。
關鍵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藥劑學;博士研究生;選題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5.004
中圖分類號:R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5)05-001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financing of subjects of TCM preparatio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To guide subject election of TCM pharmaceutics PhD. Method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were raised in this article in terms of application projects, amount of money, winning bid, and main responsible units of TCM preparation subjects of NSFC. Results Totally 186 funding projects with 60.58 million yuan were funded in the past 13 years. Liposome, nanoparticle, and micelle appeared frequently as new medicine delivery system. Meanwhile, microdialysis and pharmacokinetics were the hotspots of winning bid.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key qu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pharmaceutics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of cross disciplines, subject election of TCM pharmaceutics PhD was suggested to focus on evaluation technique an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medicine delivery system. Meanwhile, the balance among basic researches, applied researches, and sustainable researches is also important.
Key words: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pharmaceutics;doctoral student;subject election
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科學院專家的帶領下,以推動我國科技發展為目標,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總體部署出發,確定了自然科學基金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戰略定位,即支持基礎研究,堅持自由探索,發揮導向作用。其基金規模從1986年的8000萬元起步,增至目前年均支持經費逾百億。醫學科學從最初隸屬于生命科學研究大范疇,到2010年獨立成為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持續穩定資助下,近10年來,中藥學科的基礎研究得到了較為全面和快速的發展。借助多學科交叉配合手段,把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系統生物學、信息學、化學、物理學、數學等前沿技術引入中藥學科的基礎研究,在中藥作用機理、方劑配伍規律、藥效物質基礎、藥性理論、證候理論以及新型給藥系統的設計和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對中藥現代化進程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醫藥受理的申請項目數從2001年的830個迅速增長到2012年的4052個,金額增長超過100倍[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根據國家“十二五”的總體部署,以學科交叉研究為主要特征的優先發展領域,包括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和跨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并以多種資助形式聯合配置的方式,促進這些領域整體能力的提升和關鍵問題的突破。其中,醫學科學部被列為優先發展的領域,包括基于藥物基因組學和系統生物學的藥物基礎研究與中醫方劑基礎研究。與藥劑學相關的研究方向有:藥物新型釋放系統和靶向傳遞,生物標志物與個性化治療藥物的基礎研究,藥效差異及其與個體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關系,表觀遺傳在藥物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中的作用機制。
茲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進行檢索,從申請項目、金額和中標項目、金額及主要承擔單位等角度統計分析2001-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中醫中藥制劑學科的資助情況,以期對該學科博士生選題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檢索數據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ISIS數據庫[1]。登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http://),進入“項目綜合查詢”頁面,在“申請代碼”項下選擇“H2806中藥制劑”,在“批準年度”項下依次選擇2001、2002……2013,查詢、獲取所有數據信息。用Excel2007對所獲得數據信息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討論
2.1 中藥制劑學科資助項目及其經費穩步提升
自2001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中藥制劑研究領域共資助項目186個,資助經費6058萬元,資助項目數和資助經費呈逐年上升趨勢。2010年資助項目數和經費較2009年均呈大幅增長,分別為60.0%和61.8%。此后2年,項目數增長趨于平緩,從24項增至28項。事實上,自2009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開始將醫學部從生命科學部獨立出來而成為單獨部門給予相應的學科發展支持。這一舉措對推動中藥制劑學科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和深遠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從資助經費看,2010年資助經費增長與項目的增長幅度基本一致;但2010-2012年資助經費的增長與資助項目的增長卻不盡然。與資助項目數增長緩慢相比,資助經費增長幅度較大,分別為前一年的53.4%和35.1%。此外,中藥藥劑學科在符合整體上升發展趨勢的同時,2013年的中標項目數和金額又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縮水,獲助項目數和經費分別較2012年下降了17.9%和21.8%。這是否預示著整個學科的發展出現了瓶頸,其主要的制約因素可能是什么,值得業界認真思考。2001-2013年中標量及中標金額見圖1。
有學者針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中存在的問題,從申請者的角度進行了剖析,認為片面追求新技術、新指標和多學科交叉表面化是中醫中藥學科在課題申請中存在的一大問題;另外,模仿痕跡明顯、原始創新不足是存在的另一重要問題[2]。筆者認為,中藥學科的很多關鍵技術問題,如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適合中藥發展特點的質量評價體系,以及符合中藥特點的新型遞藥系統評價技術等均制約了中藥制劑學科的發展。
2.2 研究熱點
隨著中藥制劑學科的發展,近5年來,中藥制劑新型遞藥系統已成為研究熱點,在中藥制劑學科的中標項目中占有很大比例(見圖2)。其中脂質體、納米粒、膠囊等新型遞藥系統不斷出現在資助名單中;而在新型遞藥系統中,靶向制劑的研究占絕對優勢。與此同時,微透析技術、均衡釋放與藥代動力學等也是中藥制劑方向的中標常項。這些都體現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優先發展領域的重視。
3 小結
博士學位論文是衡量博士生質量的重要標志,是博士生融專業知識、理論基礎、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等為一體的結晶。學位論文選題是學位論文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步驟,決定了學位論文的內容和價值。有研究指出,我國當前博士生創新能力不強,具體反映在培養目標、培養方式的缺陷及培養評價忽視創新等方面[3]。國家創新體系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戰略定位是“支持基礎研究,堅持自由探索,發揮導向作用”。國家對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培養要求“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博士選題的創新性與自然科學基金的創新性密切相關。對博士生所處的研究階段而言,合理選擇關鍵科學問題進行基礎研究更易體現創新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代表著學科發展和創新的前沿,是博士生選題非常重要的風向標。從上述的項目統計結果可以發現,中藥制劑學科的研究熱點逐漸集中到新型遞藥系統的構建和評價,這無疑可以成為中藥制劑學科博士生選題的重要切入點。而針對中標項目的特點,結合多學科交叉,圍繞制約其發展的關鍵科學性問題,如符合中藥特點的新遞藥系統的評價技術和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均是值得關注的選題方向。
參考文獻: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項目綜合查詢[EB/OL]. [2013-09-13].http:///egrantindex/funcindex/prjsearch-list#.
[2] 商洪才,黃金玲,韓立煒,等.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藥學科項目受理及資助情況分析[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1,9(10):1045- 1050.
英文名稱:Journal of Ningde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主管單位:福建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寧德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寧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4-2911
國內刊號:35-1121/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季刊)創刊于1982年,是由寧德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主辦的學術刊物。
辦刊宗旨
英文名稱: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武漢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8836
國內刊號:42-1674/N
郵發代號:38-8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30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第三屆(2005)國家期刊提名獎期刊
聯系方式
關鍵詞:高校學報 自然科學 編校質量
編校質量是決定一本刊物出版品質的首要因素。為研究目前我國高校自然科學類學報的編校質量現狀,本文依據《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所提供的分類標準,選取了552種高校自然科學類學報進行編校質量檢查,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試圖為其未來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我們選取的高校學報樣本為2011年公開出版的最后一期,內容抽檢3萬字,依據《圖書編校質量差錯率計算方法》中的相關條款,以萬為單位計算差錯率,計算方法為:差錯率=差錯數/3萬字。本文針對抽檢數據進行了定量與定性分析。
一、現狀研究
(一)總體狀況
據統計,在552種高校自然科學類學報中,萬分之一>差錯率≥零的有166種,占30.07%;萬分之二>差錯率≥萬分之一的學報有167種,占30.25%;萬分之三≥差錯率≥萬分之二的學報有96種,占17.39%。綜上,在所考察的高校自然科學類學報中,差錯率控制在萬分之三以內的達77.71%,整體編校質量較好。
(二)分類狀況
首先,從主辦單位層級來看。根據高校學報主辦單位的情況,我們將其自然科學類學報分為大學本科院校主辦和高職高專院校主辦兩類,并通過對這兩類學報的編校質量問題進行分析后發現,大學自然科學類學報的編校質量差錯率平均值為2.12‰,低于高職高專自然科學類學報的2.21‰。同時,前者在3‰以內的占78%,高于后者的73%。因此,大學所辦學報的編校質量在整體上優于高職高專院校所辦學報的編校質量。
其次,從地區分布來看。本研究將樣本學報按照主辦單位所在的省份進行差錯率統計分析,發現江蘇省高校的自然科學類學報差錯率平均值最低,為1.41‰,貴州和黑龍江高校自然科學類學報的差錯率平均值較高,均超過了3‰。
第三,從學科分類來看。根據《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所提供的分類標準和此次抽檢的高校學報所涉及的學科類別,本研究將552種學報大致分為自然科學綜合類、醫學衛生類、農業科學類和工業技術類。比較不同學科種類學報的編校質量差錯率平均值,醫學、衛生類最低,為1.86‰;自然科學類在其次,為1.93‰;工業技術類最高,為2.46‰。
同時,有83%的醫藥、衛生類學報差錯率控制在3‰以內,其合格率最高,因此在自然科學類學報中醫藥、衛生類學報編校質量優于其他學科學報。
第四,從學報性質來看。本研究同時抽取了179份高校文理綜合類學報,將它們的編校質量差錯率情況與自然科學類學報進行比較可知,自然科學類學報的編校質量差錯率平均值為2.12‰,低于文理綜合類學報的2.66‰;同時,78%的自然科學類學報編校質量差錯率在3‰以內,優于文理綜合類學報(68%)。因此,高校自然科學類學報的編校質量整體優于高校文理綜合類學報。
二、現存的主要問題
為了充分了解我國高校自然科學類學報編校質量存在的具體問題,本研究對樣本學報中出現的編校質量問題進行分類匯總,經統計,得出以下結論:
(一)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文內標注問題,包括文獻序號未注入正文中、文內標注不規范等問題。文后參考文獻表問題,包括責任者不詳、專著出版項缺失、層次標題與列項說明不規范等問題。這些不規范問題是學報編校質量方面存在的重要問題。
()計量單位、公式、圖表、數字等使用問題
計量單位符號、公式、圖表等是科技論文中經常出現的重要項目,如果頻繁出現使用不規范的問題,會嚴重影響到論文的質量和規范性。本次研究所選取的樣本學報中,這方面的問題也較為突出,其中量和單位(包括數理式、外文字母正斜體等)、圖表、數字不規范等問題較為明顯,這一方面是校對問題,另一方面是作者寫作過程中不規范造成的。其具體表現為:量名稱用錯;量符號用錯;未用法定單位;未用單位的國際符號或符號用錯;不符合單位的書寫規則;不善于使用詞頭或詞頭用錯;數理式及數學符號問題;字母正斜體、大小寫問題等。
(三)語言文字使用問題
本次調查發現語言文字使用不規范的問題較為普遍,其中主要包括科技名詞術語使用不規范、語言文字使用不規范等問題。
1.科技名詞術語使用不規范問題有一些是校對不認真導致的,另外有一些是對術語的認識不清晰所導致。
2.語言文字使用不規范問題。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首先,用詞不當問題,如詞類誤用,別字或未用首選字,詞義誤用,代詞誤用,數量詞誤用,介詞誤用等。其次,成分殘缺問題,如缺主語。再次,搭配不當問題,如主賓不搭配等。第三,詳略失當問題,如語句重復、嗦、表意不明等。最后,標點符號誤用問題。
三、原因分析及對策
(一)原因分析
1.部分學報未能嚴格遵守國家學術出版規范。調查顯示,高校自然科學類學報編校質量的差錯有相當大的比例表現在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問題上。目前,國內現有的相關國家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OB/T 7714-2005),它是一項專供著者和編輯編撰文后參考文獻使用的國家標準。雖國家只推薦使用,沒有強制要求,但進一步完善學術規范是我國學術出版的內在發展和與國際接軌的需要。有些學報在對相關標準的執行上較為隨意,經常按照自己的編排規則向社會,影響我國學術出版的規范化進程。
2.對學報的審讀把關不到位。本次調查發現,很多學報出現的編校質量差錯問題與審讀把關不到位有關。編輯審讀粗心大意、技術加工把關不嚴、排版制圖粗糙草率等都是導致高校學報編輯規范欠缺的重要原因。
3.學報編輯的人文素養亟待提高。本調查發現,相當多的高校學報出現了語言文字類差錯,這些差錯的出現一方面是校對不認真,另一方面則指向了學報編輯人員人文素養的缺乏。
()對策建議
英文名稱: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單位:江蘇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蘇州科技學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蘇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0687
國內刊號:32-1701/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英文名稱:武漢理工大學學報-材料科學版(英文版)
主管單位:國家教育部
主辦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英語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2413
國內刊號:42-1680/TB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6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CI 科學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英文名稱: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英文版)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英語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4-7313
國內刊號:11-5843/P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6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CI 科學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經濟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國際化;海歸學者
中圖分類號:F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8)10-0009-08
一、引言
目前,國內經濟學界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與國際接軌,加強經濟學理論和思維的國際化。正因如此,各院校都在竭盡所能地引進海歸學者,由海歸學者來主導經濟學的改革:不但在教學上極力推崇原版教材,而且在理論研究上更加迷信英文文章,推崇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中的數理化傾向,從而加速了當前這種庸俗的實證主義思潮(朱富強,2008)。當然,不可否認,由于近百年來中國在學術科研上的積累已經遠遠落后于歐美諸國,因此,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引入對根除中國傳統經濟學中的僵化思維確實可以產生顯著的積極作用。但問題是,當今中國學術與歐美相差的最大之處并不在于明示式的知識和形式上的規范,而在于國內學術風氣的扭曲以及學術理念的消逝。因為,前者是比較容易進行移植的,而后者則依賴于一系列的社會條件。事實上,制約當前中國經濟學發展的主要障礙不在于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和知識被隔絕,也不在于西方學術上的“形式規范”沒有有效建立起來;相反,根本上在于整個學術制度和學術風氣已經變壞,很多學者已經完全漠視其應有的學術理念和社會責任。因此,如果學術上要與國際接軌,則首先需要學習國外的學術精神和借鑒其學術制度。然而,當前那些所謂的“國際接軌”又接得怎樣呢?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當前學術界中的國際化改革幾乎都是一些極具功利心態的人士所發動的,且主要是那些經濟學出身的副校長、校長助理或者院長所積極推動或參與的。其結果是,經濟學的國際接軌基本上是停留在形式和規范上,偏重于教的內容,而那種真正的學術精神卻被無情地拋棄了。例如,目前國內一些主要大學就模仿歐美而作出這樣的規定:導師應該對研究生支付生活津貼,從而變相迫使研究生跟隨導師從事課題研究,而那些沒有課題的導師則喪失帶研究生的資格。顯然,這種改革完全沒有考慮到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社會科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的差異。試想:當前的那些課題又有多少是理論型的,研究生們有幾個具有理論研究的能力?而且,僅僅粗涉教材的研究生們又對社會現象了解多少呢?一般地,社會科學的學習首先要夯實深厚的理論基礎,在缺乏廣博知識的基礎上就從事所謂的課題研究,這是非常荒謬的。因此,當前的這些功利性改革將徹底搞垮中國的基礎理論研究,尤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基礎學科。事實上,正是由于以自然科學的思維來對待社會科學,造成了社會科學中基礎理論研究的窒息,并制造了一批到處夸夸其談的新聞“學者”,從而較大程度地扭曲了學術風氣。
那么,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形式主義的接軌?為什么經濟學領域國際化的呼聲比其他社會科學遠為強烈?其原因在于,西方社會根深蒂固的自然主義思維在現代主流經濟學中比其他社會科學更為嚴重,這導致經濟學存在著強烈的自然科學化傾向。波普爾(1998)指出:“在大多數有關方法論的討論中,嚴重的錯誤都產生于對物理學方法的某些極為普通的錯誤理解。尤其是,我認為他們產生于對物理學理論的邏輯形式、檢驗方法和觀察與實踐的邏輯功能的一種錯誤理解”。事實上,正是承襲這種自然主義思維,在將研究對象限制在物質資源配置的私人領域之后,新古典經濟學就把自然科學視為模仿的對象,把經濟學當作自然科學來研究,把經濟學理論視為可以普遍利用的技術生產力(如邊際遞減規律)。顯然,當前國內“主流”經濟學者由于受新古典經濟學研究思維的熏陶,基本上已經皈依在自然科學的“石榴裙”下。為此,他們強調經濟學的科學化和客觀化,極力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思維來框定經濟學,把某些自然科學研究的特有方法和學術要求簡單地搬用到社會科學領域。然而,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與自然科學之間果真如此接近嗎?顯然,要對經濟學學科發展的取向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首先要比較一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特點。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經濟學學科特性的考察來對當前的接軌形式和內容進行反思。
二、自然科學理論研究和發展的一般特點
一般說,自然科學的研究主要體現為人對自然界的探索,并呈現出兩個基本特征:一方面,自然界是由所有的時間和空間中都相對不變的一個物理上的一致體系所支配,即自然現象是相對穩定的,因而自然規律在任何地點或時間都是有效的。另一方面,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是隨著工具的發明以及理性的提高而逐漸深入的,且往往只有在有關研究視角、分析工具或者物理機理等方面取得一定重大突破以后,才會開啟一個新的認知領域,并導致研究范式的轉變和科學的革命。基于這兩個特征,自然科學的研究也有其獨特性。
(1)自然科學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基本層次,即基礎理論和綜合應用。其中,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是在一系列的概念體系的基礎上構建出自然現象背后的規律,而這種規律在特定的時空下是穩定的,并可以通過猜想一反駁機制不斷完善和發展。因此,人類在每個歷史階段上所獲得的認識和研究成果將成為自然科學不斷走向更成熟、更正確的階梯,這是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連續性和進步性。綜合應用研究則是把迄今為止的理論研究中最為“進步”的認識用于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并通過實踐來檢驗基礎理論的正確性。顯然,這種研究實際上是把理論成果轉化為實際效益,因而自然科學的應用研究特別關注理論研究的前沿成果,關注理論的適用性和效益性。
(2)在新的科學革命沒有出現之前的很長時期內,主流的自然科學原理往往都會獲得廣泛的共識。其原因在于,盡管任何科學理論都具有主觀性,但自然科學位置的客觀性要求人際不變性,在可重復性和還原性的基礎上具有可檢驗性。因此,自然科學中很少出現不同的派別,很少出現眾體系林立的狀況。即使有不同的體系,也主要是集中在那些還未得到檢驗的猜測性假說上。相應地,自然科學領域中絕大多數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這樣兩大領域:一是基于常規范式下對一些細節問題作微小的理論修補和發展,從而對自然界的探索具有非常強烈的繼承性。二是在掌握了現有的知識原理之后,結合具體自然環境作些應用性研究,從而很注重實驗室的日常檢驗。而且,由于自然現象本身具有穩定性以及自然科學的實驗是可控的,因此,這種對基礎理論的變通性應用往往是可行的。故需要關注相應領域的最新進展。
(3)自然科學領域中那些異端的猜測性假說一旦得到證實,往往會導致整個理論體系的根本性變革。因為,自然科學具有很強的“統一性”,整個自然科學的理論體系往往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假設基礎之上。所以,自然領域中任何思維的重大發現,或者對一些原來留存的疑難點取得了明顯突破,往往都會顛覆整個理論前提,從而大大促進整個自然科學的理論發展,乃至研究范式的轉變。而且,即使那些狹隘的領域偶爾出現無法消除和解決的反常現象,也會動搖常規范式。例如,邁克耳遜一莫雷實驗就動搖了整個“經典”物理學的基礎,并對狹義相對論的創立產生了重要影響。正因如此,盡管自然科學領域的日常科研往往是基于現有理論和常規范式進行一些局部的探索或作一些具體的應用性研究,但是,最高水平的自然科學研究卻是對某些理論難題的攻克,或者通過各種實驗對新假說進行驗證,這也是波普爾所謂的證偽工作。顯然,試圖通過對一些難關的攻克引發理論的革命,也就是自然科學的基礎性理論研究。這些工作是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殿堂,因而從事這種研究的往往都是那些具有異常稟賦的天才人物。
(4)自然科學領域的理論進展主要體現在最新研究論文上,而并不熱衷于系統性專著的撰寫。因為,在自然科學領域發生理論突破之前,自然科學研究往往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常規范式,這種常規范式下的基本規律以及理論體系對業內人而言往往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自然科學研究者的主要工作是基于對一些特定難題的探究或者應用中的細枝末節的發現,或者是一個具體應用的條件或流程設計。相應地,自然科學研究者的科研成果也主要體現在對這些細枝末節上的新觀點或新發現所撰寫的一些論文上,而一般不會熱衷于撰寫整體性的理論著作,除非他希望重新編一套吸收最新成果或者更適合教學邏輯的教材。事實上,在常規范式主導的漫長時期內,自然科學領域中的著作往往都呈現出大同小異的教材體式。因為,寫進自然科學教材的理論基本上都是已經得到檢驗或者學界認可的,主要是總結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而缺乏撰寫者本人研究成果的個性差異。盡管在新理論和范式的提出和推廣過程中,也會因存在一些認知上的差異而出現稍有不同的教材體系。
(5)自然科學中開創性專著的出現往往具有非凡意義,甚至可能會導致科學范式或研究綱領的變革。其原因在于,自然科學的科學知識往往具有共同性,只有當自然科學理論在邏輯或實踐上遇到了嚴重的危機,并由此而取得了新的重大科研突破后,從而需要對自然科學理論體系進行重新闡述時,才有必要撰寫一部新的專著。同時,一旦對事物之間的作用機理或者內在物質產生新的認識,并得到了檢驗,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對傳統理論的否定,從而會對傳統理論體系產生顛覆性影響。事實上,往往只有那些相關領域的大師,特別是那些取得理論突破的研究者,才會撰寫一部新的理論專著。那些對自然科學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如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霍金等人,都曾撰寫過具有全新體系的巨著。而且,他們的著作基本上都改變了人類對自然世界的認知,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6)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往往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穩定性,因而其研究成果往往傳播較快。這是因為有理論的客體特性和傳播的主體動力兩方面因素。就自然科學理論的客體特性而言,自然規律僅僅依賴于普遍的自然環境,這與人和社會的因素相對無關。因此,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本身也具有較強的普遍性,以致自然規律一旦被發現之后,就可以迅速被傳播、驗證和應用。就理論研究者傳播的主體動力而言,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激勵往往有“錦標賽”的特點,科學的桂冠集中戴在那些最早發現規律或取得突破的學者身上;相反,即使其他人在自然科學領域也獨自取得了突破性的理論進展,但如果國際上的類似研究已經在先,那么他那“獨自”的研究也往往變得毫無價值。因此,自然科學領域往往會出現為冠名權或誰先誰后的爭奪,有的甚至成為永遠無法揭示的公案。同時,這也是為什么自然科學的研究需要關注前沿的原因,每個頂尖學者都希望盡可能地利用他人的研究而成為第一個最終發現“圣杯”的人。
(7)自然科學的綜合應用往往具有豐厚的“研究紅利”,因而其研究成果往往會受到刻意的保護或隱藏。這可從兩個方面加以說明。一方面,由于自然規律及其理論的普遍性,以及理論和應用之間往往又存在時滯。因此,那些以追求利益為目的的研究者往往會有意識地隱藏自己的發現,那些應用性的理論研究尤其如此。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科學的應用研究具有很強的獲利性。如一些專利、發明等都是實實在在的,都可以直接從市場上為個人或者所在單位、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社會利益。因此,每個發明者、團體都比較注重對一些應用性研究成果的保護,國際上也制定了相應的專利制度和保密制度等。
綜上所述,自然科學具有強烈的客觀性、中立性和普遍性,因而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需要關注前沿,要與國際接軌。因為,就可行性方面而言,基礎理論往往難以在短期內獲得市場利益,而長時期的隱藏或保護會限制人類知識的發展。所以,國際上往往規定基礎理論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只是社會對那些發現者提供一定的獎勵回報。因此,為了爭奪優先發現權,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往往是公開的,甚至一些應用性研究為了獲得優先發明權也會盡早公開其研究成果。就必要性方面而言,自然科學的研究效益體現在最新科學技術的應用上,而基礎理論研究則是應用性研究的基礎。可見,自然科學的研究切忌閉門造車,需要時刻追隨相關研究的國際前沿。
三、社會科學理論研究和發展的一般特點
盡管社會科學研究也可分為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兩個基本層次,但由于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存在不同的特點,因此,兩者的研究思維和方式在本質上也存在不同。事實上,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人類社會以及由人造成的社會現象,這比自然現象更復雜、更多變,不但難以發覺固定不變的社會規律,而且也體現了人類的行動影響。所以。社會科學理論不僅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而且,也缺乏自然科學那種一元單線的發展路徑,往往呈現出否定之否定的認知軌跡。正因如此,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理論研究之間呈現出明顯的差異。
(1)社會現象的影響因素不但復雜多變。而且具有整體性,故社會科學研究需要非常廣博的知識。其實,社會科學是相對較晚才出現的學科,相對于之前出現的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而言。它的理論研究最具體、最復雜,與社會實踐的關系也最直接,并需要利用所有其他學科的一切成果。因此,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之理論研究,它往往具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經濟學的理論不是建立在抽象的純粹假設之上,而是源于人類社會的日用人倫,需要挖掘現象背后的事物本質。顯然,揭示較自然現象更為復雜的社會現象往往需要更為廣博的知識,而本
質認識又往往依賴于大量的個人知識及其獨特視角。二是經濟學常常把自然科學中所發現的物質法則當作論據的事實來接受。而不是專注于技術性問題。可見,經濟學中的技術性手段如線性規劃、對策論、統計理論等,都是數學家或其他自然科學家發現的,這方面的難題攻關本身不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2)由于社會科學本身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導致絕大多數經濟學者熱衷于應用對策的研究,試圖把人類在自然科學或其他領域中所發現的規律、公理以及所積累的理論知識應用于人類社會的實踐。當然,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在如何借鑒自然科學理論方面,卻與自然科學的應用性研究存在根本性區別:自然科學的應用研究由于存在可控實驗而能夠直接使用自然科學理論中發現的原理,而社會科學的應用研究僅僅把自然規律視為假設性條件,由此假設得出的命題只有在那些沒有考慮的因素不發生作用時才是正確的。然而。由于這些因素的探究是解釋和預測真實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因此,社會科學的應用特別要注意這些具體復雜的影響因素。即使在使用物質資源配置這類屬于私人范疇的理論時,也必須關注具體的條件,因為社會科學中沒有任何問題是純粹私人性的。從某種程度上講,社會科學的應用對策研究是一門藝術,它考慮的是如何恰當選擇已有的理論問題。這就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要對具體對象進行詳細的描述,從而便于選擇相適應的理論。二是要有廣博的知識,從而使得理論選擇集更為豐富。
(3)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兩者的研究特點和要求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基于數理邏輯的功能性研究。這是基于特定假設前提的純粹“象牙塔式”研究,其任務是推理不同條件變化下的結果反應,或者尋找更適宜互動模型和檢驗工具。顯然,這類研究的成果具有強烈的抽象性。盡管它能夠對人類實踐或制度變革提供啟發,但卻完全不能直接加以應用。而且,從事這類攻關性研究的學者大多是出身于自然科學,他們并不具有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的知識。二是基于內在機理的因果性研究。其首要任務在于,對具體社會現象的深刻理解、本質的揭示以及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剖析。可見,由于社會現象本身是一個相互依賴的整體,導致這類研究需要非常廣泛的共同知識和個人知識。同時,由于對本質的探究體現了個人的認知和立場,從而使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個體性。
(4)社會科學的理論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個體性,因而難以像自然科學那樣達成普遍的共識或形成“真理性”的知識。事實上,社會科學本身是一個“為己之學”,其學習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增進個人的認知。在個人獲得真正的認知后,再通過教授方式來提高他人的認識。所以,社會科學領域的那些大學者們一生都在努力地“活到老、學到老”,以不斷增進自己的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他們撰寫出系統性的理論著作。同時,由于社會科學領域的認知本質上是個人性的,時空對社會事物的認識來說并不很重要。因此,社會科學領域的思想進展往往非常緩慢,沒有自然科學理論那樣的直線式的“進步”。特別是,盡管他人的研究或思想可以啟發自己的思維,但要將人類積累的知識應用到實踐或者加以時代的檢驗,還是要通過個體的理解和消化這一環節。
(5)社會科學的理論和知識具有強烈的連續性和反復性,因而“為往圣繼絕學”在社會科學中體現得尤為強烈,它要求注重歷史文獻的梳理。其實,社會科學的理論和知識首先來源于人類實踐,來源于人們的日用人倫,而人類社會發展本身存在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因此,體現經驗事實的社會科學領域的絕大多數觀點、理論以及相應的研究思維往往都已為前人所提及,即人們對社會科學理論的認知往往會出現一種回溯或返祖現象,并將這種認識傳授給后來者。當然,由于受時代背景、知識積累以及個人認知的限制,前人的論述往往比較粗糙,后人的主要任務是在經典文獻的基礎上,對理論體系進行完善和發展,而不是以求新求變的態度不斷地推出所謂的新理論。因此,社會科學家并不是要像自然科學家那樣,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促進理論的革新或發展,而是要通過詳細剖析前人理論的特點及其適應的社會背景,并結合后來的實踐對之進行深化、發展,從而更好地指導時下的社會實踐。
(6)由于社會科學理論本身具有時空性,對社會現象的認知都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因此,其理論發展不是直線性的。事實上,任何社會科學的理論體系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引導假定之下,而引導假定之間本身又是不可通約的。所以,社會科學的理論知識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之分:不能說后來的知識比以前的更為進步了,而只能說認識更為精微或深化了。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說明:一方面,同一社會現象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原因往往是截然不同的,不同主體基于不同的視角所產生的認識也差異很大。所以,不同時代、甚至同一時代的人對同一社會現象的認知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以致社會科學領域很難產生普遍認同的基本原理,無法形成真正的共識。另一方面,社會科學即使在特定時期的一定范圍內形成了特定范式,但這種范式也往往無法維持很久;相反,在任何時代都會出現相差迥異的各種觀點,乃至不同流派。而且,社會科學本身就是在不同體系、不同范式以及不同觀點的爭論、交流和折中下得到發展的。
(7)社會科學的研究貴在把經驗事實和人類理想結合起來,從而構建“極高明而到中庸”的理論體系。這與偏重于“極高明”的自然科學理論不同。其實,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根本上是要提高對真實世界的認知,包括現狀、本質等方面,從而影響人類社會的個體或集體行動。因此.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來講,社會科學都與基于某一特定狹隘領域進行攻關的自然科學不同。一般說,社會科學研究注重的不是尋求某種技術性的突破,無法在對一些基本常識都無知的情況下就對某些“社會難題”進行所謂的“攻克”;相反,它需要在系統地梳理前人知識和理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對社會更全面的認知,需要能夠解釋和處理具體的社會現實。同時,由于社會現象本身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社會科學研究者不應像自然科學家那樣局限于撰寫某些基于具體疑難的論文;相反,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偉大學者往往更立志于撰寫巨著,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并希望將之傳授于后來者。 綜上所述,社會科學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規范性和本土性。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不能簡單地照搬和移植其他時空下的學說。其實,社會現象是復雜多變的,而社會科學理論則往往具有抽象性,它無法直接加以應用。同時,那些具體的研究成果本身往往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和專用性,它的使用效果依賴于特殊的社會環境和特殊的行為習慣,因而也不能簡單地搬用。可見,社會科學理論本身就內含了一般抽象性和具體專用性的雙重特征。這使得社會科學理論呈現出一種較強的公共性: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公開的.既沒有專利,也不用保密。相應地,由
于社會科學理論本身來源于特定的經驗事實而不具有普遍性,導致社會科學領域的思想傳播也呈現出雙重特性:一方面,它的傳播不但不會受到人為的限制,反而會受到鼓勵。因為。社會科學認知上的一致性便于建立更好的協作關系.這也是為什么社會科學的思想往往更容易傳播的原因。另一方面,南于不同環境下對社會現象的理解不同.導致社會科學的思想傳播又往往比較困難。這種困難主要表現為受到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和應用能力的限制。
四、國際化程度并非是衡量經濟學水平的核心標尺
上面的分析表明,社會科學研究和自然科學研究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一方面,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相對穩定的自然世界,不僅自然界中的各因素可以進行隔離,而且人類主體也可以與自然世界這一認知客體隔離開來。因此,自然科學所建立的理論體系是先驗性的,它依賴于脫離人類生活經驗的工具理性。并試圖建立一個不斷進步的真理體系。相應地,自然科學的成就往往是通用的,因而比較容易與國際接軌,也需要與國際接軌。由于自然現象本身就是普遍性的,因此,通過國際接軌,便于更好地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把握前沿,站在他人的肩膀上進行攻關。另一方面,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不確定的具體社會現實,不但各種社會因素無法進行隔離,而且也無法將人類主體從生活世界這一認知客體隔離開來。所以,社會科學所建立的理論體系是經驗性的,其內容往往是針對其所處的環境、地區乃至國家而言的,其根本性作用也正是體現在對周圍乃至本國的社會現象的認識上。相應地,社會科學的成就往往具有特定的時空性。因而往往難以與國際接軌,也不必須與國際接軌。事實上,由于社會現象比自然現象要復雜得多,沒有任何實際問題可以單獨地根據經濟前提來決定,即使是其性質最接近的純粹經濟問題。因此,社會科學研究不是基于對某些具有普遍性的疑難問題的攻克。
自然科學往往可以基于脫離經驗事實的邏輯推理把特殊上升為一般,從而發展出一般性的定律;而社會科學的理論則必須建立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之上,必須對那些獨一無二的事件進行直觀的理解,對事件發生的利益、傾向及其他相關的特殊因素進行情景化的理解。基于社會科學的這種特性,在本質上它并不要求在所謂國際一流雜志上發表文章,而是能夠基于獨自的社會和知識背景為某一問題或現象提供一種思路,它注重的是不斷提高研究者自身的真正認知,并轉化為自身的行動。只有這樣,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才有意義,社會科學的應用研究才有價值。相應地,盡管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研究可以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學者所提出來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但是,必須清楚,西方社會科學的具體理論和觀點大多數是建立在其自身的社會背景之下。如果簡單地將這些理論應用到中國,則往往只會產生刻舟求劍、邯鄲學步的效果。這也正是經濟學所具有的獨特性、本土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朱富強,2008)。而且,由于社會現象要比自然現象復雜得多,對社會現象的任何理解都往往是基于特定的視角。因此,要對社會現象有更全面的認知,也必須盡可能地吸收他人的知識,而不是極端地開辟一條更為狹窄的道路。也就是說,社會科學的進步不在于不斷革新和創造發明,而在于對前人思想的梳理。所以,社會科學強調的是一種求學風氣以及對人性的培育(朱富強,2008)。
顯然,經濟學更類似于社會科學。因為,經濟學根本上是要剖析人們行為的機理,從而提高人們的福利。這就要關注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人面對自然物時如何行動,如何最大化地使用物;二是人面對他人或社會時如何行動,如何充分運用人的理性來實現社會需求的最大化。前一個內容可以借鑒自然科學的知識,但是,自然物的配置并不是孤立的,必然會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后一個內容實質上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內容,需要分析具體環境下人的行為方式和偏好。從根本上說,社會現象都必然會涉及到后一個內容,因而需要認真研究內在經濟現象中的“人”的因素,使經濟學的研究具有非常強的本土性(朱富強,2008)。特別是,經濟學作為一門致用之學,更加強調其研究成果對與該研究有直接關聯的人所具有的啟發意義。所以,如果是國內學者研究美國問題或許更應該首先在美國發表。但是,如果研究中國問題的文章也強行要在國外雜志上發表,顯得多此一舉了。同時,由于自然科學知識具有時間上的累積性,因此,除非面臨著范式的革命,現代的自然科學家一般都可以從已經被證明為真實和科學的發現中直接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知識。但是,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歷史發展卻充滿各種難以判斷的意見和觀點。而且,在一個階段已經被證明錯誤或者荒謬的理論在某一個適宜的階段又可能被重新發現并奉為真理,所以,經濟學知識并不是以嚴格的累積形態取得進展的(王曙光,2004)。
因此,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更重要的是對經典文獻的梳理,而不是偏重于所謂的“前沿”研究。熊彼特(1991)就指出,經濟學領域的“有些成果被中途遺忘或擱置數百年之久。這要比物理學中更屢見不鮮。我們會遇到一些簡直令人吃驚的事例。研究經濟學史的經濟學家,常常會碰到很有啟發性的間接以及有用的教益,這與同樣情況下的物理學家很不一樣:因為后者一般可以相信,在他的先輩們從事的工作中,幾乎沒有湮沒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也正因如此,社會“科學分析不單純是邏輯上前后一貫的一種過程,從某些初步觀念開始,然后按照直線的方式往上面增添內容。它不是單純地對一個客體實體的逐漸地發現――例如,像剛果盆地的發現那樣。它毋寧說是與我們自己和我們前輩人頭腦里創造的東西的一直永無休止的搏斗;同時,如果它有所‘前進’的話,那是一種正交叉的方式前進的;它的前進不是受邏輯的支配,而是受新思想、新觀察或新需要的沖擊以及新一代人的偏好與氣質支配。因此,任何企圖表述‘科學現狀’的論述實際上是在表述為歷史所規定的方法、問題與結果,只有對照其所產生的歷史背景來考察才有意義”。
然而,不幸的是,基于西方社會的自然主義思維,國內經濟學界卻極力將社會科學混同于自然科學,不但舍棄對學術的系統梳理,而且相反地專注于非常狹隘的所謂“前沿”論文;不但不注重全面的知識綜合并形成自己的真正認知,而且相反地像自然科學一樣,強調攻克某些“難題”,或者像一般性的自然科學工作者那樣,通過照搬一些基本定理來從事日常的應用性研究。多迪默(2002)寫道:“與硬科學中的同事們一樣,一位經濟學家也可以從現有的知識體系中借來某些東西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先是按照嚴格的句法規則建立起一些理論模型,然后,再對這些模型求解。而且,從原則上來說,這些計算工作是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完成的。在進行這項工作時,這位經濟學家擁有數據資料,他用這些數據資料來檢驗具體的假說。他建立經驗模型來估價在外部環境變化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影響,或者經濟政策的變化帶來的影響。這
種常規的科學實踐活動把經濟學家變成了工程師”。歐美經濟學界是如此,中國經濟學界就更是如此。
國內經濟學知識積累本來就非常匱乏,真正有價值的經濟思想更少。而且,經濟學本身就是基于西方文化及其行為機理之上,在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框架下,中國人根本無法在思想領域有所作為,因而只能在形式上加以仿效。同時,在以數理形式為衡量標準的情況下,那些理工科出身的人就占有明顯的優勢,他們成為中、西方經濟學溝通或接軌的“橋梁”。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當前國內經濟學界涌入了越來越多的理工科出身的人。一個普遍的事實就是,現在那些研究生導師在招收研究生時,一般都更傾向于數學專業的而不是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顯然,這些學者的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更為匱乏,因而也根本無法在思想上有所作為,甚至對思想毫無興趣。為此,這些學者往往會將主要精力用于對某些數學模型的改造和應用上,而不是真正弄清楚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內在機理。所以,中國經濟學界會出現這樣的怪現象:許多對社會科學乃至經濟學基本常識一竅不通的人在搞社會科學領域所謂的前沿研究,并成為學術的引導者及政策的制定者。
當前,這些人主導了中國經濟學界,他們必然會努力將經濟學拉向自然科學,從而大肆主張與國際接軌,理由是物理學或數學就是這樣。特別是,為了顯示自己研究的前沿性和國際性,他們會刻意地通過種種途徑與國際“學者”合作發表文章。但殊不知,當前形成的這種學術研究分工體系具有鮮明的“殖民”性質:國內學者提供有關中國情況的數據,西方學者作出計量分析。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學術永遠是處于“打下手”的角色。更為嚴重的是,即使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這種分析真的能夠促進理論的發展而獲得更真實的社會理解,抑或取得實際的分工效益?魯迅先生曾說過,寫文藝作品專靠別人提供的材料是不行的,更何況進行社會科學的研究。
其實,正如多馬(2001)指出:“優秀者都愿意自己研究。”他們都愿意自己提出思想而讓合作伙伴撰寫研究成果,而不愿意簡單地承擔數據收集和處理工作。但在目前流行的西方學者與中國學者展開的合作中,往往是由中國學者提供數據和進行數據分析,而西方學者對研究結論進行解釋。試問,這種合作方式能夠體現國內學者的何種學術水平?而且,在當前這種國際合作中,西方學者甚至像國內學者的研究一樣,根本不關心這些數據是如何得來以及是否可靠正確,更不考慮其他的社會環境以及可能更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其原因在于,這些國外學者尋找中國的合作者,絕大多數還是出于評職稱或其他功利主義的考慮。因為,這樣的研究更便于他們發表一些文章,畢竟西方學者對中國實際情況的了解少之又少,對中國人提供的數據更難進行考證。正因如此,目前在國外雜志上所發表的一些有關中國問題的論文甚至比中國人的研究還要膚淺得多,它們大多是概念上或者形式上的。
正是由于國內對國際刊物發表文章的盲目推崇和鼓噪,激勵著人們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尋找與國外學者合作,而不是靜下心來對思想作些實實在在的梳理。這種風氣也進一步助長了數理和實證的分析傾向。因為,這種文章顯然更容易合作,也更容易發表。但是,對這種學術的鼓勵,卻誤導了理論的真正發展,因而無法取得真正的社會科學的進步。德魯克(2000)曾寫道:“如果,喬之所以晉升是因為他擅長玩弄政治,人人都會知道。他們會對自己說,‘好吧,這就是公司里的晉升之道’。他們會瞧不起上司,因為他們強迫人人都變成了政客,結果是他們要么離開要么自己也變成政客。”目前學術界正是如此。其實,社會科學需要的是精心思考,而不是機械搬用。錢穆(2004)強調,“如何像以前的禪宗般,把西方的新人生觀綜合上中國人的性格和觀念,而轉身像宋明理學家般把西方人融合到自己身上來”,這就是我們現代學者的任務。但是,我們的學者卻在做急功近利之事,我們的制度更是為這種功利行為提供激勵。余英時(2004)寫道:“一般傾慕西方文化的人在取舍抑揚之際也缺乏真知灼見,他們往往對自己還沒有十分弄清楚的東西,已迫不及待地要用之于社會政治和社會改造方面。這種輕率而又輕薄的態度不但與西方‘為知識而知識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馳,而且也和中國人所一向講究的為學須分本末人己的傳統大相徑庭。”
五、簡短結語
關鍵詞: 法學基礎理論教育 法律認知科學 實驗 教學步驟
法學基礎理論教育是法學教育的基石,由于其所涉及的理論問題眾多,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交叉較多;長期以來,深受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的影響;最近一二十年又受到了經濟學的重大影響,因此,傳統法學教育以講授、探討為主,后來受到社會科學的影響,加入了社會調查和經濟分析演算的模式。但是,法學教育與自然科學存在一定交叉,也能進行一些實驗課程,典型就是犯罪學、偵查學方面的實驗研究。在法律心理學方面,不僅能夠進行法律心理學的社會研究,還能夠進行生理、心理學方面的實驗研究,典型的就是從事“法律與認知科學”交叉問題的實驗研究。本文以“法律認知科學”(法律認知心理)實驗為例,對法律實驗問題進行探討。
法律屬于社會科學,作為法律基本理論的法哲學問題則既屬于社會科學問題,又屬于哲學問題。所以,法哲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法律認知科學是指運用認知科學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對法哲學的基本問題進行研究;法律認知科學是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人文社科的法哲學問題,其屬于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銜接。
與傳統的法哲學講授、討論的方法不同,法律認知科學也可以采用實驗的教學研究方法。但是,法律認知科學實驗與自然科學(醫學和生物學)實驗有本質區別。一般的醫學和生物學實驗是研究生命體的生理狀況和病變的醫治問題,而法律認知科學的實驗則是運用醫學或生物學的手段,研究法律決策中生理心理過程,研究人文社科問題的生理基礎。
法律認知科學實驗的教學步驟如下。
一、實驗之前的課程講授
1.相關法哲學理論的講授。法哲學理論的講授,主要是介紹現有的一些法哲學流派和主要的法哲學觀點爭議,這為日后提出問題奠定了基礎。法律認知科學的實驗設計主要是運用生理實驗解決法哲學問題或者部門法的主要問題,所以人文社科問題是實驗的目的之所在。很多法律認知科學的生理實驗流程大同小異,運用的設備相差無幾,但是其所解決的法哲學問題卻大相徑庭,所以,相關的法哲學理論的基礎必須夯實,否則實驗就是無的放矢。
為了進行“法律認知科學”的實驗,就必須讓學生選修“法哲學”、“西方法律思想史”和各個部分法的法哲學課程(如“民法哲學”、“刑法哲學”、“訴訟法基礎理論”等課程)。為此,我們開設了“西方法理學”和“法哲學”等課程。通過相關法哲學課程的講授,并組織學生對部分重點問題、爭議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提煉出核心爭議之所在,由此設想日后可以進行實驗的粗略方案。這一點也是體現“認知研究”與“治療研究”之間的區別,體現我們研究的人文社科的目的指向(而非一般的自然科學或醫學意義)。此外,我們還為法學碩士生開設了“神經元法學”和“法律認知科學”等課程,對此類問題的探討更為專業、細致。
2.聯系醫院的醫生前來講課。由于課程具有跨學科性質,這種課程需要其他學科的知識。而本學科的教師雖然具有一定的跨學科知識背景,但畢竟其主導學科還是法學或法理學,在其他學科方面的學識顯然不如這個領域的專家。所以,邀請其他學科的教師或研究人員前來授課就顯得很有必要。而對于法律心理實驗課程而言,這方面主要是請醫院的醫生前來上課。這里包含了以下三類,一類是神經科專業的醫生,其為我們講解腦神經系統的相關知識。部分高學歷的醫生由于擁有系統的碩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的教育和科研知識,甚至還可能從事過“認知”領域的生理研究,就能夠從“生理心理學”的“認知”角度為我們講解實驗設計的方案、流程等對實驗特別有意義的問題。
3.帶領學生前往實驗室參觀。由于法學專業學生對工科和醫科的實驗室一般都比較陌生,如果他們對醫療設備或者醫學實驗室沒有相關的認識,就不可能設計出好的實驗方案,因此,非常有必要讓他們參觀實驗室或者醫療設備。在參觀的過程中,由醫務和實驗人員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其中包括儀器、操作流程和儀器軟件的介紹。老師和學生甚至可以進一步接觸機器,如進入密封的磁共振室,躺入磁共振儀器內模擬作為實驗的受試者。這樣,他們能夠親身體會到躺在儀器內接受檢查或實驗者的境況,設計出更加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
從事“法律認知科學”實驗的儀器設備與“醫學治療和檢查”的實驗設備雖然相同,但是依舊存在一些差別。如磁共振機器,一般醫學治療目的進行的檢查往往只需要運用“1.5T”級別的機器;雖然這種級別的機器也能運用于“法律認知科學”實驗,但是相關實驗對儀器的要求往往更高,通常要求是“3.0T”級,此級別儀器在普通醫學檢查中的運用就比較少;認知科學實驗的磁共振儀器甚至使用到高達“12T”級別。
二、帶領學生進行實驗工作
1.通讀實驗報告。法律認知科學相關的實驗論文很多,必須進行大范圍的選題篩選。粗略篩選之后的論文,由任課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研讀。研讀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看看研究現狀,知道他人的研究進程、重點、熱點和難點。通過這些研讀,我們就能夠根據現有的研究進度,選擇尚未研究(發表的)而又可能比較重要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日后實驗選題的大致范圍。
二是參考他們的研究手段、流程,對他們的研究方法進行借鑒。現在發表的論文,一般都會大致介紹實驗的流程。然而,學術論文畢竟不是實驗報告,其更多側重于問題的提出、解決和分析,流程的介紹往往比較粗糙。當然,部分學術論文也有比較詳細的實驗流程,對此類論文的仔細研習,就能對實驗設計產生比較大的影響。①
2.對主題進行社會科學的探討。在進行文獻研讀的基礎上,我們能夠得出大致的可能的研究“主題”,這時返回法律社會科學領域,以法哲學的視角重新進行審閱,才能更好地獲得“生理心理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自然銜接。在生理自然科學領域可能可以從事實驗研究的“主題”,還必須獲得“法哲學”、“法社會科學”上的意義。因為,有的問題雖然在自然科學上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然而從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看,其意義可能就會大打折扣(或者意義就不那么直接)。此類論文的價值更多是在“治療性”而非“認知性”。很多人文社會科學(法哲學)的問題雖然意義重大,但從自然科學(生理心理學)的角度看,在現階段卻還缺乏研究該問題的“方法”和“設備”。所以,必須獲得二者的協調和平衡。
主題的選定是法律認知科學實驗的第一個難點。這個難點意指“我們要解決什么主題”,其既涉及“什么主題十分重要”,又指“對該主題的研究到什么程度”,還指“現在已經具備研究該主題的手段或方法”。
3.組織實驗設計。從法律認知科學實驗的角度看,組織實驗設計的第一步是設計實驗方案,這是最重要的一步。設計何種方案、設計何種場景、設計何種問題,以及何種音像、問卷材料,都關系到實驗結果的真實與否。這也是法律認知科學實驗的第二個難點。我們要設計出一些“場景”或者“問題”,讓受試者在這種環境下能更真實地思考或者表達情緒,從而得出比較真實的實驗結果。
西方國家在以往的研究中,存在比較巧妙的實驗設計,例如對于道德中不公正問題的容忍情況,研究者在最后通牒實驗中,部分受試者拒絕接受不公平的分配方案,這是其情緒化的表現。該實驗設計如下②:19名(方案接受者,“responder”)接受磁共振掃描,共進行了30輪游戲,對手(方案的提出者,“offer”)部分是人,部分是計算機。每次都涉及10美元的瓜分。對手所提出的方案中,一半是公平的(對半開),剩下的為2次“9比1”,2次“8比2”,1次“7比3”;在這些方案中,方案提出者的分配比例較大,而接受者的比例較小。結果是,對于公平的方案,方案接受者都接受了;越不公平的方案,則參與者的接受率越低,“7比3方案”至“對半開方案”的所有方案(即“5∶ 5”,“6∶ 4”,“7∶ 3”)都被接受了。在“9比1”和“8比2”兩種方案中,如果“方案提出者是人”,則其方案的接受率低于“方案的提出者是計算機”。這就意味著方案接受者對于不公平方案存有情感性反應。這種不公平引發的腦區為:兩側前腦島(bilateral anterior insula)、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這證明了兩側前腦島(bilateral anterior insula)厭惡不公平,作為負面情感的腦區,其反映出了對于不公平方案的厭惡。諸如此類實驗設計非常巧妙,就能夠為我們進行相關實驗提供設計上的參考或模仿。
4.進行預實驗。在實驗設計之后,有必要進行預實驗,檢驗實驗的可實施程度。這種預實驗,可以提升實驗者的信心,也可以作為申請相關課題的依據。更為重要的是,預實驗還可以檢測實驗的可行性,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或缺陷進行適當的修正。
在預實驗之后,還必須進行志愿者的招募和篩選。
三、實驗操作
實驗操作是實驗的核心狀態。法律認知科學的實驗流程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與醫學實驗相比通常更簡單。其運用的儀器設備有核磁共振(FMRI)、眼動儀和腦電圖等,其中核磁共振最為典型。該儀器不僅運用于醫學治療和研究,現在還廣泛運用于認知科學的各類研究。核磁共振運用于法律認知科學的研究,主要優點在于其定位非常準確(雖然時間上稍有遲滯)。
由于實驗的磁共振儀器操作是高度專業化工作(而且機器極為昂貴),只能由專業的實驗技術人員進行操作,因此法學教師和學生不能從事,在此不做詳細介紹。
四、實驗之后的分析總結
實驗之后的分析總結屬于實驗的后期工作,主要是數據、圖像分析,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分析總結。
1.數據、圖像分析。數據分析具有客觀性,需要專業的實驗工作人員進行數據和圖像的分析。法律認知科學實驗主要運用核磁共振儀器,對于腦區圖像的要求比較高,還需要比較好的核磁共振配套分析軟件,對此進行精細的分析。此類軟件一般只有磁共振專業技術人員才會使用,由他們進行相關數據圖像分析比較科學。如果涉及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必須建立數據模型,則還需要數學專業人士進行相關的工作。
此外,除了實驗工作人員和數學人才外,還需要神經科專業醫師或者認知神經學專家對此類數據和圖像進行“認知神經心理”方面的分析。這種分析就是我們后期進行人文社會分析和理論化的基礎。
2.進行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分析總結。與前一步工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相比,對實驗結果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的分析總結則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質。我們需要從已有的數據和圖像,根據我們需要解決的人文社科(法哲學)主題進行解讀。這種解讀是人文社科的解讀,是運用實驗數據和圖像得出人文社科的結論。所以,一定的主觀性是原有的實驗設計思路和人文社科理論基礎的延續。現有實驗的理論分析,如道德的情感性實驗,就需要根據道德哲學理論進行分析;“先天犯罪人”問題的實驗,這就需要根據刑法哲學理論進行相關探討。
五、注意事項
1.“主題的選定”、“實驗設計”和“理論性總結”這三點是整個流程的重中之重。這三點工作如果沒有做好,整個實驗就是失敗的實驗。這三點如果做好了,實驗獲得成功的概率就非常大。
2.法律認知科學的實驗需要人文社會科學(法律基礎理論)和醫學兩個大領域(兩大領域內還有各個小專業)的工作者進行跨學科的合作,尤其需要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因為隨著知識分工越來越精細,知識總量的迅速膨脹,此類合作需要跨越多個傳統學科。一方面,我們跨越的知識領域非常大,另一方面,在各種細微領域卻依舊要求保持原有的嚴謹性(否則就違背科學的客觀性)。所以,很難有一個人在多個領域內同時保有各個領域的專業技術水平。因此,為了在多個學科領域內的合作能夠維系原有各個學科的嚴密性,我們只能求助于多學科專業人士之間的合作。這是完成此類工作的最佳模式,所以我們必須組建緊密團結的團隊。
注釋:
①在認知科學領域,例如以下論文:M.R.DELGADO,H.M.LOCKE,V.A.STENGER,J.A.FIEZ.Dorsal striatum responses to reward and punishment:Effects of valence and magnitude manipulations.Cognitive,Affective& 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03,3(1):27-38.
②Fiery Cushman,Liane Young,Marc Hauser.The Role of Conscious Reasoning and Intuition in Moral Judgment.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1082-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