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

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

時間:2023-05-30 10:54: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管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

第1篇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 學科定位 局限性

初學管理經濟學,往往會遇到兩個困惑:1、許多內容與微觀經濟學重復;2、大量的數學公式及其推導,令人費解。本文試圖從企業管理實際出發,說明管理經濟學是如何以微觀經濟學基本原理為基礎,以數理分析為工具,將實際問題簡化成一個個有最優解的數學問題,通過求解這些數學問題,實現最佳經濟效果的。其實,這就是管理經濟學的學科定位問題。于是,就產生了第三個困惑:學好了管理經濟學,是不是就一定能管好一個企業呢?本文還試圖說明,管理經濟學有其局限性,在實踐中不能照搬。

1.管理經濟學的學科定位

管理經濟學是運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采用數理分析的方法,研究企業決策的科學性,以尋求最佳經濟效果的一門科學。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首先,管理經濟學利用邊際分析、需求彈性、最佳組合等經濟學原理,對企業在需求預測、生產分析、成本決策、市場分析、風險分析等領域展開分析,指導企業決策,以尋求最佳經濟效果。其次,管理經濟學試圖將企業在生產經營各領域內與決策有關的問題抽象成為一個個數學問題,以便利用數理分析的辦法求得最優解。

舉例來說,我們在研究消費者行為時,要搞清楚一個問題:消費者如何支配自己有限的收入?于是,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簡化:某消費者本月的收入為I,面對A、B、C、D、E等N種消費品。當然,儲蓄也作為其中的一種。在充分理性的前提下,該消費者如何分配自己有限的收入,以獲得最大的滿足感?這就變成了一個數學問題。根據每種產品對該消費者的效用,我們可以畫出無數條無差異曲線;根據每種產品的價格和總收入,我們可以畫出該消費者的預算曲線。兩者的相切點就是我們要尋找的最優點:消費者的收入全部花光,每種產品的購買量對應各自的坐標值,消費者的滿足感達到可能的最大值。對這個最優點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結論:每一種產品的單位邊際效用相同時,消費者獲得可能的最大滿足感。

多么完美的邏輯的過程啊!可是,在實踐中,即便是一個數學家,也不可能這樣去做。因為,他不可能達到充分理性,也沒有必要追求絕對的最大滿足。于是,我們還必須討論管理經濟學的局限性。

2.管理經濟學的局限性

管理經濟學是一門培養企業家的學問,它研究怎么賺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管理經濟學研究的就是合法賺錢之“道”。但是,立志成為企業家的同學,心中要有管理經濟學,在實踐中又不能照搬。這是管理經濟學的局限性決定的。

2.1.如前所述,我們對現實中面臨的經濟問題進行抽象和簡化時,就和現實產生了出入。被我們抽象掉的一些因素和我們所做的一些假設往往是最不容易掌握的。所以,我們應該知道管理經濟學對現實經濟社會做了一些不得已的簡化,以便構成自己的學科體系。但是,這些被抽象和簡化的東西往往是最重要的。

2.2管理經濟學產生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與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理念是不相同的。一個在美國非常成功的企業家,如果讓他來管理中國的企業,就不一定能夠成功。至少,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舉例來說,汶川地震,企業踴躍捐款,受到全社會的贊揚,符合中國的道德觀念和國情。但是,如果一個企業家以管理經濟學為理由,拒絕捐款,恐怕為社會所不容。

2.3.企業家經常是在大量不確定性前提下做出決策的。不確定性越強,風險越大,正確的決策越有價值。當不確定性因素太多時,管理經濟學就歸于失效了。因為,它無法將這個問題有效地抽象成一個有最優解的數學問題。如果這個世界上什么都是確定的,那么一個經濟學家和一個數學家就是一個無敵組合。

3.結論

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學管理,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是改革開放的既定方針和正確決策。但是,花錢引進先進技術相對容易,先進的管理經驗是花錢也買不來的。學習西方先進的企業管理方法,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我國現任企業家和立志成為企業家的青年學生的必修課之一。

向管理要效益。管理經濟學告訴我們:管理是可以出效益的。舉例來說,在生產領域存在一個“生產最優化原則”。這個問題完全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某企業有N種投入要素A、B、C、D等,生產M種產品X、Y、Z等,如何向這M種產品分配各種各樣的投入要素,比如人、財、物,才能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管理經濟學告訴我們,當產品組合實現帕累托最優時,經濟效果最好。所謂帕累托最優,就是指各種投入要素對每種產品的邊際產出之比相等。在企業管理實踐中,企業家應該經常審視自己的產品組合是否接近或是實現了帕累托最優,如果不是,就存在調整的必要性,如果相距甚遠,就是管理出了問題。

第2篇

1、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

1954年,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首先提出了“人力資源”這一概念,認為人是具有企業其它資產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的資源。但由于在那個時代知識經濟還未到來,人們更多關注的只是傳統的競爭要素,諸如自然資源、資本、技術等對社會財富的貢獻力,因此,在后來的20多年時間里,人力資源概念并沒有得到企業界的關注,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研究進展也不大。

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日益復雜和知識經濟的出現,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對企業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它開始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適應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發展,國內外管理研究文獻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作了不同的解釋,對其理論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預測了發展趨勢,促進了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發展和完善。

2、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范疇

從傳統人事管理到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演變,人的價值在不斷得到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的職能和地位也得到企業的重視,更上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一般的,人力資源管理基本上涉及到了企業員工關系管理最為重要的幾個方面:人力資源規劃,崗位設計和職務分析,員工的招聘和培訓,素質測評,績效考核,薪酬管理以及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等。所有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對象都可以歸結為人、人與人的相互配合、人與事的匹配三方面,其中,人崗匹配是核心。

特別是1986年Mahoney和Desktop將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劃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研究層次以來,人力資源管理宏觀與微觀研究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兩者各自沿著獨立的軌道發展,對于研究的學科和方法來講,這一區分是極其重要的。從所涉及領域的相關學科的近似性上看,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范疇大體可以歸結為四部分:由于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基本對象是組織中的員工個體,所以首先就會面臨到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又不可避免地面對具體實際操作中的管理問題,這又涉及到管理學;由于企業始終處在政府勞動法律規范和勞動力市場等外部環境影響當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又會涉及法學和經濟學,甚至是人口學。上述劃分也再次印證這樣一個事實:現代學科理論在分化的同時也出現各學科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同一趨勢。沒有一個學科能夠完整地覆蓋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所有內容,因此,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由多學科支撐的研究領域。

二、人力資源管理學科的特點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管理學科,涉及到許多的學科和領域。從目前國內研究的視角來看,主要是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展開研究,包括心理測評、素質測評等;二是從管理學的角度展開研究,三是從經濟學的視角展開研究。其實,對于人力資源的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基礎是心理學和經濟學基礎,這是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學科基礎,而基于管理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其實是在經濟學和組織行為學基礎上的研究,如果沒有經濟的基礎和心理學基礎的支撐,管理學本身是無法發展的。

管理學即是科學也是藝術的特點也決定了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即人力資源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從人力資源管理所積累的知識基礎、它的描述性知識和研究程序方面看,它本身是一門科學。從人力資源管理的知識在解決現實問題來看,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包括研究活動和非研究活動,尤其是在實踐中的決策和行動,更顯示出其藝術性。盛洪(2001)認為在最高境界中,經濟學不是一堆結論,不是一組數學公式,也不是一種邏輯,甚至不是一種分析方法,而是一種信仰、一種文化、一種精神。

三、當代人力資源管理主要研究方法述評

一般來說,研究方法體系可分為三個層次,即方法論、研究方法和具體方法。就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而言,目前主要取自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人口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確切的講,應該是基于人力資源管理職能實施的需要,從不同的視角對其所進行的研究。

1、管理學的視角

人力資源管理本身就屬于管理學研究的一個領域,是管理學在人的研究方面的重要內容,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工作,從人力資源規劃,員工的組織培訓到績效的考核控制,無不體現著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管理的基本職能。從傳統的人事管理轉變而來的人力資源管理,隨著經濟的市場化、多元化、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特別是WTO體系的不斷擴展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逐漸成為了管理的核心問題。很顯然,管理學領域中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也是以組織作為其基本視點的。管理學家彼得o圣吉更是提出了學習型組織的概念,提倡企業流程的再造。在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企業的發展必須與之相對應。企業的員工特別是企業的高層領導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存的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問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也必須進行再造。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再造的價值理念應做到建立創新的企業文化。

2、經濟學的視角

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發展中,早期的人力資源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本以及勞動力市場的研究。諸如利潤分享理論、效率工資理論、內部勞動力市場理論以及契約和激勵理論等等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總的來看,從經濟學視角看人力資源管理,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即專門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經濟學分支以及借助經濟學的方法和工具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某一專門問題進行研究。其中,勞動經濟學可以說是專門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經濟學分支。

另一方面,借助經濟學的方法和工具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某一專門問題進行研究的趨勢在當前國內外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較為典型的當屬以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拉澤爾Lazear教授為代表的專家提出的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又稱人事管理經濟學)的研究。簡單地說,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就是以經濟學的原理與方法去探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它以嚴謹的經濟理論和實證分析為基礎使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經濟效益緊密結合。在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發展的過程中,Lazear及其他的經濟學家逐步對報酬形式與激勵、收入與績效、經驗與績效、晉升與工資增長等各種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制度現象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眾多理論假說,如職業生涯激勵理論,錦標賽理論模型等。雖然人力資源管理涉及眾多的問題,但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在近20年來一直都集中在報酬、激勵等方面,只有少部分文獻研究了人力資源管理的其他方面。畢竟,報酬與激勵是人力資源管理最核心的兩個內容。總之,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的發展研究擁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經濟學越來越重視對人的行為的分析,激勵問題逐步成為經濟學研究的精髓。經濟學的激勵理論深化了對激勵主客體之間關系的認識,使人們認識到信息不對稱問題尤其是委托關系的普遍存在,為解決人力資源管理特別是人力資本的激勵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3、心理學的視角

人力資源管理的心理學問題主要屬于管理心理學的研究范疇,但其研究的范圍及內容卻在不斷變化。心理學對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研究是利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從組織、群體和個人等不同層次和角度,通過分析組織中的人力資源管理過程,研究如何科學地選拔、評價、激勵、培訓員工,使人的心理和行為實現組織化的過程。

就心理學方法在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現在:(1)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工作節奏的加快,員工的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以及對組織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2)崗位測評和人才測評是當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兩項基礎的技術,在人才測評中,涉及到很多心理測驗的設計的問題。心理學通過對不同的工作崗位對員工的人格類型、認知特點的要求及人員和崗位如何匹配進行研究以開發和完善人才測評工具。(3)心理學對績效管理的研究主要是探討影響員工工作績效的因素,如員工自身因素、環境因素、人際互動因素等。心理學認為,考核可以起到反饋和交流作用。(4)激勵不僅是經濟學研究的精髓,同樣也是心理學研究的在重點。在心理學家看來,激勵的出發點是人的心理,員工的激勵是要引起他們心理狀態變化,達到激發動機、引起行為的目的。心理學正是通過研究員工工作滿意度、職業壓力、行為動機、報酬與動機、獎懲與行為的關系等方面入手,探索激勵的心理機制,尋求最有效的激勵方式。

4、人口學與社會學的視角

總的說來,人口學能在員工的數量、素質、結構研究方面對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諸如人口的社會流動性,人口的地域性研究,對于企業在人員招聘選拔及任務分工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社會學則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當中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四、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探討

從上述對研究、方法、方法論等概念的梳理來看,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活動是通過一定的研究方法獲得與人力資源管理有關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必須通過相關的檢驗。

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各種形式的回歸分析、數理分析、計量分析、運籌研究技術、數據搜集、文獻綜述、統計理論、案例法、實驗法、對所選擇出的理論結構的運用以及其他一些程序,等等,并包括了各種技術的聯合運用。具體來看,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具體的研究方法。包括三個層次,微觀分析方法(個量分析方法)如需求分析方法、邊際分析方法、供給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等。宏觀分析方法或總量分析方法。如總需求分析方法、總供給分析方法、宏觀經濟均衡分析方法、經濟增長分析方法等。經濟數量分析方法。包括數理經濟學方法、計量經濟學方法、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投入產出方法。

2、經濟學研究中的一般方法。包括: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方法論、人力資源管理方法論。前者是進行研究的方法論,如人力資源管理學研究的問題和目標如何確定、人力資源管理學研究項目如何設計、文獻如何評價、研究報告如何寫作等。后者是所有科學中普遍實用的方法,如實證方法、規范方法、歸納方法、演繹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等。

3、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哲學方法,如辯證法、認識論、辯證邏輯等。哲學方法總是指導著科學的研究,同時,具體問題的研究,又豐富了哲學的內容。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哲學方法,如諸子百家學說等等,都對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和工作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對人力資源的研究中,穆勒的實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科學方法,最為重要的是兩個一致方法(一致肯定和一致否定)和差別方法。經濟模型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它是對現實的抽象,它的形成全部或部分地來自于理論,經濟模型常常用數學公式表示并被設計為能夠提供解釋和預測。

五、當代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方法的趨勢展望

就目前而言,經濟學及心理學,特別是經濟學,將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盡管它自身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事實上,經濟學的確不失為分析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最優方法,尤其是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設計上,現代經濟學的一些前沿理論(比如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不完全合同理論、激勵機制設計)的確是非常好的分析工具。特別是人事經濟學的提出,為考察人力資源管理問越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而且常常比來自社會學、心理學的方法更有效。盡管有許多人文因素、非貨幣因素被認為是不該用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的,但事實證明,他們確實可以納人經濟分析的框架。

當然,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復雜性決定了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應該是多學科化的,方法應該是多元化的,不應僅僅局限于經濟學或心理學。從長遠來看,未來關于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將是多學科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如哲學、經濟學、管理學、人類文化學、教育學、心理學、統計學、數學、生理學、生命科學等學科研究方法的綜合。同時,將不斷吸收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實現研究方法的創新。我們可以預見,在21世紀關于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研究的方法將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我們很難判定這些研究方法到底屬于哪一學科。

參考文獻:

[1]廖昌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視點分析,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第2期.

[2]曾湘泉,勞動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7,P8,P20-21.

[3]唐?埃思里奇,應用經濟學研究方法,經濟科學出版社,

[4]朱成全,經濟學方法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5]劉永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7]陳憲,經濟學方法論通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第3篇

關鍵詞: 管理經濟學課程 精品課程建設 措施

精品課程建設是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精神,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關鍵,也是高等學校教學基本建設中最具基礎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質量和成果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加強精品課程建設是深化教學改革,實現培養目標的保證。本文針對管理經濟學課程的精品課程建設,提出如下措施。

1.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管理經濟學課程建設的關鍵。建設一支穩定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管理經濟學課程保持高水平的重要保證。高校應創造機會讓教師到名牌大學進修本專業課程,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講課技巧;加強與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任課老師要到企業去學習鍛煉,從而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門類的師資需求,從而真正做到以隊伍建精品,以精品促隊伍。

2.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優化與整合

博弈論、信息經濟學與現代制度經濟學在管理中的決策方法越來越多,企業的多目標與不確定性分析日趨成熟,更多地研究關注企業的內部結構,教師要經常關注學科的最新發展,并將相關內容在教學中給學生作介紹。管理學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系統論的、決策論的、權變論的、企業文化論的、比較管理論的管理學理論流派相繼崛起,各領。管理經濟學課程需要不斷吸收諸多管理學理論流派的精粹,夯實自己的體系,為管理學提供經濟學理論的直接基石。

高校要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為本、專科和不同專業設置不同難度和深度的課程,形成層次分明、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管理經濟學內容組織的重點,應是將整個理論整合成一套指導企業決策方法和工具,否則學生學完之后仍然對如何應用這些雜亂無章的理論感到茫然。比如,企業面臨的難題是市場需求(商機)如何界定,商機的大小如何測量,商機的開發規模如何決策,商機的開發效益如何評估,以及商機的開發風險如何防范。這些難題散見于市場營銷、戰略管理、財務管理、生產運作等課程中,因此將其借用和整合起來,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形成統一的理論和方法。

3.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1)案例教學。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發現,選擇與我國經濟體制和企業改革密切相關的大量“熱點”問題、學生所熟悉的企業、學校所在地區的企業、學生周圍的事情作為案例討論材料,很受學生歡迎。比如供求分析與四川柑橘、家電下鄉對企業與農民的影響、兩會議案的分析、網吧的市場結構與競爭策略等。其他管理學科的案例都可以拿來分析,還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體會,收集資料,分析和編案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既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又鍛煉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普遍感到收獲很大。

(2)討論課。每次課程開始(結束)時分別對上次(下次)課程講授內容進行簡單的回顧(安排),指定相關參考資料,留下問題,然后讓學生回去查資料并提供與學生專業相關或者感興趣的案例,讓學生分組討論甚至采取辯論的形式,活躍課程氣氛;強化多媒體資源的交互性(BBS),要求學生多提問、多交流。第二節課開始花一些時間,找一些準備充分的同學上臺講,通過這種形式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更多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3)引入對抗機制。可以抽出6個學時搞對抗競賽的形式,將整班學生分組,每個小組討論某個管理問題或人點問題,提出各組的意見與理由,進行辯論,教師根據各組效果打分計入平時成績。

(4)參與式學習。安排適當章節或案例讓學生講授,其余學生提問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表達能力。

(5)訓練學生動手。一是利用課堂練習,要求學生們思考解決我國經濟和管理中的一些實際難題;二是利用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們組成團隊,研究一些企業管理中的難題,有的放矢地提出解決思路;三是利用考試環節,出一些應用性問題,要求學生將所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整合起來,形成一個解決方案。

(6)更新教學方法。比如“案例―理論―建構”學習法,幫助學生加深對MIS和企業戰略之間關系的理解;“引導”―“發現”―“研討”教學法,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討;“參與”―“互動”―“自主”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從教學形式上可以將板書、幻燈片、視頻、動畫等結合起來進行,多種教學形式的組合可以避免視覺疲勞,而且可以提高同學的興趣,特別是動畫形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引入相關的視頻片斷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這些視頻片斷可以來自于電影、電視新聞、科教影片等,在教學中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4.加強實踐性教學

(1)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意味著教學離不開企業的支持,依托一些企業作為校外實習基地,進行一些校企科研項目,為企業進行調研分析、解決問題,提供決策方案。

(2)準備模擬實驗軟件,教師團隊和企業合作開發“管理經濟學虛擬軟件”,通過“在線實訓”讓學生感受企業運作的全過程。通過這些系列實踐項目的完成,能促進“學以致用”,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更多的學生在校內、在短期內實現“教學”和“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3)將管理經濟學的理論、方法與計算機軟件工具結合起來,很多企業管理決策,如成本收益分析、供求均衡、需求估計與經濟預測、彈性分析、生產決策、成本估計、風險決策等方面的實際問題需要進行建模以及數據和圖形的動態分析,學生們必須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完成這些計算,掌握現代化的工具。我們準備了幾節實驗課,設計一些經典的實驗,編寫完整的實驗手冊,用Excel、SPSS等軟件指導學生準確和快捷地解決這些問題,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企業的決策分析中。

5.促進資源共享與科學研究

做好課程資源上網計劃與知識共享系統,比如一個好的案例,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也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原理與用法;一個好的課件,悅目引人。形成有好的帶頭人、結構合理的教學梯隊,及時交流互補,通過相關項目的研究,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實踐與創新方面良好的結合。

參考文獻:

[1]程博.管理經濟學教學模式研究――基于會計專業碩士(MPAcc)教育角度[J].財會通訊,2009,(3):149-151.

[2]苗苗,沈玉順.普通高校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研究述評[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3):24-26.

[3]馬永紅,雷慶.大學精品課程建設:一個新的視角[J].江蘇高教,2009,(5):64-67.

[4]劉德宏,蔡燕弟.對管理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69-70.

[5]陳曠.經濟理論與組織管理的完美結合[N].中國圖書商報,2001.

第4篇

關鍵詞:生產函數 商業銀行 內控管理 管理經濟學

每個企業的運作都離不開必要的經濟理論和管理知識,商業銀行的運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過對管理經濟學的學習,就可以了解經濟理論在企業運營決策過程中的科學理論依據,為企業實現業務目標提供經濟分析工具。如果一個企業能成功地運用管理經濟學原理建立自己的經營策略,并把它應用到日常商務管理中,將會給企業的運營帶來很大的好處。如何把企業運營和經濟理論有效的結合起來?

首先,可以將產品價格彈性結合需求規律,運用于市場。在市場條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規律是:所有其他條件不變,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為企業的市場戰略服務,就必須將需求價格彈性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在一般情況下,任何缺乏需求彈性的產品,企業都應設法提高價格。需求彈性充足的產品,企業可以降價銷售,提高總收入。有效運用這個經濟原則,用低的價格,可以薄利多銷,進行更多的銷售。快速銷售可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利潤率雖然低,但通過更多的銷售,更快的銷售可以增加總利潤,加快資金周轉。

再次,可以利用生產函數,對企業產品降低成本,增加產量。生產函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又稱短期生產函數。公式為:q = f (l ,k0 )k0不變 ,l增加帶動產出增加。譬如說,康柏公司從1993年起開始改革傳統組織形式,在蘇格蘭的工廠試行“三人勞動組”制,結果證明這種組織形式大大優于流水線,每個工人的產出提高23%,實現了目標。“三人勞動組”運作情況如下:生產流水線一般由20名工人參加,每個人只干一種活。改革是將流水線的全部工種交給3個人承擔,每個人要干6種~7種活。如第一個人負責把要組裝的部件準備好;第二個人負責把那件組裝到個人電腦的機殼內;第三個人負責全部測試工作,確保所有線路暢通無阻。“三人勞動組”的優越性表現在:(1)占據廠房面積小,平均每平方米的產出比流水線提高16%。(2)流水線的方式使電腦在組裝的過程中觸摸人數多,不但延長產品組裝時間,而且增加影響產品質量的機會,因為電子產品質量的高低同被觸摸的人數多少成正比。(3)流水線一旦出現故障或其中的一個成員在操作中發生問題,20個人都要停工,而小組若出現問題,受影響的則僅限于3個人。但是“三人勞動小組”要求每個工人能夠干多種活,他們必須經過多方面的培訓方能上崗。在這個案例中還運用到了邊際產量原理,即在其他生產要素投入量固定不變條件下 ,該可變要素投入量變動一個單位所導致的總產量的變動量,公式為:mpl =q/ l,邊際產量是可變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數量,在一般情況下,單位可變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邊際產量就會更大;由公式可知,在總產出不變時,勞動力的減少可使產量增加。

從內部因素的影響,中國理念的商業銀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約了其內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從概念上講,沒有將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這兩種關系有機統一,有一個片面的業務發展和風險規避的兩個極端片面強調的重點。也沒有真正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整個過程缺乏,品種齊全,完整的風險管理意識的概念。風險管理制度,雖然在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業銀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來像”。管理制度的發展滯后于風險的發展最終建立還沒有完全垂直,獨立的風險管理制度,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置,業務流程,崗位職責,也仍然有許多違反內部控制原則的情況。

從實際角度來看,金融詐騙和其他商業銀行系列事件的出現或發生重大案件是對內部控制失控的反應。失控客觀和主觀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對重新審核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審計的不足,也沒有對商業銀行監管當局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正確的評價標準,內容,方法和措施;銀行的內部原因主要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缺乏監督和約束機制,會計,控制或管理控制失靈,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內部審計評價和監督缺乏。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商業銀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

首先,企業在決定上要做很多市場需求的分析。市場需求,價格彈性的產品分析,以確定產品價格,來判斷什么價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過定價策略,一個企業決策者,以改善企業狀況,就必須明確產品的價格彈性,價格彈性不足,不夠靈活削減下來,否則,就是自我毀滅。預測價格彈性是發展市場營銷計劃的關鍵。通過價格的營銷推廣,交易折扣,產品抽獎等,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企業管理者,你必

須了解不同客戶群體和特定商品的價格彈性的喜好。也就是說,要知道是否銷售價格上漲抵消了單位收入的下降。從經濟管理角度出發,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企業從零產量開始,首先需要一個更高的價格,然后慢慢地降低價格,因為利潤最大化的輸出總是在適當范圍內的需求彈性。顯然,如果企業能夠自覺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維的經濟原則,我們就可以得到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兩公司之間的交叉彈性的產品戰略決策具有重要意義。需求交叉彈性為正,具有較高的價值,在市場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競爭。需求交叉彈性為負,在市場上互補性商品,就是合作關系。其替代產品,配套產品應密切關注和應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補充了企業的產品。把握消費者的喜好,產品與消費者需求相關的程度。控制廣告和營銷支出,以刺激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需求。

第5篇

經濟學的教學工作在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經濟學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學生知識接受能力下降,專業培養不出經濟學的人才。為了提高經濟學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本文首先論述了經濟學在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中的重要性,接著分析了如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以供日后工作的參考。

【關鍵詞】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經濟學;教學工作;方法

1 經濟學在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中的重要性

經濟學是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中的基礎學科,沒有一定的經濟學理論知識就無法理解當代的教育經濟管理理論。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任何人都需要進行判斷和選擇,但是在選擇中有多個可供選取的方案,“理性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效用最大的那個方案,這就是理性人的基本含義。也是由于這一點,經濟學在其他學科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很多西方國家把經濟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并把這一門學科當做公共選課。除此之外,經濟學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它并不是僵化的理論知識,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經濟學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結合,能夠迅速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有利于為日后教育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通過經濟學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科學理論在研究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對于規范教育管理學科的學術規范和教育管理學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提高經濟學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

經濟學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直接關系著教學工作的開展狀況,為了保障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我們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培養重點以及教學環節等方面來加以改進,以此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需求,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明確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教材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教學課時比較少,學習的內容比較多,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較好的完成教學工作,經濟學教師要合理制定教學目標,結合同學的具體情況來因材施教,讓學生掌握“中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初步”,并把此作為教學目標,經濟學是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基礎學科,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一定要和當代的教育管理學聯系起來,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為教育經濟專業培養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滿足教育研究管理的要求,合理地選擇教材。對于教學內容來講,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重點,簡化非重點,例如在宏觀經濟學授課中,理論部分應該講得淺顯易懂,讓學生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即可;外部性和公共產品理論、公共選擇理論、信息經濟學這些都是經濟管理中經常用到的理論知識,針對這些知識教師要多講,讓學生了解、掌握并應用。從教材選擇來看,目前經濟學部分教材缺乏一定的實用性和可用性,不利于培養經濟研究型人才,我們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參考教材,可以選取多種不同的教材,以便促進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和發展自身。

2.2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多采用實例授課法

經濟學理論知識比較多,并且有些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不利于學生理解,導致很多學生對此失去學習興趣,難以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教學目標和經濟學教學改革,把一些周邊的例子穿插到課堂里,這些例子越接近同學,其效果性越強。通過實際例子來讓學生了解經濟管理學中的原理和概念,針對一些基礎不扎實的同學,教師要利用實際例子來領悟學生,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學習中學到了什么,明確自己還有哪些不足。除此之外,教師要多舉幾個例子,以便于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把經濟學理論應用到具體實踐中,能夠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

2.3 加強學生經濟分析思維的培養,注重經濟學研究方法

經濟學和其他學科具有一定的區別,經濟學中多假設性的問題,經濟學不是以人的本身作為研究對象,而是把人放入到限制的條件中去觀察人的行為,這些限制的條件有可能是人的技能、專業知識,或者是制度規范等等。經濟分析通常也都是在理性的假設基礎上,來分析出現此現象的原因,尋找影響結果的因素,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要求學生在研究同一項目的時候不能更改假設前提,直到研究結束。因此,學生要讓同學掌握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經濟分析思維,并把這些方法和分析方式運用到實際研究中,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經濟學研究方法,才能保障研究成果的客觀性;只有擁有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才能沿著思維軌道繼續進行問題的研究,保證研究方向的準確性,

2.4 掌握好教學過程中的細小環節,保障教學工作的質量

經濟學課時較少,學習內容較多,這就導致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好教學計劃,掌握好教學中每個細小的環節。首先,教師在授課前要備好課程,明確講課目標,規劃好授課內容,了解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詳略得當。其次,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不要用以往單純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樣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講師要利用現代多媒體網絡技術,結合圖像、實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要注意課堂溝通問題,采用正確的交流方式,幫助學生解決難題和學習中困惑的地方[3]。最后,教師還要向學生提供配套的練習題,結合教學目標,合理地布置學生的課后作業。

3 結語

為了提高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保障教學工作有效開展,廣大師生必須要認識到經濟學在此專業的重要性,端正教學態度和學習態度,了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維,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明確教學目標,采用適合學生發展的經濟學教材;在授課過程中要多引入實際生活的例子,使講課內容淺顯易懂,容易讓學生接受;另外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經濟分析思維,運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去研討問題;最后教師還要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細小環節,以此來保證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曹淑江.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經濟學”的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5,07:16-18.

[2]曹淑江.談談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管理經濟學》的教學[A].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二)[C].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2004:6.

[3]石竟成,佴仁娣.“教育原理”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探討[J].中國證券期貨,2013,05:323.

第6篇

關鍵詞:公共經濟學;特色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8-0243-03

引言

公共經濟學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公共部門的經濟行為和政治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目前作為高校公共管理類的專業核心課程,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眾所周知,由于學校間差異較大,學生良莠不齊,目前不同高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學生的培養定位和教學目標各不相同,導致公共經濟學課程內容的設置各有特色,有的依托財政學發展而成,有的基于政治經濟學背景,還有的則側重于公共政策與管理[1]。如何準確把握公共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并結合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特質,設置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筆者以所在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為例,嘗試依托本校的優勢學科,并結合專業特點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就如何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形成特色教學,有針對性地提出創新思路。

一、我國高校公共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公共經濟學作為一門政治學、公共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有著完整的框架體系和嚴謹的學術內涵。整體而言,本文認為公共經濟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跨學科,綜合性的特點

公共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福利經濟學以及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系,要求學生掌握多學科知識,并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和良好的運用政治學原理及數學知識的能力。

(二)案例多,實踐性強的特點

公共經濟學是以公共部門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以公共產品和公共選擇作為兩大理論支柱,其研究內容包括市場與政府的相互關系、公共支出、公共收入、預算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等,是一門源于實踐,形成完善的理論并應用于實踐的學科,案例多,且理論和實踐聯系緊密,如果課程設計合理,能激發學生探討的興趣,使理論―實踐―理論這一過程能夠迅速地轉化和融會貫通。

(三)數學模型多,分析方法多樣的特點

公共經濟學會借助嚴謹的數學模型來演繹公共部門的各種經濟行為如投入產出分析、博弈論、一般均衡論等;且分析問題的方法也是多樣的,比如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法、歸納與演繹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法等。這一特點決定了公共經濟學具有較高的學習難度。

二、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未體現學科特點與專業特色

目前公共經濟學是各高校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屬專業如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衛生與醫療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等專業的必修課程。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科特色、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和學生生源等有所不同,公共經濟學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也應有所區別。但目前大多數高校該門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普遍沒有結合各校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單一,沒有針對性,也沒有結合各校的優勢學科,不能反映專業特色,也無法滿足多樣化需求。

(二)教學資源匱乏,案例教學素材不足,本土化缺失

國外大學有關公共經濟學的案例庫建立往往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累形成,而我國引進公共經濟學這門學科只有十余年的歷史,雖然我國有些高校的學者編寫了反映政府及公共部門經濟活動的案例,但符合我國公共經濟學教學特點、又具有教學適用性與應用性的高質量案例并不多,影響到案例教學的實效性。而目前出版的案例教材多以國外案例為主,脫離我國公共經濟實踐,國內的案例教材比較零散,沒有形成體系,在這些教材中,多數是案例的堆積,沒有將公共經濟理論與案例結合起來進行分析[2]。

(三)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未結合學生特點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如何設置安排具體的教學方法也是影響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3]。公共經濟學理論學習中較多地借鑒了經濟學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來解釋政府的經濟行為,如果教師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強調模型的數學推導過程,會讓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望而生畏。而且從考核方式來看,不少學生仍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公式,為應付考試而學,最后考完就忘了,是純粹的應試教育。

三、公共管理專業公共經濟學本科教學的創新思路

(一)教學目標與內容要突出學校優勢學科與專業特色

“特色”是由學校的資源決定的,是由專業教師決定的,更是由“特色教學計劃”決定的。因此,各校在制訂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時應根據各校的資源情況,依托各校的優勢學科群,來體現專業特色。以筆者所在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例,目前公共管理學院下屬的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及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公共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并沒有突出體現本校資源類專業的優勢與特色,因此課程內容體系應以此目標進行調整。例如在市場失靈與資源配置一章,可就資源稀缺性展開討論;在講到公共產品時,可以適當增加公共資源的分析,比如土地、石油;例如講到外部性這章,就如何糾正外部性,可針對目前礦產資源產權不明等現狀展開討論與分析。

對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教學而言,公共經濟學課程的內容設置應該在保持其基本內容體系的基礎上,體現公共管理的特色。適當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規制、公共產品供給、公共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可以側重于闡明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臺的財政、稅收、貨幣、金融、產業等各類經濟政策,加大對價格理論、效用理論以及國有資產管理與區域經濟政策理論等的解釋力度,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其內涵和原理,能運用其靈活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和現象[4]。

在設置課程內容體系時,要考慮到公共管理類學生的知識背景。以本校學生為例,行政管理與公共行政系的絕大部分學生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較弱,在授課時可以對模型較多的章節有針對性地加以合理調整,盡可能采用文字和圖形對理論內容加以輔助講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學習內容;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大多是理科生,對其理論的數學表達及其相互間的數學推導沒有太大問題,則可培養學生運用公共經濟學的“語言”去分析現實經濟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豐富教學資源,建立案例庫,案例教學體現本土化、本專業化

案例的編寫與更新是進行案例教學的基礎,運用國外先進的理論指導中國的實踐,需要一個本土化的消化和研究過程[5]。國內各高校在積極收集具有典型性、實用性,并符合我國公共經濟學教學特點案例的同時,也要嘗試建立本土化與本專業化的公共經濟學案例庫,為實踐與實驗教學奠定基礎。案例庫的建設是案例教學的關鍵,案例的精選要具有時代性,分析過程及擬實現的目標要有系統方案,同時要反映最新的理論發展和實際應用,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突出公共經濟學的學科實用價值。

在選擇案例的時候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本專業化原則。案例的選取要突出專業特點,并結合學校的優勢學科。例如針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在講到市場失靈與政府經濟職能一章時,可以針對目前房價虛高以及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設計案例。二是本土化原則。即盡量選擇反映中國經濟發展和運行的案例,或者與國內實際經濟生活情況相近的國外案例。例如在講到公共選擇一章時,很多高校會列舉美國總統大選的案例來解釋中位選民定理,但讀者認為如果以臺灣為例,討論為何能當選的案例可能更能引起學生的討論興趣,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其原因不言而喻;三是真實與實效性原則。案例的選取應來源于客觀事實,同時應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最好是引起政府和的帶有爭議性和研究性的熱點問題。例如在講到尋租問題時,可結合目前國家出臺的“三公政策”以及官員等案例展開討論。再比如壟斷涉及的中國電信拆分、公共支出中的醫療體制改革、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收入分配涉及的中國收入差距擴大等熱點問題都可以當作案例展開討論。

(三)教學方法結合生源特點,力求多樣化;考核方式注重靈活性

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多數為文科生,數學基礎薄弱但人文知識豐富,表達欲望強烈,在公共經濟學的教學中,應結合生源特點,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方法,而采用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更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除了上面說到的案例教學法外,還可采用分組討論法。即把公共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劃分為資源配置與政府職能、公共產品及外部性、公共選擇、公共收入與公共支出五大塊,然后根據班級人數及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化這五大塊的內容,分別設置不同的“學習專題”,分配給不同的學習小組,并設定學習任務,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起輔助、引導作用。考慮到文科生的特點,教學方法上講究深入淺出,理論結合實踐。公共經濟學教學內容具有一定深度并非指一定要用到復雜的數學推理,而是指知識結構具有一定層次性,實際上進行完整的知識結構的講解只用簡單的數學推理,甚至不用數學推理只用圖表也能完全辦到;適當開展課外實踐,組織學生走訪相關公共部門或者邀請相關專家來校做講座,增強學生對我國行政、公共經濟和政策的感性認識。

另外,有必要調整考核方式,目前各高校公共經濟學考核方式普遍采用閉卷考試(70%)+平時作業(20%)+到課率(10%)。該方式過于突出期末考試的成績,容易造成考前突擊的現象。筆者建議縮小期末考試在總成績中的比重,適當增加一些考核方式,綜合構建成績評價機制來評定學生掌握公共經濟學知識的能力。比如老師可對學生在案例與小組討論中的參與程度以及課題熟悉程度做出評價,并作為最終成績評定的一部分;也可采用國外考核方式,增加中期考核,理論知識放在中期考核中,減輕學生的期末負擔,將后半學期的精力放在綜合應用與實踐鍛煉上。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采用階段學結、口試、小組報告、時事分析、文獻閱讀報告、經濟學知識競賽等考核方法對其加以補充,以便更為科學、準確地把握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并對其做出評價[6]。

(四)豐富教學資源,推進信息化教學與網絡課程

公共經濟學的特色教學除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上需要創新,體現專業特色與本土化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還應該利用網絡資源構建教學平臺,使公共經濟學的教學更系統化、正規化。而且,運用網絡資源實施教學,會使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課程體系及課堂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這對于優化教學過程、增進教學效果、加大信息量的傳授、提高教學質量將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國內有不少高校的《公共經濟學》精品課程會把相關的教學經驗和成果展示在網上,推進信息化教學后,可將相關鏈接放在平臺上,幫助學生突破僅限于本校學習的空間局限,能拓寬課程信息來源,擴大學生研究視野。教師可建立個人教育博客、播客、QQ聊天室、BBS以及電子信箱等多種途徑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學生雙方可以通過發表自己的博文,發表評論、留言,實現師生間的交往,從而實現智慧共享[7]。

參考文獻:

[1]劉曉玲,周蕾,周月書,李放.公共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探討[J].中國農業教育,2007,(3).

[2]楊龍,王騷.公共經濟學案例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3]黃萬華.公共選修課《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法探討[J].學理論,2010,(11).

[4]黃建軍.公共管理類專業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北方經貿,2009,(11).

[5]婁崢嶸.公共經濟學課程模式創新分析[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1).

第7篇

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對“競爭優勢”和“競爭力”的區分并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因為它們不僅交替使用,而且也并不總是有明確的區別。所以,如果要系統地了解競爭力和競爭優勢問題的全貌,二者應當是不可分離的。考察競爭力問題總是離不開競爭優勢學說,談論競爭優勢問題,也總是回避不了競爭力的高下。

一、國家競爭力和產業競爭力

1.國家競爭力學說

對國家競爭力的關注,主要是從關注20世紀70―80年代美國與戰后重新崛起的工業國家之間在若干產業上競爭地位的變遷而開始的。這些新興工業化國家中,日本在一系列主要工業產業中的飛速發展最讓美國感到震驚。為此當時的里根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總統產業競爭力委員會”,競爭力問題專家波特曾任職其中。

在“國家競爭力”問題上,波特本人認為:在討論國家經濟繁榮與否時,這個名詞本身并沒有意義,國家經濟的基本目標是提供人民高水平的生活。“因此,在國家層面上,‘競爭力’的惟一意義就是國家生產力。”除了波特本人對“國家競爭力”的說法持保留意見外,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認為“國家競爭力” 不僅不具有科學的含義,更被許多人在許多場合下濫用了。可以說這是“國家競爭力”所遭遇的最為直接和強烈的批評。

當然,對國家競爭力的研究也有許多豐富的成果。其中,Aiginger (1998)的研究綜合了多方面的觀點,他從福利最大化的原則出發,提出了一套分析框架來評價國家的競爭地位。在他的框架中,既包括了國民工資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指標,也考慮了達到這些水平的同時所處的社會和環境的狀況。另外,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進行的世界各國國際競爭力年度評價分析,也是有關國家競爭力的一項頗引人注目的工作。中國人民大學競爭力與評價研究中心與其他研究機構一起,將這些研究方法和成果介紹給國內各界,并利用這些方法成果、結合中國實際作了進一步的分析。

2.產業競爭力學說

在迄今為止的所有競爭力研究中,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最有理論深度的是產業競爭力研究,其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因為盡管企業是最主要的經濟主體之一,但是經濟學對企業的把握仍然比較抽象,以現有的經濟學方法來分析企業競爭力這樣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的確有些力不從心。在有關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成果當中,國外以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最為著名,而在國內,金碚等學者所做的中國工業競爭力分析比較有代表性。

(1)競爭力“鉆石體系”

盡管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以國家作為形式上的分析對象,但它的實際研究內容還是產業競爭力。波特認為,一個國家的某個產業之所以能在國際競爭中嶄露頭角,其原因應該從每個國家都具有的四項環境因素中去尋找,它們是:(1)生產要素;(2)需求條件;(3)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4)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在這四種因素之外,波特進一步認為,產業發展機會,政府的經濟政策也對一國特定產業的競爭地位有重要影響。綜合起來,這六種因素之間的關系表示為圖形,呈鉆石狀,故稱之為“鉆石體系”,該體系是波特有關產業競爭力分析的基本框架。

(2)中國工業競爭力分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我國工業品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課題組于1996年前后做了產業競爭力研究。該項研究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是“在國際間自由貿易條件下(或在排除了貿易壁壘因素的假設條件下),一國某特定產業的產出品所具有的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以此獲得利潤的能力”,并且“歸根結底就是各國同一產業或同類企業之間相互比較的生產力”。

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具有區別于一般經濟分析的、特殊的福利經濟學內涵,原因在于,在世界經濟范圍之內,最大的福利單元是“國家”或“民族”;而且國際競爭明顯地區別于國內競爭的是,在國內競爭中,各競爭者的利益損失是可能通過一定的利益協調機制來進行補償的,而在國際競爭中則很難做到。研究還發現,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我國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四個階段:資源競爭,產銷競爭,資本實力競爭,技術創新競爭。

二、企業競爭力和競爭優勢

嚴格地說,產業競爭力是指產業間的競爭力,是不同國家的相同產業間的對比狀況。而如果存在所謂“產業內的競爭力”問題,那就涉及同一產業內的不同企業間的競爭,應該是企業競爭力的問題(當然,這并不是說屬于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不存在競爭)。

企業是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研究的較小單元,但各種觀點學說間的爭論卻更為激烈,不僅如此,對“企業競爭力”概念的濫用程度也遠比“國家競爭力”嚴重。但無論如何,在企業競爭力的研究中,任何一個認真的研究者都最終無法回避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定義企業的競爭力(或者說,怎樣才叫做“有競爭力”,競爭力的性質如何)?二是,企業競爭力的來源是什么(是什么導致了企業的競爭力)?根據對這兩個問題、尤其是第二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將現有的企業競爭力學說分為三類,即:關系說、資源能力說、層次說。

1.關系說:競爭優勢來源于競爭戰略

企業競爭力的“關系說”以波特的研究成果為代表。在此前的關于國家競爭力和產業競爭力學說的介紹中,波特的學說都占有重要的位置;關于企業競爭力問題,波特的學術思想再次需要專門論及,并且也還是需要把它放在開始的位置來介紹,這主要是因為,“關系說”成型較早,以至于成了其他各類競爭力學說的參照和批評對象。

在其關于企業競爭力的代表作品《競爭戰略》和《競爭優勢》中,波特主要是采用產業分析的方法,而產業分析的核心內容就是產業內各廠商間關系的分析。很可能正是基于這種原因,金碚教授認為波特對競爭力的分析是基于“關系”。波特沿襲經濟學的傳統思維方法,認為競爭優勢,或者說競爭力,意味著企業可以獲得超常的投資收益,而這種優勢的獲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競爭力的來源),在于企業所采用的特定的競爭戰略。波特認為,企業大致可以在三種基本競爭戰略中做出選擇,以使自身的競爭優勢最大化,它們分別是:低成本戰略,差別化戰略,目標集聚戰略。

“關系說”認為,公司確定最佳競爭戰略的根據是對企業所面臨的競爭環境的正確評價。“對于特定的公司來講,其最佳戰略將最終是反映公司所處具體情況的獨特產物”。至于如何描述和評價公司所處的具體情況,波特提出了五種競爭作用力的分析框架。在波特看來,一個產業內部的競爭狀態取決于五種基本競爭作用力:進入威脅,替代威脅,賣方侃價能力,供方侃價能力,現有競爭對手的競爭。這些作用力匯集起來決定著該產業的最終利潤潛力。相應地,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可以用這五種作用力來描述概括,或者說,企業總是可以通過分析這五種力量來考察自己所處的競爭環境。

2.資源能力說:競爭優勢來源于異質的資源和能力

關于企業競爭力,戰略管理學說的思想成果豐富多采,引人注目,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資源說”和“能力說”。二者是當前戰略管理領域和一般企業競爭力研究的共同熱點。與“關系說”認為競爭力來自于企業特定的競爭戰略不同,資源能力說都認為競爭力或競爭優勢的來源是企業的“異質性”,“資源說”強調異質的“資源”,“能力說”則強調異質的“能力”。

可以認為,資源能力說的興起,表明企業競爭力的研究重點從企業外部轉向企業內部,從企業所處的產業環境、企業的策略定位,轉移到企業的內部資源和能力上來。

“資源能力說”認為,恰當地理解資源、能力和競爭優勢(尤其是盈利)之間的關系,是確立企業戰略的關鍵。每個企業都是獨特的資源和能力的結合體,正是這種獨特的資源能力結合,將一個企業和另一個企業區分開來,并且構成企業競爭戰略的基礎。因此,企業戰略管理的主要內容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培育和發展企業獨特的戰略資源,以及優化配置這種戰略資源的獨特能力,即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業不斷地積累戰略制定所需的各種資源,需要企業不斷地學習、超越和創新,只有核心能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后,企業才能通過一系列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獨特的、不易被模仿、替代和占有的戰略資源,才能獲得和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同時,“資源能力說”也承認產業分析的重要性,認為企業能力只有在產業競爭環境中才能體現出重要性來。

3.層次說:競爭力來源于企業的多個層面

“層次說”認為,企業競爭力是指:“在競爭性市場中,一個企業所具有的能夠持續地比其他企業更有效地向市場(消費者,包括生產性消費者)提品服務,并獲得盈利和自身發展的綜合素質。”基于此,認為企業競爭力包括五個方面的基本含義,本文總結認為它們分別是:競爭性(在競爭性市場中),效率性(通過較高的生產率),福利性(能同時增加消費者價值和企業價值),持續性(并非偶然),綜合性(非單一原因)。

在企業競爭力的來源問題上,“層次說”的答案是:“可以把企業競爭力的要素分為四類,或者四個層次”,即:關系、資源、能力和知識。我們可以近似地將這里的“關系”理解為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而將“資源、能力、知識”理解為企業自身素質。“層次說”認為,四類要素在內涵上不截然排斥,在外延上也會有所交叉,但存在較清楚的邏輯關系,形象地說,“知識居于競爭力因素的最里層,能力、資源處于較外層,關系處于最外層。”

在“層次說”最新的發展中,研究者們從方法論的高度探討了經濟學和與經濟學密切相關的管理學理論對企業競爭力的解釋,揭示了經濟學的各個主要分支學科(包括產業組織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區位經濟學、企業管理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在解釋競爭力問題上的內在邏輯聯系;并且嘗試建立了競爭力研究的經濟學范式,認為“競爭力經濟學”的研究涵蓋三個層次,即:競爭力理論經濟學、競爭力應用經濟學和競爭力研究。

總體來看,競爭力研究的歷史過程是從直觀走向抽象,從經驗走向理性。可以預計,在目前的全球經濟趨勢下,產業競爭力研究將會是一個持續的熱點;企業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研究將會繼續深入,并且在研究方法上將會越來越細致,從經驗的、概念性的分析,到注重實證檢驗和實際應用將是大勢所趨;而國家競爭力,將會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視野內淡出,它很可能只會成為一面政治旗幟。

尋找和總結一國產業競爭優勢的原因,分析國際產業競爭優勢變遷的影響因素,從而指導產業競爭優勢的培育,將會是產業競爭力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向。目前,研究者們正在一個相當廣闊的范圍內探討產業競爭優勢的影響因素,包括資源、制度、市場和技術在內的因素都在考察范圍之內;并且,研究者們也在從不同的層面上發掘產業競爭優勢的原因,比如企業層面、國家層面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層面;不僅如此,對產業競爭力因素的考察,也從靜態因素擴展到了動態性分析,比如技術生命周期的動態和產業組織的動態等等。

第8篇

關鍵詞: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融合;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8-0116-02

1 研究的意義

管理學作為工業革命的產物,在知識經濟時代獲得了與時俱進的長足發展,工業革命催生了經濟學和管理學。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信息革命則促進了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現代化,并使金融學從經濟學中獨立出來,使之與經濟學、管理學相并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研究三者之間的融合,對于探索我國管理學專業的培養模式有重要意義。

2 經濟學、金融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和融合

2.1 經濟學、管理學和金融學融合的脈絡

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思想源遠流長,經濟、管理思想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剩余產品后,如何分配剩余產品以及如何對氏族部落控制,這涉及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思想,金融學思想最早產生于金屬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來交換商品,取代了以前的物物交換后,對貨幣的本質認識、職能作用以及貨幣價值的認識都體現了金融學理論的最初思想,以下是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思想理論融合的主要脈絡:

第一階段稱為孕育階段,時間是原始社會末期至18世紀工業革命。經濟學方面,即政治經濟學形成階段,政治經濟學誕生之前主要是跟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相結合,亞里士多德的《政治論》和《倫理學》多次提到高利貸和貨幣的問題,并對貨幣流通,價值形式和信用的基本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涉及原始的金融學理論。管理學理論進入早期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階段,人類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自覺地進行著管理活動和管理實踐,其范圍是極其廣泛的,但是人們僅憑經驗去管理,尚未對經驗進行科學的抽象和概括,沒有形成科學的管理理論。

第二階段稱為形成和發展階段,時間是18世紀工業革命至二戰。經濟學方面,重商主義和古典經濟學的興起,后來出現邊際三杰和馬歇爾的微觀經濟學統一。此時,管理學思想理論進入萌芽階段和形成階段,管理理論方面已經進入古典管理理論階段,側重于管理職能、組織方式等方面企業效率問題的研究,對人的心理因素考慮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代表人物是科學管理之父泰羅、管理理論之父法約爾以及組織理論之父馬克斯•韋伯。同時,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勞動分工論,融合了經濟學和管理學思想。金融學理論研究的主要問題是貨幣和資本市場,研究的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代表理論是甘末爾的交易方程式、費雪交易方程式和馬歇爾的現金余額方程式等。

第三階段稱為交叉融合階段,時間是二戰后至今。經濟學方面主要是宏觀經濟學,代表人物是凱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強調國家干預經濟。金融學方面,由于出現滯漲,貨幣主義興起,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說,以及金融全球化、國際游資和資本市場穩定性分析、金融風險理論和金融安全的分析等。管理學方面,現代管理理論階段主要指行為科學學派及管理理論叢林階段,行為科學學派主要研究個體行為、團體行為與組織行為,重視研究人的心理、行為等對組織目標的影響作用,行為科學的主要成果有梅奧的人際關系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等。當代管理理論主要以戰略管理為主,在動蕩和急劇變化環境下研究企業組織效率與環境關系,重點研究企業如何適應充滿危機和動蕩不斷變化的環境,代表理論是邁克爾波特的產業集群競爭理論、拉普哈拉得的核心競爭力理論和錢皮的流程再造理論等。更加突出的特色是三者的融合特別緊密,比如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方法應用到貨幣金融、多因素引入分析豐富貨幣需求理論和貨幣供給理論、儲蓄和投資理論走向成熟、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理論成為最主要的研究內容。

2.2 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思想融合的路徑選擇模式

2.3 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理論思想融合的特征

(1)在研究對象方面相融合的特征。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源配置效率的問題,而管理學則研究人的工作和組織運作的效率問題,金融學研究的是資金的運作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問題,所以,從這個方面,經濟學研究的范圍包括了管理學和金融學,是從經濟學分離出來的,管理學和金融學是經濟學的兩個子集,而且從時間上經濟學理論體系也更早出現。

(2)從融合的模式來看,經濟學和金融學至始至終都是相互融合的,但其融合的路徑不同,金融學是在經濟學的胚胎中孕育產生的,也就是經濟學中一個領域的分離,經濟學在工業革命的實踐中,形成了微觀經濟學,側重對商品、價格等生產要素的分析,而金融學側重對貨幣需求和供應等要素的分析,形成宏觀金融學的理論,但是二戰后,經濟學側重市場運行的效率和公平方面的分析,形成宏觀經濟學理論,而金融學側重企業內部的資金融通、金融市場等研究,形成微觀金融學理論,也正是經濟學和金融學融合的路徑不同,更加豐富了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及研究的范圍;管理學理論的形成比較獨立,直到19世紀初期開始,與經濟學、金融學的融合更加密切,經歷了古典管理理論至現代管理理論的轉變,在研究的領域中,側重外部市場的變化和反應,側重效率分析,也與宏觀經濟學、微觀金融學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也為其相互融合提供了基礎,特別是在信息工具應用廣泛的情況下,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融合更加緊密。

(3)從融合的內容來看,融合的領域交叉性強,研究的范圍從企業單位到整個國家以及國際領域,同時研究的方法也不同,經濟學和金融學側重均衡分析,而管理學側重實驗分析。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融合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各學科理論融合緊密,形成了理論體系;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融合了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知識和分析工具,特別是數量分析和統計分析等數學理論的引入,使其更加科學化。

3 中國高等教育商學院管理專業改革的方案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劇增和綜合素質的降低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造成這局面歸根結底還是高校的培養模式問題。筆者根據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工作情況的反饋,結合現代企業對經理人的要求,指出工商管理專業教育體系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培養模式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忽視市場發展和需要,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等。筆者根據國家學科分類將企業管理學科群現有分支學科以及待建分支學科相對地劃分為六組:企業管理學的基礎學科,企業形態管理學科、企業基類管理學科、企業運行環節管理學科、企業細部管理學科、邊緣分支學科。

以上管理學專業課程的分類,有利于理順管理學課程體系的整個脈絡,更好地進行科學的課程設置和安排,同時結合以下四種本科教育改革模式:第一種模式是兩段式模式:“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的兩段式模式,一、二年級屬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學習本科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三、四年級屬專業訓練階段,接受較明確的專業訓練。第二種模式是三段式模式:“普通教育+專業教育+臨床教育”的教育模式,該模式在傳統的單一專業教育之上疊加普通教育,最后再適當加強臨床實踐方面的教育。第三種模式是主輔修模式:學生以一個專業作為主修專業,以另一個專業為輔修專業,畢業時取得主修專業的學士學位和輔修專業的結業證書或第二學士學位。第四種模式是本碩連讀模式:選拔學業優秀的學生直接攻讀碩士學位,采用6-7年學制,使專業教育的重心上移,學生畢業時可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4 商學院管理學專業培養模式的建議

基于管理學專業課程的分類和本科教育改革的模式,筆者提出幾點管理類人才培養的建議:

第一點是關于課程改革的建議。在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應力求讓學生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知識,提高管理的各項能力素質,本文從經濟學和金融學的視角研究管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問題,所以在設置課程時增加經濟學和金融學課程體系的學習,特別是宏觀微觀經濟學,信息經濟學,以及和經濟學、金融學交叉的學科,比如管理經濟學、公司金融學、管理金融學等學科的學習。同時,還要加強高等數學、運籌學等學科的學習,特別是突變理論、耗散結構理論等理論的出現,為現代管理實踐中的難題提供了科學依據。除此之外,還要加強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的學習,比如管理倫理學、管理心理學等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習,這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實踐能力。同時,結合市場需求來進行課程設置和改革。

第二點是關于教育模式的建議。本科生的培養模式可以結合上述幾種模式的綜合選擇,特別強調的是本科的第一、第二學年要完成管理學的基礎學科和公共學科的學習,也可以加強跨學科的選課,文科和理科選課的綜合,有利于擴充學科的視野和知識體系,第三學年加強專業課的學習和交叉的邊緣學科的學習,同時要加強現代管理理論思想的學習,第四學年主要是管理學理論的實踐階段和管理學理論知識體系的架構階段,形成自己獨特的管理學知識結構體系。

參考文獻

[1]王寶榮.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法改革的實踐與反思[J].改革與戰略,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13745-92)[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3:58-60.

[3]王續琨.交叉學科結構論[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社,2003:209-210.

[4]陳清泰.加強企業管理研究與學科建設[J].經濟與管理究,2002,(2):5-7.

[5]郭志文,熊會兵.基于職業生涯導向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總結報告[R],2004.

[6]顧寶炎,彭志剛.管理學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初探[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8,(2).

[7]王廣謙.20世紀西方貨幣金融理論研究:進展和述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4).

第9篇

1水利行業基本經濟問題

1.1當代經濟學的發展狀況

當代經濟學已形成了龐大的科學群。從總體上觀察大致有三個層次。一是理論經濟學,主要研究經濟科學的原理,從全局上把握經濟活動的情況、特征及規律性。包括現代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國民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等。二是應用經濟學,側重于經濟理論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的應用,講究應用實效。其中又包括部門經濟學,如農業經濟學、建筑經濟學等;專門經濟學,如計劃經濟學、投資經濟學、市場學、工程經濟學等;綜合經濟學,如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管理經濟學等。三是技術經濟學,側重于研究技術領域里的經濟問題及技術與經濟的關系,如工業技術經濟學、農業技術經濟學、建筑技術經濟學等。這是一個大致的經濟科學領域的框架,表明了經濟科學正處在一個興旺發達的大好時期,經濟科學的發展打破了自然科學與經濟科學各自封閉的狀態,出現了許多交叉和邊緣科學,內容廣泛、生動,揭示并研究了國民經濟中眾多的經濟過程和經濟問題。

1.2水利行業經濟特征

水利作為一個行業部門,其所有的生產經營活動都直接為國民經濟增長服務,以實際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為目標,具有下述重要特征。大中型的水利項目或經營管理,以調節地區水情為手段,一般投資大;在目前情況下,主要靠政府進行投資或多渠道集資;建設時間長(三五年或上10年)、占用資金時間長、運行時間長(一般為30年或更長),投資效果是長期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多種學科,特別是對地區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所以,項目的決策必須合理,一旦失誤,會產生嚴重的浪費與不良影響。水利項目或經營管理一般是多目標的,各目標之間可以是一致的,更多的是相互矛盾和不可公度的,水利項目建設與管理的效益與費用分配,直接影響到社會各部門間的利益分配,因此,水利項目的建設與管理必須有全局觀。水資源工程及運行管理中都具有風險,相對于其他一些行業,風險還很大,且在實踐中,存在風險的多元化。因而涉及到效益的合理分配與風險的合理負擔,在風險的承擔者與工程的收益者分離的情況下,會導致更為復雜的經濟問題。水利工程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以國民經濟效益為主;然而,工程的運行維護必須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水利行業所生產的產品一方面具有公益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商品性,其服務或供應價格呈現出非常復雜的形態。

1.3水利行業的經濟問題

水利行業的經濟問題,除了一般行業性質以外,還與上述水利行業經濟特征有關,表現出不同的研究方向與重點。

1.3.1基本經濟觀念與理論一

方面,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部門,水利行業應有一系列的基本經濟觀念與經濟理論為其建設和管理提供理論依據。針對目前水利行業的現狀,這些經濟觀念或經濟理論包括市場經濟理論、資源最優配置理論、國民經濟效果為主的觀念、誰受益誰支付的觀念、社會再分配觀念、效益費用的邊際增長理論、最優生產理論、生產要素最優配置理論、多目標決策理論、效益費用分攤理論、風險的度量與管理理論、動態經濟評價理論、產品成本價格理論等。在水利行業普遍建立上述經濟觀念與經濟理論思想,有利于克服水利行業長期存在的生產即經濟、效益即收入,重技術可行不重經濟合理、重建設不重管理、重管理不重服務、重規模不重效益、重效益不重風險等錯誤的或片面的觀點,以提高整個行業的正確的經濟思維方式。另一方面,水利經濟作為一門新型的學科,也有很多基本理論與方法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如:水利建設項目的技術經濟評價理論與方法;防洪、除澇、灌溉、水電、航運、供水等工程的效益和費用的計算理論與方法;水價、電價的計算理論與方法;綜合利用水利工程項目投資與效益分攤的理論與計算方法;水利財務分析與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等。

1.3.2水利技術經濟政策

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取決于其經濟體制,在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水利經濟政策與法規的研究和制定成為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宏觀方面:水利是基礎產業的理論、政策和經濟評價問題;改革和完善水利經濟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問題;實現水利經濟良性循環問題;水利投資體制與投資結構問題等。由于水利行業的特殊性及我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傳統觀念,要解決好上述問題決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僅要在理論上進行研究和探討,而且要研究具體實施的方法和措施并付諸實際。中微觀方面:水費制度與政策;水利設施保護的政策與措施;水利第三產業建立和發展的政策與措施;水利項目移民政策與措施;招商引資、鼓勵集體或個人投資水利的政策與措施等。

1.3.3水利工程建設及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人類社會的進步使人類文明由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控制人口、珍惜資源、優化環境、保護生態四者的共同進化和良性互動,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是人類對這一嶄新文明觀的具體體現。可以說,任何一項水利工程都要和自然環境發生關系,因此,一項水利項目是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還是破壞生態平衡,是有利于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還是不利于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是今后水利建設項目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目前進行的水利工程項目的后評估及社會經濟評價等就是這類問題。其他理論在水利經濟中的應用多學科的相互滲透是當今科技發展的一大特點,目前,模糊理論、灰色理論、系統工程理論、計算機技術在水利建設項目中的技術經濟評價、設計、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應用研究正蓬勃發展。

1.3.5大型水利建設項目技術經濟問題

大型水利建設項目具有投資大、周期長等特點,因而有些特殊的技術經濟問題。如:滾動開發問題,包括流域規劃問題、開發時期與工程規模關系問題等;風險評價與防范問題,包括資金籌措與資金結構、風險計算與評價、投資管理、投資風險防范等問題。總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水利行業一方面具有公益性質,同時又要按市場經濟機制實行資源的最優配置,存在多層次、多元化的系列經濟問題,需要行業人員具備基本的經濟學理論和正確的經濟學觀念,認真研究并加以解決。根據現代水利的要求,不僅在崗的行政干部與管理人員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學習新的經濟知識、掌握經濟理論與方法,對于水利專業的教育也應有新的要求,以適應新時期水利建設與管理的要求。

2水利經濟復合型人才知識結構

這里所說復合型人才是指知識面較寬、具有合理知識結構、可以在不同領域架起一座橋梁的人才。根據這個定義,結合水利行業的經濟特征與經濟問題,水利經濟復合型人才應該是既掌握一定的水利專業基本技術知識、又懂得經濟管理、能全面分析水利技術經濟問題、正確解決大量出現的水利經濟問題的專門人才。但他們要掌握哪些技術與經濟知識以及具有什么樣的知識結構,才能解決實際提出的水利技術經濟問題呢?這里,我們從上述水利行業基本技術經濟問題出發來分析該問題。

2.1知識面

根據水利經濟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定義,該類人才首先要掌握較扎實的水利工程專業的基本知識,主要包括:區域水利規劃、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測、設計與施工基本技術知識、各種水利工程(如防洪、發電、灌溉等水利工程)興利計算基本理論方法。其次,該類人才要具備較系統的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包括市場經濟、宏微觀經濟、經濟法規、經濟統計、財務管理、項目評價與決策、工程項目管理、優化規劃與管理、涉外工程管理等基本理論知識。

2.2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是一個人才是否能成為復合型人才的關鍵。實際調查結果表明,僅有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而沒有水利專業必備知識的人員基本上不能勝任水利技術經濟工作;同樣,只有水利有關專業知識而沒有必要的經濟管理方面理論的人也不能完成水利技術經濟工作。但前者再要掌握水利技術知識極為困難,而后者再來系統學習經濟管理理論則較容易。在具有兩方面知識的基礎上,外語好、計算機應用能力強、數學基礎好的人員,從事水利技術經濟工作更是得心應手。因此,水利技術經濟專業復合型人才的知識結構應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2.2.1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同等重要

這里所說的基礎知識是指數學、外語、計算機基本知識與技能、水利類與經濟類專業基礎理論,而專業知識包括水利類專業知識與經濟管理類專業知識。應該說二者同等重要,但從發展的角度看,具有較好基礎知識的人更有發展前途。因此,在培養該類人才時,要加大基礎知識的教學力度。

2.2.2先水利專業知識后經濟管理專業知識

二者可以比作皮與毛的關系,水利專業知識是皮,經濟管理專業知識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在掌握好扎實的水利專業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再掌握必要的經濟管理專業的基本知識,才可能成為真正的水利技術經濟專業的復合型人才。

3水利經濟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3.1人才現狀

根據某省水利人才規劃與預測成果,該省水利行業從事經濟管理的人員占全省水利行業總人數的10%,而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僅占1.1%,30歲以上的人員所占比例近80%,他們中絕大多數是1985年以前畢業的,很少或沒有系統學習經濟管理知識,因而不具備經濟管理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質。從水利行業的未來分析,水利行業對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據預測,到2010年,該省水利行業從事經濟管理的人員將占其整個行業人員的20%。另外,作為水利行業投資與經濟管理的決策者——各級領導也應具備水利經濟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質。即現有的人才狀況離水利行業的發展對經濟管理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遠。因此,如何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水利經濟復合型人才是目前有關教育部門特別是高等學校必須重視的問題。

3.2培養方式

目前高校培養水利經濟復合型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在崗人員的經濟管理知識的培訓,現行的這種方式一般時間短、深度不夠,更談不上知識系統化,因而難以達到目的;二是高等學校本科教育,90年代初期,為適應形勢的發展,一些高校在水利技術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增設了一些經濟學與管理理論等課程,少數學校還申辦了以水利技術為基礎的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實踐證明,前者培養的學生經濟管理知識不系統,后者培養的學生水利相關專業知識不扎實,均難以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水利經濟復合型人才;三是研究生培養,即水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從事水利技術經濟研究的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但數量有限,不能滿足大量需求。為適應新的形式,提出以下幾種培養方式。

3.2.1設立水利類工程管理專業

根據國家教育部新的專業目錄要求,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管理學、經濟學和水利工程技術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從事水利工程建設或項目決策的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這個培養目標和前面分析的水利經濟復合型人才的規格是一致的和相近的。為了解決好該專業對水利專業技術知識和經濟管理知識要求均較高、課程多的問題,必須作出較完善的教學計劃,最好將學制延長至5年。

3.2.2加強輔修專業建設

這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非常好的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方式。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主修專業學到扎實的水利專業技術的基本知識,又可以通過學校的輔修專業學到全面而系統的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目前,輔修專業的課程主要在雙休日進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沒有休息的時間,課程比較重,壓力比較大,很多學生不能順利完成學業。因此,在制定輔修專業的教學計劃時,不僅要考慮知識的全面性和系統性,而且要從難易程度、相關性、課時長短等方面考慮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使學生能順利完成主輔修課程。另外,為保證輔修專業主要課程的教學質量,應加強課程建設,并指派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主講,以達到預期目的。

3.2.3加大在崗人員經濟管理知識培訓力度

在崗人員有扎實的水利專業技術知識和豐富的實際經驗。實踐證明,在崗人員進行系統的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培訓后,能很快解決生產實際中的一系列技術經濟問題。因此,這一方式是滿足目前水利行業對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需求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途徑。為避免以往存在的在崗人員培訓時間短、教學浮于表面等問題,主管部門要加強組織與計劃,增加培訓時間,選擇好培訓對象,培訓部門要做好市場調查、培訓計劃和教材建設。

第10篇

關鍵詞:商業銀行;組織理論;核心競爭力

文章編號:1003-4625(2008)01-0104-05 中圖分類號:F830.3 文獻標識碼:A

一、研究背景

(一)商業銀行經營環境變化與銀行再造

銀行再造從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角度,對商業銀行的發展提出了一種新的改革思路和發展模式。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后,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技術性和制度性變化。

在新的經濟和金融形勢下,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和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使得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新問題和新挑戰,客觀上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對傳統的管理理論、體制、方法和技術進行歷史性變革和創新,以適應新的發展和競爭需要。

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新特點,要求商業銀行從根本上突出面向客戶的市場營銷功能,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經營管理效益。商業銀行經營特點或運行模式的改變,要求組織管理模式也必須相應做出調整或變革。

商業銀行在組織管理模式的設計和變革過程中,如何建立一個新的現代商業銀行組織結構體系,以充分體現市場導向的原則、扁平化的原則和網絡化的原則,就成了當前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銀行再造是現代商業銀行在信息科技時代尋求銀行管理新模式的主要實踐探索,其基本的思維要求和目標就是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力量,從根本上改變人的傳統觀念和工作方式,使人們在觀念和價值取向上產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帶來組織結構、權利分配、員工技能及管理制度的深刻變化,重塑銀行文化,將銀行經營管理帶入一個新的境界。

銀行再造正是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和管理,適應市場經濟的這一客觀規律發展變化要求的反映。銀行再造試圖使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發展與組織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反映了商業銀行在新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如何適應銀行再造的發展要求,就成了組織管理必須要考慮和面對的一個緊迫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理論上的指導,因而對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模式問題的研究,也就成了當前理論學術界對于實務研究所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商業銀行經營行為演進與組織管理模式變化

錢德勒(1987)探討了層級結構現代工商企業的興起和發展,但現代工商企業的組織結構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組織結構也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對處在一個社會整體經濟體系中的“專業化的輔企業”(錢德勒語:錢德勒,1987;P38)商業銀行來說,隨著其金融專業化職能的進一步細化和分工的深化演進,商業銀行經營模式不斷發生變化,組織形態也不斷多樣化和發生變動。市場和技術的發展變化導致了現代大型聯合工商企業的誕生;商業銀行新經營趨勢也導致了其組織結構形式的變革和組織管理模式的演變。不同的組織管理模式適應不同的經營模式需要,任何由市場和技術發展決定的商業銀行經營行為類型,都對應有運行效率最高的組織管理模式。

對商業銀行經營行為差異背后的原因探討,需要分析商業銀行背后的決定和影響商業銀行運營模式的組織管理模式。不同商業銀行,其經營管理模式通常是不同的,在相同的經營環境和資源影響下,其經營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例如,對不同規模的銀行來說,通常銀行越大越復雜就越不重視關系貸款,這樣大銀行和銀行購并就會減少了小企業貸款(Berger and Gregory,2002)。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從經營方式上看,主要是不同規模商業銀行對關系貸款的重視程度不同造成的。關系借款與傳統借貸的基本差別是交易過程(lend-ing process)的不同,而不是交易技術差異(lendingtechnology)。

關系貸款具有三個關鍵因素:

(1)銀企之間往來的軟信息(即信任關系),這種關系是不可交易的;

(2)信貸官員和企業間的關系密切,經理人員擁有壟斷信息;

(3)問題(由于軟信息的不可交易、不可觀測性)。

而建立在財務報表借款(financial statement lending)、資產抵押貸款(asset-based lending)和信貸評分(credit scoring)基礎之上的交易技術,大部分是基于定量分析的,如分別在財務比率、抵押率和信用分級之上進行業務行為;關系借款則允許沒有上述良好指標、信息模糊的小企業獲得銀行支持,這種模糊的軟信息(soft information)是通過長期接觸取得的。

因此,大銀行重視硬信息,小銀行則對軟信息重視。關系貸款造成的內部人問題可通過組織結構解決。大銀行對硬信息的重視通常是與大銀行組織結構嚴密、職責明確的組織管理模式相對應的。

(三)問題的研究意義

從理論上講,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模式問題是介于管理經濟學與金融學之間的邊緣性課題,研究對象既不是一般的組織理論的組織定義和組織設計,也不是微觀銀行學的業務流程再造;而是以組織理論為基礎,通過剖析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模式的演變和主導因素,揭示其理論內涵,探索其內在規律,從而提出基本設計思想,研究其對金融體制安全與效率及商業銀行以提高組織優勢為核心競爭力的現實效應。對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模式這一課題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西方組織理論作為管理經濟學的一部分,經過發展已逐步形成較為成熟完整的理論體系,但組織理論在作為特殊的企業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應用還處于實踐階段,商業銀行組織管理理論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體現在經驗主義層面上的一般認識。對商業銀行組織管理理論還沒有較為系統的理論概括,缺乏扎實豐富的理論基礎。研究組織理論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并系統地論述商業銀行組織管理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其次,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模式歷經了長期的演變過程,從全球視角對其演變的誘因及路徑,進而對不同類型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系統地總結其變化規律,對于借鑒西方商業銀行的管理經驗,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再次,商業銀行不論在任何制度環境下都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其體制的效率與安全直接關系到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和社會公共政策的傳

導效應,剖析其組織管理模式對宏觀經濟政策傳導的影響,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最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業競爭條件趨同的大背景下,通過分析商業銀行組織管理模式的效應,提出其目標模式的核心框架,為商業銀行發展尋求組織優勢的核心競爭力,對商業銀行自身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對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研究

(一)不同組織結構類型的比較研究

商業銀行的組織管理,首先表現在其組織制度上。現代商業銀行最典型的組織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制和股份有限公司制。但也存在大量的非公司制的商業銀行或類商業銀行機構,這些機構也大量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或無限責任制的組織形式,如社區銀行(community bank)、儲貸協會(saving & loaning)或私人銀行。無論采用哪種組織形式和規模如何,各種類型商業銀行機構的組織結構一般都包括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這些機構問的信息交流渠道和權力分配的差異,就構成了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的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體系,大體上可分為兩種結構類型:科層制和部門制。

科層制組織結構是一種較為典型的一層管理一層的組織結構形式,對商業銀行而言,它實行總行、地區總部、城市分行的組織結構設置體系。這種結構具有如下優點:能夠很好地適應現實客戶群體對金融服務的需要,保持相對穩定的客戶資源,從而保證商業銀行可獲得基本的經濟效益;能夠迅速地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提高銀行經營效率,取得最好的收益水平,有利于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部門制組織結構體系,就是在一個大的組織機構內部,分列出不同類型的部門,自成獨立體系的組織框架結構。對商業銀行而言,實行部門制的組織結構,就是按照不同的產品線設立獨立的業務部門,如批發性業務部門、零售業務部門、投資銀行部門等,并且各部門之間獨立存在,自成體系。

朱楓(2003)認為,西方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的發展有以下方向發展的趨勢:組織結構扁平化、組織的“無限扁平化”和直接銀行服務、矩陣式結構和網絡型組織結構。

(二)組織設計原則的探討

基于國內外銀行競爭力差異,許多國內學者從提高國內商業銀行競爭力的角度出發,認真審視和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現狀和缺點,并提出了許多改進措施,其中包括對商業銀行組織結構設計原則的探討(劉奎,2000;王宵勇、翟翼,2001;江進,2002;闕方平,1999;王驚奇,2003;彭純,2003)。

江進(2002)認為,國有商業銀行要迎接挑戰,擺脫目前的困境,在重新構建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方面,就必須遵循以下原則:任務目標原則、市場決定原則、精干高效原則、提高彈性原則、協調管理成本低于市場交易費用原則,以及隨機制宜原則等。

劉奎(2001)則認為商業銀行在設計組織結構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個原則、理念:扁平化原則、團隊作業原則、客戶部門化、基層業務的常規化與復雜業務的集中處理等。

王驚奇(2003)則認為,商業銀行組織機構設置應遵循規模經濟的原則,堅持價格最大化的原則。

彭純(2003)則認為,商業銀行組織架構目標模式設計的基本原則及主要內容是:

以客戶為中心,增強營銷功能,加大營銷;實行專業化和垂直型管理,提升各類機構運行和管理的質量與效率;理順前中后臺關系,突出業務部門的核心地位;合理確定管理鏈長度和管理半徑,使業務拓展和內部管理順暢、協作和均衡運作;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切實形成有效的風險控制;真正以效益目標,實現粗放型增長方式到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建立真正企業化的激勵機制和績效考評體系;突出各類人才,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

(三)有關組織創新的研究

商業銀行組織創新的形式、手段、方向等與各方面的因素有關。

鄖會梅(2003)從信息技術的角度,研究了商業銀行組織創新的方向等有關問題。信息不對稱是金融市場的一個主要常見特征。商業銀行從事生產信息的活動有助于克服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交易行為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促進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生產性投資,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組織結構對信息在組織系統內部的流通起著決定作用,故而組織創新對于解決商業銀行業務經營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鄖會梅(2003)認為,從當今世界各國商業銀行的實踐來看,銀行業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呈現出聯系互動的關系;信息技術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集中體現在商業銀行的組織創新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對商業銀行在組織結構和組織形式兩個方面發生影響:使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由高聳轉向扁平;使網絡銀行和契約型銀行(contract banking structure)等新式銀行組織結構得以出現。

(四)有關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演化的研究

1、組織結構演化的原因

運營環境的變化通過改變商業銀行的經營戰略,使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發生變化。運營環境的變化,造成了商業銀行可資利用的內、外部增長機會(external and internal growth opportunity)的改變,引起銀行設想的戰略進而組織結構的改變。

拉佐和道格拉斯(Lazo and Douglas,1998)認為:外在條件的變化(如監管放松、技術創新、因市場結構改變而來的市場競爭程度的變化以及消費者偏好的改變等),可以引起銀行戰略的改變,促使銀行向集中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的戰略轉變,這種戰略的改變會引起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或組織輪廓(organiza-tional profiles)的變化,從而造成了相同規模銀行的不同的成本結構、地理分布、產品寬度和消費群體寬度。

環境變化是否對銀行戰略、經營、結構變化發生影響,還要依銀行的目標客戶和銀行大小規模有關。杰恩和斯蒂芬(Jeon and Stephen,2001a)研究了美國銀行業并購發展變化的歷程后認為:監管放松導致并購增多,銀行規模增大,銀行業集中度(壟斷程度)的提高;對銀行設立分支機構和跨州經營的放松,使得美國銀行界并購案大增,但大多發生在本州和本地區內,說明銀行合并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被外來銀行收購的危險;1976年-1998年間,隨著美國銀行業市場進出門檻的降低,全美共有11000家銀行以各種形式退出或消亡,同時新設立銀行6000余家,所以同時期銀行數目凈減少5000家。監管放松僅與集中度的增加有關,集中度的上升,引起了人們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擔心,大銀行與社區銀行(commu-nity bank)并不構成直接競爭,社區銀行的主要客戶是中小企業。由于彼此之間并不構成直接競爭,社區

銀行等某些金融機構就對環境變化表現得不夠敏感。由于得以保留某一類別的市場細分份額,因而環境變化就不對某些特定銀行的經營戰略、業務規劃和組織結構等發生影響。

2、組織結構演化的動力和途徑

關于組織結構為什么會發生變化,或應朝哪個方向發展,屬于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演化的動力和途徑問題。該問題同樣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的注意和研究。組織結構變化,毫無疑問是為了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提高。與經營效率相關的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研究,首先與組織的規模有關。由規模經濟的一般原理可知,不同規模的組織對應著不同的效率;不同水平規模的組織,又決定著其內部組織結構的最佳具體形式。

斯旺、喬格和托馬斯(Swamy,Georges and Thomas,2003)卻認為規模并不是商業銀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因而也就自然不會成為引導商業銀行組織演變的力量之一。斯旺、喬格和托馬斯(Swamy,Georges and Thomas,2003)介紹了一種簡單有效的、基于收益生成能力原則的效率變化測量方法,利用該原則可以解釋效率變化和以下變量間的關系:稅前利潤、利息費用、非利息費用、利潤邊界、貸款損失比和資產質量。以上聯系也用于解釋大小商業銀行間贏利能力的差異。利用該方法,對新生銀行(成立時間不超過3年)和老銀行的對比研究表明:

(1)新生銀行規模越大,越容易失敗,但老銀行卻不。

(2)新銀行收益/費用比率的波動性均比老銀行高。

(3)效率的波動性隨效率的提高而降低,效率提高銀行的效率波動性比效率降低銀行的效率波動性要低,效率提高意味著銀行有高和穩定的收入,所以收益/費用比率的波動性并不是規模的函數,而是時間和效率變化的函數。

(4)新生銀行比老銀行失敗的可能性更高,老銀行更有可能效率下降。

(5)新生銀行的利息負擔高度波動,因為新生銀行不傾向于多元化,所以其利息負擔對經濟條件的變化高度敏感。

(6)對利息負擔比率的波動性而言,效率提高的新生銀行和效率降低的老銀行,比效率降低的新生銀行更少波動性,但比效率提高的老銀行高,所以波動性并不是規模的函數。

(7)不同規模新銀行的利潤邊界(profit margin)隨效率減少呈現較高的波動性,效率提高的老銀行利潤邊界相對穩定。

總之,規模并不是決定銀行利潤產生能力的必要因素。

導致商業銀行規模變化的因素很多,其中通常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隨監管放松而來的金融自由化。杰恩和斯蒂芬(Jeon and Stephen,2002b)認為,監管放松導致了由并購和清算而來的銀行合并,導致了銀行規模的增大和數目的減少,但新進入減少了銀行數目的減少。

也有的研究認為,市場決定了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演化的方向,監管放松僅是反映了這一市場取向。克羅納和拉何安(Kroszner and Raghuram,1997)研究了美國“G-S”法案前后的美國銀行界組織結構,認為:借貸業務和投資銀行(證券)業務分離,有利于投資銀行證券發行可信度的提高,從而提高發行價格;監管變化并非是分業經營的原因。混業經營機構的發行價格較低,所以部門結構對發行價格有影響是合理的:內部設置的部門比獨立機構間更容易引起潛在沖突,這種擔心使得銀行發行部門對證券說明可信度的下降,所以與獨立機構相比處于劣勢。分業的這種變化是商業銀行對市場關心內部結構可信度的反應。關于機制的銀行對獨立機構董事會控制越多,發行折扣越大,這表明管理控制和獨立性程度可能是部分解釋。只要金融市場是競爭性的和外部性小(如或明或暗的存款保險制度不存在),銀行就會朝適宜的方向轉化。銀行直接擁有證券部并不比銀行持股公司形式的證券結構更冒險,并具有融資優勢;銀行附屬機構傾向于更具有效率。

三、研究現狀總結和未來研究方向

國內外學者對組織理論的研究較多,也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組織理論體系。其理論發展及集成主要體現在皮尤的《組織理論精粹》,現代組織理論的集大成者主要是達夫特和羅賓斯,前者以《組織理論與設計》全面系統地對組織進行了宏觀考察和理論分析,而后者則以《組織行為學》側重于對組織中的個體、群體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微觀”層面的研究。應該說,無論是古典的、當代的還是現代的組織理論(OT),都是從管理經濟學角度研究適應于所有組織的普遍原則,且大都以一般工商企業作為其主要的研究對象。

第11篇

“文化”是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在對文化的研究中,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定義、描述文化,但各類定義有一個基本共識:“文化”包括了一些類同的元素,是共同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方式的總和,是一個主觀性強的“非常穩定的綜合體”,而且文化肯定是一個國家、一個組織的靈魂和軟實力。組織文化被視為構成組織或經營單位核心特性的一組規范、態度、價值和組織模式(Denison,1984)。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組織成員共享的價值觀。從管理經濟學的分析,組織文化是一種低成本的創立和強化契約、合作、信任的系統,良好的組織文化能節約交易費用、降低溝通成本、強調共同目標、改進效率,其實成為一種難得的戰略資產(Boyes,2005)。組織文化會在組織和個人兩個層面上影響組織的運行(Barney,1986;Denison & Mishra,1995),進而會對組織的經營績效產生影響。 Schein(1985)曾把組織文化的作用總結為兩個大的方面:幫助組織適應外部環境和整合組織內部的各個要素。組織文化本身是富有價值的、稀缺的以及難以完全模仿的,組織文化可以成為競爭優勢的來源之一(Barney,1986)。

從組織文化的內容或類型上來看,理論上比較突出的觀點包括:(1)首先無疑是荷蘭學者Hofstede的國家文化維度理論影響深遠。他認為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生活的人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特征。通過對IBM在40個國家的11.6萬名員工的問卷調查,提出了衡量國家文化差異的四個維度: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個人主義/集體主義(individualism vesus collectivism)、陽剛性/陰柔性(masculinity vesus feminity),在持續的研究中,又加入了第五個維度:長期/短期導向(long vesus short time-orientation)。這一理論將國家文化這一復雜的概念用數學模型加以量化,自提出起就得到了實證研究的青睞和理論界的廣泛關注。(2)Schein認為組織文化的構成有3個層次即深層的默認假設、價值觀和日常行為。(3)Kotter & Heskett(1992)在1987~1991年間通過對200多家公司的組織文化和經營狀況的深入研究,表明了強力型、策略合理型和靈活適應型三種類型的文化會對企業長期經營績效產生影響。(4)Cameron 和Quinn 等(1999)提出了競爭價值觀框架的四個象限代表著四種不同類型的組織文化,分別被命名為宗族型(clan)、活力型(adhocracy)、層級型(hierarchy)和市場型(market)。并認為企業在成長過程中,企業文化一般會按活力型、宗族型、層級型、市場型順序發生變革。四種類型的企業文化都有其有益于企業績效的成分,如活力型文化強調創新和靈活發展,宗族型文化強調團隊協作和內部凝聚力,層級型文化注重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市場型文化重視目標結果和競爭。當然對于某一特定組織來說,它在某一點上的組織文化往往是四種類型文化的混合體。

Denison(1990)的研究表明,組織文化直接影響著企業績效。相比于那些沒有建立文化的組織,文化影響廣泛并在經營決策中得以運用的組織在投資和銷售方面的回報明顯要好。Calori & Sarnin(1991)指出,組織文化的一些屬性,如合作精神、柔性化管理等,與企業相對投資回報率和銷售回報率呈正相關。同樣Denison & Mishra(1995)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組織中的四種文化特性――參與性(involvement)、一致性(consistency)、適應性(adaptability)、使命(mission)與組織效能顯著相關。

二、管理會計研究中相關文獻綜述

西方管理會計界深入探討了在跨國家文化及組織文化下,企業的戰略管理、薪酬體系、績效評估、預算、激勵等內部管理控制系統是如何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以及如何調節以適應不同的文化。如根據國家文化維度理論,權力距離大的文化下企業傾向于嚴格的預算控制和主觀的績效評價,不確定性規避越強就越傾向于嚴格的績效評價標準和固定的獎勵等。

本文查閱了1999至2009年11年間相關西方文獻,文獻源于下列權威的、學術化的會計雜志即The Accounting Review(AR)、Accounting,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AAAJ)、Accounting Ho-

rizons(AH)、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AO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BREA)、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CAR)、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JMAR)、Manag-

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MAR)等20本學術期刊。這些雜志中涉及到文化議題的論文數量非常多,在選取評述文章時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標準:文章內容是管理會計問題;文章標題有“文化”這個單詞。為此共計20篇,涉及到8本期刊。按照發表時間順序排列的文獻簡要列表如表1。

從研究內容上考察,這20篇文章中有6篇文章探討國家文化與跨文化議題,14篇文章考察公司內部管理控制中的文化論題。以下就以此為分類標準將文獻分為兩類進行介紹。

關于國家文化與跨文化議題。

Shalin Chanchani,Alan Macgregor(1999)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以1988年Gray文獻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回顧了會計文獻中的文化研究。指出會計中文化研究方法上的多樣性,包括人類學、統計分析和歸納分析。Gray指出社會價值觀制約會計價值觀,而制度效果與會計價值觀共同決定了會計系統特征,這個會計系統既包括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系統,也包括了管理控制系統(MCS)。會計價值觀主要體現在職業控制與法律控制、統一性與靈活性、穩健與激進、保密與透明等四個方面,而且這四個方面與Hofstede的不確定性規避、權力距離、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和陽剛性/陰柔性四個文化差異維度相對應。這些分類也成為上世紀90年代會計研究中文化議題的主流。會計價值觀成為制約會計計量、應用、披露與授權的理論與實踐,并同時對預算參與、合資企業控制、跨文化問題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另外社會語言學也已成為該議題研究的理論方法之一。這篇文章最后也指出研究中存在包括過度依賴國家文化維度理論、會計價值維度有待完整和準確等問題,建議未來研究在理論方面進行創新及采用多樣的研究方法。

Rachel F. Baskerville-Morley(2003)指出Hofstede的《Culture’s Consequences》自發表以來在管理學、心理學和行為學領域被多次引用,但在人類學和社會學領域卻很少被提及,并分析其被社會學和人類學拒絕的原因。文章認為國家文化維度理論假設每個國家內文化具有同一性,將文化與國家等同,這與事實相悖;對文化的理解過于狹義和簡單;國家文化維度模型并非真正的文化維度,而是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的政治經濟維度。文章建議未來理論的發展和研究方法的選擇可以跳出國家文化維度理論的研究框架,建立包含會計社會屬性的理論及多種數量模型。

Rachel F. Baskerville-Morley(2005)總結了理論界對國家文化維度理論的批判,再次指出其以國家作為研究單元、維度簡單化等問題。并指出Hofstede在其第二版書中未能解決相關爭議。

Chris Patel(2003)考察了跨文化背景下“內部揭發”(whistle-blowing)作為管理控制機制的使用和接受程度。發現由于國家文化的不同,澳大利亞會計師比印度和馬來西亞華人會計師更傾向于接受和使用“內部揭發”作為一種控制機制,進而建議控制系統的設計需要考慮經營所在地的文化因素,建立融入當地文化價值的控制系統。

Carlos Ramirez(2001)通過研究法國1920~1939年的會計職業化進程,試圖說明職業形成和社會屏蔽過程如何依賴于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并根植其中。認為二戰前法國會計職業化失敗的原因在于會計師在職業領域內難以達到跨越等級的合作,專業領域未能取得足夠的社會聲望以及會計職業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

Yin Xu,Xiaoqun Xu(2008)探討20世紀初中國本土銀行會計的分類和銀行會計術語的標準化進程,得出結論:銀行領域內積極活動者的社會慣習(habitus)、文化資本、行業內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合作和博弈、行業與國家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了20世紀初中國本土銀行會計的現代化實踐進程,這一過程新興的現代銀行逐漸取代本土錢莊成為中國銀行業的主導,但與此同時現代銀行也最終被國家力量所控制。

關于管理控制中的文化議題。

Graeme L. Harrison,Jill L. Mckinnon(1999)回顧了15年間英文期刊中關于管理控制系統的跨文化研究文獻,從中發現目前研究的缺陷:理論上缺乏對文化的全面考慮;缺少對不同國家文化規范和價值不同強度的明確考察;對文化的理解過于簡單化;過于依賴文化的價值維度概念從而導致研究的局限性。同時指出對于管理控制系統除了傳統的正規化、集權化等方面的考察外,還應擴展到組織運營能力的其他方面,如組織學習和風險承擔等。

Chee W. Chow,Michael D. Shields,Anne Wu(1999)通過對臺灣6家電子類企業高級管理層的問卷調查,研究國家文化差異對公司管理控制系統的設計及員工對其偏好的影響,管理控制系統從預算、集權或分權、績效評估及獎勵等七個方面衡量。研究證實:總部在美國和日本的企業在臺灣的分公司會根據臺灣地區的文化調整其管理控制系統,員工對管理控制系統的偏好也同樣根據當地文化進行調整,以做到文化適應。

Chong M. Lau,Christen Buckland(2000)基于對挪威企業的調查,試圖檢驗Brownell & Dunk(1991)和Lau et al.(1995)分別在澳大利亞和新加坡進行研究得出的關于預算重視程度、預算參與及任務難度三者對企業管理業績的影響的結論對挪威企業是否仍然成立。檢驗結果證實了任務難度較低的情況下,高預算重視程度和高預算參與度的結合能夠促進管理業績,而在任務難度較高的情況下卻沒有支持先前的結論。作者還關注了其他利用國家文化維度理論進行的研究中被忽略的國家內部文化多樣性的問題,發現挪威國家內部文化多樣性較低,同質性較強,因此其預算參與度普遍較高,離散程度較小。

John J. Williams,Alfred E. Seaman(2001)關注國家文化和行業對管理會計和控制系統的影響。通過對新加坡的制造企業的調查研究,認為行業、規模、組織容量、競爭強度和文化中的集權程度共同決定企業的管理會計和控制系統。

Chee W. Chow,Graeme L. Harrison,Jill L. McKinnon,Anne Wu(2002)以臺灣地區的臺灣本地事務所和美國事務所臺灣分所為樣本,研究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文化。研究表明:美事務所在臺分所的組織文化受到美國文化的主導影響,臺本地事務所則反映臺灣本土文化;事務所員工對文化的選擇偏好與組織文化的一致性能夠促進其組織貢獻、 工作滿意度及忠誠度;事務所內組織文化具有同質性,不受不同業務單元的影響; 員工職位的高低影響其對組織文化的感知。

Wim A. Van der Stede(2003)通過對總部設在比利時的37家公司的153個海外業務單元的問卷調查獲得數據,從預算控制和激勵系統兩個方面研究跨國企業的管理控制系統。結果證實跨國企業海外業務單元的管理控制系統較少根據當地文化作出調整,而是更多地受母公司影響,表現出企業內部的一致性。

Priscilla O’clock,Kevin Devine(2003)指出美國跨國企業經常簡單的把自身的績效評價系統輸出到東道國的戰略業務單元(SBU),而忽視東道國的文化因素,這造成非最優決策、目標不一致和短期導向。從而建議應當將戰略和文化因素結合考慮以決定國外戰略業務單元的績效考評方式。

Kevin M. Baird,Graeme L. Harrison,Robert C. Reeve(2004)從組織和業務單元文化因素的視角研究作業管理實踐。利用Gosselin(1997)的研究結論,將作業管理的使用程度由低到高分為三個層次:作業分析,作業成本分析和作業成本計算;組織因素包括規模和成本信息的決策有用性;業務單元文化維度包括創新,結果導向和緊密/寬松控制三個維度。研究結果證實了所有的組織因素和業務單元文化維度都與作業管理實踐相關,其中規模和三個文化維度與作業分析和作業成本分析相關,成本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結果導向和緊密(寬松)的控制與作業成本計算相關。

Jean-Francois Henri(2006)基于對加拿大制造企業的問卷調查,考察組織文化與績效評估系統的關系,重點探討控制(control) 或柔性(flexible)價值觀主導的組織價值觀對績效評估系統的設計及使用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柔性價值觀占主導的公司的高級管理層傾向于利用績效評估系統進行聚焦組織注意力、支持戰略決策和合理化行為,并傾向于采用多種評估方法。這意味著柔性價值觀主導的公司能夠更好地將績效評估系統融入組織流程以及使用多樣的業績指標。

Sujoko Efferin,Trevor Hopper(2007)對一家印度尼西亞華人公司進行實地調研,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探討印尼華人公司的管理控制。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該文證實了華人雇主傾向于利用人事和行為習慣控制、低預算參與、集權、主觀化控制、團體獎勵機制進行內部管理控制,但民族關系的緊張、華人受歧視的地位以及出于商業原因的考慮促使華人雇主作出違背其自身文化傾向的行為。作者提議應跳出國家文化的范疇,研究國家內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將文化與政治經濟背景結合進行動態研究。同時作者提出,文化和民族身份的定義及識別不能僅從生物學角度考慮,身份的識別應當是主觀的、動態的、復雜的和不穩定的。

Thomas Ahrens,Massimiliano Mollona(2007)對謝菲爾德一家鋼廠冷熱水部門的基層車間進行實地研究,引入人類學的視角和方法,提出將組織控制作為文化實踐進行考察的觀點,將組織控制定義為管理層之外的組織成員的想法和行動引起的實踐后果。認為不同車間組織文化的差異由不同的組織控制構成,組織文化依賴于實踐。組織控制比管理控制的內涵更廣,提供了更廣泛的研究范疇。

Marko Jarvenpaa(2007)基于在企業的長期案例研究,探索出一個管理會計文化變革的理論框架:管理會計文化的變革是由正式和非正式因素的共同介入影響完成的,其中正式的介入包括結構變革、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正式的價值陳述,非正式介入包括角色塑造、榜樣樹立等方式,證實了會計是一種文化現象,并根植在組織之中。

J. Gregory Jenkins,Donald R. Deis,Jean C. Bedard,Mary B. Curtis(2008)系統回顧了理論界對于會計師事務所組織文化以及治理的研究,發現研究中被忽略的方面,提出一些對未來研究課題的建議。如在薩班斯法案頒布后,在新的審計環境下探究傳統的員工文化適應機制的有效性是否發生改變;事務所是否改變其組織方式以更好的進行質量控制;獎懲機制如何在合伙人和普通員工之間平衡;會計師事務所的會計專業背景員工和非會計專業背景員工經歷的文化適應過程的差異等問題。

Anette Mikes(2009)通過對兩家公司的實地研究將企業的計量文化與風險管理模式聯系起來,研究認為具有熱衷于定量分析的理想主義型計量文化的企業多依靠數字進行風險管理,并且數字代表了經濟實質;而具有對定量分析持懷疑態度的實用主義型計量文化的企業多采用整體的風險管理方法,認為數字代表的是一種趨勢,注重從趨勢信號中探究內含的風險水平。

三、基于文獻的啟示

通過文獻回顧,可以發現西方管理會計中跨文化研究的熱點和趨勢,對跨國公司內部管理控制系統在跨國經營下對不同文化適應性的關注、對Hofstede理論的探討成為主流,并且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跳出管理會計研究的傳統視角,這些都對我國管理會計領域中文化議題的探討提供了啟示。

一是高度重視管理會計系統中“文化”問題的研究。西方文獻已經表明各類研究都證實了組織管理深深根植于文化之中,產生于一種文化土壤中的管理方法并不一定適用于另一種文化環境,管理控制系統只有與當地或特定環境及組織的文化價值觀相符合,才能確保高效的運營。近年來,我國管理會計的理論與實踐特別重視其管理會計“技術”或“工具”問題的研究,如預算控制、績效評估、激勵機制、集權或分權、平衡計分、EVA、TQM(全面質量管理)等,但這些“技術”所涉及的“軟環境”尤其“文化”的關注度遠遠不夠。其實,所有管理會計“技術”工具的有效導入都離不開“文化”的配合。

二是對文化維度理論的更全面的檢驗及“中國化”發展,重視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與分析量表的本土化問題。Hofstede建立了國家文化維度理論之后,西方學者利用他的模型進行不同國家文化下的實證研究,通過實證數據對其理論進行檢驗,構成了近十年研究的重要部分。利用其理論進行的研究非常廣泛,從東亞到北美,從北歐到澳大利亞,研究的管理控制系統包括預算控制、績效評估、薪酬管理、激勵機制、集權或分權等,深入到管理控制的各個方面。這些研究的結論并不一致,并且只能證實文化維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Chong M. Lau,Christen Buckland(2000)的實證研究僅證實了權利距離和個人主義對預算控制的影響,并且由于國家文化維度模型沒有考慮國家文化差異性或同質性因素,其研究結論與前人在以其他國家企業為樣本的研究中的結論有很大的不同。我國目前的跨文化研究中對于國家文化維度理論的使用也非常廣泛,但缺乏獨立的思考和批判性研究。我們置身于特定的中國文化、歷史、制度及民族等情境之中,提供了對文化這一復雜現象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我國社會組織中的某些傳統文化因素,對權威的尊重、集體主義、面子和關系等必將會對組織行為、管理會計議題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開展中國情景的管理會計“文化”研究迫切需要開展大量探索性基礎工作,包括在西方已有量表的基礎上,為構建本土化的組織文化測量量表,明確測量維度和確定具體的測量項目。

三是立足不同國家和不同組織內部兩個文化維度研究管理會計的“文化”問題。在西方文獻中,管理會計中的文化研究既有基于Hofstede建立的國家文化維度的研究,又有基于組織層面文化的研究。如Wim A. Van der Stede(2003)對跨國公司國外事業部文化適應性的研究,試圖解決文化差異引起的跨國企業國外業務單元的內部控制系統問題,探索出與不同文化背景相適宜的不同的管理控制系統,避免矛盾與低效。其實,同一國家不同組織的文化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管理會計研究不能忽視不同組織的文化差異。如前述Thomas Ahrens,Massimiliano Mollona(2007)研究組織文化與組織內部成員行為實踐的關系,Anette Mikes(2009)研究組織層面不同的計量文化偏好對風險管理方式的影響。相對于國家文化的宏觀性和概括性,一個組織的文化更加細微、多變和具有較強的個體差異性。因此應聯系我國不同企業的具體背景,全面考察管理會計實踐中各個層次的文化差異及影響。

四是引入跨學科的研究視角。文化這一概念的復雜性和內涵的廣泛性,促使一些西方學者開始跳出傳統的會計學和管理學的研究視角,而從社會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角度出發審視文化對組織管理的影響。Carlos Ramirez(2001)和Yin Xu,Xiaoqun Xu(2008)分別在研究中運用社會學中布迪埃的文化資本和場域的理論,Sujoko Efferin,Trevor Hopper(2007)引入民族學和人類學的視角和方法,以更加全面地考察文化這一復雜概念,充實單一會計研究考察的片面性。而我國學者在研究中大都局限于傳統經濟學視角,建議在今后的研究中引入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采取多樣的研究視角,彌補傳統的管理學研究的不足,推動對文化及相關因素更全面和更深層次的考察,這也是管理會計未來研究的趨勢之一。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中外合資企業管理控制的比較案例研究”(編號:7077202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11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Greet Hofstede.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 New York,McGraw Hill,1990.

[2]Schein,E. H.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2.

[3]Schein,E. H. Culture:The Missing Concept in Organization Studi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

[4]Shalin Chanchani,Alan Macgregor. A synthesis of cultural studies in accoun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1999.

[5]Rachel F. Baskerville-Morley. Hofstede never studied culture.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8,2003.

[6]Rachel F. Baskerville-Morley. A research note:the unfinished business of culture.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30,2005.

[7]Chris Patel. Some cross-culture evidence on Whistle-Blowing as an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esearch,Vol2,2003.

[8]Carlos Ramirez. Understanding social closure in its cultural context:accounting practitioners in Franc(1920-1939).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1.

[9]Yin Xu,Xiaoqun Xu. Social actors,cultural capital,and the state:The standardization of bank accounting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33,2008.

[10]Graeme L. Harrison,Jill L. Mckinnon. Cross-culture research in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design:a review of current state. 24,1999.

[11]Chee W. Chow,Michael D. Shields,Anne Wu.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and preference for management controls for multi-national operations.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4,1999.

[12]Chong M. Lau,Christen Buckland. Budget emphasis, participation,task difficulty and performance:the effect of diversity within culture.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Vol 31,No.1,2000.

[13]John J. Williams,Alfred E. Seaman. Predicting change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s:national culture and industry effects.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6,2001.

[14]Chee W. Chow,Graeme L. Harrison,Jill L. McKinnon, Anne Wu.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evidence from Taiwanese local and US affiliated firms.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7,2002.

[15]Wim A. Van der Stede. 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management control and incentive system design in multi-business firms:evidence of intracorporate isomorphism.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3.

[16]Priscilla O’clock, Kevin Devine. The role of strategy and culture i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business units. 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Winter2003.

[17]Kevin M. Baird,Graeme L. Harrison,Robert C. Reeve. Adoption of activity management practices:a note on the extent of adop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and cultural factors.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5,2004.

[18]Jean-Francois Henri.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31,2006.

[19]Sujoko Efferin,Trevor Hopper. Management control, culture and ethnity in a Chinese Indonesian Company.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7.

[20]Thomas Ahrens,Massimiliano Mollona. Organizational controls as cultural practice-A shop floor ethnography of a Sheffield steel mil.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32,2007.

[21]Marko Jarvenpaa. Making business partners:a case study on how management culture was changed.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Vol 16,No.1,2007.

第12篇

在我國,會計界很少見到使用靜態會計與動態會計的術語,這種提法起源于德國,后在日本、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流行。靜態論與動態論的提法最早由德國會計學家休馬。倫巴哈(Eugen Schmalenbach)于1926年出版的《動態資產負債表論》(Dynamische Bilanz)中提出。休馬倫。巴哈因此被稱為動態會計的創始人。

根據德國會計學家奧伯布。林克曼(F.Oberbrinkmann)和日本會計學家五十嵐邦正博士的劃分,可將其分為古典靜態會計與動態會計和靜態會計與動態會計兩個階段。即從1861年德國頒布普通商法到1965年德國頒布公司法為古典靜態會計和動態會計階段,從1965年以后為現代靜態會計和動態會計階段。如下圖所示:

上圖中之所以把法國商事政令(Ordonnance de Commerce)也列入其上,是因為這一法令和德國普通商法對于資產負債表的產生和以及后來的靜態論和動態論都有直接的。1673年的法國商事政令被譽為近代商法的起始點。在其中首次規定了商人必須每期記錄賬簿和每兩年編制財產目錄(第三章第1條和第8條),同時還規定不能償還債務時,如果沒有賬簿記錄將被視為欺詐處以死刑(第十一章第11條和12條)。這一法令本身并沒直接規定編制和評價資產負債表,但卻由此標志著會計法治的開始。也有會計學者認為,商業賬簿和財產目錄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用于反映財產狀況和盈利狀況的工具,這和后來的資產負債表有相同的目的和任務。1861年的德國普通商法具有德國全國統一會計法的性質,其中規定:所有商人具有把自己的全部交易和財產狀況在賬簿上清楚記錄的義務(第28條第1款);具有編制開業資產負債表和年度資產負債表的義務(第29條第1款);具有保管交易單據和商業賬簿的義務(第28條第2款,第33條)等等。這一與法國商事政令在強調資產負債表要反映財產狀況和盈利狀況方面是一致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更強調財產的量度。

奧伯布。林克曼進一步把古典靜態會計和動態會計作為對立的兩種觀念分成三個小階段。對于古典靜態會計的第一階段(從德國普通商法到休馬倫巴哈學說的產生),他為4個特征:保護債權人和基于客觀性的市場價值的重視;忽視對資產負債表體現的未來市場價值的評價;將折舊理解為市場價值的減少;輕視資產負債表代表企業未來發展潛力的觀點,但強調對資產負債表的評價。在古典靜態會計的第二個階段(休馬倫巴哈學說的產生和確立時期),休馬倫巴哈對靜態資產負債表特征的解釋是:把財產量度作為第一任務,而把盈利量度作為次要的任務。在古典靜態會計的第三個階段(靜態資產負債表作為管理學發展,休馬倫巴哈學說對公司法制定產生影響的時期),代表人物由特爾弗恩(A.ter,Vehn)和盧克特爾(W.le Coutre),他們依據休馬倫巴哈學說,走向管理經濟學的,提出靜態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的應該考慮為實現的價值增值,結合資本保持推算可能的可用于分配(消費)的利潤。進入現代靜態會計時期,由于1 965年公司法規定禁止自創商譽資產化、嚴格限制準備金的提取以及其它計算項目的限制,產生了種種靜態論的解釋。例如:靜態資產負債表在反映資產狀況的同時可以用于盈利預測;靜態資產負饋表體現了企業是否破產的信息;靜態資產負債表具有可驗證性特點等,有影響的觀點是瑪克斯特(A.Moxter)認為資產負債表的項目應以防止破產為目的用個別資產的清算價格表示,并區分期末決算日已實現的財產增加和未實現的財產增加。

對于古典動態會計的第一階段,臭伯布林克曼也總結為4個特征:首次將期間成果的計算作為資產負債表的任務;由于鐵路運輸公司的固定資產比重大,用現行成本評價被重視;強調凈利潤的計算;脫離客觀真實價值(如主張用個人主觀價值、營業價值等)。在古典動態會計的第二階段,休馬倫巴哈對動態資產負債表特征的解釋是:第一任務是計算損益,資產負債表項目的構成看成是作為損益發生的原因進行成本分配的結果,同時為了計算損益應遵循一致性、一貫性。比較性等原則。到古典動態會計的第三個階段,是休馬倫巴哈的動態觀在理論與實務中普及的時期,特別是影響了1965年的公司法的制定。進入現代動態會計時期,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對休馬倫巴哈的動態觀繼承的萊夫松(U,Leffson)的貢獻,就是從宏觀經濟目的和企業利害關系集團的立場上來看待資產負債表,提出正確性、誠實性。明了性、完整性的會計原則,將利潤、自有資本和他人資本的關系的信息作為損益計算的目的。在1985年的商法中,關于償債準備金和預提費用的規定,明顯帶有動態的傾向。特別是持續經營能力的評價,更是動態論的觀念。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與休馬倫巴哈同一的美國的動態會計理論,其代表人物當屬巴頓,他在1922年出版的《會計理論》指出,會計的目的是提供經營管理有用的信息,不僅是為了進行損益計算,而且要反映資產價值的流向,因而,會計的對象就是企業主體流入和流出的價值,即價值流量。有人把巴頓的動態會計觀稱為“流量理論”。

二、對靜態會計的評價與再認識

從上面的簡單介紹可以看出,無論是古典靜態會計還是現代靜態會計,主要是以資產負債表為中心,旨在反映資產和資本的狀態,把資產計算作為資產負債表的主要目的,也視同會計的目的。

筆者認為,靜態會計的出現和發展,是的產物。因為會計對象從單式簿記時的財產演變到復式簿記時的資產和權益,基本目的從單純記錄財產的狀態,發展到除此之外的受托資產的經營責任的明確、權益價值的界定等等,資產經營的結果始終是會計反映的主要信息。因為資產負債表反映的信息,是經營一段時期后各表內項目一個時點的余額,因此其“靜止”的特征是明顯的。但不限于此,筆者進一步認為,無論是以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哪個為中心,還是近幾十年出現的現金流量表,都脫離不了靜態會計的框框。也就是說,即使現在靜態會計也是會計的主流。其特點是:

(一)會計信息的表達形式是靜止的。不僅資產負債表反映的是一個時點的狀態,損益表雖說通過期間的收入和費用的計算可以分析出一些動態的信息,但表內各項目實際上仍然是一個時期的總量或累計量,這些匯總的數字并不能直接揭示動態的過程;現金流量表也存在同樣的。

(二)會計反映的是靜止的東西。會計的對象只是不能自行改變使用價值的“死”的物體及其價值歸屬,因此無論會計以何種表為中心,都只會提供出靜態的信息。這是最根本的。

(三)會計信息的提供方式是靜止的。由于采用的手工處理,或者即使使用計算機也只是解決手工處理的繁瑣問題,最終以年度或其他會計期間提供出來的信息,也只能是靜態的。

(四)另外,人們的會計觀念也長期停留在靜止的思維定式上。就是說,人們已經習慣于物本會計的信息和定期會計的信息,覺得動態的必要性不大或干脆沒有。

總之,限于歷史條件和認識的局限,靜態會計還將相當長一段時期占據會計的主流。

三、對動態會計的評價與再構筑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也可以看出,以往的學者所指的動態會計,就是以損益表為中心,旨在揭示損益形成的原因,把損益計算作為資產負債表的目的,也視同會計的目的。

筆者認為,休馬倫巴哈時代,乃會計形成的初期,會計報表的編制與對外提供還是作為會計發展的重要標志,他能從靜態和動態來考察資產負債表(會計)問題,已經是會計學家了不起的遠見卓識了,但顯然限于當時會計的狀態,他也不可能勾畫出真正的動態會計。換句話說,無論是古典或是現代的動態會計,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動態會計。正如上面所述,因為損益表內各項目是一個時期的總量或累計量,這些匯總的數字并不能直接揭示動態的過程,只能說他們試圖通過損益表乃至資產負債表的信息分析出經營活動的動態特征。如休馬倫巴哈指出的:“對損益計算發揮作用的資產負債表具有完全不同的職能。從用數據再現運動的一瞬間去把握資產負債表表示的一種狀態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在這里不是對這一狀態的認識問題,而是對更多的瞬間產生的運動的認識問題。我們要把握的運動,在這里指各種力的作用,即一方面是力的支撐(Leilstung),而另一方面是力的消耗——付出(Aufwand)的作用。基于這樣一種力的作用認識的資產負債表,我們稱之為動態的(Dynamische)”

那么,筆者構筑的真正意義上的動態會計又是什么樣子的呢,依筆者的設想,應具有以下要素:

(一)把人的活動或行為作為主導要素。因為只有人的活動才能使資產的價值發生流動,收入和費用也是人的活動引起的。因此,必須把人的行為與價值信息結合起來反映,信息才是真正動態的。反映經濟活動——人的活動——行為過程,才是動態會計的最本質的要求和特征。

(二)信息的表達和提供的適時性。即以任何一個時點的狀態為基礎,連續生成的會計報表,就可以說是動態的會計信息。因此要充分利用機技術,通訊技術、多媒體動態視頻點播技術(VOD技術)等化的技術手段,建立會計信息倉庫、會計頻道,實現會計信息的隨時表達和互動提供,信息使用者如看互動電視一樣,可以閱讀動態的價值信息。

(三)建立功態立體的會計思維模式。即從認識上轉變對會計的印象,觀念中要通過會計信息的閱讀,還原活動立體空間中進行的現實,理解經濟活動的運動的過程。

總之,動態會計信息呈現的是經濟活動以人為主體的價值流動的過程及其結果。

筆者試圖從以上動態會計的立場去考慮會計開始于1985年生對碩士學位論文的構思,在此基礎上的著作《行為會計學》(徐國君,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直到1994年才得以出版。書中除了闡述構成系統的五要素(人、物、信息、過程。管理)、人是會計的第一要素理論等外,主要從行為會計憑證設計,賬戶設置和核算,行為成本核算,行為會計報表編制等各個方面系統進行了構筑,旨在圍繞“行為——價值”這個中心廣泛提供各種相關信息。當然,現在看來,這項研究仍然是初步的,不能達到上面筆者構筑的動態會計的高度,但卻是筆者形成現在動態會計思想的基礎。

四、從靜態會計向動態會計提升的理由與意義

原理告訴我們,運動是標志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是標志事物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處于暫時的穩定、平衡狀態的哲學范疇。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事物的固有的性質和存在方式,是絕對的和無條件的,但辯證唯物主義并不否認靜止的存在。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事物在如下情況下可視為靜止的:物體在某條件下沒有發生機械運動;在一定的系內,物體間的平衡沒有被打破;事物在量變的范圍內,沒有發生質變,仍為其自身。由此可見,事物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只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條件一經打破,靜止便不復存在,運動本身是無條件的。永恒的、絕對的。相對靜止的存在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靜止是運動的量度,正是相對靜止的存在才傻得事物有著確定的性質和確定的形態,才能被人們認識和利用;要計算物體,就必須選擇一定的參考系作為靜止的框架;靜止是形形的事物存在和的條件。運動是產生這些新生事物的根源,靜止則是這些新生事物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運動和靜止是對立的統一:一方面,無所謂絕對的運動就無所謂相對的靜止;另一方面,沒有相對的靜止就不能確定是什么東西在運動以及它以什么方式運動,也就無所謂絕對的運動。靜止和運動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表現為事物的運動是間斷性和連續性的統一。

將上述哲學的理論運用到會計中同樣適用。我們可以發現,正是由于企業經濟事項的運動的絕對性、靜止的相對性以及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的原因,我們才得出這樣的結論:既然以經濟事項為對象,那么,動態會計才是會計的絕對形式,靜態會計是動態會計的特殊狀態。傳統會計將靜態會計作為主流會計,則大大地違背了運動和靜止的原理,是形而上學地把靜止的相對性夸大為絕對性的表現。因此,我們把靜態會計提升為動態會計,實際上也包含了靜態會計的。其意義是:

(一)抓住了作為會計對象的經濟活動的本質特征。經濟活動是運動的多樣性和靜止的單一性的統一,是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統一。靜態會計將人的主體活動剝離出去,甚至連將高級的。復雜的生命運動等同于簡單的、低級的機械運動,是連近代機械唯物主義都不如,而只有動態會計,才能將人的能動活動納入進來,徹底實現“兩個統一”。

(二)有助于管理當局和一般員工適時控制經濟過程。經濟活動是一個連續進行的瞬間變化的過程,靜態會計將這一過程劃分成較長的會計期間并進而提供靜止的信息,無法提供控制經濟過程的有時效性的信息。動態會計盡可能解決這一缺陷,利用計算機通訊等技術,既可以提供累計期間的經濟活動結果,也可以提供任一期間、任一時點的會計信息;既使管理當局能據以做出及時的指揮協調,又使行為者本人及時自我調整。

(三)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內在積極性,實現人權會計的要求。由于動態會計提供了每個人的行為狀態、個人貢獻的個性化信息,就避免了行為者的“搭便車”心理,也使得人力資本產權利益具有落實的信息基礎。

(四)有助于經營業績的根本原因。由于將價值信息與其導致主體聯系起來,分析評價經營業績也就很容易查明具體由誰造成、在什么環節造成等的原因,避免了靜態會計通過物的信息去人為推測、判斷帶來的誤差和不便。

(五)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判斷企業發展的潛力,做出的投資決策。信息使用者通過動態信息的分析,可以明確企業的過去和現在的表現,進而推出未來企業的趨勢。因為動態的連續性信息更易于判斷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