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18:00: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學基本定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調整教學內容,尋找最大平衡點。《電工基礎》作為專業基礎課,應該最大程度地服務于后續專業課程。結合《電工基礎》的教學安排及實訓場地的安排,重新整合之后的教學內容包括安全與觸電急救部分、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電阻電路、電容和電感、正弦交流電路、電工儀表與工具部分、導線間的連接和導線與電器設備的連接、照明電路的安裝與操作等內容。
(2)采用導入式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雖然《電工基礎》很多教學內容涉及到實訓,但要區別開以往的師傅帶徒弟的“作坊式”教學方式,我們更希望學生能成為學習的主體而非被動體。例如,在“電路組成”這個內容上,通過向學生展示吹風、手電筒、風扇等實物,讓學生說出這些電器的主要組成部分及作用。再由教師歸納這些電器的共同點,它們都由電源提供電能、由開關和導線等中間環節來連接、控制和傳遞電能、由負載來應用電能。事實證明,這種導入式教學方法比“填鴨式”教學方法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效果也更佳。
(3)階段性檢測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保證教學效果。質量檢測是一種終結性評價標準,檢測成績合格的學生可以免去電工中級證的筆試,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電工基礎的興趣。但這種終結性評價標準不能作為追求的目標,而應當作為一種手段,應增加階段性檢測以了解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在“對觸電者施行救護”單元學習后,讓學生分組,模擬有心跳有呼吸、有心跳無呼吸、無心跳有呼吸、無心跳無呼吸等情景,讓學生練習如何施救,以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各種狀態的施救方法?!峨姽せA》階段性檢測的具體策略如下:①減少基礎知識考查題的比例,增加能力考查題和自主探究題的比例。例如“考查學生是否掌握萬用表的讀數”,這屬于基礎知識的考查。但如果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使用萬用表測量電阻的方法之后,分發各種開關、燈泡、接觸器等器材,考查學生是否能夠正確通過使用萬用表測量電阻的方法去檢測這些器材的好壞。如此一來,顯然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提倡這樣的命題方式。②提倡研究性學習,布置開放性練習作為階段性檢測的新形式。例如在“串聯”和“并聯”這些教學內容中,教師提供足夠的元器件,讓學生“用兩個開關控制兩個燈泡”,學生根據元器件的銘牌上提供的參數,自己選擇器材、設計電路,在實驗中充分地學習的主動性。結果,在電源和負載參數匹配的前提下,學生組裝出多種電路(如圖1)。這種開放性練習有利于促進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大膽地猜想和獨立地思考,增加了解決問題的勇氣和信心。③重視對電工實驗的考察,加大其在階段性檢測中的比重。電工實驗不要過于追求數量,而要講究品質。例如,在照明電路中,我們要求學生選擇器材,檢測好壞之后,按照電工操作規范實際環境來布置燈泡、插座、燈管等元器件的位置,并正確使用工具完成整個電路的安裝。這是一個典型的RLC串聯電路,雖然我們沒有要求學生進行功率計算、感抗計算、容抗計算,但通過這樣一個綜合練習,學生從中體會到電阻、電感和電容的相互作用,能正確說出鎮流器、啟輝器等元器件的作用,能獨立完成線路安裝和故障排除等工作。④階段性檢測的重點不要放在對知識的記憶和重現上,不能孤立地對知識和技能進行測試,而應放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例如學生學習了功率的相關計算公式:(I)P=UI;(II)P=U2/R;(III)P=I2R。但如何靈活地應用這些公式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應設置有助于學生理解和綜合運用知識的實際問題情境。例如:某顧客看中銘牌如圖所示的某電熱水器,請幫他完成以下計算。在這樣的一個情境中,學生首先要學會看電器的銘牌,銘牌中有一些信息是解決問題必需的,但也有一些信息是無關的。其次,學生還要運用合適的公式來計算。這樣交電費的真實情境,讓學生覺得所學的電工知識是非常實用的??偠灾?,如何進行有效的《電工基礎》教學并順利通過質量檢測是目前廣州市中職學校面臨的一個課題,這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本文只是整個機電教學部設備教研組所有教師的一些教學心得,不當之處希望得到專家與同行的批評指正。
作者:吳小蘭 謝金紅 單位:廣州市土地房產職業管理學校 廣東省輕工業高級技工學校
【關鍵詞】 創新人才 人文素養 理論邏輯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103(2013)08-0006-02
人文素養可以定義為一個人在融匯了文史哲知識之后,內化于自身,主體意識覺醒而產生的對人的一種終極關懷,強調追求、運用知識時的良知、責任感和價值觀。其整體架構涵蓋了人文知識、人文方法、人文精神以及人們對人文與社會關系的認識四個方面,每個方面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個人的成長成才離不開人文素養的培育,特別是對于創新人才培養來說,人文素養是培養持續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
一、人類文明發展與人文素養培育
人類文明從誕生以來先后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三個階段,但是無論處在哪個發展階段,人才的內在素養特別是人文素養都在發揮著根本作用。
在農業文明時期,人類社會的發展以開發動植物為主,人們以農業生產為主業,土地是最重要的財產和主要生產要素。農業生產活動的技術含量較低,主要是依靠經驗和體力,農業生產是一種相對簡單、周而復始的簡單勞作過程。在這個發展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較為緩慢,培養人才的要求就是幫助他們熟練掌握傳統的經驗性的知識,培養超越常人的前瞻性和機敏果斷的判斷力并用于指導生產和生活。
在工業文明時期,人類社會的發展以開發自然界為主,開始對科學技術產生依賴。在這個階段,各種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非常發達,培養人才的要求就是訓練他們能夠適應、熟悉和駕馭這樣的外部環境,熟悉和掌握具體的科學技術,掌握工商業的運作規律,學習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做法和經驗。
在信息文明時期,人類社會的發展以開發人自身為主,決定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是培育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打造創新型文化,推動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培養人才就是幫助他們把握創新的關鍵因素,熟悉創新的流程,塑造創新的文化氛圍,不斷進行創新激勵,搭建和改進創新平臺,把人才的愿景與組織的愿景整合起來。
二、高等教育改革與人文素養培育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非常關注創新人才的培養,把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提高作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強調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提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據國際權威機構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國際競爭力報告》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勞動力結構中的“合格工程師”非常不理想,其關鍵問題是實踐能力較差,創新能力不足。這些現象在理工科高校中表現尤為突出。首先,理工科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教育理念尚未完全建立、教學體系尚待完善、培養創新人才的模式還在探索之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剛剛起步、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依然占據主流。其次,創新人才成長的外部環境也不盡人意,社會中崇尚物質利益的氛圍很濃厚,整體上缺少崇尚學術、追求真理的氛圍,實事求是、潛心鉆研的科學精神和自主創新的志氣被消磨。因此現階段需要深入研討理工科高校創新人才成長的有效路徑,包括學術興趣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啟發式教學的開展、奠定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實踐訓練、教學與科研的結合等等。當然,創新人才的培養不能止步于大學四年,多學科的知識基礎和可持續的學習能力才是關鍵。因此有兩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給予關注,一是人格的養成與鑄就;二是厚重求真的大學文化建設。
三、現代人才成長規律與人文素養培育
調查表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家庭的幸福,80%取決于非智力因素,只有20%取決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都是后天培養的、具有可變性,屬于推動人才成長的動力系統,具有動力功能。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內涵就是人格的養成,即人文素養培育。大量事實證明,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專業人員,通常在專業活動中的創造力更強。據統計,70%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很高的人文素養。
人文教育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國和地區的高度重視。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人文主義開始復興,人文教育受到重視,許多國家開始在教育領域中給予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以同等的地位。例如美國所提出的一種科學價值觀念――“科學文化”,既堅持科學,又堅持文化,即追求科學和人文的融合,培養出來的人既具有高科學素質,又具有高人文素養。我國的“文化素質教育”也是在為了彌補人文精神的缺失,并參照美國的通識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當下培育人文素養的實質就是培養現代的人文精神,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向傳統人文教育的回歸,而是將以中國傳統古典的人文精神、近代以科學理性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當代價值為取向的人文精神有機融合。
四、科技創新與人文素養培育
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科技工作者主要是在探索自然界的本質和規律,尋求新的發現和創造文明成果。他們的理智與情感在創新過程中交互得到體現,他們的意志與品格也在得到磨練。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各種行為活動,甚至影響到工作目標的最終實現。
在傳統觀念中,科學創新表現為一種純理性的行為活動,觀察、試驗、分析等行為被用來進行科學發現和檢驗新的科學理論,保持研究方法的純理性被認為是科學創新的理性保證。在實際的科學研究過程中,這種傳統觀念經常被打破,因為科學創新是一種復雜、動態的過程,經常出現人文方法不經意使用的現象,并且對于創新結果的產生發揮了較大作用。例如在對量子特性進行解釋時,哥本哈根學派認為量子是依賴于人類的觀察方式而存在,即實驗方法不同、觀察環境不同,量子會表征出不同的性質。這種觀察過程與人文社會學科研究中經常采用的文本閱讀過程較為類似,閱讀者自身的閱歷、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研究結果的不同。而對于在科學創新過程中的直覺思維,愛因斯坦認為直覺方法加上對于規律的一種愛好,是人文方法在科學創新過程中發現基本定律的一種表現。實際上,人是能夠使用高度主觀、直覺的方法處理問題的,可以從可靠性十分有限、甚至是失真、模糊的知識中抽取本質的信息,從而獲得合理的結論。因為在獲取知識過程當中本身存在著相關技術設備的有限可靠性,觀測不充分、只獲取局部信息或其他因素。因此,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必須將處理知識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問題也考慮進去。
參考文獻:
[1] 宋亞飛.和諧社會視野下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6).
[2] 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3] 包曉光.“人文精神”思潮論解析:機制與意義[J]. 文藝研究,2008,(11).
[4] 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