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態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

時間:2022-09-11 03:58: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經濟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生態經濟學;生態學;經濟學;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1962年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的問世,標志著人類首次真正結合社會經濟問題開展生態學研究。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人類經濟迅猛發展,可是用著名經濟學家布朗的話來形容,這是“自我毀滅的經濟”[1],因為伴隨經濟發展而產生的眾多環境問題,已嚴重的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一、不容樂觀的地球生態環境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給人類經濟帶來飛速發展,可是這也給環境帶來的巨大的破壞。經濟理論和經濟指標并不能解釋經濟是如何影響地球的生態環境的。為什么中國西北部的沙漠化越來越嚴重,為什么南太平洋珊瑚礁大批死亡,為什么從南極冰原到北極冰蓋冰雪融化無處不在,為什么人類已處在自恐龍滅絕后最大一次物種滅絕的早期階段?以及日常報道的森林縮減、牧場退化、土地風化、漁業崩潰等諸多問題都在表明著經濟發展與地球生態環境的激烈沖突。我們將為此付出的巨大代價,就是產生經濟衰退的結果。

(一)全球氣候變化

氣候,即某一地區多年間大氣的一般狀況。[2]它包括大氣的平均狀況,也包括多種可能的統計特征及其極端狀況。而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述,“氣候變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雖然其本質為環境問題,但卻給地球上所有物種的生存帶來影響。它會影響經濟增長、人口擴張、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管理等全球性的問題,同時也會受他們影響。”[3]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致命的。如上面提到的冰川融化,氣象災害頻發,中國98洪水造成2.23億人受災,以及2005年的三場超級大西洋颶風,現在想起仍讓人不寒而栗。

(二)物種多樣性減少

地球是一個整體,所有的物種共同構成了地球的生態系統。然而,近年來人類出于發展經濟的需要,大量侵占動植物棲息地,這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生物多樣性銳減。在我國,上海的淡水河流、湖泊的河面率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1.10%減少到21世紀初的8.40%,減少了2.7%。[4]森林是巨大的基因庫,地球上20%-40%的物種都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森林里,可在1969-1975年,巴西中西部和亞馬遜地區的森林被毀掉了11萬多平方千米,巴西的森林面積同400年前相比,整整減少了一半。[5]20世紀80年代,熱帶雨林國家的人口從15%增加到36%,而森林毀滅的速度幾乎加快了90%。[6]面對如此現狀,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在環境惡化并帶來長期經濟衰退之前扭轉局勢,避免重蹈覆轍。

二、生態經濟學的興起

(一)國外生態經濟學的興起

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麥肯齊(Mekenzie)首次在研究人類群落和社會時融入了植物和動物生態學,第一次將經濟研究與生態學結合了起來。而在卡遜《寂靜的春天》出版后,人類覺醒了,因此大批擁有生態意識的經濟思想家如雨后春筍班出現。最終,在1966年,肯尼斯·鮑爾丁正式提出了“生態經濟學”這個概念。迄今為止,西方理論界關于生態經濟的多種思潮學派,大體可基本分為以下三類。

悲觀派:這一學派的代表是美國的米都斯及其于20世紀60年代末所著的《增長的極限》;英國生態學家愛德華、哥爾德史密斯的《生存的藍圖》。悲觀派學者認為,如果任由現在的經濟和人口增長趨勢發展下去,在今后的100年內地球上的有限資源極有可能被消耗殆盡,導致人類的滅絕。他們認為經濟和人口的增長是造成現今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零速增長”,即停止經濟人口增長,停止工業技術的發展,才有可能解救人類。有些學者甚至提出,人類應該回歸到18世紀的田園式農耕生活來解決現今的危機。

樂觀派:此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未來學家赫爾曼·卡恩,代表作是《世界經濟的發展——令人興奮的1978~2000年》。以及朱利安·西蒙,其代表作為《最后的資源》。他們認為,目前的糧食、能源、人口問題只不過是出于“偉大轉折(1800~2000年)”的過渡時期帶來的結果,即產業革命到后工業化社會的過渡時期,人類由貧困到富裕的過渡時期。而由于科技的進步、人類資源的無竭性,生態環境會愈發好轉,未來這些問題都會慢慢消失。

可持續發展派:悲觀派過于強調人類經濟活動的破壞性后果,樂觀派則夸大了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對解決生態問題的能力。經過時間的沉淀,兩派人員都認識到自身觀點的局限性,最終產生了觀點趨同的趨勢。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知的賴斯特·R·布朗(Leste R Brown),其代表作為《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他們主張人類通過經濟、法律、行政等正當手段干預生態經濟,引導技術革命,使經濟增長、資源開發、人口控制、環境保護朝著生態經濟和諧發展方向前進,追求社會經濟可持續穩定的增長。

(二)我國生態經濟學的興起

生態經濟學在我國起步較晚,至今不過三十余年時間。但是其發展很快,并已取得一定成就。1980年8月,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先生在青海西寧的一次會議上首次發出了建立我國生態經濟學的倡議。1982年11月在南昌市召開了全國第一次生態經濟學術研討會。

1984年2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生態經濟科學討論會暨中國生態經濟學會成立大會。會上再次強調了生態經濟學研究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7]

經過30余年的研究討論,我國生態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得到了迅速發展。在理論上,有對生態經濟平衡理論的研究,對生態經濟再生產理論的研究,對人與生物圈、生物多樣性經濟評估等學術成果;在實踐上,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如生態經濟預警研究,積極探索生態評價指標體系、自然保護區等方面的實踐應用。

三、生態經濟學的內涵

(一)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生態經濟學”的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Kenneth Boulding)在他的重要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首次正式提出來的。[8]作者在此篇論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態經濟協調理論”,指出自然生態系統是現代經濟社會系統建立的基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的社會經濟活動都在大自然的生物圈中進行。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生態經濟系統,即人類社會經濟系統和地球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二)生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跨領域科學,從廣義的角度探討了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以及由這兩個系統所組成的復雜系統的運動規律。它轉變了人類傳統的經濟發展思想。事實上,生態學理論、經濟學理論、系統理論及倫理理論都為生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接下來著重分析下生態學理論和經濟學理論。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9]生物時刻改變著環境,環境為生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資源,所以兩者是共同進化的。因此人類必須意識到,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環境和資源的有限性,珍惜擁有的資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學理論中另外一個重要的理論即為生態因子。生態因子對生物生長發育具有限制作用,同理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也受限制因子的限制,這時如何進行有效資源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經濟學是一門對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分配以及消費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10]其兩大核心思想為,物品是稀缺的,以及社會必須有效地利用他們。傳統微觀經濟學關注個體的生產和消費行為,宏觀經濟學關注整個國家或者區域的就業通貨膨脹等問題,其中的許多理論都構成了生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而生態經濟學探討的人類經濟發展規模不能所占地球承載能力百分比的問題實質上就是資源的稀缺性問題,另一方面,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分配也為生態經濟學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四、生態經濟學的未來發展趨勢

1989年,國際生態經濟學會(ISEE)的成立以及《生態經濟》雜志的創刊是生態經濟學發展史上兩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而即便研究生態經濟學變得越來越普遍和規范化,它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許多課題仍然尚處于摸索階段,但我們確實可以通過其發展史看出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上所說,從西方生態經濟學的發展史來看,可持續發展理論已經成為主流,這其實就是生態經濟學未來的發展趨勢。

1990年首屆國際生態經濟學討論會的題目與中心議題就是“生態經濟學:可持續的科學與管理”,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討論已經形成熱潮。生態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已從“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過渡到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鮑爾丁及許多科學家過去認為經濟系統隸屬于自然生態系統之下,人們應該努力尋找兩者協調發展之道。但現在,生態經濟學家們意識到,不僅僅是協調發展,如何通過經濟法律等手段促進技術進步,使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資源利用都能可持續的進行下去,更為重要。因此可持續發展理論必將是未來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大方向。

參考文獻:

[1]Lester.R.Brown. Eco-Economy [M].NYC: W. W. Norton & Co.,2001.7.

[2]劉俊.關注全球氣候變化[A].李占峰.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氣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2.

[3]UNFCC. Background on the UNFCCC: The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http://unfccc.int/essential_background/items/6031.php,2013.8.1.

[4]成克武.唐山南湖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及生態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15.

[5]張廣明.環境科學知識[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01.

[6]唐建榮.生態經濟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5.

[7]韓威.百卷本生態全書生態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

[8]唐建榮.生態經濟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2.

[9]Frodin.D.G.Guide to Standard Floras of the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72.

[10]Harper,Douglas.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Economy.http:///index.php?term=economy. 2013.8.2.

第2篇

關鍵詞:生態經濟學 經濟 可持續發展

引言

中國的生態經濟學是1980年由已過世的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提出建立的,至今已經有22年的發展歷史了,中國的生態經濟學是在適應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對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作用。如今,生態經濟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的一大重要力量,本文在這里簡要介紹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分析現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局限性對加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意見。

1、生態現狀概述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尤其是在經濟方面,更加的是突飛猛進。過去五十多年的經濟指標也顯示出經濟的巨大進步。世界上的許多地方,由于水和風的侵蝕,目前地表土地的流失超過了自然過程所產生的新土壤,使肥沃的土地面積逐漸減少,供應世界大部分蛋白質的牧場,也經受著過度的壓力。世界性的淡水資源短缺現象也日益嚴重,過度的放牧、耕耘所造成的沙塵暴也十分嚴重……這所有的現象都讓我們看到,調整全球經濟使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穩定性是多迫切的任務。

2、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原則是“人類經濟活動的需求與生態環境資源的供給之間的矛盾運動過程,是以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的,以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實現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可持續發展下的經濟都是很重視經濟所帶來的維持各生態系統平衡的一種理念,例如森林、耕地等的可持續的發展與產出。生態經濟,就是指既能夠滿足我們當代的需求而又不會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發展的需要。生態學家們認識到,生態系統為我們人類提供的服務有時候比為我們提供的產品更有價值。還認識到,如果想要生態系統提供的這類服務得到更好的保護,那么這類服務的價值就有必要加以計算,并體現在市場信號中。

2.1、生態經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同生態經濟一起,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生產方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約著經濟水平的高低。在中國,封建時期主要是以鐵器為生產工具,近代在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則以機器的大生產為主要標志。這些都可以看出人類生活在其中的生態環境才是人類的基礎。

2.2、經濟學依賴生態學,生態學高于經濟學

假如某一天我們所居住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以至于造成了一種不再適合人類生存的境況,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再談經濟的發展就沒有意義了。相反的是只有在保證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可承受能力相適應的情況下,經濟才能發展好,人類社會才會獲得持續發展。

2.3、生態經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生態環境應該成為經濟增長中可以依賴的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而不能只將其當作一個限制條件。生態環境因素在多數情況下不僅參與了經濟增長的變化,而且還有可能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3、生態經濟學下發展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3.1、是生態時代的要求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當代指導我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思想,它的產生并不是偶然的,是時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入到一個新時代的迫切要求。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從農業社會的發展階段到工業社會階段再到現在的生態階段,都離不開社會和自然環境。在工業社會階段,生態經濟矛盾的日益尖銳化推動了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們也清楚的看到,在工業社會中,那種只顧經濟發展不顧生態利益的錯誤發展模式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因此,就推動產生了一種具有更高水平的、新的生產力――“綠色技術”。這種技術既能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能很好的提高生產力,是當代新的社會生產力的代表,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3.2、能與可持續發展思想形成同步

隨著生態與經濟矛盾的日益尖銳化,同時在世界范圍內也出現了一個日益明顯的向生態經濟發展的趨勢。這是世界經濟的發展從與生態的不和諧、不持續發展必然走向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的規律性反映,這種表現遍及人類經濟生活和發展的各個方面。例如,現在建筑業大力發展“無公害建筑”、“生態建筑”;汽車制造業努力發展控制尾氣污染和可以使資源回收再生產的“綠色汽車”;在城市建設上,也越來越重視尊重自然;產品和產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強調“綠色產品”和“綠色產業”。這種經濟生態化的現象是當代經濟在發展中出現嚴重經濟與生態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客觀生態經濟規律推動世界經濟逐漸走向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明確反映。經濟生態學這種理論的產生適應了當代解決經濟與生態不平衡問題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經濟生態學的產生與這一趨勢的出現也是同步的。

3.3、與世界經濟生態學形成同步發展

除了我們國家外,國外也有很過國家注重生態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生態經濟學的產生是解決世界生態與經濟共同矛盾的需要,是世界性的科學。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的生態經濟學結合各國的具體情況,在提出生態經濟學方面又有各自的特點。例如,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首先使用了 “生態經濟學”這一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適應了美國和世界發達國家解決已經出現的生態與經濟的矛盾的需要。但從時代的整體來看,各個國家的生態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提出和形成都是來源于同一個世界上面對同一性質矛盾的實踐結果。據此,我國生態經濟學理論的提出和該學科理論的形成明顯與世界生態經濟學理論的形成同步,這也是客觀必然的。

3.4、為可持續發展實踐服務的作用

生態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指導實踐的科學,它為可持續發展指導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其目的也在于為實現我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3.4.1、為指導建立協調高效的人工生態系統服務。在生態經濟學的理論中認為,人一切的經濟活動都是在由生態和經濟系統交叉滲透結合形成的生態經濟系統中進行的,經濟生態學是人們經濟活動中的一個實際載體。因此,它的運行要受到客觀生態平衡和客觀經濟規律的雙向制約。我國過去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生態經濟問題,就是由于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只注重經濟的增長需要而忽略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

3.4.2、能指導建立我國資源利用的新方針。人類發展經濟的實質,歸根到底還是利用自然資源,可是長期以來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的時候并不能正確地處理好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之間的關系,導致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和不平衡,從而使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變為不可能。用生態的經濟學的理論來總結人們長期以來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可以看到,人類在處理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關系上,存在著兩種錯誤的認識和做法:第一、一部分人把保護和利用資源這兩種認識和做法對立起來。其中又可以分為兩部分,一種是“只保護不利用”,這些是在人們已經有了必須保護生態環境的認識后,面對長期以來惡劣環境所產生的一種看法。另一種是“只利用不保護”,這種做法更加是不可取的,這些現象在我國和西方國家的過去中尤為明顯,在沒有經濟與生態協調理論的指導下長期采用的一種做法。第二、把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徹底割裂開來。有些人認為應該“先破壞后治理”,有些人認為應該“邊治理邊破壞”,這兩種觀念顯然都是不正確的。在經濟的實際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的破壞很容易但治理起來很難,有的治理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而有的是花再大的代價都不可能治理好。

3.5、可以深化我國經濟的改革

經濟改革后的20多年來,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國20多年來經濟改革的核心是針對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中忽視和否定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從而不能取得本有的經濟效益的問題進行的。其基本內容是要改革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從而促進解放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當前的經濟發展已經步入了生態時代,目標是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新生態時代對我過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賦予我國經濟改革的新任務。一方面,要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遵循客觀生態平衡自然規律的要求,改革一切不適合自然生產力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解放和發展被束縛的生產力,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繼續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繼續改革一切不適合社會生產力要求的生產關系。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繼續深化我國經濟的改革,涉及我國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明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生態經濟形式。在此基礎上,還應建立起新的生態經濟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結語

讓經濟回歸于生態是一個十分準確而迫切的理念,以生態經濟為基礎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許多人認為這種理念太不現實、太激進,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態經濟學的理念是與現實結合的最好認識。如今我們不應該考慮實現這種轉變將付出多大的代價,而應考慮如果我們不實現這種新時代的轉變將付出多大的代價。這種轉變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公眾的相互協調、支持。生態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和進步的必然趨勢,生態經濟下的可持續發展意味著與“高污染、搞投資、高損耗”的資源配置說再見,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實現走造福子孫后代而不是危害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之路。

參考文獻:

[1]鄺元成.資源與環境約束下的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透視珠三角,2011(11).

[2]馬傳棟.保護生態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J].經濟廣角,2012(152).

[3]張東升,于小飛.基于生態經濟學的林下經濟探究[J].林業產業,2012(89).

第3篇

關鍵詞:生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當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工業發展也十分迅速,經濟實力也不斷增強,如何使我國的經濟能夠真正升級與轉型,實現經濟與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是黨和國家都十分關注的重點。生態經濟學的發展為我國采用科學的理論指導經濟建設,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二、生態經濟學概述

生態經濟學主要是對生態經濟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對生態經濟運行的規律進行研究,旨在促進生態與經濟之間協調健康發展。這一學科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自然中的一些規律進行研究,主要是以問題為基礎,也就是將生態經濟中的各種問題作為出發點,從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出發,使其上升至理論的高度,然后在使用這些理論指導社會實踐。這一學科具有以下規律:

(1)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的規律:在這里經濟是生態的子系統,經濟的發展以生態發展為前提,人們各種經濟行為都要受生態的制約。生態和經濟之間有著廣泛聯系,人們不能忽視這些聯系,也不能把自己與自然分裂開來。生態經濟系統內有兩大矛盾,第一,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內資源增長的無限性和生態環境資源提供的有限性間的矛盾;第二,經濟生產中廢棄物的數量不斷增長和生態環境內容量有限間的矛盾。所以,人們需要遵守生態環境的規律,提高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程度。

(2)生態產業鏈規律:生態系統內有很多食物鏈,不同系統組成的成分如果不同,營養結構具體的表現也會有所差異,不同成分都是以營養的聯系為基礎,建立一種緊密的關系,在生態經濟學中形成生態產業鏈規律。主要指某個范圍中企業會對自然系統內生物鏈的關系進行模仿,將資源作為紐帶,形成產業之間具有鏈接的關系聯盟。其運行和規劃需要降低整個鏈接中交易的費用,確保運行的暢通,節約運行成本,進而增加生態產業的吸引力與前景。

(3)生態需求遞增規律:生態需求指社會中的消費者對環境的質量需求與經濟需求的總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生態需求也不斷增加。面對這種情況,可以根據國家的整體生態環境,增加生產中的生態供給,進而促進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平衡。

三、基于生態經濟學的我國可持續發展道路探索

(1)推動工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向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轉變

經濟發展是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只有轉變不同形式經濟的發展模式,才能夠真正促進文明的進步,這點已經在歷史中得到證明,這也是生態經濟學研究的重點。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式已經經歷了從工業早期與后期兩個臺階的轉變,以后經濟模式需要超越生態窗口早期的轉變與后期的兩個門檻。現代化理論認為:第一次現代化主要是實現現代工業的現代化,也就是將經濟發展的模式轉變為工業文明模式,這一模式下,經濟的發展主要從傳統農業走向了現代工業,主要的特征有城市化和工業化等,產業發展的特征主要是工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持續增加,經濟結構也不斷變化,制造業比較發達。這種模式也有很大的副作用,在發展經濟時,也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促進生態環境的退化。而第二次現代化則使為了實現生態現代化,也就是生態經濟發展模式,這一模式下,經濟變化主要從現代工業經濟走向新型信息化經濟,主要的特征是信息、生態、綠色和知識等,能源的使用去碳化,經濟發展更側重于服務。從我國經濟發展的軌跡出發,我國在過去的20多年內,經濟的轉型主要有3個階段:工業經濟轉變的早期階段;工業經濟轉變的后期階段:從工業經濟向生態經濟轉變的階段。要想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加大工業經濟向生態經濟轉變的速度,實現經濟的全面轉型。

(2)對傳統的經濟進行生態轉型與升級,打造我國升級版經濟

從經濟的轉型來看,我國以前粗放型的經濟肯定不是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模式,而傳統的集約型模式也只考慮企業的利潤,沒有關注企業發展造成的副作用,所以也不可取。只有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等效益進行綜合考慮的低碳模式,才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低碳模式能夠提高對能源進行利用的效率,創建出清潔能源的產業結構,這是有效解決經濟和能源矛盾的最佳途徑,有助于使生態、能源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換句話說,這種低碳模式的經濟是實現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基礎,所以需要國家加大重視。

第4篇

一、生態經濟學視野下礦產資源價值的再認識

在支配人類經濟活動的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礦產資源價值的雙重性已為人們所認識。之所以長期以來相關的制度設計在處理生態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關系問題上相互掣肘,原因在于傳統經濟學觀念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傳統經濟學是以經濟單元為視角,整個宏觀經濟被視為一個整體,在這樣的愿景下,自然生態或環境是經濟的一個子系統③。若要發揮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經濟規律對生態環境的支配性影響,事實上是賦予經濟相對于生態環境更為優越的地位,經濟對生態是一種涵蓋和吸收的制約關系。以這樣的認識為出發點,任何制度形態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對立問題④。因此,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取舍兩難問題,必須找尋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生產模式。在經濟學領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的生態經濟學提供了嶄新的認知模式。生態經濟學強調以生態規律為基礎和起點,進而確定經濟系統的適當規模,并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和在各種用途間有效地配置不同類型的資源。在生態經濟學的思維中,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有著與資本完全類似的特征,具有資本的屬性,完全可以被視為資本,而且比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更像資本,也是比人造資本更為重要的資本⑤。相對于傳統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從內涵上偏向于將宏觀經濟理解為只是一個包含內容更多、更有支撐能力的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從而顛覆了在傳統經濟學思維中經濟發展相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所表現出來的事實上的優越地位;從觀念和方法上要求將經濟系統從屬于生態系統,以生態規律影響和支配經濟發展的進程,在此基礎上形成“能夠維系環境永續不衰的經濟——生態經濟”⑥。在生態經濟學的視野下,礦產資源既是經濟資源,又是生態環境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①。礦產資源的生態價值擺脫了對經濟價值的依附性,從被吸收和忽視的地位中解放出來,更新了既有的礦產資源價值構成理論,形成了表1中的構成要素與結構關系。從表1可知,礦產資源價值V=N+L+G+E。其中,天然價值(N)是指作為經濟資源本身所具有的、未經人類勞動參與的價值,其價值量的大小取決于礦產資源的豐饒度、質量及所處區位等要素;人工價值(L)對應的則是礦產資源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代內及代際補償價值(G)反映的是礦產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在同代人之間及代際間的公平與補償問題;外部補償價值(E)指的是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實現的總價值里應對生態環境價值予以扣除和補償的部分②,這是生態經濟學對礦產資源價值構成重新認識的最重要因素。

二、關聯機制的制度生成路徑

1.完善的產權制度是建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保護關聯機制的前提要實現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聯與互動,建立完善的礦產資源產權制度,通過市場實現對礦產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前提。這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礦產資源的市場價格能夠充分反映其價值及稀缺性;二是通過市場交換實現的資源價值,應按照資源價值構成理論,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做合理的分配。盡管都強調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但生態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對該問題的理解存在根本差異。傳統經濟學把環境作為經濟的子系統,市場機制的目標是人工價值(L)效用的最大化,礦產資源僅僅作為生產對象存在,天然價值(N)并未得以體現;而生態經濟學則把經濟作為生態環境系統的子系統,要求實現從天然資源到自然價值的理念更新,強調自然資本對經濟系統的支持和制約作用,主張在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上提高天然價值(N)的利用效能。但當前對礦產資源產權制度爭議較多的是其利用環節,存在問題較多,無法體現礦產資源的天然價值。一是由于物權法中“物”的觀念始終無法合理地包含礦產資源概念,因此在物權有關的立法中盡管可能是因為迫于實際需求而對礦產資源的利用問題勉強作出了一些概括的規定,但無法與傳統的物權形成一致的法律邏輯;二是單行的礦產資源立法雖然也對有關利用問題做出了制度安排,但這些制度安排基本上是以行政許可為載體的,這就把原本應該是通過利益機制的誘致作用解決的問題與權力因素糾纏在一起①,導致了私權力與公權力的混亂。因此,需考慮擴展物權法理論上“物”的概念,增設“對物的采掘”這類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行為,對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勘查開發行為進行物權法規范,使其直接適用于傳統物權法“物”的利用規則,排除行政權力的運作空間,完善礦產資源的產權制度。2.價格形成機制與資源稅費制度的配套支撐僅僅市場化改革不能為礦產資源價值的充分實現提供根本性機制保證,還需要完善的礦產資源價格作用市場和稅費制度改革。礦產資源的人工價值(L)通過市場自發作用是能夠實現的,但其天然價值(N)、代內與代際補償價值(G)和生態環境價值(E)卻因其公共性與外部性,難以在市場作用下發揮效用,必須通過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和稅費制度改革來實現②。因此,完全實現礦產資源的所有價值,需要實現以下兩種制度機制。第一,改革礦產稅費制度,理順礦產資源的收益分配關系,使參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相關利益主體都能獲得合理補償。從邏輯層面考慮,這些利益主體應該包括宏觀、中觀與微觀3個層面。一是在宏觀層面應實現對礦產資源所有者(國家)的利益補償,變具有濃重管理收費色彩的資源使用補償費為權利金,充分體現所有者的權益;二是實現對礦產資源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補償,探索建立地區發展基金制度;三是從礦產企業的資源銷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稅收,成立生態環境治理等類似基金,用于環境污染治理,內化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外部成本③。第二,形成合理的礦產資源產品價格生成機制,將由行政干預為主且明顯偏低的價格轉變為由市場作用為主能反映資源完全價值和供求變動的價格。主要措施包括推進市場化導向的資源產品定價機制改革、完善政府宏觀調控、大力推進配套改革等。其一,加快培育、完善基礎市場、產品市場和期貨市場等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礦產資源市場體系,促進礦產資源產權、產品的自由流動,并發揮和強化期貨市場規避價格異動風險和引導價格形成的基礎功能②;其二,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培育礦業權評估機構等市場中介組織,以促進礦產資源市場交易效率和交易深度的提高④;其三,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制定并實施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財稅政策,保障資源價格的順利進行⑤.

作者:鄒謝華 郭威 單位: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 國土資源部法律評價工程重點實驗室

第5篇

關鍵詞:循環經濟;工業生態系統;工業生態學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2-00-01

一、引言

我國在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的同時,環境也受到嚴重的損害。在全球資源危機和環境惡化壓力下,美國、德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都加大了對循環經濟的研究,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又一次走在了發展中國家的前面。我國必須加強對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循環經濟模式構建的思想基礎是工業生態學。工業生態學的核心是工業生態系統理論。工業生態系統理論奠定了資源循環利用的客觀基礎,保證了人類經濟行為符合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指明了循環經濟發展的具體路徑。

二、工業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的效益分析

(一)社會效益

工業布局如果是符合城市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符合正常運行、協調發展的規律,科學、合理,就會促使企業發揮更好的社會效益。

(二)經濟效益

首先,有利于企業減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違法成本;其次,有利于企業的分工協作;再次,有利于加快生產及銷售過程;最后,有利于促進工業生態經濟園區所在地的其他產業發展。

(三)生態效益

本文所說的生態效益,主要指的是合理工業布局下,企業在做好生產活動、銷售活動等經營業務的同時,對周邊生態和人文環境形成的拉動效應和影響程度。按照生態經濟學原理在工業生態經濟產業園區中積極推進工業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合理的工業布局,將有利于促進工業生態經濟中的實體實現良性互動和集約化經營,有利于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理念下實現諸多有利要素的合理組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美好的生態環境,提升工業企業的生態效益。

所以說在工業生態經濟產業園區中積極推進工業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既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有利于生態效益的提升。

三、目前我國城市工業生態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過去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重視程度不夠,對工業企業布局與城市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認識普遍缺乏,所以幾十年來,我國的絕大部分城市在工業布局上沒有充分考慮企業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單純地從附和工業經濟發展本身的需要出發,幾乎所有的基地建設和大規模工礦企業均主要分布在市區或沿路、沿江地帶,單純地遵循相對靠近資源,便于企業生產、運輸、通訊和職工生活等基本原則。因而在城市的各個方向、各個部位出現見縫插針式的工業布局,形成企業包圍城市的不協調局面也就不足為怪。這種情況不是個別現象,在全國很多地方的工業布局中都存在這個問題,需要認真對待和審慎思考。

因此,在城市建設與循環經濟的互動式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下的工業生態經濟學為指導。同時充分考慮當地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在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理念前提下,對于以城市為依托的工業企業,在建立的同時,又不污染生態環境,兼顧經濟系統與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辯證、協調和統一發展。并使之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從而形成結構合理、清潔高效的工業生態經濟系統。

四、循環經濟理念下的工業生態經濟建設建議

(一)政府管理部門

一是要堅持工業生態經濟學與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提高政府政策決策者的生態意識,轉變觀念,全面加強協調引導,在經濟相對落后的狀況下創建工業生態經濟模式的過程中,一定要準確找準政府定位。

二是要從生態意識的角度深入剖析工業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人為改造系統的良性循環,堅持可續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思路,不斷提升城市公共空間質量,有力地實施相關的生態經濟發展策略和措施,強化政府環境監督管理職能。

(二)產業發展方面

一方面是要特別注意強化每個企業單位在堅持工業生態經濟學與循環經濟發展理念下積極進行清潔生產工作,努力構建科技創新型企業,盡力打造工業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理念下的物流循環體系;另一方面,在實施統一的工業生態產業結構和循環經濟發展空間布局規劃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城市核心競爭力,有力整合城市經濟的眾多產業強勢部門,大力壯大城市的經濟實力,做強城市工業生態經濟園區。

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周邊城鎮為紐帶,合理構建工業生態經濟學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城市區域或城市集團。

(三)城市經濟社會整體的循環體系優化構建

一方面是編制工業生態經濟模式建設規劃,逐步推進城市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形成理想的區域環境發展戰略;形成節省能源的公路、鐵路等交通體系網絡,改變現在的生態和經濟兩大系統不相協調、相互抑制的局面,同時要嚴格環保執法,達到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最終目的。另一方面是堅持工業生態經濟學與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清醒認識自身與生存環境的辨證統一關系,實現“資源循環式”增長。

(四)推行清潔生產,創建綠色企業

工業生態系統中的企業是綠色企業。綠色企業比一般企業能更高效地利用資源和能源,以較少的物耗、能耗生產出更多的綠色產品,并能使在一般企業中被排出廠外的廢棄物和余熱等得到回收利用,可大大提高企業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率。所以,創建綠色企業是構建工業生態系統的基礎和前提。構建工業生態系統首先要求創建綠色企業。創建綠色企業的最基本的途徑是推行無廢、無害、無污染的清潔生產。推行清潔生產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對工業生產全過程以及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采取污染預防的綜合措施。

參考文獻:

第6篇

一、金融生態的理論發展

(一)、生態系統學

按照生態學對于自然生態系統的仿生,生態系統指由生物群落及其賴以生存的物理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泰斯勒認為生態系統是指生物有機體及周圍一切空間和所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生物有機體的環境共同組成的,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協調,共同形成的具有統一功能的系統。

自然界有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但各類系統基本上有兩部分組成,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環境,或叫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其中生物群落是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構成,物理環境是各種生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和條件。所以生態系統是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物理環境體系構成。

生物群落和物理環境是相互影響和彼此依存的動態關系。這種動態平衡是在生物體演進過程中不斷發展、變化的。這樣的生態系統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就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和物理環境,所以不同的生態系統就具有地域性的特點。而生態系統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職,相互維持與制約,循環往復,并進行自我修復,具有自我修復和完善的功能。

(二)、生態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復合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運動規律的學科,即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及其矛盾運動發展規律的學科,從經濟學和生態學的結合上,圍繞著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研究生態經濟結構、功能、規律、平衡、生產力及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經濟的宏觀管理和數學模型等內容,旨在促使社會經濟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美國海洋學家萊切爾卡遜在1962年首次真正結合經濟社會問題開展生態學研究。幾年后,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正式提出“生態經濟學”的概念,他認為生態系統是穩定的,經濟系統是增長的,生態系統供給的穩定性和經濟系統的渴求增長性之間的矛盾必須要經過協調才能更好的發展。

生態經濟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生態經濟基本理論、生態經濟區劃、規劃與優化模型、生態經濟史。這些研究內容就主要包括了社會經濟發展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人類的生存、發展條件與生態需求,生態價值理論,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等。(三)、金融發展理論

1、金融發展理論的概念

主要研究的是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關系,即研究金融體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在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體系和金融政策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增長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資源以實現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并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金融發展理論的發展

格利和E.S.肖分別發表《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機構與儲蓄——投資》兩篇論文,從而揭開了金融發展理論研究的序幕。他們相信金融的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手段。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指出,金融理論的職責在于找出決定一國金融結構、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經濟因素,確立了衡量一國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水平的基本指標體系,奠定了金融發展理論的基礎。金融發展理論的形成。羅納德·麥金農和E.S.肖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認為適當的金融改革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使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是金融發展理論的行程。金融約束是指政府通過一系列金融政策在民間部門創造租金機會,以達到既防止金融壓抑的危害又能促使銀行主動規避風險的目的,進入新金融發展理論研究。金融政策包括對存貸款利率的控制、市場準入的限制,甚至對直接競爭加以管制,以影響租金在生產部門和金融部門之間的分配,并通過租金機會的創造,調動金融企業、生產企業和居民等各個部門的生產、投資和儲蓄的積極性。政府在此可以發揮積極作用,采取一定的政策為銀行體系創造條件鼓勵其積極開拓新的市場進行儲蓄動員,從而促進金融深化。

二、金融生態的內涵

參照生態學對生態系統的分析,根據自然生態系統的構造原理以及自然生態系統長期演化的結構特征和功能特征,可以把金融生態系統理解為金融主體及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金融生態環境共同構成的動態平衡系統。

金融主體,既包括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生產者,即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這些直接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主體,如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也包括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消費者,主要是指接受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的個人、企業、機構和政府,還包括那些保證金融交易得以順利進行那的第三方,如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金融咨詢評估機構等,也包括以制定政策,確定規范,進行調控和實施監管為職能,從而直接影響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運行,同時也直接影響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供應之種類、規模、價格、質量、范圍等的金融決策機構和金融監管機構。

金融生態環境,指的是由居民、企業、政府和國外等部門構成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消費群體,以及金融主體在其中生成!運行和發展的經濟、社會、法治、文化、習俗等體制、制度和傳統環境。

徐諾金認為金融生態,又可稱為金融生態體系,是各種金融組織為了生存和發展,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及內部金融組織相互之間在長期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

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在這個金融生態系統中,金融主體和金融生態環境也是相互依存和彼此影響的。一方面,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主體得以生存的活動空間,它決定著金融主體的生存條件、運行方式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金融主體則以主動及被動的方式接受金融生態環境與制造其生態環境。(作者單位: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

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2011年校級課題一般項目《貴州省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可持續;經濟學;發展;前景

盡管經濟學領域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探討已經進行了幾個世紀,但是一直持續到“可持續經濟學”出現,才廣泛應用在環境、資源和生態經濟學當中。隨著氣候變化、資源緊缺等全球化的環境問題惡化,當代我國經濟學和世界經濟學的發展與前景研究中,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

一、可持續經濟學的相關內容概述

(一)可持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一般而言,可持續經濟學是以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構建的一個基礎理論,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自然與人的關系公證,同時旨在解決未來不確定因素。具體來說,可持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包含了三種關系,既同代人之間的關系、代際間的關系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其中,代際間的關系和同代人之間的關系強調了一種現代人人發展而又不損害后展的能力,是一種關系的公正。與此同時,上述二者的關系公正充分反映了人類中心學說中有關公正的觀點。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是一種關系公正。因此,可持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就是一種自然與自身的保護理論體系。

因此,根據可持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筆者認為可持續經濟學的定義應當為構建在道德上的,不浪費使用稀缺資源、自然環境而發展經濟的一種學說。是一個具有可操作性、清晰的、有特點的學科。但是關于可持續經濟學中是否“浪費”對于各種關系的公正是否有影響還有待考證和闡述。

(二) 可持續經濟學的研究目標和主題

可持續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構建是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基礎,因此,可持續經濟學研究的目標和主題也應當是有關自然與人的。簡而言之,可持續經濟學研究主題應該是公平和效率的結合,是區別于資源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的,是結合了二者的研究目標和主體的。因此,關于可持續經濟學研究目標和主題可以概述為如下兩個方面:

1.認為可持續經濟學是一種認知上的興趣理解。

2.認為可持續經濟學是一種行為上的興趣管理。

興趣理解方面的目標保持了可持續經濟學作為一門經濟學科學的特征,而興趣管理方面的目標則強調了可持續經濟學中人與自然管理的方面。因此,可持續經濟學是一門“相關科學”,其研究目標和研究主題是綜合了資源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而形成的。

(三)可持續經濟學的特征

根據筆者上文所述的內容來看,可持續經濟學的特征是區別于普通經濟學領域學科,又是經濟學領域中各學科綜合形成的。因此,可持續經濟學與經濟學領域中的一般科學是具有區別的。

首先,關于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可持續經濟學的研究主題,也是其首當其沖的一個特征。這一特征也強調了可持續經濟學的視角是自然與人之間的系統。因此,可持續經濟學在具備科學性的同時也就具有了廣闊的開放性。

其次,可持續經濟學中“持續”是重點,也就是說它的第二個特征便是其必須要對未來的許多不確定性因素進行研究。

再次,可持續經濟學是將道德和效率兩種觀念結合在一起的,實質上代表的是一種正確、合理、科學使用自然資源,并不構成浪費的方法。

最后,認知和管理的雙重性是可持續經濟學的最后一個特征。管理和認知二者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可持續經濟學是一門跨科學的學科,也是一門提供知識指導的學科。

二、 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意義

近年來,經濟的增長對于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已經廣泛引起了經濟學業界的關注。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經濟的經濟增長對于環境和生態的影響是中性的,亦或者是有益的。這主要是因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帶動了相關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解決了當下發展中的一些環境問題。但是,筆者認為,一些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必定會造成環境的惡化,一些發達國家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對于環境保護的成本也將不斷加大。尤其是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對于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程度相當大,對于自然資源的索取相當厲害。因此,在經濟增長之后,環境和生態環境惡化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經濟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可持續經濟學的出現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經濟學領域以及廣大人民對于自然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消費不可超出生態承載力的認知,也闡明了自然生態圈中資源和能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可持續經濟學中有關人口增長和能源消耗、溫室效應等的闡述也讓很多國家將經濟發展的原則構建在“可持續”原則上。因此,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我國“循環經濟”的經濟發展模式奠定基礎,實現我國來自世界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的一種平衡。

三、可持續經濟學發展的前景和展望

(一)可持續經濟學發展前景中的挑戰和機遇

可持續經濟學從出現到發展經歷的歷程是相當坎坷的,但是其的發展前景也是良好的,是有助于我國和世界經濟良好、科學發展的。但是,可持續經濟學發展前景中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

首先,任意性的客戶便是其中一項重要挑戰。在經濟學往后的發展過程中,一旦人們在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出現任意性將不會采取理性手段,進而使得可持續經濟學的前景不明朗起來。

其次,關于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以及資源經濟學三者與可持續經濟學的關系劃分必須要清楚。

最后,可持續經濟學是的總體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系統。因此,個人參與到可持續經濟學的研究當中去將為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讓可持續經濟學的前景更好。

(二)可持續經濟學的展望

總的來說,可持續經濟學囊括了經濟學領域以及非經濟學領域各種學科的內容,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此,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將帶動各個行業和領域的經濟發展,并未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的平衡提供保護。未來幾十年內,可持續經濟學將會出現一種迅猛的發展態勢。(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陳艷瑩.可持續經濟增長的實現機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2]張世秋.使發展更可持續[J].中國投資,2009(02).

[3]代明,覃劍,丁寧.恒態經濟學理論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2009(09).

第8篇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學;條件;對策

鑒于二十世紀以來現代石油農業所所產生的種種嚴重問題,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更好地合理利用各類自然資源,人們只得探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式,其中生態農業就是極具代表性與發展前景的一種全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在此,筆者試從經濟學視角對生態農業的發展進行分析。

1 生態農業的含義

生態農業作為一種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是由農、林、牧、副、漁等各個行業加以綜合的大農業,而且還是農業生產、加工與銷售之間彼此銜接,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生態農業不但繼承了傳統農業之中的精華部分,而且還十分注重于對現代科技以及科技成果加以運用,側重于實施全面規劃、改善結構,做到多業互補,進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的能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相互統一。生態農業注重于生態系統中各個要素所具有的總體性、綜合性以及協調性的相互統一。生態農業通過保持與改善這一系統之中的生態動態平衡規劃為其指導思想的,通過合理地安排農業生產結構及其布局,積極提升太陽能固定率以及利用率、提升生物能轉化率以及廢棄物所具有的再循環率,推動物質在系統之中的循環以及利用,用盡量少的燃料、飼料和別的原材料之投入來換取盡量多的農產品與加工制品之產出。

2 生態農業的經濟學相關理論

(1)生態農業產業化理論

實現農業產業化之內涵在于依據市場經濟所具有的內在需求,以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為主體,在橫向層面上促進資金、技術以及土地等各類農業生產要素趨向于集約化。在縱向層面上則是以市場為主要導向,以加工或者合作經濟組織為主要依托,以各位農戶為前提,以現代科技服務為方式,運用把農業再生產當中的產前、產中以及產后各個環節相互聯結成為完整化的產業體系,從而實現產供銷與農工商等的一體化經營之中,同時也是積極引導分散化農戶小生產轉化成為社會化大生產的重要組織形式,也就是系統之中的非市場安排和系統之外的市場化機制的彼此結合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商品化農業所實施的自我積累、自我調節的經營模式,則是以各位參與主體所具有的共同利益為主要基礎的一種經濟共同體之運行。就農業產業化含義而言,其中心就是經營的一體化,而關鍵則是由龍頭加以帶動,基礎則是農戶的積極參與,本質為通過有關方共同組合而成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的新型經濟聯合體,讓使各組成主體均可得到整個產業鏈所具有的平均利潤,進一步形成統一化的市場條件之下的同行業、同產品所產生的利潤。就本質而言,這也是發展農業產業化在經濟學上的重要意義。農業產業化作為市場經濟發展下的重要產物,是市場經濟背景下農業開發的內在動力以及自發性體制的創新。這一體制創新會發生,主要是由于其能夠積極引領極其分散的中小農戶進入到社會化大市場之中,從而形成規模化的優勢。

(2)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理論

生態農業要想實現技術創新,主要應當做到:一是實現生態農業模式之創新。和傳統農業不同的是,生態農業和自然之間具備和諧與交融之特點,資源的配置一定要具備復合與循環之特點,生產產品有機化與無公害之特點。二是要實現生產技術之創新。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典型的集約型農業生產方式,一定要采用更為高效、更加節約的科技手段,比如,微生物技術等新技術。三是要實現經營機制之創新。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銷售之間彼此聯結,因此,生態農業經營體系必然和傳統農業經營方式之間具有相當大的差別。生態農業運行方式具備了市場化的特點,在生產與經營中具備了專業化的特點,在產品的供給上則具備了品牌化的特點。

3 開發生態農業的主要條件

(1)形成綠色經濟意識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大力實施以綠色產品、綠色生產以及綠色產業為主體的綠色經濟,這也是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對于經濟生活所作出的各項具體要求。如今,環境的標準已成為我國農產品進入到市場之中的一項重要標準,而綠色消費則已成為現代人消費目標以及時尚。如今,綠色消費的觀念正在不斷地深入人心。面對著這一新的趨勢,深入發展生態農業首先就應當在思想觀念以及思維方式上進行全面調整。這就需要不斷強化綠色經濟意識之培養,并且通過輿論與政策引導、實施教育培訓等多種形式,從而形成包涵各職能部門、各涉農業企業以及廣大農民等的多個群體的綠色經濟觀。要全面打破以前產量型農業發展的定勢思維,從而形成以講究生態效益為主要內容的質量意識,從而切實引導農業生產與經營者在經濟上的行為。與此同時,應當強化法制建設,運用更為完善的生態環境法律體系、更為嚴格的執法行動等,從而讓各農業領域的生產經營者在生產與經營的過程之中能夠更為自覺地保護好當前的生態環境,更為合理地利用好農業資源,從而走出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彼此協調的現代生態化發展之路。

(2)創設較好的農業生態環境

農業生態環境作為和農業有關的全部自然因素以及自然力之總和。生態系統作為各種自然因素間彼此協調和補償的新型開放系統。人類要想生存與發展,就必須要有比較好的生態發展環境。與此同時,人類在積極開發與運用自然資源的社會生產以及生活活動之中,又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改變自然因素所具有的現實狀況,讓生態系統與生態環境出現新的變化。一旦不自覺地維護各種自然因素間的平衡狀態,生態環境就容易往不利于現代人生存與發展之方向加以變化。假如這一變化突破了自身的上限,就會面臨極大的危機。反之,只需更加自覺地維護生態系統之平衡,生態環境也就完全能夠逐步地加以優化。對于農業生態環境所進行的保護,主要是對和農業生產具有緊密聯系的土、水以及氣體之保護,通過更加合理地利用,從而防治各類污染。

4 經濟學視野下的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1)努力實施多目標下彼此相容的生態農業之發展

通過生態農業的發展,就能實現代內公平以及代際公平。通過實現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效益之間的相互協調發展,能夠實現企業與農戶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統一。鑒于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也具有了越來越大的差異。怎樣合理地處理多個目標彼此間的相互關系,讓其能夠具備相容性,這是實現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外部情境。在我國農業生產的過程之中,企業與農戶實施生產之目的完全是為了大力追求經濟的利益,并且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而政府在確保農民群眾收入持續提升的基礎之上,一定要做到兼顧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企業與農戶所實施的農業生產活動屬于短期行為,而環境保護與生態效益之實施則是一個長期化趨勢下的行為結果。企業與農戶所開展的農業生產活動屬于個體的行為,而農業生態效益之實現主要是應用生態區域或者生態系統之中的總體化、綜合化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應當實現多個目標的相互包容,一定要以加大農民群眾收入為其基礎,從而實現其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效益之間的相互統一。一定要建立起更加穩定、更為長效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從而實現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之間的相互統一。一定要依據生態區域之劃分,通過總體規劃以發展我國的生態農業,從而實現個體行為與集體行為之間的和諧統一,這樣一來就能讓生態農業的生態效益能夠得以全面實現。

(2)合理地發展我國的生態農業

當前,我國的農產品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市場體系也不夠健全完善,這已經成為了我國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最大阻礙。因為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尚未健全完善,生態農業產品所具有的市場優勢也就難以體現出來,其價值自然也就難以真正實現。生態農業所實施的規模化發展自然也就無法實施。因此,在當前狀況之下,積極發展我國的生態農業并不是由市場加以引導和發展的生態農業形式,而是由我國政府運用政策方式來引導自身發展的一種生態農業。由于生態農業的發展尚未完全進入到健康實施的軌道之中。在此情況之下,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尚難以實現全面的規模化發展。

(3)實現生態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對立統一

與傳統農業比較起來,生態農業具備相當高的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效益,對于我國生態環境的極大改善能夠形成十分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生態農業之發展也要求以某種生態環境條件為其重要保障。傳統意義上農業的發展尤其是一部分掠奪式開發方式,對于我國的生態環境具有相當大的不利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完全簡單地把農業生產方式歸于生態環境惡化這一影響因素上。這是因為生態環境之惡化是多種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之結果。因此,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并非是唯一能夠解決生態問題的重要途徑。生態環境之改進應當從多方面入手加以實施,從而促進我國生態農業取得更好發展。

5 結束語

總的來說,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重要發展模式之一,其主要特點是能夠實現農業生態系統實現良性發展,在維護與發展良好生態環境的背景下,實現生態農業生產的高產化、優質化以及高效化之目的。生態農業能夠極大地緩解人地之間的矛盾,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強化農業勞動力的就業工作,進而增加農民群眾的收入。這對于調整我國的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以及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劉鐵軍.我國生態農業推廣障礙的經濟學分析[J].農業經濟與科技,2004(6).

[2]羅新陽.農業生態經濟: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從生態經濟學視角審視[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20).

[3]高昆誼.云南發展設施農業的生態經濟學思考[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8(2).

第9篇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the paper explores to construct the developing mode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human society surviv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ffected by the energy crisi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low-carbon economy", our country also sought to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patter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igh consumption, high pollution of traditional oil agriculture already can no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low carbon agriculture and circular agriculture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關鍵詞: 循環農業;生態經濟;秸稈利用;多級循環

Key words: recycling agriculture;ecological economy;straw utilization;multistage circulation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4-0313-02

0 引言

生態經濟學,是經濟學和生態學相結合的產物,著重研究有關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生態經濟學主要追求的是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與平衡,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符合了這種要求。通過對資源和生產副產品的循環、多級利用,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了能源的消耗,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

1 循環農業發展中的生態學原理

所謂循環農業是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以及生態工程學原理及其規律為指導的農業經濟形態,其發展過程中必然包含了許多生態學的思想和原理。循環農業提倡以綠色GDP來衡量經濟發展的狀況,將農業生產活動與維持生態系統的各種要素視為一個整體。這其中的生態學思想和原理,是循環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特點。

1.1 個體生態學原理 植物生活與外界環境相和諧的形式成為生活型,它表明植物的形態及生理生化代謝是受其自身發生、發展的環境影響的。在循環農業中,對農產品的地域性特征要進行充分的考慮,即生活型[3]。個體生態學原理中包括有限定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這兩個定律均揭示了在我國這樣一個地域差異分布明顯,環境氣候復雜多變的地域,結合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氣候條件、水土質量來合理種植和飼養動植物。同時,也要掌握各種農產品的生理特性,針對耐受程度的差異,合理育植、放養動植物,從而減少土壤環境中不利因素對農產品的危害。

1.2 種群關系原理 通常情況下,正相互作用、捕食作用、寄生關系和生化他感共同組成種群關系。

所謂正相互作用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種群通過相互作用,進而促進彼此的增長與存活。利用此原理,在選擇種植農作物品種時,可將能夠相互作用的品種間作在一起,是兩者形成生化上的代謝同盟,互利共生。

捕食作用,屬于種間關系中的直接干涉型競爭。簡單來說,就是生物界中的天敵關系。

寄生關系是指寄生物從宿主攝取自身所需的營養物質。寄生與捕食存在較大的差異,寄生者具有較高的內稟增長率,同時具有特化專一的結構與生活史,并且寄生者通過對宿主的營養物質進行消耗,進而抑制對方的生長。

1.3 群落時空格局構建 群落時空格局是指自然群落與環境之間,通過相互作用形成自組織結構,進而使得群落出現波動和演替,在一定程度上使自然資源與空間的效能得到充分利用。效仿自然群落的時空格局,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相應的農業生產。在時空上根據生物的生態習性,進行重新搭配與組合,構建立體的農業結構,對光、熱、水、氣和土等生態要素進行充分利用。

1.4 生態系統原理 生態系統原理,是發展循環農業最具表現意義的生態學原理。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循環農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較少對環境的污染,對資源實現“閉路”循環與多級利用。

2 循環農業與農作物秸稈資源

2.1 循環農業的內涵 循環農業作為一種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國內學術界在研究資源和環境的約束的背景下產生該理論。對于循環農業來說,其核心思想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理念,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延伸產業鏈,通過對農業技術進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進而對農業生物質能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提升價值,同時美化生活環境。

2.2 農作物秸稈的多級循環利用 對于傳統農業來說,循環農業是一次重大變革,一方面兼顧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遵循“4R”原則,對農業資源實現了循環利用,以及對能量進行多級利用。

農業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作為循環農業的一種模式,特點是在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循環路徑中引入生物質產業子系統,進而尋求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的途徑。

2.3 秸稈資源循環利用發展模式 參照循環發展循環農業的原則,通過微生物資源進行轉換,使資源重新回到農業生態系統,進而對資源進行多級利用,提高資源的價值。下面,以秸稈為例展開了4條循環路徑,正是循環農業中秸稈資源循環利用的主要模式:①秸稈養殖與能源循環模式。該模式的特征是:將畜牧養殖業、無公害種植、清潔能源生產與秸稈利用相結合,將秸稈作為飼料喂養牲畜,延伸養殖產業鏈條,對廢棄物資源進行重新利用,使秸稈養殖、生態種植與能源生產實現耦合與共生。基本路徑為:以秸稈喂養牲畜,將產生的牲畜糞便放入沼氣池中進行厭氧發酵,從而產生了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氣可用于農戶日常用氣需要和保暖,同時還可以發電;沼液可直接還田,做肥料;沼渣則可用來培養食用菌,食用菌產生的菇渣用來培養蚯蚓,蚯蚓可用來養殖魚類和雞鴨,所有糞便匯集后入沼氣池,繼續用來發酵。②秸稈食用菌循環模式。同第一種循環模式類似,只是在這種模式下,秸稈直接作為培養食用菌的養料;培養食用菌產生的菇渣,首先可以直接入沼氣池用來發酵,還可以用于養殖牲畜,培育蚯蚓;蚯蚓可以用來制作蛋白肥料,還可繼續用來養殖魚類和雞鴨,養魚所用池塘中的廢水和廢渣可用于肥料還田。③秸稈沼氣循環模式。這是一條清潔能源模式,直接將農田產生的大量秸稈作為原料放入沼氣池中進行發酵。產生的沼氣同路徑一,從而實現多級循環利用。④秸稈質碳循環模式。秸稈制炭是一條相對獨立的路徑。首先將秸稈進行熱解,熱解后產生了三種形態的物質。氣態的物質,同沼氣有著相同的用途,用于發電和農戶日常使用;固態的物質,用于生產生物質碳生產培養基質、肥料緩釋劑、土壤修復劑,最終還田以服務農田生產;液態的物質,即為木醋液,用來生產葉面肥和抗蟲、抗菌劑,也用來服務農田生產。

3 結論

通常情況下,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基料化是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徑,從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利用和能量轉化的角度來看,存在著物質浪費和能量逐級遞減的問題。因此,將秸稈利用與生態養殖、無公害種植、增加加工產業的附加值和產業化鏈條進行銜接,通過完善閉路循環工藝,延長秸稈利用的循環鏈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秸稈的附加值。

循環農業遵循了生態學循環利用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增加產值,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兼顧了生態環境的保護,促使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完美結合。循環農業的發展,是我國推進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程克群,馬友華,欒敬東.低碳經濟背景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應用——以安徽省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

第10篇

關鍵詞:生態旅游 可持續發展 旅游經濟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1-223-03

云南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眾多獨特的自然景觀, 旅游資源總量大、類型全、層次高。近年來, 云南的旅游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已經把旅游業確定為支柱產業之一,生態旅游的發展潛力巨大。

一、生態旅游的概述

中國生態旅游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自20世紀90年代生態旅游的概念傳入中國后,就引起了政府、旅游業界和學術界的共同關注。

1.生態旅游的內涵。生態旅游(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認為生態旅游就是“所有觀覽自然景物的行為不應使被觀覽的景物受到損失”。1988年他進一步給出生態旅游的定義:生態旅游是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賞和游覽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環境中,盡情觀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風光和野生動物{1}。1991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對生態旅游下了一個簡要的定義:“生態旅游是一種到自然地區的責任旅游,它可以促進環境保護,并維護當地人民的生活福祉。”{2}生態旅游的內容包括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兩方面。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分為包括各類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物物種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等亞類在內的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兩類;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包括農業生態、古典園林和文化遺產三類{3}。Ecotourism代表兩層意思:一是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表述,代表生態學(Ecological),另一方面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表述,代表經濟(Economy)。因此,開展生態旅游必須保證生態平衡,同時還必須獲得經濟效益,特別是當地居民能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在經濟上獲得益處。

2.生態旅游理論基礎。生態旅游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呈現出綜合性和關聯性強的特點,因而生態旅游的理論基礎也必然會涉及到多學科的相關理論。生態旅游涉及到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旅游學、地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美學、環境科學、經濟學等各種學科。

(1)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性”的思想淵源已久,《老子》和《莊子》等重要著作中就已經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古樸生態思想;藏族傳統生態倫理提出了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和萬物一體的價值觀;藏傳佛教以系統的理論體系構建完善了自然—人文生態系統,肯定了一切生命體的生命價值,強化了藏族保護一切生命的意識;苯教的宇宙觀確立了人與自然是互為依存的統一體關系。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既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文明的哲理精華,同時又蘊含著人類活動的現代實踐和理念,它是對“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兩大認識的綜合。它以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為研究的兩大基礎,從而探討人類活動的時空耦合、人類活動的理性控制,人類活動的效益準則、人與自然的演化動態、人對于環境的調控與改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規范,最終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高度統一,同時達到人與人之間的高度和諧{4}。

1980年3月國際自然與自然保護聯盟(IUCN)等發表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一詞。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系統地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5}。可持續發展可從不同的屬性進行定義。從自然屬性定義的“可持續發展”,即“生態持續性”,旨在說明自然資源與開發利用程度間的平衡,國際生態學聯合會(INTECOL)和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6};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共同發表《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戰略》中從社會屬性提出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生存于不超出維系生態系統涵容能力之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Edward B.Barbier從經濟屬性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為“在保持資源的質量和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7}。

可持續發展既是生態旅游的指導思想,又是其終極目標。可持續發展理論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層含義。其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生態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人類共同追求的應當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經濟—環境—社會復合系統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可用公式表示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社會平等發展+生態環境保護{8}。生態旅游確立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的目標體系,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模式。

(2)景觀生態學理論。景觀生態學起源于歐洲,其產生可追溯到20世紀初。景觀生態學一詞最早是由德國區域地理學家Troll創立的,用以分析某一景觀中生物與其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9}。景觀是生態系統的載體,也是人類旅游活動的載體。在景觀生態學中,景觀的概念可以概括為一個空間異質性的區域,由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復出現{10}。景觀生態學是一門研究一定地域范圍內不同生態系統或景觀發展所形成的功能整體的結構、過程與動態的生態學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是由不同生態系統與景觀要素組成的異質性景觀,研究景觀要素間的物質流、物種交流、能量流、景觀要素的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的關系以及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的動態變化{9}。

景觀生態學還注重對景觀管理、景觀規劃和空間結構與生態過程的相互影響的研究,圍繞建造宜人景觀這一目標,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生態旅游景觀的結構與功能分析,景觀多樣性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應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在現代地理學和生態學結合下產生的景觀生態學以生態學的理論框架為依托吸收現代地理學和系統科學之所長,探討景觀優化利用與管理保護的原理和途徑{11}。因此,在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管理過程中,加入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是保證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

(3)生態經濟學理論。“生態經濟學”的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Kenneth Boulding)在他的重要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首次提出來的{7}。生態經濟學是以生態經濟系統為研究對象,最終實現人類經濟系統和地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開發過程中應把握生態經濟規律,正確處理生態經濟系統中的生態平衡與經濟平衡的關系,實現生態經濟系統的穩定、高效和持續配置。生態旅游應以使旅游地區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能夠得到有效地保護為出發點,遵循生態經濟學規律,實現生態經濟系統所呈現的生態平衡和經濟平衡相統一、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在生態旅游的生態經濟系統中,各種物質和能量流動保持動態的平衡狀態,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二、云南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分析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位于青藏高原南延,地形高差懸殊,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生物種類繁多,民族風情多姿多彩。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民族風情,都蘊涵著獨特而誘人的魅力。這種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構成云南生態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優勢。

1.獨特的地貌資源。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演化,使境內形成了各種除沙漠、戈壁、黃土、海岸等外的所有地貌景觀。如滇東高原低山丘陵,起伏和緩的發育造就了各種類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包括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的世界地質公園——石林、“高原明珠”的滇池和眾多的溶洞喀斯特瀑布等景觀;聞名于世界的“三江并流”(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奇觀;世界上最深峽谷之一的虎跳峽和世界上最長峽谷之一的怒江峽谷;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迪慶高原。這些景觀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2.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云南素有“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的美譽,由于其氣候類型復雜,立體氣候顯著,地形復雜,為各種動植物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云南是全國重點林區省份,森林資源面積占全國的十分之一。2008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9.9%,人均活立木蓄積量和人均林地面積均居全國第四位。2009年完成營造林1031萬畝。據統計全省有3萬多種植物,其中高等植物17000多種,占全國高等植物的一半以上;動物中脊椎動物已知的有1704種,約占全國的55%;云南就有199種中國公布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像亞洲象、野牛、綠孔雀、赤頸鶴等23種是云南所獨有的。

3.絢麗多姿的民族風俗資源。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15個是云南特有的。云南有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一縣之內的言語有別,一山之鄰的服飾不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云南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異彩繽紛,與云南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相互融合協調,成為云南更深層次的旅游內涵。

云南少數民族風情琳瑯滿目,民族節慶活動,民族服飾,民族飲食,又是表現民族人文生態景觀的最好形式。目前開發利用的民族節慶活動有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節”、瑤族的“盤王節”、拉祜族的“庫扎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獨龍族的“卡雀哇”等。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向游客反映出其民族社會、政治、經濟和風俗等,都體現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歷史文化。

4.機遇優勢。1995年以來,云南開始將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抓住世博會在昆明舉辦的機遇,加大生態旅游發展力度,加快全省旅游業的發展。隨著云南長水國際機場的建設以及對更多高速公路的建設,完善了旅游業的硬件建設,使得游客有更多的機會來云南旅游,從而促進了遠程旅游市場的深入開發。隨著云南四季如春、彩云之南、度假勝地等印象已經逐步滲透到人們的腦海,市場潛力巨大。

三、云南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

1.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旅游業涉及面廣,乘數效應極為明顯。據中國旅游組織測算,直接參與旅游收入分配的是“住、吃、行、游、購、娛”六個部分,是人類體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成果的綜合性大舞臺。旅游對其產生的直接影響是收入,對其能產生間接影響是帶動餐飲、交通、金融、紡織、郵電通信等58個部門,由于旅游部門的消費也導致這些部門的收入增加。旅游業從傳統的飯店、旅行社、景點開始,產業領域逐步擴大到社會的多方面,逐步延伸了產業鏈并且最終要形成產業群。旅游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相關機構不是孤立存在的,同處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形成一個以主導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體系這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

2.旅游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量。云南農村剩余勞動力富足,需要從土地上轉到城市中去,而旅游業是服務業,也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并且有利于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的產業。近年來,旅游產業體系逐漸形成。目前,云南省共有旅行社、旅游住宿設施、旅游景區、旅游車船公司、旅游購物企業及旅游餐館企業等旅游基本單位19564戶,云南省旅游產業固定資產總規模超過600億元,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飯店旅館業、旅行社業、旅游交通業、旅游餐飲業、旅游娛樂業、旅游景區(點)和旅游商品購物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綜合產業體系。2009年,云南省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1%,其中,旅游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6.7%,旅游業提供的直接就業崗位新增13.7萬人,間接帶動就業崗位增加超過50萬人。顯然,旅游業在安置城鄉勞動力就業,增強城鄉居民的購買力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

3.旅游業的發展促進資源有效配置。旅游業所依賴的基礎設施包括水力、電力、通信、公交、碼頭、機場、治安、街道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博物館、圖書館、文化站、醫院、學校、信息中心。旅游業的發展取決于社會的人力、物力、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又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一些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發展中重視和完善了七大系統(吸引系統、服務系統、交通系統、標志系統、質量系統、支持系統和保險系統)的建設。云南的城市的交通體系正在向外延伸,從平面向立體發展,將點、圈、帶聯系起來,形成了地下、地面、空中的立體式交通框架,提升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四、云南旅游業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進行觀念創新,構建生態道德。生態旅游強調對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強調以眼前的利益與長遠的利益結合,主張對生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生態旅游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學會尊重自然,切實地保護自然。這就要求人們轉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提高旅游開發者、管理者與旅游者的旅游環境保護意識。為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要實現兩個轉變:即由人對自然的統治關系變為共存關系;由人類支配自然的權利和對自然應盡的義務相分離變為兩者的統一。

2.合理進行旅游總體開發規劃。由于云南生態旅游區域大多是在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地區,商品生產和流通不發達,自給自足的經濟觀念很深。同時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旅游旺季較短,淡季較長,加上生態環境脆弱,極易破壞等原因客觀上造成旅游資源的浪費。這些因素的存在要求合理進行云南的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原則,以可持續旅游為基礎,加大對旅游區節水工程建設與河流、湖泊污染治理力度,開展旅游業用水重復利用和節約用水,解決人才、技術、信息及旅游產品品牌等無形資產的積累,形成一批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的旅游品牌產品,造就更多的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知名企業家。同時,根據云南自身的自然環境特點,云南的旅游業應積極開發高山景觀、風景名勝等面向大眾休閑和具有特色的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

3.健全穩定的保障機制和法規。在環境保護方面, 我國目前實行“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的政策,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化,建立法規是抑制旅游盲目性、隨意性和不穩定性的有力舉措。云南的旅游業應依法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具備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堅強的法律保障,才能實現云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生態旅游,努力探索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可持續發展新思路,抓住新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是云南旅游業的新課題。

注釋:

{1}Cebalbs Lacurain.Tourism 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M].Switzerland:IUCN(The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1996

{2}侯沛蕓,李光中,王鑫.生態旅游與世界遺產教育策略擬定之研究[J].旅游科學,2005,19(5):8—14

{3}田里,李常林.生態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4}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199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5}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錢易,唐孝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唐建榮.生態經濟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8}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9}戈峰.現代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0}李斌.黃土高原景觀生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1}劉忠偉,王仰麟.生態旅游及其景觀生態學透視[J].人文地理,2001,16(3):11—15

第11篇

[關鍵詞] 環境會計 背景 理論基礎 必要性

環境會計目前己成為國內外會計界熱點問題。環境會計以改善資源環境為目的,以自然資源耗費如何補償為中心而展開的,以貨幣計量和實物單位計量或用文字說明等方式,將由環境資源所產生的環境收益、環境成本等納入會計核算體系之中,對與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和現象進行確認、計量、核算和披露。環境會計本質上是一種管理活動,是整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一、環境會計產生的社會背景

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使得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空間和規模越來越大,從自然界獲得的資源越來越多,但排放的廢棄物也與日俱增,給環境帶來沉重負擔,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嚴峻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全球性關注。從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會計組織都曾就環境問題發表研究公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就企業環境披露問題發表建議;聯合國也開始對企業財務報告的環境披露問題給予越來越多關注,并建議各國研究相關會計準則。嚴峻的環境形勢和會計界的積極參與,以及各國環境法規及有關政策為環境會計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環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來自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目前自然環境所接受的污染中80%來自企業。因此,企業應該對環境保護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企業基于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也不得不重視環境問題。這些活動既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同時又與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聯系,企業會計就不能熟視無睹。鑒于會計在現代企業和現代經濟社會活動中的重要地位,而利用會計手段對環境活動進行確認和計量,是提高環保投入產出率、改善環保工作效果、確保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環境會計產生的思想理論基礎

外部不經濟理論。外部不經濟是指某些企業或個人因其他企業或個人的經濟活動而受到不利影響,又不能從造成這些影響的企業或個人那里得到補償的經濟現象。環境資源不可分割性使其產權界定成本非常高或難以界定,環境資源因此具有全部或部分公共性,這使得人們可以互不排斥地共同使用環境資源,而不考慮其公正性和整個社會意愿。這種外部不經濟如果光以行政命令來消除效果不會很理想。因此,可以設立環境會計加以約束,以便達到良好環境保護效果。

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主動追求企業與社會長遠發展,主動創造最大化的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生態財富和實現整個社會有機體持續發展的自覺自愿的行動。現代企業社會責任觀對會計學產生了直接影響,表現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社會責任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由于覆蓋內容太廣,而且所涉及的社會責任內容在各國存在較大差異,而環境問題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加之近年來各國對環境問題的一致關注,使得社會責任會計中的環境問題成為會計界專門進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

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戰略著重強調當代人的道義責任,通過立法將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行為準則加以確認,如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它從“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各個方面來探討如何使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是密切相關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建立在最低的生態代價和社會成本之上。為了保證持續發展,同樣要調動一切因素發揮作用,其中環境會計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生態經濟學理論。生態經濟學也是一門綜合學科,它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圍繞著人類經濟活動和自然生態之間相互發展的關系,研究其矛盾運動過程中產生的生態經濟問題,闡明它們產生的生態經濟原因和解決的理論原則。在生態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中所涉及到的生態經濟系統和生態經濟效益問題所形成的基本觀點,對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研究具有很大指導意義。

三、環境會計產生的必要性

推行環境會計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環境會計自身講,它是在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下提出的。從政府角度講,實行環境會計后,政府就可以通過會計報表和財務報告而準確獲知企業的環境保護支出情況、負債情況和損益情況等信息,就可對企業的生產、治理有清晰了解,從而有效落實并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從企業角度講,實行環境會計后能從根本上治理環境污染問題,促使企業由“被動治污”轉向“主動治污”,企業就會逐步走上清潔生產這條道路。

推行環境會計是準確評價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要求。傳統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評估成本與資本時存在缺陷,不考慮自然資源的逐漸稀缺性,一些用來維持環境質量的費用也被當作國民收入和生產的增加來加以核算。以這樣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來評價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必然導致環境資源的枯竭和國民經濟的虛假繁榮。為此,政府的政策應逐漸把自然資源和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活動的核算體系,使市場價格反映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代價。

第12篇

[關鍵詞] 產業集群;風險;生態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 F27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6-5024(2006)11-0049-03

[作者簡介] 劉斯敖,河海大學商學院技術經濟與管理博士,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產業與市場;

吳莉云,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產業與市場。(浙江 杭州 310024)

一、引言

作為一種特殊而又廣泛存在的產業組織形態,產業集群現象一直倍受經濟學家的關注。從早期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到邁克爾?波特的新競爭經濟學,以及格蘭諾維特、理查德森等的社會經濟網絡理論,對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競爭優勢以及存在風險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成功的產業集群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集群也就成為了許多地方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戰略工具。但是,產業集群潛在的風險問題也不容忽視,尤其是以單一產業結構的專業化產業集群,今天成功的產業集群很可能就衰弱成明天的“問題區域”(Tichy.G,1998)。正確認識產業集群風險,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是產業集群和地方政府所不容忽視的問題。

二、產業集群風險的研究視角

1.區域經濟學角度的產業集群風險研究。產業集群作為一種重要的產業組織形態,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歷來受到區域經濟學家們的關注。從亞當?斯密創建專業化分工理論開始,到后來國際貿易理論中的絕對分工理論與相對分工理論,都蘊涵了大量的產業集群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思想。馬歇爾正式論述了專業化產業集聚現象,他把大量中小企業在特定地區的集聚稱為“產業區”(Industry district),這些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夠在特定地區集聚,除了自然條件和宮廷的獎掖外,獲取外部規模經濟則是根本原因。同時,過度的集聚也就產生了規模的不經濟,并產生擁擠效應。工業區位論的創始者韋伯從區位理論出發,指出生產會在成本最低的地方形成產業集群,這種產業集群的優勢很明顯,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一個地區通常只形成由一個產業主導的產業集群,就是馬庫森所稱的輪軸式產業區,常常“一榮俱榮”和“一損俱損”。保羅?克魯格曼則認為產業集聚取決于向心力與離心力的對比。向心力包括市場規模效益、充足的勞動力市場以及純外部經濟性,離心力包括不可流動的因素(土地、遠距離的市場、國外勞動力)、高昂的地價(隨當地勞動生產率提高而上漲)以及純外部不經濟(過分擁擠)(Krugginan,1996)。當離心力大于向心力時,意味著產業集群優勢資源的散失,地區產業危機凸顯,產業轉移開始發生。邁克爾?波特在《簇群和新競爭經濟學》中分析了簇群在動態演化過程中會由于技術間斷、消費者需求變化、過度合并等原因失去競爭優勢,進而失去區域競爭力。奧地利區域經濟學家Tichy.G在弗農“產品生命周期”的基礎上提出了區域產品生命周期理論(Regional Product Cycle),并提出了產業集群生命周期以及由此產生的機構性風險(Structural Risk)。在Tichy.G研究基礎上,O.M.Fritz等分析了經濟周期對企業集群的沖擊――周期性風險(Cyclical Risk)(O.M.Fritz等,1998)。

從區域經濟學研究角度出發,眾多學者關注了產業集群與地區經濟發展相輔相承的關系以及導致集群風險產生與區域經濟衰退的因素。地區產業集群發展得好,意味著這個地區在國內外具有競爭優勢,地區經濟也就富有活力,產業集群也就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戰略工具。反之,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散失與沒落,往往也就導致了區域經濟的停滯甚至倒退。尤其是對某些資源依賴型的產業集群,一旦資源枯竭,整個地區產業便會崩潰瓦解,地區經濟則嚴重倒退或長期停滯,如德國魯爾工業區、美國底特律的汽車產業集群、澳大利亞Styria地區的鋼鐵產業集群,中國東北的裝備工業基地等。

2.社會經濟學角度的產業集群風險研究。社會經濟學的發展將人類的經濟行為還原到了現實的社會背景中去,指出“經濟制度是通過社會網絡的流動建構的(Granovetter,Swe-berg,1992),社會資本是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之外的第三種資本,是一種通過對“體制化關系網絡”的占有而獲取的實際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Pierre Bourdieu),信任與網絡被認為是社會資本的兩個關鍵內容,社會經濟網絡分析也成為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該理論指出,市場與企業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結與滲透的,介于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中間性組織是一種網絡組織,而產業集群則是一種基于同一地理空間與文化,通過了地源、血緣、鄉源而構成的典型網絡組織。

瑞典的哈堪森(Hakansson)和斯涅何塔(Snehota)提出了影響網絡組織結構的基本變量(活動、行為主體和資源)和網絡的構成關系(企業、關系和網絡),在這一模式中,網絡元素(活動、行為主體和資源)是彼此依存的。行為主體間的活動就是企業之間網絡的協作與競爭行為,同時,網絡組織中的個別企業不能逃脫它自己過去所創造的網絡約束,因而網絡的形成還是一個自組織過程,其演進帶有路徑依賴的特征。哈堪森還分析了意大利產業區合作形態的危機。他們認為,由富有活力的同為合作性競爭對手的中小企業構成的地方根植性網絡,可以基于信任關系和信息共享來管理,但這種信任可能是暫時性的,尤其是在國際競爭加劇的今天,信任也可能成為保護傳統方法的力量,從而抑制創新,瑞士手表產業危機原由在此。

蔡寧等人(2003)從網絡的視角對產業集群風險進行研究,他們認為具有根植性企業間的網絡關系是企業集群的本質特征,企業集群的競爭力與企業內部網絡間結構具有緊密關系,網絡中的社會資本(信任)、技術、信息、知識、人才以及物資等都是企業競爭力量的來源,但同時這種網絡結構本身蘊涵著風險。隨著環境的變化、集群內部的競爭與演化,集群會變得僵化、失去彈性。他們把集群風險劃分為結構性、周期性、網絡性風險3種主要類型,并提出這3種風險之間存在相互增強的機制,周期性的風險會誘發網絡性風險,而過分依賴主導產業集群的區域,一旦集群衰敗則會誘發周期性風險,而網絡性則與周期性風險、結構性風險緊密相關。

社會經濟學角度的研究,更多關注到了網絡結構變量之間的關系以及結構變遷對產業集群的影響。基于社會網絡構建的產業集群,信任與網絡構成了企業重要的社會資本,從而產生比網絡外企業更高的經濟效率與效益。但是這種依賴人際關系的非正式制度構建,在知識經濟的沖擊下面臨巨大地挑戰,傳統產業集群的優勢迅速瓦解。信息技術的革命和電子商務的興起,市場的形式、市場的空間結構、市場信息傳遞的方式、市場的交易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構建傳統網絡關系的基礎發生了改變,而這一切都需要建立與傳統網絡結構不同的新的游戲規則。

3.生態經濟學角度的集群風險研究。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人類的經濟組織猶如生態群落組織,人類的經濟活動具有生物群落活動的規律,而產業集群則是一個典型的生態群落,在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基礎上和在“適者生存”的自然競爭法則中繁衍、生存、進化與發展。達爾文指出,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是生物物種進化的3個基本要素。一個生物物種在幾千萬年到上億年的發展中必然存在變異,如果沒有變異,生物物種便不會有進化過程和豐富多彩的物種;遺傳機制則使這種演化過程具有某種可連續性,自然選擇則對變異與遺傳產生作用,使新物種得以形成或者毀滅。同自然界的生態群落一樣,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會面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風險。

吳曉波等(2003)、陳金波(2005)探討了企業集群的生態學風險。吳曉波等借鑒植物學把產業集群的內生性風險稱為“自稔性”風險。“自稔性”是指植物的自花結實性,產業集群的“自稔性”風險是指集群借以產生優勢的自身特性,同時也是削弱集群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最終導致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風險。他們把網絡化特征概括為4個:專業化分工、地理性臨近、群內相互關聯、協同與溢出效應,認為這4大特征在構成集群競爭優勢的同時,也滋生了集群自身內生的風險。而陳金波從生物遺傳、基因變異的規律出發,探討了企業集群的近交衰退風險。近交衰退的集中表現就是整個集群普遍陷入低效狀態,并產生格拉伯赫所說的“鎖定效應”和路徑依賴。

生態經濟學角度的研究,借鑒生物群落繁衍、發展與衰退的進化規律,關注了產業集群的發展與演化過程與規律,指出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產業集群將如一個封閉狀態下的生物群落,最終會發生進化的危機。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由于路徑依賴作用,產業集群極易產生技術創新惰性風險、過度模仿風險、資產專用性風險、戰略趨同風險、封閉自守風險、結構僵化風險等,這些風險阻礙了產業群的進化與變異,降低了企業創新收益與成本比,從而影響新的產業組織形態的產生與發展。

三、產業集群風險的主要類型

從風險產生的來源來看,產業集群風險主要可以分為外生性風險和內生性風險。

1.外生性風險主要是由產業集群外部的力量所引致的風險,也是誘致集群走向衰退的重要誘因,它包括經濟風險、政治風險、自然災害風險。經濟風險主要是經濟變動所引起的風險,包括了外部經濟周期性變動、市場風險、產業安全風險、金融、技術、人才等風險。政治風險是政治因素所引起的風險,包括國內外政局變化、政策變動、政府不恰當干預等風險。自然災害風險主要由自然不可抗力所引起的風險。

2.內生性風險主要產生于產業集群的內部,是產業集群的產生、發展與繁衍壯大過程中內生出來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根本性風險,主要包括了結構性、網絡性、生態性風險。結構性風險包括了不同產業之間、同一產業之間和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等所導致的風險。網絡性風險包括群內的信任危機、道德風險、機會主義等風險。生態性風險包括了自稔性風險、過度模仿風險、戰略趨同風險、路徑依賴風險、創新惰性風險、封閉自守風險等。

四、產業集群風險的防范

1.正確處理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當產業集群成為某地區的主導產業時,產業鏈的構造與產業結構的形成便會以集群為核心,并影響政府的政策向集群和社會資源向集群傾斜。當集群處于成長期時,集群會帶動區域經濟的迅猛發展,但此時要注意避免所有資源過于集中在某個集群,從而抑制其他產業的產生與發展;當集群處于成熟期時,要及時調整產業政策,幫助集群學習與調整,延長集群生命周期,并輔助新興產業的興起;當產業集群處于衰退期時,要遵循產業轉移規律,及時調整產業政策,實施衰退產業的梯度轉移與迎接新產業進入該區域,避免衰退成為問題區域。

2.構造開放性集群網絡結構。產業集群的一個優勢在于其獨特的網絡結構優勢,空間集聚和人脈網絡的構建,使在網絡內的成員可以享受共享技術、信息、勞動力和市場等,從而具有比較優勢成本。在新經濟的沖擊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的興起,傳統的網絡結構優勢便開始弱化或不復存在,信息與技術可以在網上共享,勞動力可以全球流動,市場可以突破地理空間在網上交易。對于傳統的產業集群,要避免集群衰退并促進集群繼續發展,必須引入新技術、新觀念、新人才,把集群的傳統優勢與新經濟結合起來,構造開放性的網絡結構。在浙江,傳統產業集群得以繼續高速發展,秘訣就在于成功地把傳統集群優勢與現代電子商務技術結合起來,構造了許多網上專業市場,繼續帶動傳統產業集群的發展。如義烏的中國小商品城建立了“中華商埠”網,把小商品市場搬到了網上;紹興柯橋的中國紡織城建立了“全球紡織網”,把整個輕紡城搬到了網上,“網上虛擬市場”與網下現實市場相對應;嘉興的繭絲綢市場建立了“中國繭絲綢網”,余姚中國塑料城建立“中塑在線”等,這些傳統產業集群都紛紛與電子商務技術成功對接,打破原來狹小的地域局限與封閉的網絡結構,構造了開放性的集群網絡結構,從而有效抑制了內生性風險的產生與發展。

3.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對于各種外生性風險,關鍵是要從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三個層面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及時對各種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預測,從而督促集群內企業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政府要建立相應制度和預警系統,對各種可能存在的政治風險和自然災害風險及時。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建立風險識別機制,對行業的發展狀況、國內外市場的變化、技術貿易壁壘和貿易糾紛等風險,及時預警信息和組織企業共同應對各種風險。企業要建立相應部門,研究國內外市場變動、技術與人才狀況,識別可能存在的集群風險和企業內部風險,及早采取措施防范與應對。

參考文獻:

[1]蔡寧,等.企業集群風險的研究:一個基于網絡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3,(4).

[2]吳曉波,耿帥.區域集群自稔性風險成因分析[J].經濟地理,2003,(11).

[3]陳金波.企業集群發展中的近交衰退風險與對策研究[J].管理縱橫,2005,(4).

[4]弗蘭?湯克斯.信任、社會資本與經濟[J].與現實,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