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10: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哲學與科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現在不僅商業和公務員要讀在職碩士,廣大電視工作者也要晉升,要讀碩士。特別是2018年之后,都認識到了理論在指導實踐中的作用并親自投身到理論研究中來,這是令人非常鼓舞的。理論的充實和提高會帶動實踐的躍進,它預示著四川省廣播電視節目的質量在不久的將來會上一個新臺階。
我們通常見到論文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學術論文或叫科學論文;另一類是議論文。學術論文是論證某一新論點或某一新的總論點極其分論點得以成立的證實性論文;議論文是那些談自己的觀感、意見、主張甚至奇想的陳述、闡釋性論文,我們在報上看到的政論、時評以及《古文觀止》所收集的那些論文就屬于這一類。這兩種論文的區別如下:
學術論文更強調一個“新”字,相同或相似于以前已發表過的學術論文就毫無價值;議論文雖然也講究一個“新”,但有時可重復議論。例如,某年如發生洪水泛濫,中央和各省市的報刊都要發表一些強調保持水土,提倡可持續發展之類的議論文章,過了若干年如又遇特大洪水泛濫,全國各類報刊又會而且應當發表一系列同一內容的議論文,以增強社會教育效果。
學術論文強調論據的確鑿、充分、可靠、典型、有力,尤其要強調用第一手材料;而議論文雖然也用論據,但不特別苛求。甚至有的議論文是作者靠思辯的邏輯論證來闡明自己的觀點的。
學術論文的論證及格式講究規范,而議論文卻不拘一格。
由于沒有把學術論文或科學論文與普通議論文區別開來,對學術論文的了解不夠,有的同志就自覺不自覺的寫成了普通議論文,因而呈現出三個相應的缺點:一是缺乏新意,有的甚至炒陳飯,談一些人們早已熟悉的觀點;二是比較空泛,論據不足,又不典型,沒有說服力;三是論文的格式不規范。
所以,我們在寫廣播電視學術論文時要提醒自己:不要寫成普通議論文了,要按學術論文的規范來寫。
學術規范來寫學術論文,首先在確定選題上就很講究。如寫普通議論文,其題目常常是自己隨意定的,而寫學術論文,其題目的確定就不那么隨便了。在確定題目之前還要做幾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把握廣播電視研究的動態。
據我了解,我們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的作者在確定論文題目之前大多數沒有做過這一工作,或沒有認真地全面地了解廣播電視研究的動態。這是不符合學術研究規范的。
為什么一定要先做這一工作呢?前面我們說了;如已有人研究了并寫了文章;那就看一看這些文章的結論正不正確?你贊不贊同?如不贊同,你可寫批駁性文章;如贊同,再看一看這些文章的視角、立場、切入點、論據、論證邏輯等等是否有問題,如有,你可寫商榷性文章??傊?,你在了解、把握廣播電視研究動態的基礎上所確定的題目才不會與已發表過的論文在題目、觀點上重復,才有新意,才有學術價值。
2012年10月20日至10月21日,第四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啟真酒店隆重召開。會議由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雜志社、科學中國人雜志社聯合主辦,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承辦。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以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等多所國內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70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主任黃華新教授主持開幕式。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唐孝威教授、清華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中心主任、認知科學研究基地主任蔡曙山教授以及《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張剛社長分別致辭。
會議共收到論文60余篇,內容涵蓋心理學、邏輯學、語言學、哲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等眾多學術領域。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馮志偉研究員與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王惠臨研究員分別作了題為“關注認知語言學”以及“人類認知的個體性、群體性和民族性”的報告,從認知語言學和普通語義學角度對語言的現象做了多層次、全方位地介紹和分析。杭州師范大學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翁旭初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分別作了題為“漢字加工的神經基礎”以及“拼義符號:中文特有的概念表達方式”的報告,從神經科學、心理學的角度對漢字加工的機制以及拼義符號的現象作了深刻、具體的實驗研究。清華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中心蔡曙山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周北海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哲學系潘天群教授從邏輯學與心理學、邏輯與語言、邏輯與文化的角度對認知科學的相關問題作了新的詮釋。蔡曙山教授強調了概念、判斷、推理、論證在邏輯領域以及認知科學中的重要性。周北海教授認為要實現自然語言理解的兩大轉變,從機器的理解轉向人的理解,從對自然語言技術層面的分析思考轉向綜合性的思考。潘天群教授以有趣的實驗例證說明文化背景在協調博弈中的作用。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張小燕教授從哲學的角度鮮活生動地講述了中西思維到偏向。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李恒威教授和廖備水副教授分別探討了哲學的純粹意識狀態問題以及論辯系統的動態性。大會上,學者們的報告涉及認知科學的前沿和熱點問題,體現了報告人對認知科學的總體把握和深入思考,報告引起了與會代表的熱烈討論。
大會閉幕式由清華大學心理學蔡曙山教授主持,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黃華新教授對大會作了簡單小結。他指出,本次大會總體上體現了三個關鍵詞:意圖、意義、意思。首先,大會的舉辦實現了加強認知科學跨學科學術交流的基本意圖。第二,大會的召開具有推動認知科學多學科交叉、協同研究的重要意義。最后,本次會議是有意思的,與會代表務實求真、平心論道,會議既嚴肅又活潑,討論熱烈,氛圍和諧。
經過與會專家學者緊張、高效的討論,大會取得了預期成果。首先,學術報告具有比較高的水準和質量。許多學者的報告是其研究的最新成果,他們探討了認知科學的前沿問題,他們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發現,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廣泛興趣。其次,從會議形式上看,大會既安排了全體會議的學術報告,又進行了分組報告。分組報告的形式為學者們提供了更多交流和溝通的機會。第三,從與會人員構成來看,更多的年輕學者開始關注和參與認知科學研究,許多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也在會上做了發言,并積極參與了相關討論。第四,會議成果的發表。大會結束后,部分學術成果將由國內學術期刊《科學中國人》發表;編輯出版認知科學論文集的工作也將正式啟動。
對于經濟學碩士生而言,寫作經濟學畢業論文是碩士院校培養學生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要想寫好碩士經濟學畢業論文順利畢業,需要對于整個碩士畢業論文管理過程要率先了解清楚,這樣才能知己知彼準備充分。
本文從畢業論文寫作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提高教師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畢業論文寫作和指導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主張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應以研究問題為導向,討論了畢業論文寫作如何運用經濟學研究的發現和證實的兩個過程,特別強調了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八個問題或規則。
怎么樣才能實現使學生具有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的能力呢?除了學生從教師的課堂教授過程中領會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和學校、以及學院安排的實踐活動外,畢業論文或科研創新項目的設計與寫作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本科各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之后,都附有要求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寫作,作為對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要求。這兩年教育部和學校也都提供資助設立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這也是培養大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措施。
畢業論文寫作或科研創新項目工作,不是寫教科書,不是寫文獻綜述,而是一項科學研究活動,是發現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北京高校非工科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方案(試行)》對畢業論文提出三個評價基元。第一評價基元,是評價選題質量,要求選題體現本學科專業特點和教學計劃中對知識能力結構的基本要求,選題要能夠解決本專業的某個理論、方法或應用研究中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第二評價基元,是評價綜合運用知識、文獻、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評價基元,是評價論文或設計項目在解決問題等方面的理論價值或實際價值。《中國政法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評分標準》對畢業論選題提出了科學性、創新性、應用性和可行性的要求;對科學方法的運用提出了論證充分、論據確鑿和邏輯性的要求,對論文的寫作和文獻引用等也都提出了符合現行科學論文標準的要求。
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畢業后在各種崗位上會面臨接受領導和客戶交給的工作委托,撰寫調研報告、寫計劃書和專題研究報告等。所有這些委托都向我們培養的學生提出發現問題及其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加以實施的挑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基本的科學素養,是高等學校應當給予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訓練或科研創新項目活動就是這種重要的給予之一。因此,畢業論文的寫作或科研創新項目的活動,是直接嘗試用現代的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來發現問題及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好機會,更是直接嘗試鍛煉和展現自己科學素養能力的極好機會。
學生畢業論文或科研創新項目的活動也是反映學校教學和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師能力的重要指標。我們在檢查教師對畢業論文的評語中可以看到,一些教師對學生的選題判斷有誤,把寫教科書的選題、寫文獻綜述的選題、把超出自己專業能力的選題,都作為合格甚至優秀的選題批準開題,甚至成績也評為優秀;一些評語不能判斷畢業論文在立論、分析、寫作和文獻評論等方面的問題,評語抽象籠統,優缺點缺位等等。這種現象不僅在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中存在,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中也是存在的,有時甚至還很嚴重。這些都反映了教師本身有待于改進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管理層有待改善對論文評閱環節的控制。當我們的學生在畢業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完成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挑戰時,實際上也折射了我們在指導學生培養畢業論文寫作能力和整體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教師閱讀和評論學生的畢業論文除了是培養目標所要求的職業責任所必需之外,還有兩個有利于教師的“利己主義”理由:一是,檢查和鍛煉、提高我們自己發現問題及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閱學生論文中所得到提高的這些能力,不僅有助于教師之間的學術批評與討論,還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完成校外其他部門委托的各種評閱工作。二是,學生選題的多樣性、資料和證明的方式多樣性也為指導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指導和評閱學生的論文實際也是我們從學生那里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和好機會。
經濟學本質上是門應用性的社會科學。經濟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問題可以是理論性的,也可以是應用性的。“問題”是指矛盾、差距或毛病,諸如目標與現實的矛盾或差距,績效與標準或目標的差距,理論與現實的矛盾與差距,傳統理論與新觀點的矛盾,以及情況的突然變化等等。以研究問題為導向的方法論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論(Economic research methodology)的核心,經濟學研究方法論是關于組織、計劃、設計和實施研究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方法論。經濟學畢業論文或研究項目的進行,實際上是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運用。
經濟學研究方法論不同于經濟學方法論(Economic methodology )。經濟學方法論是指對經濟學研究一般途徑的研究,譬如對經濟學使用的主要方法、規則和基本原理的研究,經濟學方法論側重于推理和證實過程;它的主干課程除了經濟學方法論外,包括哲學方法、邏輯方法、系統科學方法,以及經濟思想史等課程。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包括:各種回歸分析、數理分析、運籌研究分析、投入產出分析、文獻綜述、數據收集。研究方法論側重信息和知識的形成過程,側重新知識的產生,即側重知識的創新。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的主干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和運籌學等。經濟學方法論與經濟學研究方法論是相互聯系的,經濟研究過程中需要推理,同時研究方法也是推進經濟學方法得到發展的手段。
一、引言
漢藏科技翻譯一般平鋪直敘、較少使用修辭手段,因而讀起來給人一種表面的印象是莊重乃至壓抑,這是科技文章本身的文體特點所決定的。但倘若在科技文章的撰寫與翻譯過程中,能對語言進行恰如其分的潤飾,講究詞法、句法及篇章的粘連,則定會增加其可續性。這里涉及到美學取向的問題。
美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18 世紀德國啟蒙思想家和美學家鮑姆加登的《美學》出版,標志著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問世,而使美學成為博大精深體系的則是康德、黑格爾創立的德國古典美學。美學得到了較大發展并很快被引入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文藝理論等學科,最近又成為研究語言和翻譯的學者所關注的焦點,為語言學和翻譯學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一般認為文學翻譯運用的是形象思維方式,語言要求豐富生動、形象具體,因而在遣詞造句方面倍加斟酌,以期下筆如神,達到“煽情”的目的,而科技文章則要求客觀準確地反映事物,因而要求使用的語言明白而簡練,要盡量避免使用修辭語或辭格。這也是基本得到認可的文學翻譯與科技翻譯在遣詞造句方面的分野。然而,這種對科技文章語言運用問題的理解不能不說是片面的。Alastair Fonler在他的《文學的種類》一書中指出,如果科學論文僅以傳遞信息為目的,那么當科學內容被認為過時的時候,該論文也就走向了墳墓。因此他提倡科技工作者在撰寫論文時不僅要考慮其科學價值,同時也要考慮非科學的因素,即科技論文不但要有科學價值,而且要有文學欣賞價值。事實上,科技文章也并非就是語言刻板、表述正經,無文采可言??萍嘉恼伦x多了,我們就會發現。邏輯掩飾不了形象,縝密也不會扼殺生動。
二、漢藏科技翻譯的美學體現
翻譯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美化的過程,譯者猶如美的使者,把一種美詮釋為另一種美。美感就是譯者的直覺,是譯者藝術氣息的揮灑。美感之與他們,猶如靈魂之與肉體,依附于它,卻又漂浮不定,漢藏科技翻譯工作者的翻譯若能達此境界,實在是難能可貴。人們一般認為語言表達精確為美,以整齊為美,以和諧為美,一得體為美,原文或譯文概莫能外,這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達成的審美共識,容不得半點懷疑。相對漢藏科技翻譯而言,其美感主要體現在:
(一)精確性
科技文章在用詞方面要求準確,盡量避免混淆不清和一詞多義。詞匯多以一般包括概念多義和關聯多以兩個部分。概念意義是詞義的核心,它直接明確地表示指稱對象。科技術語是記載科技概念的特殊詞語,除概念意義外,一般無其他附加意義。術語的恰當使用既可增加內容的精確性,又可提高形式上的簡潔度,以簡潔為語言形式表達精確內容,由此烘托出書卷的權威奇峰。許多科技詞匯的翻譯本身就具有精確且形象生動的特點,如激光、雷達翻譯為“skul vod”、“reg brd”很明顯,這些術語的翻譯體現了漢藏科技翻譯中的精確性。
(二)整齊性
科技文章的客觀性、準確性和嚴密性要求采用合理的句子結構。一般來說,當一句話里包含兩個以上的不同概念,而他們又不是同等重要時,須采用主從結構。反之,當一個句子有兩個意義對等、起相同語法功能的并列成分時,采用并列結構。如:直線運動‘“drng thik vkul skyod”、大氣壓譯“rlung khhs chen mo”。
(三)簡約性
科技文章中有一個重要的句法現象,那就是名詞化結構的廣泛運用。名詞化使句子變為名詞短語,這種轉換在原文中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可以較少使用人稱主語,從而體現科技概念的客觀性,二是可以避免結構臃腫。
(四)有序性
一般來說,科技文章修辭的規律性較之于文學作品要強。但不同的科技文體,其修辭技巧和手段又存在著一些顯性或隱性的差異。原文中的修辭功能主要包括陳述功能、描述功能、指令功能、定義功能和分類功能。不管科技文體如何繁多,其修辭功能大多可以納入以上五大范疇。相對于任何一特定的語篇來說,其信息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呈現出一種有序美。
(五)整體性
科技文章論理準確、邏輯嚴密,語段的語法粘著手段得到全面應用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語段大致可定義為“句子組合”。語法粘著手段一般分為三大類:即邏輯紐帶、照應關系以及詞匯紐帶。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手段,一方面有助于我們對原文形式正確的理解,另方面也可以使譯文邏輯清楚、條理分明、渾然一體??萍嘉恼掠幸粋€很重要的語義層次,那就是概念段,這比在其他文體中的體現得更為明顯。概念段可以是一個自然段,也可以是幾個自然段;概念段必須有一個主題,主題可以由有個句子表示,也可以由一個短語或一個從句表示,有時還要從幾個句子的某些部分中提煉出來。因此,首先應確立它的主題,然后考慮主題應分布在什么位置。確定要寫的主題和內容之后,就要運用鏈接標志,使行文稱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整體美對于漢藏兩種語言的要求各不一樣。
三、結論
漢藏科技翻譯中的美不是奔涌的文思、華麗的詞藻、跌巖起伏的情節、幽默詼諧的語言、多變的修辭手段,而是準確地使用科技術語,熟練地應用科技句法,縝密合理地鏈接篇章,使科技文體在漢藏翻譯中得以充分體現??茖W僅僅有理性精神還不夠,有了想象力的襯托它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更具創新力?!把拧痹诳萍挤g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要把握漢藏科技翻譯的藝術欣賞價值,這就要求翻譯人員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除了堅實的科技專業知識以外,翻譯人員一定要注重自身漢語和文學修養的培養和提高,充分發揮文學之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這一潛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將漢藏科技翻譯的研究視野和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籌集機制研究肖云,孫曉錦,XIAOYun,SUNXiao-jin
3.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對重慶市開縣的實證分析張鵬,王婷,ZHANGPeng,WANGTing
4.重慶市相對貧困地區統籌城鄉發展困難與措施研究宋福忠,許鮮苗,趙洪彬,SONGFu-zhong,XUXian-miao,ZHAOHong-bin
5.資產鏈中的股票可交易過程模型研究張普,吳沖鋒,ZHANGPu,WUChong-feng
6.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李曉燕,LIXiao-yan
7.風險加速效應及其順向管理政策研究吳述松,WUShu-song
8.產品延伸服務及其提供機制研究沈鐵松,SHENTie-song
9.國外知識轉移研究述評林楓,徐金發,LINFeng,XUJin-fa
10.基于SSCI的中國社會科學論文基金資助分析黨亞茹,DANGYa-ru
11.論中國高校基層學術組織的形式和制度創新文軍,石磊,WENJun,SHILei
12.中國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應對——來自UNCCD的啟示陳德敏,胡耘通,CHENDe-min,HUYun-tong
13.論經濟法理念與儒家精神的耦合胡光志,王福波,HUGuang-zhi,WANGFu-bo
14.論法院委托調解唐東楚,何文燕,TANGDong-chu,HEWen-yan
15.美英兩國商業方法專利適格性標準的悖離抑或趨同李曉秋,LIXiao-qiu
16.法之"道"與法之"理"的由來——探析中國法律的文化根基兼與趙明先生商榷費小兵,FEIXiao-bing
17.戰國策派研究述評袁繼鋒,YUANJi-feng
18.西方主流媒體對重慶大轟炸的報道分析——以《紐約時報》為例張瑾,王爽,ZHANGJin,WANGShuang
19.論新聞輿論監督的機制創新張春林,ZHANGChun-lin
20.論電視新聞的敘事困境歐陽照,OUYANGZhao
21.論文學譯者的創造性趙小兵,馬沖宇,ZHAOXiao-bing,MAChong-yu
22.從西方藝術史研究模式看丹托"藝術終結"的悖論袁小華,李亞琴,YUANXiao-hua,LIYa-qin
23.論漢語語音的音樂性孫麗娟,江燕,SUNLi-juan,JIANGYan
24.論中國的教育公平及制度安排呂紅,溫汝俊,LVHong,WENRu-jun
25.哈佛大學"全面教育"本科課程改革:背景、內容與啟示蔣華林,李華,王平,JIANGHua-lin,LIHua,WANGPing
26.教育與經濟系統視野中的德國職業教育及其借鑒林勇,LINYong
1.西部水電移民動態協同風險管理模式設計鄭瑞強,施國慶,ZHENGRui-qiang,SHIGuo-qing
2.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的問題與困境王愛民,WANGAi-min
3.城市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國內外的啟示劉貴文,陳秋,LIUGui-wen,CHENQiu
4.電子支付工具發展與貨幣乘數時效性分析陳仲常,李志龍,夏進文,CHENZhong-chang,LIZhi-long,XIAJin-wen
5.WCVaR測度下企業穩健的國際貿易組合研究胡大江,任玉瓏,陳學梅,謝非,HUDa-jiang,RENYu-long,CHENXue-mei,XIEFei
6.網絡融合趨勢下中國電信業市場需求與集中盧志宏,LUZhi-hong
7.創業研究視角及主要變量:綜述與展望吳曉波,周浩軍,WUXiao-bo,ZHOUHao-jun
8.內容激勵理論跨文化適用性探析韓煜東,劉偉,HANYu-dong,LIUWei
9.仿生學視角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成長機制模型構建張玉明,段升森,ZHANGYu-ming,DUANSheng-sen
10.工作特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關系的實證研究——以高科技軟件企業為例王發明,WANGFa-ming
11.企業家創新行為現狀的調查研究李苑凌,李志,張慶林,LIYuan-ling,LIZhi,ZHANGQing-lin
12.不同引文庫對學術期刊評價的影響研究——以CSSCI1998-2009圖情類期刊為例邱均平,宋艷輝,溫芳芳,馬鳳,QIUJun-ping,SONGYan-hui,WENFang-fang,MAFeng
13.中美學術期刊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未來評價方向李愛群,趙智崗,邱均平,LIAi-qun,ZHAOZhi-gang,QIUJun-ping
14.轉承責任基本理論問題新探楊署東,YANGShu-dong
15.法律實證主義的多重轉向陳銳,李建新,CHENRui,LIJian-xin
16.文明演進中利益衡平的法律控制——兼論通向生態文明的法律理性馬可,MAKe
17.客觀歸責的理論實質論析——以因果關系為切入點姜敏,JIANGMin
18.整體論、以人為本與可持續——從生態維度看當展理論的共同旨趣張德昭,楊華,ZHANGDe-zhao,YANGHua
19.反思"國民性":儒家政治哲學與"國民性"論題的產生韓明港,HANMing-gang
20.1936-1937年重慶地區"祭拜神靈"救災述論劉洪彪,LIUHong-biao
21.先秦傳世文獻"情"考辨張金梅,ZHANGJin-mei
22.幽玄的涅磐:花的闡微——《風姿花傳》的形成、意義及其轉變韓聃,HANDan
23.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效教學"研究述評范蔚,葉波,FANWei,YEBo
24.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責任策略徐莉,XULi
25.大學生極端自我攻擊心理生成機理及其預防對策探討白強,王浩,趙旭,BAIQiang,WANGHao,ZHAOXu
26.國防生教育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劉敢新,杜俊容,LIUGan-xin,DuJun-rong
1.西部地區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2.城鄉統籌發展中反哺農業的社會公共政策創新:一個制度供給的視角
3.產業結構調整30年:歷程與特點
4.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歷程研究——基于發展路徑選擇的視角
5.壟斷競爭市場——基于不完全信息的持久效用市場模型
6.中國開放式基金羊群行為的實證分析
7.稅收增長預測的灰色理論模型研究
8.基于資產定價理論的保險費率研究
9.基于利益相關者多方滿意的城市交通PPP項目特許價格調整模型研究
10.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網絡論壇輿論管理探討
11.企業管理者與普通員工對人本管理內容評價的比較研究
12.激勵框架下農村家庭對孩子人力資本投資動力分析
13.大學城建設中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以重慶大學城為個案
14.學術評價的元評價機制
15.網絡信息傳播績效評估的基本要素分析
16.對解決農村土地征收補償收益分配糾紛的法律思考
17.中國農業補貼反補貼法律制度的問題、挑戰與完善
18.農村集體統一經營的現實困境與法律回應
19.農村集體土地私權制度的所有制基礎研究
20.中美老人對專業幫助服務的態度比較研究
21.新城住區鄰里交往問題研究——以南京市為例
22.民族情結與開放情懷——論重慶土家族作家群的小說創作
23.中國古代詩歌用典的符號學分析
24.瀘縣宋墓石刻武士像背景"留白"的審美內涵分析
25.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理念研究
一些弦理論家是“優美已足夠”的大力倡導者。由于弦理論據稱是“唯一”能夠統一四種基本力的理論,因此他們認為它必定是真理,即便它依賴于我們無法觀測到的額外維度。一些宇宙學家也開始放棄對用實驗驗證基本假設的堅持,這些研究領域包括多重宇宙(包含無數的宇宙)、量子現實的多重世界解釋(觀測行為會使得現實出現平行的分支)和宇宙大爆炸之前。
這些無法證實的假說和那些直接與現實世界相連且可以通過觀測檢驗的――例如,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截然不同。如我們所見,理論物理學正在冒險進入數學、物理和哲學之間的真空地帶,無法真正滿足任何要求。
可檢驗性的問題已經潛伏了十多年。在科普書籍和科學論文中,已經有批評弦理論和多重宇宙的聲音。 2014年3月,理論物理學家保羅?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在《自然》 雜志中寫道:“暴脹宇宙學理論已不再是科學,因為它是如此靈活,可以與任何觀測結果相調和?!崩碚摷液驼軐W家理查德?戴維(RichardDawid)和宇宙學家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對這些批評進行了反駁。
我們很贊同戴維、卡羅爾和其他物理學家將這個問題拿出公開討論。但是,他們崇尚的激進步伐還需要仔細地推敲。這場關于物理學靈魂的論戰爆發于科學結果――從氣候變化到進化論――遭到一些政客和宗教原教旨主義者質疑之時??茖W家和哲學家之間更深層次的對話必然要包含公眾對科學的信心,以及對基本物理學的本質受到的潛在傷害的關注。
弦理論
弦理論是一個精心設計的理論,通過在更高維空間中微小的(一維)弦和(高維)膜來統一現有的物理學。較高的維度都緊緊地卷曲了起來,尺度都太小,即便是未來的粒子對撞機也達不到探測它的能標。
弦理論的某些方面原則上是可以通過實驗來檢驗的。例如,在弦理論中引入了費米子和玻色子間的對稱性――超對稱性――之后,它預言每種粒子都存在一個尚未被發現的伙伴粒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伙伴粒子,對在超對稱性可能存在的能量范圍進行了限定。如果這些伙伴粒子繼續不見蹤影的話,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知道它們是否存在。當然,支持者總是可以聲稱,這些粒子的質能比我們所能探測的質能更高。
戴維認為,弦理論的真實性可以通過對研究過程的哲學和概率論證來確立。他援引貝葉斯的理論,認為如果一個理論“正確”或“可行”的概率在不斷提升,它就可以被認為得到了確認。這一概率的增加可以是純理論性的,因為“沒人能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案”和“該理論沒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 ”,于是他認為弦理論應該被視為是正確的。
在我們看來,這是“射門不成,移動門柱”的做法。和通過觀測證據來佐證科學理論的信念相反,他認為理論發現可以鞏固這一信念。然而,從數學邏輯得出的結論未必適用于現實世界。從宇宙的穩恒態理論到粒子物理學中意圖統一弱電力和強力的SU( 5 )大統一理論,實驗已經證明許多優美而簡單的理論是錯誤的。波普爾和其他 20 世紀的哲學家已經否定了不以事實為根據就推斷出真理的做法(歸納法優越論)。
我們不知道是否有其他的理論。我們可能只是還沒有找到它們。或者,這一提法可能就是錯誤的。如果由時空曲率來描述的引力確實有別于統治粒子的強力、弱力和電磁力,那也許就沒有必要建立一個有關四種基本作用力和粒子的統一理論。有著眾多變體的弦理論本身甚至都沒有明確的定義: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張期票,也許會存在這樣一個統一理論。
許多的多重宇宙理論
驅動多重宇宙理論發展的是一個謎題:為什么自然界基本常數――例如,描述粒子間電磁相互作用強度的精細結構常數和與宇宙加速膨脹有關的宇宙學常數――的數值恰好位于能使生命得以存在的小范圍之內。多重宇宙理論認為,還存在數十億個不可觀測的宇宙,在它們中,這些常數可以取一切可能的數值。其中一些會和我們的宇宙一樣適宜生命生存,另一些則不會。
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多重宇宙是許多離奇巧合的最佳解釋。例如,宇宙學常數難以解釋的微小數值,它比量子場論的預言小了120個數量級。 多重宇宙的概念圖
2014 年年初,作為多重宇宙和多重世界假說的倡導者,卡羅爾反駁了波普爾的證偽標準,將其稱為“鈍刀”。他提出兩個其他的要求:一個科學理論應該是“確定性”的和“實證性”的??_爾說,“確定性”指的是這個理論“就現實如何運轉有清晰和明確的表述”。對于“實證性”,他同意傳統的定義,即應該通過解釋測量數據的能力來判斷一個理論是成功還是失敗。
他認為,不可及的宇宙會對我們的宇宙產生“戲劇性的效果”,由此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觀測到的宇宙學常數是如此之小。但在多重宇宙理論中,這一解釋可以不顧天文學家的觀測結果。宇宙學參數所有可能的組合會存在于某個地方,而這個理論本身也有許多可調的參數。其他理論,例如單模引力和修正了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宇宙學常數很小。
有些人已經提出了更易于檢驗的多重宇宙理論。如果測量發現宇宙具有負的空間曲率,那就可以否定物理學家倫納德? 薩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提出的版本。不過,這一發現對其他眾多的多重宇宙理論來說并不能說明什么。從根本上說,多重宇宙的解釋依賴于弦理論,而弦理論本身還未經證實,它還依賴于某種機制,能在不同的宇宙中實現不同的物理學。在我們看來,這絕不堅實,更遑論可以檢驗。
物理學家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提出的對量子現實的多重世界解釋是最終的量子多重宇宙,在其中,量子概率會影響到宏觀世界。根據埃弗雷特的觀點,在密閉的箱子里通過隨機放射性衰變放毒,每一只薛定諤的貓,其是生是死在自己的宇宙中是真實發生的。每當你做出選擇,即使是再平常不過的選擇,比如說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都會在量子真空中誕生出新的宇宙,以適應其他的行為。
數十億個宇宙、星系和我們每個人的“副本”,無法相互建立通信,我們也無法對其進行檢驗。但是,如果在每一個多重宇宙中都有一個我的“副本”, 并且可能有無窮多個,那么哪一個才是我現在正在經歷的真正的“我”?是否存在一個優先于其他的“自我副本”?如果有一個我的“副本”青睞多重宇宙理論而其他的“副本”則反之,那么“我”又該如何知曉現實的真正本質呢?
我們認為,宇宙學家應該注意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警告:雖然數學上確實需要無窮維度的向量來實現完備的函數系,它并不存在于物理宇宙中。
通過檢驗
我們同意理論物理學家薩賓?霍森費爾德的觀點:后實證科學就是一個矛盾。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之所以是正確的理論,是因為它們做出了預言并在實驗檢驗中存活了下來。然而,從托勒密的地心說到開爾文的原子“旋渦論”,再到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的宇宙穩恒態理論,大量的歷史教訓提醒我們,在沒有充足數據的情況下,即便是優美且令人信服的想法也會把科學家引入錯誤的方向。
過分宣揚某些理論意義的后果是沉重的――科學方法會變得岌岌可危。我們認為,宣稱一個理論是如此之好,它的存在便取代了對數據和檢驗的需要,這一做法有誤導學生和公眾的風險,比如該如何做科學研究?同時還有可能為偽科學家大開便利之門。
怎么辦?物理學家、哲學家和其他科學家應該在當今物理學的框架下制定一個與其相適應的對科學方法的釋義。在我們看來,這個議題可以歸結為澄清一個問題:什么樣的潛在觀測或實驗證據能夠令你相信某個理論是錯誤的并使得你放棄它?如果沒有,那它就不是一個科學理論。
這必須在正式的哲學術語下來描述。作為最初的步驟,未來應該召開一個會議,有關可檢驗性辯論的雙方都必須參加。
論文摘要:探討中國自由主義詩學主要研究對象、內容及方法,可以看出詩學研究將對自由主義文學中審美研究弱化現象起著糾編的作用。
自由主義詩學的提出是建立在自由主義文學研究的基礎之上,且是對當今自由主義文學研究受到質疑、尋求走出研究“困境”的一種重新思考。
中國自由主義文學研究的“中興”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海外現代文學研究成果開始影響到大陸的現代文學研究,一批長期被忽視、被批判、被貶低的現代作家如、周作人、林語堂、徐志摩、沈從文、錢鐘書、張愛玲等被大陸學界“重新發現”,既往文學史結論受到質疑,進而帶動起人們對文學史中名聲不佳的現代評論派、新月派、論語派、京派等的關注與研究,“自由主義文學”是人們對這些作家與文學流派的總體稱謂。近20年來有關“自由主義文學”的研究,既有綜合性的思潮研究,如劉川鄂等對“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的梳理,更多的是對自由主義作家群或流派的研究,或對、周作人、梁實秋、宗白華、朱光潛、沈從文、劉西渭等自由主義文學批評家的理論研究。
在這種看視龐大的研究狀態下,一些對自由主義文學研究的反思開始出現。人們開始質疑“自由主義文藝”、“自由主義文學”、“自由主義作家”等概念的界定。洪子誠曾在《問題與方法》中談到自己的疑惑:“為什么叫做自由主義文學?自由主義文學是怎樣形成的?這個概括方式在什么時期、被什么樣的力量所使用,它的含義是什么?這些問題,都需要清理?!贝ㄔ谒磥恚@個“政治性質”的概念,“現在用得很普遍,而且好像有點擴大化,或者說非常膨脹。在有的文章中,幾乎囊括了激進的左翼文藝之外的所有作家,都包括在‘自由主義’這個概念里了。”他引了吳福輝先生的相關文章,似乎比較認可吳所提出的觀點:真正能夠體現“自由主義文學”特征的,大概是《新月》的詩,京派的小說,“九葉詩人”的作品這一結論??陀^來說,質疑的聲音含有“合理性”:比如,在思潮研究中,研究者對“自由主義思潮”的研究,較多地限于“理論思潮”而未落實于創作思潮;再比如,一些并未成為“流派”或加人“團體”、處于零落狀態的作家創作,可否是“自由主義文學”,并未得到翔實的論證。一些間題要認真追究其實不難回答,但現有研究往往語焉未詳,確實,自由主義文學仿佛一個大筐,只要不是左翼作家,便可以裝進去。
一般而論,不滿于概念界定模糊的人們,往往會采取將標準與尺度縮至最小的方式,以求相應的保險,操作起來固然容易了,但就像將散文強行縮略為“藝術性散文”一樣,往往以犧牲研究對身的精彩、豐富、多元為代價。因,我以為,一定褚度上穩定自由主義文學的范圍,防止“無邊的自崖主義”傾向自有必要,但采取濃縮簡略,或人為翅分割文學史發展中的這一帶著文化與精神特質配品種的流脈,或下結論說“自由主義文學”就是一個僅有20年生命的文學現象等等,都是對復雜值題的簡單化處理。對于一個帶著政治屬性的榴念,確實有著豐富的文本資源,有著經典創作作丈支撐,一度中斷卻又重新出現的品種,應當有更靈活的處理方式。
如何為中國的“自由主義文學”溯源追根,域提出界定的標準,這可另文來談。這里,提出“自由主義詩學”研究,意在對現有研究的不足展開彌補。其不足處體現為:一,自由主義文學的創作者主要不是用文學去表達其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訴求,而是以文學折射出其濃厚的自由主義文化意味和文化姿態。二,自由主義文學在百年的中國文學中呈現出最為豐富的詩學形態,但這一形態又不是零散和各行其是的,它們有著某種內在的統一精神,這也是既往研究中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目前比較通行的主題學研究思路,即以現代自由主義作家思想理念的闡析,作為解讀、闡釋、理解其文本的主要依據,以思想內容分析替代對文本詩性意義的探索。這種主題學研究,對于那些以文學的情境和意象而不是以科學論文的邏輯規則來構筑文學世界、來探究人類的內面精神、具有超越性和恒久性的詩性文本來說,既忽略了作品本體,也忽略了讀者本體的審美經驗和參與。僅僅用文學與政治、中心與邊緣、永恒與當下、責任與自由等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去解釋現代自由主義作家在特定的歷史政治文化語境下獨特而豐富的詩性想象力,就無法揭示他們對思想自由與文學審美自由的追求二者間的內質關系,當人們頭頭是道地分析自由主義作家表現出的思想觀念時,卻可能對其創作的審美旨趣及其成因一籌莫展。此外,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自由主義文學研究有意回應當下中國的文化狀態和思想狀態,出現了向外擴張到自由主義思想史研究的傾向,那么它當然可以而且應該向內重新返回文學審美的中心,兩翼并舉,才是自由主義文學研究的全部。因此,自由主義詩學研究具有理論的原創性和研究的可行性,“自由主義詩學”的提出將突破現有的自由主義文學研究范式?!霸妼W”的概念向來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詩學專指詩歌理論與詩歌創作。廣義的詩學將各種文類包括在內,有的是“從詞源學的角度看,即把詩學看成是與作品創造和撰寫有關的、而語言在其中既充當工具且還是內容的一切事物之名,而非狹隘地看成是僅與詩歌有關的一些審美規則或要求的匯編,這個名詞還是挺合適的?!庇械闹赴ㄐ≌f、詩歌等文體在內的顯示著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實踐的一種方式,是一種“詩性智慧”。
對大量的“藝術形式”進行整合性研究僅是第一步,其接著要完成的任務是進一步發現某些共同存在的詩學類型、詩學范疇及詩學規則,剖示自由主義詩學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進而展現現代自由主義作家的主體精神、審美趣味、人生哲學、文學理想。我們不能否認,自由主義詩學面對的是20世紀中國最具有文學情懷和人文精神的作家,以及大量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主題的文學作品。自由主義詩學關心的不僅是作品,更是作家通過文本所展示的全部精神世界?,F代自由主義作家從未以文學充當自由主義思想或理念的傳聲筒,而是以文本形式的原創性、多樣性、個體性去體現獨立思想與自由精神,以文學關涉個體乃至國家的精神教養的原則去展示一己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價值追求,無論在創作方法、還是在審美體式、藝術風格上都呈現出充沛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體現出最為自由和最具解放性的詩意。因此,自由主義詩學研究可能成為發現現代中國自由思想者和自由主義文學者們的“詩性智慧”,接近、進人自由主義作家復雜的思維空間與精神空間的一條充滿魅力的通道,亦有助于進一步探討中國現代詩學與傳統詩學、與西方詩學的關系。
從研究方法上看,文學研究強調同中辨異,異中見同,然而現有的自由主義文學研究中,文類、流派的研究各自獨立,同中辨異者多,而異中見同者少。要使自由主義詩學研究有效進行,必須解決方法論上的難題。
具體而言,中國現代自由主義詩學在體系上,應包括對詩學的思維方式與表現型態、詩學觀念、詩學風格等的研究。首先,藝術形式的分析不僅僅是語言修辭文體風格的問題,而是哲學化了的詩學理論體系。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能發現,自由主義詩學視野下的鄉土與都市、審丑與審美,智性與感性、幽默與諷刺、動態與靜態、現代與古典、時間與空間、歷史及現實與未來等等,都隱含于種種“有意味的形式”中,昭示著自由主義作家的詩性思維和獨特的認知方式,凝聚著他們無限豐富、充滿矛盾、富于詩性魅力的全部精神世界。由于這一世界是作家在特有文化歷史政治語境中的精神反應方式,因此是有序的,是可以通過意象、意境、抒情方式、文本結構等來分析、歸類的。比如,討論現代詩學對知性的認同與追求,光談30,40年代的自由主義詩歌并不夠,情與理的平衡、玄學的思辨、機智悖論與辯證性、晦澀的風格等同樣存在于廢名、何其芳、錢鐘書等的小說或散文中。再比如,文本的矛盾性、動態性和審丑詩學不僅是現代詩歌的追求,同時也是小說詩學的內容,而且,在審丑的同時,還共存著和諧的靜態的審美的詩學追求,尤其體現于現代散文及現代抒情小說中。還有更多作家則將傳統的意象、意境與西方的現代意象與意境等詩學元素,融合為一,化人各種文體的寫作中。這些自由主義詩學的思維方式與表現型態的分類與闡釋,應當成為研究的重點。
其次,在大量文本綜合解讀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厘清和探討自由主義詩學體系的源頭及構造?,F代自由主義詩學理論相當豐富,盡管其中不乏矛盾和領頑之處,但在“自由主義”原則下,隱含著某些規律和必然性,潛隱地存在著一些共同的話語規則。自由主義思想觀念在19世紀初由域外引人,自由主義詩學與西方詩學話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西方自由主義詩學的影響下,尊重文學本身的獨立地位和價值,強調文學的非功利性,“純文學”“純詩”“言志”觀的倡導幾乎在小說、詩歌、散文等領域同時展開,顯示了自由主義詩學反撥幾千年“載道”觀念,將純粹與審美作為文學本質屬性的基本立場和原則。與此同時,對中國文化傳統與審美文學傳統的返顧,又使其詩學體系中包容了對中國詩學傳統的繼承與改造。可以說,自由主義詩學是中國現代詩學中最具學理色彩的話語體系,也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學追求現代性的話語體系,它的基本立場,是將純粹和審美作為文學的本質屬性,因此,諸如“浪漫”“古典”“性靈”“閑適”“趣味”“頹廢”“晦澀”等文學概念的討論,其本質都是對文學自由獨立圖景的浪漫想象。這樣一個意義和價值系統,提供給后人不斷闡釋的空間。
過去一百年的自由主義文學具有多元、自由和開放的精神,文學的實驗性、創造性、個體性相當強。但是在異彩紛呈的藝術風貌深層,同樣隱約可見某些相對穩定的詩學范疇。即以“意境”“意象”等詩學范疇來看,不同文類、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某些文本均可歸結在一起研究,并可進一步衍生出現代主義、古典主義、象征主義等次類型。立足于文本這一原點,對類型與次類型進行深人研究,最終能夠更清晰地把握自由主義文學家了門的審美取向與藝術追求。這種研究思路,是從自由主義文學活潑生動的藝術本體出發,而不是以作家的文論或創作經驗總結為導引按圖索驥,對作品進行僵硬呆板的圖解。因此,在研究中,不僅要揭示自由主義詩學一些概念范疇的產生和演變,還要在對大量文本進行考古學式考察和具體闡發中,發現這些詩學理念本身的相通、變異與傳承,將那些負載著自由知識分子審美趣味和人生旨趣的話語還原為一種活生生的精神存在。而最具有創新意義的,是1949年后尤其是最近30年的一些作家應當納人“自由主義詩學”的研究視野中,探討在20世紀文學中的流與變,如汪曾棋、張中行、王小波等具有代表性的文本。
關鍵詞:文物保護 全民教育 有效策略
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周至歷史悠久,山水擅關中第一,山川秀麗,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頗多,人文和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漢家離宮,唐家園林,星羅棋布。作為一名文物保護工作者,如何保護好文物,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正確的處理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等諸因素間的關系,具有豐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正確處理文物保護和經濟開發的關系
文物古跡保護需要資金,經濟開發可以部分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我縣文物古跡眾多,而國家財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護的費用相對眾多的文物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許多文物因無經費來進行維修與保護而遭毀滅。周至縣的名勝古跡有道教圣地樓觀臺,國家級森林公園,太白山自然保護區,仙游寺、大秦寺、八云塔。天臺寺、城隍廟、東東廟、丹陽觀、萬壽宮、老子墓等在過去都難以全面保護和維修。而通過經濟開發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比如因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本著“兩利”的方針,1998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仙游寺及法王塔搬遷保護,遷至與原址2.8公里的金盆北梁。新址面積10多萬平方米,建筑為仿唐風格,加上拆遷中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復建后的仙游寺,規模更大,將成為西安一處重要的文物旅游觀光點。從實際出發,我們應充分利用文物優勢,以文物古跡為主題,開發系列產品,著重發展文物古跡旅游,以推動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
二、正確處理合理發展旅游與文物保護工作的關系
1.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護。由于探古求知是人們共同的心理需要,人們希望對自己的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歷史有所了解,對自己民族、祖國乃至全人類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體會。比如周至大秦寺位于中國西安周至縣城東南20公里的終南山北麓,它是歷史上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毒敖瘫窞樘平ㄖ卸辏?81)建立,該碑記述了景教入華的一段秘史和傳教事跡,歌頌了唐太宗等六朝皇帝對該教的禮遇和崇信,又被譽為“天下第一碑”(注:“世界四大名碑”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羅賽塔雙語碑》、《希伯來文碑》和《授時碑》)。唐有盧綸,宋有蘇軾、蘇轍,金有楊云異,明有何景明,他們都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由于《景教碑》這種文物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滿足了西方人們探古探奇及的需求,因而成為旅游資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界人士認識到文物古跡在旅游中的這一重要作用后,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會注意保護文物,以便使其盡量完好地展現在旅游者面前,從而獲取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2.為了文物這項旅游資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門必然會重視文物保護。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資源,一旦受損,很難恢復原樣。文物被破壞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點的吸引力,影響其經濟效益。比如樓觀臺和財神廟的開發,不僅展現了昔日古代建筑的風采,復活了道文化的古老而精深的元素,在人們感悟老子哲學的同時,為周至旅游收入注入新鮮血液。這樣,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搶救和保護。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來,長期為旅游所用,旅游部門必然會重視管轄范圍內的文物保護。
三、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普及文物知識教育的關系
旅游開發有利于普及文物保護知識,提高全民的保護文物意識。旅游的發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跡直接面對旅游者,使人們獲得豐富的知識,既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又可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文物的這些社會效益可使人們懂得文物的重要價值,認識到文物對社會的重要意義,增強文物意識,使全社會都重視文物保護工作?;诖酥苤量h文物管理所現藏千余件文物,大多數文物出土后未進行過保護處理,同時受文物存放環境影響,這些珍貴文物的保存現狀不容樂觀。我中心于 2003 年 11 月 在周至縣文物管理所庫房進行了現場調研,確定選對唐梁琮墓出土的陶器文物進行保護和修復。其中等級文物24件。2006年底接收了唐梁琮墓151件文物,并于2007年開展修復工作,至今修復完成138件組,其中已歸還81件組。修復效果良好,得到了文物所在單位的好評。游客對文物的破壞,眾多的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跡受到浸蝕,特別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跡中表現得非常明顯,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撫摸等行為可嚴重損壞文物,在游客進入旅游區時或在游覽途中,應不斷地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對有破壞行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應采取法律、經濟等手段予以制裁。
四、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文物保護不僅要對文物本身進行保護,更要對其周圍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比如近年來隨著老縣城名聲遠播,游客的驟增,老縣城瀕危的文物得到了搶救和保護。為了更好地保護老縣城原生態風貌,讓文物安全展示,目前周至老縣城正在申報遺址博物館?!斑@是最大的保護和利用,遺址不能重建,在原址上展示。”佛坪廳舊城文管所所長田清梅告訴記者,2002年,老縣城就有了文物保護規劃,之后每一步都是根據規劃進行。2004年老縣城終于建了文物庫房300余平方米,并征集回散落遺址角落和群眾家中的石刻入庫保管。老縣城入庫的珍貴石刻和碑石,就能安全展示在世人面前。嚴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過最佳容量。旅游業對環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壞。車、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廢氣,嚴重污染了旅游區的空氣。旅游基礎設施中排出的廢水、廢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嚴重污染了旅游區的水源。忽視生態環境作用,對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護,又會損害旅游景觀,從而降低經濟效益。
總之,保護文物的目的,是為了合理地利用文物,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旅游事業,為經濟建設服務。我建議各級部門采取各種政策和措施,盡量消除對文物保護的負面影響,使文物事業與經濟建設的結合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一
大眾傳媒是日常生活中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匯,但許多人對其含義并不清楚。所謂大眾傳媒就是“大眾傳播媒介”。一般來說,大眾傳媒包括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電影、圖書、音像制品,以及互聯網絡。大眾媒體具有信息傳播和輿論表達兩種基本功能,其中報刊、電視、廣播與互聯網是四種主要的新聞信息傳播媒介。隨著現今信息社會的到來,傳媒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大眾傳媒可以影響社會大眾的價值取向、政治立場、道德觀念等等,就形成了對人們思想和行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大眾傳媒環境。
大眾傳媒環境建構了新的世界圖景,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及文化體系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我們知道,從古自今,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經歷了四種方式:原始傳播方式、手抄傳播方式、印刷傳播方式、電子傳播方式。傳媒形式也就經過了四種不同形式的轉變,對人們產生著不同的影響。如今,隨著計算機的崛起,中國正處于新傳播媒體開始興盛的時期。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泛指利用電腦及網絡等新科技,對傳統媒體形式、內容及類型所產生的質變,也稱第四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報刊、廣播、電視媒體。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不在于出現時間的先后,而在于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不同。大眾傳媒環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自然也會影響到學術期刊。中國的學術期刊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傳播群體,它是不同于大眾傳媒的,是一種社會非常重視、知識密集型的傳播刊物,它往往以某一領域的知識為重點,傳播和交流這一領域知識的學術成果。從改革開放開始,它得以大力發展,經過裂變和調整優化,走向繁榮,在今天的媒介化社會中又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來到,大眾傳播媒介在社會中的影響已達相當高的程度,以至于個人、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對大眾傳播媒介產生了高度的依賴。同樣,中國學術期刊作為成長迅速的知識傳播基地,也必然受其影響。中國學術期刊與這種大眾傳媒環境有著非同一般的關聯,值得我們進行認真的探討,以期有更好的發展。
二
從過去到現在,學術期刊與大眾媒體的關系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傳統的媒體(既以報刊、廣播、電視為主要工具的傳播媒介)中,學術期刊以其自身的獨特性而受到專家學者們的重視,因為知識的專業性與集中性,學術期刊始終只被一小部分人所知的,不能被稱為大眾性的媒體。盡管近年來學術期刊發展迅速,對學術的繁榮與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也方便了人們對專業知識的了解,但除了本領域的學者,一般人很少會翻閱學術期刊。特別是一些不太知名的期刊,更是鮮有光顧者,所以即使是一些很有成果的論文也會被忽視。新媒體發展迅速,它在信息的收集、、傳播等方面有著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因而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 這些使學術期刊在讀者數量和傳播范圍等方面受到更大的沖擊和威脅。為此, 中國學術期刊要發展,就必須順應大眾傳媒環境發展的趨勢,不落后于時代;必須要更新理念,重新定位,更要充分認清環境,利用現有條件,融合媒體,實現發展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學術期刊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需求。
首先,學術期刊應學會利用大眾傳媒環境,選擇并創造發展良機。應該看到,如今新媒體的發展或許會對傳統媒體造成沖擊,但不會造成致命性的打擊。相反,我們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工具作用,來促進屬于傳統媒體的各種刊物的發展。比如,學術期刊可以用大眾傳播媒體來宣傳自己,這已是學術界的共識。在2006年11月初,第五屆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的一個專題是“溝通科技期刊與大眾傳媒”。這次會議希望能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使科技期刊發展更快,能促使各個國家利用大眾傳媒來使科學論文得以迅速與廣泛傳播,讓公眾及時了解最新的科學成就與學術成果。中國科協也從2007年1月起在國內率先啟動了“科技期刊與大眾媒體見面會”制度,認為學術期刊與大眾傳媒的結合有著潛在的市場和良好的發展前景,提出了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促進二者的結合,呼吁更多的科技期刊認識到與大眾媒體聯姻的重要性并積極投入到這項工作中,打造出具有綜合影響力的中國科技期刊,使科技成果更好地為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服務。從中可以看到學術期刊與大眾媒體的結合無論是于國于民還是對期刊的發展來說都是有利的事,也是勢在必行的。
其次,如果說傳統學術期刊的形式是單一的出版物,那么在當今時代,學術期刊不再是單一的紙質形式。學術期刊與大眾傳播的聯姻更是通過期刊的網絡化、數字化來實現的。期刊的網絡化、數字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近年來,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在網上閱讀、查找資料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據統計,期刊的網絡閱讀率正在持續攀高。而且由于期刊出版頻率的不斷加快,半月刊和旬刊的不斷普及,這些期刊在網絡上也得到了很大的點擊量。許多期刊都一改傳統媒體只出現于紙上的格局,同時還在網絡上開辟新天地,創辦網絡期刊,獲得了不俗的成績。期刊閱讀移至網絡之后,網絡顯示出了對傳統期刊格局的巨大重塑力,使學術期刊呈現出不同于以前的面貌。期刊通過網絡平臺能夠獲得巨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這是以往紙質出版物難以企及的。順應新的媒體形態,有些學術期刊從印刷版轉變到網絡版。這種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學術期刊出版者可以從單一的紙質期刊出版向跨媒體出版轉變,即把相同的內容到不同的媒體上。在將多媒體資源進行轉換之后,經過內容管理系統中的加工和整合,再以不同的格式到相應的媒體上,如手機、電腦網絡等,以滿足讀者的需求,從而獲得更大的時市場份額。
很多人把如今這個時代稱為網媒時代,的確,以網絡為代表的新的大眾傳媒環境是學術期刊發展所繞不過去的臺階。如何運用大眾傳播媒體是學術期刊發展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網絡化的即“數字化學術期刊作為一種新型的出版載體,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可以積聚海量信息,進行超文本鏈接,獲取信息的高效、便捷,實現編者、作者和讀者間互動交流,為期刊功能的最大發揮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空間??焖侔l展中的數字化期刊盡管尚需在網上安全、出版規范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加強管理和防范,但作為未來出版的一種主流發展方向,它將與傳統型印刷版期刊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推進期刊出版事業的不斷發展繁榮。”①
再次,要實現學術期刊傳播的“大眾化”。即讓學術成果被更多專家、讀者所知,或說讓中國的學術水平為世界上更多學者所知,以確立中國在世界上的學術地位和文化影響。為此,我們要實行學術期刊傳播的國際化,實現學術期刊在大眾傳媒環境中為更多學者所認知、其價值得到認可并順利發展。
現在中國不再是閉關自守、畏縮不前的國家,我們需要學術上的獲知,也要向別的國家來展示自己的成果,從而實現東西方之間的對話。學術期刊作為一種知識的傳播載體,不應局限于一個國家、一個學術圈子里,特別在大眾傳媒發達的時代,學術期刊應該積極參與,迎接其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發展壯大自己。
三
大眾傳媒的發展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這樣的變化中,傳統的一切,包括傳統的媒體,如傳統的紙質雜志甚至電視,都要因新的大眾媒體環境的出現而發生變化,并受到挑戰??梢哉f,大眾傳媒環境是一把雙刃劍,對學術期刊是威脅還是提升,取決于學術期刊是否能適應環境。利用不當的話,學術期刊將萎靡不前,最終將因不能適應環境而被淘汰;反之,大眾傳媒環境將會為學術期刊的發展插上翅膀,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在大眾傳媒環境下,學術期刊要盡量地發揮自己的價值,實現其社會功能,必然要對自身進行重新審視。通過以上分析,學術期刊應該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開拓。
1.建立類似新聞的學術期刊宣傳系統。怎樣讓公眾知道發表在期刊上的成果呢?即如何利用大眾傳媒來傳播學術期刊的成果呢?“美國有向全球傳播科學新聞的EurekAlert網站,該網站將500多個學術機構提供的科學新聞即刻傳達給世界各地614位注冊記者;歐洲有阿爾法-伽利略網站(Alpha Galileo),該網站每天將來自歐洲的最新研究新聞提供給世界各地的5700多位專業媒體人員?!雹趽蟮?在國外許多學術期刊都與媒體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比如《自然》、《科學》等。
但是,目前在中國并沒有一個幫助學術期刊重要科學新聞的網絡平臺,記者不知道期刊最新發表的重要成果,期刊編輯也不知道記者需要什么,雙方形同陌路。據調查,中國的學術期刊與大眾媒體非常缺乏交流,大眾媒體有關科學進展的報道很少來自國內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許多學者出于對大眾媒體的不信任,認為媒體會扭曲報道(實際上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不管是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原因導致的),通過這種途徑來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不嚴肅的,因此拒絕與大眾媒體的配合。雖然有些學術期刊的編輯很想通過大眾媒體介紹期刊上的重要論文,但并不懂得用通俗的語言寫作,更有編輯不想因此費事。種種原因造成了學術期刊與大眾媒體的“隔閡”。這種格局中,人們很難把學術期刊這種專業性的、精英性的傳播載體與普及性的大眾傳媒相聯系。長期以往,學術期刊必然越來越處于邊緣化的境地,特別是一些不太知名的期刊,處于被人遺忘的角落,即使有優點也會被忽略。其實,媒體對學術論文中研究成果的報道非常重要,因為媒體的報告有益于論文的作者、作者所服務的研究機構以及的期刊。普及科學知識有益于社會的發展,在信息時代的大海里,公眾需要了解有價值、經同行評價的科學知識。因此,學術期刊應積極主動地和媒體建立成長性的關系。利用大眾傳媒,建立類似新聞的學術宣傳平臺將會使有價值的學術成果為更多人所知、所用,促進學術的繁榮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有利于學術期刊本身的發展。
2.進一步加快期刊網絡化的步伐。在當今大眾傳媒環境中,學術期刊的網絡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現在更多的人愿意在網上閱讀,查找數字化的論文,中國的學術期刊沒有是否進行網絡化的選擇權,學術期刊要擴大自己的領地就必須利用網絡,在網絡上來展現自己。在這種環境中,學術期刊出版者的觀念要進行必要的轉變。首先要看到期刊讀者角色的轉變,即讀者由單一的紙質期刊的讀者變成更加寬泛的讀者,這其中有許多網民、甚至是手機用戶等。發行時應從僅僅出版發行紙質傳統期刊的角色中跳出來,不但把作品出版在傳統紙質期刊上,還應到網絡上,手機上等等。同時,數字出版的出現要求學術期刊經營者的經營意識也要相應轉變。比如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的分發方式不一樣,傳統紙質期刊只能按冊賣給讀者,而網絡期刊可以把論文按篇銷售給讀者。另外,網絡期刊不僅僅只是把論文放在網上就行了,同樣要解決“發行”問題,注重“網上發行”。要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必須做好網上發行工作,可以采取多種辦法,比如在一些知名網站的搜索引擎上建立索引,在相關專業領域的網站或網頁上建立友情鏈接,還可以在紙質期刊上宣傳網絡期刊網址等。著作者投稿、編輯處理稿件、專家審稿都可以通過網絡快速高效運作,可以縮短期刊的出版周期,這也是期刊網絡化的一個優勢。學術期刊的讀者大多是學者、專家或研究者,他們具備了利用網絡的條件,隨著計算機網絡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必將有更多的人通過網絡來獲知專業知識。盡管在學術期刊網絡化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的制度需要完善,但是毫無疑問,這是學術期刊的一個發展趨勢,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是不應忽視的。
3.學術期刊的國際化。學術期刊的國際化也是被爭議的問題。大眾傳媒環境對學術期刊的另一個要求就是在傳播的范圍方面。當今信息化社會里,中國的學術界不僅需要知道別國的知識,也要讓自己的成果為人所知。否則,學術界將會處于“失語”的困境?!笆дZ”這個詞起于文學理論界。改革開放以來在文藝理論界引進了很多的西方理論,國內學者對這些理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而本土傳統的各種理論卻被相對忽略,國外的理論界更是對這些傳統理論知之甚少,造成了一種只能說別人的話的尷尬局面。
學術如何走出去,而不是只引進來,是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對學術期刊來說,如何被更多的學者所感知是生存的關鍵問題。而如何被感知就需要一定的措施?,F在,即使在國內非常有名的期刊,有在國際上也并不太有名,中國的學問是游離于國際主流之外的。這其中雖然有政治上的原因,如西方對中國的忽視,但是我們仍然應該爭取話語權,讓自己的學術成果發揚廣大。否則,長期以往,除了影響中國的聲譽外,更會讓中國的學術發展舉步唯艱。
國內學術期刊社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要辦成國際名刊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便是語言的障礙。如前所說,國內不少的期刊開始要求英文摘要,出英文版,這無疑是走向國際化的方法?;ヂ摼W的出現也使得國內期刊與國際知名期刊之間的聯合辦刊變得容易實現,甚至合作雙方不用見面就可以達成協議,進行合作。學術期刊的國際化其實是學術的國際化,在大眾傳媒環境中,我們應該利用有利條件,讓自己的學術成果為世所知。
綜上所述,大眾傳媒的發展是漸進的,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著日益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學術期刊成長迅速,也是世界知識傳媒格局中發展很快的領域。它的市場仍然不盡成熟,但也因此具有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如今的大眾傳媒環境下,更多的學術期刊認識到了與大眾媒體聯姻的重要性并積極投入其中,致力于打造具有綜合影響力的中國學術期刊,使學術成果更好地為國家的繁榮、人民的進步服務。
注釋:
①張積玉:《中國期刊業發展趨勢探析》,《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月
關鍵詞:大學教學;同行評價;優勢;困境;出路
一、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國具有世界影響的社會學大師,他的思想和著述在國際學界廣受重視。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也被美國學者華康德稱為“社會實踐理論”。該理論包括場域、慣習、資本等核心概念,這些概念相互聯系、制約,交織成一個網絡,被廣泛用于分析個人或特定群體從事社會實踐的機制。
場域(field)是布迪厄探討社會實踐活動的行動主體與社會結構的基本分析單位,宏觀社會與微觀個體在場域中實現二者的聯接。“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network),或一個構型(configuration)”。場域是社會實踐的空間,但其并非是靜態的,而是充盈著積極活動的各種力量,這些力量不斷進行著博弈。場域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爭斗的場所。每個場域都有其特定的邏輯,表現為特定的利益形式和特定的游戲規則。社會空間中存在多樣的場域,且各種場域處于不斷的分化之中,而場域的分化源于社會分化。場域分化的過程被布迪厄視為場域的自主化過程。自主化是指某個場域從其他場域中分化出來,展現出自身同有的本質,擺脫其它場域的限制和影響,遵循其特定的邏輯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但場域的自主化是相對的,場域分化以后仍會留有其它場域的某些影響,不存在絕對自主的場域。
慣習(habitus)是布迪厄社會實踐理論中的又一個重要概念。布迪厄將慣習定義為一個持久的、可轉移的稟性系統。慣習是穩定性與可變性的統一。慣習是社會化了的主觀性,它既是行動者在場域中進行實踐活動的個體化表現,也反映了場域結構的特征。慣習形成于實踐又作用于實踐,一般通過行動者的潛意識發揮作用。
資本(capital)是場域的動力學原則?!霸趫鲇蛑谢钴S的力量是那些用來定義各種‘資本’的東西?!眻鲇騼却嬖诹α亢透偁帲鴽Q定競爭的邏輯就是資本的邏輯。資本既是場域活動競爭的目標又是用以競爭的手段。一種特定的資本只能在一定的場域中存在并發揮作用。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是布迪厄定義的三種資本類型。
總體而言,場域是社會實踐活動的空間或場所,慣習是行動者在社會實踐中的個體化表現,資本是場域中力量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實踐活動離不開三者的共同作用。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是一種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分析工具,也曾被布迪厄用來研究教育領域問題。本文嘗試運用該理論,對大學教學同行評價進行分析,將其視為一種場域,分析其特有的邏輯以及慣習、資本在該場域的共同作用,或許能為我們理解大學教學同行評價實踐活動提供一個新的思維框架和操作性范例。
二、作為一種場域的大學教學同行評價
大學教學同行評價是由多個從事某學科或相近學科教學的、具有較高教學水平的教師或專家根據一定的標準來評定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教學評價方法與教學評價實踐。大學教學同行評價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在其特定的場域中進行的,而這一場域的形成是源于場域的分化。
布迪厄曾分析過經濟、政治、文化、科學等社會上諸多子場域。由于他身處科學場域,對科學場域有更深入的研究。布迪厄認為科學場域是一個自主性最強的場域,“科學場域服從于一種不同于政治場域的邏輯”??茖W場域自身也是由許多子場域構成的,也處于不斷的分化中。由于科研評價的需要,同行評價應運而生。自17世紀時英國皇家學會雜志《哲學學報》以同行評價評審公開發表的科學論文起,科學場域的一個新的子場域――科研同行評價場域開始形成。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與建設,已經成為較為完善的場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運作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同行評價開始運用于教學評價,教學同行評價場域逐漸從同行評價場域中分化出來。該場域的產生緣于大學教學評價需要多元主體,學生評教、同行評價、校友評價、自我評價等不同評價主體的不同評價方式組成一個全方位的、立體的評價模式,促使教學評價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幫助教師實現專業發展,同時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同行評價作為一種分化的場域,有自身的運行邏輯與特點。
關鍵詞:教育服務貿易;貿易逆差;高等教育
一、我國教育服務貿易逆差的表現
(一)我國接受外國留學生與派出留學生的比例嚴重失調
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對境外消費未作任何限制,對過境交付未作承諾,允許具有一定資格的境外教育服務提供者來華工作。由于以上承諾,加入WTO后,我國赴外留學人數增長迅速,吸收國外來華留學人數有所增長,但遠趕不上前者的增長勢頭,因而我國的教育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從表1可以看出,從2000年以來,我國大多數年份出國留學的人數要大于來華留學的人數,呈現“逆差”狀態。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已經達2000萬,居世界第一。以OECD經濟合作組織國家外國留學生占本國在校大學生人數3%標準計算,我國每年招收的留學生可以達到60萬人之多。即便是招收留學生最多的2006年,也僅僅達到了此標準的27.12%,可見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我國教育服務貿易中的外匯流入與外匯流出也存在巨額逆差
除了人員“流出”與“流入”的“逆差”外,從資金的流向上來看,我國赴外留學的費用要高于來華留學的費用。雖然近幾年來華留學人數,特別是自費來華留學人數的增加給我國教育市場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入。但與我國留學生付給其他國家的費用相比,差距很大。我國1997年修訂的《自費來華留學生收費標準》為:以人民幣計算,文科類專業:(1)本科大學生:14000—26000元/學年;(2)碩士研究生:18000—30000元/學年;(3)博士研究生:22000—34000元/學年;(4)短期生,學習時間約為一個月的,3000—4800元;學習時間約為三個月的,8000—10000元。(5)理科和工科類專業比照文科相應類別學費標準上浮10%—30%;(6)醫學、藝術、體育類專業比照文科相應類別學費標準上浮50%—100%。??粕推胀ㄟM修生比照本科生標準收費;高級進修生比照碩士研究生標準收費;研究學者比照博士研究生標準收費。加上生活費、旅游費和其他費用,每個留學生每年大約花費5—6萬元人民幣,以年均10萬在華自費留學生的高限計算,由教育服務貿易的出口帶來的外匯收入也僅為每年50—60億人民幣。
而在歐美,留學生的學費是本國學生的2—4倍,普遍在15000-25000美元/學年之間,哈佛大學更是高達30000美元/學年。從我國各類留學咨詢機構了解的情況來看,以人民幣計算,自費留學去英國需要8—18萬/年,去加拿大需要12—15萬元/年,去澳大利亞、新西蘭需要8—10萬元/年,去日本需要14—17萬元/年,去美國每年需要20萬元以上。而且近年來各國學費標準還有上漲的趨勢,按照每人每年12—18萬人民幣的低限來計算,我國平均每年有近10億人民幣的教育資金流向國外。
二、我國教育服務貿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性原因
1.我國現有的留學生激勵制度不完善。一是我國現有的留學生獎學金種類及金額較少??v觀教育服務貿易發達國家的做法,獎學金是吸引外國留學生的一種重要杠桿。發達國家為了擴大教育服務貿易的出口額,紛紛設立各種獎學金來吸引留學生。美國的獎學金有聯邦獎學金、私人基金獎學金、學院內獎學金、系科獎學金、假期獎學金等種類,而且金額和享受獎學金的人數比例也較高。目前,我國的留學生獎學金主要由政府提供。主要有外國留學生獎學金、長城獎學金、HSK獎學金、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外國漢語教師短期研修獎學金等幾種。金額低,種類少,覆蓋范圍小。只有少量公費留學生可以獲得政府獎學金,對高達90%的自費留學生則很少有相應的激勵手段。而大部分高等教育機構及民間團體、企業由于缺乏相應知識,很少為外國留學生提供專項獎學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留學生規模的擴大。二是相關規定缺乏彈性。通常來說,能享受到各類獎學金的留學生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留學生需要邊打工邊籌措學習費用。但我國相關法律卻對外國留學生打工進行了嚴格限制。2000年國家教委頒布的《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第六章第三十六條規定:“外國留學生在校學間不得就業、經商、或從事其他經營性活動”。這一規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費留學生的進入。而教育服務發學生合法打工。如法國為了解決留學生打工難的問題,內政部和就業部于2002年1月兩條政令,允許外國留學生在學業中進行半日打工,學業結束后,只要提供雇用證明,就可變學習居留為工作居留。德國政府修改后的《外國人法管理條例》也允許外國留學生勤工儉學,給每年在本州畢業的約11000名外國留學生中的前1000名以無限制的工作和居留許可。
2.招收外國留學生主體資格的缺失。目前,我國只有500多所經教育部批準的實施全日制高等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具有招收外國留學生的資格。民辦教育機構均被拒之門外。這與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與需求是不相適應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留學教育服務出口規模的擴大。以漢語教學為例,目前全球共有2500萬外國人學習漢語,而我國卻僅有400多家從事留學生短期漢語教學的教育機構。一些民辦教育機構由于政策的限制,無法開展對外漢語培訓,從而影響了留學生招生規模的擴大,造成了我國具備招收外國留學生資格的教育機構性質過于單一,數量過少,制約了教育服務貿易的擴張。
3.醫療保障制度不完善。對于沒有收入或收入微的外國留學生而言,教育服務出口國能否提供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也是決定其選擇方向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發達國家的醫療保險系統己比較成熟,如在英國,只要留學超過六個月,就可以享受國家健康體系的免費服務,無需購買醫療保險。日本國際教育交流協會設立了“外國留學生醫療補助制度”,留學生在醫院接受治療后,可持醫療費收據與國民健康保險證到留學生科申請補助,將會獲得個人支付醫療費80%的補助。而我國教育部從2000年起才開始為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來華留學生購買醫療保險,對自費留學生只是規定其可在任何一家保險公司購買保險。這種做法顯然對大多數自費留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二)微觀原因
1.我國高等教育相對規模較小,導致教育服務貿易出口規模遠低于發達國家。一國的高等教育規模越大,所能吸收的外國留學生的絕對人數也就越多。我國雖然在2003年就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國,但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為美國的5—6倍,因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優質教育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接受高等教育對大多數青年人來說仍屬于奢侈品。這種現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教育服務出口比較優勢的形成,形成了進口大于出口的貿易態勢。我國社會經濟的其他方面已經進入了買方市場,但高等教育仍處于賣方市場。同時,隨著整體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多,對高等層次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在國內高等教育資源不能滿足其需求的情況下,很多人寧愿花費較大的代價到國外去接受優質的高層次的教育,這就引發了出國留學的人數快速增長的態勢。另一方面,雖然中國的社會地位和國際知名度己經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還不具各大規模招收留學生所需的資源,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從根本上制約了我國接受留學生的數量和規模,也是我國在教育服務中處于逆差地位的重要原因。
2.我國高等教育總體質量不高,國際化程度低。一國的總體教育質量是服務貿易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國內一流高校還未能擠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這自然制約了來華留學的高質生源的數量。從我國科學論文在國際三大權威索引(SCI)、工程文獻索5l(El)和國際科技會議論文索引(lSTP)所占總數的世界排名來看,近年來我國的排名在穩步上升。2005年科學引文索引(SCl)、工程文獻索引(El)和國際科技會議論文索引(ISTP)分別排世界第五位、第五位和第二位(見表2)。盡管中國近年來科研產出數量增加很快,但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占世界科學知識生產數量的比重仍然很小。從占世界SCl論文的比例來看,美國基本上穩定在30%左右,英國在8%左右,日本、德國也在7%左右,而中國僅占5%左右(見表3)。從在國際上的引用率來看,我國與美、英、德、日等國的差距較大,只與中國臺灣和韓國接近。
據相關資料統計,世界一流大學的外國留學生已占到學校總人數的15%以上,如斯坦福大學為21.8%,哈佛大學為20%,麻省理工大學為21.7%,牛津大學為22.5%,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部外國留學生所占比例更是高達60%之多。而我國留學生人數只占高等學校在籍人數的0.5%左右。即便是招收留學生最多的北京大學也僅為10%,清華大學為5%。
3.專業學科要素票賦和優勢分布不均衡。我國針對外國留學生開設的專業較少,且主要局限于漢語言、中醫、戲曲等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專業,理、工、藝術、體育等專業相對還較少,商業和新興技術學科還很薄弱。而美國各大學針對留學生設置的專業高達5000多種,日本也有3000多種,英國更是高達8000多種。
三、改善我國教育服務貿易逆差的對策建議
(一)宏觀方面的對策
1.進行制度創新,有效解決留學生的學習費用問題。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我們可參照發達國家的做法,進一步拓寬籌資渠道,擴大留學生獲得獎學金的額度,提高資助額度,在現有的以國家撥款為主的留學生獎學金制度的基礎上,各省級財政也可拿出一部分資金設立“基地”獎學金,同時鼓勵民間團體、企業設立面向外國留學生專項獎學金。
即便是擴大獎學金的覆蓋范圍后,能獲得各類獎學金的留學生也只是少數。大多數留學生仍需要通過課外打工來籌措學習費用。近年來,我國每年有在讀外國留學生己經超過10萬人,面對如此豐富的人力資源,建議對有關法律做一些適應性的修正。可以考慮允許在我國進行全日制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和進修學者兼任一定的勞務,允許外國留學生經過合法的申請程序在我國的產業、經濟、文教等部門做一些兼職。這樣一方面可以部分解決在華留學生的學習費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一些企業和事業單位對具有一定的語言技能和工作經驗的外國人的臨時需要,節約了成本。
2.放寬對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限制,鼓勵優秀民辦高校參與招收留學生。根據波特的國際競爭優勢理論,本地競爭會迫使廠商降低成本,改善品質和服務,并創造新的產品和工藝。為促進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可以考慮適當放寬對國內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限制,允許一些實力強、質量好、口碑好的民辦高校招收留學生,擴大高校之間約有序競爭,通過競爭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如果允許民辦高校每年招收1—2萬留學生,將會拉動近百億的教育消費。
3.完善現有的外國留學生醫療保險制度。2003年,教育部與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關于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綜合保險的合作協議》,規定教育部將在未來5年每年為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來華留學生投保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來華留學生綜合保險(團體險)”,最高賠付金額高達51萬元人民幣。該協議在完善來華留學生醫療保險制度萬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其對象只是針對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留學生。如前所述,來華留學生中90%以上是自費留學生。目前我們應完善針對來華留學生的具有社會保險性質的醫療保險制度,隨著外國留學生醫療保險體系的完善,可在適當的時機把參加醫療保險作為外國留學生入學的一項必備條件,為更多的自費留學生提供這萬面的服務和保障。
(二)微觀主體對策
1.整合高等教育資源,發揮聯合辦學的放大和匯聚作用。要素票賦理論,國家所擁有的要素票賦的差異是產生國際貿易的重要原因。一國如果能對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在某種商品的生產中多使用其充裕的便宜的生產要素,就會在該商品上擁有比較優勢。適用于教育服務貿易領域,一國能否提高其在國際教育服務市場上的份額并從中獲益,不僅取決于該國高等教育的比較優勢,而且取決于其提供教育服務的生產要素組合是否具有競爭力。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我國共有500所左右高校可以自主招收留學生,但目前存在著留學生云集少數名校,發展嚴重不均衡的現象。為了避免名校效應帶來的消極影響,可以考慮區域內高校聯合招生的模式,把各大高校的力量集合在一起,按學科和專業來聯合培養留學生,實現優勢互補,創造“1+1>2”的效果。各高??梢詮穆摵限k學中獲取比其單獨活動大得多的利益,從而形成資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良性合作模式,有效擴大我國留學生的整體招生規模。
2.加快教育品牌建設,走教育服務品牌特色化道路。品牌是市場發展的產物,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發展趨勢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識甚至多過對產品或服務本身的認識,這就使得品牌成為市場競爭中的有效工具。對教育服務貿易而言,由于教育產品的無形性特征,使得消費者對教育服務的質量很難進行衡量,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也就顯示出了教育品牌的重要性。
與發達國家相比,雖然我國的教育服務競爭力較弱,但在提供教育服務的資源稟賦方面也有一走的優勢。目前我國在教育服務貿易領域的優勢項目一是漢語言文化教育,漢語言文化教育在我國有著絕無僅有的資源優勢,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圍內學習漢語的需求日益高漲,尤其是2008年奧運會將在中國舉辦給我們提供了漢語言文化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的絕佳時機。我國應該抓住機遇,充分發揮這一領域的優勢,創設名牌課程來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二是中醫藥學教育。據統計,多年來,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人數一直居自然科學中留學人數的首位。國外高等中醫藥教育雖然起步晚,但在管理模式、教學方法、產學研萬面有許多我們應該借鑒的地方,我國應該學習其精華,為我所用,提升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的辦學水平,同時通過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與形式多樣的合作辦學,打響中醫藥教育品牌,從而擴大我國的教育服務貿易市場份額。
參考文獻:
[1]王亞飛,《論“后過渡期”我國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6(1):10-14。
[2]茹宗志、朱蘇飛,《論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逆差及對策》[J],《現代大學教育》.2005(5):49-53。
[3]陳文芳,《發展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的思考》[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2):28-31。
庫恩之后,科學研究的視角發生轉換:“我們都關心獲得知識的動態過程,更甚關心科學成品的邏輯結構”,“要分析科學知識的發展就必須考慮科學的實際活動方式”[1]。同時,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影響日盛,其“語言游戲”說強調,任何活動都植根于特定的語言游戲或生活形式,從而受制于社會的、歷史的和文化的情境。以此為背景,一場重估科學知識的形態的運動展開了,“作為實踐的科學”觀念開始取代“作為表象的科學”觀念:科學是一種介入性的實踐活動而不是對世界的表象。因此科學研究理應把科學活動本身作為對象,而對科學活動的考察本質上是經驗性的社會學研究。這種新的社會學不對科學做內在論考察,不局限于科學的獨特的理性品質、認識邏輯、觀念史。它也作為“科學知識社會學”(SSK)而區別于墨頓學派的科學社會學。墨頓學派的科學社會學預設了不受社會污染的純粹的知識過程和知識內容,把科學技術的內容排除在社會學研究之外,僅把社會因素作為促進或阻礙知識過程的外部因素;而科學知識社會學取消了知識的內容和情境之間的區分,把社會因素作為知識的構成性因素,對知識的構造活動進行了廣泛的經驗研究,產生了大量富有啟發的成果。
但是,科學研究最近二十年的發展表明,“或者社會科學精致得足以解釋科學的內容但是整個社會的創制卻陷入一片漆黑,或者宏觀社會學恢復作用但是科學的細節消失在視界之外?!盵2]以布盧爾和巴恩斯為代表的愛丁堡學派的利益分析保留了宏觀社會學和政治批判的旨趣,但是其對階級利益等宏觀社會變量的訴求并不能說明知識的微觀構造。而柯林斯的爭議分析、林奇的民族方法論等微觀研究盡管在揭示知識的微觀構造方面成果斐然,卻缺乏宏觀社會學的關注,不能宏觀地說明科學與社會的關系,而這樣的所謂社會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內在論研究”[2]。拉圖爾采用的人類學考察方法似乎為打通宏、微觀研究提供了途徑。這種人類學考察把經驗的案例研究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強調對知識的生產現場、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行實時實地的考察,不僅追蹤科學事實在實驗室中的微觀構造,而且還追蹤科學家在所謂實驗室外部的活動。拉圖爾采取的人類學方法首先要求通過參與式觀察取得科學活動的第一手資料;其次,運用“轉熟為生”的策略,懸置以往的有關科學的成見,保持對觀察對象的距離,單單從當下的科學活動本身出發構造對科學的理解;再次,這種人類學的方法還要求研究者對這種人類學構造保有反思性;最后,至關重要地是,要求追蹤正在創制之中的科學技術而不是既成的知識和技術制品,這一點成為他考察科學的第一原則:“我們研究行動中的科學而非既成的科學和技術;我們或者在事實和機器被黑箱化之前到達,或者追蹤重新開啟黑箱的[科學]爭議?!盵3]我們不妨追隨拉圖爾,去考察科學活動本身,追蹤工作中的科學家和正在制作中的科學事實,看這種考察能獲得什么樣的結果。
二、構造自然:實驗室生活
實驗室是科學知識的典型的生產場所。拉圖爾首先把實驗室生活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實驗室日常的知識生產活動,是“實驗室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不過,“實驗室”并不局限于通常的有圍墻的具體的實驗室,其擴展意義為“知識的生產場所”,強調對實際的科學活動進行實時實地的考察。相比之下,以往的科學研究都是事后考察,即在接受已確立的科學事實的前提下去重構科學的發現史、觀念史。實驗室研究也不同于對實驗的研究,因為實驗研究往往以提煉科學獨有的方法為目的,而實驗室研究則以科學事實的實際制作過程為目標,基本上是一種社會學考察。實驗室研究采用了人類學的田野研究方法,這種方法適合于新視角下對科學活動本身的考察。拉圖爾從1975年進入薩爾克(Salk)研究所,做了近兩年的實地考察。
現在讓我們跟隨人類學家進入薩爾克研究所的實驗室。實驗室包括各種復雜的實驗儀器,實驗材料,實驗室人員,科學文本。實驗儀器構成一組組“銘寫裝置”(inscription devices),銘寫裝置把實驗材料轉化成可以直接用作科學爭論之證據的銘寫符號(inscriptions)(數字、圖表、圖像等可以呈現在文本中的符號)。典型的科學活動是,把實驗材料聯接或放入銘寫裝置,經過一系列規范的操作生成銘寫符號,再根據這些銘寫符號完成科學論文,提出科學命題或主張,參與科學爭論,再依據爭論的情況繼續做實驗,強化或修改命題或主張,直至特定的科學命題或主張變成事實。在上述觀察中,首要的是實驗室的物質環境?!斑@個實驗室的特別之處在于儀器——我們稱之為‘銘寫裝置’的特殊配置。這種物質安排的至關重要性在于,作為實驗室成員的談論‘對象’的任何現象并不能脫離這種物質安排而存在。比如,沒有生物測定,就不能說一種物質存在。生物測定不是簡單的獲得某種被獨立給予的實體的方式;生物測定構成了物質的構造。...不僅如此,現象完全由實驗室的物質環境所構成。人工實在——實驗室成員用客觀實體來描述——事實上為銘寫裝置所構造。借用Bachelard的‘現象技術’ (phenomenotechnique)這個術語,這樣一種實在經由物質技術的構造而呈現出現象的外觀。”[4]這表明,科學不單單是思維現象、語言現象或者對世界的理論解釋,它本質上是一種物質過程,是對不確定世界的物質性介入,而正是這種介入構造出科學對象。玻爾認為對量子現象的描述不能脫離對實驗環境的描述。實際上,這對十七世紀以來的實驗室科學是普遍適用的。
拉圖爾記錄了科學家在日常的科學活動中的言談并加以分析,對科學事實的微觀構造過程做了考察??茖W家的日常言談表明,科學“證據”的接受很難說是邏輯上必然的推論,而是做出判斷的問題,同行間的協商問題。比如說某種肽的靜脈注射是否具有心理行為效應的問題是一個實踐問題,取決于注入量,取決于科學家把什么注入量作為標準。拉圖爾還發現,科學家對特定科學主張的評估往往不限于所謂純粹的科學內容,而是包括研究興趣上的側重、職業實踐的迫切需要、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時間上的限制,乃至對科學從業人員的權威甚或人格的評價,如此等等。這些考慮直接影響到特定科學主張的接受和否定?!霸u估的豐富性使得這種構想——思維過程或推理程序同這些討論發生于其中的實際物質環境相隔絕——變得不可能。”[4]。拉圖爾從言談分析中得出結論:科學事實“完全是一種社會的構造”[4]?!吧鐣摹痹谶@里并具有其在墨頓或布魯爾那里的含義,只是表明區別于純粹邏輯推理過程的微觀構造過程。
拉圖爾還從人類學角度進行了歷史案例研究,描述了促甲狀腺素釋放因子(TRF(H))化學序列的確定過程,給我們呈現出科學事實的典型的構造過程。[①]1962年,“大腦控制促甲狀腺素的分泌”已成為神經內分泌學界的公認事實。吉爾曼(Guillemin)認定這種控制作用源自下丘腦的一種新因子,他將之命名為促甲狀腺因子(TRF),并認定它是一種肽,決定用化學分析方法確定其氨基酸序列。其時下丘腦因子的生理學研究頗有成果,卻沒有分析出下丘腦因子化學序列的先例;TRF的存在只是一種假定,很可能是其他已知因子在起著作用。因此,該決定并非唯一可能的研究路徑,沒有它神經內分泌學照樣會繼續發展。盡管如此,吉爾曼1963年提出了確定新釋放因子存在的14條嚴格標準,從而徹底地重塑了釋放因子的研究領域。以前有關新釋放因子存在的研究和主張都被取消了??梢哉f,在這套研究標準存在以前TRF并不存在。這些標準要求更精密而昂貴的實驗設備和技術。日本、英國的競爭者因此出局。1966年以前,研究工作主要是改進TRF的提純方法。把一種餾分認定為TRF的根據僅僅是它能在生物測定中穩定地產生出與基線峰值有顯著差異的曲線。到1966年,已能獲得相當純的所謂TRF。但是,此前所有的酶實驗都未能破壞TRF的生物活性,吉爾曼因此主張“TRF或許不是一種肽”。沙利(Schally)的團隊采用了與吉爾曼大致相同的研究路線,盡管他們認為這種新物質是一種激素即TRH。沙利在1966年發現TRF含有His、Pro、Glu三種氨基酸,不過只占TRF總質量的30%。盡管存在著其他解釋,由于沙利認可吉爾曼的權威,因此無視三種氨基酸的存在而得出結論:“TRF不是肽”。而這意味著研究方向將發生發生重大改變。其時,與TRF的生理學研究相比,TRF的化學分析無甚進展。美國全國衛生研究所準備召開一個針對該領域的評審會議,這將直接影響該領域的資金分配,進而決定著TRF化學分析的存亡。吉爾曼的團隊將會議拖延到1969年1月,在該會議上公布了他們獨自做出的發現:His、Pro、Glu三種氨基酸占TRF總質量的 80%;TRF是肽。分析工作進入最后階段。確定TRF序列并不直接分析天然的TRF,而是用上述三種氨基酸合成各種可能的序列,同天然TRF做比較,看兩者在銘寫裝置上產生的銘寫符號是否足夠相似。沙利的團隊使用薄層色譜儀來進行這項工作,并于1969年9月提出,TRF化學序列是Pyro-Glu-His-NH2.。吉爾曼的團隊認為兩種物質在薄層色譜儀上所產生的譜線的微小差異不可忽略,因此否定了沙利的結論。他們認為只有原子水平的質譜儀才能最終確定TRF的結構。1969年9月質譜儀終于產生出合成Pyro-Glu-His-NH2與天然TRF的幾乎完全相似的光譜。爭議停止了。此時,本體論轉換發生了:“TRF是Pyro-Glu-His-NH2”。吉爾曼和沙利都因TRF序列的“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上述過程表明TRF序列的確定不是單線的邏輯發現過程,而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多種可能性的構造過程,而實驗設備對不確定世界的介入在整個構造過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事實的“發現”不過是曲折的充滿爭議的構造過程的結果。只有在構造過程結束之后,科學事實的構造才變成“發現”,變成獨立于構造過程的外在事實,構造過程本身以及實驗室的物質環境被掩蓋了。當我們深入知識的實際生產過程,知識的品質立刻發生變化:與其說知識是靜態的表象,毋寧說知識是一個動態的構造過程;知識的力量不是表現為對外部世界的描摹,而是表現為對世界的型塑。就知識的靜態含義而言,它不過是對型塑過程及其結果的記錄,知識更多的是一種“know-how”而非“know-that”的知識。不妨給知識下個新的定義:何為知識,知識就是型塑世界的過程或能力。知識的力量的表現之一就是對“自然”的構造。TRF的構造史已經表明科學事實或者說“自然”是構造的結果,先在的“自然”并不能說明科學事實的生產?!坝捎跔幷摰慕鉀Q是自然表象的原因而非其結果,因此我們決不能用這個結果——自然——來說明爭論如何以及為什么被解決了?!盵3]
三、型塑社會:實驗室的擴張
上述考察的焦點是科學事實的微觀構造,問題是發端于“實驗室研究”的考察知識活動現場的人類學方法能擴展到“科學、技術與社會”(SST)水平上的宏觀研究嗎?我們把“實驗室”定義為“知識的生產場所”,而實際上知識生產活動并不局限于通常的圍墻內的實驗室,隨著知識活動的實際展開,“實驗室”的構造也隨之擴展。拉圖爾認為“實驗室‘內部’與‘外部’的區別、‘微觀’水平和‘宏觀’水平的區別恰恰是實驗室的建造要破除和取消的”[5]?!白粉櫣ぷ髦械目茖W家和行動中的科學”的原則自然會導向宏觀層次的科學研究,導向對實驗室的擴展構造、實驗室在社會中的定位及其型塑社會的力量的考察。在這種追蹤中,總會發現有一部分科學家在所謂實驗室“外部”活動,同科學界、政府、生產部門、用戶、傳媒、公眾保持著聯系。一旦這些聯系中斷,實驗室內部的研究工作將陷入停頓。這表明,對實驗室內部和外部做出截然區分是成問題的。這種區分把實驗室想像為隔絕于社會的知識生產地,從中產生出純粹的自然知識,這種知識隨后毫無代價地擴散到實驗室之外。這種成見掩蓋了實驗室的構造及其在社會中的定位,進而使實驗室的力量神秘化。且來看個案例。[②]
19世紀末法國的農場發生炭疽疫情。巴斯德把瘟疫界定為細菌傳染病,而此前細菌學與炭疽病毫不相干。他在發生疫情的農場研究疫情,把獸醫學的用語轉譯成細菌學的術語,比如說把“疫情潛伏期”轉譯成“桿菌的孢子”,從而把細菌學同疫情聯系起來。其后,他排除了農場的其他復雜因素而把培養成的細菌病原體帶回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實驗室,他在這里可以任意地控制條件對桿菌做各種試驗。他向外界宣稱:“若想解決炭疽病疑難請到我的實驗室來。”經過無數次試錯,巴斯德偶然地發現了降低桿菌毒性的實驗室條件,制出了炭疽病疫苗。這種疫苗在實驗室中的小規?;钆嶒炛蝎@得成功,如其所愿地引起了農場主、獸醫、衛生學家等利益團體的注意。但是這并不能讓這些群體完全相信巴斯德的實驗室能控制疫情,因為疫苗在錯綜復雜的農場中的成功并不能得到保證。因此,巴斯德需要在某個農場中演示其疫苗的有效性。實際上,有許多非控制的因素會導致失敗。因此巴斯德需要把關鍵的實驗室條件擴展到農場。巴斯德成功地與這些代表達成妥協,把農場變成了準實驗室,巴斯德的“預言”實現了,在外界看來,實驗獲得了“奇跡般的”成功。巴斯德實驗室的疫苗被廣泛地用于法國農場。由此,巴斯德實驗室成為相關利益群體的強制通行點,巴斯德名垂史冊,法國農業的面貌為之一新,獸醫職業和衛生學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巴斯德的細菌理論與實踐深刻地影響了法國的社會關系。當巴斯德和衛生學者提出細菌——傳染病的傳染源——的概念時,他們并沒有把社會看作是由窮人和富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組成的,而是由傳染病患者、健康的但是危險的細菌攜帶者、有免疫力的人、接種疫苗的人這樣的群體組成的。他們給這些群體的界定加入了非人的行動者:細菌——共同的敵人。共同的利益被制造出來,一種新的社會連帶類型產生了。以前因為階級對立而被視作階級壓制工具的衛生法令得以實施。
巴斯德的實驗室重塑了各類社會行動者,轉譯了他們的利益和社會關系,成了型塑社會的力量。我們可以從巴斯德的工作中提煉出許多有意義的結論。首先,“社會”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學活動的結果。“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真正新的力量來自科學,而不是來自古典的政治過程。”[5]“既然[科學]爭議的解決是社會獲得穩定狀態的原因,我們不能用社會來解釋[科學]爭議如何和為什么被解決了?!盵3]布魯爾的社會實在論用社會說明知識,其根源在于他仍局限于表象主義的窠臼,認為知識是以社會為中介的對客觀實在的表述。而我們通過對知識活動的考察已經發現,知識的生產過程就是實在的構造過程?!懊枋觯╝ccount)和實在不存在先天的(a priori)區別;...描述就是實在?!盵6]其次,我們發現了科學力量的源泉——實驗室。當巴斯德把病原體帶回巴黎的實驗室時,一個關鍵的轉換發生了:研究場所由有著無數不可控因素的大規模的農場變成條件可控制的實驗室,巴斯德可以在該實驗室中任意地對病原體做各種試驗。同時,實驗室成果的應用并不是簡單的傳播,而是把農場轉變成準實驗室?!凹热豢茖W的事實在實驗室里被制作出來,為了使它們擴散開來,你需要建構它們能在其中維持其脆弱效力的昂貴的網絡。如果這意味著把社會轉變成一個巨大的實驗室,那就這樣做吧。”[5]似乎可以說,科學通過把社會轉變成巨大的準實驗室而型塑社會。再次,我們發現,實驗室本身的構造也包含了農場主、農業協會、獸醫、衛生學家乃至普通公眾這些社會行動者。巴斯德始終在努力把這些行動者的利益同他的實驗室聯系起來,竭力讓他的實驗室成為這些行動者的強制通行點。可以想像,假如他的實驗室未能成功地維持這些行動者的興趣,或者他未能同他們達成把農場變成準實驗室的妥協,那么炭疽病疫苗的實驗室制作就不會成功。可見,知識的成功構造以成功轉譯相關社會行動者的利益并贏得其支持為前提,實驗室不是封閉的實驗室,實驗室的構造必須納入社會行動者。
四、科學自然社會的同時構造:走向行動者-網絡理論
前述對科學活動的人類學考察已經揭示,“自然”和“社會”都是在科學活動中得以塑造,都是科學爭議趨于穩定的結果。傳統的社會學分析框架不再有效了,因為這種分析框架有著預定的社會范疇和嚴格的社會/自然區分。以往的科學研究預設了“自然實在”或“社會實在”這兩極。要么用自然來說明知識和社會;要么用社會來說明知識和自然;要么用“自然”和“社會”的雜交來說明知識。以拉圖爾為代表的巴黎學派所倡導的新的社會學研究框架試圖顛倒說明方向,不再用預定的自然或社會來說明科學活動,而是考察科學活動如何重構著自然和社會。他們主張,如果不研究科學和技術作為其一部分的社會情境同時發生的重構,科學知識和技術系統的發展就無法被理解。只有同時追蹤創制中的科學和型塑中的社會才能把握知識活動的本質?!白匀坏摹焙汀吧鐣摹币匦再|上不加區分的參與了知識的構造,同時作為結果被重塑。巴黎學派據此發展出所謂的“轉譯社會學”(sociology of translation),又名“行動者-網絡理論”。那么科學、自然和社會是如何構成無縫之網的呢?我們來看卡龍所做的著名的案例研究。[③]
1973年,EDF(Electricite de Erance)籌劃開發新型電車(VEL:electric vehicle),該計劃不僅規定了新型汽車純粹技術上的特征,而且界定了這種汽車在其中運營的社會場域。首先,EDF界定了新社會運動中的城市消費者。這場新社會運動把矛頭指向內燃汽車。內燃機是工業時代的產物,產生空氣污染和噪音等副產品;私車還是社會地位的標志,此乃受批判的工業社會的消費模式。新型電車能擁有更優的性能/價格比,進而成為普通消費品。它還能改善城市公交。EDF在提出計劃時已經考慮了開發電化學電池的技術可能性:首先,公交系統能裝配改進過的鉛蓄電池;其次,蓄電池和燃料電池能使電力汽車的時速達到90公里進而開拓更廣闊的私車市場。EDF不僅界定了后工業社會取代工業社會的社會史和技術史,而且也對制造商做了界定。在EDF的項目規劃里,雷諾汽車公司只負責裝配底盤并制造車身。而雷諾汽車公司一直雄心勃勃地想成為歐洲最大的汽車制造商。EDF還尋求政府各部門提供支持:制定有利于電車的法規,為對電車感興趣的市政當局提供資助。還要求公交公司同研究中心和科學家們合作。EDF的電車計劃還不可避免地包括了蓄電池、燃料電池、電極、電子、催化劑和電解液等非人類實體,與人類實體同等重要。蓄電池開發的失敗同消費者的不合作一樣對于電車的存亡是決定性的。電車的構成實際上包括了電子、消費者、政府部門、雷諾汽車、鉛蓄電池、后工業社會等社會的和非社會的要素。該項目在最初幾年里并未受到挑戰,雷諾汽車公司似乎默認了這場新社會運動的不可阻擋性。但雷諾汽車在1976年對自己的利益做了新的定位,對開發高性能電池的可能性、消費者的需求做了新界定,挑戰EDF的安排。在1973年時,VEL存在,而到1976年就瓦解了。
EDF實際上在建構一個世界,卡龍稱之為“行動者-世界”或“行動者-網絡”。 所謂的技術對象VEL隸屬于EDF正在建構的行動者-世界,可以說,VEL本身的構造就是這個特定的行動者-世界的構造?!靶袆诱?世界”的概念使得理解社會和技術對象如何同時被型塑成為可能。我們現在對行動者-世界做一說明。首先,行動者-世界的構成是異質的,既包括社會行動者,又包括非社會行動者。消費者、政府部門、制造商、蓄電池、電子等社會和非社會行動者共同構成了VEL,決定了它的技術內容。在卡龍看來,“不描述型塑技術對象的異質的和規模更大的行動者-世界就不可能描述技術對象?!盵7]“社會的”不再意味著“外部的”,科學技術的內容滲透著社會因素,區分科學的內部與外部不再有意義。其次,行動者-世界是通過轉譯過程而被建構的。行動者-世界并非外部世界中的預定的行動者的簡單組合。這些行動者的利益、身份、角色、功能和位置都在新的行動者世界中加以重新界定。比如說,雷諾汽車公司在EDF構造的世界里不得不服從新社會運動而降格為制造底盤和車身的廠商。在轉譯過程中,“社會的”和“非社會的”要素都發生改變。不過轉譯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轉譯者的轉譯能力和被轉譯者的抵抗力。在上述案例中,雷諾汽車公司不甘于它在EDF所構造的世界中的位置,它努力建構自己的行動者-世界,進而瓦解了EDF的行動者世界,VEL也隨之死亡了。技術對象的堅固性對應于行動者-世界的堅固性。再次,轉譯過程表明,科學技術的力量已體現在建構過程之中,因為科學技術的建構過程就是型塑社會和自然的過程,科學技術的成功建構就是社會和自然成功型塑。同時,行動者-世界囊括了眾多社會的和自然的要素,這些要素構成科學的力量源,足以解釋科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巨大力量。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社會的準實驗室化”,科學的力量不再神秘。要言之,在科學活動的行動者-網絡中已區分不出純粹的“科學的”、“技術的”、“自然的”和“社會的”內容,因為科學活動本身已經把它們結成無縫之網,“自然”和“社會”在這張無縫之網中被共同建構。
五、結語
對知識的生產現場進行人類學考察,同時追蹤創制中的科學和型塑中的社會,結果發現,知識生產把各種社會的和非社會的因素納入其中,知識的生產過程就是型塑自然和社會的過程,知識不是對世界的表象而是型塑世界的過程和能力;科學在建構一張科學、技術、自然與社會構成的無縫之網,也在這張網中被建構。在這種考察中發展出了行動者-網絡理論??茖W的浪潮把人類卷入知識社會,知識社會是高風險的社會,其風險很大程度上源自對知識的生產過程及力量機制的無知和失控??茖W的人類學和行動者-網絡理論為考察知識的生產過程以及知識與社會的復雜關聯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論平臺,尋求在降低知識社會的風險方面發揮作用。我們需要做的是,對知識社會中的知識活動進行更廣泛和深入的經驗性研究。
注釋:
[1] 庫恩:《必要的張力·發現的邏輯還是研究的心理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265,p.267。
[2] B.Latour,One More Turn After the Social Turn..., in M.Biagioli (Eds.),The Science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9,p.276-289。
[3] B.Latour,Science in Action,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87,p.258,p.99,p.144。
[4] B.Latour and S·Woolger,Laboratory Life: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p.64,p.159,p.144。
[5] B.Latour,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in Knorr-Cetina and Mulkay (eds.),Science Observed: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study of Science, London and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Ltd., 1983,p.141-170。
[6] S.Woolgar,Critique and Criticism:Two Readings of Ethnomethodology,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vol.11,1981,p.504-14。
[7] M.Callon.,The Sociology of an Actor-Network:The Case of The Electric Vehicle,In Mechel Callon,John Law and Arie Rip(eds),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ondon:The Macmilian Press LTD,1986,p.23。
--------------------------------------------------------------------------------
[①] 此案例參見《實驗室生活》(Laboratory Life)第三章“一個事實的構造:TRF(H)案例”。