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會計債券投資

會計債券投資

時間:2023-05-17 17:47: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會計債券投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會計債券投資

第1篇

【關鍵詞】 債券估價;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價值

現行《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和《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對持有至到期投資定義與會計核算做出了解釋,但是涉及會計處理問題中攤余成本的計算仍然需要進一步明確,本文正是基于債券估價這個角度展開分析的。

一、債券估價

(一)債券估價的基本理論

債券是發行者為籌集資金而向債權人發行的,在約定時間內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并在到期時償還本金的一種有價證券。債券估價估計的是債券的內在價值,它是債券按照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和到期收回的本金現值之和。典型的債券是固定利率、每年計算并支付利息、到期歸還本金。其基本模型是:

其中:V為債券價值,r為票面利率,i為貼現率(一般采用當時的市場利率或投資人要求的必要報酬率),M為面值,I為票面利息,n為債券到期前的年數。

在這個公式當中,有兩個問題需要清楚,對于理解持有至到期投資會計處理非常重要,首先是r和i的差異問題。r是票面利率,它是指債券發行者預計一年內向投資者支付的利息占票面金額的比率,一般在債券契約中規定,與票面利率相對應的是市場利率i,即債券發行時,金融市場通行的利率。在多數情況下,債券的票面利率和市場利率是不一致的,正是由于這種不一致,才使得債券的內在價值和票面價值不一致,即債券的現值和債券的面值不一致。那么為什么債券的票面利率和市場利率會不一致呢?因為在現實中,債券的發行申請和實際發行之間存在一個時間差,當申請發行時往往票面利率和市場利率是相等的,這時債券的估價(或者說現值)和面值是相等的,但是,當實際發行時,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市場利率不斷變化,而票面利率是契約中規定的,這個時候就很難保證市場利率和票面利率的一致。其次是發行價值(即債券內在價值)和面值的差異問題。當然兩者不同是由于市場利率和票面利率引起的,不過我們還要明白如何引起,如果發行價值小于面值,表明市場利率大于票面利率。市場利率在公式(1)的分母上,當和分子上的票面利率相等時,發行價值和面值相等;而分母大,分子不變,一除就會變小,所以發行價值小于面值,債權人在買債券時,需要最低獲得市場利率的報酬,而債券發行人(債務人)只能按照票面利率給予回報,在市場利率大于票面利率的情況下,顯然給債權人回報低,債券發行人為了彌補這個差額,吸引投資人(債權人),只好折價發行,即為了將來少給投資人(債權人)利息,而事先少收錢即事先付出代價。反之,如果溢價發行,則表明債券發行人為了將來多給投資人(債權人)利息,而事先獲得的補償。

(二)債券估價的計算及舉例

債券購買價格(估價)=每年的利息×年金現值系數+債券面值×復利現值系數;V=I×(P/A, i, n)+M×(P/F, i, n)

例1:甲公司2009年1月1日購入乙公司同日發行的2年期債券,面值100萬元,票面利率為4%,假設甲公司要求的必要報酬率(即市場利率)為5%,則該債券的價值為多少?

=100萬元×4%×(P/A, 5%, 2)+100萬元×(P/F, 5%, 2)

=4萬元×1.8594+100萬元×0.9070=98.1376萬元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第一,債券的市場利率高于票面利率,是折價發行,發行價格明顯低于面值;第二,為了使投資人(債權人)獲得5%的回報,雖然每年年末給予4%利息,但是事先給予了投資人(債權人)1.8624萬元的折讓,即債券發行人事先發行時付出了100萬元-98.1376萬元=1.8624萬元的代價。

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

(一)持有至到期投資會計處理的基本理論

債券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定的收益,同時承擔一定的風險。對債券持有者來說,購買債券后,可以定期獲得固定的利息。如果發行債券的公司不違約,由債券所產生的現金流量,應該是每年的利息和債券到期時收回的本金。對于債券持有者來說,獲得的債券,會計上稱之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屬于金融資產的范疇。它有三個特點:一是到期日固定、回收額固定或可確定;二是有明確的意圖:持有至到期;三是公司有能力持有至到期。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著重于該金融資產的持有者打算“持有至到期”。未到期通常不會出售或重分類為其他金融資產,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主要應解決該金融資產實際利率的計算(到期收益率)、攤余成本的確定、持有期間的收益確認以及將其處置時損益的處理。為了核算的需要,通常設置“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應收利息”、“投資收益”等科目。其中“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主要應用在面值和實際發行價格差額的處理上,最終把票面利息調整為實際利息,使兩者在持有期結束時計算之和相等。

(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及舉例

企業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資,應按該投資的面值,借記“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科目,按實際支付的金額,貸記“銀行存款”,兩者的差額借記或貸記“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例2:接例1,甲公司2009年1月1日購入乙公司同日發行的兩年期債券,準備持有至到期,該債券面值100萬元,票面利率4%,實際市場利率5%(可用插值法求得),實際支付價款981 376元,每年付息一次。計算利息時采用實際利率法。

購入時: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1 000 000

貸:銀行存款981 376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18 624

2009年12月31日按實際利率確認投資收益:

實際利息收入=期初攤余成本×市場利率

=981 376×5%

=49 068.8(元)

應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1 000 000×4%

=40 000(元)

債券折價攤銷=49 068-40 000=9 068.8(元)

借:應收利息 4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9 068.8

貸:投資收益 49 068.8

分析:購入面值100萬元的債券時,實際只支付了981 376元,少付18 624元,屬折價購入,因此在后續的計量中,實際獲得利息會比應得到的利息少18 624元,少付多少,必然少得多少。通俗地講,攤余成本是攤銷余下的成本,理論上是指資產或負債初始計量成本加上后續計量過程中前期攤余成本與實際利率之積,扣除前期本金收回的金額。2009年末應收利息49 068.8元,因為確實付出的是981 376元,希望獲得5%的回報,但是只能獲得40 000元,因為債券按照面值和票面利率支付利息,表面上少收到9 068.8元,其實際原因是在初始計量時少付了9 068.8元。

2010年12月31日按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確認投資收益。

實際利息收入=期初攤余成本×市場利率

=(981 376+49 068.8-40 000)×5%

=49 522.24(元)

應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1000 000×4%

=40 000(元)

債券折價攤銷=49 522.24-40 000

=9 522.24(元)

由于存在誤差,最后一年應將剩余折價攤銷完畢,故應攤銷18 624-9 068.8=9 555.2(元),誤差為9 555.2-9 522.24

=32.96(元)。

借:應收利息4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9 555.2

貸:投資收益 49 555.2

分析:本年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就是上期攤余成本981 376元,加上應該得到的利息49 068.8元,減去實際收回的利息40 000元,也就是到2010年末還剩下實際付出的金額(通俗講就是付出的代價還剩下多少沒有收回),這部分應按照實際市場利率獲得收益(981 376+49 068.8-40 000)×5%=49 522.24元,但按照面值只能獲得40 000元,應攤銷9 522.24元,即少收到9 522.24元,當然原因是在購入時已經提前少付出了9 522.24元,因為該債券一共兩年時間,因此對于剩余的折價應全部攤銷完畢 ,由于存在誤差,應攤銷18 624-9 068.8=9 555.2元。通過分析發現,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借貸方余額為零,投資方之前少付出的代價,正好在獲得利息的時候得到了證實,(貸方)18 624元=(借方)9 068.8元+9 555.2元。之所以出現利息攤銷這樣的問題,和會計上權責發生制的確認原則是分不開的,這樣做使會計處理上更科學合理。

(三)結論與啟示

1.債券估價間接地告訴我們持有至到期投資會計處理中問題的出現是由于資金時間價值觀念引起的,在學習會計知識的同時,首先要搞明白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會存在利息調整,為什么在利息調整過程中采用實際利率法正好在到期時調整完畢。其實會計處理很簡單,前提是要把這些問題都搞清楚,而不是就會計處理進行會計處理,否則學習起來就會比較吃力,進而變得似懂非懂。2.持有至到期投資在會計處理同時,還會涉及到初始計量支付價款中包含已到期尚未領取的利息、傭金和手續費等問題,在后續計量中還會涉及到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減值,未持有至到期發生的重分類調整,最后也可能提前處置等問題,這些問題在本文中都沒有充分的涉及,不過只要清楚了攤余成本的形成,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3.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是財務會計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特別是會計處理中應用實際利率法進行債券利息的調整一直是難以理解的突出問題,而在財務學習中,這樣的問題很多,作為初學者,首先接觸到的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資,因此它的學習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其他知識的學習。4.學習持有至到期投資會計處理困難的主要理由應該是財務管理的學習滯后,其次是會計中權責發生制原則的應用。如果明白了這兩條,持有至到期投資會計處理的學習將變得容易許多,當然在會計學習過程中還會碰到很多這樣的問題,因此,跨課程知識的融會貫通就顯得比較重要了。

【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 祝伯紅.新編財務管理[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第2篇

一、持有至到期投資到期還本付息債券溢折價攤銷會計處理

(一)購入債券時會計處理 企業購入準備長期持有的債券時應當按取得時的公允價值和相關交易費用之和作為初始確認金額。支付的價款中包括的已到付息期限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應單獨確認為應收項目。

[例]A公司2006年1月1日以106620元購入B公司2006年1月1日發行的4年期債券,票面利率5%,債券總面值100000元,該債券于期滿后一次還本付息,單利計息,假設不考慮相關稅費。

A公司購入債券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6620

貸:銀行存款 106620

(二)持有期間的會計處理 持有至到期投資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債券溢折價時有兩個關鍵問題要解決。

(1)債券實際利率的確定。實際利率,是指將金融資產在預期存續期間或適用的更短期間內的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為該金融資產當前賬面價值所使用的利率。設:債券實際利率為i,期限為n年,期滿一次還本付息,則:債券到期本利和=債券總面值十債券總面值×票利率×n。令:債券投資總成本=債券到期本利和×(1+i)-n,則(1+i)-n=債券投資總成本/債券到期本利和,從而可計算出債券實際利率。

接上例A公司購入債券的實際利率計算如下:債券到期本利和=1130000+100000×5%×4=120000(元),令:106620=120000×(1+i),則債券的實際利率i=3%。

(2)債券溢折價的攤銷。企業取得的到期還本付息的債券,應于資產負債表日按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在實務中債券利息在債券到期日一次性收到,采用實際利率法時,應先把債券到期所能收取的利息總額折算為年金,然后以年金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計算每期(一般按年計算)應分攤的溢價或折價。即根據這個利息終值求各期利息年金。計算每期利息年金,到期收到的利息總額=利息年金×年金終值系數,即F=A×(F/A,i,n),其中:F表示到期支付的利息總額,A表示年金,i表示實際利率,n表示期間,承上例,計算A公司購入債券的利息年金:20000=A×(F/A,3%,4),(F/A,3%,4)=[(1+3%)4-1]/3%=4,1836,A=20000/4.1836=4780.57≈4781(元)。攤銷債券溢折價,承上例,A公司各期的攤余成本、溢價攤銷、票面及實際利息如表1所示:

(3)會計分錄。對于到期還本付息的債券,上述債券溢折價攤銷表中所列的應收利息年金和實際利息收入數字,只能作為計算各期溢折價攤銷額的依據,而不能作為賬務處理的依據。由于表中溢價攤銷是按債券期滿應收利息總額折算出來的利息年金計算的,則每期的實際利息收入是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價值后計算出來的實際利息收入,而會計核算上確認的應收利息,是不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金額,因此計價基礎不同,這樣在作會計分錄時,當期應收利息仍應按照票面價值和票面利率計算的金額確認,而當期的實際利息收入應該按應收利息與溢價攤銷金額的差額(或折價攤銷金額之和)確定,只有這樣應收利息和實際利息收入的計價基礎才是一樣,企業的賬戶才能平衡。

A公司2006年12月31日賬務處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5000

貸:投資收益 341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581

A公司2007年12月31日賬務處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5000

貨:投資收益 337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630

A公司2008年12月31日賬務處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5000

貸:投資收益 3321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679

A公司到2009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利息時的賬務處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5000

貸:投資收益 327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730

至此,“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的6620元已經全部攤銷。

(三)債券到期收回本息的會計處理 2009年12月31日收回本金時的賬務處理:

借:銀行存款 1200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20000

此外,如果是折價購入的債券在折價攤銷時采用加計處理,即期初攤余成本:上期攤余成本+折價攤銷,投資收益=應計利息+折價攤銷,折價購入債券與溢價購入債券的會計處理只是在利息調整確認和攤銷的方向有別,其余的會計處理相同。

二、到期還本付息的應付債券溢折價攤銷的會計處理

應付債券與持有至到期投資是分別從債券發行方與債券投資方兩個不同的會計主體考慮的,因此設置的賬戶正好相反,一方是籌資方,設置負債賬戶;另一方是投資方,設置資產賬戶。這樣其應付債券與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溢折價攤銷的金額相同。

(一)債券發行時的會計處理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其他金融負債是指除以公允價值且其變動計人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以外的金融負債。企業發行的債券應當劃分為其他金融負債。其他金融負債應當按其公允價值和相關交易費用之和作為初始確認金額。

仍接上例:B公司2006年1月1日發行債券時的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106620

貸:應付債券――面值 100000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6620

(二)債券存續期間的會計處理 計算實際利率?!镀髽I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

應付債券的實際利率是指將應付債券在債券存續期間的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為該債券當前賬面價值所使用的利率。由此可見,債券發行方與投資

方計算實際利率的方法是相同的,即債券的賬面價值=到期應付債券的本利和×(1+實際利率)。以此公式計算出發行債券的實際利率。106620=120000x(1+i)-4。B公司的實際利率與投資方相同,也為3%。債券溢折價的攤銷。到期還本付息應付債券溢折價的攤銷,參考上述債券投資方計算方法確定。承上例,B公司各期的攤余成本、溢價攤銷、票面及實際利息計算如表2所示:

在進行賬務處理時,應將用債券面值乘以票面利率計算出來的應計利息計入其科目的貸方,將上表計算的溢價攤銷額計人應付債券科目的貸方,將應計利息減去溢價(加上折價)攤銷后的余額,計人財務費用、在建工程等科目的借方。

B公司2006年12月31日賬務處理:

借:財務費用(在建工程等) 3419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1581

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 5000

B公司2007年12月31日賬務處理:

借:財務費用(在建工程等) 3370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1630

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 5000

B公司2008年12月31日賬務處理:

借:財務費用(在建工程等) 3321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1679

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 5000

B公司2009年12月31日計算最后一次利息時的賬務處理:

借:財務費用(在建工程等) 3270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1730

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 5000

至此,“應付債券――利息調整”的6620元已經全部攤銷。

(三)債券到期償還本息的會計處理 2009年12月31日支付本息時的賬務處理:

借:應付債券――面值 100000

――應計利息 20000

貸:銀行存款 120000

如果債券折價發行,則應將應付利息計人其科目的貸方。將折價攤銷額計入應付債券一利息調整科目的貸方,將應付利息和折價攤銷額之和計人財務費用(或在建工程等)科目的借方。

參考文獻:

第3篇

大中企業的投資包括金融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金融資產又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貸款及應收款項和持有至到期投資,其中持有至到期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屬于企業的長期投資。小企業的投資包括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其中長期投資按其性質又分為長期債券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和其他長期投資。

企業會計準則下,設置“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下設“成本”、“利息調整”、“應計利息”二級明細科目。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設置“長期債券投資”科目,下設“面值”、“溢折價”、“應計利息”、“應收利息”、“投資收益”二級明細科目。

企業會計準則下,“長期股權投資”明細科目要按照選擇的核算方法不同進行設置。在成本法下,按被投資單位設置明細賬戶,進行明細分類核算;在權益法下,設置“成本”、“損益調整”、“其他權益變動”三個明細賬戶。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中,取得長期股權投資時,直接通過“長期股權投資”科目進行核算。

二、長期債券投資“大小準則”核算差異

(一)初始計量不同 企業會計準則中,企業購入的國債、金融債券、企業債券等被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的,需按發生的相關交易費用和取得時的公允價值之和作為初始金額確認。小企業會計準則中,小企業購入債券作為長期債券投資,應當按照購買價款和相關稅費作為成本進行計量。

[例1]甲公司采用企業會計準則核算,2012年1月1日,以1100萬元的價款購入Q公司發行的面值為1000萬元的債券。其中包括已到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15萬元,另支付相關費用8萬元。該債券系當年1月1日發行,票面年利率為6%。期限為3年,到期一次還本付息,按年計提債券利息。(單位:萬元,下同)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Q公司債券(成本) 1000

——Q公司債券(利息調整) 93

—— Q公司債券(應計利息) 15

貸:銀行存款 1108

[例2]乙公司采用小企業會計準則核算,2012年1月1日用銀行存款從證券市場上購入2011年12月31日發行的5年期債券,面值為10萬元,票面利率為7%,每年4月5日支付上一年度的利息,到期日一次歸還本金和最后一次利息。乙公司實際支付價款為100000元,假設不考慮支付相關手續費。

借:長期債券投資——面值 10

貸:銀行存款 10

(二)后續計量不同 第一、確認利息收入的金額不同。企業會計準則中,持有至到期投資應當采用實際利率法,按照攤余成本計量。需要說明的是,若按實際利率法計算的金融資產的各期利息收入或金融負債的各期利息費用,與按名義利率法計算的結果相差不大,可以直接用名義利率法進行核算。

小企業會計準則中,小企業長期債券投資在持有期間,后續計量的內容主要是計量應收利息和分攤長期債券投資的溢折價。利息收入的金額根據面值和票面利率計算得出,確認為投資收益。

[例3]2012年1月1日M公司發行了一批4年期債券,面值1000元,票面利率9%;F公司于同日按1050元的價格購入了150張,該債券到期一次還本付息(按年付息),按實際利率法計算各期利息收入。

首先,計算實際利率

(1000×150+1000×150×9%×4)×(P/F,i,4)=1050×150

利用插值法得i=6.7%

然后,編制會計分錄

(1)2012年1月1日購入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面值 150000

——利息調整 7500

貸:銀行存款 157500

(2)2012年12月31日計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1000×150×9%)

13500

貸:投資收益(157500×6.7%) 10552.5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2947.5

(3)2013年12月31日計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1000×150×9%)

13500

貸:投資收益(168052.5×6.7%) 11259.52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2240.48

(注1:168052.5=157500+13500-2947.5)

(4)2014年12月31日計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1000×150×9%)

13500

貸:投資收益(179312.02×6.7%) 12013.91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486.09

(注2:179312.02=157500+13500-2947.5+13500-2240.48)

(5)2015年12月31日計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1000×150×9%)

13500

貸:投資收益 12674.07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825.93

(注3:825.93=7500-2947.5-2240.48=1486.09)

(6)2016年1月1日到期收回

借:銀行存款 20400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面值 150000

——應計利息 54000

[例4]乙企業為一小企業,2013年1月1日用銀行存款205萬元購入丙公司債券(同期發行,5年期),面值200萬元,票面利率6%,另支付交易費用1萬元,該債券每月支付利息一次,最后一期償還本金。

(1)2013年1月1日:

借:長期債券投資——面值(乙企業) 200

——溢折價 6

貸:銀行存款 206

(2)持有期間每月末:

借:應收利息 1

貸:投資收益 1

借:投資收益 0.1

貸:長期股權投資——溢折價 0.1

(3)實際收到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 1

貸:應收利息 1

第二、減值損失處理不同。企業會計準則中,若債券持有期間發生減值,應計提減值準備,記入“資產減值損失”科目的借方和“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科目的貸方。如果以后期間計提的減值準備有收回來的可能性,應在原計提的減值準備金額內,按恢復的金額進行相反的會計處理。小企業會計準則中,長期債券投資的損失應當于實際發生時計入“營業外支出”科目借方,不需要考慮減值。

(三)長期債券投資的處置不同 在企業會計準則中,如果持有期間曾經計提減值,處置時應轉出原計提的減值準備。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中,處置長期債券投資分長期債券到期之前出售和長期債券到期收回兩種情況,核算中不存在減值問題。

三、長期股權投資“大小準則”核算差異

(一)核算方法不同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有成本法和權益法兩種,核算方法的選擇取決于企業與被投資企業的關系。企業與被投資企業的關系可分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響和無重大影響、無控制四種。若企業與被投資企業之間是控制或無重大影響、無控制的關系時應采用成本法進行核算;若兩個企業之間是重大影響或共同控制關系時應采用權益法進行核算。

小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與企業會計準則有所不同,不論其持股比例的大小,不需要考慮企業與對被投資企業之間的關系,只采用一種方法進行核算,即成本法。

(二)初始計量不同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分兩種情況:①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②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如果屬于同一控制,應當在合并日按照取得的所有者權益的賬面價值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如果屬于非同一控制,購買方應當按照確定的企業合并成本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以其他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其成本。

(1)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

[例5]A、B兩家公司同屬于某公司的子公司。A公司于2012年5月1日以貨幣資金2800萬元取得了B公司65%的股份。B公司2012年5月1日的所有者權益總額為5000萬元。

A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該項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5000×65%=3250(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 3250

貸:銀行存款 28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450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

[例6]C公司和D公司是兩家完全獨立的公司。C公司于2012年6月1日對D公司進行投資,以其投資的固定資產取得D公司60%的股份。該固定資產原值3000萬元,已計提折舊700萬元,已計提減值準備100萬元,投資日該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為2600萬元。D公司2012年6月1日的所有者權益為4000萬元。

C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該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為該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2600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D公司 26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2200

營業外收入 400

對于長期股權投資初始計量的核算,小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和稅法規定基本一致,但與企業會計準則存在差異。不需要區分同一控制或非同一控制的企業合并方式;投資的取得可通過支付現金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兩種方式進行,對于換出資產的評估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確認為當期損益。

[例7]2011年3月1日,E小企業購入某股份公司普通股股票100000股,每股價格8.5元(含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0.5元),以銀行存款支付。占該股份公司實際發行在外股數的5%,并準備長期持有,另支付相關費用2萬元。

應收股利=100000×0.5=5(萬元)

投資成本=100000×(8.5-0.5)+2 =82(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E公司 82

應收股利 5

貸:銀行存款 87

(三)后續計量不同 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采用成本法對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進行核算(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當按照分得的金額確認為投資收益)。

[例8]2013年5月20日,甲公司對某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長期投資,購買其股票100000股,每股買價為8元(含0.2元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另支付相關稅費5000元,均以銀行存款支付。2013年6月25日,甲公司收到該股份有限公司分來的現金股利2萬元。

5月20日會計處理如下:

該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80+0.5-2=78.5(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 78.5

應收股利 2

貸:銀行存款 80.5

6月20日收到股利時:

借:銀行存款 2

貸:應收股利 2

企業會計準則中,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有成本法和權益法兩種。成本法與上例小企業的核算一致。如果使用權益法,要根據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與凈損益外所有者權益其他變動的份額,確認“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科目及“長期股權投資——其他權益變動”科目。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時,還需沖減“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科目,不必確認投資收益。小企業會計準則中不需要作此種處理。

[例9]X公司持有Y公司一項長期股權投資,持股比例為40%,其初始成本為800萬元。Y公司于2012年所有者權益增加了400萬元,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升值100萬元。按權益法對X公司進行業務處理。

借:長期股權投資——對Y公司投資(損益調整) 120

——對Y公司投資(其他權益變動) 40

貸:投資收益 12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40

(四)減值處理不同 針對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長期股權投資如需進行減值處理要區分以下兩種情況:(1)按權益法核算時,若在資產負債表日存在發生減值的可能性,應當將該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減記的金額確認為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計提相應的資產減值準備。(2)按成本法核算時,應將資產負債表日的賬面價值與類似金融資產按照當時的市場收益率進行折現確定的現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企業應設置“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科目,按減記的金額分別記入“資產減值損失——計提的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科目的借方和 “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科目的貸方。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小企業會計準則中不涉及減值處理。

(五)長期股權投資處置不同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如果之前計提了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在處置時需要轉出“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科目;如果是按權益法進行的核算,還需要將持有期間通過“資本公積”科目核算的其他權益變動轉入“投資收益”科目。小企業會計準則下不涉及這兩類核算。

[例10]甲公司持有乙公司40%的股份,其中初始投資成本150萬元,損益調整100萬元,所有者權益其他變動35萬元,持有期間沒有計提減值準備。一年后,甲公司以480萬元的價款把全部股份轉讓給了丙公司,價款中包含乙公司宣告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40萬元。

借:銀行存款 480

貸:應收股利——乙公司 40

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成本) 150

——乙公司(損益調整) 100

——乙公司(其他權益變動) 35

損益調整 155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35

貸:投資收益 35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應計利息、應收利息、應付利息、實際利率、票面利率

一、《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草案)》的有關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草案)》附錄會計科目和主要賬務處理,對分期付息、一次還本債券的應收或應付利息和一次還本付息債券的應計利息有關規定如下:

1、“1132應收利息”、“1501持有至到期投資”和“1503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科目的有關規定:

未發生減值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或可供出售債券,如為分期付息、一次還本債券投資,應于資產負債日按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借記“應收利息”,按持有至到期投資或可供出售債券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貸記“投資收益”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科目。

未發生減值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或可供出售債券,如為一次還本付息債券投資,應于資產負債表日按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借記“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計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資或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收入,貸記“投資收益”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科目。

2、“2502應付債券”會計科目的有關規定

對于分期付息、一次還本的債券,應于資產負債表日按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債券利息,借記“在建工程”、“制造費用”、“財務費用”、“研發支出”等科目,按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付未付利息,貸記“應付利息”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對于一次還本付息的債券,應于資產負債表日按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債券利息,借記“在建工程”、“制造費用”、“財務費用”、“研發支出”等科目,按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付未付利息,貸記“應付債券”(應計利息),按其差額,貸記“應付債券”(利息調整)。實際利率與票面利率差異很小的,也可以采用合同約定的名義利率計算確定利息費用。

因此,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草案)》的有關規定,分期付息、一次還本債券,其每期“應收利息”或“應付利息”(均總賬科目)按票面金額和票面利率計算確定;一次還本付息債券,其每期“應計利息”(明細科目),也按票面金額和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當期確認的應收利息、應付利息、應計利息與按實際利率法計算確定的當期實際利息的差額,進行利息調整。

二、《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草案)》有關規定的缺陷

例:2007年1月1日某企業發行債券,面值500萬元,期限4年,年利率8%,按單利法計算,到期一次還本付息。該企業溢價發行債券,實際收到發行價款512萬元。

按實際利率法計算:

2007年1月1日,債券賬面價值512萬元,

4年后債券賬面價值:512*(1+8%*4)=660(萬元)

設債券實際利率為R。

512*(1+R)4=660

解得:R=6.5537%

不同時點債券賬面價值和當年實際利息列表如下:

時點債券賬面價值當年實際利息

2007.1.15120

2007.12.31545.554933.5549

2008.12.31581.309035.7540

2009.12.31619.406238.0972

2010.12.3166040.5939

合計148

按《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草案)》的有關規定計算債券每年應計利息=500*8%=40(萬元)。

每年利息調整的計算列表如下:

時點當年實際利息當年應計利息當年利息調整

2007.1.100貸12

2007.12.3133.554940借6.4451

2008.12.3135.754040借4.2460

2009.12.3138.097240借1.9028

2010.12.3140.593940貸0.5939

合計148160平

根據上述計算,作如下會計分錄(單位:萬元):

1、發行時,

借:銀行存款512

貸:應付債券——面值500

——利息調整12

2、第1年末計算利息,

借:在建工程等33.5549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6.4451

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40

3、第2年末計算利息,

借:在建工程等35.7540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4.2460

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40

4、第3年末計算利息,

借:在建工程等38.0972

應付債券——利息調整1.9028

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40

5、第4年末計算利息,

借:在建工程等40.5939

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40

——利息調整0.5941

6、到期一次還本付息時,

借:應付債券——面值500

——應計利息160

貸:銀行存款660

由上可知,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草案)》的有關規定進行會計核算,2007年初債券溢價發行時,利息調整貸方發生額12萬元,2007年末、2008年末、2009年末三次計提利息時,利息調整借方發生額分別為:6.4451萬元、4.2460萬元、1.9028萬元,借方發生額合計12.594萬元,超過貸方發生額12萬元,調整過度,并導致2010年還要再調回0.5941萬元。

三、《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草案)》有關規定的修改建議

導致上述缺陷的根源在于,應計利息按票面金額和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票面金額為500萬元,票面利率為8%,應計利息為40萬元。

筆者認為應計利息40萬元有誤。理由之一:在到期一次還本付息下,40萬元并非合同約定的每年應付未付利息;理由之二:應計利息按票面利率計算違背實際利率法。筆者認為在到期一次還本付息下,每年應計提的利息——應計利息就是每年的實際利息,這符合實際利率法。因為《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明確規定:“實際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含一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實際利率計算其攤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費用的方法。實際利率,是指將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在預期存續期間或適用的更短期間內的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為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當前賬面價值所使用的利率?!?/p>

在到期一次還本付息下,應計利息等于按實際利率法計算的利息,作如下會計分錄(單位:萬元):

1、發行時,

借:銀行存款512

貸:應付債券——面值500

——利息調整12

2、第1年末計算利息,

借:在建工程等33.5549

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33.5549

3、第2年末計算利息,

借:在建工程等35.7540

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35.7540

4、第3年末計算利息,

借:在建工程等38.0972

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38.0972

5、第4年末計算利息,

借:在建工程等40.5939

貸:應付債券——應計利息40.5939

6、到期還本付息時,

借:應付債券——面值500

——利息調整12

——應計利息148

貸:銀行存款660

這樣進行會計核算,就不會出現利息調整過度的現象,并且會計核算更加簡便。債券溢價發行時,利息調整貸方發生額12萬元,在到期一次還本付息時,利息調整借方發生額12萬元,相互抵銷,中間并不須要進行利息調整。在到期一次還本付息下,我們可以把“面值”和“利息調整”打包成一個整體,即“現值”,到期還本付息時才一并沖銷。

第5篇

關鍵詞投資準則費用

投資是指企業為通過分配來增加財富,或為謀求其他利益而將資產讓渡給其他企業所獲得的另一項資產。近些年來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投資渠道和投資環境,與此同時,稅法也對企業投資所得提出了納稅上的要求。為了規范投資的會計核算和相關信息的披露,我國財政部于1998年6月24日了一項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投資》(以下簡稱投資準則),并在1999年1月1日起暫在上市公司施行;在實施了兩年后,2001年1月18日根據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對其中一些方面作了修訂,經修訂后的投資準則自2001年1月1日起暫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該項準則對于規范投資業務的核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該準則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擬就以下幾個問題展開探討。

一、關于投資成本的確定

投資準則中規定:“初始投資成本是指取得投資時實際支付的全部價款,包括稅金、手續費等相關費用。但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領取的現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應作為應收項目單獨核算。”

上述規定對于股票投資的核算以及在發行日和付息日購進的債券不會出現什么問題,但是對于發行日后至到期日前這段時間購進的債券的核算就會出現問題,請看以下的例子。

例:某公司2001年6月1日以銀行存款525000元購入A公司當年1月1日發行的面值為500000元的三年期公司債券,該債券年利率為12%,每年1月1日與7月1日各付息一次。

上例若按上述投資準則規定相應的賬務處理為:

1.假設為短期投資,則應作分錄:

借:短期投資—債券投資525000

貸:銀行存款525000

2.假設為長期投資,則應作分錄:

借: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面值)500000

—債券投資(應計利息)25000

貸:銀行存款525000

上述處理從投資準則字面分析,應是無可爭議的,但筆者認為這種處理方法不符合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企業所支付的全部價款中包含的利息25000元,在一個月后(2001年7月1日)就可以收回,其本質上屬于應收利息流動資產,卻計入“短期投資(或長期投資)”賬戶與其他手續費、溢折價等項目相混淆,其理由不外乎是受到利息按期計算的外在法律形式影響的結果。此種做法對于短期投資還有些道理,因為短期投資不一定持有到期,有可能在2001年7月1日前就轉讓收回投資了,所以這25000元有可能不是以利息的形式收回的。但是對于長期投資而言上述處理方法顯然不太合理因此,筆者認為在購買長期債券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借: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面值)500000

應收利息25000

貸:銀行存款525000

根據以上分析,“投資準則”中關于初始投資成本確定的表述應更正為:“初始投資成本是指取得投資時實際支付的全部價款,包括稅金、手續費等相關費用。但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領取的現金股利,或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應作為應收項目單獨核算?!边@樣,使債券的應收利息,服從其經濟實質,而不以是否到付息期的外在形式為標志,遵循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二、關于長期債券投資相關費用的核算

所謂相關費用指的是進行投資時所要交納的稅金及手續費等,投資準則中關于長期債權投資的債券費用的會計處理的表述為“債券投資成本中包含的相關費用,可以于債券購入后至到期前的期間內在確認相關債券利息收入時攤銷,計入損益;也可以于購入債券時一次攤銷,計入損益?!?/p>

以上表述筆者認為不夠明確,其中的“計入損益”具體指的是哪個損益科目準則沒有指明。而在2000年12月29日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簡稱新制度)中明確規定長期債券投資“如所支付的稅金手續費等相關費用金額較小,可以直接計入當期財務費用,不計入初始投資成本”。那么,損益科目是否就是“財務費用”呢?筆者認為這里存在著一些矛盾,這些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財務費用科目在新制度中規定的核算范圍是“企業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而發生的費用”。而投資行為是屬于生產經營以外的業務,為其所發生的相關費用顯然不屬于財務費用的核算范圍,計入財務費用必然會虛減營業利潤。

其次,在新制度中對于金額較大的長期債券相關費用規定在債券取得時計入“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債券費用)”明細科目中,并在債券存續期內,于計提利息、攤銷溢折價時平均灘銷,計入損益。這里,利息與溢折價的攤銷都是計入投資收益項目,債券相關費用從本質上類似于溢折價,理應也計入投資收益。

因此,筆者認為長期債券投資相關費用不管金額大小、是否需要攤銷最終都要計入“投資收益”項目,以正確核算投資損益。

三、關于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的提取

在投資準則中規定“企業應當定期對長期投資的賬面價值逐項進行檢查,至少每年年末檢查一次。如果由于市價持續下跌或被投資單位經營情況變化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投資的賬面價值,應將可收回金額低于長期投資賬面價值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投資損失?!?/p>

以上規定一方面抵消了當期的凈收益,另一方面增加了投資的減值準備,備抵調整了作為資產的長期投資的賬面價值,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但是該規定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是:

第一,由于市價持續下跌或被投資單位經營情況發生變化所導致的投資價值下降一般而言是永久性的下跌,并非一時所致,以后的回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價值下跌的金額與若干期間有關,而在會計處理方法上把全部跌價損失都由當期投資收益承擔,顯然有失配比原則。因為配比原則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會計原則這個大系統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內部的矛盾和沖突,因此相當一部分會計實務很難使謹慎性原則與配比性原則相互一致、相輔相成。對一些會計事項在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上遵循了謹慎穩健的思想往往就淡漠了配比原則的精神。反之,符合了配比原則的要求卻會違背穩健原則的宗旨。這就使得會計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準則時面臨著兩難的選擇。同時也使會計實務工作者在做出職業判斷時同樣也面臨著兩難選擇。

第二,該規定實際操作起來卻十分困難,最困難的是是這里的“可收回金額”的確定,準則里的可收回金額是指“企業資產的出售凈價與預期從該資產的持有和投資到期處置中形成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兩者之間的較高者,其中,出售凈價是指資產的出售價格減去所發生的資產處置費用后的余額。”該表述中的出售價格難以確定,因為我國大部分的的長期投資沒有一個明確的市場價,所發生的資產處置費也只能根據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來估計一個金額,而投資到期形成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就更加含糊了(對當前的市場價格都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更何況將來若干年后的出售價格和折現率)。該項業務要求會計人員要具有很高的職業素質水平,而我國的大部分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都不高,因而就會出現以及提減值準備來充當利潤調節器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利潤的真實性。

因此,筆者認為投資準則應當在體現謹慎性原則的同時要兼顧配比性原則,并盡快出臺長期投資計提減值準備的具體執行標準,以便會計人員遵照執行。

四、關于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時的清算性損益的確定

企業在采用成本法進行會計核算時,投資準則規定“投資企業確認的投資收益,僅限于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超過上述數額的部分,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沖減投資的賬面價值。”

以上對于清算性損益的表述比較原則,但操作起來有些不便,在投資準則的指南中雖然給出了一些公式,但是對于在投資年度所分得的利潤如何處理,該準則的規定就不是很明確。

例如:某企業于1999年1月3日購入W公司股票600萬元,投資占W公司股權的10%.

該項業務應采用成本法核算,應作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6000000

貸:銀行存款6000000

1999年5月7日被投資企業宣告分派股利100萬元。

由于5月7日宣告分派的是上年度的利潤,即清算性股利,因此理應沖減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應作分錄:

借:應收股利(100萬元×10%)1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100000

以上的會計處理方法是完全符合情理的,但如果該被投資企業1999年以來累計實現凈利潤160萬元,2000年2月7日被投資企業宣告分派股利100萬元。該業務筆者認為應當確認的投資收益為10萬元(100萬元×10%),應作分錄:

借:應收股利100000

貸:投資收益100000

但是按照投資指南所列出的公式及有些教科書以及準則講解對這類問題的會計處理方法卻是確認160萬元的投資收益,作分錄:

借:應收股利100000

長期股權投資60000

貸:投資收益160000

該處理的理由是1999年度的凈利潤沒有全部分配,就把去年分配的股利強加到這一年來了,這顯然很不合理,這種做法是死套公式的做法,并不符合經濟業務的實質。

因此,筆者認為投資準則應當對投資當年分配的利潤或股利與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潤或股利要作嚴格的區分不能混為一談。

總之,投資準則的頒布雖然使得各個公司的投資業務有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核算標準,但是有些方面還需進一步改進,俗話說“實踐出真知”,投資準則只有在不斷的應用當中才會發現問題并逐步修改,使其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福建省財政廳會計處、福建省會計學會秘書處、《福建財會》編輯部編企業具體會計準則專輯(1)福建會計法規制度選編(第二輯)1998年10月;

第6篇

[關鍵詞] 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處理方式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05- 0016- 02

1 限制持有至到期投資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轉換的原因分析

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同屬于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指企業持有的具有活躍市價的債券類投資,且企業有能力有意愿將該債券持有至到期,以獲取債券持有期間的利息收益并于到期時收回本金??晒┏鍪劢鹑谫Y產是指企業持有的不能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貸款”以及“應收款項”的金融資產。從中可以看出,企業會計準則實際上并沒有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給出明確的定義,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屬于“補漏”性質的賬戶。企業準備長期持有但不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類資產應當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賬戶之中。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明確規定,企業在取得金融資產時,即要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并且對金融資產分類后不得隨意重新再分類。也就是說企業持有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雖然同為企業持有的長期金融資產,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也并不能互相轉換。

企業會計準則限制持有至到期投資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轉換的主要原因是二者后續計量的方式不同,持有至到期投資要按照攤余成本進行后續計量,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按照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如果允許企業在二者之間隨意轉換,企業很可能利用兩種后續計量方式的差異進行盈余管理,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例如,當債券的公允價值持續上升時,將原本作為持有至到期投資進行管理的債券轉換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就可以釋放隱藏的資產增值,從而增加企業的賬面資產總值。

2 持有至到期投資轉換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分析

企業在每個會計期末應對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持有意圖、持有能力進行評估,如果由于企業自身的原因,如遇到財務困難、企業的投資策略改變而導致企業不能將債券持有至到期的,企業應當將持有至到期投資轉換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如果企業將持有至到期投資在到期前對外處置或者重新進行了分類,表明企業違背了對金融資產初始計量時的承諾,改變了企業總資產的種類和結構,因而損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必須接受懲罰性處罰。會計準則規定,如果企業處置或重分類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比重較大,企業應當將剩余的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資一次性全部轉換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并且在以后兩個完整的會計年度內不得再確認任何種類的持有至到期投資。

例如,甲公司2011年3月1日以550萬元的價格從證券市場中購入乙企業于2011年1月1日發行的面值為500萬元、5 年期的公司債券,該債券票面利率為5%,乙企業沒有提前贖回計劃。甲公司取得債券后,將該債券作為持有至到期投資進行管理。該債券于每年12月31日付息,債券到期時償還本金。2012年1月1日,甲公司出現重大財務困難,甲公司將該批債券的60%以公允價值對外出售,取得價款400萬元。經測算該債券的實際利率大約為4%。

甲公司2011年3月1日取得該債券時的會計分錄為(單位:萬元):借:應收利息4.16(500×5%÷12×2),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500,借: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45.84;貸:銀行存款550。2011年12月31日,甲公司的會計分錄為:借:應收利息20.83(500×5%÷12×10);貸:投資收益18.19(545.84×4%÷12×10),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2.64。此時,甲公司持有至到期投資賬面價值為543.2萬元(545.84-2.64),各明細賬戶余額為“成本――500萬元”,“利息調整――43.2萬元”。 2012年1月1日,甲公司出售60%債券的會計分錄為(單位:萬元):借:銀行存款400;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25.92,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300,貸:投資收益74.08。

對于甲公司持有的剩余的40%的乙公司債券,甲公司應當將其按照規定轉換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且在之后兩個完整會計期間內即2013年度和2014年度不得將任何金融資產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債券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明細科目的劃分與持有至到期投資類似,甲公司只需將原明細科目的賬面價值一一對應轉換即可,同時將賬面價值與轉換日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2012年1月1日,甲公司剩余債券的公允價值為266.67萬元(400÷60%×40%),賬面價值為217.28萬元(543.2×40%),其中“成本”明細賬戶余額為200萬元(500×40%),“利息調整”明細賬戶余額為17.28萬元(43.2×40%)。甲公司的會計分錄為(單位:萬元):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200,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17.28;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200,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17.28,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49.39(266.67-217.28)。

如果甲公司對該持有至到期投資計提了減值準備,甲公司也應當一并將該減值準備轉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賬戶之中,而不應當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明細科目,以保持賬戶之間的對應關系,并保證賬戶屬性不變。如果在后續計量之中,債券的價值上升,甲公司首先應當將債券公允價值上升的金額沖減原轉入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待該賬戶余額沖減為0時,才可將債券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明細科目之中。

3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轉換為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分析

企業可以將符合條件的債券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轉換為持有至到期投資。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轉換后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入賬價值應當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對于甲公司原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金額應當在轉換后按照實際利率法攤銷,如果轉換后債券發生了減值,也應當首先沖減“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賬戶,對于該規定較為晦澀難懂,以下將進行詳細的分析。

例如,甲公司2012年1月20日將原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丙公司債券轉換為持有至到期投資,轉換日該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各明細賬戶的余額為:“成本――1 000萬元”,“利息調整――20萬元”,“公允價值變動――150萬元(借方)”,轉換日其公允價值為1 180萬元。該債券的票面利率為5%。實際利率為4%。

轉換日,甲公司應當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項下的明細科目對應結轉到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明細科目。但是,由于后續計量方式不同,持有至到期投資項下并不設置公允價值變動明細科目,對此,雖然《企業會計準則》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也應當一并計入“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明細賬戶。甲公司最終計入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明細賬戶的金額應當為原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賬戶的金額20萬元、原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賬戶的金額150萬元與2012年1月20日債券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10萬元(1 180-1 170)三者的合計數,共計180萬元。甲公司的會計分錄為(單位:萬元):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1 000,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180(20+150+10);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1000,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利息調整20,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150,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10。

轉換后,由于改變了債券的攤余成本,也就是改變了債券的實際內含報酬率,如果按照原實際利率進行攤銷,在債券到期時勢必不能將“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賬戶的金額攤銷完畢,因此,甲公司應當重新測算債券的實際利率,并且按照新的利率在債券的持有期確認投資收益,攤銷利息調整。由于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相對應的“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賬戶并沒有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一并轉換,因此,如果轉換后的持有至到期投資發生減值,甲公司應當首先將減值損失沖減“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待該賬戶余額沖減為0時,再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甲公司的會計分錄為: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

主要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S].2006.

第7篇

采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初始利息調整額的計算公式為:

每期應收利息=債券面值×票面利率

每期實際利息=債券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其中,債券攤余成本=債券初始確認金額-已償還本金±債券累計攤銷額-已發生的減值損失

每期攤銷初始利息調整額:每期應收利息一每期實際利息

[例1]D企業20x1年1月1日購入川都公司4年期、面值為8萬元的債券,購入價格82024元(其中溢價2024元,無交易費用),債券票面利率8%(實際利率7.26%),采用分期付息方式,每年1月1日、7月1日付息。D企業1月1日購入債券時做如下會計分錄: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80000

――利息調整 2024

貸:銀行存款 82024

D企業20x1年7月1日,確認實際利息收入、收到利息時做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收利息(80000×8%×6/12) 320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3200-2977.47)222.53

投資收益(82024×7.26%÷2) 2977.47

借:銀行存款 3200

貸:應收利息 3200

20x1年12月31日計算應收利息時的會計分錄:

借:應收利息 320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230.61

投資收益 2969.39

20x2年1月1日收到利息時的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3200

貸:應收利息 3200

其余各期利息調整計算額見下表1。

[例2]E企業20x1年1月1日購入三洋公司5年期、面值為60000元的債券,購入價格57000元(其中折價3000元,無交易費用),債券票面利率5%(實際利率6.19%),每年1月1日付息。E企業20x1年1月!日購入債券做如下會計分錄: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6000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3000

銀行存款 57000

[例3]承例2,E企業20x1年12月31日應收利息為3000元(60000×5%),實際利息為3528.20元(57000×6.19%),攤銷初始利息調整額(折價)528.30元(3528.30-3000)。E企業20x1年12月31日計算利息時做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收利息(60000×5%) 3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3528.30-3000)528.30

貸:投資收益(57000×6.19%) 3528.30

其余各期利息調整計算額見表2:

2006年1月1日債券到期收回時做如下分錄:

第8篇

【關鍵詞】認知負荷理論;財務會計;教學設計;債權投資

一、引言

會計學專業性強,部分專業知識點學習難度大,很多初學者學習復雜知識點有一定困難,而合理的教學設計會減少學習難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認知負荷理論(由澳大利亞教育心理學家Sweller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人類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而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耗費認知資源。如果學習過程耗費的認知資源超過學習者的認知資源總量會產生超額認知負荷,影響學習效果和效率。因此,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設計應有效地利用學生有限的認知資源,以促進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認知負荷理論概述

(一)認知結構

人類認知結構包括長時記憶和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指在執行認知任務過程中,用于信息的暫時儲存與加工的資源有限的系統。對信息繼續予以注意或者復述可轉入長時記憶。長時記憶的容量是無限的,知識以圖示的形式儲存于長時記憶中。圖示是存在于記憶中的知識結構,是對大量個別事例的抽象,總結了這些事物的重要特征。當長時記憶中構建的圖式不斷龐大、質量不斷提髙,圖式便實現自動化,在工作記憶不參與的情況下處理信息,從而減輕了工作記憶的負荷,彌補了工作記憶容量有限的缺陷。

(二)三種認知負荷

認知負荷理論正是以工作記憶的有限性為基礎展開的討論。認知負荷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或解決任務過程中需要耗費的認知資源以及付出的心理努力。根據認知負荷理論,認知負荷分為三種:內部認知負荷、外部認知負荷及關聯認知負荷。1.內在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與學習材料的難度、復雜程度以及學習者已有的專業知識結構有關。當學習材料本身難度大、復雜程度高,并且學習者掌握的相關專業知識欠缺,學習者在學習時需要整合和處理的元素有很多,這會耗費較高的認知資源及付出較多的心理努力,這種情形會產生高的內在認知負荷。比如,財務會計課程中頻繁用到的實際利率法,實際利率法本身計算過程復雜,初學者在學習時,尚未開始學習財務管理課程,欠缺貨幣時間價值相關知識,學習過程中會產生較高的內在認知負荷。2.外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與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及教學設計有關,不當的教材呈現方式及教學設計會產生高的外在認知負荷。很多會計教材呈現圖表時,將圖表與解釋文字相分離,將解釋文字列式于圖表的上方、下方或兩側。這種模式分散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學生在學習時需要將文字與相關圖表對應后再理解相關知識點,這會給學生帶來額外的學習負擔。如果學生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尋找與對應圖表上,不利于他們掌握相關知識點(Sweller,2015;Swelleretal.,2011)。3.關聯認知負荷。關聯認知負荷產生于學習過程。當學習者學習某一任務,如果有未使用完的認知資源,便可以把剩余的認知資源用于與學習有關的加工中去,主要指圖式的構建及自動化過程,如對知識的重組、抽象、比較和推理等。這種加工活動會增加認知負荷,但不會阻礙學習,相反,會促進學習(Sweller,2005)。4.三種認知負荷之間的關系。上述三種認知符合是可以累加的,并貫穿于學習過程中,共同作用于學習者,即三者之間關系:認知負荷總和=內部認知負荷+外部認知負荷+關聯認知負荷。如果三者之和超過了有限資源的工作記憶,則產生超額認知負荷,降低學習效果,有效的教學設計應避免學生產生超額認知負荷。三種認知負荷中,內在認知負荷是學習任務固有的,是一種基本負荷,無法改變,但可以控制。外在認知負荷是一種無效認知負荷,產生于不當的教學設計,是可以改變的。關聯認知負荷有助于圖示的構建和自動化,能夠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因此,有效的教學設計應控制學習者的內在認知負荷,降低外在認知負荷,增加關聯認知負荷,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認知資源,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

三、認知負荷理論在財務會計教學中的應用——以債權投資為例

債權投資是指企業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管理模式的金融資產,具體是指購入的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且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國債、企業債券等各種債券。債權投資一直是財務會計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溫玉彪(2009)提出通過“丁字賬”來解釋攤余成本的計算,更符合會計學習特征,使學生更易懂。孫建華(2013)認為在講解利息調整攤銷的會計核算之前,應先使學生理解為何要攤銷,即要理解攤銷的本質,而后再分層講解債權投資的核算??灼G茹(2020)通過圖示及T型賬戶列示方法,將難點部分簡單化,幫助學生觸類旁通,進而掌握實際利率法在整個中級財務會計知識點中的運用。宋偉斌、楊魯(2016)提出理解債券投資業務的經濟本質、債權投資初始計量及攤余成本的經濟實質有助于初學者更好地掌握相關會計處理。相關文獻是學者們自身教學經驗的總結,主要解決利息調整攤銷的教學難點,較少有學者從全局角度出發,完整地對債權投資進行教學設計。本文基于認知負荷理論,從降低內在認知負荷、降低外在認知負荷以及加強關聯認知負荷三個方面完整闡述債權投資的教學設計,以期為會計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降低內在認知負荷

由前述可知,內在認知負荷與學習任務難度和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有關。站在學習者角度,內在認知負荷的高低取決于學習任務難度。要降低內在認知負荷,應設法降低學習任務難度。鑒于此,可以采用任務先“分”后“整”逐步呈現策略與任務先“簡”后“繁”二次呈現策略來降低內在認知負荷(汪明、曹道平,2013)。因此,將債權投資教學內容分為概念辨析、取得核算、后續計量、到期兌現四個部分,分層講解。在每一部分的學習任務以先簡單后復雜的方式逐步講解。1.概念辨析。概念辨析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辨別例題中的債券面值、票面利率、債券購買價格、以后期間會收到的利息。考慮到大部分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相關的債券知識,在講解相關概念時,不急于讓學生理解債券的購買價格和面值之間的區別,也不建議用貨幣時間價值來解釋債券價格。建議先使學生理解簡單的概念即債券面值與票面利率,而后再理解購買價格與市場利率。(1)債券面值與票面利率。發行債券是企業的一種融資手段,投資者購買債券相當于與發行方簽訂了一份借款合同,債券的面值與票面利率即為合同約定的借款本金和借款利率。強調發行方以后期間支付利息應當以面值與票面利率為基礎計算,債券到期時發行方償還本金應是債券的面值,為理解購買價格和市場利率打好基礎。(2)購買價格與市場利率。市場利率是由資金市場上供求關系決定的,處在不斷變化的狀態中,但是債券的票面利率一般為固定利率,一經確定不得更改。當債券發行時,若市場利率高于票面利率,導致發行的債券利息低于市場上其他債券利息,為了債券的順利發行,發行方只有在價格上給予投資者補償,以低于面值的價格發行債券,這種情況屬于債券的折價發行。市場利率低于票面利率,導致發行的債券利息高于市場上其他債券利息,為了彌補損失,發行方必然會以高于面值的價格發行債券,這屬于債券的溢價發行。以投資者角度看,債券的折價發行是投資者以后期間少得利息,事先在價格上得到補償,債券的溢價發行是投資者以后期間多得利息,預先在價格上承擔代價。2.取得的會計核算。理清債券的面值和購買價格的關系后,就不難理解債權投資的取得成本應當以購買價格為基礎。另外,在購買債券時必然要發生諸如手續費及傭金等交易費用,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交易費用應當計入債權投資的取得成本。簡單來說,債權投資取得成本=購買價格+相關交易費用。實際利率應當是與債券取得成本相對應的實際收益率。如果不考慮交易費用,實際利率等于市場利率,但實務中交易費用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因此實際利率是在市場利率的基礎上考慮相關交易費用之后的利率。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財務會計學(第12版)教材(以下簡稱教材)中債權投資核算為例:20×1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價款754302元從活躍市場上購入某公司于當日發行的債券,債券期限5年,債券面值800000元,票面年利率5%,每年12月31日支付利息,本金最后一次支付。交易費用12000元,增值稅7200。甲公司將購入的該公司債券劃分為債權投資核算,不考慮其他因素,經計算購入債券實際利率為6%。不難得出,例題中債權投資的取得成本為754302+12000=766302(元),取得成本的計算是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的內容。但是具體會計處理,建議引導學生自己寫出,大部分初學者給出的答案:借:債權投資766302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7200貸:銀行存款773502提出疑問,如果賬面僅僅反映債權投資總賬金額,到期時如何確定發行方應償還的本金?在取得債權投資時應當反映面值,而面值與取得成本之間的差額是利息調整,20×1年1月1日,購入該債券時有關賬務處理如下:借:債權投資——面值800000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7200貸:銀行存款773502債權投資——利息調整33698此處解釋利息調整33698元的具體含義,即解釋債券票面利息與投資收益之間的差別,票面利息是根據債券的票面信息計算得出的利息,即票面利息=債券面值×票面利率。那么這是否就是投資者真正意義上的投資收益呢?投資收益=投資成本×投資收益率。而投資成本不等于債券面值,投資收益率是上述提到的實際利率。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情況下,票面利息與投資收益是不等的,除非購買的債券是以面值發行的,且沒有交易費用。票面利息與投資收益之間的差額實質上是名義利息與實際利息的差額。而例題中利息調整33698元,是所購買債券5年的票面利息和投資收益之間的差額。提出疑問,債券到期后利息調整是否還有余額,也就是債券到期時還存在實際利息與名義利息之間的差額嗎?初學者應該不難得出債券到期后利息調整余額為零,這為學習利息調整攤銷做好鋪墊。3.后續計量與到期兌現。在掌握取得會計處理后,下一步后續計量即利息調整攤銷的核算。第一步,20×1.12.31收到利息時,提出問題,投資者每年收到的利息金額是多少,此處初學者可能產生疑問,提醒初學者一般情況下借款的利息是如何計算的,應不難得出借款利息應是借款本金與借款利率之間的乘積。套用到債券上,本金是面值,借款利率是票面利率,投資者收到的利息即到手的利息是票面利息即=800000×5%=40000(元)。第二步,提出問題實際投資收益是否就是收到的票面利息?;谏鲜隼⒄{整的理解,此處初學者應該能得出投資收益=債券成本×實際利率=766302×6%=45978.12(元)。初學者在學習利息調整攤銷時需要理解的元素較多,內在負荷較大,因此不建議在此處提出攤余成本的概念,用熟悉的債券成本概念代替較為適當,攤余成本概念可適當延后講解。第三步,初學者計算出票面利息與投資收益會發現二者之間是不等的,提出問題,二者之間的差額5978.12元是什么,有了之前利息調整含義的鋪墊,初學者應不難得出5978.12元是20×1年名義利息與實際利息之間的差額,為利息調整。20×1.12.31的會計分錄可引導初學者自己寫出,收到票面利息,借記“銀行存款”,確認投資收益,貸記“投資收益”,二者之間的差額為利息調整,即:借:銀行存款40000.00債權投資——利息調整5978.12貸:投資收益45978.12初學者比較容易掌握第一年的利息調整攤銷,第二年利息調整攤銷的難點在于投資收益的計算多數初學者仍然會用取得成本乘以實際利率計算。在講解第二年投資收益的計算時,可提醒初學者,對于會計核算而言,債券成本實際就是債券的賬面成本,提出問題,第二年債券賬面成本是否發生了變化,此處可用T字賬輔助講解。第二年投資收益=年初債券成本×實際利率=772280.12×6%=46336.81(元)。剩余期限的利息調整攤銷可引導初學者自己解決,大部分初學者在最后一年的攤銷時仍然會套用公式計算,再計算完之后,引導初學者完成T字賬,會發現利息調整存在很小的余額。解釋存在余額的原因,用倒擠的方法處理最后一年的利息調整攤銷。到期兌現會計處理相對簡單,可由初學者自己寫出。

(二)降低外在認知負荷

在教學設計時,宜將各種關聯信息捆綁在一起,使其在空間上鄰近分布,時間上同步呈現。對于既含文本解釋,又有圖表的樣例,宜將文本解釋整合到相應的圖表中去,捆綁起來一并呈現(SeedwellT.M.Sithole,2017)。1.現有利息調整攤銷表不足?,F有會計類教材(如注冊會計師考試用書、中級會計師考試用書以及其他高校教材),基本通過利息調整攤銷表指導投資收益、利息調整攤銷額及攤余成本計算,并在表后附以相關的會計分錄,如表1。根據表1根據表1的計算結果,編制如下會計分錄:20×1.12.31的賬務處理:借:銀行存款40000.00債權投資——利息調整5978.12貸:投資收益45978.1220×2.12.31的賬務處理:借:銀行存款40000.00債權投資——利息調整6336.81貸:投資收益46336.81以后各年處理同上。(1)表內公式以符號列示不直觀。以投資收益計算為例,投資收益(2)=期初(5)×6%,理解過程如下:第一步,先明確投資收益的代表符號是(2);第二步,投資收益由期初(5)×6%計算得來;第三步,明確(5)代表什么含義,表內(5)代表攤余成本,由此再進入下一循環即攤余成本的計算過程。初學者為了理解由符號代表計算公式,首先要查找符號所對應的含義,再將其代入公式中,最后再理解公式的含義。整個利息調整攤銷表列示項目有五項,除了第一項實收利息較好理解外,其余項目計算公式均需要上述理解過程。這種公式表達形式需要學生耗費額外的精力和時間對應符號代表的含義,不利于掌握計算公式。(2)計算表格與會計分錄分離,分散學習注意力。以第一年利息攤銷調整分錄為例,借記“銀行存款”,金額是攤銷表中的“實收利息”,即在做會計分錄時“實收利息”作為借記“銀行存款”處理;借記“債權投資——利息調整”,金額是表中的“利息調整貸差攤銷”,此處的疑問是“貸差攤銷”為何要借記“債權投資——利息調整”,這就還要理解取得債權投資時利息調整在貸方,“貸差攤銷”意為將貸方的利息調整從借方攤銷完畢,故應借記“債權投資——利息調整”;最后貸記“投資收益”,具體金額為表中“投資收益”金額。教材中會計分錄在利息調整攤銷表下面列示,表格與會計分錄分開陳述,初學者在學習時,需要先理解表內的計算與會計分錄的關系,而后再將表內計算結果與會計分錄相結合。這種方式不僅分散學生注意力,還會耗費與學習知識點無關的腦力資源。2.利息調整攤銷表改進。以符號表達公式雖然簡潔,但不利于學生理解,學習過程要不斷地重復對應符號所代表的含義,因此直接用文字來表述公式,省去尋找與對應符號環節,減少不必要的學習過程。圖表與文字相分離的形式會耗費一定精力與時間在對應圖表和文字方面,不利于更好掌握相關知識點,將文字整合到圖表中有利于學習。修改后的利息調整攤銷表如表2所示。

(三)加強關聯認知負荷

關聯認知負荷因認知加工過程中圖式的構建及自動化而產生,可以有效促使認知的加工,在認識資源不超負荷的情況下,關聯認知負荷能促進學習。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設法使學生主動投入,同時引導和幫助學生投入。1.啟發式教學。在教授實際利率法時,建議引導學生自己完成各年實際利率法攤銷的計算及相關會計分錄的編制。在完成一個完整的實際利率法攤銷會計處理后,鼓勵學生自己編制利息調整攤銷表。在上述過程中通過提問的方式,提醒學生實際利率法的關鍵信息以及易錯點,以促進有效關聯認知,幫助學生完成圖式的構建及自動化。2.變換學習任務。變換學習任務,可喚醒并激發學生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主動學習。在講解完利息調整貸差攤銷例題后,變換例題,給出利息調整借差攤銷的例題。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完整的會計核算,并在此過程中仍需不斷鼓勵和引導學生。

四、結論及建議

第9篇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會計基礎是權責發生制,《小企業會計準則》沒有具體規定小企業的會計基礎。盡管《小企業會計準則》制定的法律依據之一是《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但不意味著小企業的會計基礎也是權責發生制。我們認為小企業的會計基礎應該是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結合。

關鍵詞:

會計基礎;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期末計息日;應付利息日

一、會計基礎的意義

眾所周知,會計的基本環節是會計確認、會計計量和會計報告。如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直接影響會計的信息質量。會計基礎也稱會計處理基礎,也就是企業在解決如何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所采用的基礎,是企業確認一定會計期間的收入和費用,從而確定損益所采用的標準。因此,這是企業進行會計業務處理的基本出發點。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共有四個: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正是由于會計分期假設,導致會計產生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區別。因此,會計實務中在處理這些收支發生的期間與應歸屬的期間不一致的交易或者事項時,就必須選擇合適的會計處理基礎,以便將收入和費用在時間上進行合理的配比,正確計算當期盈虧。實務中,可供選擇的會計基礎主要有兩種: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

權責發生制也稱應收應付制,它是以應收和應付作為標準來確定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只要是屬于本期的收入和費用,無論其有沒有收到或者是支付,都應將其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反之,只要不屬于本期的收入或費用,即使已經收到了或者支付了,也不能將其作為本期的收入或費用處理。這種方法不考慮實際收到或支出貨幣資金的時間,而重點考慮收入和費用應該由哪個對象和哪個期間負擔,由于負擔的對象和負擔的期間的不一致性,這樣就有可能導致盡管屬于本期收入卻并沒有收到貨幣資金,由此產生應收賬款;而有時,本期盡管收到了貨幣資金,但其卻屬于以前期間賒銷的回款或預收的貨款,并不屬于本期收入。同樣,對于費用而言,也會出現盡管目前尚未支付貨幣資金,但費用卻已經發生了,應當將其計入本期費用即預提的情況,以及盡管已經支付了貨幣資金,但其并不屬于本期費用,而要在以后期間進行分攤即攤銷的情況。

與權責發生制對應的是收付實現制,也稱實收實付制,它與權責發生制相反,它是以貨幣資金是否收到或付出作為標準來確定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只要是本期實際收到或支出的款項,不論它是否屬于本期的收入和費用,都應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這種方法不考慮收入和費用應該由哪個期間負擔,只考慮收入和費用的實際收到或支付的時期,哪個期間收到或支付就作為該期間的收入或費用。這種方法不會出現沒有收到就確認為收入的情況,因此,回款或預收貨款應全部作為收到期間的收入;費用也不存在預提和攤銷的情況,只要是實際支付了,就將其直接作為支付期間的費用。

二、對小企業會計基礎的理解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在總則第九條中明確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可是,《小企業會計準則》卻沒有明確指出小企業應采用何種會計處理基礎。但是,《小企業會計準則》總則第一條規定:“為了規范小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促進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發揮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及其他有關法律和法規,制定本準則?!薄捌渌嚓P法律和法規”又是什么呢?對此,《小企業會計準則釋義》指出,小企業會計準則制定的法律依據之一是《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小企業也采用權責發生制呢?我們認為,不能簡單地這樣推理。我們知道,企業所得稅的申報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

為了盡量減少小企業在所得稅申報過程中的納稅調整事項,同時減少稅務部門對小企業的計征成本、提高稅收征管的效率,促進小企業實行查賬征收,財政部在制定《小企業會計準則》時,遵循的原則之一是以稅法為導向,即“以滿足小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主要為稅務部門)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最大限度地消除小企業會計與稅法的差異”。而稅法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盡管也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但“為保證財政收入的均衡入庫、便于征管和反避稅的需要,稅法偶爾也采用收付實現制”,因此,在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方面,稅收實務中,實際上是采用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相結合的方法,特別是在費用的確認方面,稅法更加傾向于收付實現制。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是《小企業會計準則》制定依據,就簡單地將小企業會計基礎概括為權責發生制,其中最具有說服力的一個證據,就是《小企業會計準則》中有關銀行借款利息費用和債券投資收益確認的會計處理方面的規定,它沒有遵循權責發生制原則,而是遵循了收付實現制原則。

我們知道,在企業會計準則中,對利息費用(無論是銀行借款利息還是發行債券利息)的確認,一般都是在會計期末的計息日進行確認,計入當期財務費用或在建工程;如果是債券投資,則在會計期末的計息日計入投資收益。這里的會計期末計息日一般是指資產負債表日,即月末、季末或年末,并不是合同規定的應付利息日,這顯然遵循的是權責發生制。

但是,《小企業會計準則》第四十八條規定:“短期借款應當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應付利息日計提利息費用,計入財務費用?!钡谖迨l規定:“長期借款應當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應付利息日計提利息費用,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財務費用?!钡谑艞l規定“:分期付息、一次還本的長期債券投資,在債務人應付利息日按照票面利率計算的應收未收利息收入應當確認為應收利息,不增加長期債券投資的賬面余額;一次還本付息的長期債券投資,在債務人應付利息日按照票面利率計算的應收未收利息收入應當增加長期債券投資的賬面余額?!边@里的應付利息日是指合同中所確定的日期,并不是資產負債表日,即并不是月末、季末或年末。很明顯,這說明《小企業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在確認短期借款利息、長期借款利息以及確認長期債券投資收益時,均要求企業遵循的是收付實現制,而不是權責發生制?!缎∑髽I會計準則》第六十六條又規定:“通常,小企業的費用應當在發生時按照其發生額計入當期損益?!薄缎∑髽I會計準則釋義》對此指出:“小企業在對費用進行具體賬務處理時,既可以在費用發生的當時登記入賬,也可以在費用發生的當月月末登記入賬?!币话闱闆r下,小企業對于到期銀行借款的利息不予支付的情況不多,同樣,對于到期債券投資的利息收不回的情況也很少,因此,實務中,小企業對于銀行借款的利息費用,通常不會在合同約定的付息日入賬,而是在收到付息通知單后才會入賬,也就是在實際付息日入賬;對于長期債券投資的利息收入,往往也不會在債務人的付息日入賬,而是在收到收款通知單后才入賬,也就是實際收到利息日入賬。這進一步說明,小企業在實務中遵循的也是收付實現制。

以《小企業會計準則釋義》中關于長期債券投資案例【例2-22】的相關資料為例:2013年1月3日,A公司購入某企業當年1月1日發行的5年期企業債券,債券票面利率12%,債券的面值為1000元,A公司按照每張1050元的價格共購入該債券800張,另外,支付有關稅費計4000元。假設該債券每年支付付息一次,最后一年償還債券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期利息。該案例是以年末作為付息日為例的,因此,對于該公司而言,每年的年報中所反映的投資收益87200元,符合權責發生制。但是,該案例有明顯的缺陷,首先,我們國家現行的企業債券,一般都是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債券,如果我們將該案例改為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長期債券投資,則根據《小企業會計準則》相關規定,2013年1月3日A公司購入債券時的會計分錄不變,但2013年12月31日至2016年12月31日A公司都不需要進行會計處理,直到2017年12月31日才需要進行如下會計處理。很明顯,A公司該批債券的投資收益在前面4年的年報中都沒有反映,直到最后一年才在年報中以436000元反映出來,這明顯有違權責發生制原則,而更體現了收付實現制原則。其次,即使是屬于分期付息、一次還本的長期債券,債券的發行日并不都是每年的1月1日,假設是其他日期,比如,2月8日,那么,公司支付債券的利息不會在年末,而是在次年的2月8日,此時按《小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應該在2月8日收到債券利息時,才確認投資收益,年底并不確認投資收益。當然,我們也不能由于這個案例就簡單地推論出小企業會計處理基礎采用的就是收付實現制,畢竟《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是小企業會計準則的法律依據之一。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小企業會計準則》制定的法律法規依據之一是《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但并不意味著小企業的會計基礎就是權責發生制,更不能講是收付實現制。我們認為小企業會計基礎應該是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結合。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小企業會計準則釋義[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小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3]高金平.新企業所得稅法與新會計準則差異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第10篇

一、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

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應當按照該金融資產取得時的公允價值作為其初始確認金額,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所支付價款中包含了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的,應當單獨確認為應收項目,記入應收股利或應收利息科目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所發生的相關交易費用應當在發生時計入投資收益。企業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期間對于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或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按分期付息 一次還本債券投資的票面利率計算的利息,應當確認為應收項目,記入應收股利或應收利息科目,并計入當期投資收益。資產負債表日,交易性金融資產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與賬面余額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應將該金融資產出售時的公允價值與其初始入賬金額之間的差額確認為投資收益,同時調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二、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稅務處理

新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規定,投資資產按照以下方法確定成本:(1)通過支付現金方式取得的投資資產,以購買價款為成本;(2)通過支付現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資資產,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成本 稅法第14條規定,企業對外投資期間,投資資產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71條規定,企業在轉讓或者處置投資資產時,投資資產的成本準予扣除 新稅法第26條規定的免稅收入包括: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 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 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 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會計與稅務處理差異

交易性金融資產的交易手續費,會計計入投資收益,而稅法計入投資的計稅基礎在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期間的現金股利,稅法上滿足條件是免稅的。對于收到的股票股利,會計上不作賬務處理,稅法要求視同分配處理,先分配再投資 ,確認為紅利所得,同時追加投資的計稅基礎。對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稅法上不確認所得或損失。交易性金融資產出售時,會計上按賬面價值結轉,稅法轉讓所得按計稅基礎扣除。例 2009年1月1日,大華公司購入債券一批,面值100萬元,面年利率為3%,共支付價款103萬元(含已到付息期的利息3萬元),另用銀行存款支付相關交易費用5萬元 大華公司管理層認為,公司購買該批債券的主要目的是調濟資金,隨時準備變現。由于大華公司隨時準備將該批債券予以變現,因此,該批債券投資符合本準則規定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定義,大華公司應將其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

會計處理(金額單位:萬元)

(1) 2009年1月1日,初始確認交易性金融資產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 成本 100

應收利息 3

投資收益 5

貸:銀行存款 108

(2) 2009年1月5日,收到該批債券的利息3萬元

借:銀行存款 3

貸:應收利息 3

(3) 2009年12月31日,根據票面利率計算應收利息

借:應收利息 3

貸:投資收益 3

(4) 2009年12月31日,該批債券的公允價值為110元(已扣除內息),大華公司應確認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 公允價值變動 1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

稅務處理如下:

計稅基礎為105萬元,計入當期損益的交易費公允價值變動應當作納稅調整調減所得=10- 5=5 (萬元),會計成本=110 (萬元)會計成本大于計稅基礎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110- 105)*25%=1.25(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 1.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1.25

(5) 2010年1月5日,大華公司收到2009年的債券利息3萬元,應下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3

貸:應收利息 3

(6) 2010年6月30日,大華公司將債券全部出售,實際收到118(含上半年利息2萬元)

借:銀行存款 118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 成本 100

交易性金融資產 -公允價值變動 10

投資收益 8

(7)將公允價值變動轉出,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

貸:投資收益 10

稅務處理如下:會計處置收益=8(萬元)債券轉讓所得=118- 105=13 (萬元)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5 (萬元)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1.25

貸:所得稅費用 1.25

第11篇

短期投資收益的涉稅問題

會計上對短期投資持有期間所獲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息,除特殊情況外,在實際收到時應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沖減短期投資的賬面價值,不確認投資收益;而稅法要求除特殊情況外,均應確認為投資收益,并入應納稅所得額(特殊情況是指,短期投資取得時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括已宣告但尚未領取的現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

對于短期股票投資,稅收上必須嚴格區分持有收益與處置收益,因為二者在所得稅上的處理截然不同。處置收益是所得稅稅前所得,不需要還原,也不需要比較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各自的適用稅率,直接并入投資企業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繳納所得稅。持有收益是所得稅稅后所得,并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應按照被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進行還原,且需比較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各自的適用稅率。如果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低于被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還應作為免于補稅的投資收益進行處理;如果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高于被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其已繳納的所得稅額還應作為應補稅的境內投資收益的抵免稅額進行處理。

短期投資收益的稅務處理

例如,某企業2002年1月從銀行買入按年付息的A企業債券100000元,2月收到2001年債券利息5000元,3月將A企業債券以107000元賣出;2002年4月以銀行存款164250元從證券市場購入的股票B作為短期投資,2002年5月B公司宣告并分派現金股利4250元,2002年6月以170000元賣出(B企業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15%)。則該企業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2002年1月,購買短期債券時:

借:短期投資———債券A95000

應收利息5000

貸:銀行存款100000

對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5000元,應作為應收項目單獨核算,不包括在債券的初始投資成本中,稅法也認同會計的這種做法。

2002年2月,收到2001年債券利息時:

借:銀行存款5000

貸:應收利息5000

收到購買時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5000元,只沖減已記錄的應收利息,不沖減短期債券的初始投資成本,稅法也認同會計的這種做法。

2002年3月,處置短期債券時:

借:銀行存款107000

貸:短期投資———債券A95000

投資收益———短期投資處置收益12000

由于沒有取得持有收益,會計制度和稅法確認的處置收益是一致的。換句話說,如果存在短期投資持有收益,必然會導致以后處置時,會計制度和稅法確認的處置收益不一致。

2002年3月,購買短期股票時:

借:短期投資———股票B164250

貸:銀行存款164250

2002年4月,收到宣告分派的股利時:

借:銀行存款4250

貸:短期投資———股票B4250

由于宣告分派股利在購買之后,會計制度要求沖減短期投資的賬面價值,稅法要求分回的股權投資持有收益,不論是否補稅,都一律按被投資企業的適用所得稅稅率還原成稅前所得,并入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在實際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是,如果該持有收益屬于免稅的投資收益,或者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低于被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15%,還應作為“免于補稅的投資收益”5000元[4250÷(1-15%)]進行申報;如果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高于被投資企業的適用稅率15%,其已繳納的所得稅額750元[4250÷(1-15%)×15%]還應作為“應補稅的境內投資收益的抵免稅額”進行申報。

2002年5月,處置短期股票時:

借:銀行存款170000

貸:短期投資———股票B160000

投資收益———短期投資處置收益10000

第12篇

根據投資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投資在取得時應以初始投資成本計價,初始投資成本是指取得投資時實際支付的全部價款,包括稅金、手續費等相關費用,但實際支付的全部價款中包含的已宣告發放但尚未收取的現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應作為應收項目單獨核算。對于短期債券投資而言,取得投資時實際支付的全部價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應從投資成本中扣除,單獨作為“應收利息”處理,包含的未到付息期的利息仍屬于投資成本的一部分。對于這一條規定,筆者認為是合理的。因為已到付息期的利息將在取得投資后的很短時間內收到,并且它和債券本金的收回沒有時間上的一致關系,其本質就是應該收取而暫時沒有收取的利息,這也正是“應收利息”賬戶反映的內容,所以應該將其從投資成本中扣除單獨記到“應收利息”賬戶。但筆者對于實際支付的全部價款中包含的未到付息期的利息仍計入投資成本并不贊同,因為未到付息期的利息具體又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對于分期付息債券而言。例如,某個債券是在2003年1月1日發行的三年期債券,該債券每半年付息一次(分別在6月30日和12月31日),到期還本。假設本企業是在2003年8月1日購入的,那么購入債券時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就包含了2003年1月1日到7月31日共7個月的利息,其中1月1日到6月30日共6個月的利息便是已到付息期的利息,7月1日到7月31日這1個月的利息就屬于未到付息期的利息。按照規定,1月1日到6月30日共6個月的利息應記到“應收利息”賬戶,而7月1日到7月31日這1個月的利息作為投資成本應記到“短期投資”賬戶。筆者認為,7月1日到7月31日的利息和1月1日到6月30日的利息一樣都是應該收取而尚未收取的利息,可是一個記到了“應收利息”賬戶,而一個記到了“短期投資”賬戶,這是否恰當呢?

二是對于到期一次還本付息債券而言。假設前例中的債券是到期一次還本付息債券,其他都不變,則購入債券時實際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2003年1月1日到7月31日共7個月的利息都是未到付息期的利息。按照規定,1月1日到7月31日共7個月的利息要全部記到“短期投資”賬戶,這和第一種情況下的1月1日到6月30日共6個月的利息要記到“應收利息”賬戶,7月1日到7月31日這1個月的利息要記到“短期投資”賬戶的處理又不一樣??梢?,對于不同類型的債券,購入債券時實際支付的全部價款中包含的利息的處理是不一樣的,即使同一種債券也出現不一致的地方。

筆者認為,為了保持會計處理上的一致性和簡化會計操作,應將購入債券時實際支付的全部價款中包含的利息,無論是已到付息期的利息還是未到付息期的利息都記到“應收利息”賬戶,不計入投資成本。因為這是短期投資,投資持有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1年,所以購入債券時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利息的收取更不會超過1年,無論是在付息日從發行者手中收取利息還是在轉讓債券時從受讓者處得到利息,利息的收取都將在短期內實現,所以購入債券時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利息是完全符合應收利息這項流動資產的涵義,也應該記到“應收利息”賬戶。這樣處理也很簡單,容易操作,因為不再需要區分是否是已到付息期的利息。

二、取得長期債券投資時發生的相關費用的處理

對于購入債券進行長期投資時支付的相關費用,準則和制度都規定,如果相關費用數額比較小,則將相關費用直接計入取得投資當期的損益中,但如果相關費用數額比較大,應該先將相關費用計入投資成本,然后采用分期攤銷法在計提利息時分期攤銷計入各期損益。但是,準則規定相關費用數額比較小時是作為投資損失記到“投資收益”賬戶的借方,而制度卻規定相關費用數額比較小時是作為一項財務費用記到“財務費用”賬戶的借方,準則和制度出現了不一致,準則目前要求在上市公司中實施,制度要求股份公司施行,對于股份公司中的非上市公司及其他公司來說可能還不會造成影響,但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這將使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操作時無所適從。

長期以來,我國都是以制定會計制度的方式對會計核算加以規范,會計制度比較詳細、具體、容易操作,所以會計人員已經習慣運用會計制度進行實務操作。為了適應會計國際化的需要,我國從1993年開始陸續制定了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準則,到目前為止準則體系還遠未建立起來,我國的現實國情決定了準則和制度還將在較長的時間內并存,準則駕馭制度,制度應該在準則的基礎上制定,準則和制度不應該相矛盾。投資準則早在1998年就已制定,雖然后來又進行了修訂,但新準則在2001年1月18日又公布實施,而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是在2001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所以從時間上來講,制度應該有充分的制定依據,但是制度和準則仍然出現了矛盾。另外,制度規定相關費用數額比較小時將其作為一項財務費用記到“財務費用”賬戶也欠妥當,因為財務費用一般是和企業的籌資活動有關,但這是企業在進行投資時發生的費用,所以它不應該是財務費用的內容。還有,制度在對相關費用數額比較小和比較大這兩種情況下的處理也不統一,相關費用數額比較小時作為一項財務費用記到“財務費用”賬戶,相關費用數額比較大時作為投資成本要記到“長期債權投資——債券投資(債券費用)”賬戶,然后在計提利息時攤銷,在攤銷時實質上是作為一項投資損失沖減了投資收益。而準則在這一點上就不存在問題,因為在相關費用數額比較小時是作為投資損失記到“投資收益”賬戶,在相關費用數額比較大時同制度一樣也是在攤銷時作為一項投資損失記到“投資收益”賬戶。為此,筆者認為制度應加以修改,做到和準則相一致,以便于會計人員的理解和操作。

三、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成本法

成本法是核算長期股權投資的一種方法,它是指投資按投資成本計價的方法。也就是說,除追加或收回投資外,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一般應保持其成本不變,并不隨所享有的被投資單位的所有者權益的變化而調整。一般是在投資方對被投資單位無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或者被投資單位在嚴格的限制條件下經營,其向投資方轉移資金的能力受到嚴格的限制或者投資方不準備長期持有被投資單位的股份三種情形下采用成本法。其核算內容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初始投資或追加投資時的處理;二是在持有投資期間,對于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的處理。對于第二個方面的處理,準則和制度都規定:“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確認為當期投資收益。投資企業確認投資收益,僅限于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超過上述數額的部分,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沖減投資的賬面價值?!痹趯嶋H操作中要區分投資年度和投資以后年度分別進行處理,具體如下:

(一)投資年度。通常投資企業獲得投資年度的利潤或現金股利,作為沖減投資成本處理,但如果獲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中有部分是來自投資后被投資單位實現的盈余的分配,則此部分應確認為投資收益。具體操作如下:對于投資當年分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如能分清投資前和投資后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的,應當分別在投資前和投資后計算確認投資收益和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如果分不清投資前和投資后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情況的,可計算確認投資收益和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

首先,投資企業獲得投資年度的利潤或現金股利一般應該全部作為沖減投資成本處理,不需要區分確認投資收益和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所以根本用不到計算公式。因為按照我國《公司法》的要求,公司分派利潤或現金股利要在上半年進行,并且今年分派的一般是公司在上年或以前實現的利潤或未分配利潤,如果投資是在下半年取得的,投資年度則不涉及獲得利潤或現金股利問題,如果投資是在上半年取得的,則可能涉及分得利潤或現金股利,但此時分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都不是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所以不能作為企業的投資收益,應全部作為沖減投資成本處理。

其次,制度和準則中給出的投資年度確認投資收益和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的計算公式實際應該適用于投資次年。因為在投資次年,投資企業獲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才有可能有部分來自于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所以應將這部分確認為投資收益,其余的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確認投資收益金額的計算就應以投資年度投資企業持有投資的實際月份數占全年十二個月的比例乘以投資當年被投資單位的每股盈余或者實現的凈損益,然后再乘以投資企業所持股份或者持股比例,也就是準則和制度中給出的投資當年的計算公式。

(二)以后年度。投資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確認投資收益和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可按準則或制度中給出的公式計算。對于準則和制度規定的以后年度的處理,筆者認為是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